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拉伯國家的居民生活有哪些
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傳統風俗的阿拉伯民族,隨著社會的前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的滲透和交流,其人民的傳統習俗也隨著演變,他們的審美觀、穿戴、居住既蘊涵著傳統色彩又帶有朝代氣息。
[一]男子的裝束
身著大袍,外加披風,包頭巾上戴頭箍,為阿拉伯人的形象。
阿拉伯大袍多為白色,衣袖寬大,袍長至腳,做工簡單,無尊卑等級之分。它既是平民百姓的便裝,也是達官貴人的禮服,衣料質地隨季節和主人經濟條件而定,有棉布、紗類、毛料、尼絨等。
寬松舒適為阿拉伯大袍的特點,但其做工裝飾各區存在細微差異;如沙特人的大袍為長袖、高領、鑲里子。蘇丹人的大袍無領,胸圍和袖子肥大,呈圓筒形,長至腳踝,前後都有袋兜,側面還有腰兜,可兩面輪換穿。陣曼人的大袍無領,領口處有一條約30公分長的繩穗垂於前胸,穗底部有一花萼狀開口,可向里邊噴灑香水,放香料。
阿拉伯大袍的顏色除白色外,也有深藍、深灰、深棕色和黑色。阿拉伯人的內衣,各地區也不相同。上衣多為條紋長衫,也有白色汗衫,夏季許多人不穿內衣。下身穿著奇特,葉門、阿曼、阿聯酋等國流行男穿裙子女穿褲,偏僻地區的部落或窮人僅用一塊布把下身一圍了事。利比亞、突尼西亞等國的男士是喜歡穿肥大的燈籠褲。由於阿拉伯男子一年四季大袍不離身,內衣的式樣和色彩就沒有多少顯露的機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阿拉伯各國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但傳統服裝白大袍並沒有被冷落,至今仍相當流行。即使是趕時髦的年輕人和公務人員,上班時西裝革履或牛仔服,一到家仍都換上大袍。國家元首、高級官員身著大袍出席盛宴和慶典活動的也屢見不鮮。有一些人士洋結合,在大袍外穿西裝,或西裝外披大袍,可謂別具風格。
阿拉伯大袍歷經千載而不衰,是它對生活在炎熱少雨的阿拉伯人有無法取代的優越性。生活實踐證明,大袍比其他式樣的服裝更具抗熱護身的優點,無論白色或其他顏色的大袍,在吸收外來熱量的同時,裡面形成一個通風管,空氣自下而上流通,猶如煙囪一樣,使人體感到涼爽。
披風在阿拉伯人看來,是節日盛裝,男人在大袍外加件披風,顯得神采奕奕,有男子漢氣概。披風花色繁多,質量也不相同。如科威特的披風市場上,男式、女式、夏天穿的透明紗披風、冬季穿的羊毛、駝毛、呢絨披風樣樣俱全;有平民穿的物美價廉的普通披風,也有王室成員及富翁們穿用的做工精細、鑲有金銀絲的豪華披風。
阿拉伯人的包頭巾,也是沙漠壞境產物,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陽防曬,冬天禦寒保暖。這種頭巾是塊布,將其放於頭上,再套上一個頭箍固定之。其色多為白色,也有其他顏色。布料有優劣厚薄之別,隨季節和條件而定。
頭箍是用駝毛做成的圓狀環,多為黑色,偶有白色,粗細輕重不等。年輕人喜歡粗重的頭箍,再系根飄帶,顯得瀟灑、英俊。
有些阿拉伯國家,如半島上的葉門和北非的茅利塔尼亞,男人們頭上纏一條白色的長頭巾,不戴頭箍。他們的頭巾除起帽子的作用外,還有其它用途:睡覺時做鋪蓋,禮拜時當墊子,洗臉時做毛巾,買東西時當包袱,刮風時蒙在臉上擋風沙。
