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叔本華幸福是什麼意思

叔本華幸福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12-20 10:28:22

Ⅰ 叔本華的人生幸福論

 

               

        看了一下朋友圈,很多人都出去玩了,享受著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時光。我哪裡都沒有去,一整天在家裡看書,書名是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度過一生》。朋友圈裡面的朋友們,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幸福,我是紙上談兵,在理論上學習「幸福」。不一樣的「幸福」,希望能夠殊途同歸。

      有的人會說,一個正常的人自己幸不幸福,是很容易感覺出來的,還用通過哲學家的書來學習嗎?在看此書之前我也抱著類似的觀點。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的一些想法改變了:哲學家不愧擁有更聰明、更智慧的頭腦,把人生的幸福講得很透徹,廓清了我以前一些模糊的認識。這里並不是說叔本華講的一切都對,因為關於幸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叔本華自己也承認了這一點。

        叔本華是一個很驕傲的人,他在序言里就說幸福這個主題無法窮盡,不同時代的智者說的都是同樣的東西,可惜所有時代的愚者們總是佔到壓倒性的大多數,並且總是和智者們的教誨唱反調。他不想重復智者已經表達過的觀點,但「人類將從我這里學到了他們永世不忘的東西。」尼采對他書的評價是——「我一翻開他的書,就好像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

        那麼叔本華在他這本《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度過一生》裡面,到底對人生幸福做出了怎樣的論述呢?他認為決定人們幸福的根本差別,取決於三項不同的內容:人是什麼、人擁有什麼、一個人在他人眼中是什麼樣的,三者的重要性呈現依次遞減的關系。「人是什麼」可以用「個性」一詞來概括,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智力和教養,個性優良的人幸福感更強。「人有什麼」是指人所具有的財產和一切佔有物。充裕的財產可以保持個人的獨立性,使其成為自己時間和力量的主人。「人在他人眼中是什麼樣的」意謂人們是如何看待他的,而他人的看法基於這個人已經獲得的榮譽、地位和名聲。

      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獲得幸福,具備優良的個性最為關鍵,其次是有保障的財產,至於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是幸福裡面最次要的內容了。所謂優良的個性,就是指我們內在的美好素質,如健康的體魄、傑出的智力、良好的氣質以及樂觀開朗的精神等等。在所有這些品質當中,最能直接帶給我們幸福感的,莫過於開朗愉快的心境。叔本華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一個事件,氣質憂郁的人覺得是場悲劇,到了樂觀開朗的人那裡,說不定就只當做是一次頗具戲劇性的沖突,絲毫不損他幸福的感覺。

        叔本華用了大量篇幅,說明了優良的個性對人生幸福的影響,字里行間處處都是格言警句,例如:「良好的健康是人類幸福的頭等大事,最愚蠢的事就是犧牲自己的健康去追求任何其他一時的快活」、「樂觀和美貌能讓你更加幸福」、「生活就像鍾擺一般,在痛苦和無聊這兩端之間來回的搖擺,反正總有一項逃不掉。但是一個人如果內在的精神和思想豐富多彩,他就會擁有很多的樂趣」、「幸福或者不幸福只有一個衡量標准,那就是他是否能夠完美地挖掘、發揮他的才能,並完成自己的傑作,其他一切皆微不足道」、「世間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擁有豐富的個性,尤其是擁有良好的智力稟賦。最高級最豐富最持久的樂趣來源於思想,思想力量的強弱決定了樂趣大小。」

      叔本華對財富影響人們的幸福指數做了客觀的論述:「財產的價值是世人公認、家喻戶曉的,根本不需要廣而告之」、「生活初始,財富擁有的越多,就越容易保持個人的獨立性,也才能做時間和力量的主人」、「一個擁有財富無需為生存操勞的人,可以獲得更大的自由度,如果他擁有足夠的智力稟賦,就能更大限度的實現自己的價值,從而為這個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一個人在他人眼中是什麼樣的」,講的是人們如何從榮譽、地位、名聲等方面看待一個人。作為人類天性中一大特有的弱點,人們總是對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想太多。叔本華認為:一個人若不在自身個性和外在財富資源中找到幸福,而硬要從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中來尋求滿足,那真是太不幸了。生活中將近過半的麻煩和困擾,究其根源,都是出於「別人會怎麼看我」這種焦慮。所有的矯揉造作、妄自尊大、虛榮自負也都來自這種焦慮。在生活中絕大部分的情況下,他人的想法對我們很少能夠產生真實而正面的影響,也因此跟幸福的關聯度不高。

