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如何使遊客獲得生態幸福感

如何使遊客獲得生態幸福感

發布時間:2022-12-22 01:47:10

❶ 如何將旅遊與環保結合為一體

發展生態旅遊必須以生態學為准則,綜合分析各種因素,全面考慮,按生態學原理去開發、利用和保護。根據系統的變化及特點不斷改善旅遊系統的結構和布局,盡力維護其生態平衡及環境效益。一個良好的生態旅遊系統應具備。

1.引 言
自海克爾創立「生態學」至今,100多年來生態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它從單純的研究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發展到研究自然資源開發和管理,人類生存環境變化,自然保護區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途徑等,為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生態旅遊,其主體是人類,旅遊對象是自然環境。所以,從學科定義來看, 生態旅遊屬於生態學的范疇,只不過生物與環境關系中的生物成分不是一般的生物而是人。因此,管理這樣的系統必須以生態學的原理為指導,從生態學的普遍規律出發,協調好生物、環境、經濟和發展的關系。無論是開放的自然環境景觀還是自然保護區都是自然生態系統,而旅遊行為本身是一種人為活動,它與自然系統共同形成比單純自然生態系統更復雜的人類-自然復合系統。它不僅由生物和環境條件組成,還包括人類活動和社會、政治、經濟條件,是這些復雜因素組成的多層次、多因子的統一體。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可引起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反過來,生態系統的變化又對人類活動產生重大影響。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要素均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都是按著生態學的規律在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的,其中一個因素發生了變化,就會引起系統內其它因素產生連鎖反應。當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超過其限度時,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旅遊環境就會被破壞,旅遊事業就會受到影響。

因此, 發展生態旅遊必須以生態學為准則,綜合分析各種因素,全面考慮,按生態學原理去開發、利用和保護。根據系統的變化及特點不斷改善旅遊系統的結構和布局,盡力維護其生態平衡及環境效益。一個良好的生態旅遊系統應具備和諧的結構、高效而經濟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既能適應自然條件變化,又具有凈化環境污染能力,發揮最佳的生產效率,為人類提供優美的生態旅遊場所。

自然保護區是受國家行政管理和保護的,絕不允許亂砍濫伐和破壞自然環境,尤其在劃定的界限內連正常的工農業生產也不能進行。然而,自然保護區建設離不開當地居民,二者唇齒相依,互相促進。自然保護區建設必須給當地居民帶來更多的實惠,而不是貧窮,因為無數實踐證明只有當地居民生活富裕,保護的目標才能達到。那麼當地居民依靠什麼維持其生存與生活?就目前各種經濟活動來看,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是取得經費來源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手段。生態旅遊可給自然保護區帶來經濟效益,同時也能對參觀者進行自然保護的教育,使當地人民生活幸福與保持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經營的經濟形式。如何達到發展生產又減少環境破壞的效果呢?我們認為首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此原則指導下保護環境,尤其是要遵從旅遊不能超過環境容納量這個最基本的生態學原理。

2.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產生
樸素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由來已久,在傳統的農林業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實踐中都有這一概念的雛形。但是作為一種科學術語,是在1980年發表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WCS)中給予系統闡述的(IUCN, 1980)。這一文件雖然主要是針對自然資源保護提出的,但其涉及的范圍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自然資源的保護,而且把保護與發展看作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並將自然保護置於整個社會發展的框架之下。

世界自然保護大綱改變了過去就保護論保護的做法。明確提出其目的在於把資源保護和發展很好地結合起來。這里所談的發展是指經濟發展,來滿足人類的需要和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這里所指的保護是指人類要合理地利用生物圈(生物居住及賴以生存的地球),既要使目前這一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續的利益,又要保持其潛力,以滿足後代的需求和願望。大綱提出了生物資源保護的三個目標,即(1)維持基本的生態過程和生命維持系統;(2)保持生物遺傳多樣性;(3)保證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的持續利用。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於1987年向聯合國提交了一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又稱「布侖特蘭德」報告(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87)。該報告把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始終,在充分考慮目前世界環境狀況的同時,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策略與行動。在這里可持續發展的定義與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所提出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可持續發展是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人類後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報告中提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到:(1)提高經濟增長速度,解決貧困問題;(2)改善增長的質量,改變破壞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問題;(3)千方百計地滿足人們對就業、糧食、能源、住房、水、衛生、保健等的需求;(4)把人口限制在可持續發展的水平;(5)保護和加強資源基礎;(6)技術發展要與環境保護相適應;(7)把環境和發展問題落實到政策、法律和政府決策之中。

