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了孩子以後,家庭幸福感來自於哪裡
有了孩子以後,家庭幸福感來自以下這些地方:
首先、身教大於言教。不管是夫妻之間還是和孩子之間,都是嚴於律己,做好自己,不斷的對自己提更高的要求。有話好好說。萬事皆可商量,大事、小事,即使是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的一片好看的雲朵,都可以回家分享,分享會給人帶來快樂。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每個人都有缺點,但是如果每天都能真心的贊揚對方的優點,對方的優點就會越來越多,會做的越來越好,相互扶持著前進。
2. 怎樣提升孩子幸福感
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些人覺得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教育方式讓很多孩子覺得父母不是很愛自己,因此覺得童年不幸福,那麼提升孩子幸福感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提升孩子幸福感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做過這樣一個研究調查發現:在家裡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上的成就。
而故事和回憶,離不開平淡生活中營造的儀式感。
儀式感雖只是一種形式,卻是培養孩子用心熱愛生活的一種積極態度,是提升孩子幸福感、讓內心富足的最好方式。
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它比給孩子吃大餐、買名牌更有實際意義。
當孩子還在身邊的時候,為ta盡可能多地創造幸福、感動的時刻吧!
下面這12件小事,並不復雜,卻能讓生活充滿溫暖,讓孩子的童年幸福感滿滿。
讓孩子的童年幸福感滿滿
12件小事
1每天醒來和睡前彼此問候,把「我愛你」掛嘴邊:早晨睜開雙眼,給孩子一個香甜的吻,彼此互道 「早上好」,晚上睡前互道「晚安」,出門前相互擁抱。讓彼此的愛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下流淌,溫暖一整天。
2每晚親子閱讀:睡前進行親子閱讀15-30分鍾,談談彼此一天的收獲,讓孩子帶著愛和溫暖進入夢鄉。
3每周一次特別晚餐:為這天設置一個主題吧,如「周五披薩夜」,全家人一起准備這頓晚餐,讓這一頓晚餐成為全家人每周的盼頭。
4定期在學校門口留影:每月的月初或月末在幼兒園門口、學校門口的同一位置留一張影,並把這些照片按時間順序整理在一起,等到畢業後再翻看,滿滿的幸福回憶。
5特別節日記得拍全家福:這是幸福時刻的定格,如果能做成照片牆,每每路過都是滿滿的感動。這同時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有一個穩定、有愛的家。
6每年問同樣的問題:從孩子懂事起,每次生日或過年的時候,爸媽都問問他一些相同的問題。比如「今年你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你長大掙錢最想買的第一樣東西是什麼?」並記錄他的回答,等孩子長大了翻出來讀一讀,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想法和答案也會有不同的變化,這代表孩子的成長和成熟,好有意義。
7家人專屬的交流方式:別人家兒子和爸爸的特殊擊掌方式是不是很有愛?不妨設定一些家庭暗號,這種專屬於家庭的交流方式,讓家庭更緊密,讓孩子更有自豪感和幸福感。
8出席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活動,如家長會、校園運動會、演出等。這些孩子期待已久,想讓你看到他優秀的時刻,一旦錯過,TA會遺憾一輩子的。
9和孩子一起為家人准備生日禮物:家人生日時,帶上孩子一起給對方一個驚喜。儀式感使夫妻之間的愛情得以保鮮,也讓孩子從中感受到,爸爸媽媽是相親相愛的,我們的家庭是幸福、和睦的。
10和爸爸/媽媽單獨約會:很多獨特的記憶都來自於和某人的秘密,這讓彼此關系更加緊密。父母單獨一方,尤其是平日工作較忙的爸爸,盡可能多抽出一些時間單獨和孩子「約會」,去新鮮地方,吃沒吃過的小吃,獨處的歡樂時光,父子/父女之間的感情會迅速升溫,孩子也會幸福感滿滿。
11讓你自己快樂:這絕對不是自私,你有多麼幸福快樂將極大地影響到孩子能感受到多少幸福快樂。很多調查都驗證了媽媽的抑鬱情緒與孩子的「負面成長」之間存在著毋庸置疑的關聯。快樂開朗的父母,的確更有可能養育出幸福快樂的孩子,所以請調整好你的負面情緒,多給孩子和家庭一些歡聲笑語吧!
