『壹』 被需要才是人生極致的幸福
文 |珍妮
到朋友家幫一點小忙,看到她家牆上掛著一幅特蕾莎修女的畫像,不禁想起特蕾莎修女的名言:「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
年輕時總是覺得被關愛著是幸福的,戀愛的人能相愛是最美滿的,年紀大的人會深切地感受到被需要是極大的幸福。
你看中國很多家庭,祖輩們紛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社會的責任感和被需要感隨之淡去,而在家庭里被老伴需要,被兒孫需要顯得越來越強烈了。
這種反差和過渡能淡化因退休帶來的不適應和失落感。讓自己在生活中被別人需要,並心中時時充滿幸福感,這樣的晚年,也是一種美好的狀態。
需要與被需要是相輔相成的,人不是獨立存在的,是要和很多人發生千絲萬縷聯系的。
工作中上下級、同事之間是需要和被需要的關系;家庭成員中有需要和被需要的時候;朋友間可以因需要和被需要讓友誼升華。
如果你的父母己漸漸老去,最孝順的做法就是讓年邁的父母為你做點什麼,他們會非常開心,感覺自己還有用,可以幫助到兒女,而不是拖累。
當你愛著的人被你需要著的時候,你是幸福的!
聽說這樣一對小夫妻的故事:曉萌是做企業咨詢工作的,經常出差,結婚後也不例外。
丈夫對她關愛有加,為了討曉萌歡心,每次妻子出差,他都把自己和家裡收拾得妥妥貼貼,起初,曉萌還挺開心,可是,漸漸她有了失落感,好似丈夫離開她也能過得很滋潤,她在與不在家都顯得無足輕重。
丈夫看出了她的不開心,之後曉萌再出差時,丈夫刻意表現出生活無序的樣子,曉萌出差回家看著丈夫手捧一碗快餐面,沙發上堆滿臟衣服,家裡狼藉一片,她嘴裡抱怨著:「你看,你離開我就是不行吧?」心裡卻是歡喜的。
這是婚姻中夫妻間表現出被需要的一種存在感和幸福感。被別人需要,是人的一種天性,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價值。
有一位老人被查出身患癌症,禍不單行,緊接著他的兒子兒媳雙雙發生車禍身亡,留下一個小孫子需要他來撫養。
老人別無選擇,承擔起照顧孫子的重任,爺爺就這樣被小孫子需要著,漸漸長大,老爺爺一心撲在孫子身上,後來竟然癌症不治而愈了。你說神奇不神奇?
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美國作家歐·亨利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故事講的是:病房裡,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里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二則創造奇跡的故事,被需要的老爺爺和老畫家雖然結局命運不盡相同,但當他們被需要時,都把自身的潛力發揮到極致,把關愛無私奉獻給弱者,充分體現了自身價值。
一個人被別人需要,生存才顯得有意義。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一個人如果不被別人需要,生存也就失去了意義。
不被需要的人往往感覺被社會淘汰或拋棄,因不被需要而心灰意冷,對生活缺乏熱情,心中是苦悶而孤獨的。
被需要並不需要迎合和放低身段的討好,給人以存在感爆棚的假象。
養過小狗的人會有很深的感受,小狗這個墜落人間的天使,它們忠誠又沉默,它們執著的目光永遠追隨著主人,它們的可愛有時甚至超越了人類,永遠被你需要著,身為主人何其幸福!
被人@ 是件很幸福的事,因為它會讓人感到這諾大的世界仍然有人惦記著你,有人還需要你,有人還很看重你。
人生在世,無論年輕年老,都希望被需要,被需要是人生另一種幸福!
『貳』 亞里士多德將幸福等級劃分為
亞里士多德將幸福分為三類,有錢就會幸福嗎
前些天有人反饋說,有個正在交往的姑娘問了他一個問題:
一群孩子在鐵軌上玩, 鐵軌有兩條, 一條A道正在使用中, 另一條B道廢棄停用。 A道上面有5個孩子在玩耍, B道上面有1 個孩子在玩耍。 這時來了一輛火車。如果你是扳道工,你會讓火車改道而行呢,還是按原軌道行駛?
這個問題的難度簡直堪比「女友和母親同時落水」。他為此頭痛不已,陷入苦苦的思索掙扎之中。
不過,這個是否換火車軌道的問題,確實很難回答。要是換吧,B軌道的孩子遵紀守法,憑什麼讓他替5個不顧自己危險的孩子背鍋?要是不換吧,那可是5條人命啊!
其實,這個問題古已有之。
哲學家邊沁說,要「以最大多數者的最大幸福」為目標。也就是說,只要能取得最大的效益,那就去做。所以,如果邊沁在現場的話,很可能就會選擇換軌道。
希特勒便採用了類似的思想,他鼓動德國人民消滅猶太人,奪取他們的財富。這確實讓德國經濟一時強盛。但那些遭受迫害、含冤慘死的猶太人何辜?