總之,可持續發展不否定經濟增長,該概念從一開始就強調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甚至把解決貧困問題放在第一位。在改變以破壞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增長方式的同時,不忘滿足就業、提供糧食和限制人口數量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心願,傳統的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人類正在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協調發展的途徑。我們認為: 犧牲環境求得發展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發展;同時,過分強調保護環境,忽視人民財富增加的發展也不是可持續發展。因為,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如何尋求發展途徑的問題,如何提高經濟增長的問題,以及如何發展經濟不破壞環境的問題。

3.關於可持續發展概念的討論

可持續發展概念提出以後,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響應和迅速發展,無論是學術領域還是政府機構都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研究課題和行動准則(ERP Environment, 1999)。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學者對這個概念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可持續發展更象一個口號,而不是科學概念 (Di Castri,1995),甚至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模糊發展 (Oldman, 1995)。本文針對這些情況,做一簡單介紹,以便使我們能夠對這個概念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和更深刻的理解。

為什麼可持續發展概念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法國著名生態學家 Di Castri (1998) 認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本身不夠確切也無法應用,原因是概念本身自相矛盾,無法正確地反映長期趨勢和不確定性;在目前地理經濟和開放的信息社會條件下,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應用就更具有隨機性。由於政界、官員、環境專家、商人和企業家的完全不同的動機,使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就變得更具有隨機性和主觀性。他進而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弱點。(1) 人口、資源和環境不是平衡的,人口和資源都是在變化的,容納量在這種情況下無法應用,我們不能用一個固定的框架去衡量那些不斷變化的空間及其相關要素;(2) 自然資源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是事先規定的,淡水、濕地、潮汐等以前被看作非能源的物質現在成了重要的能源;(3)物種、生態系統和資源都是在不斷地進化或者變化,無法把當代的這些資源毫無變化地轉移到我們的後代,即使我們當代人不去干擾,它們也一定要受大自然的選擇而發生變化的;(4 )我們無法通過簡單的推理或演繹目前的趨勢來解釋未來幾代人的需求和未來的資源價值,當代人對電、火車和計算機的需求是我們的祖輩所無法想像的,也可能是我們將來所難以預料的;(5 )可持續發展是無法度量的也是無法計算的,直至目前為止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可用來度量可持續發展的計算單位;(6) 考慮系統動態、非線性、開放性、穩定性和適應性變化等方面,從方法論的觀點出發,發展和可持續性這兩個術語是不協調的。

Di Castri (1995) 在《自然與資源》雜志上撰文,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椅子」模型,進一步規范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內涵。他指出可持續發展可以被看成是一把椅子,其四條腿長度相等,強度相同,四條腿中的每一條都相對獨立但又互相依賴,都是可持續發展的成分,如果有哪一條腿比其它短些或長些,就坐不安定,不能可持續發展。這四條腿分別是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結論是只有在經濟、環境、社會和文化四方面都達到相對平衡的發展。然而,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已經達到或將會達到這四方面的完美與平衡。比如,美國的經濟發達和自然環境良好,但社會環境不好,尤其是大城市社會問題更多。法國也是社會問題嚴重,主要表現在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但環境的惡化和生態破壞很快制約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全球看,經濟發展迅速和導致環境惡化現象十分普遍,而且沒有哪個國家或地區達到這四個方面的平衡,或著四個方面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

