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佛系,如何成為快樂的人
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佛系人,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在網上結識朋友,首先問一句朋友你是佛系還是道系?佛系代表此人提醒如同老僧坐定不悲管,他鍵盤俠如何挑釁都笑呵呵,當什麼事都沒看見,什麼事都沒聽見,而到細則表明此人性格風風火火,有大俠風范,平時人不犯我不犯人,世界和平,然而一旦遇上鍵盤俠,務必使其沐浴在嚴厲的父愛聖光下,叫他重新做人。
佛系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人就是以佛系的態度教你如何處事如何擺脫生活中的煩惱憂愁做,一個快樂,的人首先我們應該了解此書中所講之法是以原始佛教中的教理為基本。這與我們現在所知的佛教有很大的區別因為原始佛理更像是一種哲學而不是一種宗教他更注重本質,而不是外在的儀式。所以無論是你我這樣的在家人還是寺廟里的出家人,都可以以此自我規范,這更像是一種吾日三省吾身的個人修養方法。
其次,所以說U一般的學術不同,他更易讀易懂,並不艱深晦澀,它是所讀之人了解佛法,並使用到現實生活中,是一本實用的哲學書。所以我們也可以把這本書看作是一本實用日常的佛系修煉收集,看完此書相信你會掌握佛系思考法,成為一個了無煩惱的快樂人。
此處作者草地龍順,佛教僧侶有東大名聲美名。
佛教學堂星到織里負責人,1969年出生於日本奈良縣中學,退學後16歲離家遠赴東京開始獨立生活自學通過大學入學資格考試合格後進入東京大學法學部學習。畢業後他一面作為政策智囊,從事社會工作,一面探索正確的生活方式之後,在印度佛教導師佐佐井秀嶺的門下剃度出家,曾赴緬甸國力佛教大學和泰國僧院留學,現在在印度和佛教徒一起經營社會,改善NGO和幼兒園,他的理念獨樹一幟,以不談論屬於宗教的佛教為方針,將佛教宣揚為有助於改善生活的方法,在日本國內它不屬於任何動態提倡,將實用性的佛教本質運用於工作人際關系和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為了實現帶來幸福的實用性佛教理念,他開展了多彩多姿的佛教去生活,如果談論各種主題的成人私塾,倒入肢體動作的坐禪練習等,即淺顯易懂而且饒富趣味的佛教話題深獲好評。
好了,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和組織概況,那麼下面我就給你來詳細講述書中的內容,
第一個重點是佛系思考解決任何煩惱的方法。
第二個重點是佛系處是正確理解事物的本質。第三個重點是佛系人生抵達生命圓滿的途徑。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重點內容,佛系思考解決任何煩惱的方法。我們每天生活中都會發生一些不好的事,這些事情會帶給我們煩惱,讓我們不開心,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人所有的煩惱都源於一個唯一的原因,那就是內心的反映,我們的心靈因為煩惱而動搖,所以產生了反應,從而我們就會有煩惱的感覺。
比如說每天上下班高峰期,我們會不禁感嘆為什麼這么擁擠,這就是我們心裡憂郁的反應在比如說我們看見別人板著一張臉,心裡就會有些不爽,這就是心靈憤怒的反應,還有在一些重要的場合,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萬一搞砸了怎麼辦?這是心靈不安和緊張的反應。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發現,人的煩惱其實是來自於人心裡的反映,每天高峰期堵車,別人板著的面孔以及自己的緊張和不安,這些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心裏面的想法。如果讓一個嬰兒來面對這些,他就絕對不會產生煩惱,因為堵車這種外在的因素無法使他產生任何反應。
所以說我們如果能夠克服自己對這些事物產生多餘的反應,那麼就可以從根源上斷絕煩惱的產生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遇上堵車,不如心平氣和地干點別的事情,反正也沒有辦法改變這件事,不如趁著這個時間忙裡偷閑放鬆一下,聽聽歌曲或者廣播
這就是我們心靈憂郁的反應。
再比如說我們看見別人板著一張臉,心裡就會有些不爽,這就是心靈憤怒的反應。還有在一些重要的場合,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萬一搞砸了怎麼辦?這是心靈不安和緊張的反應。
