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佛教的婚姻觀
在很多的人的眼中,婚姻是很可怕的東西,你一旦結婚了,就會被束縛住,佛教的婚姻觀是怎麼樣的呢?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佛教的婚姻觀,歡迎大家閱讀。
佛教的婚姻觀篇一
婚姻是業力、因果的產物
依佛法的觀點,對婚姻的基本看法則是——婚姻是由於人們內在的愛欲需求,累世的會聚因緣,以及業力的牽引,導致今生男女兩人遇合,組成家庭,乃至生兒育女。這中間,有其必然的因果關聯。一對美滿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婚姻的美滿與痛苦,來自各人前世與今生的行為和造作,非是上天安排,也非他人強加。故每個人都要為自己過去、現在、將來的行為負責。同時,佛教也教導人們要遵從所在國家的 法律 、道德,保持和維護家庭的穩定和幸福,從這個觀點出發,也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問:常聽佛教中講業力,請問什麼是業?什麼是業力?答:業,即行為或造作之義,它包羅了思想、語言和行為的方方面面。我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做業,如好的思想、好的行為叫做善業,壞的思想、壞的行為就叫做惡業;業力: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果之力用,稱為業力。善業有生樂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佛經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斯里蘭卡那蘭陀長老在《覺悟之路》中指出:「在這個世界上,發生在任何一人身上的任何事,都是其本人應得的。……我們對自己的幸福快樂和痛苦憂惱負責,自己創造自己的天堂,自己挖掘自己的地獄,自己是自己命運的設計師。」又如在生活中,當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孩子說:「做一個好孩子,你將得到快樂,我們就會喜歡你。但是,如果你不聽話,你將得不到快樂,我們也不會喜歡你了。」這時,她 教育 孩子的也正是業的思想。我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是業力因果最通俗的說法。婚姻是業力、因果的產物,它固然是今生的努力所為,但也包含了前世的因果。如有的人一輩子小心謹慎,為人厚道,婚姻卻屢遭挫折;有的人雖然未經努力,而幸福婚姻卻如影隨形,得來全然不費功夫。這種看似不合理的差異,除了三世因果說,確實很難解釋得清楚。婚姻的偶然中也有其必然性。
佛教的婚姻觀篇二
婚姻源自愛欲心
「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愛欲是三界眾生輪回的根本。如《圓覺經》雲:「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也就是說有愛欲之心,就會輪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脫。佛教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認為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為三,於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無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除了父母外,還要有外識(神識)前來參與才可。「神識」即現代人所說的靈魂,「神識」之所以來投胎,驅使它的力量就是愛欲心。對普通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兩件事,就是「飲食男女」。飲食是維持肉體生命的存在所必須,而男女欲愛則是維持人類種族延續的必要活動。古人說:「飽暖思淫慾」,在飲食、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男女慾望的滿足,往往上升成為第一需要。 兩性 之間的迷戀,經過多生累世的熏染,於是在人們的意識深處,它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性,以至變得痴迷堅固。故佛陀曾指出:眾生對淫慾的執著,甚深甚巨;如果對世上還有一種事物,其迷戀程度若能與它相等的話,那麼,便沒有任何眾生能超越生死,我也無法度眾生了!如《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由此可見,淫慾的力量何等巨大,這也是眾生始終在六道中的輪回之因。《佛說四十二章經》又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佛說八師經》:「淫為不凈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痴荒,死復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家樂林藪。」下面,我們來看看愛欲在婚姻中的作用。就男女的感情產生來說,最核心的元素是情慾(貪)。男女從相識到產生感情,是因為彼此愛慕的欲貪,因此通過交流、協調,而有可能發展成為夫妻。從貪的角度來分析男女的感情。貪的對象有很多,其中色貪第一、眷屬貪第二,其它還有財、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貪對方的美貌,有人貪對方的錢財,有人貪對方燒的好菜,有人貪甜言蜜語等,這都是貪著。但是男女之間最深的貪著是情慾,這是維系男女感情最根本的東西。男女的情慾有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本質是一樣的,但是程度有差別。
(1)色:也就是貪著外在的美貌;
(2)情:所謂情是兩個人心靈有了溝通點,不管任何溝通點,都會產生情。不但男女之間如此,朋友之間也是這樣;