阿曼男子只披頭巾,不戴頭箍,頭巾的顏色有等級之分,多為白色或素色,王室人員用紅、藍、黃三色為基調的特製頭巾,其他人們禁用。
頭巾下再戴一頂小白帽是許多阿拉伯人的習慣。在非正式場合,他們更喜歡只戴小白帽而不包頭巾。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的部分男子不用頭巾,不戴小白帽,只戴一頂紅色或黑色土耳其式的高筒氈帽。一些人愛在氈帽下纏一條白布,更顯艷麗新穎。
佩物,是阿拉伯各部落長期養成的裝飾習慣,其式樣繁多,各有千秋,尤以葉門和阿曼的腰刀最具特色。
腰刀最初是用以防身自衛的武器,後逐漸成為珍貴的裝飾品和民族風俗。阿拉伯人覺得只有佩戴腰刀,才能顯示男子漢的俠義、瀟灑和威武氣概,不佩腰刀的男人不算好漢。同時,佩戴腰刀也是男孩子長大成人的標志。至今還有些部落,當男孩長到15歲就為他舉行佩戴儀式,以示祝賀。
腰刀的製做,在葉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在不少城市仍有製造腰刀的作坊,有機制也有手工製做,做工考究、精細。腰刀多為雙刃,成彎鉤形,刀鞘飾有銀環,與寬皮帶或綉有精美圖案的絲帶連結,便於佩帶。
在阿曼,腰刀是國家的象徵,其圖案繪在國徽上。陣曼國的地圖形狀也酷似一把腰刀。
腰刀柄的製作也很講究,有牛角、羊角和木質的,最名貴的是用犀牛角或長勁鹿角製成,用金銀鑲上圖案或經文,光彩奪目,價值連城;有的還鑲上主人很氏、製做年代,代代相傳。
名為腰刀,並非都挎於人們的腰部,有的別於金銀綵線綉成的腰帶上,更多的插在胸前特製的寬皮帶上,每當他們高歌起舞時,常以腰刀伴舞。腰刀幾乎不離身,如從主人身上奪下腰刀,是對主人最嚴厲的教訓與最大的侮辱。葉門政府規定,佩戴腰刀的人打架斗毆,治安人員和部落酋長有權扣押他的腰刀,罰他在若干天內只能帶刀鞘外出,曉諭人們他正在受過。所以,無論何時,都不可隨便摘掉別人身上的腰刀。
茅利塔尼亞人的佩物與其他阿拉伯國家有所不同,幾乎人人身帶護身符,有的甚至要帶幾個。護身符裝在皮製的小袋裡。除美飾外,主要是圖吉利。
[二]女子的服飾
頭戴黑面紗,身穿黑大袍是伊斯蘭教規定下的阿拉伯婦女形象。阿拉伯婦女的黑面紗很薄,戴上面紗,外人見不著主人的臉,主人卻能透過紗同網視物如常。有少數婦女戴雙層黑紗,視物困難,常需兒童幫助;有人用一塊黑紗蓋住頭發,另一塊遮住面部和嘴巴,露出眼睛;有人在黑紗上開一個或兩個小洞,便於視物。黑紗有大小,小的罩住頭及脖子,大的蒙在頭上,四角可垂至胸部,甚至腿部。多數婦女除戴黑紗外,裡面還戴有做工精細、鑲嵌飾物的帽子。
黑大袍是阿拉伯婦女的傳統服裝,做工簡單,式樣和花色因地而異。如沙特婦女的黑袍是一件寬大的黑斗篷。
葉門女子服式有二種:一種是頭頂黑紗,將頭部蓋住,再披塊黑布(或花格子布)裹著全身;另一種是分頭部、上身和下身三部分,頭頂黑紗至脖子,上身黑披肩垂至腰部,在胸前系牢,下身穿條黑裙子蓋至腳面。
埃及婦女的黑袍是塊長方形的黑布,即將5米長的布一分為二,兩邊縫在一起,根據個人喜好綉上花邊即成,穿、披均可,靈活方便,還可隨意穿著袒露身體的某一部分。
蘇丹婦女愛穿拖地長袍。長袍是一塊布,可裹全身,黑色、白色皆有。
利比亞婦女外出時,常用一塊類似被單的花布把全身裹得嚴嚴實實,只露出雙眼。
