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龍象徵著幸福吉祥還有哪些

龍象徵著幸福吉祥還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2-25 04:57:23

⑴ 龍象徵什麼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已紮根和深藏於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里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龍,在中國與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有聯系。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徵意義,是與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往往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全們的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龍與皇權掛鉤的歷史也很久遠,從黃帝時就開始
了。

在傳說時代,有著龍的血緣的黃帝曾四處巡視體察民情。他叫人開采首山的同,然後運到荊山腳下鑄鼎以紀念自己大戰嗤尤的輝煌勝利。過了一段日子,鼎終於鑄完了,黃帝專門在荊山舉行了一個慶功大典來慶祝巨鼎鑄
成。應邀出度典禮的不僅有各路神靈,而且還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黃帝鑄的鼎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時辰一到,大概還是皇帝親自揭幕,只見一隻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銅鼎閃著耀眼的金光呈現於神、人之前,眾人嘖嘖稱羨,上前細看,鼎身刻著一條矯健的游龍在一片祥雲中穿梭,周圍是四方鬼神和各種珍禽異獸,可謂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正當眾人眾神懷著崇敬的心情欣賞巨鼎和上面的圖案時,忽然天空中濃雲密布,擋住了陽光,天色很快陰暗下來,大家都以為要下雨了,認知一道金光穿透濃雲,一條披著金甲的神龍破雲而來,它的尾巴和下半身托在雲中,腦袋靠在寶鼎上,長長的龍須順著鼎足垂到地面。黃帝明白這是自己完成了人間的使命,上天派神龍來接他上天了,他縱身一躍,跨上龍背,飛回天庭。人間百姓捨不得放黃帝這樣賢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夥兒扯著龍須不讓走,結果扯落了好多龍須,黃帝和神龍還是走了。據說這龍須落在地上,便生出許多細小修長的小草,人們以後就把這草叫做"龍須草"了。

傳說時代的著名君主,大都與龍有著說不清、道貌岸然不明的淵源關系。堯在位的時候,世界上出現了大洪荒,到處是洪水泛濫,為了拯救百姓,他命令鯀去治水。鯀偷了天帝的息壤,采有"堵"的辦法治水,勞而無功,被憤怒的天帝殺死在羽山,而燭龍剛好是這里的守護神。羽山這地主陽光照不到,常年靠燭龍嘴裡含著的一支蠟燭照明,因而鯀的遺體三年不腐。天帝惟恐鯀會復生找自己報復扯皮,真實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人個名叫"吳刀"的神,大概就天上的"刀斧手"吧,拿著寶刀下界啐鯀之屍,當吳刀剖開鯀的肚腹時,突然從里邊咎出一條虯龍,長著一對尖而鋒利的角,在附近的山坡上翻騰跳躍了幾下,頓時成了一條大龍,它就是鯀的兒子--禹。說也奇怪,禹出生之後,鯀的身子就滾下羽淵,化成了一條蛟龍時時"揚須振鱗,橫修波之上"。禹繼承父志,終於降服了洪水,獲得了萬民的敬仰,後來,年邁的舜順乎民意,把王位禪讓給了禹,禹就成了夏朝的開國君主,這可能也是"皇帝是真龍天子"的歷史依據之一。

龍的另一個文化象徵意義是出類拔萃,不同凡俗。龍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們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潔、行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稱為"龍"。當年諸葛亮葛孔明在南陽躬耕隴畝尚未出茅廬時,自比管仲樂毅,號卧龍先生,意思是空有鴻鵠之三志而懷才不遇。在漢語中,龍、蟲是相對的,蟲者何物,蛇也。蛇又稱長蟲,隨處可見,種類繁多,稀鬆平常,不足為奇,不足為貴。"龍蛇混雜"即是說好東西和壞東西混在一起,很難辨別。這是從生物學上解釋不通的現象--龍的原型,或者說龍的基本生理牲是蛇,龍和蛇不說是兄弟,起碼也是同宗族(蛇的美稱也是"龍"),但龍一旦與蛇分家,則對蛇不悄一顧,甚至為了表示自己與蛇不可同日而語,還要對蛇"斬殺"一番。最典型的莫過於漢高祖劉邦斬白蛇的故事,說劉邦的母親劉媼夢與龍交合,懷孕生下了劉邦,他少有大志,一次野行路上,遇一條大蟒擋路,當即揮劍斬蛇,破腹取膽,傳為美談,時人以為不俗。正逢秦末天下大亂,劉邦乘機沛縣舉兵,削平群雄,建立了大漢帝國,成就了400年兩漢劉氏的江山基業。龍不還象徵著出人頭地、不同凡響,古代把那些賢人高士也稱為"龍"。相傳孔子去見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聃,回去後三天不開口講一句話,弟子們很奇怪,問他:"先生見了李聃,是怎樣教他的呢?"孔子說:"我見到的是一條順著陰陽變化無窮的龍,我張口結舌,哪裡還能教導他呢!"意思是所有的話都是多餘的,老聃是人中這龍,難得一見的大賢。此外,諸葛孔明未出道時被稱為"卧龍先生",東漢大夫蔡邕飲酒上百斤醉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龍"。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識,或者精工書文,或者為官清廉、或者行為舉止出眾的人,都可以比做"龍"。
俗話說"望子成龍",並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頭上長有、據上長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怪物,而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將來能出人頭地,做一番事業。近幾年流行的新兒歌中,有一首是〈〈100分是條龍〉〉,也是這個意思。另外,我們常常聽到電台、電視台、報刊雜志上有什麼"歌壇龍虎榜"之類的消息,什麼是"龍虎榜"?〈〈新唐書·歐陽詹傳〉〉中說歐陽詹中進士時,與韓愈、李觀、王涯、崔群等天下名士同登一榜,時稱"龍虎榜",意思是名流名家、巨星同聚於此,這里的"龍"反映的是成功者。

"龍鳳配"圖案在唐代以後,廣為流傳。它不但象徵帝王和帝後的權威,也可象徵人類所有夫妻間的美滿結合,而且還可象徵一切世間的精神與物質的陰陽兩極調和。可以說,龍鳳圖案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號,是美妙的藝術形象。

