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我這么幸福為什麼還學佛

我這么幸福為什麼還學佛

發布時間:2022-12-31 21:04:36

① 跨國公司老闆婚姻幸福美滿,為何皈依佛門

海濤法師說他從夫妻間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父母對他們的愛,了解到了他應該去愛一切人,好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所以他才會選擇離開溫暖的家。他覺得他應該將這種執著佔有的情愛去愛一切需要被愛的人。大概這就是佛教中帶給人的力量。他放棄自己美滿的婚姻,執意出家修佛他從不覺得後悔。他認為如果有下輩子,他可能還會繼續皈依佛門。

出家是個人的意願,但不一定學佛都要出家,只是出家比較能夠專心修行。釋迦牟尼佛覺悟出的真理也許對於海濤法師來說就是人生閱歷的一本典範之書。

② 如何面對幸福一,幸福也需要佛法

一、幸福也需要佛法

凡夫面對痛苦的時候,因為無法承受,痛苦就成為修行的阻礙,生活也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同樣,因為過去的福報,而得到一些「幸福」——發財、陞官、有名聲的時候,若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就會心生傲慢,繼而歧視乃至欺負社會底層的人或其他生命。

傲慢心最大的壞處和負面作用,就是自以為超越一切,自視清高、目中無人,最終喪失恭敬心。另外還會產生一種錯誤的價值觀,認為只要有錢,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感覺不到修行與解脫的重要性,從此更加沉迷於物質享受,沒有積極向上的態度。別人勸他念阿彌陀佛、好好修行。他會回答說:我現在各方面都一帆風順、毫無缺憾,為什麼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就這樣滿足於現狀,而不思進取,更不願精進修行。這不是個別人的問題,而是很有代表性的現象。

在這些煩惱的操控下,修行也會變得艱難起來,所以凡夫的修行道路是荊棘滿布、障礙重重的。若想修行一帆風順,必須要有一些對治的方法。

凡夫雖然掌握了豐富的世間知識——怎麼掙錢,怎麼生活等等,但因為沒有經過聞思,沒有接受佛教教育,在解脫等深層次的人生問題上一無所知,所以價值觀是錯誤且顛倒的——只看眼前,不去思考更長遠的問題。不了解金錢、物質等身外之物的本質,最終導致傲慢心與懶惰思想的滋生。

很多人比較嚮往中庸的生活——既不是很痛苦,也不是很幸福,平平淡淡地過日子,同時好好修行。但即便是這種普普通通的生活,也不一定是長久的,因為生老病死等八大痛苦,誰都無法避免,更何況保不準還會出現一些大起大落的人生,如果沒有佛法,我們將如何面對?

所以,不僅面對痛苦的時候需要佛法,面對幸福的時候也需要佛法,以佛法的智慧與力量去面對幸福,把幸福分享給眾生,幸福就不會成為修行的障礙。

如果沒有佛法的教育和修行,面對痛苦,人一般還能承受;面對幸福,卻很難保持從容淡定。因為再苦,心裡還抱著一絲希望;有錢、有權、有名的時候,人就會狂妄自大、忘乎所以,無法再和以前一樣平平淡淡地過普通人的生活,更無法靜下心來聞思修,整日過著奢侈的生活,減損自己的福報。

很多人自來就羨慕有錢人的生活,他們錯誤地認為:物質生活會給自己帶來所有的幸福;再加上後天西方物質主義思想的侵蝕,更是不遺餘力地追求物質享受。但除了一些懂得佛法,並努力修行的人以外,很多有錢人不但不覺得幸福,反而比一般人更浮躁、更痛苦。如果深究有錢人掙錢、花錢的渠道,或許會發現其背後都是無邊的惡業,這又何談什麼福報呢?

