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哪個表反應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

哪個表反應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

發布時間:2022-12-17 22:35:05

㈠ 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和什麼感

丨、控制你的時間 幸福的人確定大的目標,然後落實在每天的行動中。一天寫300頁書是件很難的事,然而每天寫兩頁則非常容易辦到。 這樣堅持150天,你就可以寫成一本書,這個原則可適應於任何工作。 2、增強積極情緒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消極的情緒使人沮喪,而積極的情緒催人奮進。幸福的人做的一件事就是努力消除消極情緒。 3、優待身邊的人 人們要學會很好地對待親近的朋友、配偶,能夠一下數出5個親密朋友的人,有60%的人比不能數出任何朋友更感幸福。 4、面帶幸福感 實驗表明真正面帶幸福感的人,他們更感到幸福。 研究表明,經常歡笑更能在大腦中引起幸福的感覺。 5、告別枯燥的生活 不要無所事事,不要把自己困在電視機前,要沉浸於能用你的技能的事情。 6、多活動 室外活動是對付壓力和焦慮的良葯。向感到一定壓力的大學生的調查表明:經常在室外鍛煉的學生情況要明顯好於不參加者。 7、好好休息 幸福的人精力充沛,但他們仍然留出一定的時間睡眠和享受孤獨。 8、關照心靈 對信仰和幸福的關系研究表明,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人更有幸福感。當然,信仰不可能讓我們免除所有悲哀,它不可能囊括一切,但是信仰常常提醒你沿著幸福之路前進。 幸福意味著生活在一種「沉醉」的狀態中,即完全投入一種活動。相信這些研究都會給老年人們帶來幸福的晚年生活。子女要經常關心老人的一些想法,耐心傾聽,這對提升老人的幸福感有很大作用。

㈡ 幸福感的五個指標

人生幸福感的5個指數:即目標感,社會聯系,社群,經濟狀況和身體活力,對於提高人們幸福感的感受,對於養生延年,有很大幫助。

指數1:目標感

健康快樂即是老年人生活的首要目標,也是他們全部生活的根本支點。

一個人要想富有意義的生活,必須有自己的目標。目標能鼓舞人,激勵人,鞭策人,能使人的行動更有計劃,更富有成效。老年人要安度晚年,也不能沒有目標。

如果生活沒有目標,衰亡過程就會加速。日本東北大學的醫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得出了這一結論。他們在長達7年的時間里對多名年齡在40—79歲之間的健康公民進行了跟蹤研究。其中60%的人有著明確的生活目標,5%的人承認沒有目標,剩下的人難以作答。研究發現,在那些宣稱沒有生活目標的人當中,患病和自殺的幾率比其他人高得多。其壽命也遠遠短於那些有所追求的人。

制定目標既要有正確性,又要有可行性,自己確定的目標,如同夜裡的燈塔,醒目而光輝。所謂「可行性」經過努力,目標也可實現。

這就要從自身條件和客觀實際出發,做到適時,適量,適度。

指數2:社會聯系

社會聯系,可以理解為人與社會的關系,人不僅具有生物屬性,而且具有社會屬性,是需要與社會融為一體的。當你脫離了社會,脫離群眾時,你就會感到孤單而煩惱。當朋友來次電話,或許使你心情舒坦起來;朋友的一次看望,或許使你興奮好大一陣子,人離不開人的往來,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能激發你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能提升你對生活的幸福感。所以說,人的幸福感與人與人的關系非常重要。當你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時,不僅關繫到你的生活,也關繫到你的情緒,也關繫到你生活中的快樂幸福。在人與人關繫上,要注意不要把個人利益看的過重,在利益的天平上,國家與人民的這頭,永遠高於個人,如果把個人利益看得高於一切,這最多是為自己而活著。這不但有愧於國家和人民,連朋友也可能會離你而去,你將失去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根本談不上生活的幸福感。

指數3:人群關系
交朋友是化解孤獨的良葯,有人是灌溉生命的流水,老年人最終珍惜的是生命,當你疾病纏身而對明天不再抱有希望時,朋友的愛心與祝福一定能使你身體得到撫慰。我們談論友誼時,柏林大學研究人員安·伊麗沙白·奧哈根曾經指出,親密的友誼基本元素包括「熱情、寬容和信任」,而其中的關鍵是你要付出真心,這話說的很深刻。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付出真心,才能真正做到心心相印,而惟有心心相印,才能獲得真正的友誼。花重金買不來友誼,靠權力換不來友誼,惟有付出真心,才能贏得友誼。

友誼是一種精神營養,只有心中熱情才能獲得,如果你對人冷冰冰的,見到你即是是最好的朋友也會不舒服,友誼也會不翼而飛。所以朋友是要靠真摯的友情,這是我們要牢牢記住的。對待朋友千萬不要斤斤計較,不要認為付出一分就必要要得到一分,這樣不但不能獲到友誼而原來的友誼也會失去。如果朋友向對方提出問題時,你要用誠懇的眼神注視著他,學會用微笑接受提問,用善意應對提問。朋友之間應該相互溝通。這樣才會輕松愉快贏得友誼,才會多一份友誼多一分快樂。

指數4:經濟狀況好

經濟狀況是幸福感重要指數,經濟是命脈,經濟狀況差生活就難以改善,窮日子不好過,生活就發生了困擾,生活告訴我們,人不能沒有錢,沒有錢就談不上幸福感。

金錢對人的誘惑不亞於權力,也不亞於美女。從古到今,有多少人迷戀金錢,期望自己成為金錢的主人,金錢能使人生活富裕日子幸福。人離不開金錢,一個人從生到死,無時不伴隨金錢的影子,、在金錢面前要仔細的觀察或思考生活,就會深深的認識到,金錢給我們的種種告誡,金錢只能靠勞動取得,才會有真正的幸福感。如果靠行騙、盜竊、行賄受賄而獲得的金錢,會感到膽戰心驚,內心就不會感到真正的幸福感。同樣是一疊鈔票,由於來路不通其價值意義也不同。生活告訴我們,人不能沒有金錢,但不能為金錢活著。在人生的路途上,金錢也是一個關口,你要獲得金錢的幸福,要靠自己去勞動去創造,這樣才能獲得金錢的幸福感。