甲骨文的龍鳳,雖無定形,何以於看出龍是因時屈伸的靈蟲,鳳是華美長尾的靈禽。
在上古的青銅器上,龍的形象表現出猙獰、神秘和端莊的總體效果。至漢代,它以奪取重的大面,奔放有力的弧線、精巧的點,構成大結構、大動勢的主調,突破了神秘離奇氣氛的束縛。唐時,賦予它平和溫馴的人化性格,形成
富麗雍容、生楊勃勃的風貌。宋元至明清時期,講究靡麗之風,由精工細巧轉向繁瑣堆砌,介與間的龍鳳圖案卻始終保持著質朴、明朗、簡練、生動的風格,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在實際應用中,龍歷來代表一種權威或勢力,神性日增。

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復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天安門前石華表的雲龍、山東曲阜孔子廟的盤雲龍石柱、故宮龍床等都是歷史上皇權的標記。而鳳鳥卻更多世俗的人情味,較少神性。古話稱"有鳳來儀"、"鳳凰於飛",這種理想的靈禽歷來被當作吉祥幸福的化身,並且還象徵著美滿的愛情。"龍鳳呈祥"的主題在宮廷藝術中比較滸,龍則表示皇帝,鳳則作為女性後妃的象徵。今天,龍鳳的圖案已和千萬人民藝術創造熱情重新結合,在建築、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等領域獲得了無限的藝術生命。

繪制龍紋圖案的突出表現是天子的"龍袍"。其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綉,綉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龍袍為至尊之服,製作精細,做工考察。如清代龍袍製作,由當時的清宮如意館第一流工師精密設計,作出圖樣,經過皇帝親自審定認可後,才派志差送南京或蘇杭精工督造。有時一件袍料即費工190天。其特種袍服,還要用孔雀尾毛捻線,滿地平鋪,另用細線橫界,上面再用米料大珍珠串綴,綉成龍鳳或團花圖案。其費工之大,用料之奢,都駭人聽聞。

古代還有繪制龍的圖案的龍旗。龍旗從周代就開始有了,到宋代龍旗已有12種之多,如黃龍旗、青龍旗等。龍旗的種類雖然比較多,但所有龍旗的圖案大致相似,皆為青質黃闌,赤火焰間彩腳步,再繪上各種不同形態的龍的圖象。如蟠龍戲珠旗就是龍旗的一種,上面畫有黃龍背負河圖的圖案,所以又稱"黃龍負圖旗"。

隋趄隋煬帝為了自己奢靡浮華游樂的需要,還建造了"龍舟"和"龍舟船隊"。其"龍舟"建造和陳設極其豪華考察。以"龍"命名的"龍尾硯",是歙硯中的珍品,因以婺源的龍尾石製成,故名。其硯石質剛而柔,潤瑩潔,撫之若膚,摩之無響,色碧似玉,紋理爛漫,為硯工因材施藝提供了廣闊的餘地。硯工根據石料形狀、顏色、花紋的殊異,精心設計,刻意雕琢,製成圖飾勻稱、刀法挺拔、剔透玲瓏的方硯、圓硯。

服飾上使用龍的圖案加以裝飾由來已久,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是皇親國戚的專用產品,而且多半為皇帝,龍子,龍孫所壟斷。相傳黃帝認為龍的變化無窮,神通廣大,十分喜歡龍的樣子,就讓他的大臣史皇在他的衣服上畫上龍的圖像,塗以五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件"龍袍"。因為皇帝自稱或被認為是"真龍天子",所以在他的家族中,龍是必不可缺的標識:皇帝頭戴龍冠--以雙龍圖案鑲邊的帽子;身穿龍袍--前後胸各有一條猛龍盤成一團,雜以雲朵;腰系龍帶--以龍為主要圖案的腰帶,佩以龍、鳳玉佩……這些我們在博物館、在皇陵、在民間藝術中都曾親眼見過。至於皇帝用的東西,也多與龍有關:龍案、龍椅、龍床、龍舟、龍輦等等,皇帝不舒服叫"龍體欠安",皇帝生氣了叫"龍顏大怒",連皇帝直的步子也獨具一傷口,叫"龍行虎步"。

既然是皇族專利,其他人自然就不能輕易染指了。明朝英宗在位時贈送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至使後來有了龍袍、蟒袍之分。正德年間,安南國王到北京朝貢,明英宗見分心誠可嘉,一高興就說要賜一件龍袍給他,龍袍象徵江山,豈能輕易送人?但君地無戲言,說出的話,潑出的水,又不能收順回支,怎麼辦呢?大臣們商量了很久時間性,才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變通辦法--將龍袍上的龍減去一爪,變成四爪,三爪向前,一爪缶後,表面上稈起來和龍袍幾無二致辭,其實已不是龍,五爪為龍,四爪
為蟒。安南領了一個"冒牌貨",樂不可支地回國去了。以後皇帝又反蟒袍賜難最親近、最得力的大臣以示獎賞,穿上蟒袍的重臣無不引以為自豪;再往後,連皇宮的奴才,衛士們也穿上了蟒袍,蟒袍已被人看不起了,所以觀眾把戲台上打雜、耍旗、吆喝的人俗稱為"跑龍套",意思是沒有什麼真功夫,只是充個烤而已。

有趣的是,一般的老百姓在反對皇權的同時,也十分注意剝奪龍的皇家專利權,據史書記載,至到唐末及五代時期,民眾的起義就打出了經旗,穿上了自製的龍袍;到了宋朝,與兩宋分庭抗禮的遼、夏、金和後來的蒙元,吸收了中原的漢文化,其首領的服飾也多以龍點綴;更有意思的是在《水滸傳》中有個綠林英雄名字叫史進,渾號"九紋龍",相傳他的身上用墨線紋了九條龍。讎身的人大都有露出這一部分炫耀的潛意識,所以"紋龍"也是"衣"的一部分。

在中國古代神話會傳說中,黃帝和炎帝都是"龍子"。炎黃子孫自然也就是"龍的傳人"。少數民族神話傳說中,同樣也有不少祖先是龍的內容,最典型的是漢代以後就盛傳的哀牢人的祖先故事:

從前,在哀牢山下住著一個名叫沙壹的少女,一次到河邊洗衣服,看見一條魚游來游去,他一時玩心大起,淌進河水去抓它,不小心被子上游漂下來的一根木頭撞了一下,回去後不久就懷孕了,後來一胎生下10個兒子。孩子們漸漸在她撫養下長大了,這天好帶孩子們到河邊戲水,忽見一條龍跳出水面問她:"你為我生的孩子就是他們嗎?"沙壹點點頭,叫孩子們過來,見見父親。孩子們被龍的怪樣嚇得一鬨而散,只有最小的孩子不但不怕它,還好奇地摸摸它的角,扯扯它的須,最後一屁股坐到龍背上,龍很喜歡他,伸出舌頭去舔。沙壹誤以為龍要吃他,急得大叫龍背上的孩子,哀牢話背音近九,坐音近隆,龍以為這是孩子的名字,就叫他九隆。後來,九隆十兄弟娶了後山的十姐妹為妻,繁衍生息,自成一族,共推九隆做了族長。

⑵ 龍的象徵意義!!!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已紮根和深藏於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里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龍,在中國與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有聯系。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
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徵意義,是與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往往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全們的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
龍與皇權掛鉤的歷史也很久遠,從黃帝時就開始 了。
在傳說時代,有著龍的血緣的黃帝曾四處巡視體察民情。他叫人開采首山的同,然後運到荊山腳下鑄鼎以紀念自己大戰嗤尤的輝煌勝利。過了一段日子,鼎終於鑄完了,黃帝專門在荊山舉行了一個慶功大典來慶祝巨鼎鑄 成。應邀出度典禮的不僅有各路神靈,而且還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黃帝鑄的鼎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時辰一到,大概還是皇帝親自揭幕,只見一隻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銅鼎閃著耀眼的金光呈現於神、人之前,眾人嘖嘖稱羨,上前細看,鼎身刻著一條矯健的游龍在一片祥雲中穿梭,周圍是四方鬼神和各種珍禽異獸,可謂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正當眾人眾神懷著崇敬的心情欣賞巨鼎和上面的圖案時,忽然天空中濃雲密布,擋住了陽光,天色很快陰暗下來,大家都以為要下雨了,認知一道金光穿透濃雲,一條披著金甲的神龍破雲而來,它的尾巴和下半身托在雲中,腦袋靠在寶鼎上,長長的龍須順著鼎足垂到地面。黃帝明白這是自己完成了人間的使命,上天派神龍來接他上天了,他縱身一躍,跨上龍背,飛回天庭。人間百姓捨不得放黃帝這樣賢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夥兒扯著龍須不讓走,結果扯落了好多龍須,黃帝和神龍還是走了。據說這龍須落在地上,便生出許多細小修長的小草,人們以後就把這草叫做"龍須草"了。
傳說時代的著名君主,大都與龍有著說不清、道貌岸然不明的淵源關系。堯在位的時候,世界上出現了大洪荒,到處是洪水泛濫,為了拯救百姓,他命令鯀去治水。鯀偷了天帝的息壤,采有"堵"的辦法治水,勞而無功,被憤怒的天帝殺死在羽山,而燭龍剛好是這里的守護神。羽山這地主陽光照不到,常年靠燭龍嘴裡含著的一支蠟燭照明,因而鯀的遺體三年不腐。天帝惟恐鯀會復生找自己報復扯皮,真實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人個名叫"吳刀"的神,大概就天上的"刀斧手"吧,拿著寶刀下界啐鯀之屍,當吳刀剖開鯀的肚腹時,突然從里邊咎出一條虯龍,長著一對尖而鋒利的角,在附近的山坡上翻騰跳躍了幾下,頓時成了一條大龍,它就是鯀的兒子--禹。說也奇怪,禹出生之後,鯀的身子就滾下羽淵,化成了一條蛟龍時時"揚須振鱗,橫修波之上"。
禹繼承父志,終於降服了洪水,獲得了萬民的敬仰,後來,年邁的舜順乎民意,把王位禪讓給了禹,禹就成了夏朝的開國君主,這可能也是"皇帝是真龍天子"的歷史依據之一。
龍的另一個文化象徵意義是出類拔萃,不同凡俗。龍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們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潔、行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稱為"龍"。當年諸葛亮葛孔明在南陽躬耕隴畝尚未出茅廬時,自比管仲樂毅,號卧龍先生,意思是空有鴻鵠之三志而懷才不遇。
在漢語中,龍、蟲是相對的,蟲者何物,蛇也。蛇又稱長蟲,隨處可見,種類繁多,稀鬆平常,不足為奇,不足為貴。"龍蛇混雜"即是說好東西和壞東西混在一起,很難辨別。這是從生物學上解釋不通的現象--龍的原型,或者說龍的基本生理牲是蛇,龍和蛇不說是兄弟,起碼也是同宗族(蛇的美稱也是"龍"),但龍一旦與蛇分家,則對蛇不悄一顧,甚至為了表示自己與蛇不可同日而語,還要對蛇"斬殺"一番。最典型的莫過於漢高祖劉邦斬白蛇的故事,說劉邦的母親劉媼夢與龍交合,懷孕生下了劉邦,他少有大志,一次野行路上,遇一條大蟒擋路,當即揮劍斬蛇,破腹取膽,傳為美談,時人以為不俗。正逢秦末天下大亂,劉邦乘機沛縣舉兵,削平群雄,建立了大漢帝國,成就了400年兩漢劉氏的江山基業。
龍不還象徵著出人頭地、不同凡響,古代把那些賢人高士也稱為"龍"。相傳孔子去見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聃,回去後三天不開口講一句話,弟子們很奇怪,問他:"先生見了李聃,是怎樣教他的呢?"孔子說:"我見到的是一條順著陰陽變化無窮的龍,我張口結舌,哪裡還能教導他呢!"意思是所有的話都是多餘的,老聃是人中這龍,難得一見的大賢。
此外,諸葛孔明未出道時被稱為"卧龍先生",東漢大夫蔡邕飲酒上百斤醉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龍"。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識,或者精工書文,或者為官清廉、或者行為舉止出眾的人,都可以比做"龍"。
