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的孩子小時候越被嚴格管制,為何長大後越不幸福
有很多的父母從小就對自己的孩子嚴加看管,可以說是讓孩子必須聽父母的話,如果不聽從父母就會受到懲罰,所以孩子就在父母的高度壓力下慢慢成長,對於父母而言他們會以為這樣全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沒想到的是這一切都是為了滿足他們的一個“自私”心理,他們將孩子按照自己規劃的道路走,一點都不能夠有其他的想法或者是行為。
㈡ 我們越長大越不幸福為什麼會這樣呢
越長大越覺得不幸福,不是說我們真的不幸福不快樂,只不過是因為我們對快樂的感知能力越來越弱了。不再像小時候因為可以得到一塊糖就可以開心好久的年代了。
所以,小時候即便只開心了一天,那也會在生命中占據很大的比例。現在即便開心了一周,也不過是一段可以忽略不計的時期。所以,才會讓人覺得自己過的並不幸福,那隻不過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了。
㈢ 為什麼越長大越覺得不幸福呢
因為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啊!
越長大你的心理越來越成熟,看待事情的眼光不一樣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年輕的沖動慢慢的變得冷靜了。加上為了家庭生活,子女教育種種生活問題的困擾,難免會讓自己覺得越來越不幸福了。
年輕的時候孤自一人,想走就走,想吃就吃,生活充滿了樂趣,年齡大了方方面面的事情就會變得很累。
所以年齡大了我們要學會調節心情,拋開煩惱,快樂的享受生活吧。
㈣ 都說人長大後就不會覺得幸福了,是為什麼呢難道真把幸福丟在小時候了嗎
小的時候都盼望長大,但長大之後卻想回到小的時候,因為長大之後再也不會感覺到幸福。小時候的我們是無憂無慮的,而長大之後的我們需要考慮很多的事情,這些事情就讓我們變得不開心。希望大家都能夠珍惜自己的童年時光,也能夠讓自己的孩子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
以前還不是很了解這樣的一句歌詞,為什麼叫做越長大越孤單,長大之後自己好像能夠理解這句歌詞,也開始感同身受起來。現在的我們好像都戴上了一個面具,這個面具讓我們看起來和藹可親,但是誰也不知道面具底下的我們是一個什麼狀態,希望大家在現實生活當中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幸福的那個角落,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全部丟掉,要不然生活的實在太累了。
㈤ 為什麼童年很幸福,長大了卻覺得不幸福
少年不知愁滋味。小時候餓了有飯晚,過年有新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憂無慮,安心玩耍,盡情嬉戲……當然開心快樂,絕對是長大後美好並嚮往的回憶。
長大後,有了家庭,生產,生活,交際,柴米油鹽……的壓力。年頭奮斗到年尾。
我們應該要重新認知,童年正因為我們對世界什麼都不了解,所以我們才無憂無慮,所以我們每天玩耍的目的就是開心快樂;而生活的本質本來就應該是追求快樂。其實想想我們從小到大,從好奇到學習,目的是為了快樂;我么長大了尋求愛情也是為了開心快樂;我們渴望事業有成,獲得榮譽,其實也是為了開心快樂多一點,我們有了自己的生活,為更加舒適我們買房子本質也是為了生活的開心快樂…………其實我們生活所作所為都是通過滿足一定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內心最本質的需求是通過外界帶來本我的快樂。
不是我們失去了幸福和快樂,而是我們忘記了生命的終極目標是快樂,而不是追求的榮譽,財富的本身。
只有我們明白和接納我們自己的生活意義和目的是什麼?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找回它們。我們放大了追求快樂的慾望,讓慾望駕馭了我們的生活,而失去了快樂。
換一種生活,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慾望降低一點點,我們的幸福感就會多一點點,我們的快樂就多一點點。
㈥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幸福感越低,很難家長要了解
對於那些已經有了孩子的家長,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談話內容: 你家孩子懂事不?乖不乖?聽話不聽話?
這些問題很平常,卻也因這些問題,引發眾多家長參與其中,開始說自己的孩子怎樣怎樣,而且說起來就沒完沒了,說完了就覺得心裡很舒服,發泄完了。
在眾多人的思想中,或者說是潛意識中,大家對孩子的要求和標准就是: 乖、懂事、聽話。 看到自家的孩子闖禍了,或者做出一些不是自己期待之中的事情後,就開始用別人家的孩子的「乖」等來要求孩子。
而當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時,家長就會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很滿意,很驕傲。
可這樣的 育兒 觀念,真的會契合現在的新家庭思想觀念嗎?而且判斷孩子是否是好孩子,也並不只是孩子乖,孩子懂事。
乖小孩兒容易讓大人喜歡,他們不會提出過分的要求,不吵不鬧,很安靜的長大,不會消耗大人過多的精力。
有很多大人長輩經常誇獎孩子:乖、懂事等,可乖小孩、懂事的小孩就真的好嗎?
