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年中國國民幸福指數
2013年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中國排第93名(得分4.978)
2014年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中國排第94名(得分4.989)
2015年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中國排第84名(得分5.140)
2016年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中國排第83名(得分5.245)
2017年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中國排第79名(得分5.273)
2018年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中國排第86名(得分5.246)
⑵ 我國人民的幸福指數是多少
幸福指數5.1242020年3月20日,是“國際幸福日”,聯合國發布了2020年《全球幸福報告》,從該報告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人民的幸福指數是5.124,在來自156個國家的調查數據排名第94位。幸福指數評分標准從所有國家的人均實際GDP、社會支持、健康預期壽命、自由度等多方面進行評選,滿分是10分。此次報告中,芬蘭依然穩居榜首的位置,幸福指數為7.809,而丹麥、瑞士、冰島緊跟其後,幸福指數都在7.5以上。
2、就業壓力大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很多生產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都在實行改革,採用先進的技術或者引起先進的設備,這樣可以大大節省人工的投入,可以節省成本,而中國每年步入社會就業的人不斷增加,尤其大學畢業生不斷增多,面對的就業壓力就非常大。
3、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假期少
中國人民吃苦耐勞的精神世界聞名,這是因為中國勞動者在工作時間上是很長的,很多人一個月只有兩天休息,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每天都在上班,而且平均每天的上班時間在10小時。很多人雖說是雙休的工作,但經常在加班加點,工作強度很大。這樣一年下來,中國人的假期真的少得可憐,別說出去旅遊放鬆心情了,連回老家陪伴家人的時間都少得可憐,幸福感自然高不了。
4、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
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也是中國人民幸福指數偏低的一個原因。在中國,每逢節假日,火車、高鐵一票難求,而自駕回家又堵成長龍,生活在城市裡,平常上下班也都是堵得多。另外,在醫療、公共環境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很多人不能安居樂業,幸福指數一直無法提高。
⑶ 中國人的幸福指數在世界處於什麼水平
幸福指數世界排名79。
1、上學的壓力很大
大多數人只有努力學習,才能為未來的發展找到更好的出路。只有取得更好的成績才能進入更好的學校。因為上學壓力大,年輕一代感覺不到快樂。
2、就業/工作壓力
想找好工作,不僅要有過硬的個人能力,還要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加班是常事,大多數人在面對就業或工作的壓力時,不會感到快樂。
3、生活壓力很大
房租漲了,菜價漲了,工資卻沒漲。為了掙更多的生活費,人們不得不出去尋找更多的生計來維持生計。面對如此巨大的生活壓力,人們不會快樂。
4、醫療壓力
很多家庭平時過緊,怕家裡有人突然生大病。一旦生病,需要很多錢,很多人一生的積蓄瞬間變成了醫葯費。面對如此巨大的醫療壓力,誰能感受到幸福。
⑷ 中國人幸福指數是多少
中國人幸福指數是69.84分。在來自156個國家的調查數據排名第94位。幸福指數評分標准從所有國家的人均實際GDP、社會支持、健康預期壽命、自由度等多方面進行評選,滿分是10分。此次報告中,芬蘭依然穩居榜首的位置,幸福指數為7.809,而丹麥、瑞士、冰島緊跟其後,幸福指數都在7.5以上。
中國人幸福指數標准
中國的幸福家庭標准指數應該就是有車有房有存款。父母身體健康,兒女不一定成才,但一定會懂事。經常一家人出去外面旅遊,見見世面。過著小康的生活。活得沒那麼疲憊,每天都比較輕松。一家人和和睦睦倖幸福福。幾乎不怎麼吵架。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⑸ 為啥我國幸福指數全球最高
根據2017年聯合國發布了全球幸福指數的調查結果,挪威高居第一,得分是7.54,表明挪威人對自己幸福程度的平均主觀打分是10分中打7.54分,緊隨其後的依次是丹麥、冰島、瑞士、芬蘭,得分也都接近於7.5分。全世界墊底的是中非共和國,得分只有2.69,往上是蒲隆地、坦尚尼亞等非洲國家,處於戰亂中的敘利亞位居倒數第四。中國人的幸福指數是5.273,位列79位,處於中游水平。
