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幸福指數的定義是什麼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幸福指數,就是衡量民眾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 「幸福指數」的概念起源於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國王提出並付諸實踐的。20多年來,在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南亞小國不丹,國民總體生活得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近年來,美國、英國、荷蘭、日本等發達國家都開始了幸福指數的研究,並創設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數。 百姓幸福指數與GDP一樣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監控經濟社會運行態勢;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眾的生活滿意度。可以說,作為最重要的非經濟因素,它是社會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發展和民心向背的「風向標」。 幸福指數A類指標:涉及認知范疇的生活滿意程度,包括生存狀況滿意度(如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教育狀況等)。B類指標:涉及情感范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C類指標:指人際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程度,包括對人際交往的滿意程度、身份認同,以及個人幸福與社會和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 美國的經濟學家P.薩繆爾森提出了一個幸福方程式:效用/慾望=幸福指數。慾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它分為五種層次,從下至上: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效用是從消費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慾望的滿足。判斷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以得數1為分界嶺。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於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如果我們的慾望指數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是零點幾了,那就說明我們的生活狀態不好,讓我們感覺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嚴重程度是根據數字來衡量的,數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慾望高,得出的得數就比1大,那就證明是個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數也是根據得數來判斷,數字越大就證明越幸福。效用也是一種感覺,它的大小與無完全是一種主觀感受。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慾望是求得滿足的願望,它是由一個人的觀念來決定的,每個人的慾望因觀念的不同所期望的層次不同,所以在同處一種環境中,幸福與不幸福就因人而異.所以,這個方程式得出來的結果也是因人而異的,也就是說,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不是客觀的分析。如果想評判若自己幸福不幸福,也可以用上述慾望的五個層次來劃分。這五個層次,你想達到幾層,而你目前又達到了幾層,如果你想的卻還有幾層沒有達到,那你就是個不幸福的人了。如果你達到的已經超過或者等同你目前得到的,那你就得個幸福的人。 幸福指南:1、不要以和人相比判定自己的價值,正因我們彼此有別,才使每個人顯得特別;2、不要以別人看重的標准設定自己的目標,只有你自己知道什麼最適合你;3、不要將最貼心的人和事物視若當然,牢牢把握它們,如同對待你的生命;4、不要因為沉靦過去,或憧憬未來而使生命從指縫中溜走;過好今天、把握此刻,你便活出了生命的每一天;5、不要怕遭遇種種危險,只有接受風雨的考驗,我們才能學會勇往直前;6、不要借口真愛難覓而將愛拒之門外。得到愛最快的方法是付出愛,失去愛最快的方法是對愛緊抓不放,留住愛最好的方法是為愛插上翅膀;7、不要放棄你的夢想,沒有夢想就沒有了希望,沒有希望就沒有了目標;8、不要行色匆匆地走過人生之旅,否則你不僅會忘記曾經何處,也會忘記將去何方;9、人生並非一場賽跑,人生是一次旅行,沿途每一部都應細細玩味。