心心剛剛5歲,從小到大都非常懂事聽話,這讓親朋好友以及鄰居都非常羨慕,有個這樣乖的孩子,可心心媽媽卻有些苦惱,有些煩。
在一次的朋友之間的聚餐在酒店的包間里,大家有孩子的都帶著孩子一起來了,小孩子們天性活潑可愛,坐不住,早早的就一起玩了。
還有心心一個孩子坐在椅子上,一位阿姨就和心心說: 「心心別光坐著呀,和姐姐弟弟們一起去玩呀。」
心心媽媽聽到孩子說這話過後,也有些似乎是不耐煩了,也對心心說: 「姐姐弟弟們都去玩了,你也一起跟著去玩吧。」
心心聽到媽媽這樣說,卻不斷的緊握衣角,說: 「我不敢去,我怕走丟了,找不到你...」
心心媽媽聽到孩子這樣說,一下就把孩子拉下椅子,有些生氣的對心心說: 「有什麼不敢的,都在這呢,你就去玩唄。」
旁邊的朋友們看著氣氛有些不對,就紛紛勸慰: 「小女孩害羞膽小正常,多聽話,長大後也不會讓你多操心」。
心心媽媽說: 「她是有點太聽話了,看人家的孩子,活蹦亂跳的才有個孩子樣子兒嘛,多好。」
(1)不打架
(2)不和家長反著來
(3)不做危險的事
(4)懂禮貌
(5)什麼都和父母說
......
可乖孩子真的不一定代表好孩子,乖也僅僅是眾多特徵中的一種,沒有褒貶。乖孩子中也應該包含有主見、活潑、創造、不尋常等等眾多特徵。
眾多心理分析師稱:
小時候看起來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越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小時候看起來越叛逆的孩子,長大後可能越自由越成熟。
1、 乖孩子不一定真的那麼乖
孩子乖,更多的是家長的要求,卻不是孩子自身成長的需要。如果家長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要求,卻不考慮孩子本身成長規律,強迫著孩子變乖,那麼影響傷害的卻是孩子。
而家長過分要求孩子乖,會扼殺孩子的天性。眾多孩子的天性都是活潑好動的,充滿好奇心和 探索 欲。可很多的乖孩子的好奇心等都被扼殺,就是因為他們聽到了太多的不可以,不行造成的。
2、 乖孩子也並不一定等於好孩子
好孩子可能是乖孩子,但乖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
乖孩子也可能會存在著表面乖的情況,有些孩子在表面看起來很乖,在父母大人面前非常有禮貌,很乖,可一旦脫離大人,卻經常做著讓人反感的事。比如欺負同學,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等。
這種孩子非常會察言觀色,知道怎樣去可以討好大人,可實際情況卻是另一番景象。
同時還有很多乖孩子,已經不是懂事了,是聽話。大人說東不敢往西,不敢提要求,不敢做任何違反大人想法的事。
這樣的孩子非常聽話,不調皮搗蛋,可在未來就可能變成沒有競爭力的「弱者」。
可以試想一下,一個已經習慣了父母畫好圈的孩子,怎麼還能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呢。
3、 別給孩子貼標簽
乖孩子、好孩子、壞孩子,這並沒有一定的科學的標准,多是在於父母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孩子,卻不是給孩子貼標簽,否則只會影響親子關系。
在很多時候,家長總會不經意間給孩子貼標簽。一旦這個標簽被貼上,那麼孩子犯錯,家長會另眼看待,孩子也會承受更大的壓力。
而且一旦孩子被貼上乖的標簽後,孩子也會慢慢的靠攏這個標簽,還有可能會為了靠攏這個標簽,去做一些錯事。
同時,當孩子因做了錯事,被父母貼上壞孩子的標簽,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極大的影響。
讓原本還能有些限制的孩子,去做出更加荒唐的事,覺得自己反正已經是壞孩子了,那不如就貫徹到底,這樣也剝奪了孩子承認錯誤改正的機會,導致親子關系變的更差,孩子也陷的更深。
家長不要給孩子隨便貼標簽,否則會影響孩子的思維發展以及 健康 成長,將孩子禁錮在有限的狹小空間內,影響孩子的成長。
(一) 乖意味著討好大人,容易讓孩子忽略真實的自己
為了得到他人的喜愛,孩子偽裝自己,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討好大人,心理上得不到發泄,一直忍受,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二) 乖意味著孩子不敢真實的表達情緒
孩子會在你面前哭,生氣,說明他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接受他的情緒。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說明孩子不敢發泄,不能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一、 真誠的聽孩子說
父母想讓孩子乖,先真誠的聽孩子說是父母最需要做的。可能孩子不會很好的表達,但父母要學會觀察,真正的了解孩子,根據孩子的真實情況引導孩子。如果父母真正的尊重孩子,孩子也不會叛逆。
二、 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孩子是否乖,和講信用無關。讓孩子不要在吃飯的時候看手機,那家長首先要做到,如果你自己先違反,那麼你也別怪孩子做的不好,去指責孩子,反而會讓孩子反抗,而且你本身也不知道會用什麼理由去拒絕孩子。
三、 尊重孩子的一些決定
孩子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家長應尊重孩子,不要所有的孩子的想法,最後都要你來幫孩子決定,否則孩子容易不獨立。
四、 讓孩子可以感受到你是愛她的
小孩子可能不會想的那麼多,即使你是為了他好,這時家長就要調整方法,讓孩子懂得你是為了他好。這樣孩子也會為了父母著想,為別人著想。
五、 要信任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主見,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很重要。如果孩子和家長有不同的想法,家長要讓孩子有表達的空間,教會孩子用理性、禮貌的方式表達想法。
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時,家長要鼓勵和支持孩子,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
家長對於孩子,要真誠、尊重,並理解孩子,讓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表達空間,不要總是強迫孩子忍受自己的任何想法和心情,否則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幸福感不斷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