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幸福觀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在幸福問題上的特殊表現,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生活的價值目標不同,幸福觀也就不同。人們的幸福觀受一定時代和當時社會條件的影響,在階級社會里還打上一定的階級烙印。在倫理學史上,關於幸福同道德的關系、幸福的具體內容、實現幸福的途徑等問題,各派思想家論說不一。
(1)什麼是幸福觀圖解擴展閱讀:
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把道德同幸福對立起來,或以為幸福在於天國的理想,或以為追求「物慾」即是不道德,從而主張禁慾主義。宗教道德的幸福觀則要人們忘掉現實的痛苫去追求天同的理想。在中國,宋明理學認為:人們追求物質幸福是一種邪惡的「人慾」,與「天理」不相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
所有這類反對追求現世幸福的幸福觀,在實踐上都要求勞動人民對於現實社會的不公平逆來順受,放棄追求自身應得的利益。舊唯物主義思想家肯定人們追求幸福的道德意義,甚至把幸福等同於道德,主張"幸福就是德性」。
Ⅱ 佛教幸福觀是什麼
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裏面沒有祥和之氣的人,永遠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從內心裡頭要有『安祥』兩個字。要能夠『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顆祥和之心。
有一位女信徒,他的獨生子才十一歲就生病逝世了,她來到我的面前一直哭,哭完之後問我:『師父!我該怎麼辦?』
我就說:『放下!』
她說放不下,這個孩子實在太乖巧了。我仍然那句話:『放下。』
她就反駁:『師父,這樣不是太消極了嗎?』
我就問她:『不然,你又能怎麼樣?就算再讓你再哭三個月甚至三年,這個孩子一樣不能復活。你不放下,又能怎麼樣呢?』
你想要得到安祥,就要學習『認命』。
什麼叫『認命』?
就是對已經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要勇敢的接受它。我們要了解真理,以達到幸福,就要從本性上去悟。但本性無法用語言形容,語言和文字都只能相似地表達出本性,而無法對本性真實地表達指礎。所似,唯有用智慧去體悟,才能透徹。
一個人,無論他是什麼地位,過那一種階層的生活,只要他的內心非常安祥,就可以過得幸福。而一個擁有很多物質享受,但卻不了解宇宙真理,內心紛亂的人,生活對他而言,反而是一種懲罰;擁有得愈多,他的痛苦也愈多。因此,幸福從何而來?要從內心的『安祥』而來。
知足則幸福常存
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覺得唯有『內心安適,俯仰無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為心如不安,幸福要從何建立呢?
那麼要如何,心才會安呢?
古人說:『無所為而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這是教導我們行善時,不要想『我有在作善事』喔!我有在幫助人喔!真正的『純善』,是犧牲而不是獲得,是奉獻而不是佔有。
由犧牲奉獻當中你才會懂得,幫助別人是真正的幸福之道。只有透過與別人的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義,你的自私才得以融解,你才會知足、感恩,心也才會安啊!
心安的人,自然能控制自己的慾望,『慾望』可以是推動你向上的一股力量,也可以是主宰你墮落的源頭。
人生的浮浮沉沉,慾望乃是最大的濫觴,因此,自我控制的層次,亦可視為個人修持成就之指標。不能控制六根慾望的人,當然就得不到安祥。
嘴巴喜歡說是非的人,朋友遠離,沒人尊重,慾望太高,喜歡涉足不正當場所的人,內心無法清凈,怎能安祥?耳朵整天只聽是非,不懂得聽聞佛法,那麼幸福又從何而來?心猿意馬的人,專心都談不上了,那談得上有什麼修行的成就?
