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婆突然去世,夫妻美好的生活了45年.特別想念,走不出這個陰影痛苦不堪
中年喪妻,這種苦痛未經歷者,很難感同身受。
但生命的逝去,你攔她不住,結果已然不可逆,而你若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也不過是在自己的心口上一把把地撒鹽,而曾經深愛你的嬌妻卻不知道,她更感受不到。
人死不能復生,你要接受這個事實,而你的生活也不會因為妻子的去世而停滯不前。
更何況,你有孩子,當下她要比你更需要安撫,更需要愛。而你作為支撐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那個人,怎麼能自己頹廢,萎靡,在痛苦中哀嚎,而讓生活中沒有一絲甜的味道呢。更何況,孩子是你們愛情的延續,他身上有媽媽的影子。而作為爸爸,家庭的頂樑柱,你要振作,要把孩子從失去母愛的痛苦中帶出來。而你的妻子一定不希望,因為她的離去,你們的生活中不會再有快樂,不會再有歡笑。
所以,你要打起百分的精神,讓自己從新開始新生活,因為,這也是你曾經妻子所期待的。
也是你當下最應該做的事情。
走出失去親人痛苦卻是很難,但只要你懂得珍惜當下,懂得活著的人比失去的人更重要,你就會有勇氣,勇敢的走出苦難的桎梏。就如同,失去孩子,愛人的楊絳。愛人去世後,她把這份痛苦轉化成了書稿上的文字。她一個人筆耕不輟,一家三口快樂的生活通過《我們三》躍入紙上,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婚姻,家庭的美好,和諧,幸福。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失去親人的女人的那份倔強與堅強。我說:剛開始是假裝堅強,後來就真的堅強了。堅強需要自己給自己打氣,需要自己給自己力量。就如同失去丈夫的董明珠,為養活兒子南下打工,自此勤懇工作,到如今帶領格力人走出了一條光明大道。這樣的女人,把悲痛當成了自己生活的動力,她要讓孩子知道,即使爸爸去世了,我也能給你很好的生活,你需要的愛。
其實,很多時候,無法走出痛苦,往往是因為我們的習慣被打破了,我們對未來開始茫然,迷失,不知道如何去應對,所以,會產生各種焦慮,有恐懼的心理,而瑣碎的生活會讓我們碰到許多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妻子在無法幫你解決的,所以,你會不知所措,覺得困難重重,所以,這時候,你需要很好地做以下幾件事:
1,整理妻子的遺物,重要的東西打包放開。該處理的處理掉。
不要在家裡,任何角落到處可以看到妻子的東西,睹物思人,會讓你淪陷在痛苦中,無法振作。當然,不是說收起來,就說明你不愛她,她是你的曾經,是你人生曾經的一部分,任何人都無法替代她曾經存在的重要性。
2.若你自己不願意走出痛苦,他人幫不了你。想明白靠自己,你才是自己生活的主宰。
別人講千遍的道理,不如你自己想明白,特別是情感的戛然而止。你的情感再無法輸出與接收。認清當下的狀況,你才能真正醒悟。
3,把經歷多放在孩子身上。
因為孩子是未來,更是你的希望,你在他身上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要多和孩子溝通,要告訴她,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只能接受,面對,而後,努力生活,積極向上。好好好珍惜你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要把雙份的愛給予孩子,你的,妻子的。
4,多走出家庭,參加戶外活動。
讓孩子和自己感受陽光,空氣,感受眼前的幸福。不要老困在家裡,要多接觸社會,參加各種有意義的公益活動,在幫與助的過程中感受自己的重要,感受需要,被需要。你會越來越發現,活著真好看,生活真美好。
