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佛陀追求的幸福是什麼意思

佛陀追求的幸福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1-31 04:05:36

㈠ 佛教幸福觀是什麼求解答

一、幸福法門長青樹判斷佛教的幸福觀是否有現代意義,關鍵要看現代社會中有無對人的本性的壓制、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是否得到發揮、人的精神是否仍然痛苦。換言之,現代人所受到的痛苦和精神與佛陀時代有無不同,有無共性。如果有的話,那佛教的幸福人生觀顯然還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1.時代變了,但人們所面臨的困惑、痛苦的本質仍然還存在。首先,雖然現代社會已經取得了極大的進步,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達到相當的程度,但從根本上說,人類仍然沒有擺脫諸「苦」折磨,一切皆「苦」的本質也仍然泛有改變。傳統的「苦」的根源仍然存在。其次,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的說法是對於人類這一個生物學的整體而言是成立的,而對於一個具體的國家、民族和地區,那就有著顯著的不同,不論是GDP、人均收入,還是生活水平都是不同的。而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之內,這種差別在國家、地區之間還會存在,甚至還會越來越大。再次,從古至今,人們面臨的問題雖然形式不同,但其本質都是由困惑、恐懼和希望構成的。簡單地說,只要人類還存在著對物質的貪欲,只要社會上還存在著對人的精神自由的壓制、存在著科技進步所造成的異化,人的存在價值就不是徹底的自由的,佛教的人生觀也就是更有影響力的。2.西方的工業文明不能醫治人們的心靈痛苦從希臘理性主義文明的人文主義思潮,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我是人,我只過人的幸福」思想,以及後來的各種人本主義、個人主義思潮的流行,還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自我實現理論」,這些理論都帶有一定片面性,或是帶有明顯地對自我的強調和凸顯,帶有對個人角色的無限放大。相反,佛教認為,虛幻的自我實體是人的內在真實生命價值實現的最大障礙,對有形的「我」的頑執正是「我」痛苦的根源。要想消除人生的痛苦就要放棄對「我」這個因緣和合的假相的盲目崇拜,而發揮明達自己的佛性。皈依了佛教並在尼泊爾修行的法國人馬蒂厄用現代的語言說出了佛教的這一功能,他說,佛教「是一條路,一條得救的路,將佛陀引向覺醒的路;它是一種方法,一種通過緊張的心理和精神勞動而達到解放的手段。……這條路的目的乃是達到人們所說的『完善』、最終的認識、覺醒,或者用專業的話說是『佛陀的境界』。」(《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二、正信佛教福坦途佛教名相概念復雜,這是現代人對佛教望而卻步的一個原因。但是只要我們掌握佛教大義,感受佛陀濟世本懷,按照佛教教導的原則去做,即是貫徹佛教的幸福觀。一個佛教徒只要貫徹佛教慈悲濟世、佛陀關懷人生的精神,就可以找到人生幸福。1.用佛教正道指導幸福人生幸福的生活從哪兒來?從根本上說,在一個社會中,任何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正常、正當的生活原則基礎上的。在此意義上說,佛教的「八正道」思想就有著長青的意義,其實它是用了一種特別的語言反映了人類最一般的道德規范,不僅對於出家眾和在家居士,而且對於一般社會大眾也都有著現實指導的意義。如果我們堅守八正道,即能通過對自我的嚴格要求而使身心得到健康、開啟覺悟獲得智慧,最終達到智慧、光明幸福的人生。不僅可證諸法實相,也可達到的終極的幸福。具體地說,一般社會大眾如何借鑒佛教的幸福觀呢?(1)正見:佛教所說的正見即是對事的如實知見,這種「見」正是對宇宙萬法的正確反映,堅持正見不僅能夠使自己雜念不生,心不被邪見污染,更有利於道心的生長。對於現代人而言,如果堅持「正見」,自己即時刻能夠使自己「心」住於高尚、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上,而對違犯佛法大義、有損人類基本價值觀和社會良心的一切觀點或邪教能夠增強抵禦力,使自己身心不受影響。心為身本,心正則生活正,有正見指導的生活則是有意義的生活,當然是幸福的生活。(2)正思維:能夠依正見而對世間之法進行的觀察、思維,這種正思是拋開了一切的「我執」、「我慢」而進行的價值判斷。 「我執」和「我慢」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有著各種形式的表現,如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甚至民族沙文主義都是。其共同點都是不能以「正思維」處理個體與社會、自我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或者把「個人」 「自我」的地位進行無限膨脹,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界缺少寬容、沒有同情、不能體諒他人,不能認識到自我與社會的共存共生、互相促進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其言行當然會影響到社會大眾的和諧,這樣,在現代社會中肯定會遇到挫折,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快樂幸福的人生。(3)正語:佛教的正語即是不說妄語欺騙別人、不以兩舌搬弄是非、不以惡口辱罵他、不作巧語。為人之言應當誠實、和藹、禮貌。中國人常說,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相「敬」首先是從語言上表現出來的,其主要也是通過語言進行交往的。對於一般大眾而言,你對別人惡口相加,卻想得到別人和藹可親的語言,顯然是很難的。至於花言巧語、搬弄是非、心口不一等,輕則失去別人的信任,在社會上沒仃明友,重則可能違犯國家的法規.受到法律制度的懲處。若如此,就會造成人際緊張,社會地位受損,怎能有快樂呢?言為心聲,應該把善良之心通過和曖的言語表達出來,不僅能夠增加同事問的交流,更有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4)正業:佛教的正業是指不對眾生有害的行為,像殺生、邪淫、偷盜等都不是正業。此處眾生指一切眾生,像漁、獵、屠、酒等因為傷害了其它的生命或有礙修慧得道,所以不為止業。我們可以依佛教的大義和佛陀的本懷把「正業」的范圍和內容作進一步的闡釋或理解:「正業」即是遵守國家法律、符合社會公德、無害於他人的行為,即不從事非法、違紀,傷害社會公德的事。(5)正命:指以合乎佛法大義,無害他人和眾生的方式生活。出家眾則是如法獲得和使用衣服卧具、飲食醫葯等。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應當遠離一切如販賣眾生、殺器等行為。那種殺盜淫騙、走私販,毒等行為雖然可以短時間掙到大錢,但由於不是正業,違反了法律制度、社會公德和人類良心,破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他人利益,所以不為正命,更會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因此,不論是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要以合乎法律、合乎道德的方式贏利,這不僅有利於自身發展和價值的實現,更能使財富促進社二和諧的建設。(6)正精進:即精進努力,不逸雜念,念念趣求,勤於善業。「精:芏」是落實菩薩行的手段,沒有精:旦,一切的理想報負無為空談,所以《維摩經》中說「精進是菩薩凈。」我們可以把精進理解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進取、勤奮不綴、見義勇為,不被逆境擊倒;在為人原則上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積小善成大善;對正義之葬勇猛無懼,能夠經受一切的困難;心地坦然,提升自我。(7)正念:佛教的正念即是堅持佛說正道,不生邪惡。不僅對於出家眾,即使對於一般社會大眾,正急可以理解成是高尚的人生理想、正確的人生目標,理解成對人類基本價值的堅守,對傳統價值的繼承,對國家民族的忠誠、對佛教慈悲濟世本懷的遵從,心中永住眾生的利益,情操高尚,境界高遠。(8)正定:佛教的正定是指禪定時的心境一如,外不散逸、內不鬆弛,主要「止」與「觀」兩種。「止」即入定,「觀」即定中起慧察諸實相。簡單地說,這是八正道中的唯一的一種對人的精神和心智的煅練。由之,不僅能夠提高精神的力量,開出智慧之光芒,而且也是一種對其它道、見、思、行的保證。對於現代人來說,按照一定的方式修習心智,拋棄雜念,凈化心靈,正是在平凡世界中體會到人生價值、建設幸福人生的重要手段。佛陀的教義是一種人類的優秀精神文明成果,不論任何時代、國家和地區,對人生都有著很大的啟發意義。佛教的幸福觀不僅對於信佛者有著人生的積極意義,即使是不信佛的現代人也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生命幸福的方法。即使不信佛,如果你能用佛陀的慈悲精神處世,以佛教對人生意義的實現原則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都會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更能促進人生價值的提高。若達到這一點,人生當然是幸福的。佛教告訴我們,學佛先做人,但學佛的最終目的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實現了人生價值的人,只有這種人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三、如法有為福長在佛陀非常重視修戒、修身、修心、修慧作為獲取善業的手段。