(3)愛:愛已經是一種執著,就是不管你愛不愛我,反正我愛你!這跟情是不一樣,它是不需要溝通的;
(4)淫慾:淫慾是生理的反應,不管有沒有色、情、愛,它是一種經常出現的生理需求,屬於 動物 性(眾生性)的層面。這四個層次,就是男女之間互相貪著的情執。所以如果沒有 辦法 超越這四個層次,就一定會墮入男女情慾的漩渦而苦惱。因為有愛欲,我們心性便無法達到最深刻的純凈。不少男女今天為什麼會離婚?一定是彼此的貪著已經沒有了,或是外面的貪著比對妻子的貪著更強烈;今天為什麼他會愛一個不該愛的人,而舍棄他該愛的人,就是因為他煩惱、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靈純凈,他站在任何角度,都會把他的煩惱降伏,讓他的善性激發,面對再大的困難,他都不會使感情破滅。今天我們看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可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煩惱障蔽人的心性,讓他陷入愚痴執著的狀態,而造成錯誤的 決定 。所以如何激發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煩惱,才是徹底解決人與人之間感情問題的關鍵。
佛教的婚姻觀篇三
婚姻的本質——是無常、無我、無自性和唯識的。
婚姻建立在愛欲的基礎上,是諸因緣合和的產物,愛欲是內因,其它的條件均是外緣。它的本質,是「緣起性空」,虛幻不實的。即:事相上是有的,本體(自性)上則是「空」的。一般人聽見「空」,便以為一無所有,空空如也的意思。其實,空是無自性義:即萬物萬物皆是發展、變化的,有條件的;非永恆不變、無條件的存在。不僅愛情、婚姻是有條件的,世間萬事萬物均是因緣合和而成的。雖然沒有永恆不變的愛情和婚姻,但是有條件的、因緣聚合的婚姻,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所謂:有因有緣則諸法(事相)生,無因無緣則諸法(事相)滅。固定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希望完美、希望永恆的觀念,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執著慾望,這——就是痛苦的根源。愛情的真相是什麼?大概很少有人說得明白。在愛情中的人們很容易痴迷,相信「愛你一萬年」的諾言。如流行歌曲中唱的那句:「一份真愛,如果要讓我定出它的時間界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這句話,讓許多青年男女感動得如痴如醉。但科學與實踐證明,這是不可能的,愛情、婚姻不過是諸因緣——包括生理 化學 (激素)的作用結果。愛情與婚姻,並非如詩歌唱頌的那般純潔、高尚、永恆。人們發現:現實中長久的婚姻,往往平淡無奇,而那些震撼人心、離奇凄美的愛情,則如夜空中的流星——閃亮耀眼卻又短暫,令人掬捧出無數眼淚!
佛教的婚姻觀篇四
凡夫皆執著於婚姻家庭
(一) 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舍。
(二) 色慾,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貪染,而起造諸種淫慾之事。故心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
(三) 飲食慾,飲食即世間之餚膳眾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
(四) 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5:愛欲源自「我見」,其過患是無休止的輪回
一般人的愛欲,主要是五欲中的食慾、色慾,表現在對異性的追求、家庭的迷戀,對所愛事物的執取不舍等;這種貪欲是一強大的潛在心力,它是絕大多數生命痛苦的主要根源。正是這種大小不一的貪欲,引導眾生往復輪回於此婆婆世界,迫使眾生執著於生命的一切形式。愛欲心強的人,則對五欲均有很大的貪愛與佔有欲,既使他們在生活中,早已出人頭地,家庭、權力、財富、名譽等等,應有盡有,但他們還是會無止境地向攝取一切。個別人還可表現為強烈的征服欲,除了佔有、征服世間的名、利、異性外,其慾望還擴大到對事業、國家,甚至對世界、太空的佔有與征服。如中外 歷史 上的暴君:秦始皇、希特勒等等。通常說來,感觀享受是凡夫俗子最大的快樂。毫無疑問,對這些遷流不定的物質快感的期待、滿足和回憶,確實會給人帶來一種短暫的快樂,但是它們都是迷幻不實的假象。根據佛陀的教誡,超越物質享受,超越生死系縛更為快樂。古德雲:「一燈能破千年暗,」只要我們覺悟到生死輪回的根本源自「我見」,「欲愛結」就會被逐漸解開,系縛我們的無明、貪愛的力量就會失去作用,超越生死,解脫自在便能得到。但要從愛欲執著中超越出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僅一般人執著於婚姻家庭,就是一些已經學佛的居士,面對家庭婚姻變故,思想上往往也是多年不能適應。
佛教的婚姻觀相關文章:
1. 佛家關於愛情的經典語錄
2. 佛教經典愛情語錄
3. 佛家經典愛情語錄大全
4. 聽佛說愛情經典感人語錄
5. 佛說愛情的經典句子
6. 80後的婚姻觀語錄
B. 念什麼佛經對愛情婚姻好
愛情婚姻在於雙方能夠相互理解,寬厚待人接物。念經只是助緣,自己先做好了,念什麼經都是水到渠成!是這個道理。把一切寄託在念經上,不是很妥當。
C. 佛說夫妻緣分怎麼修來的,佛經里講修幾世緣份才成為一家人
提起佛說夫妻緣分怎麼修來的,大家都知道,有人問佛經里講修幾世緣份才成為一家人,另外,還有人想問求夫妻姻緣的類型,如何修行,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佛說夫妻吵架是什麼業障,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佛經里講修幾世緣份才成為一家人,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佛山深遠佛說佛光普度人離塵土。。。。。佛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有精神遺留!