12給孩子更多自由玩耍的時間:玩是孩子極為重要的成長與學習的方式,讓孩子摒棄一切束縛當孩子自由玩耍的時候,是完全享受當下的幸福體驗。不要以為自由玩耍就是浪費時間、沒有無意義,它能很大程度上促進孩子智力、身體、社交能力和情商的全面健康發展。幾個孩子在一起無計劃的自由玩耍,更能夠幫助孩子學會如何在羣體中發揮作用、如何分享、如何協商、如何解決沖突、如何調節情緒和調整行為,以及如何表達自己。
3.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幸也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心願,然而,其實孩子的幸福,從他還是媽媽肚子里的小胚芽開始,就已經初具雛形了。下面分享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一起來看下吧。
一位世界著名的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復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近年來,一種旨在提高孩子對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發達國家興起。這種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樂觀精神。
幸福既是一種外部的狀態,也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幸福狀態易來易失,如給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歡喜雀躍,但這種情緒很快就會消失。幸福的品質卻十分穩定,這是一種感覺良好和產生樂觀的素質。教育和心理衛生專家幾乎公認,對挫折的良好心態是從童年和青少年時不斷受挫和解決困難中學來的。父母和教師在培養孩子「幸福品質」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要培養出這種品質,父母應重視家庭中寬松的氛圍,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盡可能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而不應事事以自己的喜惡去強求一致。盡管有時孩子的選擇是痛苦的,但他們可從中「悟」出點道理。每一個父母都應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不可能一輩子呵護孩子,孩子最終要到社會上摔打,建立廣泛的人際關系,而這種關系是建立在子女與父母的人際關系以及父母與他人交往的基礎上的。熱情好客、待人誠懇寬容的父母對孩子有很好的影響。
在一些富裕國家,人們已深刻認識到物質條件的優厚並不是與孩子的幸福感覺成正比。在適當的物質生活保證下,要教會孩子除了物質以外,如何在內心創造一種快活的情緒。西方流行一句話叫「幸福的人過著一種平衡的生活。」許多教育家強調在「挫折教育」中應培養孩子從多方面獲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託在一種追求上,最終往往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孩子對受挫的恢復力。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振奮。父母和家長應認真培養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孩子的幸福感如何建立
幸福也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心願,然而,其實孩子的幸福,從他還是媽媽肚子里的小胚芽開始,就已經初具雛形了。
為什麼呢?因為幸福最終的歸因,就是安全感,而孩子最初的安全感又來源於父母。
因此,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不斷提升孩子的心理資本,也就成為我們每個父母都需要破解的密碼。
今天來跟我們聊聊這個問題。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從胚胎時期就開始了。
為什麼這樣說?
