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到五十,才慢慢領悟:幸福不是「有」,而是「無」
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傳播生活智慧)
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要乾的不同事情,心態心境也不同。正如孔子所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青年人,應該積極作為,奮發向上;中年人,慢慢懂得慧心修道,清心寡慾;老年人,一切看空,潛心學佛,福報更多。什麼年齡階段,做什麼事情,這也更加符合大自然的規律。
人到五十,我們既有道的慧心,又有佛的看空,才會慢慢領悟:幸福不是「有」,而是「無」。其實,真正的幸福,並不是指我們擁有多少東西,而是指一種「無」的境界和狀態。
生活中,很多人把擁有豐富的物質當作是一種人生幸福,一輩子都在追求名利和金錢,努力讓自己有房,有車,有錢,有權等等。最後絞盡腦汁、勞心勞力,一切都得到了,反而感覺自己不幸福,甚至是身心疲憊不堪。
正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說:「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物質上的滿足屬於低層次需求,還是比較容易滿足的;精神上的追求,才是真正能夠讓人幸福快樂的。
但是真正的幸福不是擁有,而是修為出一種無的心境,然後得到無憂無慮無病無災。
正如處世奇書《菜根譚》中所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沒有無謂的牽掛,而最大的災禍莫過於多心猜忌。只有每天辛苦忙碌的人,才知道無事清閑的幸福;只有心寧氣平的人,才知道多疑多慮的禍害。
小的時候,聽親人說過一句話「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當時的我還不大明白,現在卻慢慢領悟了:沒有消息,代表著平衡狀態沒有被打破,一切如舊;一旦有了新消息,不管好與壞,都代表著平衡狀態被打破,我們又要心動,繼而牽腸掛肚、左思右想。
人生,很多時候的「無」反而是一種更好的狀態,所以主持人白岩松嘗試「30歲以後我們要多做人生減法」。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每想獲得一種物質享受,就要付出對待苦難和折磨,甚至是做得越多,錯得越多。所以說,「無」何嘗不是做人智慧與境界。
也如《菜根譚》中所寫:「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要感德,無怨便是德」,人生在世不必刻意去爭取功勞,只要我們沒有過錯就算是功勞了;我們幫助了別人,不必希望對方感恩戴德,只要對方不怨恨就算是真正積德了。
是非功過不是由我們自己說了算,更何況人性是喜歡求全責備的:我們做了10件事情,其中9件事是有功勞的,只有一件事做錯了,他們就會馬上批評指責我們,並對之前的功勞一概不記。所以說,真正的處世高手,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最後才能善始善終。
《人性的弱點》這本書告訴大家:「忘恩負義乃是人的天性,如果你非要期望別人感恩,那多半是庸人自擾」。這句話一反大家的平常認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卻道出了實情。
正如我們老祖宗總結的俗語所說:「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以及「斗米恩,擔米仇」,都是告訴大家人性普遍具有忘恩、以怨報德的一面。所以說,我們與人相處的時候,不求對他人有恩情,但求他人不怨恨,就應該很知足了。
這句話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字面意思是: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但是仔細品味這句話的真諦,則可以明白很多道理,甚至是開啟智慧之門。
比如說,我們看不見風,但風的的確確存在,而且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我們經常說民風、作風、家風等等,就是因為這些精神文明雖然無形,但是意義重大,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大象無形」。
生活中,大家都看到了有形東西的作用,比如說金錢財寶房子車子等等。可是人們往往容易忽略有些東西是無形的,但是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比如說,精神、信仰、理論、思想、境界、格局。
假如我們只看到了有形東西的作用,沒有看到無形東西的作用,最終會導致:我們的物質世界越發達,我們的精神家園就越貧瘠。
白岩松也曾經說過:「未來免費的東西是最貴的」,比如說空氣、陽光、水,甚至是時間、好心情等等。所以說,我們在關有形物質的時候,還要多關注無形的精神力量,才能更加智慧而有品位地生活。
正如古人所說:「嗜欲深者天機淺,凡外重者內必拙」,一個人把物慾看得太深重,必然很難悟透真正的道理,一個虛有其表的人,往往很難有內涵。
比如說,水杯只有中間是空的,才有價值;房子也只有裡面是空的,才有價值。人生的幸福也是如此,不是因為我們佔用很多有形的物質而幸福,而是因為我們減少慾望,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才會真正得到幸福。
普通人對幸福的概念是這樣的:我餓了,看見別人手裡拿個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見別人穿了一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兒了,你就比我幸福!
當人們不斷追求物質享受後,發現物質滿足越來越簡單,但精神滿足卻很難,所以焦慮和不幸福也隨著產生。要解決精神幸福的問題,關鍵是多修為「無」的境界,化繁為簡,多做人生減法,讓自己無事一身輕,無憂無慮無病無災。這才是真正的人生幸福!