阿拉伯婦女看起來衣著簡單,甚至赤腳,其實不然,她們渾身幾乎戴滿各式金銀首飾。頭戴銀頭箍,頭箍系銀鏈,前額掛金銀鏈,鼻飾鑲花,耳墜一環又一環,項鏈一圈又一圈,十指戴戒指,手腕掛鐲子,腳飾腳鐲與足鈴……,倒也十分別致,充分顯現披金戴銀的雍容華貴。
滾滾石油財富改變著中東這塊古老的土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規律和生活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審美意識。如今,阿拉伯人的傳統服飾除在邊遠地區仍占統治地位外,大城市已逐漸讓位於土洋結合,東西方款式共存的服飾新時代。尤其男女青年一代裝束更喜歡追趕時髦。
埃及女裝的主流是表現女性的體態美,款式不拘一格。西裝、茄克、套裝、長褲、連衣裙、超短裙、牛仔褲等,都很流行,傳統斗篷式長袍,也仍有人穿著。
在利比亞,傳統服裝雖仍佔主導地位,但年輕男人常是西裝革履,女士們也身著西裝套裙,莊重高雅,欣賞和追求「淡化」了的西方化妝術,胭脂、口紅,輕描淡抹,染指甲、灑香水,佩耳環、項鏈等鈍金首飾。
即使是伊斯蘭教規最嚴格的沙烏地阿拉伯,服飾也在發生變化。婦女們雖仍戴面紗,大袍也依然如故,但大袍里邊卻是五光十色,年輕的學生身穿牛仔服、T恤衫,上流社會的女子也穿上了瀟灑的西裝。
『貳』 阿拉伯人信仰什麼他們的風俗習慣呢
信仰???,風俗是1.禮節與禁忌:
阿拉伯人的見面禮,主要是握手和擁抱。不過各國具體習俗有所不同,到阿拉伯國家經商,不要忘了入境隨俗。與阿拉伯商人交往,要尊重他們的「五禮」。按照伊斯蘭教義,教徒每天要做5 次禮拜:晨禮、晌禮、晡禮、昏禮、霄禮。不管工作多忙多重要,一到禮拜時間,他們就會放下手頭的事情來做禮拜。此時,你不可干擾他們,更不可表現出不耐煩。阿拉伯人還用咖啡招待客人,是一種又香又苦的咖啡,你不可拒絕,不然就意味著對主人的不恭,而且喝咖啡時還應咂嘴出聲,嘖嘖稱贊。
2.衣著服飾:
阿拉伯人傳統服裝是長袍,男人穿白色長袍,婦女穿黑色長袍。現在,男人穿西裝已很普遍。
3.送禮習俗:
一般不在初次見面時送禮,也不要只有一個人在場時送禮,以免行賄之嫌;不可送不值錢的禮品或人物形象禮品,也不可給女主人送禮。與阿拉伯人建立良好關系後,他們會邀請客人到家裡做客。上門時應帶好禮品,如藝術品、書、唱片、辦公用品或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禮品,都會受到歡迎,但注意不可送酒。
4.商務提醒:
阿拉伯人普遍時間觀念不強,工作節奏緩慢,遲到更是家常便飯。商務活動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在交往幾次建立了一定的聯系之後,才能進入洽談階段,並且要有足夠的耐心。阿拉伯商人不喜歡與客商當面對峙爭吵,不過他們對商談中做出的約定常常不大遵守,往往出現違約情況。
『叄』 神秘的沙烏地阿拉伯女人——到底是幸福還是悲哀
在沙特,一個小女孩長到六七歲就必須戴面紗,這是**的傳統,女孩成年後出門要用黑紗蒙面,黑袍裹身,同時還要有人陪同。 在沙烏地阿拉伯這個國家,不存在電影院、迪廳和公園之類的娛樂場所;當地女性出入的銀行,也都是專門為她們開設的「女子銀行」,餐館里分「男性單身區」和「家庭區」;裁縫店倒是設在當街,不過不可能「量體裁衣」,因為它只有一個一尺見方的小窗口,讓人把布料及合適尺寸的成衣遞去;沙特也有動物園,不過星期一三五是女性參觀日,男人則是二四六。 在沙特,一個小女孩長到六七歲就必須戴面紗,這是**的傳統。女孩成年後出門要用黑紗蒙面,黑袍裹身,同時還要有人陪同。未出嫁前的「護花使者」是女孩的父親或成年兄弟,婚後就是丈夫。 她們與社會的接觸,僅限於在家人、丈夫帶領下參加家庭型的聚會或其他一些交際,但說話機會極少,因為不可能混合而坐。