人需既有內修修為以顯出自身的光,才能銜接上。佛說婚外情是命中註定。
法!**的道路。佛說夫妻姻緣有三種。
萬象源於法!佛說二婚緣分。
宗教的意義是提倡向上向善;宗教的意義不應拘於形式上,而是真正的理解它的精神與教義,並實踐與生活中。這就是所謂的佛法不離世間法或離開生活無佛法。佛說夫妻吵架家裡有鬼。
以自然磁場的相互吸引力;積極利世的精神、互惠互利、利人利己的心態等等,自然的會有好的因果或善緣。佛說夫妻之間的緣分。
佛教認為,人的人的關系就是四種:報恩、抱怨、討債、還債。只要雙方有這種關系,在因緣成熟的時候就會成為一家人來了結因緣,不是說修幾世。
是「人與人」佛法說夫妻緣分一定會發生嘛。
是正緣但是之間阻礙很大。
因為人呆在一起那麼久,最初的沖動和甜蜜早已經轉化為平淡了。
況且人呆久了自然已經了解了對方的缺點,再加上生活本來就有諸多不利,所以就容易相互責怪,有時也免不了冷嘲熱諷,說得過火就吵了唄。
實際上他們早已經由愛人轉化為親人了,所以對彼此都不會像年輕時那麼遷就了,比如像戀愛時,人們一般怕惹對方不高興,就會隱藏自己的不滿等等佛說夫妻一方早逝因果。
其實,家庭生活就是這樣的,如果都是甜蜜的話只能是戀愛,生活是充滿各種情緒的,別看他們總是吵,但其中也包括一些交流和溝通呀。我覺得不必要因為這個就影響你對愛情和家庭的想法。
歲月深處,參花開花落,
雲卷雲舒,悟緣起緣滅,
緣淺緣深,書幾許淡然。
聽一世空山鳥鳴,
觀紅塵繁花似錦,真人講述因果報應視頻。
雲水禪心,
修幾許佛緣,
不生,不滅,不喜,不悲。
1、佛教對人間男女、夫妻間的愛情、婚姻,並非一味否定。《雜阿含經》卷三六中,佛謂「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諺《別譯阿含經》卷十二中,佛稱「妻為最親友」,說夫妻應「異體同心」。佛陀並非勸所有的人出家斷愛,而教導善生、玉耶女等在家**恪盡人道。《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說長者女善無獨要求出家,佛陀不許,令她嫁給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感化夫家多人令人正道。
大乘《惟日雜難經》一方面說「有婦不得佛道」,教誡菩薩「見妻子當如見冤家,意莫隨貪愛」,一方面又說菩薩若具四種因緣,也可娶妻結婚:一者「宿命同福」,享受前世共同創造的福報;二者「畢罪」,酬償宿債;三者「應當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業報;四者「黠人娶婦疾得道」,有智慧者的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緣。
2、大乘、密乘還以愛情、婚姻為菩薩隨順眾生而度化的重要「方便」。《大乘方便經》中,佛陀自言他宿世曾為樹提梵志,常修梵行,清凈離欲,然被一女子鍾情,貪戀不舍,樹提乃以悲愍心遂其所願,與之成婚,經十二年,還復出家,命終上生於梵天。佛言:「我於爾時為彼女欲暫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佛說婚外情是前世欠。
3、《華嚴經》卷七五釋迦瞿波女自述前生曾為居士女妙德,極其愛戀行菩薩道的威德主太子(釋迦佛前身),情願為愛情受一切苦、舍棄一切,不求豪富及五欲樂,只願與所愛者共同修行,釋迦瞿波女因此愛情,滿足所願,生多功德,偈雲:
雖以愛染心,供養彼佛子,
二百五十劫,不墮三惡趣。
這是對菩薩行者及其菩提心的愛情,即便摻雜染心,也是一種修行了,其功德比嚴持五戒還要大得多。
4、《紅樓夢》中,曹雪芹借一曲《枉凝眉》,道出了多少傷感和無奈:「若是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寶玉和黛玉有緣相聚,卻無緣相守,一個泣血而亡,一個傷心出家,上演了一出千古愛情悲劇。
5、所以才有「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之語,道出能有幸成為夫妻的不易,也提示人們要珍惜夫妻之間的緣分。
6、杭州城隍廟門口的一副對聯,談到了夫婦間的緣分,上聯是這樣寫的:「夫婦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這就是說,既然兩人結為夫婦,那就是前生姻緣註定的;而婚姻的好壞,姻緣的善惡,就要看家庭是美滿幸福還是吵鬧不和;但不論是善緣或者惡緣,都是緣分,如果沒有緣份的話,兩個人是不會結合在一起的。
以上就是與佛經里講修幾世緣份才成為一家人相關內容,是關於佛經里講修幾世緣份才成為一家人的分享。看完佛說夫妻緣分怎麼修來的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D. 佛教中如何才能修得生生世世浪漫,幸福的愛情和婚姻
只要今生有浪漫幸福的愛情和婚姻,那生生世世就可以得到延續了。
所以,把握珍惜好今生吧。
E. 佛法怎樣使婚姻幸福