美國「9·11事件」一年後,有人找到一些親歷這個事件的一些孕婦,進行了調查研究。
這些孕婦在事件發生後都出現了心理問題,表現出了創傷後應激障礙(性格大變、情感麻木、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易怒、過度警覺、失憶和易受驚嚇,等等)。
研究發現,她們的孩子身上也有相同心理障礙的生物學標志,而且,當時正處於孕晚期的孕婦生下的孩子,表現得尤為明顯。
也就是說,這些媽媽把當時的情緒傳遞給了還在子宮中的孩子。她們的孩子出生後,情緒比一般的孩子更為緊張,心理資本也更低一些。
所以,從備孕開始,媽媽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並讓自己保持一個穩定的心態。如果媽媽的情緒穩定,孩子也就可以合理地攝入充分的營養,並滿足情緒的發展需求。
平穩積極的情緒,對胎兒來說,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營養。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做胎教實際上更多的是做給媽媽的。
同樣的,孩子出生後到1歲半之前,他的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由媽媽是否健康、是否有穩定的情緒決定的。
這個時期,孩子的很多行為能力——坐、爬、走、吃、說話等等,都是一個從沒有到逐漸有的過程。
他們是那麼的弱小,需要我們全方位的照顧——餵奶,換尿布,看病……否則,他們將無法生存。
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是缺乏的,往往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在他哭的時候,我們需要無條件接納他的情緒,還要能夠判斷出他是餓了還是尿了,是需要抱抱,還是需要陪他玩……
如果孩子一哭,我們就焦慮不已,甚至打罵他,那麼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他的生活環境是不安全的,他們的安全感是很難良好建立的。
所以,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安全感的人,一個幸福的人,那麼從胎兒期到一歲半,請穩定自己的情緒,並無條件地愛和呵護他。
很多媽媽問我:
「我的孩子(2歲左右)動不動就打我,脾氣特別大,他長大後會不會家暴?」
其實,這個跟家暴半毛錢的關系都沒有。如果父母雙方都沒有家暴,那麼基本上孩子也學不會家暴。
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主是要想表達自己的反抗——我不再需要你的包辦和替代了。
比如,一個2歲左右的小朋友,他努力要掙脫媽媽的懷抱,想去玩路邊的'沙子,可媽媽卻不放手,非要抱著他去看前面的小花。
這個時候,媽媽抱得越緊,孩子就越要用力掙脫。他可能還會打你,咬你,抓你,甚至還會有很暴躁的脾氣。
為什麼呢?因為媽媽這么做已經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我們說,當孩子已經有能力(這個孩子已經會走,有行為能力了)去探索世界的時候,他除了需要一個穩定的撫養環境,需要媽媽有穩定的情緒,還需要從自己的嘗試中的去獲取掌控生活的安全感。
這時,給予他們安全感的方式,就不再是全方位的照料和愛護,而是放開他的活動半徑——在保護孩子安全的情況下,盡量讓他多探索。
否則,你就會發現,孩子突然變得叛逆、不聽話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第一次叛逆」(1.5-3歲左右)。
前天,我跟女兒在我家小區的花園玩,一個5歲左右的小弟弟走過來和我女兒打招呼,問:「你在看什麼書呀」「你在哪裡上學呀」……
我女兒就跟我說:你看,這么小就是一個「撩妹小高手」了。
其實,談不上什麼「撩妹」,只是說明他有了社交的需求和能力。
你會發現,3-6歲年齡段的孩子,經常會說,「我是熊大」,「我是奧特曼」,「我是白雪公主」……他們經常沉浸在一種角色扮演的游戲當中。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已經具備了角色認知的能力,並且對規則和社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除了放開孩子的活動半徑,還要:
引導他的社交,讓他在游戲規則當中,學會禮貌、禮儀;
引導他在角色認知里,培養起責任感、語言能力、行動能力;
並且進一步培養他的生存能力,包括他做家務的能力。
也就是說,除了進一步拓寬孩子的探索領域、幫助他們認知自己和環境外,還要教導他們了解社會、人際交往的規則和禮儀,讓孩子了解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這樣,他們在環境和交往中,才會有的放矢,才會如魚得水,輕鬆快活。
這也是幫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建立安全感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一個6歲的孩子,非常優秀。不僅成績很好,還會很多才藝,琴棋書畫都學得有模有樣。
然而,他已經開始厭學,並且要跟我探討「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一點意思都沒有」這樣沉重的話題了。
為什麼呢?