所以,佛陀和很多成就者都告訴我們:三界當中,尤其是欲界眾生,沒有絕對的幸福。雖然現實生活當中存在幸福,但這些幸福都是短暫的、相對的,其中包含著不幸福的種子。

無論現實生活當中短暫的幸福,或是超越輪回以後永久的自由幸福,都不是來源於外在的物質生活,而是來源於內心的安靜與自由。當心裡有嗔恨心、自私心、貪欲心時,就不會自由。要得到終極、永恆的自由,就必須祛除內心當中的貪嗔痴慢。

若有佛法甘霖的浸潤,人生再怎麼大起大落,都能保持平穩的心態。

二、具體方法

具體的方法,還是閉關打坐。此處所說的閉關,不是兩年三年或幾個月的閉關,而是每天一到兩個小時的閉門修行。

(一)世俗諦的方法

1、首先按照《普賢上師言教》中講的壽命無常的道理來思維:我現在雖然發財了,但這些財產只是因過去的小小福報而帶來的,它們隨時都可能失去,所以我不能執著這些錢財,更不能心生傲慢。還要思維:今生的錢和地位,都是相對的,我走的時候,全部都只能歸零,和我降臨人世的時候完全一樣,赤條條來、赤條條去,只是多了一大堆殺盜淫妄的罪業。我不能因為一點點世間小福報,就愚蠢到不修行、不學習的地步,而是要更加精進地聞思修行、利益眾生。

這樣反復思維之後,就能把傲慢心降低。當然,只有在證悟一地以後,才能斷除傲慢心的種子。

寂天菩薩在《集學論》中引用大量佛經講述了一種心態:有菩提心的國王或企業家會認為,這個錢並不是我所擁有的,我只是負責保管或分配這些錢的工作人員,我的任務,就是把錢合理地分配給需要的地方,做對眾生有益的事情。

如果沒有用菩提心去對待,世間的錢財都是害人的痛苦之因,它會讓我們不得解脫。

2、同時也要思維:雖然有漏的東西都是痛苦之因,但因為前世的福報,讓我暫時擁有一個平淡且相對幸福的生活,這個幸福是來之不易的。佛經裡面講過:能在人間過著比較幸福的生活,同時又有機會聞思修行,才是人間頂級的高端享受,是真正的福報,人間的幸福頂多不過如此了。在輪回當中能同時擁有二者的人,是非常稀有罕見的。

要知道,做高官、富豪、社會精英,不算什麼稀有,六道眾生中的天人、非天,以及餓鬼道一些眾生的富裕程度,也是人類中的大亨富豪們千分萬分不及其一的。但是,雖然他們家財萬貫、應有盡有,但他們卻缺乏佛法的聞思修智慧以及慈悲心。從修行的角度來說,他們只能是貧乏、可憐的落後分子。

兩相比較,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富有,所以,我要用福報去換佛法,然後用佛法去換取更深層、更恆久的幸福。讓幸福生活與聞思修行,成為相互促進的因緣。

3、還要思維:當擁有幸福的時候,一定要能感知到當下的幸福。同時學會感恩,並習慣於樸素、低調、低碳、簡單的生活,並懂得少欲、知足、感恩和分享,學會布施多餘的東西。雖然這只是錢財上的微小布施,但也可以同時具備六度,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做布施,可以積累很大的資糧。這樣,心就會慢慢平靜下來,在這個平靜當中,可以感受到自由、幸福與快樂。還要提醒自己,我不能沉醉在這小小的福報當中,我要用更多的時間去積極聞思修行。

可所有的凡夫卻不會這樣想,當他們獲得了世間的幸福之後,仍然不以為足,不但感覺不到幸福,還想再去尋找另外的幸福。身體和語言被貪欲心操縱、支配著,這種人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4、遇到痛苦的時候,可以修自他相換;遇到幸福的時候,同樣也要修自他相換。

從世間的角度來說,身體健康,生活舒適,叫做享受幸福;從解脫的角度來說,這叫做浪費福報、浪費幸福。佛經中一再提醒我們:千萬不要把幸福浪費掉了!所以,在事業成功、心情舒暢、幸福無比的時候,一定要修自他相換。

呼氣的時候,把自己當下的幸福,與幸福之因——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的善業、福德,全部觀想成白色氣體呼出去,融入天下所有眾生的身心。觀想天下所有的眾生,都得到自己分享的幸福與幸福之因,並遠離一切痛苦等不幸。

如果沒有這些竅訣的指引,沒有嘗試著去觀修這些修法,很多佛教徒的心也與不學佛的人一樣。只要遇到一點點微乎其微的痛苦,就傷心欲絕、一蹶不振,不但修行無法正常進行,連基本的正常生活都無法維持。稍有一點強於他人的福報,又洋洋自得、目空一切,誰都看不起,事事唯我獨尊。所以,我們應該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去做、去落實。這樣長此以往,以後即使在夢中遇到苦樂境況,都會下意識地這樣觀修。若能持之以恆地不懈努力,則不管以後的生命中遇到再大的起伏落差,都能保持平穩的心態,都不會阻礙自己的修行。