正由於可持續發展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不同的機構以及不同的學術背景的專家對此進行解釋和評論時,難免帶有各自所從事領域的色彩,有時甚至片面強調問題的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面的重要價值。可持續發展有很多含義,這個思想既簡單又復雜,一方面要保護環境使生物群落免遭干擾,另一方面聽起來又不很實際:沒有一定的破壞我們如何建造橋梁和公路?如何生產足夠的糧食充飢?如何築堤防洪?如果我們限制投資者所帶有一定破壞性的經濟活動,如何吸引投資開發?他們沒有經濟效益行嗎 (Johnson, 1998)? 事實上,任何一個環境問題的產生都有其顯著的經濟特徵,環境污染的出現是人類發展機械和石油等工業的一個副產品,生態破壞是人類發展能源、交通運輸等工業的副產品。如果沒有這些工業的發展也可能不會出現這些環境問題,然而,為減少環境問題而限制人類的經濟發展是消極的、無所作為的觀點,也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繁榮的障礙。所以說環境問題實質上是經濟問題,是人類建設和發展自身文明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旅遊是最能夠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經濟活動。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被學術界和公眾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中,並沒有明確表明它是一種即不破壞環境又能發展經濟的模式,只是強調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保持代際之間的公平性,防止當代人剝奪後代人利用資源的權利。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指出:經濟增長和發展必然要引起物理生態系統的變化,不能永遠保持所有生態系統不受干擾,甲地的森林被破壞了,卻可能在乙地重建, 但一定要有計劃,防止土壤侵蝕和遺傳退化等。總之,可更新資源的利用要在環境容納量的范圍內。UNCED (1992) 協議提出森林資源和林地應該進行合理的經營以滿足當代和後代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精神需求。我們在引用這一概念時必須既全面又准確,以便能夠合理地指導我們的經濟活動,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把我們的經濟搞上去。

在1992年6月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各國政府達成一項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共識。中國是全世界第一個編制和實施《21世紀議程》的國家,這表明中國人民將和全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擔負起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責任。事實上,中國只是用佔世界7% 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22% 的人口,其資源、生態和環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同時也為全人類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更值得一提的是,從1998年7月1日起停止對天然林的採伐,全面實行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所有這些都體現了國家和政府堅定不移地把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的決心,而不是削弱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中國21世紀議程》所強調的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即從傳統的偏向數量增長的經濟模式轉向強調改善發展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切實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和子孫後代發展所需要的資源。

4.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旅遊」是一種主題旅遊,它是指旅遊者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賞自然景觀和了解生態現象的同時受到環境教育,同時是能夠達到可持續管理的旅遊。生態旅遊不僅用來表徵對所有觀光自然景物的游覽,而且強調被觀光的對象不受到損害,旅遊者受到環境教育和生態文明的啟迪,反映了保護自然的要求和責任。根據牛亞菲(1999)的研究, 生態旅遊概念的可分為三種:(1)根據市場和消費行為定義的生態旅遊概念。將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旅遊方式或旅遊產品向市場推銷,向旅遊者提供優美的自然和文化環境;(2)根據可持續發展目標定義的旅遊概念。把生態旅遊看作一種旅遊發展模式,將旅遊發展與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結合起來;(3)根據行為規范定義的生態旅遊。強調旅遊者和當地居民的行為規范和環境價值觀,旅遊活動能使旅遊者和當地居民建立良好的環境保護和環境道德觀, 尊重地方文化傳統。

生態旅遊這一名詞進入我國僅僅幾年,便如雨後春筍般得到廣泛傳播,尤其是自然保護區依據擁有自然景觀的優勢,更是把生態旅遊作為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支柱產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回歸自然,享受美景,陶冶情操也已成為人民大眾休閑的時尚選擇,到自然保護區旅遊的人數成上升趨勢,從而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按著Di Castri (1995) 的椅子模型,生態旅遊可以滿足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四方面的協調發展。