影響幸福的原因: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第一,心理參照系。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沖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第二,成就動機程度。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第三,本體安全感。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卻不低,而有些百萬富翁卻整日憂心忡忡。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10年中先升後降,表現出與經濟發展軌跡之間的非同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初期,物質發展成效明顯地呈現出來,那時社會分化程度還不大,社會成員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縱向比較,與過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較容易產生滿足感。最近10年,社會結構轉型加速,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日益全面觸及深層利益,社會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貧富差距凸顯;在社會心理方面,隨著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人們需求層次日益提升,且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因此,需求能被滿足的標准相對提高了;而由於資源相對短缺和競爭加劇以及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各種壓力感大大增加,這一切都強有力地影響了人們的幸福感。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一些調查結果表明,近年來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心更傾向於與民生有關的領域,民生問題成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最關切的社會問題。這種關注重點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於社會發展態勢的判斷。而對於民生問題關注程度的上升,尤其反映了體制改革與社會發展正在對人們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產生最強有力的影響。這一切極其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本體安全感,即具體表現為對社會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強,從而影響到人們的幸福感。 全球幸福指數排名:英國「新經濟基金」組織近日公布了2009年度《幸福星球報告》,哥斯大黎加榮膺世界最幸福、最環保的國家。中國內地排名第20位,中國香港則位列第84位,美國排在114位,幸福指數比伊拉克及伊朗都更低。 前10名國家中有9個來自拉美。其中哥斯大黎加高居榜首,人民對生活滿意度為8.5分(最高10分,即85%的居民滿意),幸福指數則有76.1分,遠遠拋離第2名的多米尼加。越南排名第5位,是前10名內唯一的非拉美國家。
經合組織成員國的狀況比上世紀60年代還惡劣,因為雖然預期壽命和幸福感增加了,但幅度遠不及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的增幅。其中美國、中國內地及印度整體評分均遜於20年前。但相對污染度高達9.4分、排第114位的美國,中國內地污染度只有2.1分,故能躋身前20名。香港居民預期壽命達81.9歲,滿意度也有7.2分,污染度卻有5.7分,因此只排在第84位。 辛巴威由於預期壽命及滿意度均低於其他發展中或發達國家,故位列榜尾。
什麼是幸福
"新經濟基金"成員馬克斯說,"幸福星球指數"有助推動大國觀念轉變,發達國家政府應放棄將幸福感與不考慮環境代價的宏觀經濟數字聯系一起的做法,而應將注意力集中在"長久、幸福和有意義"的生活和福利上。
幸福標准
報告對全球14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幸福星球指數"的排名,衡量標準是根據各地公民的預期壽命、對生活的滿意度計算,但也考慮各地人均消耗資源量。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越高,排名越低,故排名較前的幾乎都是中小型國家。
Ⅱ 幸福指數都包括什麼
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即人們的幸福感的一種指數。不同的人對幸福感的理解和詮釋不同,比如市民某某說:「幸福就是工資再高一點,晚上少加班。」而職業經理人某某認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要把公司做成一個世界品牌。」而專家認為,幸福感可以理解為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的有機統一。
Ⅲ 幸福指數都包括什麼
測度幸福指數的方法主要為三種:
1、主觀指標體系:不丹、英國、OECD、世界價值觀研究所、新經濟基金會等,均採用此種方法,其主要透過調查問卷和訪談形式,測度被訪問者的生活滿意度(收入、就業、健康、休閑等),以及對社會、生態環境、政府治理等方面的主觀評價。
這種評價體系,優點為能夠較為全面的反映受訪者的主觀幸福感,但是由於受訪個體受到受訪時的狀態以及對幸福的理解等內外部因素的干擾,調查結果的信度容易受到學術界的質疑。
2、客觀指標體系: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聯合國開發署的人類發展指數、荷蘭社會研究所的生活狀況指標等,主要通過客觀統計指標和計算公式的客觀評價法,反映居民的生活條件狀況,如衛生、教育、環境、壽命、生活質量等。
但統計指標資料很難反映出如對工作的滿意度、對婚姻的滿意度、對政府治理的滿意度、生活安全感受等等。
3、主觀與客觀指標結合:法國經濟發展與社會衡量委員會的幸福與經濟發展測度、中國民生指數等,採用主觀與客觀結合評價法,這種方法彌補了前兩類方法的不足,但是存在著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之間的權重協調問題。
缺點
從計量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該指數似乎與其他旨在通過衡量人口幸福和福祉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替代或補充國內生產總值 (GDP) 衡量標準的努力類似。
一個主要的批評是美好生活指數利用其它計量經濟學模型,如使用有限指標集國民幸福感指數2005年,2008年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指標,和不丹國民幸福2012指數,與社會2013 年的進步指數。
觀察家認為「11 個維度仍然無法完全捕捉到對大眾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例如維持關系的社交網路和言論自由。」
Ⅳ 幸福指數的三大要素是什麼
幸福有三個要素:物質、精神、人際關系,缺一不可。
1、物質基礎
在解決溫飽前,真的是越有錢幸福感越強烈。貧賤夫妻百事哀,說的也是物質貧乏會破壞幸福感。但在達到一定的物質基礎後,錢的增減並不會再給人帶來更多的快樂。畢竟人所需不過一間房、一簞食,一瓢飲,再怎麼鬧也鬧不出什麼新鮮花樣了。
我認識的一位有幾棟樓收租的房東的兒子,每天上下班都看他癱坐在門口玩游戲,日復一日,雙目無神,滿臉疲憊,連空氣都充斥著無聊與空虛,也不知道他幸不幸福。
2、精神享受
精神享受是對抗無聊與空虛的神丹妙葯,人生漫長、流年似水,我們要在這日復一日中看見那些細小的美,日出日落,雲卷雲舒,秋去冬來。
或是在電影、小說、音樂、藝術中,去感受人生悲喜,去學會面對生老病死。人人在宇宙中皆如微塵,心裡的孤獨有黑洞那麼大。
我們只有在歷代精神的浩瀚星海里,找到自己的宇宙,尋求平靜與幸福的可能。
3、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最主要的是親情、愛情、友情。家是我們的根,只有根基穩了,我們才能無所顧忌地往前沖,向上飛,因為跌落下來也會有人接著,他們就是我們 背後的家人。親情與血緣的力量一直流淌在我們的骨子裡,把我們緊緊聯系在一起。
而愛情,是生而為人最美好的一個夢。我們最劇烈的心跳、浪漫、幻想,都是愛情帶給我們的。「只要還能發自內心地愛一個人,人生就還有希望。」友情也同樣重要,它是我們能自由選擇的最接近家人的家人。
Ⅳ 中國的人民生活幸福指數指標有哪些
(1)城市總體幸福感(2)生活節奏(3)人情味(4)賺錢機會(5)生活便利(6)自然環境(7)文明程度(8)文化娛樂(9)治安狀況(10)貧富分化(11)發展速度(12)教育質量(13)醫療衛生(14)社會保障(15)政府威信(16)生活總體幸福感(17)生活質量(18)職業(19)收入(20)住房(21)房產(22)婚姻(23)子女(24)路程(25)睡眠
Ⅵ 幸福指數要素有哪些
幸福指數的三個要素
要素一:經濟富裕
要素一:社會公平
要素三:良好心態。
Ⅶ 幸福指數
每個人都在追求著幸福,那麼,幸福是什麼?我們在什麼時候才感覺到幸福?
如果把它定格在片段上,經歷種種磨難,終成眷屬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克服重重困難獲得勝利被朋友托起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安詳地躺在搖椅上,愛人在旁,孩子歸家的一刻是幸福的。
如此看來,幸福是得到,可又不單單是那麼簡單,一個富翁拾起100元與一個乞丐拾起100元時所獲得的幸福感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此看來,幸福與基數有關。那麼,同樣的風景,所遇的人不同,所感受的幸福也不同,如此看來,幸福又與其感受的能力有關。
因此,我斗膽做個假設:
1、假設幸福是可以量化的,姑且稱它為幸福指數;
2、假設除去其他影響因素,如對比(通過橫向對比會影響感知能力數值的大小)在此先不討論。
那麼,可得以下公式:
幸福指數=效用(所得)*感受幸福的能力/現有生活基數
不幸指數=負效用(所失)*體會不幸的程度/現有生活基數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幸福與不幸組成,所以:
人生=幸福指數+不幸指數
=效用(所得)*感受幸福的能力/現有生活基數—(效用(所失)*體會不幸的程度/現有生活基數)
=效用/現有生活基數*(感受幸福能力—體會不幸的程度)
由此得到以下觀點:
1、感受幸福的能力不能為0,再大的效用在無法感受幸福的情況下,整體幸福指數也只能為0;
