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廖仲愷仲故鄉在哪裡
廖仲愷的故鄉在廣東省惠州市仲愷區陳江鎮。
廖仲愷的人際關系:祖父廖景昌:廖仲愷祖上是客家人,世代居住在廣東梅縣程江鎮,清道光年間,廖仲愷的祖父廖景昌(17世)及堂叔祖父廖承昌等皆遷往惠州。
父親廖竹賓:廖仲愷的父親廖竹賓是位旅美華工,早年就讀於香港聖保羅書院,畢業後到香港匯豐銀行工作。
後再調往美國舊金山代理匯豐銀行商務,家庭富有,娶妻梁氏,生三子一女:長子廖恩燾;次子廖恩熙(即廖仲愷);三子廖恩勛;女廖靜儀。
叔父廖志崗:1893年廖竹賓亡故後,廖仲愷隨母親回到廣州,投奔叔父廖志崗。廖志崗是位洋務人士,時任招商局總辦,鼓勵侄子繼續學習西學,把廖仲愷送去了香港皇仁書院。
2. 廣東省惠州市的歷史介紹。
歷史
惠州遠在7000萬年前是一片陸地沼澤地帶,適合恐龍的生存,近年來,在惠州全境曾發現過4批38枚的恐龍蛋化石和一些恐龍的足跡。
在約1萬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類開始在惠州一帶繁衍生息,從事漁獵和原始的農耕,目前,在惠州全境共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其中包括博羅葫蘆嶺、蘇屋崗、何屋崗等貝丘遺址,出土了大批的石器和陶片。
春秋戰國時期,在惠州的博羅縣境內存在著一個叫縛婁的古國,《呂氏春秋》中即有記載,曰:「縛婁、陽禺、笙兜之國,多無君。」
1993年,廣惠高速公路建設期間,在博羅縣的橫嶺山發現了古墓葬300多座,多數屬於周朝,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玉石器、鐵器等,其中的銅甬鍾和鼎見證了當年縛婁國貴族「鍾鳴鼎食」的景象。
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後,在惠州設立了博羅縣,屬南海郡管轄。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惠州屬於南越國領地。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後,置九郡,惠州屬南海郡博羅縣地。
三國時期,惠州屬於東吳領地。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南海郡分置出東官郡,博羅縣改由東官郡管轄。咸和年間(326年-334年),道教名人葛洪隱居於惠州境內的羅浮山采葯,煉丹,並在山上創建了四座道觀,使羅浮山成為中國的道教名山之一。
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東官郡改為梁化郡,郡治即設置在博羅縣(今惠東縣境內),此為在惠州首次設立郡治。
隋文帝開皇十年(591年),嶺南設立廣州和循州兩總管府,循州總管府的府治,即在今惠州市的中山公園內,從此惠州成為東江流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循州總管府改為龍川郡。917年,劉䶮建立南漢,惠州為南漢禎州郡的郡治。
北宋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為避太子趙禎諱,改禎州為惠州,始有「惠州」之稱,並一直沿用到今天。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在59歲時被朝廷四降官職,貶至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
蘇軾在惠州度過了三年,期間寫下160多首詩詞,大多為歌詠惠州風物的作品,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更是成為灸燴人口的名句,其小妾王朝雲亦葬在惠州西湖旁。南宋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惠州建立聚賢堂,後來改稱為豐湖書院,一直到明清,豐湖書院都是惠州的最高學府。
元朝在惠州置惠州路。明朝改為惠州府。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沿海盜寇猖蹶,明太祖派人在惠州境內的平海建造城池,抵禦盜寇,此城一直保留到現在,目前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
清朝末年,孫中山曾兩次在惠州發動起義。
1900年,發生義和團運動,孫中山決定乘機發動起義,在台北建立起義指揮中心,命鄭士良等人於三洲田(今屬深圳鹽田)於10月6日發動惠州起義,起義軍曾一度發展至2萬人,按孫中山指示直取廈門,後因軍械糧草不繼,於11月1日宣告失敗。
1907年6月2日,同盟會成員鄧子瑜委派陳純、孫隱等人,在距離惠州20里發動七女湖起義(今惠城區汝湖鎮),以響應黃岡起義。該次起義軍增至200多人,多次殺敗清軍,但因黃岡起義失敗,得不到聲援,因寡不敵眾,遂在梁化墟解散。
起義失敗後,鄧子瑜被香港政府華民政務司勒令離境,陳純經香港轉赴南洋,孫隱於1909年被清政府廣東當局殺害。
