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理想與幸福是哪個教授

理想與幸福是哪個教授

發布時間:2023-02-22 07:53:04

A. 理想課堂願景與師生幸福(一)陳大偉教授

林忠玲局長主持:初戀最美

影響人三個力:動力,能力,精力

主要工具:觀課議課

理想課堂,緩解職業倦怠。教師還想做點什麼?

關照現在,

為生命留下痕跡的夢想

教師,學生和教學憑借都很重要

提供了教學反思的對象(哪些有優勢,哪些有不足?)

教學的開放性(一學生說:青蛙跳出井口,又跳了回去)——農葯味,捉青蛙…

教學時空:百分數:孩子做的事沒有關注

觀課不僅可以聽,還可以問…

問題,學生不聽,學生不會

改進:四十分鍾,要到每個學生身邊去一次

人與人的距離可以傳遞情感

距離:從戀人,到家人到熟人,到陌生人

到學生身邊:實在找不到事做,可以去微笑;可以進行紀律管理(陳教授在學生手機上晃紅點),管理也可微笑;影響學生學習進展;捕捉學生生命活動氣息

晏子使楚:

標准:國家意志,教學目標(勇敢,愛國,尊重)

陳教授以外交為教學目標(北師大以尊重為目標)

話里有話,那我們學習一下怎麼變聰明?聽清弦外之音,話外之意。

要關注學生

於永正蹲下身子,讓孩子看見寫的每一個字筆畫

懲戒可以培養學生規則意識,課堂上可以有懲戒權。(教師法規定了懲戒權)

懲戒對象:有害行為(對其本人;行為侵害別人權益;故意破壞課堂秩序),不能針對人格、能力懲戒。

懲戒方式要合理:比如罰站時間不要太長

經濟學上的邊際效應

上課四十分鍾,每10分鍾有意識的和孩子多一次目光

過去關注學業質量,現在要關注學生生存質量,學生對我們的課堂滿意不滿意

第三條:要有意義

今中午主要分享第一條

做一個怎樣的學習者呢?

一個數字故事,老師的兩次微笑改變了我,鼓勵孩子前進,成為教師和作家。(王永明)

這個故事分析:1.能讓我們勤而行之的東西是微笑。

愉悅的狀態下,腦電壓穩定,學習效率就高。

2.差異差異,有異才不會有差。看到異不要有差。

千萬不要看不起比你年齡小的人。

3.學生是活生生的人。

4.教育學首先是關系學,有接納的關系,教育才能發生。

5.為師之道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上邊式子給孩子的影響:

成功的愉悅

要成長,也要有懲戒,也要孩子付出努力。

思考

為什麼這樣教?

除了這樣教,我們還能怎麼教?

下次教,我還能怎麼教?

B.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析下什麼是幸福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幸福是指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非常滿足的情緒情感狀態。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對自己的生活質量都有滿意與否或滿意度高低的不同評價,這些不同的評價與個人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期望值有關。

何為幸福感?心理學新發現,解釋幸福感新定義。

1、幸福跑步機

許多人有過這種體驗,職位升高時,預期也越來越高,過去的努力帶給名望和財富不再能帶來幸福。馬丁·塞利格曼教授介紹說,這就是幸福跑步機在起作用,如果幸福等於財富和名望的話,我們必須擁有更多,否則就感覺不到幸福。

假如沒有這個「跑步機」,鴻運當頭的人應該比普通人幸福得多。馬丁·塞利格曼教授認為,一般老百姓比那些達官貴人更幸福。研究發現,幸運的事和高成就不能帶給人們長久的幸福,只有短期效果而已。

2、金錢買不來幸福

實際上,我們對金錢的看法比金錢本身更影響我們的幸福。塞利格曼教授的研究認為,在所有階層中,越看重錢的人對他的收入越不滿意,也對他的生活越不滿意。

通過對40多個國家進行生活滿意度的調查發現:購買力強的國家,人民生活滿意度也高;一旦國民收入超過人均8000美元之後,這個相關開始消失,財富的增加並不能繼續增加生活的滿意度。金錢買不來幸福,20世紀後50年,富庶國家購買力的改變也帶給我們同樣的信息:美國、法國和日本實際購買力已經翻了一番,但是生活滿意度卻沒有變化。