5,一些與妻子養成的習慣無需強迫自己改變,可以讓自己懷念過去,但更要讓自己看向未來,遠方。
懷念過去,說明你是一個念舊的人,你的情感付出很專一,執著。但對於你來說人生還很長,無需封閉自己的情感,若遇到真心欣賞,喜歡你的人,一定好很好的珍惜,不要因為孩子,外界原因輕易放過。但也不可操之過急,為找而覓,要耐心靜候,等待對你一份真情的出現。
失去愛人,我們可以思念,但不能讓她影響到當下的生活質量。我們不能因為她的離去,就頹廢,萎靡不振,那是你藉助她為自己不努力找借口,若你真的這樣做了,那你真正對不起的人,是自己。是自己們當下的年華。
在世每一天,我們都要好好地活著。
② 我的老公去世百天了,我還是很牽掛,這對他有影響嗎
光老觀點:熟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老公離世100多天會有牽掛,事實上只要你活在這個世上,總會對自己的配偶有牽掛,著是人的正常情感行為。個人的情感行為,或者是個人大腦里的思維,只要沒有任何實際行為,一般都不會對別人產生影響,就算對方是一個大活人,你只是大腦里的情感行為,那都不可能有任何影響,現在何況是對一個已經死去的配偶呢。
但是,如果題主里的這個「這對他有影響嗎?」里的這個他並不是已經死去的老公,而是現在的現任老公,那來出這個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但答案是同樣的,只要你的這個牽掛是個人大腦里的情感行為,那是不會對他有影響的。
③ 配偶離世對個體有什麼影響
人生無常,得失無常,再美好的感情也會有失去的時候,不是所有的人我們都會一直擁有。不悲於過去,不妄於未來,把握眼前人,是我們對愛情最好的膜拜。
沒結婚之前,我們希望能和愛人「一生一世一雙人」,結了婚之後,我們會渴望「白首不相離」,命運不是總會眷顧到每一個人的願望。當配偶離世後,生活還在繼續,活著的人還會有新的情感寄託,不是把當初的誓言丟在了風里,而是變故讓我們明白,能陪你走到世界盡頭的人只有自己。
愛人離開,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打擊,這需要時間去調節。也許有的人經歷過悲痛之後再也無法愛上別人,也或許有的人會很快投入到下一段愛情當中,尋找新的伴侶。那麼這其中就有一個問題:是否和配偶的情感越深厚的人,越是會間隔很久才尋找下一任呢?
針對此問題我咨詢了3位網友,他們的回復讓人內心感到五味雜陳,但卻很真實的反映了喪偶之人對待愛情和新生活的姿態,由此也讓我重新定義了愛情。
再婚不是為了忘記,而是為了更好的開始。
網友游女士,今年33歲,她是幾個咨詢對象里最年輕的一個,她的前夫6年前去世,現如今她已經再婚重新有了家庭,也有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女兒,讓我們一起聽聽她怎麼說:
我和前夫是別人眼裡的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可能現在很多年輕人都相信速食愛情,戀愛沒多久就火速結婚的那種。可是我和前夫不是,我們真的是從小在一個大院里長大,除了上大學沒在一起,基本上我的整個青春記憶里都有他。
結婚不到一年,前夫因出車禍去世,我在醫院里當場就暈過去了。開頭的那一個月,我如同行屍走肉,不知道自己該去往哪裡,該做什麼。單位給我放了假,可是我只想躺下來,陪他一起走。
那段暗無天日的日子,維持了有3年的時間。後來,我就遇上了現在的丈夫,那時候我們還沒有要交往的意思,只是很湊巧,他的愛人因病去世,我們兩個同病相憐的人,我把他當做是偶爾聊聊天的對象,沒想過要深入的交往下去。
是他主動提出我倆重組家庭的建議,他認為上天已經把我們愛的人帶走了,我們不該繼續緬懷於過去,而應該早點走出消極的情緒,這樣也不會讓身邊的親人再跟著我們一起傷心。既然我們談得來,可以試著交往看看。就算不能真的把前任忘記,但是朝前看的話總會給人以希望不是嗎?