指數5:健康狀況

健康能夠使人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處理工作和生活,一個人身體健康,充滿活力,感到身體輕松愉快。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病魔纏身的時候,才深深感到健康比什麼都重要。國外有句諺語,乞丐比有錢的富翁過得還愉快,意思是說健康對生命來說是最寶貴的,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權力換不來健康,金錢買不來健康,對那些手中無權,兜里無錢,但身體很健康的人永遠值得驕傲。每個人都有兩位醫生,一位是醫院的大夫,另一位是你自己,大夫靠葯物趕走疾病,自己靠精神贏得健康,你要活的健康的幸福感,一定要認識疾病對健康的危害,一定要有這樣的本領,既能夠戰勝逆境,又能戰勝疾病。而且能戰勝逆境又能戰勝疾病向你發起的進攻,若能如此,你就能成為一個健康而快樂的人。

㈢ 如何專業的總結心理測評量表

心理量表介紹(一)一、心理健康... 3症狀自評量表(SCL90)... 3兒童行為量表(CBCL)... 3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4康奈爾醫學指數量表(CMI)... 4貝克抑鬱量表(BDI)... 4自評抑鬱量表(SDS)... 5老年抑鬱量表(GDS)... 5貝克焦慮量表(BAI)... 5狀態-特質焦慮問卷(STAI)... 6焦慮自評量表(SAS)... 6老年幸福度量表(MUNSH)... 6二、人格特點... 7艾森克人格問卷少年式(EPQ)... 7艾森克人格問捲成人式(EPQA)... 7艾森克人格問卷簡版(EPQRSC)... 8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16PF)... 8愛德華個人偏好量表(EPPS)... 8青年人格問卷(CPI)... 9中國少年非智力個性心理特徵問卷(CANPI)... 10中學生個性測驗(SPT)... 10氣質量表... 113-7歲兒童氣質量表(PTQ)... 11A型行為類型問卷(TABP)... 12三、能力興趣... 12瑞文推理測驗標准型(SPM)... 12聯合型瑞文測驗(CRT)... 13中小學生團體智力篩選測驗(SGIT)... 13職業興趣測查表(VIS)... 14威廉斯創造力量表... 14四、臨床診斷... 14陰性症狀量表(SANS)... 15陽性症狀量表(SAPS)... 15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 15貝克躁狂量表(BRMS)... 16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 16漢密頓抑鬱量表(HRSD)... 16Conners多動指數(CIH)... 17五學習能力... 17學習價值懷疑量表(SVL)... 17學業成就責任問卷(IAR)... 17成就目標取向量表(ADG)... 18成就動機量表(AMS)... 18考試焦慮量表(TAS)... 18自我效能感綜合量表(SEIS)... 19
學業求助量表(HSS)... 19自我妨礙量表(SHS)... 19六、社交能力... 20UCLA孤獨量表... 20兒童孤獨量表(CLS)... 20親和動機量表(AMS)... 21負面評價恐懼量表(FNE)... 21七、自我... 21自尊調查表(SEI)... 21自卑感量表(FIS)... 22兒童自我意識量表(CSCS)... 22八、生活應激... 22生活事件量表(LES)... 22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 23婚姻質量問卷(ENRICH)... 23家庭環境量表(FES)... 23父母養育方式問卷(EMBU)... 24九、其他... 24期待性回答平衡量表(BIDR)... 24內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IELCS)... 25自殺態度問卷(QSA)... 25明尼蘇達MMPI——399. 25明尼蘇達MMPI——566. 26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會影響個體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此類量表可用於鑒別心理處於邊緣或異常狀態的個體,以及早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幫助和治療。測評項目:1\症狀自評量表(SCL90) SCL90有90個項目,包括較廣泛的精神症狀學內容,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到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要求受試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就有無該症狀做評定。它主要應用於臨床研究、心理咨詢、精神科門診,對有心理症狀(即有可能處於心理障礙或心理障礙邊緣)的人有良好的區分能力。適用於測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礙、某人可能有何種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如何。該量表測的是個人某段時間內的症狀水平,往往易受生活事件的影響。該量表測得受試者在9個方面的分數,稱為因子分。因子名稱為:(1)軀體化:反映主觀的軀體不適感。(2)強迫症狀:反映臨床上的強迫症狀群。(3)人際關系敏感:反映個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
(4)抑鬱:反映與臨床上的抑鬱症狀群相聯系的行為表現。(5)焦慮:反映與臨床上焦慮症狀相聯系的精神症狀及體驗。(6)敵對:從思維、情感及行為三個方面反應受試者的敵對表現。(7)恐怖:反映傳統的恐怖狀態或恐怖症的內容。(8)偏執:指猜疑和關系妄想等。(9)精神病性:反映精神分裂樣症狀項目。該量表使用簡便,測查角度全面。它對有可能處於心理障礙邊緣的人有良好的區分能力,適用於測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礙、有何種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如何。在臨床上常常作為診斷參考,也可以用作初級的篩查工具。2\兒童行為量表(CBCL)兒童行為量表(家長用)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Achenbach T. M. 等在1970年編制,後來得到了更大的發展。該量表用於測查4~16歲兒童的社會能力和行為問題,由家長根據孩子半年內的情況作出分級評定。該表所測查的社會能力主要包含兒童的體育運動能力、社會交往情況和在校學習狀況;行為問題包括的因子范圍較廣,有抑鬱、交往不良、強迫傾向、社會交往退縮、多動等等。不同年齡和性別的兒童在因子的數量和名稱上有所不同。湖南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系兒童精神醫學教研室的蘇林雁、李雪榮、萬國斌、楊志偉、羅學榮對該量表進行了標准化,制定了湖南常模。其信度效度檢測的結果認為6歲~16歲兒童的的常模適於我國兒童,4~5歲兒童常模的信度效度不夠理想,應該慎用,且本系統不提供該年齡段兒童常模。本系統採用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兒童行為研究室的忻仁娥、唐慧琴等人在1992年聯合全國22個省市26個單位對24013名城市兒童做調查的數據作為主要常模。3\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由我國著名心理學家王極盛教授編制,可以用做評估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該量表有10個分量表,分別測查:(1)強迫症狀,如害怕考試、作業反復修改等強迫行為;(2)偏執,如認為別人對自己有不良意圖和評價不正當的偏執想法;