原來,他從中班開始,就在學英語,學書法、畫畫、鋼琴、圍棋等各種興趣班;到了大班,媽媽就經常帶著他到處秀——展示給別人看,他能背什麼,能寫什麼;上學前班的時候,他已經把一到三年級的課程初步學了一遍。
所以,這個孩子到了一年級,就開始不寫作業,想各式各樣的辦法去逆反。
他的父母想不明白,昔日那個聽話的神童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3到6歲的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具體說來,這個階段的孩子普遍對顏色、圖形很感興趣,對守恆定律能夠有充分的理解,但對文字和概念的東西不感興趣。
雖然,也有極少一部分孩子確實會對文字感興趣。但是,不管是否感興趣,都不要過度教育,不要讓孩子過早過多地去學習數學、語文等學科知識。
這種違背了孩子的發展規律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對孩子安全感的一種破壞。
比起學知識,我們這個時候更應該去做的,是最大化地讓孩子去玩,讓他有規則地玩,因為孩子有非常多的剩餘精力需要釋放出去。
否則,剩餘精力未能及時釋放出去,就會造成內傷,如同這個抑鬱的一年級的「神童」。
這是一個得不償失的結果。
曾經有一對父母通過微信,跟我控訴他們的孩子是多麼的不聽話,多麼的叛逆。
比如他故意把分數考得很低,故意去報復爺爺、奶奶的管教方式,甚至故意把一些食物搞壞,還經常嚼著嚼著食物就吐出來,用衣袖擦得滿桌子都是……
這是一個中規中矩,恪守規則的家庭:孩子的爺爺曾經在政府的政研室工作,奶奶在圖書館工作,姑姑在人民銀行工作,爸爸在銀行工作,媽媽也是在什麼金融辦工作……卻養出了一個特別叛逆的孩子。
為什麼呢?6-1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大的安全感需求,就是成就感和價值感。但他們給孩子立的規則卻把它們破壞了。
比如,他們通過零花錢來逼孩子遵守規則:孩子期末考試沒有考到多少分,那麼零花錢就減去多少;今天哪件事情沒有做好,零花錢又會扣掉多少……
這個規定特別不合理。
一方面,我們千萬不要用錢來交換孩子的人格自尊。凡是人格自尊很低的人都容易犯罪——那些違法犯罪,尤其小偷小摸的人,往往都容易為了錢去降低自己的人格。
另一方面,這樣的管教方式只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他會因此想盡一切辦法,利用他所有的聰明才智來干壞事——他要從叛逆中感受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只給他們提了一個建議,就是給孩子固定的可以自己支配的零花錢,可以自己決定用來買筆,還是買衣服。
兩周以後,他的媽媽告訴我說,孩子有了非常大的變化。
總之,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底,而孩子對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又是在不斷變化的。
在生命之初,孩子的安全感在父母穩定的情緒,以及無條件的愛和呵護里。
1歲半到3歲,孩子的安全感在他對於這個世界最大化的探索中。
3到6歲,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社交里,規則感里,和每一個讓他自信的游戲角色里。
6到12歲,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成就感和價值感里。
我們做父母的,要根據孩子的發展規律來變化養育方式,而不是一廂情願地要求孩子聽話和服從。
如此,我們才能養育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養育一個可以在未來收獲幸福的孩子。
4. 有幸福感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現呢家長該如何給孩子幸福
最先孩子的吃穿住行是孩子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在一樣孩子的所在的環境中如果一個孩子跟別的全部孩子比他每日食不果腹,穿不暖,孩子是感受不到幸福快樂的。這時候假如忍飢挨餓他能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那他會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幸福快樂。作為家長的大家只有努力工作中讓孩子吃好、穿好、住好,這也是孩子滿足感的基本。當他與同年齡人較為時他好於別人,他也許會感到幸福快樂
