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幸福歸根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

幸福歸根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

發布時間:2022-12-31 04:49:33

❶ 幸福由什麼來決定的…

幸福是一種感覺,一種令人愉悅的感覺.它大致等於快樂!
其實這種感覺是我們一生都在為之奮斗的一個目標。
有了她/他,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沒白費,
生命中充滿了她/他,此生也就不曾虛度。
當自己用盡全力得到了想要的結果,並因為自己的努力給大家帶來了愉悅的幸福感
這也就是叫做幸福的東東了。
也許世界上真的不存在絕對的公平,我們每個人也都不必去刻意的追求什麼,一切隨緣好了。
其實有時候選擇放棄也恰恰是追求自己真正幸福的一個開始。
幸福沒有嚴格的定義,只要不要太刻意的在乎它,也許它就在自己身邊。
有了挫折,會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
想開些,別總讓自己陷入痛楚里。
釋然也是一種幸福。
總之,我們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樣,但是我們的心情是一樣的,那就是能快樂開心的生活。其實幸福並不遙遠,它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就象人們說的一樣,幸福不是你擁有的多,而是你計較的少

❷ 如何認識「人民幸福」的基本內涵,對你來說,怎樣才能稱之為幸福

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1、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確保人民幸福的根本

人民幸福,從來都是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生活如何,又取決於走什麼樣的道路。「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確保人民幸福的現實目標

人民幸福的實現必須建立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立足於完成一個個符合國情、切實可行的階段性戰略目標。十八大報告確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是對人民負責、為人民造福的現實的奮斗目標。

(2)幸福歸根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所奮斗的一切,歸根到底是為人民謀幸福。一切為了人民的幸福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也是貫穿黨的十八大報告的一條紅線。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情懷,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對自身歷史責任的擔當。

❸ 簡述幸福的兩種能力

真正的幸福歸根到底是兩種能力,第一種能力,是在順境當中懷著感恩去享受這種美好,懷著感恩去與他人分享這種美好,第二種,與第一種能力同樣重要,真正有幸福能力的人,在逆境當中懂得與不幸共處,懂得於病痛共處,真正有幸福能力的人懂得於煩惱共處}所以當一個女人對著鏡子微笑的時候她是在對著全世界微笑,當你對自己滿意的時候你會對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也很滿意,有些東西換個角度看待會不會不那麼重要,還有送給那些因為白白而分開的人,別人喜歡你和你喜歡你自己同樣重要,但是,兩者不能兼顧的時候,你喜歡你自己更重要,加油,祝願每個人都能與黑暗共處。

❹ 經歷能否與幸福連用

經歷能否與幸福連用

我們的幸福
[論文摘要]:哈佛大學曾經開設了一門選修課「幸福課」,老師名不見經傳,卻因「積極心理學」成了哈佛的紅人,「幸福課」的火暴讓人們看到了那些貌似優秀幸福的人內心強烈的沮喪、消沉、絕望……於是我們禁不住問:為什麽我們不幸福?我認為,在如今這個充滿焦慮和壓力的「幸福大蕭條」社會,作為當代青年的我們在奮斗與追求的道路上應該要學會積極感知幸福,努力把握幸福. 關鍵詞]:幸福;人生價值目標;青年幸福感;感知把握
魯迅說:「惟獨革命家,無論他生或死,都能給大家以幸福。」貝多芬說:「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啊,多麽幸福的時刻啊!當我能接近這地步時,我該多麽幸福啊!」。吳運鐸說:「即使自己變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鋪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讓自己的夥伴們大踏步地沖過去,也是最大的幸福。」幸福問題是一個當今心理學界極為重視的研究課題,跟隨著哲人們的思考,我們開始探討我們自己的幸福。 一、 幸福的內涵
從字面上看,幸福二字從宋代以後開始連用,但是連用起來的意義,卻遠非近世對於愉悅、舒適、如意的生活或境遇的描述。最早使用「幸福」,應該是把「幸」字當「祈望」、「盼想」的動詞。倘若「幸福」二字的連用,能還原成將「幸」字當做動詞,那「幸福」就不是一個已完成的狀態,而是一個渴望的過程„„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言:幸福是對重復的渴望。
現代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渴望幸福,追求幸福,千百年來無數東西方哲人都曾探討過幸福這一話題,但眾說紛紜,沒有定論。簡單概括起來,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可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以外界的標准界定的幸福; 第二:以內在情緒體念為標准界定的幸福; 第三:以個體的主觀判斷為標准界定的幸福。
由次可見人的主觀的內在動機在人追尋幸福的過程中佔有很大的權重,但是,我們知道幸福的主觀性不能脫離其客觀性而存在。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幸福是主體價值得以實現的體現,與人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理解分不開。但幸福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條件