雖然從表面上看,這個修法顯得很簡單,不能和大圓滿、大幻化網、大中觀等高深大法相比。但是,對我們這些位於修行初段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這些修法了。心靈的成長,有一個過程,要從零開始,不是一下子就能一蹴而就的。經過長時的努力,最終一定能達到最高的境界。

幸福不在於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即使沒有錢,過著清貧的生活,人一樣可以有理想、有悲心,品行高尚、尊重因果,既不傷害其他生命,也不破壞周圍環境。不管別人怎麼看待自己,自己都感覺很愉悅、很開心,這就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但很多人目前的生活卻與之截然相反——沒有任何內在的成分,精神空虛無聊,情緒焦躁不安,道德衰敗、爾虞我詐、窮凶極惡、互不信任,過度地開發、破壞環境,金錢凌駕於一切之上,並認為這都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所有的地球人都變成這樣,這個社會就沒有希望了,人類也沒有希望了。

很多人雖然學佛了,但由於沒有足夠的聞思修,所以素質和不學佛的人一樣低下。佛教團體中互不團結、互不理解,抱怨的現象也隨處可見。為什麼沒有修行?就是因為不知道人身多麼難得,不知道現在的機會多麼難得。一個人買再大的房子,再貴的名車,都沒有用。要珍惜當下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機會,這個非常難得。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是最幸福的時候了,在這個時候,我們還不知道幸福,還不修行的話,再往後走,就是下坡路了。

(二)勝義諦的方法

勝義諦的方法,就是修空性。具體包括兩種修法:

1、中觀推理

如果用中觀的理論去推理,就能知道這個世界都是夢幻泡影,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就像昨天晚上的一場夢,夢到自己做高官,夢到自己很有錢,當時感覺似乎與現實生活是一樣的,但今天醒來之後會明白,夢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同樣,雖然我們在目前的現實生活中當高官、做富豪,但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現實生活也是假的。現實與夢幻之間只有時間長短的差別,而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2、直接觀心

這也是最好的方法:在觀修之前,首先要明白,所謂痛苦與幸福,都是內心的感受,它不在於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權利的大小。這一結論不僅是佛經裡面早就說過的,而且心理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在研究了半個多世紀以後,也得出了不謀而合的結論,並且也有很多數據的支撐。

就像到了夏天,或太陽升起、氣溫上升的時候,雪人、冰雕都會融化,不復存在。或在有些時候,藍天上白雲朵朵,有些像動物,有些像建築物等等,但僅僅在一瞬間,所有的烏雲都在空中消失無蹤,僅剩一片虛空,不留一絲痕跡一樣。雖然在尚未證悟的時候,心的現象實在且鮮活,但在證悟心的本性之後,就能現量覺察到,心或意識的本性都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像虛空一樣,附著在心或意識之上的痛苦和幸福也會像雲彩和冰雪一樣瞬時無影無蹤。正可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觀修方法:

首先靜下來,第一步,是修上師瑜伽。此處上師瑜伽中的上師,是法王如意寶。其他所有上師,都可以包含在法王如意寶當中。觀想法王如意寶和蓮花生大士無二無別,形象或相貌是蓮花生大士,本體是法王如意寶,修完上師瑜伽以後,觀想上師融入自己的心。然後靜下來,看心的本性。此時一下子就能明白心的本性,從無始以來就是這么清凈,從來沒有誕生、存在或消失過任何念頭,它本來就是這樣清凈、寧靜、安靜、光明、空性。此時會感覺到一切都是空性,無論痛苦還是幸福。

起坐以後,在現實生活中,也要知道一切都是如夢如幻,這樣無論遇到任何境遇,都會安之若素、游刃有餘。

所有的修法都是這樣,剛開始的時候,最好能把自己從人群中隔離開來,尋找一個相對比較僻靜的地方去修,這樣效果會更明顯。即使沒有條件到安靜的地方去修,也應該安住在自家佛堂裡面,關嚴門窗為自己創造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每天堅持閉關一兩個小時。這樣長期堅持,也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當應用嫻熟之後,則無論住在吵鬧的城市,還是安住在寂靜的聖地,內心始終就像住在凈土一樣寧靜祥和,絲毫不受末法時代之娑婆世界的沾染。身處不凈紅塵,心住清凈佛剎。