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發現,人的煩惱其實是來自於人心靈的反應,每天高峰期堵車,別人板著的面孔以及自己的緊張和不安,這些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心裏面的想法。如果讓一個嬰兒來面對這些,他就絕對不會產生煩惱,因為堵車這種外在的因素無法使他產生任何反應,所以說我們如果能夠克服自己對這些事物產生多餘的反應,那麼就可以從根源上斷絕煩惱的產生。
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遇上堵車,不如心平氣和地干點別的事情,反正你也沒有辦法改變這件事,不如趁著這個時間忙裡偷閑放鬆一下,聽聽歌曲或者廣播劇之類的,讓這段原本讓你憂郁的時間變得開心起來,面對別人板著的臉,你可以選擇轉移視線,就當沒看見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反應,畢竟他不開心跟你沒關系,你又沒有惹他,根本沒必要為了這件事情生氣,這事本來就和你沒有關系,至於在一些重要的場所,你需要謹記一點緊張和不安,對你完成這件事情沒有任何好處,不如冷靜理智的排查一下自己准備好的東西是否有缺漏,避免犯低級錯誤。
以上這些做法就是原始佛歷中佛祖交給弟子們的思考方法,也就是我們所介紹的佛性思考法。面對生活中的一切,避免產生任何多餘的反應。因為這些沒有必要的反應,只是妨礙自己的絆腳石,正確的做法是冷靜理智的看待問題,正是已經發生了的一切,然後果斷而主動地採取解決的辦法,而不是胡思亂想,產生多餘的反應,庸人自擾。
佛祖很早就說過,人生道路上生活本來就是痛苦,痛苦,這個詞在古代梵文被稱為杜卡,杜是指困難障礙,卡是指無法滿足的空虛,也就是說人生本來就是困難障礙以及無法滿足的空虛,而佛系思考法就是讓我們正視生活中永無止境的各種問題,不要對他們產生無用的多餘的反應,而是以更主動的方式去解決這些問題。佛祖的思考法帶著一種凌厲的果決,這與我們一般人所想像的佛教消極避世的形象恰好是相反的,然而這種凌厲的果決才是原始佛教最初的真正的模樣,發現問題正視問題,然後解決問題。
好了,上面為你講述的就是第一個重點內容伺服器,思考解決任何煩惱的方法。
說完這個咱們接下來說第二個要點,佛系處是正確理解事物的本質,有這樣一種人別人打他一巴掌,他把另外一邊臉湊上去,讓別人再打一巴掌,或者是別人在他臉上吐口水,他神色無絲毫改變,連差都不差,等臉上的口水自己風干,這樣的人境界得有多高?
如何佛系處事,我們首先要了解人痛苦的根源在哪裡。通過第一個重點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痛苦來自於心靈的反應,那又是什麼引起人心靈的反應呢?所求之心,所求之星在古代梵文中的意思是不斷作出反應的心靈的能量,這是始終流淌在人們心底的意識。
所求之心又可以分為7種,人類最基本的慾望、生存欲、睡眠慾望、食慾、性慾、懶惰,預感了玉承認與任何人的一生中都在這7種慾望中度過,人人都有所求之心,所求之心會產生七種慾望,我們被這些慾望動搖產生反應,當這些慾望得到滿足我們就會感到喜悅,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我們就會不滿。我們也正是在這7種最基本的慾望的激流中反復沖刷,走完我們的一生無人倖免。
明白了人痛苦的根源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學習如何佛系處事了。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被這7種慾望趨勢,而這7種慾望中承認遇最使人痛苦,因為和其他幾種以往相比,它最難滿足,難以滿足的慾望就會使我們痛苦。我們餓了可以吃東西,困了可以睡覺,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自己滿足的慾望,唯獨承認與需要別人來滿足我,當然我們可以自己肯定自己,但是每個人內心中更想要的還是別人的肯定不然為什麼我們想要從事受人尊敬的工作或者獲得某種地位,為什麼我們希望通過磨煉工作技能而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
為什麼那麼希望自己比別人更出色,分什麼想要成為優等生,為什麼想要變得更受歡迎的?應該沒有人希望自己被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厭惡,我們總歸是希望得到某些人或者某個人的認可的。所以我們首先要正視自己的承認與,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我不用為此感到羞愧難為情。
其次我們還需要了解到人在慾望驅使下往往有三種狀態,第一種狀態是貪欲,所謂貪就是貪吃,貪睡貪玩,如果人被貪欲支配,他就會變的索求無度變成慾望的奴隸,失去自我無異於自己親手在船上著了一個洞,讓河水湧入船內。