俗話說"望子成龍",並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頭上長有、據上長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怪物,而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將來能出人頭地,做一番事業。近幾年流行的新兒歌中,有一首是〈〈100分是條龍〉〉,也是這個意思。另外,我們常常聽到電台、電視台、報刊雜志上有什麼"歌壇龍虎榜"之類的消息,什麼是"龍虎榜"?〈〈新唐書·歐陽詹傳〉〉中說歐陽詹中進士時,與韓愈、李觀、王涯、崔群等天下名士同登一榜,時稱"龍虎榜",意思是名流名家、巨星同聚於此,這里的"龍"反映的是成功者。
"龍鳳配"圖案在唐代以後,廣為流傳。它不但象徵帝王和帝後的權威,也可象徵人類所有夫妻間的美滿結合,而且還可象徵一切世間的精神與物質的陰陽兩極調和。可以說,龍鳳圖案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號,是美妙的藝術形象。
甲骨文的龍鳳,雖無定形,何以於看出龍是因時屈伸的靈蟲,鳳是華美長尾的靈禽。 在上古的青銅器上,龍的形象表現出猙獰、神秘和端莊的總體效果。至漢代,它以奪取重的大面,奔放有力的弧線、精巧的點,構成大結構、大動勢的主調,突破了神秘離奇氣氛的束縛。唐時,賦予它平和溫馴的人化性格,形成 富麗雍容、生楊勃勃的風貌。宋元至明清時期,講究靡麗之風,由精工細巧轉向繁瑣堆砌,介與間的龍鳳圖案卻始終保持著質朴、明朗、簡練、生動的風格,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
在實際應用中,龍歷來代表一種權威或勢力,神性日增。
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復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天安門前石華表的雲龍、山東曲阜孔子廟的盤雲龍石柱、故宮龍床等都是歷史上皇權的標記。而鳳鳥卻更多世俗的人情味,較少神性。古話稱"有鳳來儀"、"鳳凰於飛",這種理想的靈禽歷來被當作吉祥幸福的化身,並且還象徵著美滿的愛情。"龍鳳呈祥"的主題在宮廷藝術中比較滸,龍則表示皇帝,鳳則作為女性後妃的象徵。今天,龍鳳的圖案已和千萬人民藝術創造熱情重新結合,在建築、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等領域獲得了無限的藝術生命。
繪制龍紋圖案的突出表現是天子的"龍袍"。其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綉,綉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龍袍為至尊之服,製作精細,做工考察。如清代龍袍製作,由當時的清宮如意館第一流工師精密設計,作出圖樣,經過皇帝親自審定認可後,才派志差送南京或蘇杭精工督造。有時一件袍料即費工190天。其特種袍服,還要用孔雀尾毛捻線,滿地平鋪,另用細線橫界,上面再用米料大珍珠串綴,綉成龍鳳或團花圖案。其費工之大,用料之奢,都駭人聽聞。
古代還有繪制龍的圖案的龍旗。龍旗從周代就開始有了,到宋代龍旗已有12種之多,如黃龍旗、青龍旗等。龍旗的種類雖然比較多,但所有龍旗的圖案大致相似,皆為青質黃闌,赤火焰間彩腳步,再繪上各種不同形態的龍的圖象。如蟠龍戲珠旗就是龍旗的一種,上面畫有黃龍背負河圖的圖案,所以又稱"黃龍負圖旗"。
隋趄隋煬帝為了自己奢靡浮華游樂的需要,還建造了"龍舟"和"龍舟船隊"。其"龍舟"建造和陳設極其豪華考察。以"龍"命名的"龍尾硯",是歙硯中的珍品,因以婺源的龍尾石製成,故名。其硯石質剛而柔,潤瑩潔,撫之若膚,摩之無響,色碧似玉,紋理爛漫,為硯工因材施藝提供了廣闊的餘地。硯工根據石料形狀、顏色、花紋的殊異,精心設計,刻意雕琢,製成圖飾勻稱、刀法挺拔、剔透玲瓏的方硯、圓硯。
服飾上使用龍的圖案加以裝飾由來已久,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是皇親國戚的專用產品,而且多半為皇帝,龍子,龍孫所壟斷。相傳黃帝認為龍的變化無窮,神通廣大,十分喜歡龍的樣子,就讓他的大臣史皇在他的衣服上畫上龍的圖像,塗以五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件"龍袍"。因為皇帝自稱或被認為是"真龍天子",所以在他的家族中,龍是必不可缺的標識:皇帝頭戴龍冠--以雙龍圖案鑲邊的帽子;身穿龍袍--前後胸各有一條猛龍盤成一團,雜以雲朵;腰系龍帶--以龍為主要圖案的腰帶,佩以龍、鳳玉佩……這些我們在博物館、在皇陵、在民間藝術中都曾親眼見過。至於皇帝用的東西,也多與龍有關:龍案、龍椅、龍床、龍舟、龍輦等等,皇帝不舒服叫"龍體欠安",皇帝生氣了叫"龍顏大怒",連皇帝直的步子也獨具一傷口,叫"龍行虎步"。
既然是皇族專利,其他人自然就不能輕易染指了。明朝英宗在位時贈送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至使後來有了龍袍、蟒袍之分。正德年間,安南國王到北京朝貢,明英宗見分心誠可嘉,一高興就說要賜一件龍袍給他,龍袍象徵江山,豈能輕易送人?但君地無戲言,說出的話,潑出的水,又不能收順回支,怎麼辦呢?大臣們商量了很久時間性,才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變通辦法--將龍袍上的龍減去一爪,變成四爪,三爪向前,一爪缶後,表面上稈起來和龍袍幾無二致辭,其實已不是龍,五爪為龍,四爪 為蟒。安南領了一個"冒牌貨",樂不可支地回國去了。
以後皇帝又反蟒袍賜難最親近、最得力的大臣以示獎賞,穿上蟒袍的重臣無不引以為自豪;再往後,連皇宮的奴才,衛士們也穿上了蟒袍,蟒袍已被人看不起了,所以觀眾把戲台上打雜、耍旗、吆喝的人俗稱為"跑龍套",意思是沒有什麼真功夫,只是充個烤而已。
有趣的是,一般的老百姓在反對皇權的同時,也十分注意剝奪龍的皇家專利權,據史書記載,至到唐末及五代時期,民眾的起義就打出了經旗,穿上了自製的龍袍;到了宋朝,與兩宋分庭抗禮的遼、夏、金和後來的蒙元,吸收了中原的漢文化,其首領的服飾也多以龍點綴;更有意思的是在《水滸傳》中有個綠林英雄名字叫史進,渾號"九紋龍",相傳他的身上用墨線紋了九條龍。讎身的人大都有露出這一部分炫耀的潛意識,所以"紋龍"也是"衣"的一部分。