3、幸福不是短暫的愉悅

有些人會問:「我怎樣才會幸福?」對馬丁·塞利格曼教授來說,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因為如果我們不能區分愉悅和滿意,我們就會完全依賴捷徑,去尋求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愉悅。愉悅是立即的,來自感官,而且是暫時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們便很快跟著褪去,而且我們會對這些感覺產生「習慣化」效應,以後就需要有更強、更多的刺激才能帶來相同程度的愉悅。

我們都清楚不是要暫時的幸福感,真正的幸福感必須來自自己的努力。然而人類卻發明了許多捷徑去取得暫時性的感官愉悅:毒品、巧克力、肉慾、購物以及電視等。

4、幸福來自於優勢和美德

幸福感來自於自己的優勢與美德,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幸福才會有真正的幸福感受。做一時感官愉悅的事,如與朋友聊天,看電影,與做好事的感覺相比,黯然失色。當我們很自然地去幫助別人時,一天都會過得很幸福。

優勢和美德是積極的人格特質,它會帶來積極的感受和滿足感。樂觀的人傾向於把目前的困難解釋成暫時性的、自己有主控權的,以及只有在這個情境下才會如此的;相反,悲觀的人則認為他的困難一輩子也逃不掉,倒霉事一樁接一樁,而且是自己無法操控的。

樂觀只是二十幾個使你更幸福的特質之一。哈佛大學的喬治·瓦利恩特教授對「成熟防禦」進行研究,成熟包括:利他行為、延遲滿足的能力、對未來充滿期望以及幽默感等。「疾風知勁草,亂世識忠臣」,災難中更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德。

5、幸福具有高遺傳性

只要肯努力,每一種情緒狀態、每一種人格特質都可以得到改進,當然也包括支撐幸福感的樂觀等積極情緒,只有這樣,處於相對弱勢的人才有翻身的自信。40多年前,塞利格曼進入心理學界開始研究時,「人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思想一直籠罩著心理學界。

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雙生子女和養子的人格研究開始出現,上述說法一敗塗地,再無東山再起的可能。同卵雙胞胎的心理特質比異卵雙胞胎更像,被人收養的孩子的人格特質更像親生父母而不像養父母,這類研究報告已超過百篇,並且都顯示出同一結論:大約50%的人格特質是基因決定的。但是高遺傳性並不代表不可改變,有些遺傳特質(如,性取向和體重)是不可改變的,而其他遺傳特質,比如悲觀、恐懼,則是可以改變的。

6、幸福就是獲得滿意

區分愉悅和滿意最大的好處在於,雖然有一半人無法達到積極情緒上的幸福感,但他們還是可以獲得幸福,因為他們擁有滿意感。滿意無法從身體的愉悅中獲得,也無法來自吸毒或任何捷徑。只有在高尚的行為做完後才會自然產生。愉悅是感官和情緒的,而滿意來自於施展個人的優勢和美德。

獲得滿意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做有挑戰性且需要技術的事情;要集中注意力;要有明確的目標;要能得到即時的反饋;你應該深深地投入到所做的事中;有能夠掌控的感覺;忘我,感覺時間就此停滯。

7、幸福但不愚蠢

許多證據顯示,抑鬱的人雖然比較悲傷,但比較實際,他們能夠較正確地判斷自己有多少才能;而有幸福感的人對自己能力的評估通常超過別人對他的判斷。雖然很長時間內有過「幸福但愚蠢」的指責。但後被證明是站不住腳的。

有幸福感的人記住了更多快樂的事情,他們記住的甚至比實際發生的還多,他們常常將不好的經歷都忘了。相反,抑鬱的人對兩種事件的記憶都很好。有幸福感的人認為如果他們成功了,當然是證明自己有能力;如果他們失敗了,則會相信失敗很快就會過去,而且只是因為運氣不好。猶他州立大學教授阿斯平沃爾收集的許多證據顯示,有幸福感的人比沒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地做出重要決策。

C. 泰勒教授的四種幸福模式

泰勒教授將人的幸福模式按當下利益和未來利益兩個維度分成了四種:

第一種為只關注當下,不關注未來的享樂主義;

第二種為只關注未來,不關注當下的忙碌奔波型;

第三種為既不關心當下的幸福也不相信未來的幸福的虛無主義型;

第四種為既關注未來又注重當下幸福的感悟幸福型。

看了這四種幸福模式,感覺我的人生完整地經歷了所有階段:

年少的時候享樂過,成年後有了目標,會為了未來奔波,像推著巨石的西西弗斯。但突然有一天,我停下來問自己每天反復推石頭的意義是什麼?