      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度過一生》一書只有一百來頁,內容看上去卻既精煉又豐富,我前前後後反復讀了四遍(今天用了一整天的時間重讀了一遍),才略微讀懂了一小部分。雖然有句老話說得好「盡信書不如無書」,但是如果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得到幾個有用的啟示,並在現實生活中篤行之,那也是不虛了。

       

       

Ⅱ 叔本華說,只有哲學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學家是不需要結婚的。我的見解。

婚姻只是生活的一個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它不值得用全部的智慧和能力去應付。

Ⅲ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的幸福哲學,你懂多少

叔本華曾說過:人生幸福最基本的要素——就整個人生來說——就在於人的構成、人的內在素質。

對於物質至上主義者而言,他的幸福程度取決於財富的多少;而對於一個智力遲鈍愚蠢的人來說,世上最燦爛多彩的事情也是乏味無聊的,所以它的欣賞也就是乏味無聊的。任何人都被幽禁在他自己意識的范圍之內,人不能超越自己,更不能直接走出上述界限之外,所以外部的幫助對他而言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作為南唐後主的李煜,他花天酒地過著帝王般的生活,富足不缺人陪但依舊不幸福,他沒有做皇帝之前他的愛好是寫詩,喜歡過著詩情畫意的日子,然而這些生活不是有錢就可以過得上,李煜承擔著國家和百姓的重任,但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他感到不幸福,後來南唐也被宋給滅了,而落魄的李煜在牢中寫下了《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

毫無疑問,幸福與人們必須扮演的角色、地位的浮沉以及財富的得失是毫無關系的。

如果我們的精神上不夠富裕,那麼我們的命運就不會有多大的變化,王陽明曾說過:「心即理」。你的內心世界取決於你所看到的世界,如果你的內心是黑暗的,那麼你所看到的世界也是黑暗的。

由此取決於命運的是你自己。

叔本華曾說過:「貪婪不是一種罪惡,只有它的對立面,奢侈,才是一種罪惡」。

世界上最有名的敗家子若熱·貴諾,他的父親白手起家到家財萬貫,勤儉節約用了一輩子都沒花光的財富,而若熱·貴諾僅用了半輩子就把父輩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揮霍而盡。作為花花公子的若熱,他身邊的女人數不勝數,連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明星瑪麗蓮·夢露都曾屈服於他的西裝褲下。在揮霍完所有家產以後的後半輩子只能靠500美元的救濟金過日子,生活慘不忍睹。

的確看來,所有貪婪所產生的快樂其實際作用而言都是消極的;相反的,唯有痛苦才是積極而異常的真實。雖然克服貪婪洞窟的過程中很痛苦,但是忍耐和剋制所帶來的結果都是為未來幸福作鋪墊。在之後的生活不管遇到什麼樣的誘惑,凡是能循序不貪婪的原則都能避免一切可能產生的災難。

當你遇到這樣的人,他橫蠻無禮,行為舉止輕率,對你說的話總是不予理睬,甚至做出徹頭徹尾的壞事。

首先我們不要急於判斷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因為我們的認知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人行為背後的故事我們並不知曉。你可以試著問問你自己:「如果我也和他一樣,承受著一樣的痛苦,遭遇了一樣的傷心事,或者我和他有一樣的背景,我是不是也會說出這樣的話和做出一樣的事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就應該寬容他人的粗魯與無禮。我們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縱容他人的惡行和認同他的觀點,只是因為不同的行為有著不同的道德力量。