1925年,軍閥陳炯明屯重兵於惠州,並企圖攻佔廣州。國民政府由蔣介石率領東征軍3萬多人討伐,歷30小時戰斗後攻克惠州城,在今惠州中山公園望野亭舉行軍民聯歡大會和陣亡將士追悼會。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為了切斷廣九鐵路和粵漢鐵路補給線,於1938年10月12日,派出兩個師團共4萬人從惠州的大亞灣登陸,開始了進攻華南的序幕。國民革命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因寡不敵眾,最終失守。數日後,惠州全境大部分地區淪陷。
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香港海員工委書記曾生趕赴惠陽的坪山組建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開始進行對敵的游擊戰。1940年9月,以此隊伍為基礎,成立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1943年12月2日,在惠陽縣土洋村進行整編,改稱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廣東的東江流域設立東江專區,專署駐惠陽縣,1952年撤銷。1956年設惠陽專區,專署駐惠陽縣,1959年撤銷。
1963年重新設立惠陽專區,1970年改稱惠陽地區。1979年分寶安縣,設深圳市。1988年,惠陽地區分置為四個地級市,分別為惠州市、東莞市、河源市和汕尾市。
惠州市行政規劃圖:
(2)陳江幸福村有什麼寺廟擴展閱讀:
基本介紹
惠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毗鄰深圳,北連河源、韶關,東接汕尾,西鄰東莞和廣州;珠江三角洲東端,南海大亞灣北部。
惠州市是廣東省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即有「嶺南名郡」和「粵東門戶」之稱,歷史上曾有包括蘇東坡在內的不少名人旅居於此,留下大量題詠惠州的詩詞,因而使惠州積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蘊。
而且是客家人最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旅居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台民眾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稱為客家僑都。祖籍惠州的港澳台逾80萬人,旅居香港的惠州籍鄉親達100多萬人,7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是惠州籍。對惠州人來講,自家有親戚在香港十分尋常。
惠州市是珠三角經濟圈的9個地級市之一,是一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快速發展的商業,高科技產業、服務業、旅遊業、工業化城市,是中國大陸重要的高科技產業和電子製造業基地,近年來,隨著總投資額730多億元人民幣的多個石化項目在惠州的興建和投產,使惠州成為珠三角經濟圈最有發展潛力的城市之一。
2015年10月1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惠州市正式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2016年4月25日,《第一財經周刊》發布了新的中國城市分級排名榜單,惠州被定義為二線城市。
經濟
惠州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是珠三角經濟圈(只包含惠州市區、惠陽、惠東、博羅)的9個地級市之一。據廣東省統計局核定的數據,2017年惠州市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3830.58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6%。
按常住平均人口計算,2017年的人均GDP8.02萬元,增長7.4%,處於珠三角經濟圈的中上游水平。
語言
惠州市地處客語、粵語、閩語、三大漢語方言的交匯區,三種方言在境內均有分布。
惠陽話屬客家語粵台片,是惠州地區最大的方言,分布於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等地。在惠州,客家語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惠州話是在惠城區(惠城話)和博羅縣,惠東縣,惠陽區的沿江平原地帶流行的一種既有客家語,又有粵語特徵的方言,雖然仍有許多人使用但較為分散,日漸式微。
「惠州話」一般是指分布在惠州城區的東江本地話,不過在某些語境下也可能指惠州市的客家話(惠陽話)或原惠州府的客家話(海陸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