(3)敵對,如脾氣壞,常有與人爭辯和摔東西等沖動行為;(4)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如缺乏人際關系中的友好感受和滿意度,或感到無法在人際關系中獲得理解和支持;(5)抑鬱,如對未來喪失信心、興趣索然;(6)焦慮,如緊張、心神不定、煩躁;(7)學習壓力,如感到學習負擔重、存在厭學、害怕考試等問題;(8)適應不良,如不適應學校生活;(9)情緒不平衡,如對學習的興趣、對老師和同學的情緒忽高忽低;(10)心理不平衡,如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常不服氣。該量表共有60個項目。由應試者就自己近來心理狀態的真實情況進行自評。評分為5級評分,每個項目為一個陳述句。一次評定約需20分鍾。4\康奈爾醫學指數量表(CMI)康奈爾醫學指數量表(Cornell Medical Index,CMI)是作為臨床檢查輔助手段之一的自填式健康問卷,最初是為臨床設計的。利用該量表的測查可以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大量有關醫學以及心理學的資料信息,還能起到標准化病史檢查及問診指南的效用。後來精神病學家發現將CMI應用於精神障礙的篩查和健康水平的測定也有較好的效度。該量表所反映的醫學症狀和心理學資料豐富,醫學症狀涉及多個系統。另外它將精神症狀作為問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考慮到了精神狀況和軀體症狀,以及全面的軀體症狀與精神症狀的關系,突出了症狀和功能在健康評價中的作用。該量表分成18個部分,共有195個問題。涉及四方面的內容:軀體症狀;家族史和既往史;一般健康和習慣;精神症狀。男女量表除生殖系統的有關問題不同外,其它內容完全相同。前三部分的內容共有144個項目,關於與精神活動有關的情緒、情感和行為方面的問題共有51個項目。5\貝克抑鬱量表(BDI)貝克抑鬱量表(BDI)由美國心理學家A. T. Beck於1967年編制,是最常用的抑鬱自評量表,其目的是評價抑鬱的嚴重程度。它適用於成年之各年齡段,但在用於老年人時會有些困難,因為BDI涉及許多軀體症狀,而這些症狀在老年人可以是與抑鬱無關的其它病態甚或衰老的表現。
該量表有兩個版本:21條版和13條版。在此本系統選用了較為簡便的13條版。內容源自臨床,包括:抑鬱、悲觀、失敗感、不滿、自罪感、自我失望感、消極傾向、社交退縮、猶豫不決、體象歪曲、工作困難、疲勞、食慾下降。對每個條目有四句描述,總分范圍為0-39分。病人當時的心理狀態對該測驗很關鍵。如果讓病人按當天的情況回答,BDI評價的就是狀態抑鬱,回答的穩定性不好;如果讓病人按過去一周的情況回答,穩定性就好得多。對該測驗的回答還可能會受社會期望的影響。6\自評抑鬱量表(SDS)該量表由20個陳述句和相應問題條目組成,每一條目相當於一個有關症狀,均按四級評分。20個條目反映抑鬱狀態四組特異性症狀:(1)精神性-情感症狀,包含抑鬱心境和哭泣,兩個條目;(2)軀體性障礙,包含情緒的日間差異、睡眠障礙、食慾減退、性慾減退、體重減輕、便秘、心動過速、易疲勞,八個條目;(3)精神運動性障礙,包含精神運動性遲滯和激越,兩個條目;(4)抑鬱的心理障礙,包含思維混亂、無望感、易激惹、猶豫不決、自我貶值、空虛感、反復思考自殺和不滿足,八個條目。該量表的評分不受年齡、性別、經濟狀況等因素影響,但如受試者文化程度較低或智力水平稍差則不能進行自評。該量表與Beck抑鬱問卷(BDl)、Hamilton抑鬱量表(HRSD)、MMPI的D分量表的評分之間具有高和中度的相關性。7\老年抑鬱量表(GDS)老年抑鬱量表(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由Brink等(1982)創制,是專用於老年人的抑鬱篩查表。該量表以30個條目代表了老年抑鬱的核心,包含以下症狀:情緒低落、活動減少、易激惹、退縮、痛苦的想法,對過去、現在與將來的消極評價。每個條目都是一句問話,要求受試者以「是」或「否」作答。20個條目正向計分,10個條目反向計分。Brink等(1982)、Yesavage等(1983)、Hyer和Blount(1984)分別對該量表進行檢驗,結果表明該量表有較好信效度,並與SDS、HRSD、BDI等常用抑鬱量表有較高的相關。特別地,該量表是專為老年人創制並在老年人中標准化了的抑鬱量表,在對老年人的臨床評定上,比其它抑鬱量表有更高的符合率,在年紀較大的老人中這種優勢更加明顯。
8\貝克焦慮量表(BAI)貝克焦慮量表(BAI)由Beck等人於1988年編制,用於評定多種焦慮症狀的嚴重程度。BAI共有21個自評項目,每個項目都是一種焦慮症狀。被試根據最近一周內自己被這些症狀煩擾的程度作4級評分,其中1表示「無」,2表示「輕度,無多大煩擾」,3表示「中度,感到不適但尚能忍受」,4表示「重度,只能勉強忍受」。使用BAI進行測查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量表應由被試自行填寫。2、評定的時間范圍應為「最近一周內」(包括當天)。3、不要漏項或重復評定某個項目。4、兩次測查之間至少間隔一周。BAI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項目內容簡明,操作分析方便,是目前最常用的焦慮自評量表之一。BAI主要適用於17歲以上的成人,在心理門診、精神科門診或住院病人中均可使用9\狀態-特質焦慮問卷(STAI)狀態-特質焦慮問卷,由Charles D.Spielberger等人編制,首版於1970年問世,1980年完成修訂,1981年譯成中文。該量表為自評量表,由40項描述題組成,分為兩個分量表:(1)狀態焦慮量表(簡稱S-AI),包括第1-20題。狀態焦慮描述一種通常為短暫性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2)如緊張、恐懼、憂慮和神經質,伴有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亢進。(2)特質焦慮量表(簡稱T-AI),包括第21-40題。特質焦慮描述相對穩定的,作為一種人格特質且具有個體差異的焦慮傾向。該量表用於個人或集體測試,受試者一般需具有初中文化水平。測查無時間限制,一般10-20分鍾可完成整個量表條目的回答。該量表可應用於評定內科、外科、心身疾病及精神病人的焦慮情緒;也可用來篩查高校學生、軍人,和其他職業人群的有關焦慮問題;以及評價心理治療、葯物治療的效果。該量表有如下特點:一、可以分別評定狀態焦慮與特質焦慮,優於其他焦慮量表。二、該量表為自評,內容簡明,操作方便,易被受試者接受和掌握。三、中譯本信、效度滿意,適用於我國。四、該量表應用性廣泛。