若干年後當他追憶這一段歲月時也許他是幸福的。爸爸媽媽的初心都是好的,很有可能只是想讓自身的孩子提高一些專業知識,在自身的孩子都還沒培養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前呢,一定要時刻關注他,打游戲能夠,可是要有控制,不是說懷著手機上一玩便是一整天。小孩子呢,在潛意識中里呢,一天到晚就想玩玩玩,玩游戲的控制呢,就需要靠父母來幫他確定了,例如,孩子看手機玩了一個小時了,那麼就毫無疑問不能讓他玩了,讓他看會童話故事書或是學會拼音,多了解幾個字,這都是較為有利的吧,家長也能陪孩子去生態公園散散心,做一些孩子可以做的室外活動,適度主題活動對孩子身心健康都是有好處的嘛,還能夠提高家長和孩子的情感。
5.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就要在平時做好哪5點
哈佛教授: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准,是所有目標的終極目標。對孩子來說,「幸福感」可以幫助他擁有更多的自信,變得更加開朗。
充滿「幸福感」的孩子能用更樂觀,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各種挫折,也能將「幸福感」傳遞給周圍的人,受到更多人的歡迎。
在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對孩子樹立一個健康發展積極的三觀是非常有幫助的,這種有愛的家庭對孩子學習來說就是最重要的後盾也是最大的支撐,可以通過幫助孩子生活充滿自信。
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這些都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6. 父母如何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引言:讓孩子擁有幸福的技能,提升孩子的幸福感,讓孩子快樂的成長,對於孩子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對孩子的行為多多進行正向的語言教育,可以通過一些肯定鼓勵贊美的方式,能夠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在家庭教育當中不要總是對孩子進行批評和指責,也不要總是說教和命令。少用一些否定性的語言,可以多用一些肯定性的語言,這樣會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也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在家長心目當中是優秀的。父親也要多跟孩子進行一些親子活動,因為父親對於孩子成長道路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人,在跟父親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是能夠提升孩子的幸福感,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有自信,也會讓他變得更加聰明,情商更高。
最後家長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物質條件上的滿足,就會讓孩子感受到幸福,父母做到高質量的陪伴,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讓孩子感受到幸福的。
7. 九招讓孩子提升幸福感
1、善於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
「內在精神的滿足」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孩子必須要在愛的氛圍下才能學會享受愛,並學會如何愛他人,親子關系中的愛應該是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相尊重為基礎的,讓孩子有被人承認,被人關愛,受人尊敬這種幸福感。以愛為內涵的幸福感可以來自每天的一個擁抱,每天的一個微笑,每天的一聲稱贊……此外,你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談話,哪怕你再忙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和孩子交流。
2、贊賞要不厭其煩,指責要適可而止
贊賞會讓孩子更容易獲得自信,同時贊美孩子時需要細節描述,例如當孩子有進步的或者掌握了一門新技能的時候,你要能指出你觀察到的細節,說:「你描述的英雄真形象,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或者「我喜歡你這種畫樹的方法」這遠比一句空洞的贊揚要好得多。我們不要吝嗇自己對孩子的贊美,但也不要過分獎賞孩子,這樣會使孩子更重視他所得到的獎勵,而不是他做了什麼。寶寶總有犯錯的時候,但我們需要有技巧的批評,並且當他改正錯誤養成了好習慣後,要給他足夠的肯定,使他對自己的行為有信心,進一步鞏固良好習慣。