哲學家羅爾斯則批判邊沁的效益主義,提出「自由主義」,認為所有人都平等地擁有最大限度的基本自由,並且要達到社會內最弱勢者的最大利益。
所以,遇到類似問題,比如一個老人沒趕上公交車,該不該讓一車人等他。到底是採取邊沁的哲學觀還是羅爾斯的哲學觀,就需要個人去抉擇了。這確實是個無解的問題。
其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多不勝數,往往會讓人頭疼不已。現選取幾個給大家分析分析。
為什麼每次出門都擔心忘記鎖門
很多人總有一種錯覺,出門時明明鎖好了門,卻還總是覺得自己忘記鎖門,非要回去確認一遍才能安心。這是什麼原因呢?
弗洛伊德說,這都是潛意識在作祟。人的心靈就像水中的冰山,我們看見的表面很小,但水底下的部分很大,心靈的絕大部分都隱藏在水面下的潛意識領域。潛意識遵從快樂原則,會操縱意識,阻擋掉一切令人不悅的事。我們以為忘記鎖門而回家確認,可能是潛意識里覺得上班、上學很痛苦,家裡更舒服、安全。
所以,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我們先深度反思,到我們的潛意識中找找,看看到底是什麼引發的,然後對症下葯,就能克服它了。
算命到底可不可信
現在很多女生喜歡聊算命、占星學、星座等話題,甚至在擇偶的時候還要特地算一算,或者看看星座是否相符。算命的理論認為,人類的命運從出生的時候就被限定,比如適合的職業,能活多少歲等。
哲學家皮科說,「人能做到任何事,也能創造自身的命運。」他並不相信算命,因為人類擁有「自由意志」,有能力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變成自己希望的樣子。人類沒有必要受到任何限制,包括命運。所以,算命的結果,參考一下無妨,壞的結果還是別太相信,相信好事就行。
有錢就會幸福嗎
現在有些人認為,有錢就會幸福、快樂,滿足了物質慾望就能得到極大滿足,因而衍生出拜金主義、「錢是萬能的」、校園裸貸等丑惡心理及現象。
但是,有錢真的就能幸福嗎?真正的幸福是怎樣的呢?
亞里士多德將幸福分為三類:飲食享樂的幸福;獲得名譽的幸福,也就是被眾人稱贊「真是太厲害了」的幸福;獲得宇宙真理的幸福,即學習、深度思考。他認為,第三類幸福才是幸福的極致。
無獨有偶,英國的密爾認為,快樂的品質很重要,它也有高級和低級之別。因無限暢飲所得到的快樂,比不上因文學、戲劇之美而感動流淚的喜悅,即,「與其做一隻滿足的豬,不如當個不滿足的人;寧願做痛苦的蘇格拉底,也不願當快樂的蠢蛋。」
盲目地攀比,只會讓人陷入物質之中,而物質的慾望是沒有盡頭的,因此你總也不會真正幸福、快樂。所以,幸福、快樂與否,不應該受物質慾望左右。有空多去書店看看,去大自然走走,要比逛商場強上很多。
要單身還是要結婚
「結婚真的很麻煩,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一大堆問題接踵而來,還是繼續做我的單身貴族最好。」現在大城市裡不少年輕人都抱有這種想法,不想結婚,不想找對象。政府為此頭疼不已,還變相地出台「單身稅」,催促年輕人結婚。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認為,人生充滿絕望,每一個階段都可以享受快樂,但總有一天會因為再也無法滿足而絕望,所以必須將自己推往更高層次的階段。
不過,單身還是結婚,他認為,只要你開心,待在哪一個階段,選擇權都在自己手裡。
『叄』 幸福的極致是什麼
幸福只是一種個人的感覺罷了,看你自己怎麼看待它了。很多時候,簡單就是一種幸福。生活本來就太多的誘惑,太多的追求和渴望會讓原來簡單純粹的人生變的迷茫與困惑起來。什麼是幸福?這是個太老套的問題,我想每個人的答案和標准都不同,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活著就是幸福,可以看到早上升起的太陽是一種幸福,可以聽家人在你的餐桌嘮叨個沒完那也是種幸福,可以和好朋友插科打諢也是種幸福,幸福很多很多,多的就如你身邊的空氣,充盈在你的周圍而你懵然不知。。。 幸福,好比時光老人給每個人每天24小時一樣均等,只是,因每個人的態度不同而使幸福變得不公平,悲觀的人認為,幸福是那遙不可及的地平線,可望而不可及;樂觀的人認為,幸福就在身邊。。。。 幸福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開心度過每一天,很輕松;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很滿足;把握時光,不留下遺憾,很充實。這,也許就是一種幸福吧。。。 一個幸福的人不是由於他擁有的多,而是由於他計較的少,懂得發現和尋找,且具有博大的胸襟、雍容大雅的風度。很多時候,幸福就是這么簡單,像野草一樣蔓延瘋長,像空氣一樣彌散於每個空間,只要你留意,得到它其實很簡單。人所處的環境不同 ,但凡福禍相依,苦樂摻半,只要從容處世,看淡得失,積極努力地發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 福的感覺就會接踵而來的。。。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時空的分秒間 。。。。
『肆』 相比較而言,你認為下面哪一項才是幸福的極致呢 事業有成。 花不完的錢。
我選擇事業有成吧,畢竟我作為一個女孩,金錢可以靠家庭靠丈夫,況且錢不需要太多隻要夠花就行,有些時候名牌不買不需要的裝飾品不買就行。但是人生只有一次,我希望能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我想要把自己的喜歡的事業完成好,這樣才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