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霍金說: 幸福是什麼
霍金說:幸福就是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著的親人與朋友,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我享受生活,熱愛生活,巨大的快樂來自音樂和我的家庭……」
❷ 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幸福」答案是什麼
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幸福?」答案是: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麗的花,但是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於是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後,他捧著一朵比較美麗的花回來了。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美麗的花了?柏拉圖說道:當我穿越田野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朵美麗的花,我就摘下了它, 並認定了它是最美麗的,而且,當我後來又看見很多很美麗的花的時候,我依然堅持著我這朵最美的信念而不再動搖。所以我把最美麗的花摘來了。這時,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幸福。
❸ 什麼是幸福幸福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1、定義
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條件和活動趨向和諧的生活狀態。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怪獸.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為對慾望的滿足.
4〉幸福的原理
幸福不是宗派神學的禁慾體驗,也不是禮教理學的享樂感受,更不是金錢地位的無限慾望,而是信念和嚮往實現的人格滿足。以下是根據當代人學家張榮寰相關學術中闡述和總結的幸福原理:
1.幸福都是人生某種重大目的得到實現的心理體驗:一個人無論要獲得什麼幸福都不會一次達到,或長或短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奮斗才—達到幸福的彼岸如果我們依據幸福實現的這一特點,又可以將幸福分為過程幸福和結果幸福兩類。但是無論就幸福的定義看還是從分析的各種幸福來說,幸福都是人生某種重大目的得到實現的心理體驗,這似乎意味著幸福都是一種結果,都是結果幸福。因為目的屬於結果范疇:目的是預期結果,是為了實現的結果。所以,幸福也就是達到了某種預期結果的心理體驗,這樣看來、幸福似乎只存在於結果中,而並不存在於過程中,因而過程無所謂幸福,幸福都是結果幸福。
2.德性幸福比非德性幸福更為純粹和高尚:立德是一個人做個好人、有道德的人、品德高尚的人的道德需要得到滿足的幸福,是完善自我品德、實現自己的道德潛能的需要、慾望、目的得到滿足的幸福。因此,一個人的德件幸福與他的美德是同一的:有德就有福、有福就有德,或者德就是循環就是德。德性幸福與美德是—回事,對於意志完全由德性支配的人來說,有德性的行為始終是最大的幸福和喜悅,即使它並不帶來外在的幸福,即使它反給他的肉體;帶來磨難。斯賓諾莎的規則是適合於他的,幸福不是為德性准備好了的,而是由自身的德性帶來的。」與之相對,非德性幸福則是以美德之外的東西為目的的幸福,如追逐金錢、名利、地位等等。這種幸福與美德是兩回事:德不是福,有福雖須有德、有德未必有福;美德在這種幸福納擁省者那裡只是取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他們追求的。很明顯,德性幸福可以是一種利他幸福。因為一個人要做一個好人、高尚的人,只有去做好事、高尚的事;而無私利他無疑是最高德性倖幸福。
3.創造性幸福顯然高於消費性幸福:幸福可分為創造性幸福與非創造性幸福,如果用伊格內修斯的術語來解釋,就是消費性幸福。這里的消費性是指消費、使用別人的創造性成就或者是消費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例如畢加索繪畫成名之幸福、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問世的幸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幸福等都是創造性幸福。反之,那些欣賞繪畫、閱讀小說、運用科學發明的幸福,則是非創造性幸福,就是消費性幸福。 就這兩種幸福的價值而言,創造性幸福顯然高於消費性幸福。後者隨著消費而逝,不可留存;前者則隨著時間的淘洗愈加珍貴,長存不朽。
4.完滿本性的客觀幸福比極度快樂的主觀幸福更主動:幸福既具有主觀性又具有客觀性。主觀性是幸福所具有的極度快樂的,理性體驗本性,是幸福所具有的主觀形式之本性;客觀性則是人的重大需求的滿足和生存發展的完滿之本性,是幸福所具有的客觀內容之性。普遍的絕對的幸福是一切特殊的相對的幸福之中那些共同的、普遍的、抽象的成分,任何普遍的絕對的幸福卻存在於答種特殊的相對的幸福之中;與此同時,任何特殊的相對的幸福又都包合看普遍的絕對的幸福!
5. 高級幸福源於人類最高級的需要:精神需要和創造性需要:根據幸福的定義和結構,幸福只是就其自身和形式來說,才是一種心理體驗,是—種感情,屬於主觀意識范疇;而若就其內容和實質來說,是一種客觀的東西,是一個人重大需要、慾望、目的的實現和生存發展的完滿。因為主觀意識形式都是被它所反映的客觀內容所決定的,所以,每個人的幸福也都是被它所反映的客觀內容所決定的,被他重大需要、慾望、目的的實現利生存發展的完滿所決定的.