我覺得他的話有道理,和新的對象重新開始,不是為了自欺欺人的忘記,也許有一天我會在想起前夫的時候不再心痛難忍,但是並不代表我把他忘了,而是以活得更好的姿態重新出發,畢竟,我還有一直關心著我的親人,我不能被厄運壓垮。
現在我再婚已經兩年,前夫的音容笑貌依舊刻在我的腦海里,但是我也深愛著現在的丈夫。我們兩個曾經受過傷的人,彼此為對方舔舐傷口,因著相同的經歷而理解和疼惜這對方。
在噩夢來臨的時候,也是他教會了我要學著朝前看,跨越了悲傷,也許你真的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④ 世界上結婚時間最久夫妻男方去世,他們結婚多久了
截止2020年12月厄瓜多的一對夫婦他們的婚姻持續了79年。
110歲的厄瓜多人JulioCeaserMora在家中去世,他是因為阿爾茨海默症去世的。在男方去世時,他的妻子WaldraminaMacloviaQuinteros在他身旁陪著他,直到男方生命的最後一刻,兩人還緊緊地牽著手。
這對世界上結婚最久的夫婦感情很好,男方曾經表示自己婚姻的經營方法是多親吻妻子,男方拉時不時就會親吻妻子,親吻讓他倆的感情始終保持新鮮感。
(4)配偶死亡對人的幸福影響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男人和妻子的婚姻是人們追求的婚姻。認識眾所周知,兩人墜入愛河和公司並不容易,從愛情到婚姻公司,我們必須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我們不能預測事故的發生,兩人有各種各樣的糾紛,矛盾,這些小插曲可能讓兩個人總是分配,從現在開始是陌生人的人,也可以增加兩個人的感情,讓兩人的感情更深。
婚姻生活也需要男女雙方的維護和管理。他們對婚姻的態度和如何投資婚姻生活將影響他們的婚姻。互相幫助、長生不老的婚姻是許多人追求的。我想如果我們能有男人的婚姻觀和管理婚姻生活的方式,我們可以和我們愛的人走到最後。
⑤ 為什麼結婚會提高男性的平均壽命,卻對女性影響很小
為什麼結婚會提高男性的平均壽命,對女性壽命影響較小?
人們常說,幸福是兩個人的事。但讓人意外的是,女性其實在未婚的時候最幸福。
結婚後,男性的幸福感蹭蹭上漲,女性的幸福感反而下跌;分居時,男性的幸福感評分是慘兮兮的2.79,女性的幸福感仍然高高掛起。
個人從另一半獲得情感支持,同時在生活習性上受到對方的改造而趨於健康。
當兩個人一起生活時,一方會試圖影響甚至控制自己認為重要的人的健康行為,以保證其健康狀況。
無論是對正面積極的「幸福」、「快樂」情緒的感知能力,還是對消極的「悲傷」、「抑鬱」的抵抗能力,女性對情緒的消化能力都強於男性。
先天的情緒調節能力的優勢使女性更容易從一段情感中走出來,投入新的生活並仍然保持著較高的幸福感。
所以無論單身與否,對女性壽命影響不大,對男性則不然。
⑥ 老伴去世後另一半會受到多少影響
許多研究已經顯示,配偶會如何能影響另一半的健康和幸福——一種被稱為「相互依賴」的概念。例如,在2014年一月,今日醫學新聞報道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的配偶患有2型糖尿病,則他們本身也極有可能患病。
這樣的結果也許不足為奇的;夫妻經常生活在同樣一種環境中,這意味著他們很可能生活方式相同。但是當其中一個去世之後呢?