首先,生態旅遊業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旅遊是一個人民群眾十分熟悉而又具有悠久歷史的社會活動,它能夠使人們相互了解,增長知識,發展友誼,促進經濟和社會文化交流。就目前各種產業狀況看,生態旅遊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產業。當地居民通過開發旅遊,就能夠從他們所經營的生態系統之外尋找生存空間,擴大經營領域,融入全社會。能夠開展生態旅遊的地區一般都分布在林區、草原或其他偏遠山區,相對來說是比較封閉的系統,因而保留很多原始的、獨特的、珍貴的自然景觀,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發揮這筆財富的效益,為當地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維持社會穩定和提高邊遠山區的擴大開放具有重要作用。生態旅遊是非消費性旅遊,在旅遊者得到滿足,旅遊區當地居民提供旅遊產品之後,自然景觀和環境條件並未得到破壞,實現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其次,生態旅遊有利於文化和文明水平的提高,以此明顯區別於其他行業。旅遊雖然也經營產品,但這是一個更富有文化內涵的產品,旅遊者通過觀光不但獲得了產品而且得到了大自然的熏陶,獲得了有關人與自然的知識。尤其是生態旅遊在銷售給遊客風光美景的同時,遊客也獲得了一種文化和文明教育,這已遠遠超過了簡單的商業行為和買賣關系。普通的企業只能提高顧客的物質文明,優秀的企業在銷售其產品的同時也宣傳企業文化,提高顧客的精神文明,而生態旅遊讓遊客接受大自然的洗禮,在使遊客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的同時,又推出一個更高層次的文明,即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屬於廣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表現為人們正確對待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的理性認識、理智行為和道德情操。在世界面臨多種環境問題和倍受生態破壞困擾的今天,我們更需要生態文明,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旅遊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生態旅遊區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最大課堂;森林、草原、海洋,動物、植物和珊瑚等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最好教材。

再其次,生態旅遊可促進環境保護。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我們必須保護好環境,保護好資源,保護好生物多樣性。然而保護是一種人為活動,是人們的一種有意識的社會實踐,那麼如何才能喚起人們的保護動機,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應該培養人們的愛心:包括對大自然的愛、對環境的愛和對生命有機體的愛。那麼這種愛心從何而來?我們知道愛父母師長,這是儒家思想的繼承;我們知道愛國愛人民,這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結果,前者根深蒂固,後者有聲有色。儒家文化和社會教育對人們熱愛自然感情來說缺乏愛的基礎,必須用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這就是生態旅遊。通過生態旅遊能激發人們熱愛自然和環境的意識,喚起人們的保護動機。由於生態旅遊使人們真正體驗到自然之美,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由此激發人們的愛心,使環境保護成為一種有效的自覺自願的行動,從而達到主動保護和積極保護的目的。

MecNeely (1996) 認為,生物資源常常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在於剝奪了最接近自然保護區居民對這些資源的經營權,生態旅遊和當地居民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完成保護的任務。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的每種形式是獨特的,不管它對人類的價值如何,值得受到尊重。並且來自自然的利益取決於必須的生態過程和生命支持系統的維持,也取決於生命形式的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必須與生態學原理相一致,物種和生態系統存在的理由可能比簡單地滿足當代消費者的經濟願望更為重要,當一個基因庫由於當代人為最大限度地滿足個人利益而趨向滅絕時,所有的子孫後代都將為其付出代價。

可持續發展必須反對二種極端傾向:一是片面追求數量增長,忽視效益和環境的做法;另一個是片面強調保護環境而忽視經濟發展的做法。在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狀況問題突出、經濟發展較快的條件下,更要注意後一傾向的發生,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解決當地群眾的貧困問題的話,那麼環境和資源也難以有效地得到保護。前文中提及的生態旅遊只是林區或自然保護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實例,是否可以開發其它類似的產業?如林區綠色食品業,飼料肥料產業和禮品手工藝品等。可持續發展首先是經濟的發展,沒有經濟的發展也無所謂可持續。總之,發展是硬道理,解決貧困和發展經濟是我們的中心任務,保護也是為了發展,而且是為了讓子孫後代能夠更好地發展。

相關鏈接:

自然保護區如何走出困境 自然保護區危急法律救贖迫降 生物入侵考驗中國生態安全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管理與可持續發展