第二種狀態就是憤怒,也就是陳只感到不滿或者不愉快的狀態焦躁,心情不好或者壓力山大,這些都算是憤怒的一種表現方式。我們首先要正確理解憤怒的存在,憤怒是由所取之心所產生的,是人心的產物,所以他並沒有現實根源,我們必須要有意識地防止自己發怒,使自己的內心恢復平靜,這樣才能保持自己內心的自由。
第三種狀態是妄想,即腦子里總是想著多餘的事,無法冷靜地集中於眼前的工作。如何消除妄想其實很簡單,只要區分開妄想和現實,然後制止自己繼續妄想就好了。
什麼是妄想,什麼是現實?見識就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而除此之外,任何不存在當下存在的狀態的東西都是一種妄想。比如說回憶過去和想像未來都是一種方向,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未來到,只有當下才是現實。
佛陀這個詞的原意是覺悟的人,能夠徹底正確理解萬物的人,而正確理解並不是自己覺得正確,或者按照自己的看法或思考方式進行理解,而是要將自己的思考判斷解釋和對事物的看法都徹底拋棄,承認存在的事物確實存在,以客觀中立的眼光來理解和分析事物。
為什麼我們要說不能是自己覺得自己正確盲人摸象的故事,我們都聽過,每一個盲人的回答都是經過他們自己的思考進行驗證過的,覺悟差錯的,然而他們的所謂的經過個人經驗驗證過的正確的答案卻和事實並不相符,個人的局限性有多大,相信大家有所體會了,我們的內心不會對正確的理解作出反應,這僅僅是一種客觀的審視,不會引起心靈的動搖和思考,只有這樣徹底的正確的理解萬物的覺悟者,它所達到的境界才能被稱為是解脫,這也是佛祖創立佛教的真正原因,不是消極逃避的,而是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超越個人的局限,得到真正的解脫。
我們平時和別人產生的任何矛盾都是因為沒有徹底的正確理解,我們以自己內心的標准,而不是客觀中立的標准去看待他人,這也是人與人之間無法互相理解的真正原因,我們總是在爭吵,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標准,而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是世間一切矛盾的開始,是罪惡的開始,人們始終無法體諒對方,這是因為我們永遠以自己的心去判斷別人,也正是這種傲慢的心讓我們無法走到一起,人類一切的痛苦和紛爭也都源自於此。
佛祖是第一個覺悟的人,他能夠徹底的正確理解世間萬物,所以他也是第一個解脫的人。解脫一詞的意義就是通過正確的理解,讓人們從苦惱中解脫出來的方法。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每天自省懺悔自己,通過正確的理解找回個人心靈的自由,那麼一切的貪嗔痴也都將離我們而去,心中再也不會有別的概念,我們會變得非常的平靜充實而積極的面對人生的每一天,因為我們不會再以自己的標准去判斷別人和自己,所以來自我們自己一方的傷害就會停止,但如果別人主動傷害你又該怎麼辦呢?不作出任何反應就是最終的勝利。不反應的高手佛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位身份高貴的婆羅門認為沙德利出身的佛陀不配受到婆羅門的尊重,這里所說的剎帝利其實是僅次於婆羅門的種姓,所以他聽說過很多婆羅門的人歸於佛陀門下之後很是生氣,當著所有人的面把佛陀臭罵一頓,言辭極盡粗鄙惡毒,但是佛陀只是平靜的問他,如果你在家中宴請賓客,客人沒有吃食物是誰的?婆羅門說道當然是我的,否則又在她,那你拿這些沒有動過的食物怎麼辦?婆羅門說當然是自己吃掉了。佛陀點點頭大,如果面對辱罵回憶中嗎?面對憤怒回憶、憤怒面對爭執何以爭執的話,就相當於接受並且吃下了對方所提供的食物,可是我並不接受你所提供的食物,所以你的話語終究還是你的話語,請你將自己的話語帶回家。
聽完這個故事以後,如果誰惡意中傷你或者傷害你,應該知道怎麼應付了,不作出任何反應就是最終勝利,這就是佛系處世之道。
好了,以上就是本書的第二個重點,下面為你來說說最後一個重點,佛系人生抵達生命圓滿的途徑。
在上一個重點中,我們已經講清楚了人的生命驅動的本源、索取之心以及所取之心所產生的7種最基本的慾望。我們已經了解世間芸芸眾生都受慾望趨勢,沒有人可以例外,因為這就是人所存在的方式,我們必須正視這個現實。然後我們講到了摒棄個人局限性,正確理解世間萬物才是解脫的唯一途徑。
佛系處世的道理也就蘊含在每個人自我解脫的努力嘗試中。至於如何抵達生命的圓滿的,我們需要明白兩點,第一點以正確的動機進行競爭。為什麼這么說?因為人是競爭的動物,不論在什麼時代過去或是現在人壽慾望所驅使,為了獲得愉悅就要滿足自己的慾望,而滿足慾望是要有物質條件的,但是物質條件並不是別人雙手奉上的,而需要自己爭取每一個人成年之後都要獨自在社會的叢林中生存,每個人都不得不面臨競爭,競爭是無法避免的,只要活著就免不了競爭,即便是隱士逃離了人類社會,那還有生物世界的競爭等著他,人總是要吃喝的,所以競爭無法避免,如何競爭才不會讓自己陷入痛苦的境地呢?