也就是這么一問,讓自己變成了第三種的虛無主義類型,總之做什麼都苦,任何事都沒有意義,未來也只不過是重復現在而已。

後來實在經受不住這樣的折磨了,為了搞清楚不幸福的原因,開始走上向內探索的道路。

期間如飢似渴地讀各種書籍,上各種課程:心理學、哲學、佛學、身心靈等等。

也做了長達三四年的實踐,用寫作療愈內心的傷痛,用畫畫提高生命質量與價值感,用站樁冥想來獲得身體與頭腦上的好狀態。

一圈折騰下來,終於來到了第四種。

我不能說自己完全將第四種踐行得很好,但至少我的生命底色已經完全改變,很容易感動,更容易關注到身邊的親人與物品,也不再苛責自己,開始學會愛自己,成全自己。

Kaylin教練在文章里的最後一句話給我感觸很深:

幸福不在現在,不在未來,是面向未來的每一個現在的感受。

是的,幸福跟感受有關。

察覺自己的感受仍然是我目前很重要的練習。

今天三件值得感恩的事:

1、感恩我吃進去的米飯、白菜與刀豆,是它們支撐著我的生命系統;

2、感恩女兒的笑臉總是讓我看不厭;

3、感恩我自己踏出了對父親溝通感受的第一步。

D. 哈佛幸福課的內容簡介

《哈佛幸福課》內容簡介:「幸福是什麼」是一個人類社會中被廣泛討論的話題,常識和滿書架的自助類書籍告訴我們,只要努力學習、工作、積累財富、經營婚姻、養育子女、健康飲食,我們就能擁有幸福的未來。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只是關於幸福的錯覺,你作何感想?
這個人就是人稱「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吉爾伯特。他摒棄了有關幸福的傳統觀念,從科學的角度為我們上了一堂新穎生動的幸福課。
作者關於幸福最鮮明的觀點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類可以預見未來,因此,人類也就有了區別於其他所有動物的幸福感;但是,人類對於未來自己的情感預期,往往和實際有著很大的「預測偏差」。書中列舉了大量怪誕的實驗,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你以為中大獎可以讓你幸福無比,被解僱會讓你一蹶不振,但事實上,中獎的幸福感遠沒有你預期的那樣強烈持久,被解僱的失落感也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痛苦。我們都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幸福基礎值」,生活中的成就與挫折,往往只是短暫地改變我們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們就會回歸自己的「幸福基礎值」。
那麼,如何才能撞上幸福呢?吉爾伯特認為,現代社會的人們擁有自主的選擇權,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們應當「智慧地購買」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礎值」。

E. 《理想與幸福》讀後感,奧斯特洛夫斯基的。

有時候,常常會覺得,自己其實只是一艘船舶,而生活則好比是一片茫茫的大海,當我們行駛在茫茫的大海上,眼前一片迷茫。因為沒了理想,就彷彿徘徊在海中央,找不到方向……
人生,我們人的這一輩子,就是那麼一條路,一條坎坷曲折漫長無盡的路,而每當我們茫然地走在十字路口,卻不知向哪走,只因為我們的心中卻少了那份不可拋棄的理想!沒有了理想,便沒了希望,沒了目標,沒了目標,也就沒了前進的方向,只能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碌碌終生。
其實,一個有理想的人,就不會有空虛的時間用來荒廢,作者流沙河,在自己的寫作生涯中,曾屢次「碰壁」,也曾多次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在種種原因的迫使下,流沙河被迫停止了他的寫作生活。但流沙河並沒有放棄他所愛的,理想之花也盡管暫時被無情地摧殘了,可那份信念,那份執著,依然支持著他,因為理想已在他的心裡紮下了深根!!
是啊,人的一生就是為理想而奮斗,為理想而存活,當理想已在你的心中不復存在的時候,那麼,你的生命也將失去其本身的意義與價值,把握住現在所擁有的理想,就是把握住了現在的生命!
當我們依靠理想而得到了榮譽,也請你集注,千萬別被理想沖昏了頭,一但沉浸在榮譽的海里,便無法自拔,忘記了自己本身的理想,也便墮落了