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就必須戒掉高傲自大,沒有人會幫助一個自高自大的人,哪怕你再努力,這一切也只是徒勞,所謂性格決定命運,並不是沒有道理。

做人要謙虛,不要總是炫耀自己,對待比自己有差距的人也不要鄙視和自誇自吹,這樣你就不會引來災難。

有句名言說得好:「朋友就是你另一面鏡子。」總是抱怨生活社會的不滿的人,他們是極端的,甚至是反人格的,這樣的人很危險,所以我們要遠離這樣的人,多跟正能量的人交往。

當你在抱怨社會的不公,你應該自我反省一下,你是不是哪裡沒有做好?而不是把所有原因都推向社會、推給別人。

抱怨是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只會讓你生活變得越來越消極。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一個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的人,那麼他沒有什麼未來可言。堅持鍛煉可以得到適當的發泄,有利於身心健康。

沖動是魔鬼,做事三思而後行,不要為沖動買單,這世界上沒有後悔葯。當你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應該想想對別人和家人的感受,取中庸之道,非兩端之間的極端。

既要考慮他人的利益,也要保全自身的利益,可以合理的獲取利潤但不可違反道德和法律。

對此,你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Ⅳ 古羅馬關於幸福的定義

古羅馬關於幸福的定義:

1、亞里士多德有個說法:行為所能達到的全部善的頂點,就是幸福;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這個最終的自然目的就是至善。他認為幸福無須外求,只能依靠我們自己。

在亞里士多德的定義中,幸福是有層次的,最低級的是追求財富和滿足慾望,它只能帶給人短暫的幸福;第二層級是參與公共事務、政治生活;第三層級也是最高級是「思辨的生活」,如若一個人終生都可以這樣生活,這就是完滿幸福。

2、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則稱,「幸福的生活存在於心緒的寧靜之中」。

3、快樂主義創始人、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幸福就是快樂,而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所以,為了幸福,你不要做損害健康的事,不要做擾亂靈魂的事。

4、康德說,「幸福是對我們一切偏好的滿足」,在他看來,真正的幸福並不存在——「我們的幸福觀念終其一生都在變化之中,當我們改變自身需求的意念時,就會產生新的欲求,因此,真正的幸福,即完全的滿足,總是無法達到的。」

5、叔本華乾脆就否定了幸福這件事——人生的一切幸福都是縹緲的,而唯有痛苦才是真實的存在。他強調,「一切幸福的來源,本質上都是不確定的,不安全的,短暫的,偶然的。」

作為一名悲觀主義哲學家,在看待幸福這件事上,叔本華態度悲觀得有點可愛——他說,「幸福的生活」實際上應該解釋為「避免了很多不幸的生活」,也就是可以勉強忍受的生活。叔本華強調,真正的、最大的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狀態,對所謂確定的幸福的幻想的追求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干擾越少,我們獲得的益處就越多。

按叔本華的邏輯,既然這世界上的幸福並不真實,那就不必要追求幸福,不過,察其言觀其行,他個人的所作所為恐怕相反,他一樣追求漂亮姑娘,一樣求取名利,一樣想過幸福的生活——追求幸福造成的煩惱也怕是一樣沒少。

6、羅素說,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平靜安逸的生活,因為只有在平靜的環境里,真正的快樂才得以存在。


幸福主張

幸福,是在一定溫飽和安全條件基礎上,在社會生態環境下,擁有能產生幸福感的要素、機制、動力的生活和生活狀態。幸福定義為在生存基礎上存在,在良好社會生態環境下發展,在各幸福體內實現的相互滿足和相互認同(同等的尊重信任)的生活。

人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是又與客觀因素密切相關,它的發展變化表現為個體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會成長中遵循著普遍的客觀規律,它既受內部因素影響,又受外部因素制約,涉及自然、社會、心理等方方面面。

Ⅳ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5句話,告訴你幸福很簡單,如醍醐灌頂!