首先競爭這種心理狀態是有滿足獲取物質的原始慾望和無法滿足於以獲取物質的貪欲兩部分組成。佛教本身並不否定現實,否定競爭,但也絕不會囫圇吞棗地迎合現實。佛教所思考的是如何正確的面對競爭,以一種正確的動機來進行競爭。
什麼是正確的動機?我們所有的人都當過學生,在我們的學生時代一直捆綁著我們的分數,就是一種不正確的動機,因為學習本身要追求的應該是知識,但是在社會的扭曲和病態下,分數成為了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標准。
而學生為了分數而學習,而不是為了求職本身而學習,使學生變得極其痛苦,這就是一種不正確的動機。正確的動機應該是如何更好地學習並吸收知識,而不是怎樣取得更高的分數。
一般來說取勝是競爭的最大的動機,但也有別的動機在勝利與失敗兩種動機之間。
還有第三種動機供我們選擇,就像學生學習一樣,有的學生就想當第一除了當地一就沒有別的想要的了。但有的學生認為倒數第一和政處第一對他來說沒有任何區別,他只想放鬆,還有一種學生他更享受學習的那種求知的過程,而不是結果,而這種學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三種動機。
不論你選擇怎樣的的動機,你首先要看清楚自己的內心,如果競爭使你痛苦,那麼就是你應該反省自己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已經不是正確動機下的競爭了,而是一種虛偽的執念,過分的貪欲在束縛著你,如果競爭讓你感到生活的快樂,進取的幸福,那麼就乘勝追擊,因為只有正確的動機才會讓你感到快樂。說到底動機是否正確,看的是你的心,如果你感到開心,那麼就勇敢地去追求,如果你感到痛苦,那麼就是自己應該改變自己的時候了,生命的圓滿需要注意的。
第二點是慈悲喜舍4種用心。詞指的是慈愛,這是希望他人幸福的用心,A指的是悲憫,這是指理解他們的悲傷與痛苦的用心。洗指的是洗了,這是指理解他人的喜悅和快樂的用心,舍是指舍離,這是指放棄和舍棄多餘反應的用心,這4種用心北現代社會統稱為愛,希望父母子女朋友能夠快樂,這是慈愛之心,當朋友親人痛苦使我們也感到痛苦,看到戰火中的孤兒,我們內心煎熬也是悲憫之心。
看到狗狗大口吃東西,看見孩子在公園里開心的玩耍,我們感到十分喜悅,這是喜樂之心。原諒他人放手過往的回憶和憤怒,避免多餘的苦惱和反應,這是舍離之前人,如果沒有這4種用心,就會不顧家人的想法,永遠任性妄為,也不曾注意到家人的痛苦,在工作中過分看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成果和收入,將周圍同事和企業的利益放在第二位,過於在乎自尊心,勝負和優越感,沉溺於懶惰與快感,內心永遠得不到滿足走不出曾經的失敗又對未來感到不安,雖然知道這樣的心態不好但又不清楚究竟哪裡不好,內心也總是飢渴和焦躁,但又找不到解決之道,只有將這4種用心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動機,才能在充滿競爭的現實世界中找回自我,從慾望憤怒和妄想中解脫出來。這就是即使身處在競爭的環境之中,就能遠離競爭所帶來的煩惱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佛經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如果在湍急的河流中無立足之地,很快就會被河水捲走,但只要有一處立足之地,就能躲過被捲走的命運。這塊立足之地是什麼?是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支持內心,強化內心的思考方式,即佛系思考法以及4種用心。佛教把這種正確的生活方式叫做達摩,只要我們堅守這一塊立足之地就不會迷失在人生的歸途中,就不會被湍急的流水捲走。
佛陀在晚年曾對弟子阿難答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無需寄託於任何外力,俗世中能夠依賴的沒有自我和正確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的一切變幻,人們的迷思和話劇絕不可信,沖擊於這個世界中的各種符號、價值觀、思想、宗教等都是由人心創造出來的,想要尋求解脫,唯有回歸心靈本身。所以即使有時候產生了被他人救贖的感覺,那隻不過是一種妄想,因為最終能夠幫你跨越這些痛苦的永遠只有自己的心,感受自己的呼吸,重視眼前的黑暗,用盡全力去感受自己的心,只有回歸自己的內心才能真正的重生,而我們的心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佛陀從未妄想過任何消極的未來,但也未曾想像過任何美好的未來,她只注重當下,腳踏實地地走向未來,這樣的心情就是對人生的信賴。