在中國古代神話會傳說中,黃帝和炎帝都是"龍子"。炎黃子孫自然也就是"龍的傳人"。少數民族神話傳說中,同樣也有不少祖先是龍的內容,最典型的是漢代以後就盛傳的哀牢人的祖先故事:
從前,在哀牢山下住著一個名叫沙壹的少女,一次到河邊洗衣服,看見一條魚游來游去,他一時玩心大起,淌進河水去抓它,不小心被子上游漂下來的一根木頭撞了一下,回去後不久就懷孕了,後來一胎生下10個兒子。孩子們漸漸在她撫養下長大了,這天好帶孩子們到河邊戲水,忽見一條龍跳出水面問她:"你為我生的孩子就是他們嗎?"沙壹點點頭,叫孩子們過來,見見父親。孩子們被龍的怪樣嚇得一鬨而散,只有最小的孩子不但不怕它,還好奇地摸摸它的角,扯扯它的須,最後一屁股坐到龍背上,龍很喜歡他,伸出舌頭去舔。沙壹誤以為龍要吃他,急得大叫龍背上的孩子,哀牢話背音近九,坐音近隆,龍以為這是孩子的名字,就叫他九隆。後來,九隆十兄弟娶了後山的十姐妹為妻,繁衍生息,自成一族,共推九隆做了族長。
龍這種爬行動物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到中生代時期,因此人們的想像力也必須回到七千萬年前才能創造出龍的形象。龍在遠東地區一般都具有比較美好的象徵含義,而在西方卻是惡的代表,因此龍的象徵含義比較復雜。在神話傳說中,龍和蛇一般是同義的,比如在中國。希臘傳說中的巨蛇叫做drakonates,意為目光銳利的。龍常常與警戒相聯系(藝術作品中龍可擔任警戒任務),在許多傳說故事中龍常作看守,並與陰間世界和神靈世界密切相關。在龍的象徵含義逐步下降為人類敵人和邪惡的過程中,基督教起了很大的作用。中世紀時期的龍集空氣、火、水和大地的象徵含義於一身。人們一般都認為龍能吐火,頭上長角,生著一對蝙蝠的翅膀,長著鷹的利爪,身上有鱗,尾巴似蛇,生有倒勾。此外,龍還會 海蛇的形式出現,多見於有關蘇格蘭守護神聖喬治的油畫中,這一形象可以追溯到蘇美爾人和閃米特人關於混沌女神提阿瑪特的傳說,希臘神話中的英雄珀爾修斯為救安德洛墨達公主,也曾同水怪進行過生死之戰。作為恐怖的形象代表,龍在許多地方是勇士的象徵,頻繁出現在帕提亞和羅馬的旗幟上,被刻在北歐海盜的船頭上。在凱爾特民族中,龍是皇族力量的象徵;在盎格魯-薩克遜人統治時期的英格蘭,龍常常出現在旗幟上;在威爾士,直到如今,紅色的龍仍是該民族的象徵。
在亞洲,特別是在中國,龍是自然界構成成分運行規律的象徵,尤指能行雲降雨的雷電,常用龍口中或喉中所含的一顆珍珠來表示。因此中國農歷春節後的二月二那天,人們一般都要扎些紙龍,伴著爆竹聲舞龍燈以求來年風調雨順。青綠色的五爪龍在漢代非常流行,是陽氣旺盛的象徵,同時也可以表示東方、初升的太陽、生殖繁衍、幸福快樂、精神財富和長生不老。三爪龍在日本是天皇的象徵,同樣也是雨水的主要標志。東南亞的許多國家都持這種觀點。中國的四爪龍是世俗權力的象徵。在印度傳統中,龍也有類似的權力象徵作用。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是怎麼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紜,有從鱷、從蛇、從蜥蜴、從馬、從豬、從閃電、從虹霓等等說法。筆者的觀點是「模糊集合說」,其思路是這樣的: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維面對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維又是以直觀表面性、整體關聯性、非邏輯的神秘性和群體表象性為待征的「模糊思維」。這樣的思維足以導致我們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確、不唯一地將身外世界的種種對象,集合、升華成若干個「神物」,然後加以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難以捉摸的,模糊思維的直觀性和表面性,使他們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將雲、雷電、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運用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將魚、鱷、蛇、蜥蜴,以及豬、馬、牛等動物的生活習性研究得明明白白。在他們看來,雲、雷電、虹等在天上彎轉,都和雨相關,差不多是一類;魚、鱷、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都和水親近,大體上也是一類;豬喜歡水,馬、牛等也都離不開水--河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麼,和雨相關的在天上彎轉的雲、雷電、虹等,就和與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游的魚、鱷、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適度,牧草豐茂,穀物有成;雨水乏缺,葉草乾枯,百穀旱絕;雨水過量,人畜受淹,農田泡湯。生產和生活不能不依賴雨水,雨水卻常常讓人們依賴不上。再看這些與雨水相關的物象:雲團滾滾翻卷,變化萬方;雷電叱吒長空,霹靂千鈞;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還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長短參差,陰森怪異的魚、鱷、蛇、蜥蜴等等:這一切是多麼神秘,多麼雄奇,多麼可怖可畏啊棗令人驚懼不已!
於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個「神物」,主管這一切,總領這一切,支配這一切,排演這一切。這個「神物」,體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膚色是多樣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還應當是有頭有尾的,能起能卧的,擅爬會游的,彎轉曲折的,快速行進的;總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於變化的,天上可飛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種種「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著特別特別密切關系的。

