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GDP與幸福感的關系
4000年前的夏朝奴隸制初期,人們的人際關系很簡單,人們也沒有過多的憂慮,也覺得幸福,你願意回到那個時代嗎。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國的十倍,但是過勞死和自殺率世界最高,但是你認為日本落後嗎。社會方方面面在發展,處於大變革大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迭出,各階層利益分配不健全使社會矛盾進一步加深。關鍵還是上人們普遍不善於自我心理調節,還有數不清的狀況會使人們覺得不夠幸福。只要社會發展,GDP肯定要增加,否則就經濟倒退,失業率高企,各種隱形矛盾凸顯,到那時你才真正知道什麼是不幸福。因噎廢食要不得。
『貳』 GDP與幸福指數什麼關系
GDP反映國家的情況,國家的情況好,個人的生活水平自然提高,如果能夠處理好貧富差距的問題,那就感覺更好了
『叄』 gdp含金量有科學道理嗎能代表幸福感感覺還是和現實生活不沾邊。
GDP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就好像人的價值和財富用錢來衡量一樣,雖然錢不是萬能的標准,但是卻是一個相對可衡量的標准。除了GDP以外,用幸福度來表示嗎?沒有GDP發展為前提,幸福度也是空中樓閣的。
我們不排除有錢人不幸福的可能,也不排除沒錢人幸福的可能,但是從概率上講。金錢和幸福度還是有一些聯系的。
關於金融,經濟,智慧的更多內容,請在網路搜索「未來銀行家」。
『肆』 如何認識GDP與國民幸福關系
最近20多年,國家似乎比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更關注這個概念."翻兩番","再翻兩番"的描述被作為國家戰略目標加以確定.中央把GDP作為考核地方政績的指標,在此種"數字論英雄"的考核體制下,一些地方官員不惜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並且想方設法把這種政績工程重復折算成數字元號,以迎合上級考核的需要,取得升遷的資本. 法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曾說:"當今世界GDP愈來愈成為衡量社會福祉與經濟結構變革的唯一標准.但實際上對人類生活品質而言,GDP是一個糟糕的衡量標准." 很多歷史事實也證明,以GDP為綜合指標,只適用於經濟總量增長為主要矛盾的經濟增長前期,而不適用於已注意兼顧全面發展的後期,更不適用於實施科學發展觀.我們應當反思的是,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為了追求GDP,還是為了追求幸福生活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教授在一次經濟論壇年會上就給出過這樣的答案,"是不是大國和GDP增長其實關系都不大,我想最重要的是怎麼能夠滿足人民幸福和民族富強的要求." 對於中國來說,在現階段,GDP僅僅只是發展速度的一種象徵,其背後的弊端也不斷暴露.不少專家提議用幸福指數來取代GDP.所謂幸福指數,即人們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已將GDP在國家發展評價體系中的權重逐漸下降.例如,法國目前已將"幸福指數"加入到衡量國家發展的體系中來,而且權重與國內生產總值相當.分析者認為,這才是成熟的國家心態,才是以人為本的政策追求. 不可否定,如今國際上還沒有哪個國家找到可完全替代GDP的更好的經濟指標.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整體發展任務也並不輕松.但有觀察者指出,對於中國來說,經濟實力的增強,無疑將被用來更好地解決國內社會和諧發展的問題,提高國民幸福感才是GDP最大的價值所在.因此,中央或應將"幸福指數"納入考核范圍,各級政府也應將其納入統計內容,以督促和鞭策自己,用務實的精神增強國人幸福感. 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月號發表「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Gallup World Poll)」的資深科學家、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埃德·迪納(Ed Diener)牽頭撰寫的全球幸福感報告。新加坡管理學院的衛廷(Weiting Ng)和蓋洛普公司的詹姆斯·哈特(James Harter)、納哈·阿羅拉(Raksha Arora)為聯合作者。該報告指出,一個國家並不是人均GDP越高,其國民的幸福感就越高,比如美國的GDP比紐西蘭要高,但它的國民的幸福感卻比紐西蘭要低。 蓋洛普全球幸福感調查將幸福感切分為兩部分,帶有很強烈的咨詢公司特色。從國家角度做的調查,對幸福感的切分很不一樣。無論不丹的GNH指數,還是「美國現狀」的300餘項指標,還是法國經濟績效與社會進步評估委員會所提出的測量幸福的要素,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首先覆蓋收入、教育、醫療、環境、家庭等等宏觀層面。
『伍』 中國人的幸福指數和GDP成正比嗎
由於中國沒有官方的幸福指數,所以只能從其他國家和民間的統計結果來分析了。
總體而言,是正相關的,但不是正比的。也就是說GDP越高,收入水平越高,幸福指數越高。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幸福指數達到一定的值後,就基本上不繼續隨著收入水平提高而提高,而是到了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說明這之後,幸福更多是由其他因素決定了。
芝加哥大學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行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奚愷元與《瞭望東方周刊》合作,對中國6大城市進行了一次幸福指數測試。測試表明,在每個城市裡面,收入水平與幸福指數直接相關,收入越高越幸福。
『陸』 什麼是GDP,GDP與人類生活幸福的關系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共有四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額。
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而幸福感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
它倆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
『柒』 國民幸福感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國民幸福指數」是衡量民眾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
「幸福指數」概念是20級世紀70年代,不丹國王提出並實施「幸福計劃」,在不同的時期,政府推出了不同的國民幸福目標,使人生基本問題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指標。在這個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南亞小國,國民總體生活得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國民生產總值(GDP)是衡量國富的標准, GDP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社會成本;不能從本質上衡量社會福利水平和人民的幸福程度。在很多情況下,GDP的增長可能隱藏了人們的福利下降,因為健康的身體、愉快的心情很難被體現在一個數字之中。GDP增長模式不能反映社會財富的總積累,也不利於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國民幸福指數」(GNH)是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標准,是社會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的「晴雨表」,是社會發展和民心向背的「風向標」。
近年來,發達國家也開始進行國民幸福指數研究, 「快樂經濟學」的研究方興未艾,發展迅速。快樂經濟學在整體主義價值觀與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支持下融合了行為學、社會學、實驗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知識,逐漸成為「直面生活現象」的經濟學,進而創設了不同模式的國民幸福指數。美國的世界價值研究機構稱之「幸福指數」,英國則稱之「國民發展指數」(Measure of Domestic Progress,簡稱MDP),日本的「國民生活快樂指數」更強調文化方面的因素(Gross National Cool簡稱GNC),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心理學教授卡爾曼致力於「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簡稱GNH)的研究。總之,普遍認為:衡量人的幸福快樂的「國民幸福指數」與「國民生產總值」相比,國民生產總值與國民幸福指數之間不是互相對立的。發展經濟很大程度上有助於增加幸福感,但人們的幸福感是相對的,國民幸福指數與國民生產總值並不一定同步增長。對人民生活幸福而言,國民幸福指數比國民生產總值更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