5.9
網路文庫VIP限時優惠現在開通,立享6億+VIP內容
立即獲取
心理測評心理量表介紹
心理量表介紹(一)
一、心理健康... 3
症狀自評量表(SCL90)... 3
兒童行為量表(CBCL)... 3
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4
康奈爾醫學指數量表(CMI)... 4
貝克抑鬱量表(BDI)... 4
自評抑鬱量表(SDS)... 5
老年抑鬱量表(GDS)... 5
貝克焦慮量表(BAI)... 5
第 1 頁
狀態-特質焦慮問卷(STAI)... 6
焦慮自評量表(SAS)... 6
老年幸福度量表(MUNSH)... 6
二、人格特點... 7

㈣ 急求 幸福感指數量表....

生活質量與幸福感以及相關的評定量表主要檢測人們對生活的總體幸福感及滿意度,涉及到精神衛生,生活質量和老年社會醫學領域。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日益突出,對幸福感的關心和研究日趨增多。本公司提供的量表從認知和情感兩方面去評價個體對生活的感覺和態度,以標明其生活質量的基線。平時多用於生活咨詢和精神保健的門診。

家庭環境量表
OLSON婚姻質量問卷
生活滿意度量表
情感量表
總體幸福感量表
健康狀況問卷
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
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
男性性滿意度指數
女性性滿意度指數
勃起功能障礙指數問卷

家庭環境量表

家庭環境量表共設90條是非題。量表分為10個分量表,分別從十個方面來評價不同的家庭社會和環境特徵,以幫助個體和家庭成員了解自身家庭的特徵和危機狀態下的家庭狀況。
1、親密度(Cohesion):即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承諾,幫助和支持的程度。
2、感情表達(Expressiveness):即鼓勵家庭成員公開活動,直接表達其情感的程度。
3、矛盾性(conflict):就是家庭成員之間公開表露憤怒、攻擊和矛盾的程度。
4、獨立性(Independence):即家庭成員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
5、成功性(Achievement Orientation):是指將一般性活動(如上學工作)變為成就性或競爭性活動的程度。
6、知識性(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即對政治、社會、智力和文化活動的興趣大小。
7、娛樂性(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即參與社交和娛樂活動的程度。
8、道德宗教觀(Moral-Religious Emphasis):即對倫理宗教和價值的重視程度。
9、組織性(Organization):即指安排家庭活動和責任時有明確的組織和結構的程度。
10、控制性(Control):即使用固定家規和程序來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
目前國內多用於評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以期讓精神病人在社會心理康復中得到家庭的重視和照顧,同時也可對參於家庭治療的人員在治療前後測查其家庭關系和家庭環境的變化,國外已用此量表評價各種家庭類型(包括其他種類缺陷的家庭)和治療前後的家庭狀況的變化。

Olson婚姻質量問卷

作為影響人類心身健康與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婚姻質量已日益受到心理衛生工作者的重視,已有眾多研究表明,婚姻幸福與否受多維因素影響,它主要源於三個方面:1、個體因素,包括文化背景,價值觀,對婚姻的期望,在婚姻中承擔的義務、個性等。2、婚際因素,包括夫妻間權力與角色的分配,夫妻間交流,夫妻間解決沖突的方式與能力,性生活等。3、外界因素,包括經濟狀態,與子女、父母的關系,與親友的關系等。
OLSON婚姻質量問卷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Olson教授等1981年在已有較好信、效度的"婚前預測問卷(PREPARE)"(Olson,1970)的基礎上編制的問卷。該量表包括12個因子。分別為:1、過分理想化:測定受試者對婚姻的評價是否過於理想化。 2、 婚姻滿意度 3、 性格相容性:測定受試者對配偶行為的滿意程度。4、夫妻交流:測定受試者對夫妻間角色交流的感覺、信念和態度。主要包括對配偶發出與接受信息的方式的評價;對夫妻間相互分享情感與信念程度如何的主觀感受,以及對夫妻間交流是否恰當的評價。 5、解決沖突的方式:測定受試者對夫妻中存在的沖突與解決方式的感受、信念與態度,主要包括夫妻對識別與解決沖突是否坦誠相見,對其解決方式是否感到滿意。 6、經濟安排:測定夫妻對夫妻管理經濟方式的態度。主要包括受試經濟開銷的習慣與觀念,對家庭經濟安排的看法,夫妻間經濟安排的決定方式以及受試者對家庭經濟狀態的評價。7、業余活動:測定受試者業余活動的安排與滿意度。主要包括業余活動的種類,是集體性的還是個人的,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夫妻共同參加的還是單獨活動。以及受試者對業余活動的看法,是應該夫妻共同活動好還是應保持相對的個人自由。8、性生活:測定受試者對夫妻感情與性關系的關注度和感受,主要包括夫妻情感表達,性問題交流的程度;對性行為與性交的態度以及是否生育子女等。9、子女與婚姻:測定受試者對是否生育子女以及子女數的態度,條目主要包括受試對夫妻雙方擔任父母角色的滿意度,對生育子女的看法,對管教子女的意見是否統一,對子女的期望是否一致等。10、與親友的關系:測定受試者對夫妻雙方與親友關系的感受,主要包括與雙方親友一起度過的時間量,對與親人一起活動的評價,是否與親友間存在潛在的沖突與及親友對該婚姻的態度等。11、角色平等性:測定受試者對婚姻關系中承擔的各種角色的評價,包括家庭角色、性角色、父母角色以及職業角色等。12、信仰一致性:測定有關婚姻的宗教信念及對夫妻雙方宗教信念的評價。