F. 遇見理想課堂,追求幸福教育

    2019年8月7日至8月8日,我有幸參加了全國首屆未來教師成長力高峰論壇的理想課堂專項工作坊。雖然學習時間短暫,但卻給我帶來了不小的震撼,為我今後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陳大偉教授利用文字與影片結合的方式,依託具體的課堂事例用他風趣、幽默而又不失嚴謹的語言給我們帶了主題講座《理想課堂與師生幸福》、《有效教學意蘊與實踐要求》。他從理想課堂願景,到師生幸福與愛的意義,再到幸福生活的創造、課程的意蘊、教師專業發展與教育觀、有效教學,最後到課堂十大標准,精彩的講解、深刻的剖析,真可謂是一場視聽盛宴呀! 

  這次學習讓我獲益非淺,感悟頗多。

  1、用微笑構建和諧、民主課堂。維克托·伯蓋曾說過:「笑是兩個人之間最短的距離。」但在課堂上很多老師為了樹立自己的威嚴,往往掩藏自己的微笑。有時候這反而不能達到我們預想的教學效果。此次培訓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數陳教授講的微笑改變命運的那個小故事了。台灣有一名王永明作家,小時候因為老師的一次微笑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王永明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成績都很差,原因是他的老師是一個年輕且脾氣有點暴躁的男教師,課堂上他很怕老師,學習成績一直不好。在四年級的一次課堂上,王永明居然看到這位老師對他微笑,那微笑里飽含著濃濃的愛意。這讓他感覺老師是喜歡自己的,自己要不好好學習就對不起老師,從此,他開始奮發,短短一年的時間,他的成績就名列前茅。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老師對孩子的態度,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其實微笑是教育最美的語言,一個平凡而簡單的微笑,就能感染、暖化、改變學生,使他們努力向上、積極進取,那麼構築和諧、民主的課堂就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2、交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陳教授提到學習就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生活,而不僅僅局限於課堂中。這一點與新教育不謀而合。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倡導學生快樂讀書,幸福學習,這正是現代教育急需要的。學生學習不是為了海量刷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要做到知行合一,走入社會真正能為自己所用。

  3、人因思而變。陳教授說他的成功在於三問,他每節課都要思考三個問題:「我為什麼這樣教?」「除了這樣教,我還可以怎麼教?」「如果下次教,我會做出什麼樣的調整和改變?」只有不斷地對教育充滿思考,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改進,課堂才會得到進步,能力才會得到提升,人生的結果才會大有不同。

    深夜靜思,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老師慢慢退卻了對教育的激情,對學生缺少了耐心和關心,課堂上一成不變的教法讓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自身思維的固化、生活的壓力也讓老師們缺少了該有的活力和幸福感。這種種原因都禁錮了理想課堂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改變,要從教學課堂改變開始。

    在今後的教育中,我願從最簡單的微笑開始改變,一點一滴改變我的課堂,以求實現理想課堂,享受幸福教育生活。我堅信有行動,就有收獲。我將追隨新教育的腳步努力前行。

G. 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聽檀傳寶教授講座有感

2018年3月21日晚上檀傳寶教授給青椒們送上了精彩講座《真幸福與中國教育之改造》。在檀教授講座前後青椒們圍繞「教師的幸福」這個話題展開了大討論。

檀教授關於幸福與快樂的區別的講解讓我耳目一新。曾經也認為自己是文化人,曾經也有點小清高,認為自己精神世界很豐富,自己是幸福的人。可是檀教授的觀點讓我不僅為自己的無知感到羞愧,原來我理解的好多幸福都是偽幸福,只能算作是快樂。

一、快樂與幸福的區別

快樂是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時的快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快樂是一種工具,它不能實現終極目標;快樂不能無限制的疊加;快樂有一個界限,超過了就是痛苦;吃喝玩樂所帶來的愉悅是偽幸福,是快樂。

幸福是人們對自己理想的生活感到滿足的主觀感覺,是自然而然且發自內心的感受,而非客觀標准。幸福屬情感世界,是一種感覺,即人的一種滿足感;幸福可以無限制的疊加;幸福有時候可以超越痛苦;幸福生活就是夢想實現的生活;幸福就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實現的人生狀態;幸福是一種客觀生活,是一種主觀感受;幸福是一種終極目標。