今日話題:
您覺得幸福是什麼呢?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動!
跟著琢磨君一起,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Ⅱ 什麼是幸福、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種心態,但更是一種感覺,一種滿足的感覺。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個謎,你讓一千個人來回答,就會有一千種答案.幸福就是自我感覺·別人不知道也無法感覺到。事業、家庭、感情,人人都想一輩子得到幸福。
其實幸福就是你對某件事和某種事物過程的一種滿足。
只有那些知足的人才能最大程度的享受幸福!
Ⅲ 什麼是幸福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幸福的定義:幸福就是心理慾望得到滿足的過程。 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幸福的本質:人對生活的滿意感、和諧感,滿足感。 幸福的六個定律。 一、幸福第一定律——幸福感都是暫時的 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 二、幸福第二定律——幸福感的遞減性及推論 人們得到一個幸福後,那麼人們對同一個或同一類幸福的渴求度就會遞減,當人們再次獲得這個或這類時幸福時的幸福感就會逐漸遞減,當達到足夠多的N次時,渴求度會變為零,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 推論 1 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因為幸福的遞減性,我們進而可以進一步得知,當我們享受過一個幸福N次後,在一般情況下,這輩子,我們是再也享受不到這個幸福了。 推論 2 幸福資源的遞減性 因為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們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有限性,所以,人們能享受的幸福資源是有限的,也是在遞減、減少的。 三、幸福第三定律——人們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獲得的幸福感越大 渴求度是與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那麼人們的渴求度就會相應變大,那麼獲得的幸福感就會越大。 四、幸福第四定律——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 及推論 因為幸福感與渴求度成正比,所以當人們對某事物沒有渴求時(也就是渴求度為零時),那麼,某事物也就不會給人們帶來幸福。 推論一 幸福與金錢沒有直接關系 因為幸福的直接來源是渴求,因為金錢並不能給所有人帶來幸福,所以幸福與金錢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推論二 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次數卻越來越少,幸福感的強度也越來越小。 隨著人民擁有的物質財富的增加,人民的渴求資源卻變得越來越少,所以在物質財富方面人民能獲得的幸福也就越來越少,而且獲得幸福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同時對地球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大。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質財富方面的幸福也更易被滿足。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發展 所得出的結論,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財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獨幸福除外。所以說,如果我們一味地搞經濟發展,結果只能走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老路,最終人民得到的幸福反而會越來越少,這是一條得不償失的發展道路。 推論三 人們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遠遠大於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 渴求既包括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求。我們在關注人民幸福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的往往是人民在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具體表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上),經常忽視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渴求,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思維方法,是一種得不償失的發展思路。 當人民富裕起來的時候,當人民的思想充滿了金錢意識的時候,那麼人民的思想就開始腐朽墮落了,社會就開始沉淪沒落了,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再也找不到了。到那時即使我們比美國人更有錢,比美國更強大,又有何用。金錢是換不來幸福的。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是需要感覺的 幸福是需要有感覺的,如果你的渴求事實上已經獲得了滿足,但當你沒有感覺或感覺不到渴求被滿足的時候,你仍然是不會有幸福的感覺的。 幸福第六定律 幸福感的獲得是需要有愉悅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獲得了滿足,但此時的你如果仍沉浸在其他事件的悲痛之中,那麼此時的渴求被滿足的感覺仍然是難以獲得幸福的。
Ⅳ 人的幸福,不是有房有車有錢,而是無病無災無憂無慮