6.幸福是一種特殊的快樂的心理體驗,屬於心理、意識范疇:德漠克利特說:「幸福與不幸居於靈魂之中:」亞里士多德說:「幸福為心靈的活動。」羅斯說:「幸福是—種感情狀態,它與快樂的不同僅僅在於它的永久、深刻和寧靜。當代西方學者理查德「克勞持(NcIlMdhut)也這樣寫道:「幸福是(或至少關涉)心靈的某種狀態。」
1.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實現的一種主體生存狀態。人們在為理想奮斗過程中以及實現了預定目標和理想時感到滿足的狀況和體驗。對幸福涵義的理解因理想,追求的內容不同而不同。無產階級把幸福建立在集體主義基礎上,認為人們的幸福生活,不僅包括物質生活,還包括精神生活;個人幸福依賴於集體幸福,集體幸福高於個人幸福;幸福不僅在於享受,更不僅在於個人的享受,而主要在於勞動,創造和斗爭.
2.幸福(Fortune),美國以經濟報道為主的刊物。1932年創刊,原為月刊,1978年改為半月刊。由亨利·盧斯(Henry Rose)創辦的時代出版公司發行。在芝加哥出版。
因為:1 任何人獲得的任何一個幸福 都存在有一個前提,即渴求。2 任何人獲得的任何一個幸福都是在渴求被滿足或部分被滿足的時候得到的。所以:
幸福的定義就是: 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渴求就是人們希望實現某個不太容易實現的事情的願望。仔細體會一下不難理解,在我們的生活里,在報刊文章,電影電視里每一個令人感動的關於幸福的故事,無不都是主人公在有渴求的狀態下,並且在渴求被滿足或部分被滿足的時候才獲得幸福的。任何人任何一個幸福的獲得都來自於渴求,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摘自:中國幸福學研究)
❹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析下什麼是幸福
有人說,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還有人說,幸福就是有人陪伴一生。每個人心目中對幸福的定義都是不同的。本篇論文將用幸福心理學概念進行闡釋作者心目中關於幸福的定義。並向大家展示作者對於幸福的理解。
幸福的心理學研究,在世學者 Seligman 坐第一把交椅。他在2004年鼓吹:幸福這個生活語言對應三個不同的學術語言:愉悅(Pleasant Life)、投入(Engaged Life)、意義(Meaningful Life)。近年他的三個代表升級成五朵金花,加上社會關系(R)、自律成就(A),以PERMA一詞行世。我認為 PEM 是所有時代所有人的共性,RA 只適於特定時代特定人,不難構建反例。
幸福影響最深遠的思想家,我以為是傳奇的 V. Frankl (這個名字L結尾,比較少見)。意義,或者說價值觀,其實已超出心理科學的實證范疇。Frankl 通常被歸入存在主義心理學,這個流派經常與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寫在一起,二者微妙的不同全在於「自我超越」區別於「自我實現」。「超越/Transcendental」這個詞頗有思想史背景,可能源於艾默生為代表的新英格蘭超驗主義運動,俗稱美國版文藝復興。心理學愛好者通常知道一些自我實現、以人為本,這個「本」是不亂改的;「自我超越」就強調對價值觀的追求——「超越」、「追求」這倆詞太文藝,用理科生的操作化描述。
❺ 李大釗說 幸福就是什麼
李大釗說:幸福就是尋求革命真理。
革命先驅李大釗說:「為世界講文明,為人類造 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這體現了青春時期必須樹立遠大理想,追求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青春時期,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確立志向的最佳時期。人生的價值體現在對他人、對社會的奉獻之中。李大釗的無私奉獻精神 。
❻ 什麼是幸福
字典上說,幸福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很抽象,只有一句話。幸福很具體,有整整一本書。
幸福是什麼?
一個身無分文的窮人說:有錢就幸福;
一個忙忙碌碌的富人說:有閑就幸福;
一個婚姻破碎的女人說:能被愛就幸福;
一個雙腿截肢的殘者說:能走路就幸福;
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說:能看見就幸福……
什麼是幸福,100個人中,也許有100個不同的答案。
幸福沒有標准答案,在不同的環境下,我們給幸福下著不同的定義!
