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正確的幸福觀是什麼
幸福觀是人們對自身所具備的生存與發展條件的一種肯定的情感體驗,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反映。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勞動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結合,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社會為每個人追求和實現幸福提供了基本條件。做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既是教育事業的必需,也是教師個體生命的必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使人成長為自由、全面、健康的人,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一起幸福起來。一、深刻理解身為教師的幸福理解幸福既是擁有幸福的基礎,又是擁有幸福的前提。幸福是什麼?是儒家的「仁」、道家的「無」、佛家的「涅槃」,還是蘇格拉底的「美德」、柏拉圖的「和諧」、亞里士多德的「至善」,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探討過幸福。概括起來,對幸福的理解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一是以外界標准界定幸福;二是以內在情緒體驗為標准界定幸福;三是以個體的主觀判斷為標准界定幸福。由此可見,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是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到持續快樂體驗。教育是心靈的事業,做教師應當是一個幸福的職業。
㈡ 如何理解正確的幸福觀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每個人都在謀求幸福,個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分不開的。最重要之點在於把幸福的創造和幸福的享受結合起來,並把創造幸福作為前提,然後才談得上享受幸福。
因為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沒有勞動就沒有幸福。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只有社會勞動才是創造幸福的根本途徑。只有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為廣大人民謀利益,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幸福觀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產物,每個階級的幸福觀是由不同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幸福的關鍵是一個人的抱負和生活目標。
真正的幸福在於根除剝削制度,改變不合理的社會關系,創造新的、合理的社會主義制度。個人幸福與集體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它強調集體幸福,但不否定個人幸福,把個人幸福融入集體幸福、民族幸福、階級幸福、人類幸福之中。
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幸福觀的核心。共產主義幸福觀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全人類的解放而奮斗作為最大的幸福,堅持把追求個人幸福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統一起來。
(2)關於幸福觀的表述正確的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時代是實現夢想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而奮斗,是實現夢想的唯一途徑。對於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來說,「中國夢」是喚醒他們理想的最好方式,「我為我的幸福而奮斗」是感動他們心靈的最好方式。「中國夢」是一個宏大的目標,「奮斗」是最具體的方式。
《奮斗幸福觀》告訴大家:你參與創造偉大時代的同時,也創造了自己的美好生活。我們要通過奮斗把黨和人民動員起來,通過奮斗把民族復興的個人夢想實現起來。這是新時代最熱烈、最有力的動員。
以人為本不僅是為人民服務,而且是啟迪和教育人民,使他們在精神上、思想上、情感上和素質上得到提高。《奮斗幸福觀》是一部對全體人民生動的教育課。只有奮斗才能使我們理解平凡崗位的意義,認識平凡生活的價值,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一切,發現我們所處的獨特而不平凡的時代。
㈢ 大一思修簡述正確的幸福觀內容
論述正確的幸福觀舉例如下:
「正確的幸福觀應該充分體現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統一、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當前幸福與長遠幸福的統一、創造幸福與享受幸福的統一等方面的特徵。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有義務有擔當,不斷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為國家和社會貢獻力量,在工作和創造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累累碩果和輝煌成就面前體驗幸福、享受幸福,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整體提升。」
(3)關於幸福觀的表述正確的有哪些擴展閱讀:
幸福觀與人生的意義
幸福是一種心理狀態,幸福在於擁有自己可愛的東西,而不在於擁有他人覺得可愛的東西,只有漠視他人的目光,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自在地生活。一種源自內心深處的平和與協調。只要相信自己是幸福的,才會幸福;反之,無論別人羨慕幸福,內心感到痛苦,也不是幸福。
幸福是人的追求,對於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說,幸福是一種客觀狀態,擁有財富和地位才是幸福;也有人說,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心中充滿陽光自然就會幸福。
實際上,幸福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中國古代民間的幸福觀是將追求幸福與生命價值聯系在一起。
幸福是指的自己在社會上得到承認、自尊得到滿足。成就、名譽、權利、財富等都是獲得社會認可的硬體條件,為人處世,人品等是獲得社會認可的軟體條件,良好的人際關系,都是社會性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
