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太聽話的孩子大多過得不幸福
幸福感和懂不懂事沒關系,幸福感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只是說懂事的孩子更懂得體諒別人,更懂得剋制自己的欲求,相對來說,這樣的孩子更容易被別人認可,也更容易被社會接納,從而取得非常好的成就。當孩子長大,有成就有擔當,幸福感肯定比一直生活在挫敗中的人要多得多。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很多懂事的孩子獲得者不幸福呢?因為很多「懂事」的孩子往往生活在「失敗的家庭」中,比如父母關系不和睦,或者家庭經濟狀況不佳,這時候,孩子能剃家長分憂,不任性,能更好的體諒家長,外人看來就覺得孩子很懂事。其實,我們想一想,如果生在這種「失敗」家庭的孩子還很任性不懂事的話,那很容易成為問題少年,早早輟學,從而一生徘徊在生活底層,更談不上活得幸福了。
Ⅱ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反而越不幸福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那些聽話的孩子總是受到家人和老師的稱贊,頑皮、叛逆的孩子總是受到懲罰和批評。
孩子越“乖”,越可能落伍。
大學畢業時,許多父母都希望我們“考公務員、進國企”,然而十多年後,那些成為公務員的人忍受著低效的官僚主義,那些在國企中的人可能經歷了蕭條和裁員。只有那些去中關村擺攤,轉向電子商務公司,讓父母難過的“不守規矩”的孩子,才會首先成為時代潮流的領導者。總之,“乖”未必是好事,淘氣未必是壞事。
Ⅲ 太懂事的孩子,往往活得不幸福
01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除了基本的吃穿用的,我從來都不奢望更多的東西,父母誇我,說我一心學習,其他不講究,是個好孩子。我在一旁沒有說話,冷冷的聽著這些,我覺得自己就應該這么做,這樣才是對的。
但其實心裡,並沒有真正開心。
和媽媽去逛街,看上喜歡的小玩意兒,轉頭和媽媽說,我想要。可是媽媽會有很多的理由拒絕,「衣服買多了會過時,不要浪費錢」,「街邊的小吃不幹凈,吃了拉肚子」,「這家的玩具真貴,改天我帶你去買個更好的」...
久而久之,我忘了自己喜歡的是什麼。
從小到大在學校念書,凡是老師布置的作業,我全都一樣不落的完成,認為完成作業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從來不敢懈怠。除此之外,我喜歡鋼琴,家裡負擔不起;我喜歡寫文章,卻被要求寫成應試作文;我喜歡畫畫,卻從來沒有提過想進一步去學...因為,這都是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我似乎不應該去要求更多。
所以直到大學畢業,我仍然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做什麼。
這就是懂事的代價。
02
大人也許永遠不知道,
懂事的孩子背後,藏著多少的委屈和不快樂。
為了照顧別人,只能隱忍自己的喜好,所以吃什麼都可以;
為了討好父母,只能壓抑自己的需求,所以從來都不索求;
為了獨立自主,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從不尋求幫助。
表面的溫和大度,內在隱藏的是深深的自卑。
這樣的後果就是,他們總是戴著面具,即使是最親近的人面前。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過「真自我」和「假自我」概念。
「 真自我 」是指一個人的自我以自己感受為中心而構建,他們具有強烈的自我價值感。「 假自我 」是指一個人的自我以他人感受為中心而構建,一旦感到自己的行為令他人失望,自我價值感便降到極低。
懂事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一個「假自我」。在做事時總會束手束腳,聽從大人的指揮,不敢逾越既定的規則,這將導致他們做事刻板、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
03
帶著面具的孩子,很難活出真正的幸福。
孩子長大之後,生活表面上看起來都很美好。
因為他們往往會盡力將工作完成,深得領導歡心;
也會討好身邊的家人朋友和伴侶,得到大家的贊賞;
各種學習健身旅行一樣不落,是別人眼裡的模範。
然而,每當夜深人靜時,他們會開始懷疑這一切,
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
他們活在了他人的世界裡太久了,
終究看不見自己。
蔡康永 說:「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所以, 請心疼您的孩子,讓他們活出自己 。
尊重孩子的喜好,而不是簡單的要求孩子聽話;
理解孩子的情緒,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懂事;
愛護孩子的個性,而不是用別人的標准來衡量。
如果這些都做不到,
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什麼都不做。
從自身開始,學會正視自己,表達願望,真誠友善地和他人相處。
給孩子做一個「真正的人」的好榜樣。
然後才會擁有真正懂事的孩子,
而不是「懂父母」的孩子。
「再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
願你能做一個快樂的孩子,
只懂該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