如果你想幸福,那就看看他們怎麼說:
幸福,是一種牽掛。
總有一串美麗的曾經羈絆柔腸,總有一個人時常牽掛著你的目光。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遊子吟》
幸福,是一種陪伴。
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你需要我的時候,我也在,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吧。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唐·孟浩然《過故人庄》
幸福,是一種閑適。
沒有一種快樂比得上內心的祥和,沒有一種享受比得上內心的安寧。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魏晉·陶淵明《飲酒·其五》
幸福,是一種滿足。
平生所求,不過柴米油鹽醬醋茶,偶有痴念,不過願得一心到白首。
柴門寂寂黍飯馨,山家煙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兒啼索樹上鶯。水香塘黑蒲森森,鴛鴦鸂鶒如家禽。前村後壟桑柘深,東鄰西舍無相侵。蠶娘洗繭前溪淥,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唐·貫休《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
幸福,是一種傾心。
一個眼神,便足以讓心海掠過颶風;每望一眼秋水微瀾,便恨不得淚水盈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幸福,是一種放下。
生活如登山,背負太多,就難以登上高峰,只有適時地卸下行囊,才能輕松地趕路。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宋·蘇軾《定風波》
幸福的人,懂得珍惜。
有一些人,赤腳在我們生命中走過,眉眼帶笑,不短暫,也不漫長,卻足以讓人回憶一生。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宋·晏殊《浣溪沙》
幸福的人,享受獨處。
獨處亦清歡。在暖而不燥的午後陽光里,靜聽晨風穿林時的鳥鳴聲,翻看一張張微微泛黃的舊書頁……
淡盪春光寒食天,玉爐瀋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鞦韆。
——宋·李清照《浣溪沙》
在世間,有很多恩與怨,得與失,愛與恨,不如懷一顆平常心,讓生活簡簡單單,握住一縷陽光的時候,便會得到幸福。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紛繁塵世,不如借著一絲禪意,得片刻的悠閑。
❼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析下什麼是幸福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幸福是指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非常滿足的情緒情感狀態。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對自己的生活質量都有滿意與否或滿意度高低的不同評價,這些不同的評價與個人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期望值有關。
何為幸福感?心理學新發現,解釋幸福感新定義。
1、幸福跑步機
許多人有過這種體驗,職位升高時,預期也越來越高,過去的努力帶給名望和財富不再能帶來幸福。馬丁·塞利格曼教授介紹說,這就是幸福跑步機在起作用,如果幸福等於財富和名望的話,我們必須擁有更多,否則就感覺不到幸福。
假如沒有這個「跑步機」,鴻運當頭的人應該比普通人幸福得多。馬丁·塞利格曼教授認為,一般老百姓比那些達官貴人更幸福。研究發現,幸運的事和高成就不能帶給人們長久的幸福,只有短期效果而已。
2、金錢買不來幸福
實際上,我們對金錢的看法比金錢本身更影響我們的幸福。塞利格曼教授的研究認為,在所有階層中,越看重錢的人對他的收入越不滿意,也對他的生活越不滿意。
通過對40多個國家進行生活滿意度的調查發現:購買力強的國家,人民生活滿意度也高;一旦國民收入超過人均8000美元之後,這個相關開始消失,財富的增加並不能繼續增加生活的滿意度。金錢買不來幸福,20世紀後50年,富庶國家購買力的改變也帶給我們同樣的信息:美國、法國和日本實際購買力已經翻了一番,但是生活滿意度卻沒有變化。
3、幸福不是短暫的愉悅
有些人會問:「我怎樣才會幸福?」對馬丁·塞利格曼教授來說,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因為如果我們不能區分愉悅和滿意,我們就會完全依賴捷徑,去尋求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愉悅。愉悅是立即的,來自感官,而且是暫時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們便很快跟著褪去,而且我們會對這些感覺產生「習慣化」效應,以後就需要有更強、更多的刺激才能帶來相同程度的愉悅。
我們都清楚不是要暫時的幸福感,真正的幸福感必須來自自己的努力。然而人類卻發明了許多捷徑去取得暫時性的感官愉悅:毒品、巧克力、肉慾、購物以及電視等。
4、幸福來自於優勢和美德
幸福感來自於自己的優勢與美德,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幸福才會有真正的幸福感受。做一時感官愉悅的事,如與朋友聊天,看電影,與做好事的感覺相比,黯然失色。當我們很自然地去幫助別人時,一天都會過得很幸福。
