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呢
我眼中真正的幸福就是下面這四種樣子。
1、有家可回就是幸福
為人父為人母最希望的就是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更能
讓他們感到幸福。孩子是父母的歡喜。蘇東坡晚年寫了一首詩「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孩子身體健康大概是
天下所有父母最真切的願望,不論你是長還是幼,只要你還是父母的孩子,父母永遠牽掛著你的身體。
傅雷在六七十年代遭受困苦,但在其寫給兒子的信中,完全看不到一點陰霾。大概在那段歲月中,看到離
家的兒子生活快樂身體健康是傅雷最大的幸福。
B. 什麼才算是逍遙
狹義的逍遙是指不受束縛,身體不受束縛是不可能的,所以平時講的逍遙大都是心理上的。
我認為一個人要想逍遙,就要有寬廣的胸襟,不輕易為外物而惱,最好做到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拋開心裡的雜念,不要給自己負擔,一個畏罪潛逃而被通緝的人是無法逍遙的。同時,在待人接物的時候要真誠大度,拿別人的錯誤那懲罰自己是很不劃算的。
「逍遙」的近義詞:瀟灑、悠閑
一、瀟灑[ xiāo sǎ ]
(神情、舉止、風貌等)自然大方,有韻致,不拘束:風姿~。這幅畫構思別致,筆墨~。
造句:
1. 爸爸穿上這套西裝,顯得更瀟灑了。
2. 老書法家運筆瀟灑自如,寫出的字如龍飛鳳舞。
二、悠閑[ yōu xián ]
閑適自得:神態~。他退休後過著~的生活。也作幽閑。
造句:
1. 爺爺神態悠閑地品著香茶,怡然自得。
2. 我爺爺是個勤快人,過不慣悠閑的生活。
C. 逍遙游中莊子認為什麼才是真正的逍遙游
逍遙游就是超脫萬物、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在莊子看來,達到這種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齋」「坐忘」,這兩者體現了一種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遙游。
「逍遙游」是指「無所待而游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游於世間。「逍遙」,在莊子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文章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至人游處於天地間,其精神與宇宙一體化,自我無窮地開放,向內打通自己,向外與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達到這種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時空的限制無復感覺。
莊子所說的「無己」,是把自身和萬物同一,從而忘掉「小我」達到「大我」。萬物一旦同一,便不再存有任何局限性,這便是「逍遙游」的最高境界。
《逍遙游》的後半部分講到堯讓天下於許由、連叔接輿之知以及莊子和惠子的爭論,是圍繞著「有用」和「無用」這一組「有無之辯」展開的。「大言」看似「無用」,但只有「大知」者才能說出「大言」。惠子不能明白莊子的「大言」,是因為他僅有「小知」。
在本段中,莊子很明確的指出「逍遙游」的一個內核是「無為」,這也是莊子的一貫為政思想。此外,氂牛和大樹得以保全自身也是因為「無用」,由此可見,若能「逍遙游」,則必定不會為外物所傷,也不會找來困苦。這種思想的產生,可以看作莊子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一種抗爭。
D. 在莊子看來,什麼才是真正逍遙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逍遙是一種追求精神層面的絕對自由,同時也是追求內心的一種安定。這種自由和安定是基於對事物本質的深刻解析的。
莊子逍遙游中所說的「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就已經是很高很深的層面了,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可以從側面看出莊子逍遙的境界。
(4)什麼是真正的逍遙和幸福擴展閱讀
莊子的主要成就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約與孟子同時,為戰國時代宋國蒙(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他是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在四庫全書之中歸類為子部道家類。
莊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體論,而非具體某種政治主張,來實現他對宇宙萬物的根據和原則的探求的。莊子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貢獻,也正是在於他對於抽象思辨的哲學本體論的獨到關注。
莊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於他提出的「逍遙處世」之說,莊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飄逸靈新的一種灑脫。正所謂「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E. 道家學說中的"逍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
「逍遙游」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逍遙游就是超脫萬物、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在莊子看來,達到這種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齋」、「坐忘」,這兩者體現了一種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遙游。逍遙游思想的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逍遙游的具體內涵莊子的逍遙游是指「無所待而游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游於世間。「逍遙」在莊子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並不是指形體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體上的束縛被消解後,自然就可以悠遊於世。理解真正的逍遙游,需要理解逍遙游所描述的是一個經過深刻批判而進入與道合一」的高境界的動態過程。從「有所待」達「無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遙游》中莊子運用了許多寓言來表述逍遙游的內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現。