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童年幸福感是什麼

童年幸福感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18 01:55:33

1. 孩子需要的「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法國童話《小王子》里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儀式感無處不在。

心理學家說,孩子的童年時代需要「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其實,還有一種重要的「營養」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那就是儀式感。

在我小的時候很喜歡吃餃子,每次過生日媽媽都會包餃子給我吃,不管下班回來多晚;再有每逢過節的時候,家裡就會邀請爺爺奶奶一起過來吃飯。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有儀式感的家庭,養出的孩子才會更自信、有力量,更有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能量。

其實孩子在童年時期,是比誰都需要自尊感、驕傲感和自信感,因為那是他們成長的力量。我的孩子正在讀幼兒園,在為即將到來的兒童節准備晚會,最後一次綵排的時候需要家長一同到場。

朋友的小孩蘭蘭和我孩子同班,但朋友倆人都忙於工作,所以那天就沒有來。那天我清楚的記得蘭蘭一個人坐在最後面一聲不吭,臉上明顯的沒有平常的開心。父母的缺席極可能會剝奪了孩子的儀式感,使孩子產生的自卑心理讓孩子的積極性被嚴重打擊。

每個做父母的都想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然而只有被認真愛過的孩子,才能夠懂得如何去愛還有被愛。童年裡沒有被用心疼過愛過的孩子,之後的他們一生都會卑微地追尋著飄渺的幸福,這樣的場景是父母都不願看到的。

另外父母相愛,也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家庭里最好的儀式感。一個成長在充滿愛意的家庭的孩子,在他長大後會對自己的家有更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他們也更會願意和父母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種交流。

父母的相愛能夠給予孩子最大的安心和幸福。在他們長大成人後,會將曾經父母之間的儀式感帶到自己的戀愛和婚姻里,擇良人,懂恩愛,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幸福。

那麼總會有人說生活已經很忙了,在外要工作,回家要洗衣做飯看孩子,時不時還得管管老公的生活,生活終究要歸於平平淡淡和繁瑣小事,哪還用空去看看詩和遠方?之所以會這樣,都是因為平凡的日常中缺失了那麼一點點儀式感。

其實儀式感並不難,就是給生活一點小空閑,一點小情趣,一點小心思,一點小美感,但它卻能夠很大程度上撫慰我們那顆疲憊、受傷、干竭的內心。

有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那些能一代代傳承「家庭儀式感」的家庭,親子關系更幸福,孩子的歸屬感、安全感、目標感都很高,甚至身體更健康、學業成績更優秀。

儀式感,能讓孩子在父母營造的幸福生活中,生出勇氣和動力,進而奔向自己的美好人生。所以,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有幸福滿滿、豐盈明亮的孩子。

2. 父母做好哪幾件小事,孩子童年更有幸福感

我覺得父母做好兩件事情,孩子的童年會更有幸福感,第一種的話是親子游戲,親子游戲都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互動游戲,孩子從小喜歡做游戲,大部分孩子都喜歡玩游戲這件事肯定的,如果父母能和孩子一起做游戲的話,我覺得是相當有情,相當有趣的一件事情。現實生活之中很多父母比較忙,和孩子的親子互動的時間比較少,特別是親子游戲更少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中的話,我覺得如果咱有個親子游戲的話會很好,以前我們上,大學的時候寢室每個同學這個同學的話,就是抱怨,他爸爸對他接觸的太少,其實他爸爸當時忙於工作,沒有時間來照顧他,那麼很多時候要他自己在完成,所以說他很討厭他爸爸,其實我覺得每個人都有他的想法吧,他爸爸當時想賺更多的錢而已,才能讓家裡變得更好,但是我覺得現實生活之中父母千萬不能忘了親子游戲。


第2點的話,那麼我覺得現實生活之中還有一種可能性的話就是親子教育,其實現實生活之中其實父母對於孩子教育是無處不在的,但是有的時候的話只是說說而已,但是孩子未必能感受到,我覺得現實生活之中還在能不能採納父母的建議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覺得如果親子教育能夠一行下去的話,那麼我相信富孩子的在童年會更有幸福感,就是這樣子的,以前的時候我們班上有個同學,其實他父母的話都是老師,那麼對於他的教育是很多的,而且對於他的一些作業的指導也是比較多的,其實他學習比我們更好。