所以,一定要『宰制官能,懲治我欲』。
人,就是慾望太多,才會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回。我們如果能在每一個剎那,自我觀照,自我控制,長養智慧與安祥。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攀緣,離開一切執著,則能擁有統一和諧的心靈,幸福也就掌控在你的手中。
人人都想擁有幸福,但有多少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聖嚴法師說:知足是幸福的起點!能知福、惜福、還能培福、種福就是有大福報的人。
知福、惜福、培福、種福,人人都幸福。
幸福不是因為我們累積多少財富,而是多也知足、少也知足。
聖嚴法師說:過去種福,現在有福。現在種福,未來有福。
感恩、奉獻身心都快樂。知福、惜福生活有幸福。
Ⅲ 什麼是正確的幸福觀,得失觀,苦樂觀,金錢觀
1、幸福觀:把幸福的創造和幸福的享受結合起來,並把創造幸福作為前提,然後才談得上享受幸福。因為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沒有勞動就沒有幸福可言。
2、得失觀:把個人得失與整體得失統一起來看,把國家和人民的得失放在首位,不惜以自身的「失」,來換取國家安寧、人民幸福的「得」。
3、苦樂觀: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在於消滅一切剝削階級,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使人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生活。
如能在這個偉大的事業中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力量,即使需要歷盡千辛萬苦,也是快樂的;如不能實現這個理想或不能為實現這個理想貢獻力量,則是痛苦的。苦與樂是辯證的統一,「苦」是手段,「樂」是目的,「樂」必須通過「苦」才能達到,即「苦盡甘來」。
4、金錢觀:正確的金錢觀,指導我們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社會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於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義。
(3)什麼是幸福觀圖解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金錢的本質和歷史作用,認為金錢作為物質財富,是人類創造的,並為人類服務,人類應當是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
人們依靠自己的勞動創造財富,獲取財產、金錢,是光榮的,而那種用剝削、掠奪欺詐的手段不勞而獲,則是可恥的。金錢在促進商品交換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金錢並非萬能,世界上有比金錢更重要、更寶貴的東西。
居里夫人放棄「鐳專利」的巨額金錢,毅然將煉鐳的技術公布於世,並把自己幾乎全部獎金捐給了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於1950年拒絕美國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重金聘約,攜妻子兒女一起越過太平洋的驚濤駭浪,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事業。
Ⅳ 正確的幸福觀是什麼
幸福觀是人們對自身所具備的生存與發展條件的一種肯定的情感體驗,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反映。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勞動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結合,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社會為每個人追求和實現幸福提供了基本條件。做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既是教育事業的必需,也是教師個體生命的必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使人成長為自由、全面、健康的人,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一起幸福起來。一、深刻理解身為教師的幸福理解幸福既是擁有幸福的基礎,又是擁有幸福的前提。幸福是什麼?是儒家的「仁」、道家的「無」、佛家的「涅槃」,還是蘇格拉底的「美德」、柏拉圖的「和諧」、亞里士多德的「至善」,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探討過幸福。概括起來,對幸福的理解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一是以外界標准界定幸福;二是以內在情緒體驗為標准界定幸福;三是以個體的主觀判斷為標准界定幸福。由此可見,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是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到持續快樂體驗。教育是心靈的事業,做教師應當是一個幸福的職業。
Ⅳ 生活中有幾種幸福觀
生活中有兩種幸福觀,分別是資源佔有幸福觀和物質享受幸福觀。資源佔有幸福觀,它把幸福等同於佔有資源(金錢、財富、權力等等),認為佔有的社會資源越多越幸福。
另一種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慾望(物質慾望)的滿足,以為感性慾望越是得到滿足、獲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這種物質享受幸福觀比前一種幸福觀更為流行,為更多的人所奉行。
這兩種幸福觀自古以來就存在,它們雖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場經濟利益驅動機制的激發,從過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膽直白。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謀求利益最大化成為人們行為的普遍動機。所有社會資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為帶來更大利益的資本。於是,在不少人那裡,佔有資源便不再是作為幸福的必要條件,而成為人生的目標,成為自我實現的標志。
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後果是消費主義盛行。市場主體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不斷刺激和開發人們的消費慾望,給人們慾望的滿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樣翻新的產品和服務。