生活滿意度量表

生活滿意度量表(Life Satisfaction Scales)包括三個獨立的分量表,其一是他評量表,即生活滿意度評定量表(LIfe Satisfac-tion Rating Soales),簡稱LSR;另兩個分量表是自評量表,分別為生活滿意度指數A(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和生活滿意度指數B(Life Satisfaction lndex B),簡稱LSIA和LSIB。LSR又包含有五個1~5分制的子量表。LSIA由與LSR相關程度最高的20項同意--不同意式條目組成,而LSIB則由12項與LSR高度相關的開放式、清單式條目組成。

情感量表

本量表用於測查一般人群的心理滿意程度。它從情感平衡的角度來測查個體的幸福度。一般認為正性情感增加一個人的幸福度,負性情感降低一個人的幸福度,總的幸福度是兩者之間平衡的結果。

總體幸福感量表

本量表通過評價個體對幸福的陳述來確定其總體幸福感。本量表覆蓋面較廣,除了對幸福感的評價,還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意和興趣、抑鬱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以及鬆弛與緊張。
家庭功能與家庭關系評定量表主要用於評價各種家庭類型和治療所致的家庭狀況變化以及評價婚姻質量,了解婚姻不幸的症結和婚姻幸福的原因.

健康狀況問卷(MOSSF-36)

MOSSF-36量表是美國醫學結局研究組(MOS)開發的一個生命質量普適性測定量表,形成了不同條目不同語言背景的多種版本。1990~1992年,含36個條目的健康調查問卷簡化版SF-36的不同語種版本相繼問世。其中用得較多的是英國發展版和美國標准版。均包含軀體功能、軀體角色(role-physi-cal)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Vitality)、社會功能、情感角色(role-emotional)和心理衛生8個領域。

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

世界衛生組織與健康有關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是由世界衛生組織研製的、用於測量個體與健康有關的生存質量的國際性量表。該量表不僅具有較好的信度、效度、反應度等心理測量學性質,而且具有國際可比性,即不同文化背景下測定的生存質量得分具有可比性。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與健康有關的生存質量是指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與對他們的目標、期望、標准以及所關心的事情有關的生存狀況的體驗。包含了個體的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能力、社會關系、個人信仰和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因此生存質量主要指個體的主觀評價,這種對自我的評價是根植於所處的文化、社會環境之中的。根據上述定義,世界衛生組織研製了WHOQOL-100量表,該量表覆蓋了生存質量有關的6個領域和24個方面(Facet),每個方面有4個問題條目;另外,再加上4個有關總體健康和總體生存質量的問題,共計100個問題。

㈤ 生活中,你認為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是什麼如何提升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

人到了老年需要有個老伴,能陪你遛彎兒,能陪你說話。兒女時不時的能看看老人。我想這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感吧。

㈥ 什麼是幸福感(日知錄/全面解讀幸福感)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活著,然後希望獲得更好一點。活著就是要滿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點就是要滿足社會和精神需要。

怎樣才算滿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滿足的極限。追求幸福,作為人的目的和權利,具有恆久而又常新的意義,同樣,對幸福問題的研究也具有恆久而又長新的意義。

從古至今,學者們從未終止過對幸福問題的探索。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先哲們就在探求人類幸福的途徑,當時的術語一直沿用至今。

幸福是一個多學科的命題。它涉及到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哲學的很大一部分內容都嘗試著對「何謂幸福生活」的問題進行定義。心理學側重於對這種心理狀態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討。

自1967年Wanner Wilsion撰寫《自稱幸福感的相關因素》以來,源自社會學的認知幸福感模型與源自心理學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綜合成了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理論模型,占據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詞。

在研究的進程中,不同學科的學者根據自己探究的出發點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觀點和理論。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幸福是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是由需要(包括動機、慾望、興趣)、認知、情感等心理因素與外部誘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心理狀態。幸福感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物質生活水平從總體上看,不斷地提高,人們夢寐以求的「豐裕社會」似乎成為現實。然而,與此同時人們對生活的心理體驗問題逐漸顯現稱呼來,幸福感的研究也應運而生。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幸福感再次成為國內研究的熱點。

幸福感是一種個人感覺,他取決於個人對生活、工作和社會的綜合滿意程度。理解並幫助人們獲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目標(Seligman 2002)。積極情緒是幸福的一個方面,積極情緒體驗不僅能夠反映個人的幸福,而且有助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如歡樂可以強化社會支持網路,可以引導藝術和科學工作的進行,創造性地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滿足可以使我們產生審視自己生活狀況的願望。