該怎麼稱呼這個「神物」呢?人們發現,雨水降臨時,烏雲洶涌,電光閃閃,相伴隨的,是「隆隆」的雷聲;海潮漲落,龍卷風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發出「隆隆」的聲響;而鱷、牛、蟒蛇等動物的吼叫,也和「隆隆」聲接近;而「隆隆」聲本身具備著粗壯、雄渾、深沉和悠遠等特點,給予人的感覺是恐怖、壯烈、崇高和神秘。於是,人們就取其聲,將這個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以「隆」這個音呼之了。

「神物」的發音是擬聲,「神物」的形象該是個什麼樣子呢?一些人說像魚,一些人說像鱷,一些人說像蛇,還有一些人說像雲,像閃電,像虹霓;也可能今天看像這個,明天看像那個,後天看又像別一個;還可能覺得既是這個又是那個,升到天上就是雲是閃電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魚是鱷是蛇,來到陸地就是豬是馬是牛。模糊思維是不講邏輯、意識不到矛盾的,這種思維容許同一個物體在同一個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容許部分和整體、單數和復數的同一。

造字的時代到了,需要給這個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個符號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像形為之。那麼,讓這個神物像什麼形好呢?有人說像鱷,就造了幾個像鱷的「龍」字;有人說像蛇,就造了幾個像蛇的「龍」字;還有人說像閃電,就再造幾個像閃電的「龍」字;另有人說身子像鱷像蛇還像閃電,頭卻像馬像牛還像豬,那麼就造幾個像這像那像……的「龍」字好了。於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樣的「龍」字。後來,逐漸演化,直到最後簡化成現在這個「龍」。

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龍是中國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先民們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將自己的對身外世界的畏懼、依賴、疑惑、想像、崇拜等等,都貫穿、投注、體現到龍的模糊集合中了。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龍無疑是古人的一種藝術創造。它是從魚、鱷、蛇和雲、電、虹等一個個具體物象而來,經過由眾多人參與的模糊集合,形成一個建立在各個具體物象之上,又涵蘊著各個具體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過程,是「美」的因素集納的過程,用一句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其間滲透著、灌注著古人的神話猜想、宗教體味、審美快感和藝術情趣。
圖騰(Totem),原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詞彙,意思是「他的親族」。圖騰崇拜的核心是認為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親人,從而將其尊奉為本氏族的標志、象徵和保護神。世界各國不少學者,都對圖騰崇拜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現象做過考察和研究,普遍認為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經有過圖騰崇拜,其殘余在近現代一些民族中還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龍圖騰說的是聞氏一多。聞先生在他的一篇專門談論龍鳳的文章中這樣說道:「就最早的意義說,龍與鳳代表著我們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為在『鯀死,……化為黃龍,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鳥(即鳳),降而生商』兩個神話中,人們依稀看出,龍是原始夏人的圖騰,鳳是原始殷人的圖騰(我說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為歷史上夏殷兩個朝代,已經離開圖騰文化時期很遠,而所謂圖騰者,乃是遠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種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龍鳳當作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可說是再恰當沒有了。」

那麼,龍圖騰是如何形成的呢?聞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說:龍這種圖騰,「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已紮根和深藏於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里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龍,在中國與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有聯系。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
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徵意義,是與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往往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全們的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
龍與皇權掛鉤的歷史也很久遠,從黃帝時就開始 了。
在傳說時代,有著龍的血緣的黃帝曾四處巡視體察民情。他叫人開采首山的同,然後運到荊山腳下鑄鼎以紀念自己大戰嗤尤的輝煌勝利。過了一段日子,鼎終於鑄完了,黃帝專門在荊山舉行了一個慶功大典來慶祝巨鼎鑄 成。應邀出度典禮的不僅有各路神靈,而且還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黃帝鑄的鼎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時辰一到,大概還是皇帝親自揭幕,只見一隻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銅鼎閃著耀眼的金光呈現於神、人之前,眾人嘖嘖稱羨,上前細看,鼎身刻著一條矯健的游龍在一片祥雲中穿梭,周圍是四方鬼神和各種珍禽異獸,可謂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正當眾人眾神懷著崇敬的心情欣賞巨鼎和上面的圖案時,忽然天空中濃雲密布,擋住了陽光,天色很快陰暗下來,大家都以為要下雨了,認知一道金光穿透濃雲,一條披著金甲的神龍破雲而來,它的尾巴和下半身托在雲中,腦袋靠在寶鼎上,長長的龍須順著鼎足垂到地面。黃帝明白這是自己完成了人間的使命,上天派神龍來接他上天了,他縱身一躍,跨上龍背,飛回天庭。人間百姓捨不得放黃帝這樣賢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夥兒扯著龍須不讓走,結果扯落了好多龍須,黃帝和神龍還是走了。據說這龍須落在地上,便生出許多細小修長的小草,人們以後就把這草叫做"龍須草"了。

⑶ 龍象徵著什麼

龍的象徵意義
〔德國〕漢斯·比德曼
龍(Dragon)是許多民族象徵學中的一個重要成分,一向是爬蟲類形象,有時如長翅的鱷魚或巨蛇。這象徵起源何在?有人把這種「龍」和曾經真實存在的如中生代恐龍相聯系,但這種嘗試並不能給我們提供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因為恐龍和人類不同屬一個時代,人類是在恐龍滅絕幾百萬年後才在地球上行走。埃德加·達卡(Edgar
Dacque)的理論假設一種原始記憶,它遠遠先於人類的真實出現,這種原始記憶保留了對恐龍的印象。創世神話中的龍通常是凶暴的太古動物,必須由眾神擊敗。後來,血脈高貴的英雄們和先輩們承擔起屠龍者的角色(象徵智力發達的人類戰勝未馴服的自然世界)。在神話和傳說中,屠龍是對英雄勇氣的一種常見的考驗:一旦成功,他便可獲得財富或放出一位被俘的公主。龍在這里象徵獸性,必須依靠力量和技巧來征服。在基督教象徵中,龍代表極端邪惡或魔鬼撒旦,大天使米加勒擊敗它並把它扔進地獄的深坑裡,所以龍常和火相關,會噴火,或為原始混沌中的動物,只有靠嚴明有序、身心俱勇的行動才能消滅它。
與西方觀念相反,東亞人常把龍看做幸福的象徵,能夠製成長生不老葯。它在中國哲學中代表原始本質中的陽——生殖、豐饒、活力——故常做裝飾品以驅邪逐魔。在許多傳說和童話故事中,龍占首要地位,是細工藝術和手工藝的主要題材。中國古代對錦緞官服上綉的龍的數目要求十分嚴格,只有皇帝的龍袍上才會有九條龍。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以來,綠松石龍是皇帝的象徵。龍在中國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五,象徵東方、升起的太陽和春雨;另一方面,白龍統治西方和死亡。據流行說法,龍冬天生活在地下,但在農歷二月出到地面上,製造雷鳴和第一場雨水;二月份的第二天常有放爆竹的龍節。裝飾藝術中常有二龍戲珠(即雷電與球),因而帶來滋潤的雨水。在日本,龍也是雨神的化身;廟宇周圍的噴泉常以銅龍作噴口。
在古墨西哥,鬣蜥和神話中的蛇佔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但龍在非洲和美洲沒有清哳的象徵意義。
(摘自《世界文化象徵辭典》,劉玉紅等譯,灕江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標題為編者所加)