決定的,是處於一定社會歷史環境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
通過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我們了解到(一)、幸福的客觀性決定幸福的主觀性,幸福的主觀性依存於幸福的客觀性。生活在大社會中的我們的幸福感離不開我們自己的主觀體驗,我們追求幸福所以我們想實現我們的願望與理想,然而我們所有的慾望是建立在我們的社會關系和生活條件上的,所以我們只有通過努力實踐,通過將主體的慾望與客體有機結合才能達到幸福的彼岸。(二)、幸福不僅僅來自對自然需要的滿足,也來自對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滿足。人們追逐物質享受,可是當我們的物慾橫流,只抱著物質金錢昏昏入睡時,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精神世界就這樣隨著物慾的激流漸行漸遠漸無痕,這時,人們難免會對物慾產生厭倦,精神生活的貧乏只會讓我們慢慢喪失幸福感。(三)、勞動是幸福的源泉。幸福不僅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參與進一步的創造。勞動是我們生存的基本方式,當我們用自己的雙手實現了自己的期望,在肯定自我的同時,我們也滿是幸福。正如徐特立所言:「想不付出任何代價而得到幸福,那時神話。」(四)、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不可分離,社會幸福是個人幸福的基礎。人始終是社會的人,幸福有其個體性,但是幸福絕對不是個人的私事。「只有整個人類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狄慈根如是說。當人們懂得這一份大愛時便擁有了一份難得的幸福。
當我們把追求幸福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時,又聽到了哲人振聾發聵的聲音。「當你幸福的時候,切勿喪失使你成為幸福的德行。」莫羅阿如是說。道德規范是幸福的必要條件。「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中國古人也意識到道德與幸福的關系。同樣的西方也有類似的觀點,「人始終不渝地謀求幸福,他的軟弱無力不斷地提醒他:沒有他人的幫助,就無法得到幸福,他也知道,懷有與他同樣希望的人是無窮無盡的,他每時每刻都相信,他的幸福依賴於別人的幸福,而行善是他當前的幸福首要和最可靠的手段。」可見,當我們樂此不疲地追求幸福時,當我們帶著內心的慾望和期待上路時,要記得配上一把道德的標尺,過有德的生活,做有德的幸福的人,這樣,我們才不會墜入慾望的苦海不能自拔,真正的愛人,愛物,愛生活,得幸福。把德性本身當作人生的出發點和歸宿,把幸福當作追求的結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所謂"仁者無憂","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

❺ 幸福由什麼決定

幸福由自己的心態來決定,如果一個人不滿足現狀,一味地追求自己達不到的目標,無論是金錢,地位和愛情,都只會讓自己更加煩惱和痛苦,而如果他能看淡近一切,就算是天天吃泡麵也能感覺到快樂,能廠感受到快樂就是幸福的