這不僅對於出家者而且對於在家的一切眾生都有著深刻和普遍的意義。世人各有所樂,每人樂法不同。但影響人們獲取幸福的主要障礙仍然是「迷」「執」「痴」「貪」等。日日不忘破除此等諸魔以滋養心田,即可使人生永遠快樂,幸福不會退轉。1.破「迷」:神清氣爽所謂「迷」,即是對幸福能否實現感到迷茫、困惑。現代人遭受著比從前人們更多的身心壓力,其人生之苫也就更多、更重。佛陀苦諦思想在現代社會中仍然有著發人深省的啟迪。使人困惑的是,現代人雖然華字廣廈、金餚銀盞,卻為什麼不能感受到幸福呢?破除迷痴,必須修慧。「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薩母之種子」。如若不修慧,f)11不能是說為修身,更不能說是愛身。自凈其意,才能真正的由內而外地修身。2.破「執」:卸下枷索不少現代人對幸福有著迷惑,認為幸福即是以地位、華宅和名車為代表的,這是物質主義的幸福觀。這種觀點不僅不合佛法,也是其它積極向上的哲學宗教所共同反對的。因其貌似正確實則危害無窮,它能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滑向悲觀主義的泥坑。佛教一再破的就是對世間諸法「執」空為有,如果「執」心能去,則妨礙人生建設,正如唐代道宣律師所說,「著是病本。」(《歸敬儀》中)「執著」之一即是執幸福為對財富的佔有,這也是一種古老的執著。心境決定著幸福,人的心境不僅是社會的產物,更是個人的一種生命境界。現代人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中卻不能感受到幸福,正是因為他的心中充滿的不是智慧、不是聞法則喜的心情,而是經過量化的物質追求,把幸福等同於物質的佔有。這種把幸福建立在對物質的佔有多少之上的人生不僅不是幸福理論,也不是佛法的理論。幸福的獲得和心境地解放也不一定非要到深山中去,古德說的「道人未必居雲外,到處無心便是山」正是此意。3.破「貪」:心無掛礙《心經》要求我們要做到心無掛礙,只有心無掛礙,才能無有恐怖。什麼是「掛礙」?即是掛礙「有」也掛礙「無」,即是掛礙「得到」又是擔心「失去」,患得患失,終日惶惶不可終日。如此,心靈高度緊張、精神高度疲憊,日日山珍頓頓海味,又能如何。因為是貪心使心中難以割合,沒有給幸福留下一點空間,幸福能存在於何處?所以《圓覺經》中說: 「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破除了「貪」心,人生頓時會卸下沉重的負荷。布施之心就會油然而生,就會關注眾生,給貧者以關愛,這也是佛陀的本懷。布施得福,也是對布施的果報。現代社會雖然科技昌明,物質豐富,但仍然有一些人需要得到大家的幫助。如果破除了貪欲,你能伸出關愛之手,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不僅是助人於困境之中,也能從中得到助人之樂。在這個社會中,人人相助,人人以助人為最大的福,所以當你偶遇困境窘境時,社會大眾即會自然而然地伸出手來。那麼,我們的社會將會是一個安樂和諧的社會,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安樂眾生,我們每一個人又都被眾生安樂。如此,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嗎!4.堅持三個原則具體地說,現代人借鑒佛教的幸福觀應當處理好以下三個原則:(1)「安住寂靜」與「積極進取」佛陀在很多經典中都要求修道者要安住寂靜、離於喧鬧,因為心處紛擾之中,難以集中凝神於修心之事。但是現代人可能會說,我們也想安住寂靜離於喧鬧,但是到那找這樣的地方呢?其實,「寂」與「靜」都是心的感覺,心中有佛處處靜,心中無靜處處喧。只要能安於心中之寂,就會遠離繁華,達於心清氣凈。有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慮:佛教的幸福觀確實有指導意義,其無欲無求等思想對人生有指導作用,但是佛教是誕生於落後的農業社會中的思想,對現代社會並不適應。我們怎樣解決佛教的幸福觀和現實人生的積極進取的關系呢?首先,不要執於「清凈」、「無欲」、 「無為」與「積極進取」在相上的差別,關鍵是對其精神的把握和領悟。安於寂靜本身本是對心田的一種滋養,它絕對不是要求你在公司單位中對待工作採取消極無為的態度,反而是要求你在工作之中能夠盡職盡責,同時能夠把心安於寂靜之中。道場並不都在深山,如有寂靜之心,機器轟鳴的車間即是道場,擁擠的辦公桌也是禪床。其次,修行就在當下的世俗生活之中,佛法無為與積極進取的現實社會並不矛盾,它們其實是互相促進的。佛教強調因果律,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想獲得人生的幸福必須通過個人扎實的努力才能達到。踐行佛教慈濟精神,本身即是對人生和社會採取負責任的態度的表現。從古至今,有許多統治者和成功人士都是佛教居士或者是對佛法心懷歡喜之人。有的企業家因其一心為善,有著良好的社會口碑和形象,形成了積極健康的企業文化,促進了個人事業的發展,也更多地回報了社會。這本身即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事實上,如果你對工作積極進取,不違佛說,同時又能把在工作事業中取得的成就力所能及地迴向眾生,這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正是當代佛法的幸福實質。(2)「樂於助人」與「助人為樂」樂於助人是一心為善、慈悲為懷的表現,如果能成為人生努力的一部分,就會感受到助人為樂的幸福感。樂於助人是人的一種基本的倫理要求,而助人為樂也反映了現代人把「助人」作為自己獲取幸福的手段和幸福的內容。現代社會現代,由於競爭的壓力,人與人之間的恆距離越來越遠,對別人的理解、支持和關心就更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對貧人的一點資助,對老者一次攙扶,都是你幸福的因緣。甚至當你感到無可付出時,你可以對他言說佛陀的慈悲,對他說明佛陀的人生幸福理論。即使你不信佛也沒關系,我們還有一顆慈悲溫暖的心地,我們還有一張純真至善的笑臉,這正是一切人類的正義和善的力量和思想所具有的共同品質,我們可以用一顆心讓一個人感受到慈悲的力量,這不僅成就了別人的幸福,更是自己能夠得到善報的凶緣。夜晚,你會想到今天你使一個無助的人得到了信心,使一個痛苦的人臉上綻出了真誠和自信的笑容。這樣,在平凡的行動中,在當_卜的生命中,你就得到了真正的幸福。這就是真正的佛法,因為你拯救了一個痛苦的生命;這就是度人,因為你通過自己的善業而得到了善的果報。佛法的大義並不是讓你僅僅是通讀經典,而是能你體達真心,光澤天下。你這就是菩薩行,就是自度度人。正如經中所說,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3)努力「作福」與認真「惜福」強調「作」而得「福」是佛教的一貫精神,佛陀反對那種游手好閑之輩。禪宗大師馬祖道一提出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號也成為中國禪林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現代意義上的「作謂」即是指個人積極進取、努力工作。在現代社會,勞動是創造人生幸福的手段,也是唯一手段。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為自己和家庭創造幸福,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把自己服務大眾、回報眾生的熱情和希望落列實處。個人也正是通過勞動以成就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使人生充滿光彩。簡言之,智慧人生的目的即是要建設幸福的人生,即是「作福」。但是「作福」之後應當如何享受這種來之不易的「幸福」則更為重要了。善待好我們的「福分」是我們幸福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是我們常說的「惜福」。「惜」是愛惜,「福」即不僅是福德、福分,也包含功德,佛教對惜福極為重視。有「作」無「惜」,不僅易把來之不易的福德果報揮霍貽盡,同時,這種揮霍也一種惡業,會影響到自己的人生幸福。因此,眾生更要善待自己的福分福業,對一切現實的福報都要以智慧觀照,以智慧為人生的燈塔。因為享受「福報」也在時刻地造就著業力。佛陀說「善惡報應福禍相承。」《老子》說:「福?禍所倚,禍兮福所伏。」佛教相信自己的命運自己把握,所以佛教不相信命運,相信是業力決定著福報。人的福報多少、吉凶禍福不是命定,而是因果律的法則,無人能j夠抗拒。父母的財富是父母的善業所得,是父母憑其善因緣所享有,這不一定是你的,所以不要對不是自己的財富有任何非分之想,這也是對自己負責。「惜福」不僅是對幸福的享受,是佛教幸福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幸福人生的重要手段,它貫穿於人生幸福建設的全過程。對於人生的幸福而言,「作福」與「惜福」也是一種「開源」和「節流」的關系。現代社會是一個物質豐富的社會,正因為如此,有的人對物質財富不以為貴,沒有想到每一粒穀米之後的汗水和辛勞,更不用說我們的自然資源止在越來越少,地球生態正在遭受破壞。工業文明以佔有、享受為代表的幸循觀已經不適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對而言,佛教的生活觀、生仔觀、發展觀和幸福觀越來越有荇深刻的現實意義。與西方工業文明中的幸福觀相反,佛教把幸福理解哎不是大量佔有,而是合理佔有甚至是盡量少地佔有資源和財富。從環境方面言之,這是珍惜資源,從個人和眾生角度言之,這正是現代意義上的「惜福」啊!佛法的幸福並不是一件人生的奢侈品,追求幸福也不是一種昂貴的行動,而是一件普通而又真誠的善行。作為人類優秀的精神文明成果,佛教中有著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它們對現代社會中的人的為人處事方式、方法和原則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佛教中優秀的戒律和倫理規范,如:慈悲、友愛、仁孝、守善、誠實、節儉、自製、忍耐、守法、公平、非暴力、心懷大眾、敬重生命、追求真理、崇尚智慧等,都是人類文明中的普世道德.在任何時候都是長青的,也是幸鎘人牛的基本要求。