人生始終與苦痛相伴,正視這個事實,然後努力尋找遠離苦痛的解脫的心兒,是否真的解脫也是一種主觀的看法,只要我們自己覺得沒問題就是解脫,不一定要出嫁,不論你的性別和年齡,無論任何狀況下,每個人都能獲得解脫,佛陀曾為了追求善而放棄自己擁有的一切,他獲得了解脫,得到了人生的圓滿。如果我們也能在佛陀的指引下,通過正確的實踐領悟到正確的思考方法,超越過去,粉飾自我、搖擺不定,猶豫不決被慾望所俘虜的狀態,那麼我們也能得到圓滿的人生。如同河水總是朝著同一個方向奔流,我們的人生也一定能夠從苦痛中得到解脫,只要心中有正道就能找回內心的安寧,不要妄想放下傲慢的心,靜心修行,把一切交給時間,我們終將從浪濤之中上岸,走上真實的道路,路漫漫其修遠兮,相信自己內心的力量絕對不要放棄。
好了,說到這里,我們今天聊的內容就差不多了,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我們所說的要點。
首先我們講到了佛系思考方法,發現問題正視問題,然後解決問題不要產生多餘的反應,就可以遠離任何不必要的煩惱。其次我們講到了佛系處世之道,超脫個人的局限性,以客觀中立的態度徹底的正確理解事物的本質,不要妄想不要判斷放下傲慢的心,即便被挑釁也要保持冷靜,擺脫貪嗔痴人生三毒成為真正的覺悟者。
最後我們講到佛系人生抵達生命圓滿的途徑,只要一個人堅守正確的思想方式和4種用心,相信自己的力量在這個世界保持清醒,隨時反省,在這個世界保持清醒,那麼只需要把自己交給時間,終有一天會得到解脫,走上真實的道路,獲得圓滿的人生。
㈡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生活,工作中,常會出現「佛系」這樣的2個字眼,我一直有一種錯誤的理解,想著佛系人生就是對於一件事,一個人,一種物品抱有一種可有可無的心態!不強求,也不執著!
然而讀完這本書,我發現真正的佛系人生是對生活中的人、事、物少一些「判斷」,也是踐行一種輕松、簡單,快樂的生活方式。
作者在簡介中寫到這樣一段話:我們的煩惱始於「心靈的反應」,痛苦源於「不滿的心」。
對於這句話,我個人的理解是當某件事情發生,我們會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同時去判斷這件事情發生的起因等,也就因為這個反應,我們可能引發了解下來的沖突,給自己帶來一些不太愉悅的心情。
為什麼說是踐行簡單,快樂的生活方式呢?人們常常把自己的狀態分為兩種,一種是快樂的,也就是幸福的感覺;而另一種是憤怒,悲傷的情緒,我們視之為不幸福。
而反應是將自己的內心分為兩種,在遇到困難,挫折或者其他都好,我們先在內心做兩種反應,自己先想想,這種反應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什麼的影響等。
總之,想做一個快樂的人,少些判斷,不易胡思亂想!
㈢ 日本最「佛系」媽媽分享幸福秘訣:7分的媽媽,剛剛好
快樂的人有做事的哲學
這個時代的已婚女性總是被外界和自身的高標准所綁架。
如果你又胖又丑,就會被拒絕,太漂亮,被懷疑不可靠;做全職主婦不被理解,上班被說是對家庭不上心......
這幾年,身邊很多朋友都結婚生子了。看著她們從婚前的灑脫到婚後兼顧工作、家務、寶寶,從文藝少女變成柴米油鹽,心裡很著急。
直到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七點恰到好處》。
作者後藤雪子作為日本一家人氣雜貨店的老闆和一雙兒女的母親,在事業和家庭之間游刃有餘,字里行間游刃有餘。
書中沒有什麼高深之處,彷彿一個鄰家姐姐在東拉西扯自己的日常生活,朴實而耐人尋味。合上書後,我恍然大悟:我還可以這樣生活!
在全民焦慮的時代,想要兼顧家庭事業的後藤雪子始終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她是怎麼做到的?
我總結她的經驗,不外乎五個字:七分平衡。
在後藤雪子看來,凡事完美不一定幸福。有時候,七分正好。
對家庭和事業有明確的價值排序
48歲的後藤雪子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擁有一家受歡迎的雜貨店,丈夫是一名普通園丁。
後藤雪子是典型的日本傳統女性。當她年輕的時候,她最大的夢想是要當「媽媽」,她甚至在讀書時就想到了未來女兒的名字。
婚後有了孩子,她便全身心投入到「家務」和「 育兒 」中。
但時間長了,熱愛烹飪的後藤雪子有時會想:什麼時候才能開個小飯館?