❻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准確把握馬克思主義關於幸福的闡釋,對於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追求和創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幸福的主觀性強調的是不同時代、階級以及不同生活目標和理想的人有著不同的幸福觀,顯示著幸福的個體性;幸福的客觀性強調的是人們需求的滿足,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結果,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這種主觀性和客觀性統一的基礎是人的實踐。首先,幸福的客觀性決定幸福的主觀性,幸福的主觀性依存於幸福的客觀性。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主體價值得以實現的體現,與人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理解分不開。但幸福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條件決定的,是處於一定社會歷史環境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承認幸福的主觀性,是確立正確幸福觀的前提。但是,幸福的主觀性不能脫離其客觀性而存在。其二,幸福的實現,要通過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幸福離不開人的主觀體驗。但是,追求幸福的慾望本身不是幸福,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使追求幸福的主體慾望與客體結合,即通過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使慾望得到滿足,才能獲得幸福。例如愛情,馬克思指出:幸福的愛情「是以所愛者的互愛為前提的」,如果一個人所愛的對象根本不愛他,不管作為主體的他愛的慾望和體驗能力有多麼強烈,都無法從其所追求的客體中獲得真正的幸福愛情。其三,隨著實踐的發展,幸福的主觀性和客觀性都會發生變化。一方面表現為,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享受需要和生存需要的對立將逐步消失,「以前表現為奢侈的東西,現在成為必要的了」。另一方面,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的改善,將極大地充實和擴展人類幸福的內涵,並提升人類幸福的質量。

幸福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

馬克思以前的幸福觀,往往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割裂或對立起來。這些幸福盡管形形色色,但歸結起來,最主要的有兩大類:一種是把幸福歸結為禁慾主義,認為人的物質慾望即為邪念,肉體的需要即為罪惡,必須加以壓抑和禁止。另一種是把幸福歸納為享樂主義,強調個人的物質享受,否定健康的精神生活。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人對其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需求,完全是正當的,滿足正當需要是人不可剝奪的權利,一切壓抑人的正當需要的行為,都是違背人性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充分肯定人的正常需要,絕不僅僅是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自然需要,還包括滿足人們社會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自然需要主要指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等等;人的社會需要包括人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發展需要等等;人的精神需要包括歸屬需要、認同需要、自尊需要等等。所以,人的幸福不僅僅來自對自然需要的滿足,也來自對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滿足。如果一個人只追求物質享受,沒有精神追求,即使達到自己的目標,這種幸福感也是蒼白的,並且很快就會厭倦的。如果一個社會只有豐富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很貧乏,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因為無法滿足人們的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難以維持和鞏固。

幸福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范疇不僅包含著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還在於通過勞動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創造。勞動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方式,勞動過程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展開的過程。人是自由自覺的勞動者,從事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最本質的需要。人的需要不僅指向能夠滿足其需要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而且指向生產這些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勞動本身。人的需要的滿足,不能祈求神的安排,也不能靠大自然的恩賜,只能通過勞動改變世界以適應自身的需要。勞動是幸福的源泉。人們不僅通過勞動創造適合需要的對象物,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通過勞動產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需求,創造新的幸福。

幸福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人始終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同社會的本質始終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幸福的個體性,決不意味著幸福是「個人的私事」。個人的幸福與社會幸福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社會幸福決定個人幸福,個人幸福豐富社會幸福。個人幸福的真正實現,不僅有賴於徹底改造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而且有賴於社會物質和精神生產力的提高,有賴於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不可分離,社會幸福是個人幸福的基礎。社會應當關心和維護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幸福,並盡可能地為個人幸福的實現創造有利條件;社會幸福高於個人幸福,個人要索取首先要有貢獻,要想獲得幸福,就要為社會、為他人創造幸福。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類的天性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善」,只有「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❼ 學習的幸福感是由成績決定嗎論據(學習的幸福感是由成績決定)

傳統教學觀認為增加學生的成績(分數 )就是提高學生快樂幸福感的最有效的 方法和手段。的確,成績可以使學生得 到某種程度上的快樂和幸福,但現代教 育理論認為,成績(分數)僅僅是能夠 帶來快樂幸福感的很小的因素之一,學 生是否快樂(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 於很多和絕對成績無關的因素。

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奚愷元教授,指出 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標不是最大化絕對成 績,而是最大化我們在獲得成績歷程中 收獲的點滴幸福。

那麼除絕對成績外,還有哪些因素影響 學生的快樂幸福感呢?