㈡ 宗教立場,怎樣才算是一個幸福的人

在佛教立場,無論出家在家、明星富商、貧富貴賤、豐盛乏味......,大家都是因某種的身心不自在,而在某個時空覺得" 不幸福/苦 "。所以,能時時自然地保持身心自在的人,便是幸福的人。 如何做到身心自在?身體軀殼其實也是被心王管轄,所以最終也是調伏自心。金剛經指出我們應觀照世間無常,不執不住,便能寵辱不驚,身心自在。身心自在的人,便能安住各種境況,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便是佛陀教化的幸福。
幸福...並沒有既定之定義,只在乎那人他心想什麼,而他得到的...又是什麼!滿足...便是幸福之源頭!而知足嘗樂....那便是幸福之根源!
其實系宗教立場黎講 個個都系一個幸福既人 只系睇你識唔識點令到個個家庭幸福嫁咋
幸福 幸福

㈢ 佛陀在乎什麼

佛在乎的是一切眾生,佛為了一切眾生可以成佛而示現於事。佛沒有犧牲自己,因為佛已經證得無我,一切眾生的幸福就是佛的幸福。

㈣ 人們都有追求幸福,是否有高人解釋一下幸福的定義,

幸福是什麼?其實幸福沒有絕對的答案,關鍵在於你的生活態度。善於抓住幸福的人才懂得什麼是幸福。一直以為感受幸福是件很困難的事,那是一種燈火闌珊處的境界。經過歲月的流年以後,才明白,幸福其實很簡單,只要心靈有所滿足、有所慰藉就是幸福。
健康的活著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人活著一輩子背著很多東西,可是什麼東西是自己需要的,什麼東西又是自己不需要的,很多人活一輩子都不會明白.幸福又是什麼呢?對於每個人每個階段來說, 幸福的定義都不一樣.小時候別人給你一塊糖你會幸福,讀書時候老師表揚你,你會幸福;球場上和同學一起努力進球取得勝利時拿事一種幸福;和女朋友一起吃很便宜的街邊小吃,雖然羨慕路上來來往往的豪華車,但是始終不及對方微笑所帶來的幸福.人總是越來越大,越變越冷漠的,很多東西都會成為過去,很多以前認為幸福的東西也會變成可笑的東西.為什麼會找不到幸福了呢?是因為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開始背負責任,羞辱,冷漠,現實,逐漸失去自己對於生活的那份單純.還是簡單點好,不要總是往前走,停下來好好看看自己到底背的是什麼,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到底愛著什麼,問問自己內心深處到底還有什麼.想明白了其實很簡單,給朋友打個溫暖的電話,給家人送去一份關心,對自己愛的人說聲我愛你,幸福就回到你身邊了.

㈤ 佛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佛法不講「幸福」,講「歡喜」。你看經律論三藏典籍,裡面從來找不「幸福」這個字眼,只有「歡喜」。
為什麼佛法不講「幸福」呢?因為「幸福」是無常,一切法了無自性,今天的幸福,明天就會成為痛苦。王國維詞「今宵歡宴勝平時」,背後隱藏著大悲大苦,因為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滅。聚時,生時,是幸福;散時,滅時,就是痛苦。只有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皆苦」之後,才能得到根本的「涅槃清凈」,這就是佛教的所謂「四法印」。
了悟之後的狀態,就是——清凈歡喜。
那麼,什麼是佛陀所謂的「法」呢?
《成唯識論》說:法謂軌持。「軌持」意思是「常道」,即永遠不變的規律。
明白這些規律之後,就是覺悟。
《筏喻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對未覺悟者來說,有「幸福」和「歡喜」的存在,我們會貪戀幸福,貪戀歡喜,這種貪戀不舍,「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抱歉,這句是儒家的觀點,但和佛陀觀點不矛盾),正是生起三毒「貪、嗔、痴」的根源。
所以,對幸福的苦苦不舍的追求,正是痛苦的根源。
對於佛陀來說,沒有什麼是歡喜的,但,這,正是歡喜。

㈥ 弗洛伊德與佛陀對於「我」之定義的異同

在弗洛伊德的現代心理學體系和佛陀的解脫心理學體系中,對於「我」的定義和分析,都是各自體系中非常核心的主題。

筆者根據自身一點粗淺的所學和認知,嘗試著對此這兩大體系對於「我」之定義的異同,進行對比並釐清,以使現代佛法修行者,可以將佛法的理論,與現代心理學的成果,相互參照對比,從而認識到佛法對於人類心理研究的科學與殊勝之處。