幸福是主體自由本質的實現。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是幸福,老師看到自己的學生成長進步是幸福。幸福和不幸福的人分布在社會的各個階層。

檀教授告訴我們幸福的奧秘是:幸福=人的目的性+自由實現。

一個母親有希望自己孩子健康成長的目的性,孩子果真健康成長了,母親就是幸福的。教師有教育夢,關心自己的學生和教學,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實現自己的教育夢,當孩子們在課堂上眼睛發亮的時候,教師就是幸福的。

二、我們的孩子幸福嗎

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才的,教育是為孩子們的幸福生活做准備的,可是當下我們的孩子們幸福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教育最重要的三個人:教師、學生、家長,他們普遍認為教育不幸福。不幸福的教育道德嗎?這個追問讓我一身冷汗:我們願意為之奮斗終身的教育竟然是不道德的,雖然有點駭人聽聞,但是,細想想,好像還真是如此。

君不見假期剛開始的時候教師們一個個精神煥發,鬥志昂揚,放假的時候一個個精神疲憊,無精打采。不要說一個學期就是一個星期老師們都累得要死。朋友圈裡好多親們每天有填不完的表格、開不完的會,寫不完的計劃總結、還要參加各種評比競賽。評職稱是套在老師們頭上的緊箍咒,領導只要念念經,老師們就得頭疼。君不見小學生們背著沉甸甸的書包,有的甚至拉著拉桿箱去上學,下了課他們還要奔走於各種輔導班之間,晚上寫作業要熬到十一二點。考試前更是加班加點補習上課。小學生的訓練強度堪比一個高三學生,真是苦不堪言。考試成績不好還要承受男(女)子單打或者混合雙打的折磨。君不見學校門前的家長大軍,他們視孩子學習為頭等大事,給孩子買各種學習資料,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美其名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如果我們每天都在製造痛苦,這樣的事業的意義就要受到質疑。哪怕只有一個教師、家長、孩子認為教育不幸福,我們就得努力。不幸福的教育意味著師生雙方當下生活質量的低下。孩子們和老師們長期受到壓抑,長期處於不幸福的教育生活中,他們未來的幸福也會受到影響。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要小看每一個學期,每一個星期,每一堂課,每一次作業。孩子們快樂的時候更有創造力,創造力長期受到壓抑,就會危害社會的展。

三、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教師常常以幸福之名,讓學生進行機械訓練。再以幸福之名把孩子騙進大學,孩子們的人生就像切香腸一樣,一節節切下去,誘騙孩子做著他們不喜歡做的事情。導致孩子失去了真正的興趣愛好,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樣的工作。失去了人生真正的樂趣。

教育要為孩子的幸福做准備。

喜歡學習的孩子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也不會覺得課業負擔重。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把不道德的教育方式轉變為合乎道德教育方式,讓師生雙方都沉浸在幸福的教育生活中。用合適的方式讓孩子們求得他們想要的分數,用合適的方式讓孩子們通過他們需要通過的那些考試。

幫助(而非給予)孩子形成自己的夢想,幫助孩子們形成內在的、真正的學習動機。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說,你看你的父母多麼辛苦、老師為你付出了多少、你看鄰班的某某有了哪些輝煌的成就、你看你不學習會有哪些惡果,你如果好好學習將來會怎麼怎麼樣……這些理由都是外在的,是遙遠的事情,不能激勵孩子。讓課業不再成為負擔,讓孩子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的成就感。

如果不能給孩子一個夢想,我們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是沒有目的性的,也就沒有職業意義。一個好的老師一定是被孩子們期待的,就像任命傑老師、張虎崗老師、孫月飛老師一樣。讓老師每一堂課都成為孩子們的期待,而不是為了一個遙遠的理由而學習。

讓孩子喜歡我們所教的學科是最起碼的師德。學生如果不喜歡我們的課,就引導他們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感。孩子們在老師帶領下不斷實現自己的學習夢想,孩子就是幸福的。讓學習成為一種幸福的狀態。

讓合乎道德的教育成為一種功能,讓孩子們現在幸福,將來幸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讓我們變成一個幸福的教師。讓我們和學生、家長一起享受幸福的教