叔本華(1788—1860)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人生的智慧》寫於1850年,是叔本華的代表作之一,本書摒棄了晦澀難懂的哲學概念,是一本通俗實用的哲學入門經典。通過此書,你將徹底讀懂什麼是人生,怎樣獲取人生的幸福,如何寵辱不驚地幸福度過一生。

《人生的幸福》一書中的精闢論述很多,讀後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筆者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5句話,來一起體會大師的智慧。

獲取幸福錯誤的方法莫過於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於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這樣,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伴隨而來的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謊言與欺騙。

叔本華認為,沉溺在感官快樂中的人,和動物也沒有什麼區別,他們表面上很快樂,實際上離快樂很遠。因為,每一次感官快樂過後,都是無比的空虛,只有靠更多的感官刺激來補償,造成更大空虛,和幸福背道而馳。叔本華批判了當時紈絝子弟聲色犬馬、窮奢極欲的生活。中國哲學家老子也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看來東西方偉大哲學家的思想都是共同的。

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會首先尋求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的狀態,追求寧靜和閑暇,亦即爭取得到一種安靜、簡朴和盡量不受騷擾的生活。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

叔本華認為,幸福不可能從別處得到,只能求之於自身。人們對財產、地位 、榮譽等能夠帶來幸福的事物的過多追求,反而帶來了不幸。限制慾望,降低期望值是明智的。因為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對於人的幸福都只是間接地發揮影響,人內心的快樂是自己意欲的產物。

筆者讀到這里,深有感觸。如今,很多人常常抱怨幸福在「別人家」,自己總是不幸的——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學習好,老公不如別人會賺錢,老婆不如別人漂亮賢惠......殊不知,幸福只取決於自己的內心,自己的內心充盈就是最大的幸福。內心充盈的人,上天賜予的一切都會覺得幸福;而將幸福全部寄託於身外之物的人,即使自己擁有金山銀山都還在整天抱怨。

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當我們感到快活,在我們遠離上述一個使我們免於這種痛苦的時候,我們也就接近了另一個敵人,反之亦然。 慾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人生如同鍾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

「慾望得不到滿足就痛苦,得到滿足就無聊」的鍾擺理論是叔本華的標簽,叔本華認為,人類幸福有兩個死敵,一個是痛苦,一個是無聊,匱乏產生痛苦,富足產生無聊,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人的精神空虛,一個精神空虛的人只能在「痛苦-無聊」的鍾擺中晃盪。在《人生的幸福》一書中,他以玩紙牌為例,說明精神空虛的人們由於彼此之間沒有可交換的思想,而交換紙牌來打發時間,結果除了痛苦就是無聊。只有內心豐富的人,才能擺脫這種困擾,一個人精神世界決定了他獲取幸福的能力。

一個愉快的人總有他高興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是一個愉快的人。 誰經常笑,誰就是幸福的;誰經常哭,誰就是痛苦不幸的。 我們的幸福取決於我們的愉快情緒,而愉快情緒又取決於我們身體的 健康 狀況。

叔本華認為,衡量一個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標准,不應該是他得到了多少快樂,而應該是他減少了多少痛苦。他指出,人生智慧首要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因為人的痛苦哪怕很細微,也可以感受到,快樂卻是虛無縹緲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一生沒有遭受太多的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痛苦,就是幸福的人生了。所以叔本華非常強調身心 健康 ,身心 健康 是壓倒一切外在的好處,一個 健康 的乞丐也比染病的君王幸運。他說:「人最大的愚蠢就是為了金錢、晉升、聲望,甚至為了肉慾而獻出自己的 健康 。」不得不佩服叔本華對幸福的深刻認識,普通人往往本末倒置,以為追求所謂的快樂就是幸福,卻不知道減少痛苦就是幸福。