從而在個人修行的過程中,對於相關法理,可以做到 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不至於陷入盲從迷信的迷途之中,也不至於將佛法當成僅僅只是求神拜佛式的封建迷信,或宗教信仰的心靈慰寄。

真實的佛法,其實是一門專門研究離苦得樂的 解脫心理學 和 最究竟的幸福課 ,其理論體系和技術方法, 科學而高效 , 嚴謹而務實 ,非但沒有半點封建迷信,也不注重玄虛的哲學思辨,僅僅 只關注於個人如何獲得真正的幸福 。

本文中的某些見解,並非全部出於筆者自身之創見,有許多見解和思想,源於筆者在佛法領域最認可、也是最尊敬的Thanissaro bhikkhu的理論體系。尊者的思想,對我的佛法修學之路,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其思想中的智慧之光,照耀著我前行的道路。

弗洛伊德的三種「我」:

1:本我(ID)—— 慾望

它依據 快樂原則 來運作,即 追求快樂 和 迴避痛苦 。依據這樣的運作方式,本我尋求 即時的滿足 。

它具有一個 被寵壞的孩子 的品質: 如果我想要,那我就必須立刻得到。

本我不在乎現實,它能夠通過 行動 或 想像 來獲得滿足—— 通過幻想而滿足 與 通過行動而滿足 效果一樣。

本我沒有理性、邏輯、價值觀、道德規范和倫理信念。

一言以蔽之,本我具有如下特質: 自私,沖動,盲目,非理性,非社會化,享樂主義 。

2:超我(Superego)—— 道德

本我 的對立面是 超我 ,是人類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即所謂的 社會倫理 。

它包含了那些我們信仰並為之奮斗的 觀念 ,以及當我們違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則時所預期的 懲罰 (罪惡感、羞恥心)。

人格的這部分結構,依據社會的標准來控制行為,從而發揮其功能,對好的行為給予 獎賞 (自豪感,自尊心,榮譽感,歸屬感),對壞的行為則給予 懲罰 (罪惡感,自卑感,恥辱感,邊緣化)。

3:自我(Ego)—— 協調者

本我 :是原始慾望的自然表現。

超我 :是社會倫理的人為體現。

自我 :是自我意識的存在和 覺醒 ,負責 協調 「自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

自我追求現實。

自我的功能,就是根據現實來表達和滿足 本我的願望 與 超我的要求 。

自我依據 現實原則 (reality principle)運作——某些本能的需求被延遲至恰當的時機,以期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幸福,並盡可能消除潛在的風險和後患。

依據現實原則,來自本我的能量(慾望)可能 被阻礙 , 被轉移 ,或慢慢地 被釋放 ,這得依 現實的要求 和 自我的良知 而定。

這樣的運作方式與快樂原則並不矛盾,只是代表了一種更有利的 延時性滿足 。

自我能夠把願望從幻想中分離出來,能夠忍受緊張和妥協,並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做出調整,相應地發展出認知的技巧,認知更多的事物,培養起思考復雜問題的能力。

自我能夠用更 長遠的眼光 來考慮問題的 利害得失 ,關注行為的 利益最優化 。

自我與本我,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存在。

一言以蔽之, 自我的主要功能是:我想干什麼(自我滿足) ——> 我該干什麼(社會倫理)

---------------------------------------------------------------------

佛陀與弗洛伊德的區別:

如果按照弗洛伊德對於「我」的劃分體系來做對比,佛陀對於「我」的定義,與弗洛伊德的區別主要在於「 超我/Superego 」這部分。

弗洛依德的「超我」

在佛洛依德所處的時代,人們的「 超我 」—— 我該做什麼 —— 往往不是立足於自身對於幸福的渴望,而是取決於那個競爭型社會的規則,或上帝的旨意。

佛陀的「超我」

但在佛陀的教法中,每一個 「超我」 —— 我該做什麼 —— 都立足於你自身對於幸福的渴望,而非外在的社會規約或人為的道德說教。

佛陀從來不是那種專橫獨裁地發號施令的人:你該幹嘛,不能幹嘛。

他只是告訴你: 如果你想要幸福,你該如何根據因果法則行事。

他所教導的方法是: 四聖諦 。

並致力於培養出一個善巧的「超我」,然後想辦法令原有的、基於欲貪的「本我」,聽從這個新的、基於善巧的「超我」的指揮。

相比佛洛依德, 在佛陀的「自我的需求」與「超我的需求」之間,沖突更少 —— 因為「我的幸福」與「社會的福祉」,是可以不矛盾不沖突的。

佛陀所追求的幸福,不是建立在零和博弈的競爭之上,而是建立在與人無害、與世無爭的自利利他之上。

---------------------------------------------------------------------

弗洛伊德與佛陀,關於五種健康的自我特質的異同:

弗洛伊德定義了五種健康的自我人格特質: 自製、升華、預防、利他、幽默 。

佛陀同樣定義了五種善巧的自我人格特質: 持戒、禪那、不放逸、慈悲、幽默 。

兩者的對照如下:

1:佛洛依德——自製(suppression)

面對那些有害的慾望,想做但不做的能力。

「自製」與「壓抑」的區別:

自製 :承認自己的慾望,但不做慾望的奴隸。

壓抑 :假裝自己沒有慾望,自欺欺人。

1:佛陀——持戒

「自製」對應於佛法的「持戒」,區別如下:

不是基於強力打壓的自我剋制,而基於聰明的選擇:

為了得到一個更好的東西,我選擇放棄那個較差的東西—— 舍劣取優 。

人性的弱點在於:想兩全其美——既有所得,又無所失。

而持戒,正是基於利害得失之間的取捨與決斷,這本質上就是一筆交易,交易的標準是:成本收益比。

2:佛洛依德——升華(sublimation)

當你發現你的一些不良嗜好和習氣,將有害於幸福時,你學會用善巧的行為代替它們——生命層次的升華。

2:佛陀——禪那

當你能夠通過專注於呼吸而獲得禪那之樂時,你將很容易放棄那些低劣的欲樂——生命層次的升華。

3:佛洛依德——預防(anticipation)

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以避免人生中的潛在危險。

3:佛陀——不放逸

行為必有後果。

人生中充滿危險,無論身外與心內,皆危機四伏。

生存之道在於:不放逸—— 夕惕若厲 、 臨深履薄 。

不放逸,是所有善行的基礎。

你的善行並非源於性本善,而是源於不放逸。

4:佛洛依德——利他(altruism)

你不能只關注於自己的幸福,因為你的幸福有賴於其他人的幸福。

因此,即便為著自己的幸福著想,你也必須學會關注他人的幸福。

4:佛陀——慈悲

每一個人最愛的都是自己,你無法在這世間找到一個愛別人勝過愛自己的人。

所以,從最自私的角度來說,你也不應該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否則你的幸福也必難長久。

因為,首先:當你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那麼,其他人必然敵視你的幸福,一旦逮到機會,他們必將竭盡所能去毀掉你的幸福。

其次:如果你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當你看到他人因為你的幸福而痛苦,你的內心深處,將難以獲得真正的安寧——沒有這份安寧,你無法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5:佛洛依德——幽默

幽默的快樂,永遠也不會像在喜劇或玩笑中達到的快樂那樣強烈,它永遠也不會在發自內心的笑聲中得到發泄。

在產生幽默態度時,超我實際上與現實斷絕了關系,轉而服務於幻想。但是,我們把這種並不強烈的快樂看作具有很高的價值,我們感到它特別能使人得到解脫和提高。

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幽默,它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天賦,許多人甚至沒有能力享受人們向他們呈現的幽默的快樂。

5:佛陀——幽默

關於佛陀的幽默,佛經中有兩個故事,很有代表性。

故事1:

有一位比丘在禪修中,看到了一位天人。

比丘問天人:請問,哪裡是宇宙的盡頭?