年少夫妻老來伴,真正的到了老年,才是人生相互支撐的開始,彼此珍惜吧。
⑦ 夫妻死後還會不會在一起
死去的人是希望他所愛的活著的人好好的幸福的繼續生活下去,至於死後會不會還是夫妻,這個在現實中當然還是了,就像我們的先輩們,在人們心裡和記憶里他們就是夫妻,永遠都是,不可改變,但是要說陰間神馬的就不清楚嘞,還有靈魂結合我相信是有的,但是如果兩個人的這份愛不存在了,那麼靈魂還是可以分開的。。。。 。
⑧ 老公意外去世,我該怎麼辦
應該先安撫家人的情緒,幫他辦好後事。
要知道生活重回正軌是需要時間的。你的傷痛不會突然消失,也不會自我癒合。耐心點,坦然度過這一悲痛階段。這場悲痛旅程的長短取決於你調和所有事情所用的時間,包括與死亡、至愛之人、你自己及你們感情幸福與否等相關事宜。
⑨ 世界上結婚時間最久夫妻男方去世,享年多少歲
世界上結婚時間最久夫妻男方去世,享年110歲。
110歲的厄瓜多人胡里奧·塞薩爾·莫拉·塔皮亞10月23日晚在家中去世,他和妻子於2019年8月創造了一項吉尼斯紀錄,結婚79年,成為了世界上結婚時間最長的夫妻。
據悉,莫拉·塔皮亞死於阿爾茨海默症,在104歲的妻子沃爾德麗塔的陪伴中逝世。這對夫妻於1941年2月7日結婚,共有5個孩子,11個孫子,21個曾孫和9個玄孫,其中最大的孩子在58歲時已逝世。
(9)配偶死亡對人的幸福影響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4個因素影響壽命:
第一名:人際關系。研究表明,人際關系的重要性遠遠超乎想像。人際關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經常鍛煉和定期體檢更加重要。哈佛大學醫學院一項對268名男性進行跟蹤調查發現,一個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別人的關系。研究還發現,常與朋友小聚適度飲酒者比滴酒不沾者更長壽。
第二名:性格特徵。弗里德曼在研究中發現,在性格方面,百歲老人至少有三大共同點:其一,生活態度積極,大多數性格外向、樂觀隨和,笑對生活,廣泛社交。這些老人善於公開宣洩自己的情緒。
其二,責任心強。責任心是直接關繫到長壽、婚姻幸福和賺大錢的一大重要性格特徵。無論是孩提時代的責任心還是成年期的責任心,都是長壽的最好指標。責任心越強,越有益長壽。其三,積極看待衰老。研究發現,對衰老持積極態度的老人壽命延長7.5年。
第三名:職業生涯。工作對長壽的重要性大大超過人們的想像。失業、工作不穩定及工資過低都會殃及健康。與同事及上司的關系是否融洽也會明顯影響健康狀況。偶爾拍點馬屁有益健康。事業成功有助於長壽。
乏味的工作會增加心臟病風險。據研究,人們臨死前最後悔的事就是過勞工作既迫害健康又得到應有的回報。反之,如果真正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有意義的工作,勤奮努力反而有益長壽。
第四名:生活細節。一些生活小習慣直接關繫到是否能夠長壽。保證足夠睡眠和美滿和諧的夫妻生活;不拖欠債務;與人為善,多點寬容。另外,保持年輕的心態也有助長壽。研究發現,看上去更年輕的人更長壽。目前是否擁有年輕的心態和行為,決定30年後是否會早亡。
⑩ 怎麼面對世界的陰暗面 好郁悶
相信你在了解了他的理論後, 一定會超越自身的不快樂、狹隘、憤怒、嫉妒、恐懼、焦慮等消極心態,以更積極的、建設性的情緒來面對生活的挑戰。現代人的一個心理疾病是抑鬱症,與反社會型人格不同,他們的攻擊能量指向自身,他們不去殺人卻自殺。
當面臨挫折和挑戰時,當面對競爭失敗的結果時,一些弱者認為是自己的能力不夠導致失敗,陷入深深的自責中,他們覺得如果某一重要的事情失敗了,人的一生就失敗了,生命變得毫無意義。現代社會,抑鬱症是專對幸福的殺手,它令一個人活著,卻在精神上枯萎。統計表明,90%以上自殺者都伴隨著抑鬱情緒。有關研究表明,越是年輕一代抑鬱的人就越多。它是一個現代瘟疫,四處傳播。
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轉型的加劇,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人們似乎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消極心理。弱勢群體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具有強烈的仇富情結,而富人則覺得自己是全憑個人奮斗才出人頭地的,成功全是個人因素造成的,沒有看到社會給他提供的機遇,對他人和社會不講回報,對弱者缺少必要的關心,具有冷漠情緒。個人主義的盛行,使人將失敗和成功都歸咎於個人因素,以勝者王侯敗者寇的實用主義哲學來衡量人生,導致成功者的冷漠和自大,失敗者的憤怒和抱怨。這種不能超越簡單競爭的幸福觀對於社會的各階層人的心靈都具有損害作用。
競爭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幸福生活的手段,如果競爭令人精神上不幸福,甚至痛苦,競爭成為生活終極目標,人類一定會被這一自身創造出來的增加財富的手段所毀滅。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