其實現實生活之中就是這樣的,父母如果能做好這兩件事情,那麼孩子的童年會更有幸福感,而且遠超過其他孩子,因為這兩個活動無論是親子教育還是親子游戲,那麼對於時間的要求是比較多的,大部分父母話未必能掏出這么多時間,而且對於父母自身的素質也有很高的要求。很多父母忙於工作,我見過很多同學的父母的話,那麼他們都忙於作的頭都抬不起來,哪有時間跟你玩親子學習和親子教育啊,所以說在這個情況之中的話,如果能做到這兩點的孩子的童年會更有幸福感。

3.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幸也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心願,然而,其實孩子的幸福,從他還是媽媽肚子里的小胚芽開始,就已經初具雛形了。下面分享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一起來看下吧。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1

一位世界著名的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復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近年來,一種旨在提高孩子對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發達國家興起。這種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樂觀精神。

幸福既是一種外部的狀態,也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幸福狀態易來易失,如給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歡喜雀躍,但這種情緒很快就會消失。幸福的品質卻十分穩定,這是一種感覺良好和產生樂觀的素質。教育和心理衛生專家幾乎公認,對挫折的良好心態是從童年和青少年時不斷受挫和解決困難中學來的。父母和教師在培養孩子「幸福品質」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要培養出這種品質,父母應重視家庭中寬松的氛圍,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盡可能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而不應事事以自己的喜惡去強求一致。盡管有時孩子的選擇是痛苦的,但他們可從中「悟」出點道理。每一個父母都應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不可能一輩子呵護孩子,孩子最終要到社會上摔打,建立廣泛的人際關系,而這種關系是建立在子女與父母的人際關系以及父母與他人交往的基礎上的。熱情好客、待人誠懇寬容的父母對孩子有很好的影響。

在一些富裕國家,人們已深刻認識到物質條件的優厚並不是與孩子的幸福感覺成正比。在適當的物質生活保證下,要教會孩子除了物質以外,如何在內心創造一種快活的情緒。西方流行一句話叫「幸福的人過著一種平衡的生活。」許多教育家強調在「挫折教育」中應培養孩子從多方面獲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託在一種追求上,最終往往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孩子對受挫的恢復力。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振奮。父母和家長應認真培養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2

孩子的幸福感如何建立

幸福也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心願,然而,其實孩子的幸福,從他還是媽媽肚子里的小胚芽開始,就已經初具雛形了。

為什麼呢?因為幸福最終的歸因,就是安全感,而孩子最初的安全感又來源於父母。

因此,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不斷提升孩子的心理資本,也就成為我們每個父母都需要破解的密碼。

今天來跟我們聊聊這個問題。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從胚胎時期就開始了。

為什麼這樣說?

美國「9·11事件」一年後,有人找到一些親歷這個事件的一些孕婦,進行了調查研究。

這些孕婦在事件發生後都出現了心理問題,表現出了創傷後應激障礙(性格大變、情感麻木、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易怒、過度警覺、失憶和易受驚嚇,等等)。

研究發現,她們的孩子身上也有相同心理障礙的生物學標志,而且,當時正處於孕晚期的孕婦生下的孩子,表現得尤為明顯。

也就是說,這些媽媽把當時的情緒傳遞給了還在子宮中的孩子。她們的孩子出生後,情緒比一般的孩子更為緊張,心理資本也更低一些。

所以,從備孕開始,媽媽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並讓自己保持一個穩定的心態。如果媽媽的情緒穩定,孩子也就可以合理地攝入充分的營養,並滿足情緒的發展需求。

平穩積極的情緒,對胎兒來說,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營養。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做胎教實際上更多的是做給媽媽的。

同樣的,孩子出生後到1歲半之前,他的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由媽媽是否健康、是否有穩定的情緒決定的。

這個時期,孩子的很多行為能力——坐、爬、走、吃、說話等等,都是一個從沒有到逐漸有的過程。

他們是那麼的弱小,需要我們全方位的照顧——餵奶,換尿布,看病……否則,他們將無法生存。

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是缺乏的,往往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在他哭的時候,我們需要無條件接納他的情緒,還要能夠判斷出他是餓了還是尿了,是需要抱抱,還是需要陪他玩……

如果孩子一哭,我們就焦慮不已,甚至打罵他,那麼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他的生活環境是不安全的,他們的安全感是很難良好建立的。

所以,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安全感的人,一個幸福的人,那麼從胎兒期到一歲半,請穩定自己的情緒,並無條件地愛和呵護他。