優勢和美德是積極的人格特質,它會帶來積極的感受和滿足感。樂觀的人傾向於把目前的困難解釋成暫時性的、自己有主控權的,以及只有在這個情境下才會如此的;相反,悲觀的人則認為他的困難一輩子也逃不掉,倒霉事一樁接一樁,而且是自己無法操控的。
樂觀只是二十幾個使你更幸福的特質之一。哈佛大學的喬治·瓦利恩特教授對「成熟防禦」進行研究,成熟包括:利他行為、延遲滿足的能力、對未來充滿期望以及幽默感等。「疾風知勁草,亂世識忠臣」,災難中更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德。
5、幸福具有高遺傳性
只要肯努力,每一種情緒狀態、每一種人格特質都可以得到改進,當然也包括支撐幸福感的樂觀等積極情緒,只有這樣,處於相對弱勢的人才有翻身的自信。40多年前,塞利格曼進入心理學界開始研究時,「人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思想一直籠罩著心理學界。
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雙生子女和養子的人格研究開始出現,上述說法一敗塗地,再無東山再起的可能。同卵雙胞胎的心理特質比異卵雙胞胎更像,被人收養的孩子的人格特質更像親生父母而不像養父母,這類研究報告已超過百篇,並且都顯示出同一結論:大約50%的人格特質是基因決定的。但是高遺傳性並不代表不可改變,有些遺傳特質(如,性取向和體重)是不可改變的,而其他遺傳特質,比如悲觀、恐懼,則是可以改變的。
6、幸福就是獲得滿意
區分愉悅和滿意最大的好處在於,雖然有一半人無法達到積極情緒上的幸福感,但他們還是可以獲得幸福,因為他們擁有滿意感。滿意無法從身體的愉悅中獲得,也無法來自吸毒或任何捷徑。只有在高尚的行為做完後才會自然產生。愉悅是感官和情緒的,而滿意來自於施展個人的優勢和美德。
獲得滿意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做有挑戰性且需要技術的事情;要集中注意力;要有明確的目標;要能得到即時的反饋;你應該深深地投入到所做的事中;有能夠掌控的感覺;忘我,感覺時間就此停滯。
7、幸福但不愚蠢
許多證據顯示,抑鬱的人雖然比較悲傷,但比較實際,他們能夠較正確地判斷自己有多少才能;而有幸福感的人對自己能力的評估通常超過別人對他的判斷。雖然很長時間內有過「幸福但愚蠢」的指責。但後被證明是站不住腳的。
有幸福感的人記住了更多快樂的事情,他們記住的甚至比實際發生的還多,他們常常將不好的經歷都忘了。相反,抑鬱的人對兩種事件的記憶都很好。有幸福感的人認為如果他們成功了,當然是證明自己有能力;如果他們失敗了,則會相信失敗很快就會過去,而且只是因為運氣不好。猶他州立大學教授阿斯平沃爾收集的許多證據顯示,有幸福感的人比沒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地做出重要決策。
❽ 幸福是什麼呢看馬克思怎麼說
哲學家周國平說:真正的幸福是什麼呢?其實馬克思解讀的很精闢。
幸福是一種精神能力。高層次的幸福是指精神能力的生長,發展,使用。
《資本論》第三卷寫道: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的活動是自由活動。而動物的活動是為了生存的物質需要。
當我們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還在繼續無限制追求物質,一心為物質勞動。而不是提升自己的精神能力,那就證明你依舊沒有從動物的領域解脫出來。
當肚子不餓了,人就應該為提升自己的精神能力而努力。精神能力包括智力,情感和道德。
當人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斷探索發現進步時,並且享受自己的這種能力時,才會獲得高層次的幸福。
比如:你喜歡畫畫,喜歡寫作,喜歡攝影,喜歡游泳,喜歡幫助別人等等。你去享受你的這種能力就會感覺幸福。
人是用心來感受世界的。當你心裡沒有這些東西時,即使滿世界都是,你也是看不見的。
所以幸福是一種精神能力,需要用心感知。你覺得是這樣嗎?
(備註:9月8號首發微頭條)
❾ 什麼是幸福
幸福是個人由於理想的實現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種內心滿足。幸福不僅包括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個人幸福來自於集體幸福。 集體幸福高於個人幸福;幸福不僅在於享受,而主要在於勞動和創造。
幸福是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值得信賴的朋友;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和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
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感覺幸福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美好。
有人說幸福的要素是:幸福的基礎是物質和金錢,幸福的關鍵是心態和智慧。
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在最痛苦、最艱苦的環境里,仍然感覺到自己是很幸福的人,這樣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
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是:在最幸福的時候、最幸福的環境里仍然感覺不到幸福的人,這樣的人就是最痛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