快樂的第一法寶是寬恕的心
最快樂的人身邊總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們不關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鄰居的腳步。最重要的是,他們有一顆寬恕的心。正如《真正的快樂》的作者塞利格曼所說,快樂的人很少感到孤單。他們追求個人成長和與別人建立親密關系;他們以自己的標准來衡量自己,從來不管別人做什麼或擁有什麼。利諾斯州大學的心理學家愛德·迪恩納說:「對於快樂來說,物質主義是一種毒品。」即使是那些富有的物質主義者也不及那些不關心掙了多少、花了多少的人高興。快樂的人以家人、朋友為中心,而那些不快樂的人在生活中,時不時地冷落了這些東西,在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倍感孤單。迪恩納還認為,如果經常與炫富的鄰居做比較,這將會是不高興的開始。密歇根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認為,寬恕與快樂緊緊相連,「寬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後,也是最難擁有的。」
快樂的第二法寶是順其自然
人類不善於預測快樂,因為快樂是乞求不到的,當你追求快樂時,它無影無蹤,而你忽視它時,它卻不期而至。其實,快樂是因為你做了快樂的事情,當你把某一件事情做好了,你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滿意,你就會快樂。許多人重視快樂的感受,卻不重視去做快樂的事情,不去行為,只去思考和感受是不會快樂的。好的感覺並不像人們想的那樣只存在於頭腦中,它一定會表現在行為上。通常當人們去參加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動,達到忘我的程度時,生活滿足感就會出現,因為這時他們已經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一切憂愁。心理學家徹斯把這一現象稱為「順其自然」。徹斯認為,在生命的流程中,人們也許正在處理棘手的事件,也許正在做腦部手術、玩樂器或者是在和孩子一起解決難題,而其中的影響都是一樣的:生命中許多活動的流程就是生命中的滿足。你不必加快腳步到達終點,順其自然就可以。
快樂的第三法寶是感激生活
感激的心情與生活滿足也有很大關系。心理學研究顯示,把自己感激的事物說出來和寫出來能夠擴大一個成年人的快樂。感激自己健康地活著,感激自己是自由的,感激自己還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感激過去他人贈予你的一切。
現代經濟心理學也從人類對金錢的認知角度,再次闡明了金錢與幸福無關。讓我們來看一個美國華裔經濟學家奚教授1998年發表的冰淇淋實驗。現在有兩杯哈根達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裝在5盎司的杯子裡面,看上去快要溢出來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裝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還沒裝滿。你願意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呢?如果人們喜歡冰淇淋,那麼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們喜歡杯子,那麼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可是實驗結果表明,在分別判斷的情況下,也就是不能把這兩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較的情況下,人們反而願意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實驗表明:平均來講,人們願意花2.26美元買7盎司的冰淇淋,卻不願意用1.66美元買8盎司的冰淇淋。
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在作決策時,並不是去計算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而是用某種比較容易評價的線索來判斷。比如在冰淇淋實驗中,人們其實是根據冰淇淋到底滿不滿來決定給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錢的。人們總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眼睛,實際上目測最靠不住了,聰明的商家就善於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製造「看上去很美」的效果。
