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幸福指數公式 幸福=快樂/慾望
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最早提出 快樂=物質/慾望,後來引申出 幸福=快樂/慾望
雖說是個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提出的,但我個人不是很贊成用公式之類的東西來詮釋幸福這種抽象的東西。關於這個公式,我想羅嗦幾句
其實這是針對現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提出的。慾望越少,說明這個人越容易滿足,但滿足可能不等於幸福,因為ta也許不知道更深層次的快樂
就好像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吃飽穿暖對於他們來說已是最大的幸福,因為他們未曾想有過文化、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
人在自己對世界有了足夠認識之後,就會有很多想要達到的願望,和想要得到的東西或人
這時候就要定下目標,努力達成自己的心願,雖然往往半途而廢使人傷心,消沉或是憤恨,但追求幸福的過程卻是快樂和充滿成就感的
遺憾的是多數人意識不到這點,所以開始不擇手段,利慾熏心,總去覬覦本不屬於自己的事物,這個時候,慾望就不再是快樂了
如果你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不懂得欣賞沿途的風景,那你的幸福只能等於快樂除以慾望
❷ 什麼叫幸福指數怎麼計算
國民幸福指數,是指反映國民生活質量和幸福程度的指標。
計算方法
公式一
國民幸福指數=收入的遞增/基尼系數×失業率×通貨膨脹
這個公式中的基尼系數(Ginico efficient)是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測量社會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標。
公式二
國民幸福指數=生產總值指數×a%+社會健康指數×b%+社會福利指數×c%+社會文明指數×d%+生態環境指數×e%。
其中a,b,c,d,e分別表示生產總值指數、社會健康指數、社會福利指數、社會文明指數和生態環境指數所佔的權數,具體權重的大小取決於各政府所要實現的經濟和社會目標。
(2)幸福指數公式是什麼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
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
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心理參照系
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
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沖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成就動機程度
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
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本體安全感
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
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系。
❸ 總幸福指數的公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了一個幸福的公式:
總幸福指數=先天的遺傳素質 + 後天的環境 + 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
其英文的表達:
當代的人們更加開放地生活,我們坦言幸福,我們追求幸福。幸福在哪裡?當代心理學告訴我們,幸福也是有指數的,總幸福指數是指你的較為穩定的幸福感,而不是暫時的快樂和幸福。看了一個喜劇電影,或者吃了一頓美食,這是暫時的快感,而幸福感是指令你感到持續幸福的、穩定的幸福感覺,她包括你對你的現實生活的總體滿意度和你對自己的生命的質量的評價,是指你對自己生存狀態的全面肯定。這個總體幸福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一個人先天的遺傳素質,二是環境事件,三是你能控制的心理力量。
❹ 幸福指數計算公式
國民幸福指數=生產總值指數×a%+社會健康指數×b%+社會福利指數×c%+社會文明指數×d%+生態環境指數×e%
很多歐美有錢人並不覺得自己足夠幸福,說明幸福指數和經濟發展並沒有必然的聯系.我們中國在發展國家中經濟發展排在前列,但中國人的幸福指數比許多非洲窮國還要低.
❺ 幸福指數公式 幸福=快樂/慾望
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最早提出
快樂=物質/慾望,後來引申出
幸福=快樂/慾望
雖說是個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提出的,但我個人不是很贊成用公式之類的東西來詮釋幸福這種抽象的東西。關於這個公式,我想羅嗦幾句
其實這是針對現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提出的。慾望越少,說明這個人越容易滿足,但滿足可能不等於幸福,因為ta也許不知道更深層次的快樂
就好像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吃飽穿暖對於他們來說已是最大的幸福,因為他們未曾想有過文化、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
人在自己對世界有了足夠認識之後,就會有很多想要達到的願望,和想要得到的東西或人
這時候就要定下目標,努力達成自己的心願,雖然往往半途而廢使人傷心,消沉或是憤恨,但追求幸福的過程卻是快樂和充滿成就感的
遺憾的是多數人意識不到這點,所以開始不擇手段,利慾熏心,總去覬覦本不屬於自己的事物,這個時候,慾望就不再是快樂了
如果你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不懂得欣賞沿途的風景,那你的幸福只能等於快樂除以慾望
❻ 幸福指數
每個人都在追求著幸福,那麼,幸福是什麼?我們在什麼時候才感覺到幸福?