⑷ 龍的象徵意義的龍的寓意

在實際應用中,龍歷來代表一種權威或勢力,神性日增。
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復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天安門前石華表的雲龍、山東曲阜孔子廟的盤雲龍石柱、故宮龍床等都是歷史上皇權的標記。而鳳鳥卻更多世俗的人情味,較少神性。古話稱"有鳳來儀"、"鳳凰於飛",這種理想的靈禽歷來被當作吉祥幸福的化身,並且還象徵著美滿的愛情。"龍鳳呈祥"的主題在宮廷藝術中比較滸,龍則表示皇帝,鳳則作為女性後妃的象徵。今天,龍鳳的圖案已和千萬人民藝術創造熱情重新結合,在建築、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等領域獲得了無限的藝術生命。
繪制龍紋圖案的突出表現是天子的"龍袍"。其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綉,綉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龍袍為至尊之服,製作精細,做工考察。如清代龍袍製作,由當時的清宮如意館第一流工師精密設計,作出圖樣,經過皇帝親自審定認可後,才派志差送南京或蘇杭精工督造。有時一件袍料即費工190天。其特種袍服,還要用孔雀尾毛捻線,滿地平鋪,另用細線橫界,上面再用米料大珍珠串綴,綉成龍鳳或團花圖案。其費工之大,用料之奢,都駭人聽聞。
古代還有繪制龍的圖案的龍旗。龍旗從周代就開始有了,到宋代龍旗已有12種之多,如黃龍旗、青龍旗等。龍旗的種類雖然比較多,但所有龍旗的圖案大致相似,皆為青質黃闌,赤火焰間彩腳步,再繪上各種不同形態的龍的圖象。如蟠龍戲珠旗就是龍旗的一種,上面畫有黃龍背負河圖的圖案,所以又稱"黃龍負圖旗"。
隋趄隋煬帝為了自己奢靡浮華游樂的需要,還建造了"龍舟"和"龍舟船隊"。其"龍舟"建造和陳設極其豪華考察。以"龍"命名的"龍尾硯",是歙硯中的珍品,因以婺源的龍尾石製成,故名。其硯石質剛而柔,潤瑩潔,撫之若膚,摩之無響,色碧似玉,紋理爛漫,為硯工因材施藝提供了廣闊的餘地。硯工根據石料形狀、顏色、花紋的殊異,精心設計,刻意雕琢,製成圖飾勻稱、刀法挺拔、剔透玲瓏的方硯、圓硯。
服飾上使用龍的圖案加以裝飾由來已久,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是皇親國戚的專用產品,而且多半為皇帝,龍子,龍孫所壟斷。相傳黃帝認為龍的變化無窮,神通廣大,十分喜歡龍的樣子,就讓他的大臣史皇在他的衣服上畫上龍的圖像,塗以五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件"龍袍"。因為皇帝自稱或被認為是"真龍天子",所以在他的家族中,龍是必不可缺的標識:皇帝頭戴龍冠--以雙龍圖案鑲邊的帽子;身穿龍袍--前後胸各有一條猛龍盤成一團,雜以雲朵;腰系龍帶--以龍為主要圖案的腰帶,佩以龍、鳳玉佩……這些我們在博物館、在皇陵、在民間藝術中都曾親眼見過。至於皇帝用的東西,也多與龍有關:龍案、龍椅、龍床、龍舟、龍輦等等,皇帝不舒服叫"龍體欠安",皇帝生氣了叫"龍顏大怒",連皇帝直的步子也獨具一傷口,叫"龍行虎步"。
既然是皇族專利,其他人自然就不能輕易染指了。明朝英宗在位時贈送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至使後來有了龍袍、蟒袍之分。正德年間,安南國王到北京朝貢,明英宗見分心誠可嘉,一高興就說要賜一件龍袍給他,龍袍象徵江山,豈能輕易送人?但君地無戲言,說出的話,潑出的水,又不能收順回支,怎麼辦呢?大臣們商量了很久時間性,才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變通辦法--將龍袍上的龍減去一爪,變成四爪,三爪向前,一爪缶後,表面上稈起來和龍袍幾無二致辭,其實已不是龍,五爪為龍,四爪 為蟒。安南領了一個"冒牌貨",樂不可支地回國去了。
以後皇帝又反蟒袍賜難最親近、最得力的大臣以示獎賞,穿上蟒袍的重臣無不引以為自豪;再往後,連皇宮的奴才,衛士們也穿上了蟒袍,蟒袍已被人看不起了,所以觀眾把戲台上打雜、耍旗、吆喝的人俗稱為"跑龍套",意思是沒有什麼真功夫,只是充個烤而已。
有趣的是,一般的老百姓在反對皇權的同時,也十分注意剝奪龍的皇家專利權,據史書記載,至到唐末及五代時期,民眾的起義就打出了經旗,穿上了自製的龍袍;到了宋朝,與兩宋分庭抗禮的遼、夏、金和後來的蒙元,吸收了中原的漢文化,其首領的服飾也多以龍點綴;更有意思的是在《水滸傳》中有個綠林英雄名字叫史進,渾號"九紋龍",相傳他的身上用墨線紋了九條龍。讎身的人大都有露出這一部分炫耀的潛意識,所以"紋龍"也是"衣"的一部分。
在中國古代神話會傳說中,黃帝和炎帝都是"龍子"。炎黃子孫自然也就是"龍的傳人"。少數民族神話傳說中,同樣也有不少祖先是龍的內容,最典型的是漢代以後就盛傳的哀牢人的祖先故事:

⑸ 龍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心目中,()代表著吉祥,()象徵著神聖

龍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心目中,(既)代表著吉祥,(也)象徵著神聖。

⑹ 龍在中國有什麼象徵意義

龍,象徵著一種精神,是一個民族的圖騰。意義非凡,可以說是個民族的統稱,地域的統稱,擁有經久不息的傳承意識夾雜其中。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與成功的標志。

(6)龍象徵著幸福吉祥還有哪些擴展閱讀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在中華,龍文化、龍的傳說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從性質和內涵來看,龍文化可分為三大類型:宗教龍、政治龍和藝術龍。

宗教龍即把龍當作聖物或神靈來崇拜,把龍視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護神等。

政治龍是統治階級利用人們普遍崇拜龍的心理,把帝王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用以維護統治。藝術龍就是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對龍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繪畫、舞蹈、神話傳說、競技活動等方式表現龍。

⑺ 龍象徵著尊貴,象徵著吉祥,那麼獅象徵著什麼

力量
權力
和膽識

⑻ 龍的寓意,象徵

1、寓意: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與成功的標志。

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復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