❷ 怎樣提高遊客的環保意識

環保問題已經為人所熟知了,作為一名學思想政治的大學生,看到這一話題自然想以自己的專業視角來找出較為獨特的出路。
自然環境對於人類社會的重大意義以及我們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我就不再贅述了。今天,我想談談我們應當如何樹立和增強人們的環何意識。
宗教、道德以及法律是人類社會的三大行為規范,樹立和增強環保意識探其根本就不能不提到增強環保行為的規范性。而這一規范性的確立來源於兩個層面:一是人們自身對環保行為的規范,在此我將其簡稱為自身規范;二則為外部環境對人們環保行為的規范,簡稱為外在規范。樹立與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則當從這兩個層面的規范做起。
首先來看自身規范吧,自身規范的目的就是使人們在內心不願去破壞環境。談到自身規范就不得不講其主要的兩種手段:宗教及自身的道德,其目的在於使人產從良心上去遵守保護環境的規范,而這種制約是最為長遠以及最為有效的,同時也是成本最低的。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發自良心去進行環保的人群還太少太少了,同時查看諸類宗教典籍你會發現以宗教的形式來對於人們環保的約束是非常少的,或是不存在或是不直接不成體系。在宗教這一領域去做工作以樹立、增強環保意識是相當困難的,同時鑒於當代宗教的發展,在此做文章的效力也是極為有限的。所以在自身規范方面我們不得不將宗教排除掉。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我們自身的環保道德規范,如果你真正的認真去思考你亦會發現我們內心的道德在環保方面的約束是非常模糊的,而道德規范也是對現代人自身規范中約束力最為有效的,因此我們應著重從增強人們內心環保道德規范入手。
在談到自身環保道德規范時我會拿我們國人的孝道來進行對比,為何選擇孝道呢?究其原因有這么幾點:一是因為孝這一道德規范在我國道德規范中發展較為成熟;二是因為孝與環保一樣是一個老話題,從過去到現在談了幾千年,同時也屬於同一類規范;三是因為孝與環保還有較大差別,環保雖然過去古人也嘗提,但正式擺放在桌面上去正視與重視不過一個世紀時間,發展還非常有限。
我們國人現在面對孝這一問題如果擺在自身道德規范層面上可以這樣描述:我們的良心上容不得自己對父母不孝,由於怕承受或承受不起良心的不安而不願去不孝。如果遷移到環保上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位社會成員心中有這種自身環保道德規范:我們的良心上容不得對環境進行破壞,因此不願去做有損環境的事情。有了這一層面的規范防護,那麼我們的環保事業就邁出了一大步。那麼如何去樹立自身環保道德規范,我個人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 讓環保進入人們的意識。這一步,是我們當代社會一直在做的一步,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增強環保意識,我們通過電視、廣播、書本、學習等多種途徑以達到宣傳環境問題,提高人們環保意識的目的。簡單地說也就是讓人們從意識層面上知道我們的環境與環保,然而其定位只是知道。這一點,我認為通過我們長時間的努力我們做的已經很好了,也就是說我們都已經開始從過去的忽視環境發展到了現在的正視以及重視環境。然而,人們知道了只是初步階段,知道了去做才是目的,這就是要將意識發展為規范,意識與規范兩個詞字面上相差不遠,但在實際意義上距離甚遠。
二. 讓環保由意識質變為規范。人們知道了何為環境何為環保只是環保的開始。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垃圾,隨處可見的痰漬向我們表明:人們知道我們存在環境問題,人們明白我們應該去環保,可就是不照著自己的「知道」與「明白」去做,也就是說,這種意識還沒有發展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規范。那麼如何來促使意識質變成為人們內心的規范呢?我認為兩點很重要:感悟與實踐。先說感悟,引導人們知道環境與環保後我們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引導人們去感悟環境與環保。後說實踐,實踐是促使意識發展為規范的最佳手段。不僅讓人們去聽去看去了解,更要讓人們去做,去行動,使人們在行動中對自己的意識再進行深思考,以促成感悟,以使意識發展成為規范。