馴心若馴象

調伏內心,就像馴服動物一樣。當它孤獨絕望、頹廢失落的時候,就修如何面對痛苦的法,把痛苦轉化為力量,鼓勵自心,給心以勇氣,讓它重新站起來,走上解脫道。當它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的時候,就觀修諸行無常、有漏皆苦之類的法,以克制過度的傲慢。讓心不走兩個極端,始終處於中立、正常的狀態當中。

唯有釋迦牟尼佛,才知道最徹底、最有效的調心之方法,這是其他所有的科學家、哲學家等專家,神通超人的外道,以及那些自以為了不起的成就者、神仙都沒有掌握的獨門絕技。

佛經中講過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印度很多小國家的國王都是非常虔誠的佛弟子,但有個國王因為不了解佛教,所以沒有信仰。

一次,國王獲得了一頭非常珍貴的大象,他找到一位馴象技術遠近馳名的馴象師,讓他馴服這頭大象。馴象師施展了各種技巧,最終把這頭大象馴服得非常馴順、調柔。大功告成之後,他便請國王來當場鑒定。

他和國王一起騎在大象背上,四處巡視溜達。突然,大象開始瘋狂地往前沖,翻了一山又一山,根本不聽馴象師的口令。當大象跑到一座森林裡面的時候,無計可施的馴象師連忙叫國王抓住一根樹干,這樣才脫離了象背,大象仍然不顧一切地拚命往前狂奔。

脫離險境的國王氣急敗壞、怒火沖天。他指著馴象師說道:你膽大包天,居然敢欺騙我!你根本沒有馴服大象,卻讓我坐在大象背上,居心何在?我要把你的頭砍下來示眾。

馴象師委屈地回答說:我確實是把它馴服得服服帖帖了,如果您不信,就等兩三天,大象自己肯定會回來,到時候就可以一見分曉了。

國王雖然怒氣未消,但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便勉強回答說:再給你幾天時間,等大象回來,如果不是你說的樣子,就一定要砍掉你的頭。

過了兩三天,正如馴象師所言,大象的確自己回來了。馴象師為了證明大象已經被自己馴服,便將一個燒紅的鐵球放在面前,並給大象下了一個口令,大象當即毫不猶豫地准備用鼻子去抓那個燒紅的鐵球。馴象師當即對國王說:因為它已經被我馴服了,所以一定會去抓這個鐵球,但抓了以後,它一定會馬上死掉,國王您看著辦,如果您需要這頭大象,就一定要制止它去觸摸鐵球,否則就來不及了。

起初還將信將疑的國王看到大象真的撲向鐵球時,不得不相信了,連忙出手制止了大象的愚莽之行。但國王同時也百思不解,便好奇地問馴象師:為什麼那天你一再下口令,它卻充耳不聞、一路狂奔,今天卻如此服帖呢?馴象師說:我只能馴服大象的身體,卻無法馴服大象的心。因為大象聞到母象發情時的氣味,所以生起了貪心,在貪心的驅使下,就會失去理智,又怎麼會聽從我的口令?今天它恢復了常態,所以會對我言聽計從。

國王聽了馴象師的陳訴,才心服口服。之後若有所思地問道:天下有沒有人能夠馴心呢?馴象師說:有,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國王頓時對佛陀生起了無比的信心,連忙前往釋迦牟尼佛座前皈依、供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雖然世間強制性的法律法規,可以控制人的部分語言和行為,卻無法調伏人心;馴服內心的唯一導師,就是佛陀。

以上所講的,就是調伏自心的方法。

如果沒有這些方法,很多人在遇到沉重打擊的時候,會極度絕望,甚至以自殺的極端行為,來讓自己寶貴的生命走到盡頭。據2003年《光明日報》報道:僅於2003年,中國就有二十萬人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凡夫俗子都有這樣的通病,遇到一點點痛苦,就承受不了,要死要活;稍有一點點世間成就,又立即變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人類歷史上諸種不堪回首的慘劇,綿延不斷的戰爭,都是心造出來的,都是慾望無限膨脹的結果。我們都知道,西方慘無人道的黑奴買賣,可以持續長達四百年時間,把黑人當成豬狗不如的商品來進行交易,這是多麼喪盡天良的事情啊。這一切,都是人的慾望沒有得到控制的極端表現。

所以我們要調伏自心,不讓它主宰我們的肉體,讓我們飽受痛苦的折磨,甚至走向絕路;通過調心,就能給它以勇氣,從而把痛苦轉化為力量;並給它以希望,使它重新走上解脫道。

痛苦或幸福,都是變幻莫測的人生之路中在所難免的。如果沒有調服內心,又如何能保持平穩的心態呢?