很多媽媽問我:

「我的孩子(2歲左右)動不動就打我,脾氣特別大,他長大後會不會家暴?」

其實,這個跟家暴半毛錢的關系都沒有。如果父母雙方都沒有家暴,那麼基本上孩子也學不會家暴。

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主是要想表達自己的反抗——我不再需要你的包辦和替代了。

比如,一個2歲左右的小朋友,他努力要掙脫媽媽的懷抱,想去玩路邊的'沙子,可媽媽卻不放手,非要抱著他去看前面的小花。

這個時候,媽媽抱得越緊,孩子就越要用力掙脫。他可能還會打你,咬你,抓你,甚至還會有很暴躁的脾氣。

為什麼呢?因為媽媽這么做已經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我們說,當孩子已經有能力(這個孩子已經會走,有行為能力了)去探索世界的時候,他除了需要一個穩定的撫養環境,需要媽媽有穩定的情緒,還需要從自己的嘗試中的去獲取掌控生活的安全感。

這時,給予他們安全感的方式,就不再是全方位的照料和愛護,而是放開他的活動半徑——在保護孩子安全的情況下,盡量讓他多探索。

否則,你就會發現,孩子突然變得叛逆、不聽話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第一次叛逆」(1.5-3歲左右)。

前天,我跟女兒在我家小區的花園玩,一個5歲左右的小弟弟走過來和我女兒打招呼,問:「你在看什麼書呀」「你在哪裡上學呀」……

我女兒就跟我說:你看,這么小就是一個「撩妹小高手」了。

其實,談不上什麼「撩妹」,只是說明他有了社交的需求和能力。

你會發現,3-6歲年齡段的孩子,經常會說,「我是熊大」,「我是奧特曼」,「我是白雪公主」……他們經常沉浸在一種角色扮演的游戲當中。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已經具備了角色認知的能力,並且對規則和社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除了放開孩子的活動半徑,還要:

引導他的社交,讓他在游戲規則當中,學會禮貌、禮儀;

引導他在角色認知里,培養起責任感、語言能力、行動能力;

並且進一步培養他的生存能力,包括他做家務的能力。

也就是說,除了進一步拓寬孩子的探索領域、幫助他們認知自己和環境外,還要教導他們了解社會、人際交往的規則和禮儀,讓孩子了解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這樣,他們在環境和交往中,才會有的放矢,才會如魚得水,輕鬆快活。

這也是幫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建立安全感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一個6歲的孩子,非常優秀。不僅成績很好,還會很多才藝,琴棋書畫都學得有模有樣。

然而,他已經開始厭學,並且要跟我探討「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一點意思都沒有」這樣沉重的話題了。

為什麼呢?

原來,他從中班開始,就在學英語,學書法、畫畫、鋼琴、圍棋等各種興趣班;到了大班,媽媽就經常帶著他到處秀——展示給別人看,他能背什麼,能寫什麼;上學前班的時候,他已經把一到三年級的課程初步學了一遍。

所以,這個孩子到了一年級,就開始不寫作業,想各式各樣的辦法去逆反。

他的父母想不明白,昔日那個聽話的神童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3到6歲的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具體說來,這個階段的孩子普遍對顏色、圖形很感興趣,對守恆定律能夠有充分的理解,但對文字和概念的東西不感興趣。

雖然,也有極少一部分孩子確實會對文字感興趣。但是,不管是否感興趣,都不要過度教育,不要讓孩子過早過多地去學習數學、語文等學科知識。

這種違背了孩子的發展規律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對孩子安全感的一種破壞。

比起學知識,我們這個時候更應該去做的,是最大化地讓孩子去玩,讓他有規則地玩,因為孩子有非常多的剩餘精力需要釋放出去。

否則,剩餘精力未能及時釋放出去,就會造成內傷,如同這個抑鬱的一年級的「神童」。

這是一個得不償失的結果。

曾經有一對父母通過微信,跟我控訴他們的孩子是多麼的不聽話,多麼的叛逆。

比如他故意把分數考得很低,故意去報復爺爺、奶奶的管教方式,甚至故意把一些食物搞壞,還經常嚼著嚼著食物就吐出來,用衣袖擦得滿桌子都是……

這是一個中規中矩,恪守規則的家庭:孩子的爺爺曾經在政府的政研室工作,奶奶在圖書館工作,姑姑在人民銀行工作,爸爸在銀行工作,媽媽也是在什麼金融辦工作……卻養出了一個特別叛逆的孩子。