天人回答: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但你可以去問比我更高級的天人,他們也許會知道。

於是這位比丘繼續精進禪修,進入了更深的定境,於是見到了更高級一級的天人。

比丘問這位更高級的天人:請問,哪裡是宇宙的盡頭?

這位更高級的天人回答: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但你可以去問比我更高級的天人,他們也許會知道。

於是這位比丘繼續精進禪修,進入了更深的定境,於是見到了更高級一級的天人。

....................

如此反復數次,比丘終於見到了最高層天的天人。

於是比丘問這位最高層天的天人:請問,哪裡是宇宙的盡頭?

但這位最高層天的天人卻回答: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只要你能見到大梵天,他一定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於是這位比丘繼續精進禪修,進入了更深的定境,終於見到至高無上的眾神之神:大梵天。

大梵天的宮殿,金碧輝煌,身邊圍繞著無數雍容華貴的天人,大梵天坐在他那鑲滿寶石的王座上。

比丘上前施禮後,問大梵天:尊敬的大梵天王,請問,哪裡是宇宙的盡頭?

大梵天回答:我是,梵天,偉大的梵天,征服者,無法被征服的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至高無上的君主,天地萬物的創造者,所有眾生的父親。

這位比丘很納悶,繼續追問:可是,尊敬的大梵天王,我的問題是,哪裡是宇宙的盡頭?

大梵天依然回答:我是,梵天,偉大的梵天,征服者,無法被征服的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至高無上的君主,天地萬物的創造者,所有眾生的父親。

........................

如實這般反復數次,比丘怒了,大聲質問:嘿,我問你的問題是,哪裡是宇宙的盡頭?你到底知道還是不知道?為何顧左右而言他?

這時,大梵天離座而起,不安地拉著比丘的胳膊,來到一個無人的角落,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不好意思啊,其實你的問題,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是,你看看,我周圍有那麼多的崇拜者,在他們眼中,我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是他們的信仰和依靠,是他們人生的全部。關於你問的問題,我也不知道答案,但如果我當著他們的面說我不知道,那他們的人生信仰會崩潰的,我也沒法再繼續當他們的王了。所以哈,我剛才無法當眾回答你的問題。但我聽說人間有一位叫佛陀的智者,非常有智慧,他應該能夠回答你的問題,你最好去問問他吧.........

這個故事,佛陀想告訴我們的是: 不要迷信權威 。

故事2:

佛陀有一位弟子,叫做Sagata。他力大無窮,勇猛善戰。有一次,他殺死了一隻巨大的怪獸:一條能夠噴火的巨蛇。為當地人除了一害。當地民眾非常感謝他,就商量著要送他一件禮物,以表謝意。於是他們就想著去問問僧團,Sagata最喜歡什麼?

結果他們不小心誤進了一個外道的道場,他們問道場里的人:請問,你們平時最喜歡、卻難以得到的是什麼?

外道回答:上好的燒酒。

於是,這些鄉民湊錢買了一大缸上等的燒酒,作為禮物送給Sagata。

結果,在慶功宴上,Sagata大醉,並且醉倒在回僧團的路上。

佛陀聽說後,就派人去把他抬回來。當眾人七手八腳地把sagata抬回精舍,並將其頭朝佛陀放好——這是當時印度的習俗:頭朝向對方,表示尊敬。腳朝向對方,則表示侮辱。

而Sagata由於醉得太厲害了,根本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迷迷糊糊中,無意識地翻滾著,不知不覺,就由原先的「頭朝佛陀」變成了「腳朝佛陀」。

這時候,佛陀指著Sagata,問在場的弟子:你們說,Sagata平時尊敬我嗎?

眾弟子回答:是的,世尊!Sagata平時非常尊敬您。

佛陀問:那他現在這個樣子,算是尊敬我嗎?

眾弟子回答:非也,世尊!Sagata此時的樣子,非常的不敬。

佛陀問:Sagata平時力大無窮,能夠打敗噴火的巨蛇,是這樣嗎?

眾弟子回答:是的,世尊,Sagata平時力大無窮,能夠打敗噴火的巨蛇。

佛陀問:那你們看他現在這個樣子,能夠打敗一隻小雞嗎?

眾弟子回答:不能,世尊!以Sagata現在這個樣子,估計連只小雞也打不過。

佛陀總結: 這就是為什麼我讓你們不要喝酒的原因 。

這個故事,佛陀想告訴我們的是: 不要喝酒。

通過以上兩個小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佛陀那機智的幽默和善巧的教育。

佛陀認為:

那些神聖庄嚴的道德規范,如果其中沒有幽默的潤色,則將成為枯燥乏味的清規戒律,令人窒息,且難以遵守。

但如果通過機智的幽默,揭示出人性的弊病,以闡明道德規范的必要性,那麼,人們將更加樂於接受並遵守。

以上,便是弗洛伊德與佛陀,對於「我」之定義的異同,不知讀者諸君,是否從中有所感悟?

佛法,並非像坊間流傳的那樣,只是一味地講「無我」,恰恰相反,佛法對於健康的自我人格的重視與培養,比之現代心理學,有過之而無不及。

佛法對於人類心理的認知層次,以及對於人類最深層次的心理問題所提供的最究竟的解決方案,遠非現代心理學所能望其項背。

一位頂尖的心理醫生,他本人也需要有專門的心理醫生的輔導,以幫助解決其自身所存在的心理問題。

一位證悟解脫的佛法修行者,他依然可能需要醫生,因為他的身體依然會生病。

但他卻永遠不再需要任何的心理醫生,因為他的心,已經徹底健康無染,永遠不會再生病了。如果他願意,他將成為世間最好的心理醫生。

這篇文章,是筆者在個人修學過程中的一篇學習筆記,由於水平有限,文中有不當之處,歡迎方家不吝指教。

拋磚引玉,以會有緣。

㈦ 人們所追求塵世中的幸福是什麼

在幸福的世界裡,雖然否定了一切,其實擁有了一切,雖然肯定了一切,其實解脫了一切。
——佛陀
《塵世中的幸福法則》將告訴你:如何妙用佛的智慧造就美麗幸福的人生。
星雲大師說:「愚者以為幸福在遙遠的彼岸,智者懂得將身邊的事物培育成幸福。」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幸福,只是有些人缺乏發覺這種幸福的眼光;譚老長運用佛陀的精髓,教您完成自身的修行,感受塵世中真正的幸福!
佛偈雲:佛在心中未遠游,阿彌陀佛解萬愁,經中妙法增智慧,幸福人生佛中修。
現世中的每個人,總是不斷地追問自己,幸福到底是什麼?幸福又在哪裡?
我們都只是生活在塵世里的人。工作、休息、偶爾的旅遊,忙忙碌碌中,自以為已經擁有很多。可是,總會有那麼一瞬,總覺得自己弱小無助,感覺到深深的孤獨。
忙碌的生活節奏,驅散不不是內心的煩悶;繁華的喧囂退去,留下的是孤寂的靈魂。人生的幸福能及時抓到么?
佛是朝氣蓬勃的,是眾多獲取幸福人生的途徑之一。它能教你看透宇宙,明了生死,得到清凈的本心。佛法正是為了眾生的幸福而立。
人人都在追求塵世中的幸福,而佛陀能否告訴我們關於幸福的道理,使我們真正步入幸福的殿堂。
在佛陀的引導下,我們方能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凈化自己的心靈,不為貪、欲、痴所蒙蔽,才有可能離苦得樂,獲得塵世中真正的幸福。