後來因為女兒急性肺炎,她放棄了餐廳夢。「這個時候不可能放下生病的孩子跑去做生意,如果備貨的是新鮮食材,肯定會壞掉。」
轉念一想,餐具不會壞了,開個賣餐具的雜貨店也不錯。
就這樣,14年前,後藤雪子的雜貨店「哈爾」開張了。
後藤雪子始終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對家庭和事業都有明確的價值排名。
在她的價值排名中,讓婚姻牢固持久、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被放在首位。
所以,當雜貨店越來越火,顧客絡繹不絕時,她並沒有陷入經營陷阱,而是控制住自己的野心,每天下午4點准時歇業,只為早點回家陪伴家人。
對她來說,最重要的是「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所以雜貨店只能排在第二位。這符合她內心的價值選擇。
談到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很多人會說做好時間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但後藤雪子認為,母親不是超人,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平衡,只有取捨和強調。
這也是《七點恰到好處》一書中最發人深省的一點。
正如姚晨在《星空演講》中所說,事業和家庭很難平衡。接受並擁抱這種「只取一瓢飲」的不完美,進而在自己選擇的維度上做得更好,也可以達到另一種意義上的完美。
「七分恰到好處」不僅能分清家庭和事業的主次,後藤雪子還對一切都奉行「七分」原則,這讓她的生活輕盈了許多。
說到保潔,她認為「不一定要一塵不染,要表面看起來整潔」。
比如,窗框有點灰不要緊,把餐桌打掃干凈就行;沒有必要太細致的收納和整理,太細致會給人壓力;家庭成員養成「各就各位」的習慣,用過的物品都會擺放到位,家裡才不會亂七八糟......
做飯時,她覺得「外面買現成的食材就好」。
早些時候,後藤雪子和大多數家庭主婦一樣,為家人做好飯菜後,常常累得躺不下,等有力氣吃飯,卻發現食物所剩無幾……往往這就導致了營養不良。
後來,她開始有意識地照顧自己。「我不再自己泡茶,而是去咖啡店喝茶。休息日也不再自己做午飯,而是點一份外賣。」
在她看來,這些事情雖然自己可以做,但偶爾請別人幫自己做,是最貼心的禮物。
在生活中學會適度偷懶,不必事事都做。
你自己做,否則你會精疲力盡的。
後藤雪子的作品也是如此。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佛系」。
從開店之初,她就沒有過「把店開好、做出成績、經營好」的雄心壯志。
雖然她知道,如果能多辦活動、多辦展覽,客人會越來越多,口碑也會越來越好,但她並沒有那麼做。
店面布置也很隨意,只是把商品整齊地擺放在貨架上。就連店裡的貨架也只是「在接線管上放一塊長長的木板。開業的時候,我想著如果不順利,可以馬上拆了。」
然而,雜貨店的人氣一直很高。有嘉賓評價,「正是這種朴實無華、不專業的感覺,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巧合。
當然,雖然後藤雪子做什麼都隨心所欲,但基本的事情還是會做好的。比如,不遲到,不臨時休息,微笑著迎接客人,保持店內清潔。
「有能力,就努力;沒有能力,就適可而止。」這是後藤雪子的處事原則。如果你想快樂地生活,這個原則很有效!
我不是「虎媽」可以說,「七分」原則貫徹到了後藤雪子的生活中,甚至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如此。
因為地震,後藤雪子很早就意識到,什麼出身、學歷、頭銜在最後,每個人在那一刻都會變得同樣貧困。
因此,她從來都不是所謂的「虎媽」。她三歲前沒送孩子上幼兒園,直到六年級還經常抱著孩子。考試成績差不多可以,當不上尖子生也沒關系。
在她看來,成績固然重要,但還有比成績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彬彬有禮,主動和人打招呼,善於傾聽,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
「如果孩子知道這一點,以後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順利解決。」
後藤雪子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但她覺得只要把最重要的東西教給孩子,她就是一個媽媽,做到七分夠了.。
如今的媽媽們正朝著「全能選手」的方向發展,就像去年成功「出圈」的順義媽媽們:
「真正的順義媽媽,一定是世界級的教育專家。」「真正的順義媽媽,都是甘特圖專家、項目管理資深專家。」「真正的順義媽媽,一開口說英語,基本等同於央視國際的主播水平。」
...