卡尼曼教授的理論還揭示,從心理學意義上,錢和錢是不一樣的。同樣是100元,是工資掙來的,還是彩票贏來的,或者路上撿來的,對於消費來說,應該是一樣的。可是事實卻不然。一般來說,你會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存起來捨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筆意外之財,可能很快就花掉了。這證明了人在金錢面前是非理性的,是很主觀的,錢並不具備完全的替代性,雖說同樣是100元,但在消費者的腦袋裡,分別為不同來路的錢建立了兩個不同的賬戶,掙來的錢和意外之財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芝加哥大學薩勒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賬戶」的概念。
今天晚上你打算去聽一場音樂會。票價是200元,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你發現你把最近買的價值200元的電話卡弄丟了。你是否還會去聽這場音樂會?實驗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舊會去聽。可是如果情況變一下,假設你昨天花了200元錢買了一張今天晚上的音樂會票子,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突然發現你把票子弄丟了。如果你想要聽音樂會,就必須再花200元錢買張票,你是否還會去聽?結果卻是,大部分人回答說不去了。可仔細想一想,上面這兩個回答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丟掉的是電話卡還音樂會票,總之是丟失了價值200元的東西,從損失的金錢上看,並沒有區別,沒有道理丟了電話卡後仍舊去聽音樂會,而丟失了票子之後就不去聽了。原因就在於,在人們的腦海中,把電話卡和音樂會票歸到了不同的賬戶中,所以丟失了電話卡不會影響音樂會所在賬戶的預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舊選擇去聽音樂會。但是丟了的音樂會票和後來需要再買的票子都被歸入同一個賬戶,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聽一場音樂會了。人們當然覺得這樣不劃算了。
金錢只是數字本身的物理符號,我們想擁有更多的錢,可我們為什麼想掙更多的錢呢?是為了生活的富裕。為什麼要富裕呢,是為了幸福。掙更多的錢不是我們的目的,只是手段。我們之所以想有更多的錢,是想擁有更多的幸福和快樂。歸根結底,人們最終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錢。因為,從「效用最大化」出發,對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財富,而是幸福本身。
奚教授認為,財富僅僅是能夠帶來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們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很多和絕對財富無關的因素。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我國的人均GDP翻了幾番,但是許多研究發現,人們的幸福程度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壓力反而增加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人們到底是不是幸福,取決於許多和絕對財富無關的因素。
當我們關注財富積累的時候,萬萬不要無視幸福感的增加。在我們這個社會,資源是有限的,機會也是不平等的,所以財富不可能會被每一個人所擁有。但是幸福的感受和快樂的心情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的。珍惜你的幸福感受吧,只有它才是你觸手可及的寶藏。
相關內容
解放你我的積極心理學
一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叫做積極心理學,它正是由故事的主人公、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並倡導的。積極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它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從主觀體驗上看,它關心人的積極的主觀體驗,主要探討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建構未來的樂觀主義態度和對生活的忠誠;第二,對個人成長而言,積極的心理學主要提供積極的心理特徵,如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創造的勇氣,積極的人際關系,審美體驗,寬容和智慧靈性等等;第三,積極的心理品質包括一個人的社會性,作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為,對待別人的寬容和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成為一個健康的家庭成員。幸福與財富無關。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個窮人也可以是很快樂的。積極狀態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樂和樂觀的。