㈧ 急。如何從佛學中挖掘幸福1500字,這是我全部積分,謝謝了

慈悲與智慧是治癒一切病的良葯
世界上的良葯,每一種只能治幾種疾病;心靈的良葯----智慧與慈悲,卻可治癒一切的病苦。

人們常常叫嚷要去尋找內心的平和,其實它一直都在,從不需要你去尋覓。當你從為慾望而勞役終日的忙碌中靜下來時,自然會感到它的存在。

人們逃避家庭、城市、社會及自己的問題而逃至深山中去尋覓心內的平靜。既然是要尋覓"心內"的平靜,又怎麼可能在"心外尋得呢?

快樂只可以在心內尋得,並不在於你身處之地方。有人花費半生積蓄往外國的海灘度假,結果卻敗興而返;有些人卻可以在水災災區中劃艇作樂,玩個不亦樂乎。

有人遠走他方以尋覓內心的平和。但如果你心中沒有平和,盡管跑到天涯海角也不會尋得到它;假如你心中一早有了平和,你也就沒什麼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了。

如果心中沒有快樂,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永遠不會找到樂土;心中若然滿足快樂,哪怕身在牢獄茅廁,一樣可以悠然自在。

當你的心充滿祥和,去到哪裡都一樣歡喜自在;當你的心充滿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見到真理。

我們見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內心的反映;在心情開朗時,見到的人都友善親切;在心情煩躁時,碰上的人彷彿都面目可憎。

我們的心影響著我們所見到的世界。擁有一顆快樂的心的人,見到的是一個值得歡欣的世界;內心充滿仇恨的人,見到的是一個令人憤怒的世界;心中滿是受傷的人,見到的是一個充滿悲哀的世界。

透過評批的眼睛看,世界充滿了有缺陷過失的人;透過傲慢的眼睛看,這世界充滿了低賤愚痴的人;透過智慧的眼睛看,你會發現原來每一個人都有值得你尊重及學習的地方。

有智慧的人----在獨處時會管好自己的心,在不是獨處時則會管好自己的口。

自知為愚者的愚者並不愚蠢;自以為聰明的愚者卻是愚者中之愚者。

與他人相處時,是謙虛學習的好機會;在個人獨處時,是反思自省的好機會。

在你的心開始懂得以智慧去觀察時,生命的真諦便會在每一刻、每一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現。

只要你仔細去看,即使一個醉漢或一個瘋子,都有一兩件東西值得你學習。

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導師。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橫蠻的人教授忍辱之道。

窮凶極惡、蠻不講理的人是教你安忍的明師。在碰上一個這樣的人時,你應該歡喜對待。你可不是每天都可以碰上學習考驗忍耐的良機!

為什麼我們會在與橫蠻的人相處時生氣呢?因為他的嗔心喚醒了我們本身之嗔恨。當你心中再無嗔心時,面對惡人並非什麼受不了的事;事實上,你根本不再會覺得世上有任何惡人。

每個人都喜歡自主。但如果你在他人對你說了句什麼後就大發脾氣,你就是正在把自主權付託了予他;慢慢地,除了你自己外,每一個人都成為你心的主人。如果你嚮往自主的話,先去學懂主宰自己的心。

如果你為了人家的一句話就大發脾氣,或者是飄飄若仙,你的心其實是在跟著別人的話走。把自己的快樂託付在別人隨便的一句話上面,是很愚蠢的一回事。

視處處為難你的人為你發了狂瘋的至親,不要生起忿恨,應該對他更加憐惜。

我從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視釣魚或狩獵為娛樂。我們的生命怎麼可能會透過另一個生命的結束而變得更加精彩呢?

如果有人把你的子女抓去,玩弄一會再加以殺害,而這只是為了周末有點什麼娛樂而已,你會有什麼感想?我不認為你會欣賞認同這些人的嗜好。同樣地,我不明白為何你會視釣魚與狩獵為娛樂,這只是無謂的殺生。當殺害生命成為你的嗜好時,你的世界是很可悲的!

動物需要呼吸,你也需要呼吸;動物需要飲食,你也需要飲食;動物會高興也會悲傷,你也會有時高興,有時悲傷。有些人說動物與人類不同,所以就可以妄加殺害,我從未聽過比這個更無稽的謊言。

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連的。在施予的時候,你實在是利益自己;當傷害另一個生命時,你是在傷害你自己。

宇宙萬物皆為一體。在你傷害大地、河川及這上面的生靈時,你其實正在傷害你自己。

在別人做了些有利世界的事時,若能生出隨喜的心,你也就是參與了這一件善行。在別人做了傷害其它生命的事時,你的認同就等於你的參與這個惡行。

隨喜是妒忌心的妙葯。在他人得到快樂時,若你為他心生歡喜,你就會被他的快樂所熏染。

單單去祈求厄運消失並無作用;如果你想避免痛苦,就要避免去做招致這些果報的言行。

如果你要做的是一種善行,你不需要向上蒼祈求保佑;如果你要做的不是善行,怎樣祈求也都沒什麼用處。

虔誠的人會不惜走遍千山萬水去朝聖來討心目中的神明之歡心,他們卻不知道:幫助自己家門前的窮者與餓者可能會更令神明高興。如果它們的神明是無處不在的話,他們必定也就在這里,就在他們的家門外。

如果問題可以解決,你沒必要憂慮;如果問題無法解決,你再憂心也無補於事。

居住在文明城市的人,常常埋怨生活不好,有這種那種的艱辛。要解決艱辛是很容易的;好好看一看窮苦國家的慘苦生活,你的所謂"艱辛",突然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生命的本身並不艱苦;艱辛的感覺只來自你的對抗與不滿。

痛苦與疾病只是病徵而不是病灶。先醫好你的心靈,它們便會自然痊癒。

所有的痛苦、疾病及障礙都源於你的貪念、嗔恨、執著、愚昧與妒忌。最有效的治療是先醫好你的心,否則你的病苦將永無休止。

正如一個武士需要對外在的環境保持警覺性來保家衛國;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心念時時觀照來保護自己。

在你做壞事時,少不免會東張西望,避免給看到。其它人看不看到其實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會看到,而你沒可能可以逃避自己的心。
根部有毒性的樹所長出的花、果及葉也都是有毒的。同樣的,任何由貪執及仇恨所驅使的念頭、語言或行為都只會帶來痛苦的果報。

心是所有行為及其成果的根源;由一個充滿仇恨及貪欲的心所引發出的言語、行為及念頭只會帶來痛苦;相反地,一個慈善的心所引導的身、語、意運作皆會帶來福樂。

你沒可能打敗所有的敵人,但在你打敗了心中的我執時,基本上就等同降伏了所有仇敵。

我執是把我們與痛苦系在一塊兒的枷鎖;在我執被放下時,真正的解脫自在就在跟前。

風雨並不能損大石之分毫;惡言及攻擊並不能傷害一個"無我"的人。

一個"無我"的人已經超越了嗔恨、愚痴、妒忌及執妄的層面。他是一個享有真正之快樂的人,因為世上的痛苦,不可能傷害一個"無我"的生命。
放下一點點執著,你便會有一點點自在;放下多一點執著,你會有多一點的自在;在完全放下時,你便會體驗到完完全全的歡喜自在。

很多國家嘗試以戰爭來達致和平,我倒想知道這其中的邏輯性。

以戰爭來爭取和平,其可行性和以油去滅火一樣高。

用暴力及權勢爭取回來的名利地位並非什麼大成就。畜生所做的也不過是如此!