對過去的悔恨和對將來的擔憂,讓我們將現在美好時光拒之門外,或者糟蹋了它,是非常愚蠢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在上班路上疾走,這時,另外一個問路人攔住了他,問他為何這么匆忙。青年說他在尋找幸福。之後,青年幾乎每天上班路上都碰到那個人,問同樣的問題,當有一天這個年輕人變成年老體衰的老年人時,那個人問他是否還在尋找幸福,當他回答完後,他才知道這個問路人其實就是幸福之神。原來他一輩子找尋的幸福,不在別處,就在他天天上班的路上!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天都在為未來焦慮,為沒有達到目標在悔恨過去,卻忘記了那些沿途的風景,才是最大的幸福!幸福不在別處,就在一花一草,柴米油鹽中。

楊絳先生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叔本華《人生的智慧》是一本幫助人們開啟智慧鑰匙的書籍,帶給我們的既是智慧的啟迪,也是心靈的滋潤。

Ⅵ 讀叔本華《人生的智慧》,解析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作者簡介】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出生於德國但澤地區,父親是一位富商,性格易怒憂郁,後因溺水去世;母親是作家,與歌德、格林兄弟等文壇名家熟識。

21歲到哥廷根大學攻讀醫學;23歲棄醫從文,進入柏林大學學習;30歲,他的曠世傑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反響平平。對此,叔本華異常悲傷,「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63歲,他的封筆之作《附錄和補遺》出版(《人生的智慧》即取自這部著作),聲名鵲起。

靠繼承父親的遺產,叔本華一生過著隱遁的生活。

1809年初,21歲的叔本華對歌劇女演員卡洛琳娜·雅格曼一見鍾情,然而女神卻另有所愛。他情路坎坷,終身未婚,晚年陪伴他的只有一條叫「世界靈魂」的捲毛狗。

72歲叔本華離世,他的臨終遺言是:希望愛好哲學的人,能客觀獨立地理解他的哲學。叔本華死後,其所有財產都捐獻給了慈善事業。

尼采是叔本華哲學的繼承者,他說:「我一翻開他的書,就好像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

【書中主要問題】《人生的智慧》又名《如何才能幸福度過一生》,基於叔本華的哲學觀念他在哲學著作中指出:人格所具備的一切特質,是人的幸福與快樂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間接的,所以它們的影響力也可以消除,但人格因素的影響卻是不可消除的。 這就說明為什麼人的根深柢固嫉妒心性難以消除,不但如此,人還常小心翼翼的掩飾自己的嫉妒心性。

本書是叔本華原著代表作的精選譯本,基本反映了叔本華人生哲學的主要思想和理論。為便於讀者閱讀和理解,編輯中對部分內容做了刪節及註解,是了解叔本華哲學的首選佳作。

叔本華認為哲學回答的是世界和人類的本質、本源問題,而真正的本質、本源應當從人的內心深處去尋找,這就是人的意志或下意識的生命本能的沖動,或生存(生活)意志。叔本華深刻地探索了人性中的「惡」、虛偽、荒誕及不幸,以哲人的敏銳和智慧向我們訴諸了關於世界、人性、生命、地位、榮譽和愛情、幸福、苦惱等耐人尋味的問題及見解。

慾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人生追求的是智慧而不是金錢,擺脫一切痛苦一是克制慾望,二是要少找不必要的麻煩;自己活好也他人活得自在;學會獨處,孤獨是人生幸福的快樂時光!

叔本華生在一戰和二戰期間,人們的生活方式痛苦不堪,窮困和他人的生命自由隨時被剝奪,叔本華的父親暴躁,母親冷漠無情,他的悲觀思想來源於那個時代!

叔本華的思想和中國古典思想家的一些觀念不謀而合,比如儒學的「克己復禮是為仁」、「慎獨」,「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等觀點,值得我們去學習與深思!