2、現有生活基數不可能為0,既然生活在世上,存在的本身即是一種擁有;
3、若一味地沉溺於失去,而忘記珍惜所得,那麼人生所發生的效用也便成了不幸。
4、若生活基數過高時,要想幸福,要麼便得到與生活基數相匹配的效用(而因為現有生活基數=效用*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指數,這便要求了要想維持住幸福指數下一個效用需要持續遞增),要麼就要擦亮發現幸福的眼睛。
5、每個人的人生雖有不同(也就是生活基數與效用不同),但只要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大於體會不幸的程度,幸福便會隨之而來,若糾結於不幸,再大的效用也無濟於事。
6、生活基數是分母,過多的生活基數若沒有得到正確處理,很有可能會成為負累,正確對待生活的所有才可得到幸福。
7、「所得」可以看做是多樣化的效用,因此不斷的獲取與感受才能幸福,包括珍惜健康、珍惜親情、愛情與友情,且不斷地獲取知識與能力的充實
8、生活基數=負效用*體會不幸程度/不幸指數,所以,不幸時,雖然生活基數會降低,卻更距離下一次的幸福更近了一步(根據幸福指數公式,分母減小,幸福指數增加)。相反可證,當幸福環繞時不要忘記吃過的苦,才能更加珍惜所得的幸福。
思考幸福,偶然揣摩,初試公式驚悟,公式哲理渾然一體。幸福不以身事衡量,不以所得或所失決斷,幸福源於心,源於眼,源於悟。遂記。
Ⅷ 幸福指數是什麼意思
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即人們的幸福感的一種指數。幸福感可以理解為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的有機統一。但幸福指數的含義遠不止幸福感,它還包含了民眾所擁有的外部生存環境和自身發展條件。例如,生活在空氣污染指數低的城市,就相對幸福。
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幸福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
幸福指數指標分類
A類指標:涉及認知范疇的生活滿意程度,包括生存狀況滿意度(如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教育狀況等)。
B類指標:涉及情感范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
C類指標:指人際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程度,包括對人際交往的滿意程度、身份認同,以及個人幸福與社會和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
Ⅸ 問幸福指數是什麼。
所謂幸福指數,就是衡量民眾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幸福指數是對人們通常所說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們根據一定價值標准對自身生活狀態所作的滿意度方面的評價。
幸福指數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的。他認為,幸福=效用/慾望。也就是說,幸福與效用成正比、與慾望成反比。他還把影響效用的因素分為物質財富、健康長壽、環境改善、社會公正、人的自尊五大類。英國心理學家羅斯威爾等通過長時間的研究後認為,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即幸福=P+5E+3H。其中,P代表個人性格,包括個性、應變能力、適應能力、人生觀、世界觀、忍耐力等;E代表生存需求,包括健康、交友狀況、財富等;H代表高級心理需求,包括自尊、自我期許、雄心、幽默感等。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庫克則將幸福指數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個人幸福指數,包括人們自己的生活水平、健康狀況、在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人際關系、安全狀況、社會參與、未來保障等方面;
另一種是國家幸福指數,包括人們對國家當前的經濟形勢、自然環境狀況、社會狀況、政府、商業形勢、國家安全狀況等多個方面的評價。
幸福指數:
A類指標:涉及認知范疇的生活滿意程度,包括生存狀況滿意度(如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教育狀況等)。
B類指標:涉及情感范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
C類指標:指人際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程度,包括對人際交往的滿意程度、身份認同,以及個人幸福與社會和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
Ⅹ 幸福指數包括哪些內容
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即人們的幸福感的一種指數。不同的人對幸福感的理解和詮釋不同,比如市民小王說:「幸福就是工資再高一點,晚上少加班。」
專家認為,幸福感可以理解為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