任何以仇恨作為動機的言行,永遠不可能成為化解仇恨的一種方法。

在一場紛爭中,不論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一宗家庭糾紛或只是一場打架,其實永沒有對的一方,凡有參與的都是錯的一份子。

解除核武器並不會達致和平。當人在被嗔恨心支使下,即使用一塊石頭也可以殺害很多生命。只有解除嗔恨才可以達致和平。

由心開始,從心著手,凈化心靈,才是達致和平的唯一有效方法。

善心是唯一的和平之道。在沒有善心的時候,你沒可能有內心的平和;在連你都與自己過不去的時候,哪有可能達致整個世界的和平呢?

在你完全放下嗔恨的一剎那,你眼中的世界就變得和平;當每一個人都放下嗔恨的時候,整個世界就會變得和平。

內心與外在的世界並非兩回事。當每一個人心中都再無仇恨時,世界和平就自然地會展現在面前。

你不一定要是英雄豪傑才能拯救這個充滿暴戾的世界;你只需要以慈悲心對待你遇到的每一個人,這個世界就已因你的存在而變得祥和了。

要令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並不需要大聲弘揚什麼理念,只需要令自己成為慈與悲的化身。當心中洋溢慈悲時,你就象一盞明燈,照亮了周遭的人;當他們心中的慈悲之燈被燃著時,自然會再燃亮更多的生命!

慈悲心有點兒像感冒病----在你沾上了它時,你周圍的人很難不受牽連傳染。

在弘揚慈悲精神的時候,你不需要向別人灌輸什麼教育;當你的心有了慈悲之時,他們自然會察覺到,他們心中的慈悲自然會被喚醒。最有效的教育往往不需要說話。

當你是對的時候,你並不需要說什麼;在你理虧的時候,不論你說什麼也沒用!

有人說過:"如果你是對的一方,你沒必要發脾氣;如果你是錯的那一方,你沒資格去發脾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來自他人的言行,並不可能對你造成傷害;你之所以感到受了委曲,只因為你對這些言行介懷。

受到他人無理的迫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以仇恨心響應,則更加加深了你的不幸。

仇恨並不能傷害到被恨的人,只會傷害到自己。

想想看:在發脾氣的時候,你的感受是怎樣的?不太好吧!哪為什麼把仇恨帶在身上呢?仇恨對你與別人都沒有用處,它只是一件不論帶多短的時間與旅途都嫌太笨重的一個包袱。

憎恨一個人是一種很費神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歡這個人,何必為他費神呢?如果你喜歡這個人,哪又干嗎要去憎恨他呢?

在他人做了令我們不快的事時,我們往往會去憎恨他,就好象憎恨是一種報復似的。要去恨一個人需要不少精力,而仇恨只是一個沉重的包袱,每一分一秒都在傷害自己,卻不會影響到被恨的對象,哪又有何意義呢?

為什麼沒有人會對一塊石頭大吵大鬧呢?因為石頭的靜默令挑釁生事者無從入手。在你可以像大石般沉默時,生事者遲早會失興致而另去他方。

心如如不動,不理他人對你說什麼或做什麼,就像是安坐於有毒的刺藤叢中一樣:雖然你不能令刺藤消失,但起碼不會給它刺傷自己。
謙卑並不等於懦弱。謙遜其實是世上其中一種最大的力量。試想想:傲慢與謙卑,哪一樣較難做得到?

驕慢並不會令你得到他人的尊敬;謙卑反而令人尊敬。

一個真正謙卑的人不只是對他人謙卑,即使對一條蟲、一朵花,也會謙卑尊重。

最不中聽的話,往往是對你最有幫助的指引。

對一個不明生與死的人來說,人生是一種很令人煩惱的事情。

學習去思維生死----開始的時候這會令你不安,但當你克服了對它的恐懼時,思維生死只會使你的生命越來越燦爛豐盛。

提醒自己死亡隨時會來臨,就是策勵自己不要枉過每一天。

你認為日落是一種人生美景,我只覺得它是一個提醒我,又向死亡踏前了一步的時計,叫我好好的善用剩下來的生命。

死亡並不可怕。有生就必然有死;自出娘胎,我們每一分鍾都在朝死亡步近。真正可怕與可悲的是:在生與死之間沒有做過什麼。

死亡本身並不是一件好的或者壞的事情,只是自然變幻的一個程序。對一個沒枉過一生的人而言,死亡的確沒什麼可懼的地方。

死亡之可怕,只源於你對生命的執戀。

對一個可以隨時面對死亡而無懼無悔的人來說,生命中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傷害到他。

與其抱怨不能令自己長生不死,倒不如好好令生命之旅程不枉一走。

萬事萬物無不在變幻當中。把生命與快樂寄望於事物的常久不變上,無疑只會令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面對失望。

萬事萬物均依因緣而自然發展:先是產生,然後維持狀況一回兒,最終就改變消失。盡管你大哭大鬧,它們還是一樣會變幻消失,這只是自然的規序,並非好的或壞的一件事。在你明白並接受了這個自然法則後,你的生命就會好過得多了。

在欣賞電影的時候,我們會投入其中,全神貫注,甚至因受到劇情牽引情緒而大哭大笑。但想想電影是什麼?不外乎紅、藍及綠色的變幻光束投射於白布上,再配上些聲音而已,卻令觀眾信以為真,把劇情發展視作最重要的大事。同樣的,生命中之苦與樂也不過只是一系列的變幻景況,維持並不太久,只是當事人困在局中,才感到是天大的事情而已。我們當然要盡生命中之責任,卻毋需過於介懷成果;生命也不外乎是另一場電影而已!

快樂之道其實很簡單----生活順景時,要知道福樂並非永恆;生活不遂意時,視困境為過眼雲煙。不要把這些體驗看得太認真,要知道苦與樂來來去去,變幻不定。在看透這一點時,你就可以自在地旁觀,世事翻騰反復而不揚一條眉毛。

在你能把宇宙萬事萬物皆視為夢幻泡影時,你將永不會再感受到痛苦與束縛。

小鳥在唱,小狗在吠。小鳥只不過鳴唱,小狗也只不過在哮吠。這些只是聲音,不多不少,不好不壞!但你的心卻在批述:"呀!這鳥鳴實在悅耳!", "那狗吠聲真令人心煩!"。引致你興奮或厭煩的並不是鳥聲或狗聲,問題出在你自己的心上!要做一個快樂的人,你只需知道:"這是小鳥的鳴聲,那是小狗的吼聲!"就足夠了。

樂聽贊美,不喜他人的批評;心欲名利,不欲失去它們;這些心態就像鎖鏈一樣,把我們與恆久的內心痛苦連在一起。只有在超越它們時,我們才可能體驗到自在與快樂。

你的心不停在說:"我需要這個!我需要那個!"不要理會它的要求。你早已擁有你所需要的一切,但你卻永沒可能得到所有你所想要的。而我可以向你保證,即使沒有它們,你的生命也一樣可以很自在快樂。

過一種簡簡單單的生活,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快樂的秘密不過如此而已。

要為自己創造一個快樂的生命其實很簡單,你只需要兩種材料:一個簡單的生活方式和一顆滿足感恩的心。

與其對不能得到的欲求耿耿於懷,倒不如對你已經擁有的滿足感恩。

人生最大的財產是健康,最大的財富是心足,最大的勝利是無嗔,最大的成就莫過於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悠然自得。

要令自己在生命中永不失望,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對人對事有所希求;在心中沒有欲求的時候,生命就不會再有失落。

慾望與執戀是令我們感到痛苦的原素。在消除了此二者時,我們幾乎沒可能會不快樂自在。

人總以為擁有的愈多就會愈快樂;事實是要求的愈少才會愈快樂。

還未"擁有"的人為了爭取而受苦,早已"擁有"的人為了不想失去而痛苦,你看:"有"與"沒有"和快樂與否並無直接關系。但世人都窮一生去追求慾望,這其實是不是有點傻?