以後不管是修行,還是面對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些波動,都要用佛法去調整心態,這種做法不但當下對大家有利,而且對所有生命的未來,都有著不可思議的緣起。

上述內容,都是在現實生活中運用佛法的具體方法。很多人也意識到要將佛法融合到現實生活當中,但如果沒有修行,沒有正知正見,又用什麼東西來融入現實呢?

出座之後的修法,就是將入座時體會到的正知正見,融入到現實生活當中。

希望大家在現實生活中,能盡量運用、落實這些修法。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我們千萬不要錯過。假如今生今世沒有修出什麼結果,什麼時候再有這樣的機會,就非常難說了。所以務必要珍惜這些修法,珍惜這個機會。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豐富、更發達,但現代人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更忙碌、更緊張。巨大的生活壓力,激烈的競爭環境,已經把我們推向了精神崩潰的邊緣,我們太需要修行了!只有修行,才能最終自利利他。

我們現在雖然壓力很大,但獲得了暇滿人身,還是比較幸福、比較自由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不修行,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是任何人都說不清楚的。盡管大家都在說「明天更美好」,但會不會美好,誰敢打包票?自然災害、飢荒、戰爭、暴動隨時都有可能降臨。把握住當下吧!

③ 我這么幸福,為什麼還要學佛

因為你物質豐富,心靈空虛,需要充實自己,人類社會也需要精神食量,精神是生活的希望。

④ 人為什麼要學佛呢

人們首要看重的是物質和現實利益,物質條件的改善對我們來說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智慧,沒有良好的心態,即便擁有再多,也不可能解決人生的痛苦和煩惱。佛法可以給我們提供正確的人生觀念,依法修行能使我們培養健康的心態。所以說,學佛是為我們的幸福人生服務的。 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是什麼

?是無始以來伴隨著我們的無明,和由此產生的種種不健康因素:如貪心、嗔恨心、愚痴

⑤ 什麼是佛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有什麼用

阿彌陀佛

佛是「覺悟」,究竟圓滿的覺悟。學佛可以離苦得樂。

老法師---「佛」是一個對於宇宙人生徹底覺悟的人,他不是神。你如果對於宇宙人生徹底覺悟了,你也就叫做佛了。

1 佛教究竟是什麼?諸位要曉得,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育,所以它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

2 在哲學裡面,「能」與「所」是對立的;佛法雖然講能所,能所是一不是二。宗教的定義,一定要有一個宇宙的造物主、一定要有個神,佛法裡面沒有造物主,也沒有神。

3 「佛」是一個對於宇宙人生徹底覺悟的人,他不是神。你如果對於宇宙人生徹底覺悟了,你也就叫做佛了。

4 佛法是平等的,佛說人人都可以成佛。佛法教學的目的,就是教大家成佛。所謂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了。

法師---學佛有什麼好處?「佛法德用」。這個德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古時候這個德是通用的。你所得到的是什麼?是「大覺」,得到的是智慧。


1 學佛一定是愈學愈歡喜,所謂法喜充滿、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2 迷惑、煩惱、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這總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點,一個月比一個月好,能夠做到一個月比一個月好,那我就很恭喜你。為什麼?你的功夫得力了,非常得力。

3 如果你說你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好,那我就可以說,你這一生決定成佛,沒話說,決定成佛。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進步,這還得了嗎?這不得了!這是我們要努力的。就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妄想、執著要逐漸地減輕,心一天比一天清凈,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智慧增長,對人、對事的看法不一樣了,處理起來也不相同。

4 有很多很用功的人,我教他念經,一天念十遍。念了一年多來見我,他說是不一樣,妄念少了,現在好像是聰明了。為什麼?辦事情很順利,講話也不會顛三倒四了,處理事情好像也很有條理。