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可以用新的更積極的方式來看待我們自己和我們周圍的世界,所有這些都可能引發更深層次的積極情緒。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進創造性、提高生產力並且有助於長壽。有人認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類和人生的最重要課題,並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研究幸福感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因素將是學者們終身的責任,為人類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論支持和引導。

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與幸福感在文獻中沒有做過區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為長期被通用,似乎淡化了二者的區別。

我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區別幸福與幸福感:

第一,幸福是客觀的,如家庭美滿、工作順利、身體健康等實實在在存在的現象,帶有客觀性,而幸福感是對幸福的體驗,是個體對自己所處境地的評價,帶有明顯的主觀性,「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一個例子;

第二,幸福是他評的,即某人所處的境地幸福不幸福是由他人或者社會評價的,而幸福感是自評的,是每個人對自己狀況的評價。例如,社會發展到現在,基本上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要,但是,人們對生活狀況的評價不一定與之相應,如別人認為某人很幸福,可他自己並沒有認為自己幸福;

第三,幸福不一定針對個人,還可以針對人生、人類,而幸福感是針對個人而言的,即幸福感是每個具體的人體驗到的幸福的感覺;

第四,幸福屬於哲學范疇,幸福感屬於心理學范疇。

主觀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從早期對幸福感的哲學理解到主觀幸福感的現代科學,幸福感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演變。早期的幸福感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論和思辨色彩,僅局限在哲學層面,早期的幸福感概念只涉及情感幸福感和認知幸福感層面。幸福的分類歷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外界標准界定的幸福,認為幸福是基於觀察者的價值體系和標准,而不是基於行動者的主觀判斷。如「Aristotle」將「價值」看做判斷標准,「Tatarkiewicz」將「成功」作為判斷標准。第二階段是以情緒體驗界定的幸福,認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緒體驗,通過比較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何者占優勢來進行判斷。第三階段是個體自我評價的幸福。認為幸福是評價者個人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評估,這就是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就是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准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從內容上講,主觀幸福感是人們所體驗到的一種理想的(或非常滿意的)存在狀況,它涉及了特定社會條件下人們生活的主要方面。其核心概念與操作指標就是生活滿意、正性情感與負性情感。主觀幸福感重視個人主觀評價,重視個人主觀感受,對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評價有著重要的影響。

主觀幸福感的理論

遺傳以及特質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具有快樂或不快樂的基因素質,這是由於神經系統先天個體差異造成的。明尼蘇達大學Tellegen(l988)等著名的雙生子研究發現,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撫養長大的同卵雙生子的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個家庭中撫養長大的異卵雙生子要高得多。還發現40%積極情感變化,55%消極情感變化及48%生活滿意感變化是由基因引起的。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環境只能解釋22%積極情感變化,2%消極情感變化及13%生活滿意感變化。但基因對SWB的影響不是直接的,基因因素通過影響人的行為,增加經歷某種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種情境下,使某類獨特行為反應更可能發生,從而影響SWB。

人格—環境交互作用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格與環境交互作用影響SwB,Diener(1998)等人提出三個SWB交互作用模型。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認為,非獨立變數的變異來源於個人,情境和二者交互作用的變異。一些人對積極情感反應的心理傾向性強,積極事件的發生會帶來更加強烈的幸福感。

幸福感需要人格和環境相結合才能產生。外傾者和神經質者對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敏感性不同正是這一交互作用的例子。外傾者對正性刺激反應強度高於內傾者,若情境當中存在愉快條件,就可以獲得不同的幸福感水平,在中性條件下,外傾、內傾者的情緒體驗相似。

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幸福感經歷了外部影響到內部決定的發展軌跡,內部因素如人格,歸因方式、自我效能、自我意識、等對幸福感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其中,人格會通過影響對遺傳、生活事件、經濟和社會關系等外部因素的認識進而影響到SWB。外部因素如遺傳、經濟狀況、生活事件、人口統計學變數、社會關系。當個體對負性事件進行歸因時歸因於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原因要比歸因於內在整體的和可控的因素體驗到更多的主觀幸福感。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開始認識到外部因素對主觀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的影響。幸福感在一定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他的穩定與性格特徵高度相關。布萊德博發現善交際與正性情感密切相關。

沃森和克拉克認為具有神經質和外向型人格特徵的人分別具有體驗負向情感和正向情感的天生敏感性。張興貴、鄭雪的研究結果顯示,神經質與負性情感正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和正性情感負相關,外傾性和嚴謹性與負性情感負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和正性情感正相關。神經質是主觀幸福感最有力的預測指標。雖然各個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的事,健全人格是擁有高水平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相反,由於壓力而產生的身心疾病和行為問題,都會降低人們的幸福感水平。

此外,壓力應對也是影響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壓力應對的三種形式控制式、支持式、迴避式中控制式為最佳應對方式。其核心是主動針對不同壓力作出反應,如有效的時間管理等。支持式能有效緩解壓力對一個人的傷害,其核心是利用個人或社會的資源支持來對壓力作出反應。迴避式是消極的忽略或迴避。

總之,一致的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的外向性和神經質在不同的文化形態下均可以對於個體的幸福感進行預測。人格特質可以預測10年後的主觀幸福感。

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休閑活動的滿足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比其他變數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更為密切。參加日常的鍛煉能降低焦慮、抑鬱,增加自尊。

此外,積極參加群體社交或志願者活動,也具有強化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愛丁頓等曾指出休閑通過文化、經濟和社會的重要力量對人類的幸福、健康和生活的滿足感產生重要影響。還有研究發現,存在中年危機的婦女、老年人、失業者等社會群體,休閑活動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另外,主觀幸福感海域文化因素有關。Schimmack(2002)等人指出東亞人對於快樂和不快樂的中庸態度可能是根源於亞洲的哲學中的辨證思維,而歐洲和拉丁美洲人則更傾向於快樂的情感。