為什麼呢?6-1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大的安全感需求,就是成就感和價值感。但他們給孩子立的規則卻把它們破壞了。

比如,他們通過零花錢來逼孩子遵守規則:孩子期末考試沒有考到多少分,那麼零花錢就減去多少;今天哪件事情沒有做好,零花錢又會扣掉多少……

這個規定特別不合理。

一方面,我們千萬不要用錢來交換孩子的人格自尊。凡是人格自尊很低的人都容易犯罪——那些違法犯罪,尤其小偷小摸的人,往往都容易為了錢去降低自己的人格。

另一方面,這樣的管教方式只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他會因此想盡一切辦法,利用他所有的聰明才智來干壞事——他要從叛逆中感受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只給他們提了一個建議,就是給孩子固定的可以自己支配的零花錢,可以自己決定用來買筆,還是買衣服。

兩周以後,他的媽媽告訴我說,孩子有了非常大的變化。

總之,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底,而孩子對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又是在不斷變化的。

在生命之初,孩子的安全感在父母穩定的情緒,以及無條件的愛和呵護里。

1歲半到3歲,孩子的安全感在他對於這個世界最大化的探索中。

3到6歲,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社交里,規則感里,和每一個讓他自信的游戲角色里。

6到12歲,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成就感和價值感里。

我們做父母的,要根據孩子的發展規律來變化養育方式,而不是一廂情願地要求孩子聽話和服從。

如此,我們才能養育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養育一個可以在未來收獲幸福的孩子。

4. 有人說:「小時候,幸福是件很簡單的事;長大後,簡單是件很幸福的事……」 各位怎麼理解

小時候無憂無慮,說以幸福是很輕而易舉就得到的,所以,小時候幸福是很簡單的事。而長大後,隨著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身上的負擔越來越多,想要幸福就不能想太多,就要簡簡單單的,才會得到幸福,所以,長大後簡單才是幸福的事。

(4)童年幸福感是什麼擴展閱讀:

幸福的要素:

愛與被愛

有的人雖然家財萬貫,可是在茫茫人海中卻沒有遇到自己真正深愛的女孩,因此單純以錢來評價一個人是否幸福是錯誤的。一個男孩,在茫茫人海中幸運的遇到了真正深愛的女孩,和這個女孩彼此相愛、彼此依戀、彼此關心、彼此知心、一起生活,快樂的、健康的相守到百歲,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有一個心理測試:如果你深愛一個女孩,假如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此生無緣遇到這個女孩,但是可以有百億元的家產,第二個選擇:此生能在茫茫人海中遇到這個深愛的女孩,但是一輩子只能和她過普通的生活,你會怎樣選擇?

安全感

(1)情感的安全感:和所愛的人在一起,彼此深愛。

(2)身體的安全感:不得病、不傷殘。

(3)社會關系的安全感:不被人傷害。

(4)法律的安全感:不犯法。

(5)收入的安全感:夠用、穩定。

(6)福利的安全感: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

(7)房子的安全感:擁有自己的房子。

(8)生活環境的安全感:家的周圍有購物的地方、公交車站等生活配套機構。

(9)心裡的安全感:和別人在一起。

舒適感

(1)降低精神的舒適感的因素:憂慮、恐懼、悲傷、煩躁、慌亂、抑鬱、心理不平衡、心理負擔重、心裡負擔多等因素。

(2)降低身體的舒適感的因素:勞累、睏倦、疼痛、發癢、炎熱出汗、寒冷發抖等因素。

生活環境

安全、美觀、干凈、舒適、方便。

協調

生活中需要思考:和什麼人,在什麼環境,用什麼生活用具,過什麼生活,有什麼情感。

幸福這種情感需要幸福的生活作為支撐,而幸福的生活也需要三個支撐:和喜歡的人,在喜歡的環境中,擁有喜歡的生活用具。情感、人、環境、生活用具、生活這五個基本方面需要協調,這五個方面之間的不協調(缺少支撐)是造成不幸的重要原因。