媽媽們,看來她們真的要成為超人了。
不過,後藤雪子溫和地告訴我們,「十項全能」媽媽不能也不應該成為常態。母親不是超人,而是凡人。
事實證明,她的心態沒有錯。如今她的兒子順利考上大學,獨自在東京上學,讀初三的女兒也順利熬過叛逆期,與她關系密切。
女兒為後藤雪子塗指甲油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但太多的家長堅持讓孩子照搬別人的成功經驗,追求所謂理想正確的人生。
心理學認為,父母的 育兒 焦慮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因為害怕孩子長得「歪」,家長們忍不住為孩子設計人生,要求孩子一點都不能跑偏。
這種設計感和控制感,不僅讓家長在 育兒 焦慮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也讓親子關系陷入僵局。
在後藤雪子看來,無論孩子過著怎樣的生活,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樂趣。
所以她不擔心,一切順其自然,孩子反而長成了最 健康 的樣子。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出奇地平靜。
主流 社會 期待女性精力無限地工作,廚房下出廳回家,孩子成雙成對,擠出時間鍛煉、化妝……
但偏偏有些人並不生活在這種期待中,比如後藤雪子。
她清楚地知道,生活不需要完美、偶爾不完美,而是給生活帶來更多真實、更豐富的質感。
你不必那麼努力去滿足別人設定的期望和標准,你只要過好你的生活,滿足你的期望就行了。
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認同現在的生活,並懂得欣賞它。
不少網友看完這本書後評論道:
「像雜貨店老闆和下屬榮萍的生活態度,讓生活慢下來,變成一首美麗的詩篇……「
「我感受到了平凡生活的溫暖,七分剛剛好,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
「現在人活得太快、太浮躁,這本書讓他們的心平靜下來……」
㈣ 有的人「佛系」過日子,這種婚姻會幸福嗎
有的人面對生活非常佛系,難道這樣的婚姻就一定會幸福嗎?我認為還真未必有,雖然說自己看事情看得很淡,但問題是你的另一半是否也這樣佛系呢,如果兩個人都是比較佛系的,那麼這段婚姻確實會很幸福,如果兩如果只有一個人比較佛系,另外一個人不這樣想,那隻能證明這兩個人三觀不合,這段婚姻的幸福度也會大大降低。
我想試問一下,這樣的生活你認為幸福嗎?當然不幸福了。要知道兩個人爭吵的原因是因為三觀不合,長時間小的爭吵,可能會導致戰爭慢慢升級,這段感情也會逐漸出現裂痕,很多人離婚也都是因為一點小事而導致的。所以婚姻究竟是否幸福和佛系真沒有什麼直接關系,佛系最多隻能代表他一個人生活的時候會幸福,一旦生活當中多了一個人究,竟怎樣就未可知了。
㈤ 佛系 | 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近日,「佛系」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靈遙和好友的聊天里 —— 做事提不起興致,總是想要出去玩耍,發生了矛盾沖突也會一笑置之,成了大多數人生活的寫照。
但是, 這種近乎於逃避的生活狀態,真的是「佛系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嗎?
在讀完這本來自日本名僧的《佛系: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人》後,靈遙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所謂的佛系,不是去迴避問題,而是,從一開始就迴避掉會給自己帶來煩惱的「心靈反應」,然後自己過上美好生活。
希望在讀完這本書後,你也能夠和靈遙一樣,得到啟發,並收獲幸福。
01.
佛系情緒:不隨意「判斷」好壞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評價標准,其實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就拿一件四位數的衣服來說,有的人覺得它有設計感,穿著它出門能帶給自己信心,有的人則會覺得,就一塊破布罷了,賣得那麼貴,怎麼不去搶?
但是,在生活中,人人會不自覺帶著有色眼鏡去打量自己和周圍的人。
比如,同樣是520,男友給自己發了520元的紅包,還沒來得及高興,就看到朋友圈裡的閨蜜曬出了一條好幾千元的項鏈。結果,好好的心情一下子就down到了谷底不說,看男友也是各種不爽。
諸如此類的煩惱還有很多,比如,隔壁的同事才進入公司半年就加了薪,結果入職好幾年的自己,薪水還在原地踏步,等等。
不過,就算我們攔不住各種秀的小主, 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避免這種「不必要的判斷」來減少「不必要」的煩惱、憂郁和擔心。 哦,對了,這並不是自欺自認的阿Q,只是希望你能把有限的時間用在美好的事情上。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想要對自己和他人做出判斷呢?
首先,判斷是一種本身就讓自己高興的行為。 好壞、正誤等判斷都能夠給我們一種 「自己什麼都懂」的錯覺 ,因而感到安心。其次, 通過判斷,我們還能收獲一種被認可的,或是「覺得自己什麼都對」的快感。
但是,當你過度執著於自己的判斷,你只會處處碰壁罷了。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絕對的真理。
所以, 如果你想要放下痛苦,那麼你一定要學會放下一顆想要判斷的心,而是以包容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小事。
比如,就算閨蜜收到了一條好幾千元的項鏈,但也不能夠說明給我發520紅包的男友不愛我呀。畢竟,每天下班後可以吃到男友親手做的晚餐的待遇,可不是每個女孩子都能享受得到的喲。
當你能夠這樣想的時候,你也會對周圍人和事的出現多一份感恩,路也就越走越寬了。
02.