快樂與擁有多少物產並無關系。在你缺乏財富時。你日思夜念要得到它們。在你擁有財富時,你會日夜擔心怕失去它們。你見過一個快樂的富翁嗎?他們其實與窮人一般痛苦。要尋找快樂,你必須找對地方----自己的心。

人們總以為財富與名氣等於快樂。如果你心裡已充滿了快樂,你根本不需要名利;如果你心裡沒有快樂,縱管坐擁全世界的財富與名利也都沒有什麼意思。

如果你只懂得終日勞碌於爭取更多的金錢及保護你已有的財富的話,它們對你其實就已沒有什麼真正的好處了。

如果你真的想常常快樂,就不要把快樂建基於你所擁有或所缺少的事物上;視你的財富、你的房子及車子都是向別人借來的,好好利用它們,但不要執戀它們;哪你自然會享受一個簡單但快樂的一生。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追求快樂而做的,但往往是在我們放棄刻意追求快樂而做種種事情時,它才會悄悄來臨。

一個火把可以點燃更多的火把而不失本身之火焰。快樂就如火焰一樣,你可以不斷施予別人快樂,卻不會因此而犧牲自己的快樂。

快樂就像一盞油燈。當燈被點亮時,它不需要向黑暗說:"讓我來照亮你吧!",它不再需要做其它的什麼,房中的黑暗角落自然就會被照亮起來。同樣的,當你的心中充滿快樂時,你不需要刻意地去做什麼,你周遭的生命也自然會被照亮。

他人的話----不論說的人如何偉大,對你都沒什麼真正的益處,除非你把他的智慧變為你自己的智慧。

先弄清楚慈悲與智慧的種種,然後仔細地思維內里的深義,最後把它們用在你的生活中。你越運用它們,你就越會感到它們是達致快樂的路向。在最後,你自己變成了智慧與慈悲,你的舉手投足都就是悲智的表現。

我所說的對你並沒有一點用處,除非你把它刻在你的心上,而不是單單記在腦袋中。在你能做到這一點時,你的所有心念、行為及談吐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反映它們,你的每一句話,甚至你的舉手投足都成為對整個世界的開示。這個世界將會因為你的存在而得益!

不要忘記上師,時時向他祈求。

不要隨順妄念,時時觀照自心。

不要忘記死亡,時時謹守戒律。

不要忘記有情,時時迴向功德。

佛陀的教義,目的是要我們主宰個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與語,你及他人的苦難就能結束。但是,你若讓心充滿了消極的妄念,那麼無論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說了許多良善的話語,你還是遠離正途。

主宰心是要全然恆久不變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為,一次又一次反復檢查你的心。一旦消極的妄念升起,就用適當的矯正法來治療。而當積極的正念升起,就將功德迴向給所有有情眾生來強化它,並祈願他們能證悟到最後的覺知(成就佛果)。即使在日常活動中或心神煩亂時,都能從慣常的沉靜洞察中保持明凈的覺醒,那你終將持有這智慧心的體認。所以,隨時警覺是解決輪回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戒律的實踐,將引導你到達不論你是否在實踐期都能保持這覺醒的境界,這就是教導的重點。沒有持守戒律,無論你記頌多少儀軌或咒語、或做幾千次大禮拜、乃至幾千次繞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亂的,就不能幫助你去除心中紊亂的思緒,不要忘記這是最具決定性的基礎。

就像所有的事物,總是殘酷地漸漸接近其最終的歸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一隻燃燒的油燈,很快就會用完。你若以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後在來持守戒律,你有這種想法就太不理智了。你認為你能活那麼久嗎?死亡不也同樣降臨在年輕人及老年人身上?因此,無論你做什麼,都不要忘記死亡,並讓你的心專注在戒律上。

人們總是說:「禪修,禪修!」但是,除非你對空性的概念以建立堅固透澈的了解,否則你做的「禪修重點」是什麼?不能認知心的空性,就是造成墮入輪回的根源。當心不受念頭影響,當下即喚醒純然的醒覺,這無礙清明的空性就會逐漸被體認。

貪欲、嗔恨、無知、疑忌、傲慢(即貪、嗔、痴、疑、慢),這五毒常控制了我們的心。例如,我們看到仇恨將人們推向自相殘殺,而國家相互開戰。一旦我們不能控制我們的情緒,它們就會支配我們。但是,如果我們凈下心來分析它,並探究它的本質,它們將會消失無蹤,就像巨大的暴風中的雲那般不能掌握,從暴風的外面來看是壯闊美麗,但仔細去透析它,卻是無法感觸及掌握的。而其實,這些只有在我們賦予它們重要性和力量時,它們才有重要性和力量。假如,以寬容代替狂野的念頭,我們將能去除它們,而用此種方式來對治,解脫就隨時在握了。

隆冬時,寒冷使湖水及河流結凍,水變的如此堅硬,可以承載人獸和車輛。當春天來臨時,土壤和湖水都漸漸暖和,也漸漸地解凍。這時,有什麼可以留下來?堅硬的冰塊?水是柔軟的流動,而冰是堅硬銳利的,沒有人會說它們是相同的;可是也沒有人能說它們是不同的。因為,冰是水凝固而成,而水是冰溶解而成的。

我們對外界的認知也是相同的道理,去依附各種現象的實體,去忍受各式的折磨,好感或惡感、喜悅或痛苦、獲得或失去、隆盛或衰落、贊美或責備,都會在心中凝滯成一塊堅石,我們必須注入自由的活水來溶解這意念的堅冰。

閱讀全文

與佛陀追求的幸福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邢台任縣經濟開發區包括哪些村 瀏覽:990
哪個國家美女最愁嫁 瀏覽:793
愛情的說法是什麼 瀏覽:601
保險經濟專業適合哪些人群 瀏覽:661
口岸經濟發展什麼 瀏覽:403
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上一句是什麼 瀏覽:386
高管的身體健康如何 瀏覽:86
如何在雲健康上實名認證 瀏覽:48
婚姻線上好多分叉代表什麼 瀏覽:48
愛情葯水怎麼收集 瀏覽:665
有名無實婚姻該怎麼辦 瀏覽:23
佛怎麼祝福生病的人身體健康 瀏覽:159
中醫怎麼看待事業 瀏覽:168
經濟業務內容名稱是指什麼 瀏覽:681
望月他講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536
太平洋哪個島經濟最好 瀏覽:420
幸福村討論什麼的 瀏覽:552
藏獒每天都有哪些故事 瀏覽:271
事業單位入職第一個月怎麼發工資 瀏覽:97
事業編工作狀態怎麼填 瀏覽: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