快樂人生的證明
有人調查了一些中過巨額彩票的人,如果這個人是具有抑鬱情緒的不快樂的人,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不快樂,那麼中獎後會快樂半年左右,但半年後他們又陷入了不快樂之中,重新變得抑鬱。也就是說金錢只能使一個原本不快樂的人獲得暫時快樂與幸福。但從一生的角度看,金錢導致的快樂是很短的。
一個心理學研究表明,具有積極情緒的人比一般人更能忍受痛苦。一個將手伸進冰冷的涼水的實驗是這樣的。在冰水中普通人伸手,只能忍受60到90秒,但在積極情緒測量中最出色的人,得分最高的人,或者一個具有積極的情緒的人,往往能忍受的時間要長一些。
快樂的人更喜歡與別人交朋友,而不是獨處。他們願意主動接觸生人,願意為他人捐錢,更具有利他主義精神,更關心周圍的人,而很少考慮自己的利益。
富有與幸福低相關,研究表明,富有人只比普通人稍有一點幸福。而親人離去,配偶的死亡,對人幸福影響長達7至8年。
你知道樂觀的奇妙嗎?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悲觀的,但他們傾向於認為別人比自己樂觀。樂觀的人壽命更長,賽利格曼測試了70個心臟病人,17個被測試為最悲觀的病人中,有16個沒有經受住第二次心臟病發作而去世了,而19個被測試為最樂觀的人中,只有一個人被第二次心臟病的發作奪去了生命。樂觀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線。研究表明,具有樂觀性格的人在保險公司銷售人員中,往往是銷售業績冠軍。樂觀的小學生將來很少得抑鬱症,走向社會後,在工作成績和社會地位方面均超過悲觀的人。樂觀可以通過教育而形成,一個悲觀的人通過心理訓練可以轉化成為樂觀的人。
五歲女兒播下的「積極」種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在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數月後的一天,與五歲的女兒在園子里播種。他的女兒叫尼奇。賽利格曼雖然寫了大量有關兒童的著作,但實際生活中對於孩子並不算太親密,他平時很忙,有許多任務要完成,其實種地也只想快一點幹完了。尼奇卻手舞足蹈,將種子拋向天空。
賽利格曼叫她別亂來。女兒卻跑過來對他說:「爸爸,我能與你談談嗎?」「當然」,他回答說。「爸爸,你還記得我五歲生日嗎?我從三歲到五歲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當我長到五歲時,我決定不再抱怨了,這是我從來沒做過的最困難的決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樣經常郁悶嗎?」
賽利格曼產生了一種閃電般的震動,彷彿出現了神靈的啟示。他太了解尼奇的成長,太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職業。他認識到,是尼奇自己矯正了自己的抱怨。培養尼奇意味著看到她心靈深處的潛能,發揚尼奇的優秀品質,培養她的力量。培養孩子不是盯著他身上的短處,而是認識並塑造他身上的最強,即他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將這些最優秀的品質變促進他們幸福生活的動力。
這一天也改變了賽利格曼的生活。他過去的五十年都在陰暗的氣氛中生活,心靈中有許多不高興的情緒,而從那天開始,他決定讓心靈充滿陽光,讓積極的情緒占據心靈的主導。
繼而,賽利格曼將這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定位為積極心理學。
積極正是一種愛
積極一詞很容易令人產生誤解,其實積極的意義是相對的,它不是一個固定結果和最後結局,積極是一個行為過程,包括過程的體驗。
積極與個人處境有關,是指個人選擇一個最能適應的環境和發揮了最高潛能的行為,是一個人把所有力量都運用到了極限而問心無悔的人生態度。一個身患絕症的人和一個處於創作狀態的作家,雖然所面臨的人生狀態如此不同,但在積極狀態上會是一樣的,他們都可能是積極的。只不過前者是與疾病作斗爭而感受到生命的勇氣,後者是陷入創作高峰體驗而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兩者之比,沒有量的規定,但在質的規定上是一樣的。