婚姻不幸福是長年累月的積怨造成的,想要改變這一切擁有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就要有效的化解這些積怨,用佛法中所講述的道理作為新的生活的准則,必然能夠挽回,但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從寬容別人、找自身問題下手,是方法。
阿彌陀佛
F. 如果祈求幸福的婚姻而且消除婚姻的不幸念哪些佛經比較好
25 .人心不足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游化,住在城南的只樹給孤獨園。
尊者阿難在一次的禪思中,體悟到:世間人的慾望是很少能滿足的,也很少有人帶著對慾望厭患之心而去世。能知足,能對慾望厭患而去世的人,那是太難得了。
傍晚,尊者阿難結束禪修後,就去禮見佛陀,將他在禪思中的體悟,向佛陀報告。
佛陀告訴尊者阿難說:
「是啊!是啊!正是這樣。
阿難!過去,有一位名叫『頂生』的聰明轉輪王,他擁有大軍,也擁有輪寶、象寶、馬寶、寶物、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等七寶,又有著上千位勇猛的兒子,自在地統治著一大片延伸到大海的廣大領土,而且懂得以王政而不以武力酷罰治國,百姓生活得十分富裕安樂。
阿難!過了很久,有一天,頂生王心想:我目前擁有閻浮洲這片廣大的領土,人民眾多而且富裕,也有七寶與千子,我還想要整個王宮有積到膝蓋的寶物財富。
當頂生王擁有整座王宮積到膝蓋的寶物後,過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要統領西方另一片叫瞿陀尼洲的富裕地方。
當頂生王統領了西方瞿陀尼洲後,過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要統領東方另一片叫弗婆鞞陀提洲的富裕地方。
當頂生王統領了東方弗婆鞞陀提洲後,過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要統領北方另一片叫郁單曰洲的富裕地方。
當頂生王統領了北方另一片叫郁單曰洲後,過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傳說天界有一個叫三十三天的地方,現在,我已統領了人間的四大洲,我想要到三十三天去看看。
頂生王以神通力到了三十三天,見識到那裡殊勝的環境。隨後,頂生王進入了三十三天的集會堂。三十三天的領袖『天帝釋』,尊重他是一位有威德的轉輪王,連忙起來禮讓他半座,讓頂生王坐在他的旁邊。此時,頂生王的外貌,除了眼睛之外,變得和天帝釋完全一樣。
過了很久,頂生王心想:我有七寶、千子、寶物,統治著人間的四大洲,現在來到三十三天,又得到天帝釋的半座,而且,除了眼睛外,我的外貌也和天帝釋一樣殊勝,我何不將天帝釋趕走,奪取另外的半座,這樣一來,我就成了天上人間自由自在的統治者了。
阿難!當頂生王這樣想時,不知不覺地掉回原來人間的閻浮洲,失去了上三十三天的神通力,而且還得了重病。
臨死前,有大臣來問:
『大王!如果有人來問我,頂生王臨終時交代了些什幺,我該怎幺回答?』
『你應該這樣答:頂生王得到了閻浮洲,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有了七寶,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有了千子,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有了大量的寶物,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得到了瞿陀尼洲,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得到了弗婆鞞陀提洲,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得到了郁單曰洲,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能見識到諸天集會,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頂生王具足五欲享樂,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如果有人問,你就這樣回答好了。』」
接著,佛陀說:
「即使珍寶如雨般的下,慾望仍然無法滿足;
欲只帶來苦而沒有樂,有智能者當如是知。
即使得到無量的黃金,猶如大雪山一般高;
也不能一一得到滿足,有智能者當如是想。
即使有天的殊勝五欲,也不以這五欲為樂;
這樣斷貪不著欲的人,是圓滿覺者的弟子。」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六○四洲經》、《增壹阿含第一七品第七經》。
二、頂生王臨終之言,其言也善,道出自己不知足的反省。其實,不知足的,豈只是頂生王而已!凡人不都是這樣嗎?正如俗話所說的:人心不足,蛇吞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