如果把它定格在片段上,經歷種種磨難,終成眷屬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克服重重困難獲得勝利被朋友托起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安詳地躺在搖椅上,愛人在旁,孩子歸家的一刻是幸福的。
如此看來,幸福是得到,可又不單單是那麼簡單,一個富翁拾起100元與一個乞丐拾起100元時所獲得的幸福感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此看來,幸福與基數有關。那麼,同樣的風景,所遇的人不同,所感受的幸福也不同,如此看來,幸福又與其感受的能力有關。
因此,我斗膽做個假設:
1、假設幸福是可以量化的,姑且稱它為幸福指數;
2、假設除去其他影響因素,如對比(通過橫向對比會影響感知能力數值的大小)在此先不討論。
那麼,可得以下公式:
幸福指數=效用(所得)*感受幸福的能力/現有生活基數
不幸指數=負效用(所失)*體會不幸的程度/現有生活基數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幸福與不幸組成,所以:
人生=幸福指數+不幸指數
=效用(所得)*感受幸福的能力/現有生活基數—(效用(所失)*體會不幸的程度/現有生活基數)
=效用/現有生活基數*(感受幸福能力—體會不幸的程度)
由此得到以下觀點:
1、感受幸福的能力不能為0,再大的效用在無法感受幸福的情況下,整體幸福指數也只能為0;
2、現有生活基數不可能為0,既然生活在世上,存在的本身即是一種擁有;
3、若一味地沉溺於失去,而忘記珍惜所得,那麼人生所發生的效用也便成了不幸。
4、若生活基數過高時,要想幸福,要麼便得到與生活基數相匹配的效用(而因為現有生活基數=效用*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指數,這便要求了要想維持住幸福指數下一個效用需要持續遞增),要麼就要擦亮發現幸福的眼睛。
5、每個人的人生雖有不同(也就是生活基數與效用不同),但只要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大於體會不幸的程度,幸福便會隨之而來,若糾結於不幸,再大的效用也無濟於事。
6、生活基數是分母,過多的生活基數若沒有得到正確處理,很有可能會成為負累,正確對待生活的所有才可得到幸福。
7、「所得」可以看做是多樣化的效用,因此不斷的獲取與感受才能幸福,包括珍惜健康、珍惜親情、愛情與友情,且不斷地獲取知識與能力的充實
8、生活基數=負效用*體會不幸程度/不幸指數,所以,不幸時,雖然生活基數會降低,卻更距離下一次的幸福更近了一步(根據幸福指數公式,分母減小,幸福指數增加)。相反可證,當幸福環繞時不要忘記吃過的苦,才能更加珍惜所得的幸福。
思考幸福,偶然揣摩,初試公式驚悟,公式哲理渾然一體。幸福不以身事衡量,不以所得或所失決斷,幸福源於心,源於眼,源於悟。遂記。
❼ 國民幸福指數的計算方法
國民幸福指數=收入的遞增/基尼系數×失業率×通貨膨脹
這個公式中的基尼系數(Ginico efficient)是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測量社會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標。 國民幸福指數=生產總值指數×a%+社會健康指數×b%+社會福利指數×c%+社會文明指數×d%+生態環境指數×e%。
其中a,b,c,d,e分別表示生產總值指數、社會健康指數、社會福利指數、社會文明指數和生態環境指數所佔的權數,具體權重的大小取決於各政府所要實現的經濟和社會目標。
❽ 幸福指數怎麼計算
1)國民幸福指數=收入的遞增/基尼系數×失業率×通貨膨脹
這個公式中的基尼系數(Ginico efficient)是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測量社會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標。
(2)國民幸福指數=生產總值指數×a%+社會健康指數×b%+社會福利指數×c%+社會文明指數×d%+生態環境指數×c%。
其中a,b,c,d,c分別表示生產總值指數、社會健康指數、社會福利指數、社會文明指數和生態環境指數所佔的權數,具體權重的大小取決於各政府所要實現的經濟和社會目標。
❾ 什麼是幸福公式
Inject(投入) + Loyal(忠誠) + Observant(用心) + Valiant(勇敢) + Enjoyment(喜悅) + Yes(願意) + Oligation(責任) + Unison(和諧) =I LOVE YOU(我愛你!)
一、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的幸福公式:
H=S+C+V
(總幸福指數=先天的遺傳素質+後天的環境+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加幸福,應該做到:
1.生活富有一些。
2.擁有美滿婚姻。
3.豐富你的社交生活,多與朋友在一起。
4.具有信仰。
二、英國心理學家推算出的「幸福」組成公式:
Felicidad(幸福指數)=P+(5 ×E)+(3×N)
P代表人的性格、人生觀以及他的適應能力和耐力;
E則指人的健康及他的財富和友誼的穩定程度;
N的含義就是人的自我評價、 對生活抱有的期望值、性情和他的慾望。
這是Psytopic的指紋密碼:=,您可以憑這個指紋在google搜索到我們的網站。
這個公式是幾位心理學家走訪了1千多人後得出的結論。參與這項研究的科恩說:「多數人不知道幸福是什麼。他們認為,只要有錢,有好車,有大房子,就是幸福。當這一切都變成現實後,人們卻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比其他人更開心,他指出:「人應該學會積極享受生命,同時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以及用什麼手段能達到這一目的等等。」
三、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的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慾望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幸福感類似於滿足感,它實際上是現實的生活狀態與心理期望狀態的一種比較,兩者的落差越大,則幸福感越差。
以上三個公式看似簡單,如果你用數學的方式去分析,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並可以解釋很多主觀幸福感的問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分析看看。
Psytopic提示:
第一個公式,側重說明幸福掌握在我們手中,主動控制我們的心理力量;
第二個公式,說明幸福的秘訣在於我們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物質生活;
第三個公式,像不像我們中國的古話:知足常樂?
幸福仍是一種模糊的概念,以上使用主觀因素作為衡量幸福的公式僅作為參考。
在你心目中,如何詮釋幸福的涵義呢?
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幸福」時,你是否也能列出一道獨家的「幸福公式」:
幸福=( )+( )+( )
不妨分享你的答案。
❿ 幸福指數計算公式
hehe 幸福指數是西方經濟學裡面提到的指數計算方式是一個月內的飲食消費除以一個月內的所有消費指數其中比例遠小於1的越幸福近於1的越不幸福;因此呢大學生就不是很幸福啦!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