3、生活細節中培養成功感
成功的孩子才會經常感到自己是幸福的。但你要做的是讓他有能力迎接一生的挑戰,不讓誘惑充斥他的生活。每個孩子都有減壓的機會,玩或者學習的時候稍微休息一下、自由活動一下、讓他們的想像自由馳騁。不受時間限制地去捉螢火蟲、堆雪人、或者看蜘蛛織網,都能給你的孩子帶來生命的驚嘆。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培養孩子的成功感還要讓孩子學會正視失敗。因為能夠承受失敗的挫折,是一個人成功必備的心理素質。父母應該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告訴孩子任何事都可能有不理想的結局,這一次失敗了,還有下一次,只要經過自己的努力,成功一定會屬於你。將失敗的壓力轉化成動力,就可以使孩子正確認識失敗,並養成良好的成功心態。
4、維持家庭的和諧美滿
有關研究表明,與孩子能夠充分進行民主溝通,充分進行情感交流的家庭中,孩子的幸福感要明顯高於一般家庭。在所有接受調查的孩子中,大約只有10%%的幸福與金錢物質因素有關,而近90%%的幸福來自諸如生活態度、自我表現以及情感溝通。孩子在安全、溫馨的家庭中長大,心理和個性等方面的發展都比較良好。夫妻間的矛盾和糾紛應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進行。有一項調查報告發現,媽咪感覺婚姻關系和諧的,寶貝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發育得更好,這已經為寶貝感受幸福奠定了基礎。
5、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
兒童發展理論學家和心理學家艾里克森博士認為,當孩子的要求得到滿足,他就會信任周圍的人;反之則不信任自己和其他人。也就是說,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培養他的信任感和自信心。事實上越來越多新奇有趣的玩具,越來越多花樣翻新的游藝活動,越來越高水準的物質生活,寶貝的每一個要求都能及時得到滿足……但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寶貝對幸福的感覺變得那麼淡漠?快樂真的就是幸福嗎?於是我們可以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孩子的合理要求,我們也不要總是及時滿足,讓孩子感受過期待後,才會尤其珍惜這得之不易的東西。從心理學角度看,拖延時間、增強慾望,是培養孩子自控能力的好方法。孩子提出要求,家長立即滿足,形成了孩子有求必應的習慣,使孩子心理脆弱,經受不起打擊。反之,延長實現要求的時間,孩子有「來之不易」的感受,並在等待的過程中增強了心理素質。
6、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一位教育專家戲稱:「傻孩子」「笨家長」「苦老師」越來越多,似乎誰也不幸福。學習負擔的加重讓孩子過早失去了本應有的幸福時光,除了學習,孩子和家長的生活沒有了別的主題。最終,我們培養出的孩子可能會成了物質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貧民,幸福指數上的乞丐,價值觀上的糊塗蟲。
小冰從3歲多就開始上各種培訓班,先後上過故事班、美術班、舞蹈班、琵琶班、奧數班、英語班、鋼琴班,有時媽媽也不管孩子是否感興趣,一味地為孩子報名參加。我們不得不承認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其實是成人社會競爭壓力的一種轉嫁,他們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值或自身過低的教育水平之間的矛盾成為孩子們感受不到幸福的重要原因。
7、適時地讓步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有時當孩子做得不是很好,你想糾正或者完善他的時候,,卻在不經意間破壞了孩子的信心。例如孩子擦過的地板,你再去重新擦,你是在告訴孩子他做得不夠好。如果你下一次還想糾正孩子做過的事,請你問自己幾個問題:1、這會影響健康和安全嗎?2、這件事會從現在開始影響你10年嗎?如果答案是不,那就順其自然吧。當然,讓孩子獲得生活技能是養育孩子的一部分,但那隻是其中的一部分。你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比關心餐桌上刀叉是不是放在正確的位置更重要。
8、接觸大自然
和孩子一起去滑雪,或者一起在公園里玩,和孩子一起騎車,可以讓孩子更健康、更茁壯,還能讓他擁有更多的歡笑。經常運動能讓孩子身心放鬆,能讓孩子有健康的體態,也能讓孩子因為自己能完成一些體育運動而獲得自豪感。如果你鼓勵他去做他喜歡的運動,或許他還能從這項運動中得到更多的樂趣。