積極只能與消極相比,或者與心理不健康相比,而不能與另一個積極評價相比。積極是指主觀上的感受,包括一個人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積極只能與自己的過去感受相比。我們不能比較兩個人的積極,科學家和下崗工人都有自己的積極,前者是實驗室中對科學的獻身,而後者可能體現在對小時工的敬業中。積極是一個帶有價值導向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某一文化進程中對於何謂積極品質會具有不同的看法。一個優秀的人在什麼方面表現出色,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如過去,我們認為節約、貞潔、謙卑、沉默是積極的品質,而現代社會則更注重創新、自主、主動和外向。
大多數人對積極理解有偏差。人們傾向於認為,積極是指一個人通過努力取得了成功,取得了顯赫社會地位或經濟地位,談到積極首先想到社會精英,如名演員、企業家、首富、體育明星等。其實,這種積極不是指人的內在的積極,而是外在積極,我們所說的積極是人的一種出色的心理素質和生活態度。
積極狀態雖然不排除外在的指標,一個處於積極狀態的人可以擁有外在的高成績和高分數,一個高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但積極狀態主要不是指這些外在的東西,這只是一個人奮斗和機遇的結果,是一些與人性無關的數字。積極狀態是指一個所具有的出色的綜合心理素質,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這種心理素質促使一個人熱愛自己,熱愛他人,熱愛這個世界,擁有快樂和幸福。
積極也不總是指一個人征服外部世界,積極有為地把每一個事情都去辦好。神經症的人有時就過於征服世界和追求完美了,他們的慾望超越了自身能力范圍,在需要和改造世界面前過於有為,用主觀意願取代現實的客觀。比如,當一個強迫症的病人因為屢屢為是否關家中的煤氣而焦慮不安時,他覺得事事都是有為的,只要我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就一定會萬無一失。可是,這種脫離現實的有為,恰恰可以理解為過分的慾望,是不合理的,它不是真正的積極,而只能導致矛盾和沖突的消極。真正的積極有時包括一種無為,一種面對現實的客觀和如實接受,接受該接受的,做自己能做的,看上去很無奈,但它卻是最佳的積極,因為此時此景,沒有比這一行為更好的主動。
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現代競爭社會,雖然比較的是一個人能力和動機,但同時也是一個人的樂觀精神的較量。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即便是將動物和人置於絕望的環境中,人為地讓他們無法逃脫失敗或懲罰,仍然有四分之一個體永不放棄,這就是說,群體中天生地存在樂觀差異,少數個體是最為樂觀的。
美國的總統選舉中,樂觀可以有效地預測當選者。最後的成功者九成是樂觀者。
如果父母悲觀,孩子通常也具有悲觀的性格。樂觀可以通過教育而形成,一個悲觀的人通過心理訓練可以轉化成為樂觀的人。
我們的學校和社會傾向於認為一個人成功取決於能力和動機慾望,如果一個人擁有天分並且很努力地投入學習或工作,他就一定會成功。但賽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天分意願都很充足時,失敗也可能發生,這僅僅因為這個人是一個悲觀的人。
悲觀的人特徵是相信壞事都是自己的過錯,發生的壞事一定會持續很久,並且會毀掉一生的一切。而樂觀的人遇到同樣的厄運時,會認為現在的失敗是暫時的,每個失敗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錯,可能是環境、壞運氣或其他因素帶來的後果。比如,面對考試失敗,悲觀的人往往認為都是自己不好好復習,能力差,這次考不好意味著永遠考不好了,自己不是上大學料。你可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區別,它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中的成功,身體與心理健康,甚至壽命。
賽利格曼的一個博士研究生給老鼠注射了癌細胞,將老鼠安排於不同環境中。第一組老鼠可以通過逃避(如抓碰開關)而成功地擺脫電擊(樂觀組),第二組則在第一組成功逃避電擊時候被電擊,因為前者碰到開關則同時接通了它們的電擊線路,它們無論如何也逃避不了電擊。第三組老鼠在沒有危險的環境中。結果第一組老鼠中患癌症的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第二組為四分之三,而最後一組有二分之一得癌症。說明積極有效地應對危險可以提升免疫力。
樂觀的人稍有些主觀,有些「傻」。他們習慣於歪曲現實世界,當現實世界不利他們發展或有些危險時,他們傾向於人為地忽視危險,或縮小危險,樂觀地認為,天塌不下來,睡醒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