主觀幸福感研究的局限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呼籲增加諸如「控制感」、「自尊」、「自我觀念」、「自主」、「自我價值」、「目的感」、「自信心」、「自我效能」、「力量感」、「社會的支持」等指標以豐富與完善幸福感的評估體系,而不僅僅局限於情緒與認知層面,這樣才能正確評價幸福感,揭示幸福感的本質。主觀幸福感(SWB)的另外一個缺陷就是指標(主要有生活滿意、正性情感以及負性情感)太少,信息量有限,不能滿足心理健康評價、生活質量研究日益增長的實踐需要。Diener本人也意識到這些問題,他認為在幸福感研究與調查中要使用諸如自尊或價值觀這樣一些指標,以彌補主觀幸福感的不足。

幸福感的整合模型

幸福感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是主觀與客觀、快樂與意義、發展與享受、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幸福感的概念不能僅僅包括對生活滿意度的評價,還應該包括人生價值以自我潛能的發揮,包括對社會的貢獻和與社會的融合程度,這樣才能正確、全面理解與揭示幸福感的本質。因此,現代幸福感研究必須實現整合,必須從更高層次,系統地、辯證地、科學地理解與研究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屬於研究人們對其生活評價的行為科學領域。主觀幸福感理論模型在心理健康、生活質量、社會指標研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大量研究揭示: (1)高主觀幸福感具有很多優勢,不僅使人身心健康,而且能夠延長人的壽命。(2)全世界的人們都認同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性。甚至那些相對不太幸福的人們也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幸福很重要。(3)主觀幸福感高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4)除了經濟和社會指數以外,主觀幸福感也是評價生活質量的一個主要方式。事實上,主觀幸福感能反映國家狀況的各個方面,而其他的測量都不能。和客觀測量結合起來,主觀幸福感提供了評價社會的必要的信息。

盡管如此,主觀幸福感反映的人的主觀體驗和內心感受,並不能把握幸福感的全部內涵與實質。

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但是它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60年代臨床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發展。其強調個體在面對挑戰時有意義生活和自我實現的潛能,認為幸福是客觀的,不以自己主觀意志轉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成就,是自我潛能的完美實現。基於這種思路,心理幸福感強調人的潛能實現。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模型是人的心理機能的良好狀態,是人的潛能的充分實現。

Ryff於1989年提出六維度心理幸福感模型:(1)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對自我持有一種積極態度;承認並接受自我多方面的品質,包括好的和壞的方面;對過去生活持積極態度;(2)機能自主(autonomy),具有自我決定和獨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種方式思考或行動的社會壓力、由自我內部調節行為、用個人標准評價自己;(3)生活目的(purpose in life),生活有目標,並有一種方向感;感覺現在和過去的生活有意義;持有給予生活以目的的信念;有生活的目標和方向; (4)人格成長(personal growth),有一種繼續發展的感覺;看到自我在成長和擴展;敢於嘗試新鮮經驗;有實現自己潛力的感覺;不時看到自己和自己行為的進步,更多反映自己知識和效率變化; (5)積極關系(positive relationswith others),與他人有溫暖、滿意和信任的關系;關心他人的幸福;有強烈的感情感染和親密感;懂得人際關系的給予和獲得;(6)環境控制(environmentalmastery),有能掌握環境事務的感覺、能控制復雜的外界活動、對環境提供的機會能有效利用、能選擇和創造適合個人需要和價值的關系。

社會幸福感

SWB與PWB都以個體為中心,而社會幸福感更關心個體對社會的貢獻和融合。社會幸福感起源於經典的社會混亂與疏遠的主題,源自社會學理論中個體和社會的統一思想。

Keyes發展出多樣化可操作性的社會幸福感維度:(1)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指個體相信自己屬於某一團體並且和其他成員一起分享團體的共同利益; (2)社會貢獻(social contribution),指個體對社會貢獻的自我感覺,個人是重要的社會成員,給世界創造價值的信念等;(3)社會和諧(social coherence),指對社會充滿興趣並且認為社會是可以理解和預測的; (4)社會認同(social acceptance),積極看待和接受他人;(5)社會實現(social actualization),指對社會發展和社會潛力的信心。

已有研究對幸福感要素模型進行了驗證,並肯定了心理幸福感六要素理論和社會幸福感五要素理論,社會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實證研究中已獲得證實。社會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等級相關高達0. 44,社會幸福感的測量同樣也與傳統的情緒幸福感的測量(情緒和滿意度)有明顯區別。

Ryff曾經負責了一項幸福研究項目——美國中年人調查( the Mid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MIDUS),目的是評估成年美國人的健康與幸福,這是目前僅有的對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的全面調查實證研究,為當前和將來對幸福感的研究提供廣泛的原始資料,並構成了幸福感研究的標准理論模型。

♥我心語♥

幸福感研究趨向

構建幸福感整合模型,編制整合模型的測評工具,促進幸福感理論的深化與應用。主觀幸福感(SWB)、心理幸福感(PWB)與社會幸福感(SWB)三種視角,從主觀到客觀、從個人到社會,構成了幸福感理論模型的完整風貌,形成現代幸福感研究中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㈦ 心理體檢的心理體檢常用測評量表