㈣ 幸福觀是什麼呢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在幸福問題上的特殊表現,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生活的價值目標不同,幸福觀也就不同。
例如:在中國宋明理學認為:人們追求物質幸福是一種邪惡的「人慾」,與「天理」不相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所有這類反對追求現世幸福的幸福觀,在實踐上都要求勞動人民對於現實社會的不公平逆來順受,放棄追求自身應得的利益。
(4)關於幸福觀的表述正確的有哪些擴展閱讀:
哲學家的幸福觀:
1、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亞里士多德關於幸福的學說在《尼各馬可倫理學》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尼各馬可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3。一書中有專門的論述。其主要的觀點為:幸福是終極目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最後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伊壁鳩魯的幸福觀: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闡述了他的幸福觀,概括起來有: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遵循理性和美德是幸福的保障。
3、馬斯洛的幸福觀:馬斯洛說,基本需要必須得到滿足,否則我們將要得病。基本需要的滿足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後果:產生有益的、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實現的效應。
馬斯洛認為,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歸結為五個層次,即基本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基本需要雖然是低級需要,但是優勢需要,是滿足其他需要的基礎,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安全需要是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的需要。
㈤ 什麼是正確的幸福觀,得失觀,苦樂觀,金錢觀
幸福觀:感覺寧靜、祥和、優雅、如意,「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無生存之憂煩,無未來之擔心,意達萬物,智通萬事就是幸福了。
得失觀:得即是失,失即是得,宇宙正負能量之和為零,一個人付出的和獲得的最終是相等的,只要付出,必然得到;一旦得到,必將付出,這是大道之公正的體現。
苦樂觀:人豁達大度,思想圓融,苦也是樂;人思想狹隘,愛鑽牛角尖,樂也能變成苦。苦樂皆自造,意識為先導。
金錢觀:金錢社會,錢是拿來用的,有益於個人,有益於社會就是善用錢,若因為金錢違法犯罪甚至造孽,就違背了用錢之道。當然錢是人創造出來的,沒有錢的社會人可能生活的更好,就看什麼樣的社會制度和結構了。
㈥ 生活中有幾種幸福觀
生活中有兩種幸福觀,分別是資源佔有幸福觀和物質享受幸福觀。資源佔有幸福觀,它把幸福等同於佔有資源(金錢、財富、權力等等),認為佔有的社會資源越多越幸福。
另一種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慾望(物質慾望)的滿足,以為感性慾望越是得到滿足、獲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這種物質享受幸福觀比前一種幸福觀更為流行,為更多的人所奉行。
這兩種幸福觀自古以來就存在,它們雖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場經濟利益驅動機制的激發,從過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膽直白。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謀求利益最大化成為人們行為的普遍動機。所有社會資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為帶來更大利益的資本。於是,在不少人那裡,佔有資源便不再是作為幸福的必要條件,而成為人生的目標,成為自我實現的標志。
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後果是消費主義盛行。市場主體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不斷刺激和開發人們的消費慾望,給人們慾望的滿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樣翻新的產品和服務。
在這種消費主義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很容易以為慾望得到越多滿足、得到越高層次的滿足就越幸福。於是,物質享受幸福觀便流行起來。
正確的幸福觀應該是:
正確的幸福觀應該充分體現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統一、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當前幸福與長遠幸福的統一、創造幸福與享受幸福的統一等方面的特徵。
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今社會,一些人被金錢至上、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幸福觀所迷惑,不能科學指導自己的行為和追求,客觀上也降低了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數。所以,樹立正確的幸福觀至關重要。
㈦ 正確的幸福觀包括哪些內容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在幸福問題上的特殊表現,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生活的價值目標不同,幸福觀也就不同。人們的幸福觀受一定時代和當時社會條件的影響,在階級社會里還打上一定的階級烙印。在倫理學史上,關於幸福同道德的關系、幸福的具體內容、實現幸福的途徑等問題,各派思想家論說不一。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把道德同幸福對立起來,或以為幸福在於天國的理想,或以為追求「物慾」即是不道德,從而主張禁慾主義。宗教道德的幸福觀則要人們忘掉現實的痛苫去追求天同的理想。
好吧,坦白說這些都不是我想說的
正確的幸福觀,就是「簡單」即「幸福」
㈧ 什麼是正確的幸福觀
家庭和睦,鄰里友好,與人為善等,均為正確的幸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