H. 語文材料解析題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1—3題。
[材料一]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來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里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盡管其中充滿危險和艱辛,但我能勇敢面對。我要有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樣的人生,不想以後變成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對此,我信念堅定。我深信,我在這里的經驗,是有趣人生的一個好開頭。
我年輕,有許多尚未發現的特質;我年輕又堅強,正生活在一場大探險里;我正在這探險過程之中,不能因為沒有什麼好玩的事而只顧整天唉聲嘆氣!我有很多福分:幸福、愉快的心情,以及力量。每天我都感到自己在成熟,我感覺到解放正在接近,我感到大自然的美和周圍人的善良。每天我都想,這是一場多麼迷人而有趣的探索!有此種種,我為什麼要絕望?
(選自《安妮日記》)
[材料二]拿我為例,活著的每一天都意味著要和巨大的痛苦作斗爭。我是在說這十年的日子。也許你們會說,怎麼會天天看到我的微笑。盡管我承受著自己病軀的種種痛苦,但我仍然為我們國家的每一個勝利而歡欣鼓舞。因為對我來說,這是最令我感到快樂的事。雖然活著是非常美好的,但不能單單為了活著,我們還要斗爭,還要贏得勝利!
現在,我覺得自己像雪花融化那樣越來越虛弱了。因此,我要比以前更加珍惜時間,趁我現在還能感到生命之火在心頭燃燒,大腦神經還在閃光跳動。我雖經受了身體的巨大悲哀和不幸:雙目失明,全身癱瘓,遍體疼痛,但是我仍然感到自己十分幸福,我覺得我的生命充滿了光明。我對人生理想的追求,讓我獲得了常人難以得到的幸福。
(選自奧斯特洛夫斯基《理想與幸福》)
[材料三]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無法選擇父母。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歷史時期與國家,以及成長的周遭環境。但是在這些無法選擇之中,我們的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態度:是勇敢無畏還是膽小怯懦,是目標堅定還是隨波逐流。我們決定生活中哪些事情至關重要,哪些微不足道。不論世界對我們所做的選擇和決定有多麼漠不關心,這些選擇和決定是我們自己做出的。當我們決定和選擇時,我們的生活便得以形成。總而言之,最終構築我們命運的就是我們的抱負所在。
(選自約瑟夫·愛潑斯坦《抱負》)
1.[材料三]說我們無法選擇成長的周遭環境,但是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態度。試就[材料一]中的內容,說說安妮生活的周遭環境是怎樣的;面對這樣的環境,她選擇了怎樣的生活態度?(均用文中的詞語作答)
答:
2.[材料二]中奧斯特洛夫斯基在疾病纏身、十分痛苦的情況下,創造了輝煌,獲得了常人難以得到的幸福,靠的是對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他的經歷證明了[材料三]中哪一句話的觀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妮和奧斯特洛夫斯基在磨難和不幸面前表現出的性格品質有哪些共同之處?(至少答三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該文章轉自[語文123資源網]: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711/28902.html

I. 關於「心理學上的幸福感」的論述

幸福感是個體對幸福生活的一種主觀感受,所以又稱主觀幸福
感。主觀幸福感並不是純粹主觀產生的,是對客觀存在的幸福條件
的反映。如果離開一定的客觀存在的幸福條件,如物質生活條件、精
神生活條件等,是難以產生主觀幸福感的。但由於個體的狀況千差
萬別,包括年齡、經歷、需要、慾望、知識結構、性格、素養、興趣、愛好
等方面的差別,因而面對同樣的幸福客觀條件,主觀幸福感是不同
的。也有的人缺乏客觀條件也能產生幸福感,原因是有的人慾望不
高,容易滿足,有的人則是一種幻覺,甚至是病態。
主觀幸福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感受呢?它應該包括:
滿足感——理想和目的得到實現,慾望和需要得到滿足,產生心滿意足的感受;
成就感——事業有成,實現了自我價值,滿杯豪情,無愧人生;
輕松愉悅感——無牽無掛,無憂無慮,心情舒暢;
怡然自得感——心境平和,安祥恬適,自娛自樂;
和諧歡樂感——與家人、友人和諧和睦相處,歡聲笑語,屈膝暢談,樂在其中;
心曠神怡感——面對綠水青山,良辰美景,陶醉超然;等等。培養主觀幸福感

「幸福是什麼?」就像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小男孩得到奧特曼玩具、畢業生找到工作、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些都會讓我們感受到幸福。可對幸福的感知卻不是這么簡單。