5. 一個孩子童年最大的幸福:是被允許做這4件看似「無用之事」

晚飯過後,6歲的果果拿著一個美人魚娃娃和小兔子,趴在沙發上自言自語玩起了「 過家家 」 游戲 。


這時,爸爸略帶無奈地說:「馬上就要上小學了,還整天想著玩,人家的孩子拼音都學完了。」


爸爸的焦慮,我能理解。


在教育領域這么多年,我經常聽到家長如此抱怨:


「孩子每天都在玩,拼音不學、唐詩不背、加減法也不會,上小學之後能跟上嗎?」


在父母看來,玩耍是最「無用」的事。


而事實卻是, 游戲 與玩耍對孩子來說,比我們想像中更加重要。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書中指出: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一個兒童的樣子。

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對孩子而言,那些我們看似無聊的事情,卻蘊藏著能讓孩子受益終生的各種能力。


尤其是這4件看似無用的事情,童年時期允許孩子去做,是他最大的幸福。


第一件「無用的事」:玩沙和玩水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一種 游戲 ,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如此痴迷,那一定是 沙子


許多家長都不理解,為什麼普普通通的沙子和水,竟能讓孩子玩的廢寢忘食?



從心理學上來看,玩沙和玩水的 游戲 ,對促進孩子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首先,玩沙子和水可以發展孩子的感知覺。


沙子和水都是無形的,可以隨著孩子的喜好而隨意變化。


當沙子和水從孩子的小手中流過,可以給他帶來特別的感官刺激。


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可以接觸到不同質地的沙子,比如潮濕的、乾的、顆粒粗細不同的沙子等;


在玩水的時候,孩子也會感覺到柔滑流動的水,觸摸到不同的水溫。


就這樣,在 游戲 的過程中,孩子的感知覺會鍛煉的越來越敏銳。



其次,玩沙和玩水可以練習孩子的肌肉動作和協調能力。


用沙子堆一個城堡,或者挖一個陷阱,拿著小鏟子鏟過來挪過去;


在這看似無聊、無意義的重復動作中,孩子鍛煉了自己的精細動作和協調能力。


所以,當孩子想去玩沙和玩水的時候,一定不要阻止,而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孩子玩個夠。

第二件「無用的事」:過家家 游戲


過家家,幾乎是除了沙子和水,全世界所有學齡孩子都喜歡的一種 游戲 。


把一個布娃娃看作自己最好的「朋友」,與它們進行「對話」;學著爸爸媽媽的樣子,細心照顧洋娃娃。


不少家長覺得好笑,這么幼稚的 游戲 到底哪裡好玩?



如果說「躲貓貓 游戲 」是孩子自我發展的第一步,那麼「過家家 游戲 」,則是孩子們 探索 社會 生活的第一步!


通過「過家家 游戲 」,孩子了解和重復成人世界學習到的規則,並在 游戲 中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

孩子的知識是從經驗中獲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 游戲 。」


因此,角色扮演的 游戲 絕非是簡單兒戲,它是孩子認識成人世界的一面鏡子。



蒙台梭利博士提到,孩子6歲以前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這個時期孩子的內在性格開始定性,他們會喜歡某種特定的人或物,並在實際生活中不厭其煩的進行模仿。


尤其是4歲左右的孩子,非常喜歡玩角色扮演的 游戲 ,而且每次扮演的對象也在不斷變化,這意味著孩子新的體驗重新開始。


孩子在感受各種角色的過程中,不僅會感受各種體驗對象的特性;


更會把自己的性格與之配對,逐漸完善自己的性格。



所以,當小朋友進行過家家 游戲 時,只要不涉及暴力等原則性問題。


大人除了不要干預、阻止他們,同時一定要給予時間與空間,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想像力、扮演力和模仿力。


第三件「無用的事」:體驗生活


生活就是教育,讓孩子體驗生活,是為了喚醒孩子的內在生命力。


反觀現在很多孩子,在家裡很難有機會體驗到真實的生活,不用做飯、不用做家務、不用整理房間…


少了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孩子就會漸漸失去感知幸福的能力。



蒙台梭利博士說,一個孩子能夠獨立地完成某項工作,其自尊和自信就可以得到發展。


通過發展孩子的日常生活技能,即 照顧自己 照顧環境 ,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感。


在蒙台梭利幼兒園,孩子們剛入園的時候,就是通過日常生活區的教具練習來體驗生活。


日常生活領域的教具,很多都是老師的自製教具。


讓孩子通過 抓、捏、舀、夾、剪、穿衣、穿鞋穿襪子 等基本動作練習,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蒙台梭利博士通過對兒童的觀察和研究發現,兒童在工作中有一種對秩序的愛好與追求:


他們要求獨立自主,排斥成人給與過多的幫助,對於能夠滿足其內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進行。



如抓、捏、舀、夾、剪、穿衣、穿鞋穿襪子等基本動作。


孩子們喜歡一遍又一遍的練習,並樂此不疲。


通過動手體驗,培養了孩子們的獨立性、自主性、專注力、手眼協調能力和自信心。


第四件「無用的事」:自由 探索


當孩子能夠靈活掌控自己的小手那一刻開始,他就渴望著通過親身的體驗來獲得各種經驗和認知。


他對周圍的世界保持著高度的好奇,想要到處去「 看一看 」、「 摸一摸 」,甚至放到口中「 嘗一嘗 」。


然而,我們成人總會覺得孩子會碰著、磕著,或者弄臟了衣服,乾脆束縛了孩子 探索 的慾望。



孩子的感覺器官異常敏銳,蒙台梭利博士將孩子的這一特性稱作「敏感期」。


她認為兒童是感官的 探索 者,感官 探索 的高峰期是0-6歲。


比如手的敏感期到來時,有一個抓的過程: 一把抓,三指抓,二指抓。


尤其是孩子微小事物敏感期出現時,對小洞口、小紙片、小紐扣等特別感興趣,非常喜歡用小手去摸、去 探索 。


手的靈巧程度取決於大腦的發展程度!


所以,孩子想要用手去 探索 的時候,是他的敏感期到了,成人不應該以各種理由阻止孩子自由 探索 。



孩子的敏感期來臨,家長這樣可以這樣做:


我們必須抓住孩子成長的敏感期,為他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


懂得放手讓孩子自由 探索 ,其實是一種智慧,不要總是以「我為你好」為借口剝奪了孩子 探索 的權利。



世上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對孩子成長來說,有用、沒用,其實沒有一個衡量的具體標准。


孩子在該玩的年齡就應該盡情地玩耍,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


童年被允許玩著長大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擁有幸福感的孩子。


*每日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成長交流平台,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6. 「別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孩子年少時缺失「幸福感」的幫凶

幸福感一個很微妙的心理感受,並不是功成名就的人就有幸福感。很多時候,做父母都在拼盡一生力量為孩子創造幸福,但往往事與願違,被很多關愛包圍的孩子並不一定是幸福的。

在某一檔綜藝節目上,著名主持人吳昕因為承受的壓力與焦慮而潸然淚下,在大家眼中這個有著好機遇、高起點的漂亮女生,原來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幸福。反而,因為從小到大她一直成長在來自於父母的無形壓力中,在人生道路上不知疲憊的奔跑,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她不那麼陽光積極,她害怕失敗,她內心敏感而且容易受傷。

生活中或許有很多跟吳昕父母一樣的家長,我們以自己的孩子為驕傲,並不知道孩子為了達到他們所期望的預期值,在背後不敢停歇地努力。孩子本身的成就與內心的幸福指數並不成正比。

1.「幸福感」是什麼?

幸福感是什麼?這並沒有絕對的答案。內心世界富裕的孩子,看到成群結隊飛過的鳥兒,都會感染到它們的幸福,反而內心世界貧乏的孩子,他們靠著各種新鮮有趣的玩具也不能滿足他們更多的需求。幸福是需要感知的,如果孩子本身缺乏幸福的感知能力,他將永遠生活在不幸福之中。

2.「幸福感」能給我們人生帶來什麼影響?

同事小馬在辦公室擁有很好的人緣,是一個見人愛笑、做事認真的女孩,在我印象中,幾乎很少見過她發火或者急躁的模樣,有一次按捺不住好奇心問過小馬,為什麼能養成這樣人見人愛的好性格。

小馬很認真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或許是我從小生活比較幸福吧。我的幸福並不是指家庭條件多麼富裕,而是我的父母為人謙遜,從不與人爭執,他們很注重跟我的溝通與陪伴,讓我的童年都被幸福所包圍。」

由此可見,童年時期讓孩子擁有幸福感知能力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它的影響將會伴隨著孩子的一生。

①自信心

童年時期的幸福感大多是通過自信而建立起來的,這類孩子他們大多得到來自於父母、家長的表揚與肯定,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遇事不會慌亂,做事也充滿了信心。

②內心的安全感

而生活中很多實例也證明了,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遇事總是慌亂、不知所措,隨時都會擺出防衛的姿勢,哪還有心思去感知幸福?