時間性的比較和人際之間的比較可以給 學生帶來快樂幸福感。比如一位學生最 近在一次考試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 績,他覺得特別得開心。但實際上他的 快樂感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因為他取得的 成績給他帶來的,更多的是因為比較而 產生的,從時間性比較來說,如果他以 前的成績一直位於班級中下水平,那麼 現在取得的好成績就會使他感到快樂幸 福。而如果他以前的成績就一直是很優 秀的,那麼他也就不會對這次的好成績 有過多的快樂感。

快樂的另外一個來源就是脈沖式的變化 所帶來的。如果一個學生一直成績優秀 而沒有什麼變化,他是不會比其他同學 幸福快樂的。也就是說,好成績並不是 快樂的重要因素。而當一個學生學習成 績並不是太高,但是他時不時滴會有一 些起伏變化,比如體育比賽獲獎、做好 事受表揚等,這些脈沖式的快樂就能使 人感到更加幸福。

同樣的道理在對待學生鼓勵方面是很有 用的。假定你的學生需要得到你的鼓勵 和表揚,而作為教師的你有兩種給予鼓 勵的方式:一種是你可以給學生過多過 密的關注、鼓勵;另一種是可以給學生 相對少一點、相對平和的鼓勵、關心, 但是你可以時不時對他們給與鼓勵和支 持。客觀地講,雖然你在第一種方式中 給與學生的鼓勵和關注是巨大的,但是 學生往往在第二種方式中更能得到快樂 、享受幸福。

但我們同樣無法迴避這樣的事實,學習 成績不可能人人都出色,至少在現在這 個階段,我們還不可能期望人人都快樂 地擁有好成績。成績優秀群體和弱勢群 體之間的分數鴻溝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習的終極目標是幸 福的最大化」的理論,為我們打開了一扇 新的視窗。絕對分數的鴻溝無法填平, 而快樂、幸福感卻可以被每一個學生擁 有。我們關注成績分數,希望成績分數 提高的同時,幸福感也能與日俱增。我 們同樣關注弱勢群體,希望每一個普通 學生都擁有幸福。增加每一個學生的學 習幸福感,這是教師的責任,也理應成 為教育戰線中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自發的 責任。當然,社會在進步,滿足感和不 滿足感都是相對的,不以偏概全,新的 教育成才觀可以引導學生看自己成功的 一面,不把缺憾的一面放大,來讓每一 個學生盡量大地獲得快樂幸福感。

21世紀的教育,將是追求人性最大化的 時代,也將是追求學習幸福感的世紀。

歸根到底,學生最終追求的是學習的快 樂,而不是有更好的成績。因為,從「效 用最大化」出發,對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 是成績、分數,而是學習的快樂本身。

❽ 以下屬於幸福的主觀條件的因素包括

幸福存在於自身之內,而非自身之外。就整個人生來說,幸福最基本的要素無疑就在於人的構成和人的內在素質。因為內心的快樂亦或是痛苦,首先是個人的感情、慾望和思想的產物,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是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識之內。我們內在的幸福和快樂並不會因地位和財富的不同而不同。人最本質的東西就在於知覺的形成。人們追求的幸福,只能局限於能感知到的范圍。也就是說,我們能獲得多少幸福,是由我們的內在人格所決定的。命運賦予我們的往往是「我們有什麼」和我們在他人評價中是什麼樣,而這是可以改變的。但如果我們的精神不夠富有,我們的命運就不會有多大改變。如果我們生活的價值與幸福,取決於別人的認定,那這種生活方式是可悲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而活。如果我們的本性欠缺價值,那麼,人生必欠缺價值。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實實在在可感知的,而不是虛幻不實的。歸根到底,人生的幸福,主觀因素比客觀因素重要,其中最本質的要素是人格,即健康、力量、外貌、氣質、品格、理智以及教養。真正能使我們感受到幸福的,不是我們擁有的客觀事物是什麼,而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內心感受,無關事物本身。也就是,內心對外在物質的投射。

❾ 稻盛和夫:要有「知足之心」,就是培養一顆能夠感受到幸福的心靈

【稻 盛 • 金 句】不管物質條件如何充裕,如果無限度地追求慾望,就會感覺不足,心中就會充斥著不滿,就無法感受到幸福。相反,即便是在物質匱乏、一貧如洗的狀態下,如果具備知足之心,就仍能感受到幸福。