5 心清凈,智慧現前,你看看,一、兩年效果就收到了,所以,我們要懂得一門深入!學佛有什麼好處?「佛法德用」。這個德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古時候這個德是通用的。你所得到的是什麼?是「大覺」,得到的是智慧。

6 智慧起作用,起作用就太多太多了,歸納成兩大類,一類是「大慈」,一類是「大悲」,常講大慈大悲。大慈是「利樂有情」,我快樂,我也要幫助大家都快樂,這是大慈,這是佛法的用處;大悲是「教化眾生」,悲心就是憐憫心。

7 佛大慈大悲,普渡眾生、幫助眾生、成就眾生,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成就無上菩提。我過去迷惑顛倒,得到佛法的啟示,才能夠恢復自性的清凈光明,我得到這個好處!

⑥ 我這么幸福為什麼還要學佛

為了自己的前途、為了工作這些方面的太多太多的擔憂,是沒有太大的必要;怎麼樣也能夠過得下去的。沒有一個東西是讓我們完全崩潰、完全過不下去,沒有這樣子。

只要自己有面對的方法,只要有一個稍微比較強大的精神的話,都是可以解決的,都可以面對的,都不會有問題。所以呢,就是為了這些事情不要太多地操心,不要太多的時間花在這些上面,不要太多的精力就花在這些上面;都沒問題的,都能夠過得下去的。

所以關鍵就是要修行。我們的最關鍵的事是什麼?就是修行。最關鍵的事情就是修行。如果我們不修行的話,那就是在這一生當中過得再好,再幸福、再快樂也好,那就是只是一個短暫的美夢而已,醒過來的時候一切都不存在了,然後就是開始是另外一個,面對另外一個現實。所以就是不要沉迷在眼前的一點點的幸福。

如果是一個幸福的人、快樂的人,那也不要沉迷在這個現世的一點點的幸福,你必須要知道這個幸福是怎麼來的。這么多人不幸福,這么多人身體不健康、生活困難,還有各種各樣的痛苦。這么多人不幸福,為什麼你就幸福呢?你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就是要想一想這個事,這個幸福是怎麼來的。

不是因為你很了不起,——不是因為你今生的這個人是很了不起的,是因為上一世的你是一個很不錯的人,他做了很多的好事,今天的你就可以享受上一世的你的福報。

就是像我們現在的富二代一樣,他自己可以不上班,自己可以不工作,但是他可以揮霍很多很多的錢,這樣子。這不是因為他好,是因為他的父母好。

同樣的今天的我們,比如說有某些人他覺得他很幸福,我為什麼要學佛呢?我這么幸福,我為什麼還要學佛呢?這根本上就錯了,對學佛的本質上的一個錯誤的理解。

學佛,根本就不是因為今生痛苦就去學佛。今生痛苦學佛當然有這樣子的,但是學佛它不僅僅是因為今生,也不僅僅是因為痛苦,也不僅僅是因為個人的痛苦。

學佛,——大乘佛教,我們剛才開始的時候也講過,我們就是為了消滅天下所有眾生的痛苦而學佛,並不是我這一生當中要稍微過得好一點。過得好一點就不學佛了;過得不好就去學佛。我們很多人比如說對出家的這種誤解,比如說很多人覺得在社會上混不下去了、走投無路的人去出家;那這個是不對的,這是我們對出家的偏見。

然後對學佛的這個誤解也是,就是因為這一生當中家庭、感情、事業不順利的人去學佛,順利的人就不需要學佛。這種看法,我們根本把佛法就沒有當作一個佛法,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作佛,根本就沒有、根本就不了解什麼叫作法。這樣子的都不叫作佛法,佛法它不是這樣子,它不是為了這一生的減少一些痛苦。

所以我們的這一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首先我們要爭取證悟,證悟了以後要更加地努力去培養證悟的智慧。這個時候是更需要的。

所以關鍵修行。最關鍵的就是要修行,其他的這些生活上的這些瑣事,不要太多地去操心,沒有問題的,很多的擔憂其實不會發生的。所以真正需要的就是要修行,最關鍵的就是修行。