③解決問題的能力

幸福感讓孩子養成樂觀而積極的性格,讓他們遇事不會朝著消極一面去想,而是會開動腦筋去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只知道哭鬧、面對困難和問題而不知所措。

④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內心擁有幸福感的孩子,他們凡事懂得積極地進取,哪怕是自己沒有涉獵過的陌生領域,也敢於進行挑戰,因為內心的安定與幸福,他們對前路無所畏懼。他們的往往有著比同齡孩子更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對幸福的感知能力,對於孩子一生都有很深遠的影響。而這種能力的培育,是從幼兒階段就開始萌芽,到青少年階段就逐步成型,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將孩子對幸福感知的能力擺在重要位置。

3. 別讓壓力成為打壓「幸福感」的幫凶

鄒紫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但是在培養孩子這件事上,鄒紫是不遺餘力。從孩子讀幼兒園開始,就為孩子報名了各種培訓班,她的理由很充分——「總得給孩子機會去嘗試才能知道他到底行不行?」。

為了應付高額的各種輔導班費用,鄒紫與老公節衣縮食,談不上什麼生活質量,在這樣稍顯清貧的家庭環境中自然也免不了夫妻爭吵。每到此時,兒子桐桐就會蜷縮在沙發上,如同一隻受傷的小刺蝟。

鄒紫不明白,自己拼盡了努力為兒子創造好條件,為什麼兒子非但沒有如同自己設想那樣成才?反而變得性格內向、木訥呢?這就是壓力剝削了「幸福感」,讓孩子失去了幸福的感知能力。

① 內心的自卑

內心自卑的孩子總是很逞強,他們不敢輕易認輸,只有不斷逼迫自己努力,讓自己更優秀一點,但優秀的背後也掩蓋不了他們的自卑,他們總是遇事容易退縮,內心充滿了膽怯,根本無法去感知到幸福感!

② 身心俱疲

「這次考試你不能失敗。」、「爸媽為了你努力打拚半輩子,你可不能比隔壁某某還差勁。」這樣類似的話語常掛在父母嘴邊,也成為了孩子心尖上挪不開的大石頭,為了能達到父母的希望,於是他們只有不停歇的努力,沒有玩樂時間、不敢鬆懈,導致了他們身心俱疲,哪能談得上幸福感?

③ 沒有太長遠的目標

大多數生活在高壓之下的孩子,他們都習慣於按部就班的生活,他們沒有太長遠的目標,將所有的精力都應對做好眼前的事。表面看,高壓下的孩子努力、上進,但是他們極大可能在短暫目標達成之後失去人生的方向。

壓力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運用不當,會讓它具有「殺人於無形」的威力。作為父母,有教導孩子的責任與義務,不可避免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壓力,但如果壓力超過了孩子承受的底線,亦或者是孩子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不能有一個緩沖期,都容易產生反效果。

您家的孩子是否具有幸福的感知能力?當孩子有壓力的時候,是否有會向您傾述呢?歡迎就壓力與幸福感的問題,大家留言一起分享您們的經驗。

7. 怎樣才能讓孩子心中充滿幸福感童年的幸福感對孩子的人生有多重要

怎樣才能讓孩子心中充滿幸福感?童年的幸福感對孩子的人生有多重要?什麼事情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幸福呢?來說說我每天在做的事情吧。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幸福,讓她在這平凡的世界中處處能夠感受到。