『肆』 阿拉伯的女子結婚時,為什麼要把指甲染的花花綠綠的
一、阿拉伯的習俗
阿拉伯女子結婚的時候,都要把自己的指甲染的花花綠綠的,還是有一個好的寓意,把指甲染染的花花綠綠的才能白頭到老,早生貴子,這也是對自己的婚姻一種祝福,阿拉伯女子在自己的國家是不受重視的,但是也為了自己的婚姻夠長久,在心理上也得到一點安慰,所以就是把自己的指甲染得花花綠綠的,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夠長長久久。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了阿拉伯女子對自己的婚姻有多重視,也知道了阿拉伯的習俗,所以我們在有機會去阿拉伯旅遊的時候,就能夠了解他們的習俗,所以就能正常的參加他們的婚禮,對他們一些奇奇怪怪的習俗才會覺得不在大驚小怪。
『伍』 阿拉伯國家的人民生活的幸福嘛、
肯定幸福,他們一男四女,天天放大炮,我們只能拉大栓啊!
『陸』 和阿拉伯人交往是怎樣一種體驗
和阿拉伯朋友接觸,最大的體會是他們的自豪感很強。如果說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人都急著想從西方汲取種種現代、前現代、後現代資源的話,那麼阿拉伯人似乎覺得他們落後西方的僅僅在於器物層面。
『柒』 63歲阿拉伯男人結婚53次,稱只是為了尋找幸福!他找到最終的幸福了嗎
我覺得這樣的人永遠都找不到幸福,因為他永遠都不知道幸福是什麼,他所謂的幸福就是通過不斷的婚姻來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事實上這並不是所謂的幸福,只是滿足了他個人的心靈空虛而已,這樣的事跡並不值得炫耀,更不值得提倡,他說結婚是為了保持自己作為一個男人的那種魅力,可見他結婚並不是為了追求幸福,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個人魅力,如果有天他失去了這個魅力,他可能就會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
該男子的事跡在網路上公開後引起了很多人的熱議,有人羨慕他的生活,也有人覺得他的作風有問題,如果他真的是抱著追求幸福的心態去結婚,就不會選擇結婚這么多次,婚姻對於他來說並不重要,他只是享受結婚的過程而已,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學他,更不要以這樣方式來追求幸福。
『捌』 嫁給阿拉伯人是一種什麼體驗
嫁給阿拉伯人需要有強大的心理。
大多數的阿拉伯人都信奉伊斯蘭教,不能娶異教徒,所以嫁阿拉伯男人要做好入教的心理准備。就算你的阿拉丁較開明,不求你謹遵古蘭經教義,你也要三思是否接受得了周圍的人動不動就給你說教,有時候還咄咄逼人地讓你示範。
注意事項:
1、招待客人上館子是單身人士的權利,已婚男子還要帶客人在外覓食是有失體面的。
2、無論在外在內,不管經濟條件,阿拉伯男人永遠高女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