物質富足並不代表幸福

據教育部發布的《當代

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研究》顯示,在全國20個省市40個城鄉的居民中,只有44.9%的被訪者對自己的生活狀況感到「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但有62.3%的被訪者「有時」、「經常」甚至「整天」感到焦慮不安。此外,縱觀2003至2005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對幸福度的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對自己總體生活的滿意度以及幸福指數正逐年下降。

看到這些數字,我們不禁迷惑,當初曾有多少人幻想「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而時至今日,摩天大樓鱗次櫛比,不要說電話了,就是手機也已進入了智能時代。可人們幸福感和滿意度卻在下降。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是因為工業社會的加速發展必然會導致壓力的增強,而個人的壓力越高,幸福感就越低。現在職場的關鍵詞,如「競爭上崗」、「末位淘汰」等,無不是焦慮與疲憊的代名詞。

主觀幸福感幫我們確立目標

在心理學上,主觀幸福感是一種樂觀的態度。 換言之,幸福就是要培養體驗快樂、知足、感激等情緒的能力,並確立切實可行的生活目標。如,一位太太買到了夢想已久的房子,可當她聽到親朋好友買了更大的房子,她的幸福感就驟然降溫。一天,孩子問她,「什麼是幸福?」她說:「你有愛你的爸爸媽媽,這就是幸福!」女兒又問;「媽媽幸福嗎?」她頓悟了,其實幸福就是擁有的一切以及能夠實現的目標。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施奈德研究發現,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更能尋求各種方法實現目標。而培養自身的主觀幸福感,就是學會多看看身邊快樂滿足的事,學會腳踏實地追求切近的目標。

美國心理學家凱斯就主觀幸福感提出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心靈旺盛與心靈枯萎。心靈旺盛指人有能力創造或維持主觀幸福感。心靈旺盛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對生活感到滿意,感到生活有意義,自己有能力戰勝壓力。心靈枯萎的人則相反。

主觀幸福感讓人內心平靜

2000年感動中國的人物上海青年陸幼青,在被確診為癌症晚期後,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在人生的最後100天中,把對人生的感受陸續在網上發表。陸幼青妻子時牧言說:「我先生有一句話寫得特別好—— 生命因為有結局才絢麗。」陸幼青即使到了人生的盡頭,仍然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幸福,並竭力維持著這份幸福,這是對主觀幸福感最有力的詮釋。

「我們雖不能改變壓力,但能改變對壓力的態度。」下面10個方法會幫你增強主觀幸福感。學會多笑,假裝快樂,也就真的變快樂了;學會忘記,盡量將煩惱驅除出大腦;學會幽默,發現快樂,從容面對生活的煩惱;學會模仿,尋找生活中的樂觀高手,以此為榜樣來改變自己;學會應付,問題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增強自信,在生活中尋求成功體驗;增強交往,多與人分享苦與樂;增強運動,多鍛煉身體,在文體活動中化解煩惱;增強興趣,增強生活的樂趣;神交古人,尋找古今中外的樂觀高手,閱讀其傳記來改變自己。

閱讀全文

與理想與幸福是哪個教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幸福的生活比蜜甜的上一句是什麼 瀏覽:55
事業武曲是什麼意思 瀏覽:439
中國經濟首季報如何 瀏覽:585
幸福里的客服怎麼樣 瀏覽:226
贛東贛南哪個經濟好 瀏覽:63
昆明婚姻介紹所哪裡有名 瀏覽:616
雙胞胎小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瀏覽:220
屬兔女事業在哪個方位好 瀏覽:648
如何應對婚姻危機的感情 瀏覽:430
有哪些成語故事作文 瀏覽:710
通過什麼方式促進旅遊業經濟發展 瀏覽:263
上海黃浦區婚姻登記處在什麼路 瀏覽:513
東城區幸福口腔醫院怎麼樣 瀏覽:527
蛇女和豬男的婚姻如何 瀏覽:291
鄉村愛情13哪個主演換了 瀏覽:900
握不住的愛情該怎麼做 瀏覽:726
如何看待前任愛情觀 瀏覽:194
古風美女正臉怎麼畫教程 瀏覽:199
復合地板哪個品牌經濟實惠 瀏覽:314
美女的尿眼長什麼樣的 瀏覽: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