-----《思維方式》


幸福的感受來源於「知足之心」.mp3 00:0010:29

點擊上方即可收聽主播明曉音頻


不管物質條件如何充裕,如果無限度地追求慾望,就會感覺不足,心中就會充斥著不滿,就無法感受到幸福。相反,即便是在物質匱乏、一貧如洗的狀態下,如果具備知足之心,就仍能感受到幸福。


就是說,幸福與否,是由人的心靈狀態決定的。「滿足了這些條件就能幸福」,世上沒有這種普遍性的標准。在臨死時,能夠感覺到「我的人生是多麼地幸福啊」,塑造這種能夠感覺到幸福的心靈,才是重要的。如果沒有這種能感受到幸福的「美好心靈」,就絕不會有幸福。


那麼,要塑造這種美好的心靈,具體應該怎麼做呢?據說人有108種煩惱,釋迦牟尼說,這些煩惱是陷人類於痛苦的元兇。這些煩惱中,最厲害的有三種,就是「慾望」「愚痴」「惱怒」,被稱為「三毒」。


我們人類是在這「三毒」的控制下度日的生物。想比別人過更好的生活,想輕松賺錢,想盡快出人頭地。這種物慾和名譽欲,隱藏在每個人的心中。如果這些慾望無法實現,就會轉為惱怒:「為什麼事不如意?」惱怒之餘,就會對那些成功人士心生嫉妒。


一般人隨時隨地都會被這樣的煩惱所支配。但是,人要聽任「三毒」擺布,就絕不會感受到幸福。



釋迦摩尼用這樣的一個故事來形容人的貪欲,描繪人沉溺於慾望的情景。據說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得知這個故事後大為驚嘆而且非常佩服。他說:「再沒有任何故事能將人類的貪欲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深秋時節某一天,在落葉和寒風中,有位旅人行色匆匆,趕路回家。走到某處突然低頭一看,腳下一片白乎乎的東西,仔細一瞧,竟是人骨。此處怎麼會有如此大量的人骨呢?他不禁毛骨悚然,又不得其解。只顧往前奔走,抬頭看時,迎面走來一隻體格巨大的老虎,咆哮著向他逼近。旅人直驚得魂飛魄散:「啊!那麼多人骨原來是老虎吃剩的殘物。」他急忙掉頭逃命,然而慌不擇路,一陣猛跑竟然跑上了懸崖峭壁,前無去路,後有猛虎,陷入進退維谷之地。


看看四周,在懸崖上有一棵松樹,他趕忙爬了上去,但老虎是貓科動物,它張開駭人的巨爪,也開始爬樹。


「今天我命休矣!」正當他萬念俱灰時,忽然看見往下垂著的一根藤條,別無選擇,他順著藤條往下滑去,那藤條卻不著底,旅人被懸在半空之中。下面是狂風巨浪、怒濤翻滾的大海。上面的老虎雖然無法順著藤條爬下來,卻仍伸著舌頭、流著口水盯著他,正所謂「虎視眈眈」。


正想喘一口氣,考慮接下來怎麼辦時,忽聽到上方有窸窣之聲,定睛一看,黑白兩只老鼠正在交替啃咬那藤條的根部。藤條一旦被鼠牙咬斷,旅人就會落入海中。命懸一線之際,旅人拚命搖晃藤條,想將老鼠趕跑。


搖擺之下,有濕漉漉、暖烘烘的液體落到他臉上,用嘴一舔,是甜美的蜂蜜。原來藤條根部有一蜂巢,一經搖動,蜂蜜就掉落下來。


舔著甘露般的蜂蜜,旅人居然陶醉了起來,以致忘記了藤條還在被老鼠不停地啃食,忘情地享用起了美味的蜂蜜。但是,就在下方的海面上,狂風巨浪中出現紅、黑、青三條巨龍,正等著他掉下去後一飽口福。旅人不敢往下看,只敢向上看著蜂巢,不停地搖晃藤條,舔食落下的蜂蜜。