幸福,是一個人自我滿足後的情緒,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現有生活的滿足感,並希望保持現有狀態的穩定心情。
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可偏偏卻沒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勞勞碌碌一輩子,最終卻只能在一聲嘆息中草草結束自己的一生。
人都是有嫉妒心理的,特別是以當下信息流動的速度,那些別人的幸福生活確實很刺激人。只要接觸網路,有錢人各種炫富的生活方式就會映入眼簾。相比之下,再看看自己當下的窘迫,真的有種被時代淘汰的落魄感。
大概率下,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也都將會在平凡中度過簡簡單單的一生。即便是很多人再努力,也不會有跨越認知的財富和階層躍進。
如果能夠接受這個真實卻不太討喜的論調,那接下來就要好好想想今後的人生要怎樣做才能尋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了。
很多人把幸福定義成在物質上的享受,比如有房有車有錢。這似乎沒有什麼問題,畢竟這些都是我們生存所必須要有的必要條件。但是擁有了這些的人,就一定會幸福感爆棚嗎?真的未必。
富有的人在衣食住行上確實比常人享受了更多,可這並不意味著這就是幸福的。他們也會有他們的煩惱,比如因為工作忙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因為打拚事業無暇顧及家人而失去家人的關愛,更或者是因為勞累過度而給身體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等,都有可能是富人的煩惱。
人的經濟基礎和人的幸福沒有太大的關系。當然,也不是說有經濟基礎的人就一定不幸福。只是想強調,人在尋找幸福的路上,不應該把物質基礎當做唯一出路,其實還可以活得更灑脫一些。
一個流浪的讀書人,或許也可以很幸福。表面上看他一無所有,但是他擁有的很多東西都是別人所沒有的,比如學識淵博、身體健康、心態平和等,都是他會感覺自己很幸福的原因所在。
所以說, 人的幸福,不是有房有車有錢,而是無病無災無憂無慮。真正能夠讓人擺脫幸福感的,是當下的自己與外界的理想融合。簡單點說,就是自己現在無論怎樣也好,都是知足的、滿意的,並且願意繼續將現在的生活繼續維系下去。
在追求物質基礎的道路上,是沒有盡頭的,想要的越多,越會感覺不幸福。反而是那些身邊簡單的東西,更能夠激發出人的幸福感。簡單的東西可以是無病無災,也可以是無憂無慮。
反過來, 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保持好健康的心態,做到不急功近利、不急於求成,那工作上、事業上也會更容易達成目標,也更容易實現自己的理想,推動人生幸福感的不斷升級。
Ⅳ 什麼是幸福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一、幸福的定義:
指人們無憂無慮、隨心所欲地體驗自己理想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時,獲得滿足的心理感受。
二、對幸福定義的解釋:
1、幸福是人們對自己理想的生活感到滿足的一種主觀感覺,是自然而然地發自內心的感受,而非客觀的標准。自己是否幸福不是由他人來評判;反之,你也不能評判他人是否幸福。既然是主觀感覺,就會因人而異,世上沒有兩個人的條件完全一樣,但兩個人都有可能獲得幸福感。在現實生活中,富人也不一定有幸福感,平民也不一定沒有幸福感,關鍵取決於定義中的條件。
2、幸福的感覺不一定是持久的,有可能是短暫的。幸福感會隨著思想狀況、物質狀況、身體狀況以及環境狀況的改變而改變。
3、有幸福感的人,在思想和心態上必然是無憂無慮。一個心存煩惱和憂慮的人,是不會有幸福感的。
4、有幸福感的人,在言論和行為上必然是隨心所欲。不是受約束和被迫做事,而是自由、自願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5、有幸福感的人,必然享受著自己理想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每個人的理想都不一樣,想追求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就不一樣,不能用統一標准去衡量,它取決於每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對理想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定義或目標值。比如,有些人喜歡燈紅酒綠的奢侈生活,有些人喜歡青山綠水的田園生活。所以,定義中特別強調「自己理想的...」。
6、有幸福感的人,必然會獲得滿足感。一個永無止境追逐物質利益最大化的人,個人慾望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人,是不會獲得持久幸福感的。
Ⅵ 什麼才是幸福呢
許多人就是這樣認為的,說幸福只是個人的主觀感受,自己覺得滿意就好。這當然也有道理,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覺得自己不幸福,你當然不能說他是幸福的。但是,自己覺得幸福,就是幸福嗎?有一種狂喜型的妄想症患者,整天樂呵呵的,比誰都快樂,你不會說他是幸福的人吧。有人虛擬了一個裝置,叫快樂體驗箱,你進到裡面,繫上安全帶,接通電極,就會獲得各種強烈的快樂體驗,不但有感官的快樂,比如品嘗各種美味,還有栩栩如生的奇遇和艷遇,比如和美女談情說愛。你也許願意體驗一下,可是,讓你長期在裡面生活,你願意嗎?一定不願意。可見主觀感受是幸福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在想像中,人總是把自己最強烈願望的實現看成是幸福,但是,願望是因人而異的,同一個人的願望,也是因時而異的。講一個笑話:有一回,我動一個小手術,因為麻醉的緣故,手術後排尿困難。我站在便池前,尿脹得厲害,可就是排不出來,而我旁邊那位先生嘩嘩尿得流暢,那個時候,你猜我心裡想的是什麼?我想的是:這傢伙太幸福了。不久後,我也能嘩嘩尿了,但我會因此感到幸福嗎?當然不會。這個例子比較可笑,但很說明問題。人往往這樣,一樣東西,沒到手的時候想得要命,到了手不過如此,預期中的幸福感會大打折扣。所以,天下很難找到真正認為自己幸福的人。
那麼,幸福完全是客觀狀態嗎?你一定見過這樣的人,他擁有的外在條件是許多人羨慕的,但他自己並不覺得幸福。所以,外在條件再好,如果不轉化為內在的體驗和心情,也不成其為幸福。
所以,正確的說法是,幸福是主觀感受和客觀狀態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