有很多人會給孩子計劃未來的幸福,但太偶然的幸福好幾年才遇到那對於孩子來說這種幸福有時候就會被淡忘。

8. 有關「童年: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作文

難忘母校——我最「美麗」的童年
童年回憶就像一隻銀鈴,系在我們的心坎上,只有不停奔跑,它才會發出悅耳的聲響.童年是美好的,而又是一去不可再來,也是成長的開端. 我們就像迷迷糊糊地跑了一場馬拉松,吃吃力力地從幼兒園跑進小學,再從小學跑進中學……白線勾畫的跑道不知何時早已消失,而我還在苦苦地尋找,尋找我在母校里的童年與回憶 ……
母校有很多令我難忘的事物,最令我難忘的,還是那片有如綠蔭的師生情——難忘和藹可親的低年級老師,是您帶領我——一個低年級的學生踏進知識的海洋.當每次我在「大海」中迷失方向時,是您們指引我,手把手的教會我識別方向,為我以後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感謝中年級老師!在中年級的兩年裡,是您教導我要做一個踏實、守紀的人.是您為了鍛煉我,讓我加入了班幹部行列,讓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為班級、學校服務,使我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了自我.於是,我牢記著您的教誨,自豪地走上了五年級的路;責任心使我輔助班主任把班級管理井井有條,這當中,我與老師結下了不解的師生情;很幸運的碰上了教學經驗豐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班主任老師,是您讓我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讓我明白了「成功=1%的天才+99%的汗水」的意思;很幸運的成為管理嚴格、教學有方的語文老師的小幫手;很幸運的成為英語發音標准,教學負責的英語老師的學生,在您孜孜不倦的教學下,我終究以優秀的英語成績還您了一個驚喜;感謝您,我的數學老師,因為您的教導,您的給予,才會有今天的我……也正是您們,使我在母校里學到了許多書本上難以學到的東西,使我們真正領悟到了一種無私、一種執著,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什麼是敬業,什麼是關愛,什麼是專注,什麼是追求.六年來,我們師生之間建立了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如今,我們就要離開母校,到一個新的學校去了,這綿綿的情絲怎麼能割斷呢?
老師的愛的確讓我難忘,更讓我難忘的,就是同學情深.是啊,那時,我每天都會幻想「什麼時候能夠像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們一樣,飛過那片潮濕的天空,而不打濕翅膀?」時間就像一把剪刀,「咔嚓」的一下就從我的童年記憶中減去了六年歲月:轉眼間,臨畢業了,我也到了那個年齡,我有多想對正在向以前的我一樣幻想地孩子說一聲:「你們可知道,擁有打不濕的翅膀是需要多少的毅力,勇氣,決心,堅定?又吃了多少的苦,受了多少的累?」……我忘不了在學習中同學們那一雙雙熱情的手;忘不了在生活中,同學們那一顆顆熾熱的心;那蘊含著的友誼,是那樣的純潔.那水晶般的笑容,是那樣的真誠.那有如花苞的心靈啊,那比大山還堅定的信念,這一切的一切,怎能使我忘懷!
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不是所有的話,都來得及告訴.也許是歡樂;也許是憂愁;誰又能決定去和留! 人,總是會在走新路的時候戀著舊路,而路, 也總是在懵懵懂懂地戀著舊時走過去的人 縱使我們流著淚,流著沉甸甸的鹽質很高的淚,我們也會在告別的站台上揮揮手,笑一笑,就這樣,轉過身去,打點好童年對我們的饋贈,作一次最後的童年的旅行……
難忘母校,難忘——童年……

9.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就要在平時做好哪5點

哈佛教授: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准,是所有目標的終極目標。對孩子來說,「幸福感」可以幫助他擁有更多的自信,變得更加開朗。

充滿「幸福感」的孩子能用更樂觀,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各種挫折,也能將「幸福感」傳遞給周圍的人,受到更多人的歡迎。



在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對孩子樹立一個健康發展積極的三觀是非常有幫助的,這種有愛的家庭對孩子學習來說就是最重要的後盾也是最大的支撐,可以通過幫助孩子生活充滿自信。

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這些都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閱讀全文

與童年幸福感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螞蟻和什麼為題編一個故事 瀏覽:978
一仆二主婚姻如何 瀏覽:612
匹諾曹的故事是什麼童話 瀏覽:842
如何防範青少年健康的使用手機 瀏覽:358
古代口才故事有哪些 瀏覽:645
愛情的東西是什麼歌 瀏覽:621
怎麼用快手直播講故事 瀏覽:453
安徽河南山東的經濟哪個好 瀏覽:315
哪些偏要找愛情的人命都不長 瀏覽:835
健康碼變紅怎麼改 瀏覽:418
健康教育應該講哪些疾病 瀏覽:189
健康花城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575
狗急跳牆講了個什麼故事 瀏覽:663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輕軌叫什麼線 瀏覽:611
王者榮耀被壓線如何不落經濟 瀏覽:927
什麼是失去健康 瀏覽:14
健康課堂吃什麼都沒胃口 瀏覽:540
又恐怖又可笑的故事書有哪些 瀏覽:23
文化事業建設稅退稅帶什麼資料 瀏覽:221
十年後婚姻會如何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