人格測驗:
人格測驗是指採用標准化的工具對參加體檢人員現在的人格作出質和量的描述或劃分范疇,並對未來行為作出預期。常用於心理診斷、咨詢和心理治療、司法鑒定、人事選拔以及人格研究諸多方面。
心理狀態測驗:
心理狀態是指人在某一時刻的心理活動水平。例如一個人在一定時間里是積極向上還是悲觀失望,是緊張、激動還是輕松冷靜等。通過心理狀態測驗,可以對參加體檢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評估,並且可以進行心理疾病的篩查以及輔助診斷。
情緒認知測驗:
情緒測驗一般用來對參加體檢人員的情緒狀態進行評估,了解其主觀情緒體驗和感受,推斷其心情、氣質、性格和性情狀態。認知測驗嚴格上應稱為認知能力測驗,是指從認知的角度對部分能力進行測驗的稱呼,因此認知能力測驗是能力測驗的一個子集,(與智力測驗可以等同稱呼。目前智力測驗一般從認知的角度對個體的能力進行評估。 )
人際關系測驗: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溝通與交往中建立起來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一般來說,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影響,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際關系的狀況也反映著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發展水平。人際關系測驗可了解參加體檢人員的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和合群性。
婚戀家庭測驗:
戀愛和婚姻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擁有和諧幸福的戀愛和婚姻生活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婚戀家庭測驗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參加體檢人員的婚戀及家庭狀況進行評估,量化家庭功能、婚姻質量、愛情匹配度等因素。
社會行為測試:
社會行為測試通過對參加體檢人員的可觀察的外顯行為進行測試,從而對其行為方式、適應能力、意志力做出評估和推斷,並能對一些不良行為,如飲酒、吸煙問題進行評定。
職業測試: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積極主動地融入事業環境中,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成績,獲得肯定,享受快樂和成就。職業測試可以評估員工的職業適應能力、職業倦怠、快樂指數、逆商指數,對於員工職業生涯的成就有著較好的預測效度和指導意義。
如何選擇體檢內容:
適合成年人的體檢項目:飲酒問卷(ADS),認知偏差問卷,生活事件量表(LES),Olson婚姻質量問卷,成人壓力測試量表
適合女性的體檢項目:女性戀愛方式測試(A、B),夫妻生活健康問卷,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
適合青少年的體檢項目: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青年人格問卷(CPI),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UPI),
適合兒童的體檢項目:Conners兒童行為問卷,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兒童控制知覺多維度測查表(MMCPC),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MHRSP),艾森克人格問卷(青少年卷EPQ-C),
適合老年人的體檢項目:費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總體幸福感量表(GWB)
精神科診斷用的體檢:抑鬱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人格診斷問卷(PDQ),康奈爾醫學指數(CMI),簡明精神病量表

㈧ 費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

費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是用來測試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它有23項同意一不同意式條目,主觀幸福感是一個多維的概念,它至少包含了三種因子:不滿足一孤獨、激越以及對自己年齡的態度。此量表得分從。(缺乏信心)至23(充滿信心)。其作者曾用修訂後的量表測試了美國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1086名老年人(其中72%為女性、32%已婚、76%為白種人、43%為猶太人,他們基本上都生活自理),但沒有報告他們的平均得分。國內姚春生(1995)等人測試了90名老年人,量表平均分為17.91 3. 9493,其中因子、6.3556±1.7693、因子2 4.9889±1.59、因子3 6. 6 11 .5636。信效度
這方面的資料很少。Lohmann (1977)等人報告本量表與其它九種滿意度量表的平均相關為0.73.另外,據姚春生(1995)等人的資料,本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804 (P(0.001)。
應用與評價
量表作者建議今後在制訂信心量表時應包括其它一些因子,諸如健康、社會評價、對年齡的態度以及正性情感等。因子分析表明這些因子可以歸人一個更綜合的因子「總體生活滿意度」(Global Life Satisfaction) (Liang&Bollen,1983),此後該因子被重新命名為「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一Being)(Liang&Bollen,1985).
PGC信心量表
因子1-激越
1. 今年有更多的瑣事因擾我。(否)
2. 我有時因為過分擔心而不能人睡。(否)
3. 我為許多事情感到難過。(否)
4. 我對許多事情感到恐懼。(否)
5. 我在理智上失去控制的次數比以前多了。(否)
6. 多數時間內我感到生活艱難。(否)
7. 我做事時很緊張。(否)
8. 我很容易坐立不安。(否)
因子2—對自己年齡的態度
1. 1.隨著我年紀變老事情越來越糟。(否)
2. 我的精力和去年一樣旺盛。(是)
3. 今年有更多的瑣事困擾我(否)
4. 人老了自然就不中用了(否)
5. 我老了之後發現事情比原先想像得好。(是)
6. 我有時感到生命沒有價值。(否)
7. 我現在和年輕時一樣幸福。(是)
因子3—孤獨與不滿
1. 你是否在很多時間里感到孤獨?(否)
2. 我常與朋友及親戚見面。(是)
3. 我有時感到活著沒什麼意義。(否)
4. 多數時間里我的生活很艱難.(否)
5. 你是否對自己目前的生活感到滿意?(是)
6. 我為許多事情感到難過。(否)
7. 人們的過去比現在幸福。(否)
8. 人應該為今天生活,而不應為明天擔優。(是)
註:答案如與括弧中的注釋一致則記1分。

㈨ 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是什麼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是什麼

回答:

身體健康程度也影響老人幸福感。人到老年,身體機能衰退,積極鍛煉身體,精神飽滿的老人幸福感就會強。

以上就是簡述影響老人幸福感的幾點因素。希望能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哪個表反應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煙健康適合長期口糧 瀏覽:327
怎麼區分同事間的關心和愛情 瀏覽:620
82年男狗和84女年鼠相配婚姻如何 瀏覽:207
夭生一對幸福家指什麼肖 瀏覽:194
搜集民間故事是什麼意思 瀏覽:616
退出婚姻怎麼寫為什麼老公叫我寫 瀏覽:838
火山講故事怎麼賺錢 瀏覽:259
父母愛情姑姑鎖門是多少集 瀏覽:9
什麼叫事業改為企業 瀏覽:107
什麼是實體經濟推廣 瀏覽:389
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怎麼發展 瀏覽:309
如何看事業編制改革 瀏覽:984
怎麼考各地的事業編制 瀏覽:898
初中健康測評在哪裡做 瀏覽:316
67年婚姻怎麼樣 瀏覽:821
講了兩個問題人為什麼不幸福 瀏覽:775
健康玫瑰是什麼 瀏覽:503
健康碼是如何知道去過哪裡 瀏覽:18
為世界人民謀幸福的使命怎麼理解 瀏覽:338
錦州經濟總量是多少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