在活動的過程中,請和孩子發自內心地大笑吧!給他講笑話、唱兒歌、告訴她你自己遇到的可笑的事,對孩子、對孩子都有好處。這純粹是生理上的好處,當你大笑的時候,可以緩解緊張情緒,吸入更多氧氣、讓你的心靈有一次自由的翱翔,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這樣的輕松氛圍下享受快樂、體驗幸福感。
9、讓藝術走進孩子的心靈
毫無疑問,我們都聽說過古典音樂能促進大腦發育的理論。而且接觸音樂、舞蹈、以及其他任何類型的藝術,都能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彈鋼琴、聽音樂能給孩子一個情緒發泄的出口,這是孩子表達對自己、對世界的感受的一種有創造性的方法。這種感覺來自於他對藝術的感受過程,無論是他在學鋼琴,還是參加幼兒園的演出,都能讓孩子覺得他是優秀的。
總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幸福的理解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幸福感的來源更注重精神的需求。請父母在為孩子准備更多的物質獎賞和禮品時,完全可以嘗試著多了解孩子的幸福需求,讓孩子的心理預期得到滿足,而不是簡單地以物質方面的滿足來獲得孩子對自己的接納與認同。
8. 如何養出一個幸福感滿滿的孩子孩子的心思,其實很簡單,你要懂
大家好,我是七悅媽~
吃午飯的時候大家一起閑聊,同事開始吐槽自己的「悲慘人生」。
她說自己一周7天,5天時間忙工作忙上班,剩下2天忙孩子,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當當,根本沒有一點自由時間。
同事介紹說,她家的孩子周六上午上鋼琴課,下午上籃球課,周日上午上英語和編程課,周日下午還有跆拳道的課程。
每次孩子上課的時候同事就坐在外面傻傻地等著,直到孩子課程結束後就匆匆地帶孩子趕往下一個場地。
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很耳熟,我想你的身邊肯定也有類似的情況。
現在的孩子除了基本的學習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奔波在課外培訓班的路上。
我們小時候的時光除了上課之外,基本上都是在玩 游戲 中度過的,踢毽子、跳繩、打籃球,大家每天放學一起溜達直到月亮升起來才到家。
春天的時候地里的油菜花都開了,大家跑到油菜花裡面捉迷藏,一路聞著花香走回家。
這種幸福的時光現在想起來都令人覺得無比美好。
相比於我們小時候,現在的孩子們大多生活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之中,他們大多數時間都是被父母安排,自己在不停地學習,似乎只有掌握了更多的項目技能好像才能夠變得幸福快樂。
之前聽到過一個男孩子說,媽媽告訴他現在要不斷努力,今天的辛苦才能換來將來的幸福。
作為父母我們常常會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孩子安排得滿滿當當,總是認為我們的安排就是最好的,孩子只要照做就行。
但是整個過程看似完美,實際上我們卻忽略了最大的問題,孩子是否擁有幸福感。
一個內心缺乏幸福感的孩子不論做什麼都會失去最大的意義,孩子只是為了完成既定目標卻忽略了自己的內心感受。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盡量給孩子創造機會,培養出一個擁有幸福感的孩子!
幸福感是指孩子基於自身的安全感和滿足感而產生的一系列的欣喜與愉悅的情緒體驗。
擁有幸福感的孩子他的內心一定是自信和快樂的。想要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父母要做好2方面的工作。
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和支持,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高爾基說過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並認識自己的意志。
孩子的成長、學習不僅僅是需要掌握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汲取無形的力量,讓這種力量慢慢成為自己性格中堅毅的一部分。
父母能夠在生活中總是給予孩子不斷地鼓勵和支持,孩子就會明白自己是能夠被理解的,自己做的事情也會被認可,孩子就會慢慢放開束縛的手腳,變得更加自信大膽,勇於去不斷嘗試。
一個總是被人支持和認可的孩子一定是幸福感很強的孩子,他的臉上一定會常常露出可愛的笑臉,擁有和善友好的品性,更懂得如何與人友好交往。
我的表姐就是這種類型的孩子,小時候的表姐不僅長得可愛,性格更是乖巧可愛。表姐不僅學習成績好,各項琴棋書畫都樣樣拿手。