這樣,從良心上我們不願去亂扔垃圾了,那麼根本就改觀了。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外部規范。在這里最為主要的便是法律與外部道德規范兩部分了。
先看法律。法律對於環保的意義在於使人們不敢去破壞環境。當代社會通過法律來對環境做出保護是我們經常做的工作。每一個國家,甚至國家中的地方常頒布關於環保的法律法規。但是我個人認為我們國家在這一塊兒做的還不夠,所頒布的法律法規的廣度與深度還不夠。我們看到的往往是那些對於環境造成重大破壞的個人或組織進行了懲處,而對於小的環境破壞行為則沒有採取措施。環保是一個大問題,既然是大問題,就應當將其當做大問題來對待。你會發現,像孝這類規范起初都是由法律與道德進行雙重保障的,孝的發展歷史很長了,規范效應已經很成熟了,自然不需要法律來對其保障,而環保規范的建立則剛剛起步,我想在這起步階段是需要法律對其強有力的保障的。不要認為對小的環境錯誤懲處是殘忍,比如隨地扔紙屑,發現者拘留一天,我想有了這樣法律的保障人們在內心是不敢在破壞環境了。而法律應有的效力也就得到了發揮了。
再說說外部環保道德規范。其目的是在於使人們不能做破壞環境的事情。仍拿孝來對比,你如果不孝父母,即使你良心上沒有觸動,那麼你仍然不敢於把這種事情公開來,因為周圍是容不得這種舉動的,也就是全社會的人都認為:每個人都應孝自己的父母,而你不孝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因為難以承受社會的壓力,我想你也不能不孝了。將此移到環保中吧,就是說:如果你想隨地扔果皮,如果你內心沒有此規范,雖然你扔了但你的良心上也過的去,同時你扔了警察也沒有發現,即使這樣你還會偷偷地到一個無人的地方扔了,因為你怕別人知道,也就是說這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說出去臉沒地方放,我想你也不能亂丟了。而這一步的實現是最難的,它是基於第一步的基礎之上的,它需要每一位社會成員都能夠在心中形成這樣共同的契約:不僅自己要愛護環境,同時人類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應也都會做到愛護環境。這一契約建立了,那麼外部環保道德規范也就確立下來了。
總結一下,我提出了三個層面的規范,也可以說是防火牆,對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層層防護。第一層,自身環保道德規范,透過此規范人們不願做破壞環境的事兒了;第二層,法律規范,透過此規范人們不敢做有損於環境的事兒了;第三層,外部環保道德規范,透過此規范人們不能做有害於環境的事兒了。從「不願做」到「不敢做」再到「不能做」,三層防護做好了,我想我們的環保事業也就真的成功了。這三點做好了,環保將會變成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了。

閱讀全文

與如何使遊客獲得生態幸福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說眼花怎麼回復 瀏覽:49
婚姻中的放大鏡是什麼 瀏覽:452
姜堰區健康證有哪些流程 瀏覽:289
馬姓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435
事業單位員工退休後怎麼交醫保 瀏覽:164
寢室難安我們的故事很短是什麼歌 瀏覽:971
愛情人品財力和才華哪個好 瀏覽:658
如何消除婚姻史 瀏覽:141
美女都用什麼色iphone12pro 瀏覽:597
和美女怎麼聊天找話題免費 瀏覽:525
江口縣事業單位考什麼 瀏覽:507
這個愛情怎麼這么復雜最火文案 瀏覽:174
94雞和鼠96相配婚姻如何 瀏覽:444
婚姻好不好看什麼時候看 瀏覽:619
湘妃竹的故事是什麼時代的傳說 瀏覽:938
大林木命自身婚姻什麼狀況 瀏覽:700
美女舞蹈家叫什麼 瀏覽:531
美女房子在廣州什麼地方 瀏覽:233
婚姻中出軌該怎麼做 瀏覽:958
中國現經濟處於什麼階段 瀏覽: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