⑦ 我這么幸福為什麼還要學佛

因為你的幸福跟世間一切一樣無常 為何人間有四季 就是告訴你人間無常 你的幸福是福報顯現 但是福報用完了你又怎樣 對 和其他沒福報的人一樣

學佛可以繼續修得無量福報 還可以出這個輪回的三界 永遠的幸福下去

⑧ 我沒有信仰生活過的很幸福,學不學佛都一樣,如何看待這些想法

信仰是每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對有信仰的人來說,哪怕在世俗當中沒有獲得幸福,但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與目標,卻會在任何時候都鼓勵、陪伴著他,這就是他的精神支柱。而沒有信仰的人在面對世俗的坎坷和起伏時,往往會經不起沖擊與挑戰,最終走到崩潰的邊緣。
學不學佛,完全是自己的自由。佛教從來不會強制性地推廣自己的教義,釋迦牟尼佛非常尊重別人的信仰。佛教認為,通過政治手段,或藉助某種勢力讓別人改信佛教,對很多家庭來說,有可能是一種災難或打擊,有可能會讓有些人精神不正常乃至自殺。所以,釋迦牟尼佛非常反對強加於人的傳播方式。
人生在世,尋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出門在外,天黑了都知道要回家,當我們一期的生命走到盡頭,也需要有一個家可以回去。信仰如同我們的家,使我們的生命有所依靠,使我們的未來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

因此,人只要有生死,就需要有信仰,有了信仰,人生才有目標,精神才有依靠,行事才有準則;乃至遭遇苦難時,有了信仰就會產生力量;彷徨失意時,信仰可以指導我們的方向,指引我們的前途;心中有了煩惱的時候,信仰會幫助我們獲得一股安定的力量。

相反的,沒有信仰的人,茫茫無依,如同行屍走肉,生活沒有目標。因此,信仰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有信仰的人即使遭遇到難忍的痛苦,或是致命的打擊,由於信心的生起,終能克服困難,再度燃起希望;沒有信仰的人,生命沒有依歸,生活便沒有中心,而失去意義。

人生在世,尋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出門在外,天黑了都知道要回家,當我們一期的生命走到盡頭,也需要有一個家可以回去。信仰如同我們的家,使我們的生命有所依靠,使我們的未來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

因此,人只要有生死,就需要有信仰,有了信仰,人生才有目標,精神才有依靠,行事才有準則;乃至遭遇苦難時,有了信仰就會產生力量;彷徨失意時,信仰可以指導我們的方向,指引我們的前途;心中有了煩惱的時候,信仰會幫助我們獲得一股安定的力量。

相反的,沒有信仰的人,茫茫無依,如同行屍走肉,生活沒有目標。因此,信仰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有信仰的人即使遭遇到難忍的痛苦,或是致命的打擊,由於信心的生起,終能克服困難,再度燃起希望;沒有信仰的人,生命沒有依歸,生活便沒有中心,而失去意義。

佛教內部也是這樣,大乘菩薩戒中有一條戒,就是不能用強制性的手段,讓小乘佛教徒改學大乘佛教。密宗十四條根本戒中的第六條規定,如果毀謗、批評、攻擊其他人的宗教信仰,就會犯戒。所以,不管你是唯物論者、唯心論者、有神論者、無神論者,都是自己的選擇。但我們大家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追求幸福。

即使是無神論者,為了獲得幸福,也可以採納大乘佛教的理念,學會愛所有的生命,騰出一些精力,去做公益、慈善、環保等等,這樣也能從中得到幸福與快樂。

⑨ 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要學佛

學佛是讓你們救度眾生,不是只為自己,只有救度眾生你的果位才能上去,你的境界才能提高。果位越高,救度眾生的境界也越高。如果只知道救自己,其實你已經沒有能力救度眾生,沒有能力做功德了。比如你天天為自己念經,實際上是你自己欠債太多來不及還,你怎麼去做功德呢?又怎樣救度眾生呢?就像自己掙的錢都還債了,哪有錢來幫助別人。

度眾生是我們的目的,怎樣度眾生呢?首先要破邪立正,破除邪的東西,即破除不正的東西,才能在心中樹立正能量;只為自己的利益去做事情就是不正。所以要把思想上骯臟的東西全部破除,才能成為正。當你破邪立正之後,你的智慧就會慢慢產生圓融,佛法上叫定慧圓明之象,也就是定下來之後智慧就開了,就圓融明白了。比如:有些人的臉你一看就知道很聰明,而智商有問題的人你一看就知道傻傻的。定慧圓明之象,非常重要,是你破邪立正的結果。