Ⅶ 叔本華:最幸福的命運是什麼呢

在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同時成為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以往,人們普遍認為人類是理性的,因此大部分哲學均屬於理性主義哲學的范疇。但是叔本華卻提出,人的行為並不是理性的,以此為根據和基礎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體系。

2017年,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賽勒提出“非理性經濟行為”,認為經濟人是“非理性”的,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理查德·賽勒所提出的理論,其始祖實際就是叔本華。這個經濟學家認為,人們的經濟行為,並不是理性的,也就是“非理性經濟行為”。

叔本華年老的時候,出版了《附錄與補遺》,也就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的補充部分。想不到,叔本華就是因為他的《附錄與補遺》而成為哲學名人,他的“幸福哲學”迅速傳開來。

Ⅷ 叔本華說慾望與幸福

叔本華說慾望與幸福1

叔本華認為的亞里士多德對於幸福的分類,分別是外界的幸福、心靈的幸福和肉體的幸福,沒有指出什麼,也就沒有什麼意義。從叔本華的角度說,人的命運不同可以分為三類,第一是,人格,廣義來說,其中包括人的品格和教育等等。

第二是,人有什麼,財富或者你所擁有的東西

第三是,如何面對別人的評價。

叔本華說生命幸福的關鍵是在於人的內在的生命性質(生命性質是啥?)我們看到同樣的物品,我們的情緒或者認知方式的不同,會讓我們的反應各有不同。我們都受到自己意識的影響,無論是潛意識還是一個隨意拼湊的想法。

生命就像是一道題目上發揮不同的內容而已,任何人絕不能超出他的個性,也就是看不見的技能、那些好的品格、好的「一技之長」。我們可以得到的快樂,也就因為自己的個性決定了,我們是不是有能力去探索較高的生命精神價值。

心性不高,但是我們依舊可以通過努力,來提升自己,盡管我們有一半是動物性。心性不高的人的幸福和快樂的唯一源泉就是她的感官快樂,充其量可以過一種舒適的家庭生活,和低級的伴侶在一起俗不可耐地消磨時間。

對於追求常樂的特殊個性的人,(什麼是人類持久真實的快樂——持續不斷的努力。)只有追求這樣的人,保持高度的理智,別人追求的那些快樂,對他來說不但是多餘的,甚至還是一種負擔和困擾。就像亞里士多德看到很多奢侈品在販賣的時候,他不禁說到,這個世界上有多少東西是我不需要的呀!

叔本華認為,對於影響人的命運中人的重要性,人格是具有絕對性價值的。我們可以選擇成就的事物,需要我們盡力發揮自己可能擁有的個人品質,並且依靠意志,承認那些可以讓我們圓滿的事物和避免那些能是我們不能圓滿的事物,這樣我們就可以選擇最適合我們的職位、職業以及生活方式了。

當然,叔本華也反對追求過多的彩度,因為他認為這種人像螞蟻一樣不斷堆積財富,其他的一無所知,這種人的內心空白一片,對其他任何事物的影響麻木不仁,對於理智的高度幸福沒有能力去感受,只能追求片刻的感官刺激,幸運的話,得到了巨大的財富,但卻是和其他傻子一樣,愚昧地度過了一生。

因此,叔本華認為,一個人有什麼樣子的人格,就決定一個人的幸福水平。一個內在貧窮的人到頭來外在也會變的貧窮。

閱讀全文

與叔本華幸福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姜堰區健康證有哪些流程 瀏覽:289
馬姓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435
事業單位員工退休後怎麼交醫保 瀏覽:164
寢室難安我們的故事很短是什麼歌 瀏覽:971
愛情人品財力和才華哪個好 瀏覽:658
如何消除婚姻史 瀏覽:141
美女都用什麼色iphone12pro 瀏覽:597
和美女怎麼聊天找話題免費 瀏覽:525
江口縣事業單位考什麼 瀏覽:507
這個愛情怎麼這么復雜最火文案 瀏覽:174
94雞和鼠96相配婚姻如何 瀏覽:443
婚姻好不好看什麼時候看 瀏覽:619
湘妃竹的故事是什麼時代的傳說 瀏覽:938
大林木命自身婚姻什麼狀況 瀏覽:698
美女舞蹈家叫什麼 瀏覽:531
美女房子在廣州什麼地方 瀏覽:232
婚姻中出軌該怎麼做 瀏覽:958
中國現經濟處於什麼階段 瀏覽:380
做教師需要考事業編制是什麼 瀏覽:70
跟你走進幸福里哪裡可以聽 瀏覽: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