佛系情緒:負面情緒「沒有什麼大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避不開和情緒相關的煩惱。
比如,我們會因為工作壓力大而憤怒 ,因為孩子不聽話而陷入沮喪,因為弄丟了心愛的物品而難過,因為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怎樣而不安……這些內心的動搖和掙扎,都是情緒。
在佛陀看來,一切的情緒都來自你自己。
比如,同樣是「520收禮物」這個例子,你在看到閨蜜發的朋友圈後,既可以選擇和你的男友鬧脾氣,大吵一架,也可以當做什麼都沒發生,和你的男友繼續在朋友圈裡撒狗糧。
換言之, 如果你對對方做出的事情,和傳遞的情緒做出了反應,那相當於是接受對方的情緒。 但是,如果你能夠聽之任之,不為所動,才是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同理, 在處理人際沖突的時候,你們會吵起來的根源,是在於你們都認為自己說的才是對的。 於是,當你碰到了和自己有不同意見的人時,你就會覺得自己被他人否定了,然後用憤怒的語言和行為來表達你的失望。
這種做法,其實是既愚蠢,又無效的。因為, 你的反駁只會帶來對方的對抗, 對解決問題,達成共識沒有半點兒用途。
所以,在火冒三丈前,請先慢慢來,了解了對方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後,再做反應吧。
03.
佛系處世: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
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是很多人共同的煩惱。 並且,有的人甚至會在因為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而在關鍵時刻發揮失常,和一個個機會擦肩而過。
道理聽了那麼多,虧也吃了不少,但是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忍不去在意他人的看法呢?
在佛陀看來 , 你之所以在意他人的看法,是因為你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同。 而這種對認可的渴望,一旦過度,就會草木皆兵。
想要從這種想法中把自己解放出來,你就要明白,這種想法其實也是一種妄想。
換言之, 你的好,不會因為遭到了別人的惡評,而變得不好,你的不好,也不會因為別人的幾句稱贊變成一件好事兒。 並且,當別人對你做出評價時,也是基於他的觀念,他又有什麼資格去證明他說的都是對的呢?
另外,除了放下自己的妄想, 你還要下意識地去會迴避那些總是讓你感覺到不舒服的人 ,比如,總是不願意去肯定你的人、會習慣性地潑你冷水的人、認為你做的都是錯誤的人。
畢竟, 圈子不同,何必強融。
以上,便是全書的內容。
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其實是自己錯誤的思考方式所帶來的。
如果我們也能夠和佛陀一樣, 放下自己的執念,去正確地看待發生在生活中的大小事,從一切的不利中找到一點點讓我們開心起來的小確幸。
那麼,我們不僅能夠少花些冤枉時間和冤枉錢(有需求,就有利可圖),還能讓自己的日子越過越順心。
希望,讀完這本書後的你,也能輕松get到佛陀的智慧,過好的自己的「佛系人生」。
㈥ 積極而又佛系的幸福
什麼是幸福呢?我們常常思考幸福,可卻總難領悟其中的要義。
春天百花綻放,絢麗了我們的雙眼,愉悅了我們的心靈,但如果你無心欣賞,幸福依然會與你擦肩而過。
愛人設身處地為你著想,為你做一頓可口的飯菜,生病時遞上一杯熱水,這本是溫暖的,可是如果你習以為常,沒有了感恩之心,也未必會覺得幸福。
你工作上積極上進,業績突出,受到領導的好評,升了職,加了薪水,獲得了一定的名利和地位,但卻因過度付出於工作,疏忽了自身的成長和對家庭的經營,你也未必會覺得幸福。
到底怎樣才能讓自己做一個幸福的人呢?我們往往以為自己需要的很多,事實上,幸福的關鍵並不是你獲得了多少可物化的東西,而是要提升自己感悟幸福的能力。要提升自己感悟幸福的能力,我覺得可以歸結為積極加佛系。
所謂積極,不論工作,家庭,還是人際關系,努力都以自己最好的姿態去面對;所謂佛系,就是自己努力了,不管結果如何,自己都要有承擔最差結果的能力。
前一段時間,因為工作上雜事多,加上自己時間規劃不合理,很多事情都處於混沌狀態。工作上發生了兩個小插曲:其中之一是自己帶了三年的一個比賽,去年獲得項目一等獎的隊長一不小心被「挖」走了;另一個是我按照以前參賽的老思路指導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省賽的作品,結果發現一年的時間,比賽作品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最後我們這個作品未入選一等獎。
這兩個事件讓我開始靜下來去思考工作中的努力與智慧。工作中你需要讓自己的努力排在第一位,與此同時,要用學會用智慧去看清事情發展的動向,至於結果,不妨佛系一些。佛系不是衰,而是讓自己的格局變得更大。「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一個人的結局。」格局太小的人總難讓自己走得更長遠。
其實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甚至是家庭,積極和佛系都可以幫助我們感知幸福。工作上積極努力一些,至於結果,佛系看待;生活中,積極向上,對於不愉悅的小插曲,佛系走過;家庭關系中,積極處理自己與家人的關系,至於每個人的缺點,佛系面對。
羅胖在跨年演講中說:「在這樣一個時代,你必須努力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在這樣一個時代,積極只是你的人生不發生倒退的前提。我們積極的奔跑了,關於事情的結局,不妨佛系一點,畢竟這個世界上我們無能為力的事情還挺多的,放過自己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