表姐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當中,姑姑姑父都是高知分子。聽表姐說以前她自己也是很膽小害怕的性格,公眾場所不敢表達自己,因為這樣錯失了很多很好的機會(例如班幹部競選等活動)。
每次自己錯失機會之後自己也會很懊惱生氣,姑姑姑父不但沒有責備自己,相反他們更懂得表姐內心擔心的地方,總是找機會不斷地鼓勵表姐,姑姑經常帶著表姐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開闊眼界,哪怕表姐有一點點的進步姑姑姑父都給予十分的鼓勵和贊揚。
正是姑姑姑父這種無條件的鼓勵和支持,讓表姐慢慢找到了力量和方向,表姐開始學會給自己松綁,不再束縛和拘束,她開始大膽地表達自己為自己爭取機會,後來一直成為班級語文課代表,各項綜合成績都很亮眼。
如今表姐名牌大學畢業,也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她坦言真的很感謝自己的父母,正是因為父母的不斷支持和鼓勵才讓當年那個小小的她慢慢開竅找到了自信,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所以說,父母的支持和肯定就是孩子強大的靠山,孩子在父母那裡獲得了幸福感和滿足感,孩子才能卯足了勁勇往直前。
以身作則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
好的親子關系絕對不是孤立的,相反它是與夫妻關系緊密相連的。
父母之間能夠和諧相處的家庭親子關系一定不會差,相反,父母關系不和諧的家庭親子關系也會受到影響,孩子的幸福感會大大降低。
試想一下,當孩子放學回到家之後看到的是父母之間永無止盡的爭吵,孩子怎能靜下心來安心地學習呢?
父母都想要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這種環境不僅僅指家庭物質條件,更多的時候需要父母經營的這種軟環境。
想要孩子獲得幸福感,父母就要以身作則,不斷地提升自己修煉自己,努力塑造更好的自己,給孩子做好榜樣的工作。
我之前住的地方就有一個鄰居,兩口子從來沒有吵過架,每天都是和和氣氣,媽媽說話都是輕聲細語,家庭氛圍感特別好。
他們的兒子也養育得很優秀,不僅成績好,說話做事也像極了媽媽的風格,在我們小區里都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
這樣的孩子你一看就覺得很溫暖,因為他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感受,讓人不自覺地就會想要親近。
幸福感不是嘴上說出來的,是父母每天不間斷地浸潤出來的,孩子在這種耳濡目染中自然就能凈化心靈。
希望你也能養育出一個幸福感滿滿的孩子!
9. 幸福幼兒兒童幸福指數表現在哪些方面
幸福幼兒兒童幸福指數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為安全感、滿足感、和獲得感。
安全感是孩子擁有幸福感的最基礎性條件。孩子的安全感集中表現為父母的親密陪伴、家庭的和睦相處、物質生活條件的富足、和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生活中這樣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會比較有安全感。因而,為人父母者既要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同時又要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與教育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從而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將來擁有幸福感的孩子,一定擁有四個跡象:擁有基本生活技能,能夠自由玩耍,有主見,內心強大。
10. 什麼樣的家庭氛圍能讓孩子感覺幸福感爆棚孩子的幸福感來源於哪裡
父母在對於孩子教育熱點問題上較為民主化,不以自己的意向、歷經來斷氣剎孩子遵循父母的意向,會懂得尊重孩子的心裡話。日常生活氣氛較為輕輕鬆鬆溫暖,父母非常少由於矛盾爭議大吵大鬧,有不同意見能立即交流溝通處理。那樣孩子在這類家庭環境中有著平和的心態,有意見會立即找父母溝通交流,父母也可以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裡話。
作為家長在孩子眼前要持續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念,不能將自身生活中的不高興或是工作壓力主要表現為自己的孩子。打造積極主動的學習環境。父母是孩子的浴室鏡子,父母喜好學習培訓,會給孩子樹立榜樣。平常生活中,父母培養學習習慣,常常購買書籍,常常帶上孩子一起讀書,說故事,孩子在常識的陶冶中成長。文化教育孩子講禮貌,知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