辯才無礙,就是嘴巴去講,用智慧去論述。比如救人勸說別人修心,你嘴巴不會講,別人提出的問題,而你如果沒有一種能力去講,明明是真理有的就會越辯越不明。嘴巴有辯述能力叫辯才,無礙就是沒有阻礙,你們去弘法如果嘴巴不會講,這個法如何弘呢?一定要無礙就是你的嘴巴講佛法講得特別好,沒有阻礙,這點很重要。

一個人要具有很多本領來弘法,要有智慧,要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大無畏就是把自己忘記,不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如果這個人在弘法,不論是正說、引說,實際上都是妙法。正說就是正確很嚴厲地說,直接告訴你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在這里為什麼用引說,而引說叫反正話,今天想把這個人講通,你可以用很多種方法引導他清醒,如果用正常的方法不能讓他清醒,你可以用另一種方法。

也就是說你今天想把這個人講通,讓他信佛念經,有時講話要引導他去想。比如醫生告訴病人,如果你這個病如果不好好醫治,以後會引發什麼什麼重病,這個醫生說得沒錯啊。但是正常的醫生是不應該這樣說的,因為說了病人心裡會怕,會有壓力,對有些病人不能這么說,但對有些病人就得這樣說,因為有些病人根本就不理解醫生,不相信醫生,如果不講嚴重一點他就不會重視自己的病。

正說、引說均系妙法。如果你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救度眾生,說法上有一點引說也是妙法,因為當你真正想救這個人時,你必須要用盡你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這裡面要有一個原則,叫主因根正,即你主要種下的因果,你的根是正的(就是出發點是好的),稍有一點引說沒關系。人要有信念,如果發心正就會有一系列的妙法。

下面給徒弟說一下學佛的根基中下根者聞法時會有大反應,「大反應」是現代話,中下根者,就是修為一般,不是太好的人稱為中下根的人,根就是你的根本,是你前世所修帶來的修為,中下根的人一聽到佛法就會有大驚怖,即驚恐。就像師父在說法時,如果說到有些事情,根基很淺的人,他們聽到後會恐怖。當你有想法有表情時,你的根基是淺的。

就是給中下根者弘法時,你勸說他學佛時,他會很詫異,「原來人間還有這種事情」,然後會驚恐,當你勸人學佛時,就是要讓他有些驚恐感。比如:一個經常殺生的人,你告訴他,某某某就是因為常殺生,如何如何了。他聽後一驚,然後就恐怖了,感覺自己不能再做這些事情了,你這樣是不是救了他?對那些中下根者就得用這些方法,讓他們徹底明白覺悟,才能改變。

老子曰:「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就是對缺乏悟性,見識淺薄的人,聽到「道」就大笑不止,表現出鄙視、譏笑的語態,是因為「道」理論高深不容易理解,如果人人都能理解輕易接受,那就不足以稱之為「道」了。很多法門講道,其實就是修心學佛的一種方法。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師父教你們做人處事的方法:

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

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灑脫是養心第一法。

恭錄 正說 引說 均是妙法

閱讀全文

與我這么幸福為什麼還學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哪裡查健康綠碼 瀏覽:201
古代稱呼年輕貌美女子叫什麼 瀏覽:507
五個點怎麼編小故事 瀏覽:515
佳星幸福使者用什麼配件 瀏覽:709
美女用海口話怎麼說 瀏覽:960
2021江西省事業編制是什麼 瀏覽:364
哈爾濱幸福橋在哪裡 瀏覽:153
社會該如何關愛心理健康 瀏覽:124
你最想要的婚姻是什麼樣的 瀏覽:271
北京怎麼找美女 瀏覽:903
跟美女一起上班應該聊些什麼話題 瀏覽:808
於榮光在幸福還會來敲門飾演什麼 瀏覽:680
文科工程經濟類專業有哪些 瀏覽:242
愛情觀和別人不一樣怎麼回事 瀏覽:504
蘋果怎麼清除健康內存 瀏覽:196
百變美女忘了叫什麼 瀏覽:732
故事課前小律動怎麼加 瀏覽:204
qq愛情廣場如何關閉 瀏覽:667
如何獲得蘋果健康 瀏覽:366
行政事業單位勞務費包括哪些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