首先,莊子指出,大舟靠著積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鵬只有「培風」才能翱翔,因此他們都是「有所待者」。再如,莊子認為宋榮子的思想仍然處於「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局限並沒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內外」和辯「榮辱」的紛爭,只是在這種紛爭中不動心,因而不是真正的「無待」。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里的『至人」、「神人」、「聖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結合體,是莊子主張的理想人格。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一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游。「無用」即「大用」在《逍遙游》中,莊子用與惠子關於如何看待「大瓠」與「大樹」之用的兩段對話闡述了關於「無用」和「大用」的觀點。惠子對莊子說: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瓠,則瓠落無所容,非不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回以故事作為啟發: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葯者,世世以為事二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莊子對惠子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告訴惠子怎樣「巧用」這個「五石之瓠」,建議他可以把這種大葫蘆作為腰舟系在身上,用來浮游於江湖之上,這正是一種自由自在的「逍遙游」境界。由此可見,莊子很注重事物的內在使用價值,「無用」是事物的外在價值,而「用」是事物的內在價值,無用很可能有大用。從逍遙游角度來說,人應該注重內在的生命價值和自我價值,巧用「無用之用」來實現自我價值。思想特點莊子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至人游處於天地間,其精神與宇宙一體化,自我無窮地開放,向內打通自己,向外與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達到這種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時空的限制無復感覺。「游於無窮,彼且惡乎待哉!」至人是個自由超越者,他從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脫出來,獲得大解放,達到「無待」的境界——心靈無窮地開放,與外物相冥合。如此,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隨遇而安,自由自在。莊子對至人的描述,體現出逍遙游理想人格的一些特點。其一,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實性。在莊子的思想中,構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時命之囿、哀樂之情都是人們生活中的客觀存在,莊子理想人格所趨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對這種人生困境的超脫,即擺脫各種精神紛擾,建立一種安寧、恬靜的心理環境,這是真實和理智的。莊子通過對死生觀念的超越,使死產生的恐懼、生帶來的歡欣都不存在了。他主張喜怒哀樂應順於自然,「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莊子同時還實現了對世俗事務的超脫,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態度。「芒然徨乎塵垢之夕卜,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總之,莊子理想人格認為通過精神修養可以實現對死亡恐懼的克服、世事紛擾的超脫、哀樂之情消融,從而形成安寧的心理環境,這在人的精神過程中是真實、可行的。其二,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的本質內容是對個人精神絕對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的性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就是莊子追求的絕對自由——無待、無累、無患的「逍遙」。這是一種理想中的主觀與客觀無任何對立或矛盾的個人自由自在的存在,一種一切感性存在皆被升華為「道通為一」因而無任何人生負累的心境。顯然,這種自由的理想——無人生之累——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實地和完全地存在,而只能以想像的形態在觀念世界裡表現出來;這種「逍遙」心境的形成——一切感性、情感的理性、理智升華也不是一般的思維認識過程,而是一種特殊的、對萬物根源「道」的直觀體悟。莊子所認識和追求的自由——「逍遙」,是一種情態自由,莊子主要是從個人的無負累的心境狀態、或逍遙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來認識和描述自由的。這種感受只能以某種感性的、直觀的形式顯現;這種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現實基礎的、個人孤獨生活的精神理想。「自由」離遠古時代的人們還太遠,然而莊子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自由思想,畢竟表明他發現了作為必然性的具體形態的人生困境,提出了一種超脫方法,描述了一種自由的心境或隋態,引領人們實現自我覺醒和自我超越。其三,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在莊子的理想人格身上,還表現出一種異於世人的神奇性能,這使得莊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種神話式的幻想性。《莊子》中理想人格的名號非常多,有「真人」、「至人」、「神人」、「聖人」、「德人」等,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的名號雖不同,但其精神境界所表述的內容是相同的,而且理想人格在飲食起居、行為功能等方面都表現出神異性。例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莊子理想人格的這些奇異的性能表現了超脫世俗的思想。這種思想的形成,一與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有關。生活資料的匱乏,無法抵禦的以水、火為代表的兇猛的自然災害的侵襲,山川河海的阻隔,最後降臨的更是人人皆無法逃脫的死亡,凡此種種,都是古代人們不能在現實中戰勝,而只能通過幻想在神話中戰勝的對象。莊子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神異性能,正是這種感情願望的反映。二與莊子思想的文化背景有關。