在這種消費主義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很容易以為慾望得到越多滿足、得到越高層次的滿足就越幸福。於是,物質享受幸福觀便流行起來。
正確的幸福觀應該是:
正確的幸福觀應該充分體現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統一、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當前幸福與長遠幸福的統一、創造幸福與享受幸福的統一等方面的特徵。
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今社會,一些人被金錢至上、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幸福觀所迷惑,不能科學指導自己的行為和追求,客觀上也降低了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數。所以,樹立正確的幸福觀至關重要。
Ⅵ 幸福觀是什麼呢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在幸福問題上的特殊表現,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生活的價值目標不同,幸福觀也就不同。
例如:在中國宋明理學認為:人們追求物質幸福是一種邪惡的「人慾」,與「天理」不相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所有這類反對追求現世幸福的幸福觀,在實踐上都要求勞動人民對於現實社會的不公平逆來順受,放棄追求自身應得的利益。
(6)什麼是幸福觀圖解擴展閱讀:
哲學家的幸福觀:
1、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亞里士多德關於幸福的學說在《尼各馬可倫理學》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尼各馬可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3。一書中有專門的論述。其主要的觀點為:幸福是終極目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最後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伊壁鳩魯的幸福觀: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闡述了他的幸福觀,概括起來有: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遵循理性和美德是幸福的保障。
3、馬斯洛的幸福觀:馬斯洛說,基本需要必須得到滿足,否則我們將要得病。基本需要的滿足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後果:產生有益的、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實現的效應。
馬斯洛認為,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歸結為五個層次,即基本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基本需要雖然是低級需要,但是優勢需要,是滿足其他需要的基礎,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安全需要是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的需要。
Ⅶ 大一思修簡述什麼是幸福觀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科學辯證的幸福觀,是多方面的有機統一。馬克思說:「對於一個忍飢挨餓的人來說並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麼感覺。 」馬克思主義在肯定人的物質幸福的基礎上,特別注重人的精神幸福,注重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統一;幸福不僅是對生活的享受,更是通過勞動對生活的創造,是享受和勞動的統一;社會幸福決定著個人幸福,個人幸福豐富著社會幸福,是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指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於奉獻,在於為人類謀福利。馬克思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它是為大家而獻身;那麼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Ⅷ 什麼是幸福(哲學觀點)用哲學的觀點論述幸
一、明確幸福的含義
幸福觀是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觀是人生觀的一部分,與世界觀、價值觀密不可分。用形式邏輯的歐拉圖來表示:世界觀是最大的圓圈,包括人生觀和價值觀兩個圓圈,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交叉的;幸福觀是人生觀的一部分,幸福觀和價值觀是交叉的。
單純追求某一方面的幸福,都可能導致人生的不幸;獲得幸福的重要方法是學會「三樂」:自得其樂(側重創造幸福),助人為樂(側重傳遞幸福),知足常樂(側重平衡幸福)。
Ⅸ 什麼是正確的幸福觀,得失觀,苦樂觀,金錢觀
幸福觀:感覺寧靜、祥和、優雅、如意,「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無生存之憂煩,無未來之擔心,意達萬物,智通萬事就是幸福了。
得失觀:得即是失,失即是得,宇宙正負能量之和為零,一個人付出的和獲得的最終是相等的,只要付出,必然得到;一旦得到,必將付出,這是大道之公正的體現。
苦樂觀:人豁達大度,思想圓融,苦也是樂;人思想狹隘,愛鑽牛角尖,樂也能變成苦。苦樂皆自造,意識為先導。
金錢觀:金錢社會,錢是拿來用的,有益於個人,有益於社會就是善用錢,若因為金錢違法犯罪甚至造孽,就違背了用錢之道。當然錢是人創造出來的,沒有錢的社會人可能生活的更好,就看什麼樣的社會制度和結構了。
Ⅹ 什麼是正確的幸福觀,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幸福的涵義是:感覺寧靜、祥和、優雅、如意,「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無生存之憂煩,無未來之擔心,意達萬物,智通萬事。
幸福來自於無私奉獻,無私奉獻的越多,幸福會越多,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一個一輩子只為自己活著的人,是永遠體會不到幸福的滋味的。為著人類的幸福,為著所有生命的幸福而忘我奉獻服務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無私服務的對象越多,幸福會越多,無私服務的對象越少,幸福會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