天安門前石華表的雲龍、山東曲阜孔子廟的盤雲龍石柱、故宮龍床等都是歷史上皇權的標記。

2、象徵:

龍象徵著一種精神,是一個民族的圖騰。意義非凡,可以說是個民族的統稱,地域的統稱,擁有經久不息的傳承意識夾雜其中。

(8)龍象徵著幸福吉祥還有哪些擴展閱讀:

龍與皇權掛鉤的歷史也很久遠,從黃帝時就開始了。

在傳說時代,有著龍的血緣的黃帝曾四處巡視體察民情。他叫人開采首山的銅,然後運到荊山腳下鑄鼎以紀念自己大戰蚩尤的輝煌勝利。過了一段日子,鼎終於鑄完了,黃帝專門在荊山舉行了一個慶功大典來慶祝巨鼎鑄 成。

應邀出度典禮的不僅有各路神靈,而且還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黃帝鑄的鼎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時辰一到,大概還是皇帝親自揭幕,只見一隻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銅鼎閃著耀眼的金光呈現於神、人之前。

眾人嘖嘖稱羨,上前細看,鼎身刻著一條矯健的游龍在一片祥雲中穿梭,周圍是四方鬼神和各種珍禽異獸,可謂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龍的象徵意義

⑼ 中國龍的象徵意義

對「龍」的象徵意義歷來有多種解釋:一種觀點是把龍看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民族的子孫因而是龍的傳人;另一種觀點是把皇帝喻做真龍天子,龍的形象因而被當成為封建皇帝的象徵。兩種觀點各有其合理處,但要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地看待,才能准確把握「龍」的象徵意義。

中華民族的子孫被稱為「龍的傳人」,來源於古代圖騰和傳說。圖騰崇拜的核心是認為某種動物和自己的氏族有一定血緣關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親人,因而也被尊奉為本氏族的標志、象徵和保護神。龍是中國特有的圖騰崇拜的產物。據考古研究,以蛇身、馬頭、鹿角、鷹爪、魚鱗等附和升華而成的龍圖騰,是遠古以來以蛇為圖騰的華夏族,在與周邊各種以馬、鹿、羊、鷹等為圖騰的各少數民族部落長期融合而形成的共有圖騰。在上古時代,龍就已經濃縮、沉積著人們的思想感情、期望信仰,成為中華民族始祖的圖騰。隨著歷史的進展,龍不斷地演變和升華為一種共同觀念和意識形態,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龍象徵著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也就和龍聯系在一起。於是,圍繞龍產生了「感天而生」的傳說,黃帝、炎帝、堯等中華民族的始祖都成了龍的化身,這樣說來,中華民族的子孫就成了龍的傳人。

至於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龍又是怎樣與皇帝結下緣而變成封建專制皇帝的象徵呢?這固然與通天神獸的龍作為神的助手而被先民們崇拜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與中國封建社會皇權的特點有密切關系。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是一個家國同構的宗法制的社會,家即是國,國即是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把國家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而龍又作為中華民族和古代中國的象徵,因而在專制主義封建社會中,自秦始皇被稱為「祖龍」,漢初劉邦時「龍」正式作為皇帝的代稱出現後,歷代帝王都認為「龍為君像」,於是他們都喜歡上了這個代表中華民族共有的圖騰,把自己開始稱為「真龍天子」,龍的形象便因此成為了皇帝的代表和象徵。隨即一些帶龍字的詞彙也逐漸成為皇帝的專指詞彙,如帝王未即位或在民間時(多指開國之君)稱「龍潛」,新王朝創立稱「龍興」,皇帝即位稱為「龍飛」,皇帝的容貌稱「龍顏」,皇帝死亡稱「龍馭賓天」,即乘龍升天。還有一些帝王熱衷於以龍為年號,據研究者統計,在中國歷史上,以龍字作年號的君王大約不下20位。

為加強專制統治,確保自己的權威不受到挑戰,帝王們另外還挖掘龍的利用價值,最突出的表現為對龍紋的把持和壟斷上,集中地體現在對帶有龍形象的服飾的使用上,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這樣的服飾,任何其他人隨意的使用都被認為是僭越行為,至於對龍的不敬言行,更是被視為對君主和專制皇權的冒犯,這就是被韓非子神化的所謂的「逆鱗」。明清以降,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皇權政治極度膨脹,達到鼎盛,封建帝王的猜忌心極強,對皇權有意無意的冒犯都是犯龍鱗的行為,由此引發了一系列血案和文字獄之類的思想文化專制行為。這樣龍的形象日益變成為封建專制皇帝的象徵。

好在「龍」並不能為專制君主幫什麼忙,隨著農民革命的的熊熊烈焰,「真龍天子」不斷被否定,到近代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發生後,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最終被推翻了,龍的形象也失去了作為封建專制皇帝的象徵意義,重新變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

⑽ 龍象徵著什麼

在古代東方,龍象徵著皇權獨尊。而作為神話傳說的龍,在現在象徵著吉祥如意。在西方,龍則被認為是惡勢力的一方。西方人認為龍是財富的掠奪者,所以他們把龍描繪成像蜥蜴一樣醜陋的巨型生物。

閱讀全文

與龍象徵著幸福吉祥還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犀牛治腳這篇文章與哪個故事相似 瀏覽:573
步入婚姻殿堂的滋味如何啊 瀏覽:942
愛情的沉澱是什麼 瀏覽:564
福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是什麼意思 瀏覽:336
日本經濟危機後多少人失業 瀏覽:963
池州哪個ktv美女多 瀏覽:501
科技廳下屬事業單位和高校哪個好 瀏覽:214
怎麼描述婚姻不好的狀態 瀏覽:7
幸福情感機構怎麼樣 瀏覽:968
什麼是擴大銀發經濟規模 瀏覽:462
遇到愛情之前都不懂怎麼辦 瀏覽:68
新聞事業性質怎麼樣 瀏覽:759
被婚姻傷痛的女人該如何抉擇 瀏覽:822
佛山有哪個廠美女多 瀏覽:755
事業單位財政統籌是什麼意思 瀏覽:35
漁陽里的故事對青年有什麼啟發 瀏覽:181
岑鞏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357
城南往事一本書的經典故事有哪些 瀏覽:781
屬豬的女生和屬虎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254
自然受孕和試管哪個孩子健康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