莊子是楚國貴族後裔,與楚文化有很深的背景。莊子思想洋溢充盈的文學特質是浪漫多姿的楚文化的映照,理想人格的神異性能則是楚地巫風祠祀盛行、神話鬼說豐富的烙印。三與莊子的人生哲學本身有關。莊子人生哲學所追求的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精神自由,是一種情態自由,一種理想性質的心境,它本身因為缺乏具體的、用來作界定的理論概念,而難以得到更明確的表述和更深入的揭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藉助超凡脫俗的神話形象來表達「道」的思想觀念,描繪「逍遙」的精神境界。現實意義莊子逍遙人生觀對世俗工具價值進行了批判,強調從宇宙的高度來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從現實中升華,並且破除自我中心,從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狹隘心境中透脫出來,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異化了自我。這對擴展人們的思想視野,開闊人們的心靈空間,使人們的思想認識和精神內涵達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價值觀在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產力得以極大的提高,物質財富日益豐富,物慾的誘惑,充斥著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社會角落,以物質財富的多寡論英雄和成功,己經成為絕大多數人的一種內心共識。人被外界的物慾所控制,遺忘了自身的自由意志和精神價值,出現了所謂的「精神匱乏危機」,因而,物質財富的增加不但沒有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反而讓人陷入一種物質慾望的怪圈,永遠不知滿足。在現代世界,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社會生活中的支配力量,改變著人的生存方式,影響著人的精神生活,人的物慾和功利主義日益膨脹,人被外在的物質世界所主宰,遺忘了自身,更出現所謂的「文明危機」和「自然科學危機」。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舊觀念大沖撞,不少人「熙熙皆為利來,攘攘都為利往」,免不了權力誘惑造成畸型的人際關系,激烈的競爭致使人們心理失衡,利益的趨動使私慾膨脹,沽名釣譽導致道德論喪。如何在功名利祿面前從容坦盪,如何保持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是全人類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因而,莊子輕視功名利祿的人生態度在現代十分可取,有利於幫助人們緩解因現實的種種不濟而產生的煩躁困惑甚至絕望,引領人們走出精神的泥潭。莊子在逍遙游中所表現的尊重和順從自然的生命哲學,體現了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價值觀。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功」,就是不講功名利祿,有維持生存的基本需要而無更多的奢望。「無名」,就是忘記榮辱得失,褒貶由人。「無己」,就是忘掉自己,不計生死,超越自我,物我兩忘。莊子認為,人如果可以擺脫世間功名利祿的束縛,不在乎自己的勝負得失,追求超然淡泊的自然生活,就可以「無所待」的過著逍遙的人生。在名利攻心、利益爭奪的現代,莊子所追求的這種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價值觀都是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的,他為那些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的人們開辟了一個比現實世界更加美好的世界,引導人們從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中解放,在心靈的某處尋找一塊可以安樂和諧、自由自在的精神凈土。此外,人們從《逍遙游》中可以領會到許多另類的生活旨趣,以超脫萬物的姿態獲得心靈的淡泊和寧靜增強了人們生活的信念和樂趣。順其自然,實現真我的生存觀「道」是莊子哲學的基礎,莊子的逍遙游體現了「道通為一」的境界,「天地與我並生,而我與萬物為一」,在莊子看來,世界萬物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每個人的實質也是一樣的,高低貴賤、是非美醜的評價只是人們對世俗的偏見,說明了沒能體會「道」的存在,自然之美。莊子在《逍遙游》中的抓住「無用之用」也體現了他追求真我,依據自身的實際狀況,任其自然發展,實現自我生命的內在價值。這種思想對現代啟示重大,當今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同時,人們往往也蒙蔽了自己的本心,為了生存給自己戴上了虛假的面具,莊子的這種生存觀告訴人們,人應該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抱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然心態,摒棄世間的是非榮辱,順其自然,便能感受真正的幸福。逍遙游達到的「道通為一」的境界除了告訴人們要保持自然本心之外,對人類現代所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主張也給予了啟發。莊子認為,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即「道」,「道法自然」,天地與我為一,因此要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在一個寧靜和諧的客觀環境中體會純真自由的精神境界。心之逍遙、精神獨立的人生觀古今中外自由一直都是人類一切活動所追求的精神內核,莊子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將自由凌駕於現實之上,並以一種豪邁奔放的態度追求絕對自由的人,千百年來,莊子那種獨具魅力的追求逍遙的理論,深刻影響了後世關於生活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態度,為人們開辟了一條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當今競爭十分激烈的社會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泛濫,人們迷失方向進入了迷離的狀態,所以人人都需要一種出生存困境的自我拯救方法,而莊子「心之逍遙」的生存境界給人們帶來了一盞明燈,告訴人們要培養不為物累的獨立風骨,用「心齋」、「坐忘」的方式來體「道」,以樂觀豁達的態度去追求某種逍遙自在的境界。人存在於社會,受到社會制約,形體和肉體也許很難獲得逍遙和自由,但是在精神領域,人們可以自己搭築起一片自由空間,抵禦外在的利益誘惑,從而體會怡然自得的逍遙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