「一個被救助的人,現在成了救助別人的人,我感悟到一種命運的輪回。當初受到的恩惠,如今通過重建『京瓷美達』的機會,得以回報,我感到由衷的喜悅。」


釋迦牟尼說:「這就是我們人的本性。」大家聽了可能會覺得好笑,但這正是我們自己現在的樣子。



釋迦牟尼講的故事可以做如下解釋。


故事中的這個旅人,在寒冷的秋風中,單身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們的人生其實也是如此,不管曾經有過多少朋友,但人生歸根到底還是一個人的旅程。出生時是一個人,死去時也是一個人。


在這里,老虎暗喻的是無常,意味著死亡。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死亡的威脅,死這只老虎的陰影時刻追逐我們。所以,人會嘗試各種保健方法,拜託醫生看病,或是皈依宗教,用盡各種方法逃避死亡。


好不容易爬上的松樹,指的是迄今為止積累的地位和財產。但即便是有了這些,死亡也會毫不留情地到來,在這一點上,地位和財產沒有任何用處。但人卻拚命抓住松樹上垂下的藤條,吊在半空。這就是人的真實姿態。


啃食藤條根部的白黑兩鼠表示白晝和黑夜。也就是日夜交替,時間流逝,生命終將會結束。


下面的三條龍中,紅龍比喻「惱怒」,黑龍比喻「慾望」,青龍比喻「愚痴」。惱怒、貪欲、愚痴這「三毒」糟蹋著我們的人生,但這「三毒」卻是由我們的心製造出來的。


從出生到死亡,人需要單獨走完全程。這個過程中,不僅時刻受到死亡的威脅,也時常受到源自我們內心「三毒」的威脅。所以,釋迦牟尼倡導持戒(持有道德規范,並努力實踐),告訴我們必須抑制利己心,抑制煩惱。




當然,利己心和煩惱,是人生存所必需的能量,不能一概否定。但是與此同時,它們有劇毒,讓人陷於痛苦,甚至斷送人的一生。這樣的利己心和煩惱,是把我們引向不幸、毀滅我們人生的元兇。


但另一方面,人類原本也具備美好的根性,它與煩惱處於對立的位置。比如樂於助人,為他人盡力就能感覺到喜悅等。這種美好的心靈,每個人都具備。但當煩惱過多時,這樣的美好心靈就不容易呈現出來。


所以,我們要盡可能擺脫慾望。要完全消除「三毒」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努力控制它們,抑制他們。這樣的話,美好的心靈就自然會呈現出來。


為此,釋迦牟尼告訴我們要有「知足之心」,就是培養一顆能夠感受到幸福的心靈,這才是重要的。釋迦牟尼教導我們,不要貪得無厭,不要怒火中燒,不要牢騷滿腹,重要的是努力培育一顆仁厚充裕的心靈。


每天帶著知足之心、感謝之心去生活,我們的人生就能變得豐富多彩,幸福美好。


本文摘自《思維方式》

閱讀全文

與幸福歸根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些是衛生健康的事 瀏覽:226
美女忘帶鑰匙是什麼電視劇 瀏覽:943
愛情運怎麼算 瀏覽:399
2008年還有哪些故事 瀏覽:382
美女韓語版怎麼說 瀏覽:525
什麼是上升式婚姻 瀏覽:166
不主動的人怎麼可能有故事 瀏覽:747
如何自救婚姻的星座女 瀏覽:520
質量問題是社會經濟的什麼 瀏覽:930
廈門人的幸福是什麼 瀏覽:595
婚姻生育證在哪裡辦理 瀏覽:162
事業單位言語一般多少分 瀏覽:23
福建寧德和湖北襄陽哪個經濟強 瀏覽:460
有聲故事會怎麼製作 瀏覽:95
找美女qm是什麼意思 瀏覽:608
如何掃健康碼圖片 瀏覽:780
螞蟻深林愛情樹需要多少能量 瀏覽:746
幸福航空0元機票什麼意思 瀏覽:966
中巴經濟發展前景如何 瀏覽:920
微信里健康碼填錯了怎麼重新申請 瀏覽: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