從結果來看,發達國家的幸福指數普遍比發展中國家高的多,但這並不意味著有錢就一定會幸福。根據中國多年的經驗表明,影響幸福指數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失業率和保障,而不是gdp的增長,在過去20年裡,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龐大經濟體,但中國的幸福指數並沒有隨之騰飛,反而一直徘徊在中游水平。
房價飛漲,物價上漲,環境污染,每項都影響著中國人的幸福感。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在幸福快樂來源方面,健康要佔26.5%, 親情佔24.9%,工作11.7%,人際關系11.6%,收入9.8%,自由度7.3%。
從這些幸福來源數據可以看出:健康與親情對於提高人們幸福指數的重要性。而收入只佔幸福影響因素權重的10%左右。這說明,在單一的財富攀比中,人們以為收入很重要,但真正當人們全面地思考快樂幸福的影響因素時,都會感覺健康與親情更加重要了。而疾病和工作壓力則是目前社會中人們痛苦的主要來源。
經濟發展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人們能夠從財富的增長中獲得一些幸福,但必然有其它方面找回來,比如說2008年,房價迅速攀升,盡管人們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但總也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現在全民都在關注房價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談的上幸福指數的提高。
在報告中還專門分析了中國的情況,該報告稱,在過去的40多年裡,中國人的物質水平、生活質量和人均壽命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就主觀的幸福感而言,如今的中國人還不如25年前的中國人那麼幸福。
比如同樣是發達國家的美國在幸福指數的調查中排名同樣也不高,有學者分析,美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必須翻三倍,才能抵消其他因素對幸福指數的影響。按照美國的情況,不知道中國的幸福指數要達到應有的水平該付出多大的代價。
快樂是人類生活與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是衡量經濟發展成功的最高指標。幸福指數越高的國家,人們嚮往的程度也越高。瑞士,丹麥,荷蘭等等,都是人們非常嚮往的地方。那裡人們的幸福指數也領先全球。這些國家大多追求溫馨、舒適的生活方式,開放,包容,誠信,平衡,貧富差距小。這些是他們獲得很高幸福指數的基本原因。
⑹ 中國人民幸福指數排名
中國國民幸福指數排名第72,較去年上升了 12 位。
只要我們在擁有的同時懂得珍惜,我們才擁有的最多,才會越加幸福。當然這個擁有並不是擁有很多很多的財富,而是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對於未來的那些都是虛幻的。
許多人都普遍地認為,有錢才會有幸福,才會體現出他的價值所在。
⑺ 中國幸福指數高的國家排名
在2022年3月聯合國發布的《2022年 世界幸福報告 》 中,中國的幸福指數為5 .585分 ,在榜單146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72位 ,處於中間位置 。歐洲國家包攬前八名 ,中國不及蒙古和馬來西亞,這說明我們距離幸福生活依然有不小的距離 ,還需努力前行 。
⑻ 中國人的幸福指數
2017年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幸福報告顯示,中國在155個國家中排名第79位。
該報告還分析稱:中國人在過去40多年裡,物質水平、生活質量和人均壽命都顯著提高,但就主觀的幸福感而言,如今的中國人還不如25年前那麼幸福。
彭凱平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訪問教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在彭凱平看來,「不那麼幸福的中國人」對幸福是有許多誤解的:「幸福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簡單的滿足,也不來自於比較,幸福是一種澎湃的福流(flow)。」
那麼什麼是福流?幸福究竟是偶得,還是一種能力?小歐從彭凱平在中歐「博聞課堂」的4萬字演講錄音中整理出4500字精華版,希望接下來的幾分鍾里,你也可以獲得幸福的閱讀體驗。
中國人為什麼不幸福?
今年3月20日,聯合國再一次在國際幸福日這一天公布世界幸福指數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排名第79位。這和我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科學地位完全不般配。從報告來看,拖我們的後腿的都是心理要素:一是學心理學的人很少,二是社會公益心不強,三是社會信任度普遍不高。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社會對幸福有許多誤解:
誤解一:幸福是一種抽象的概念。
從科學角度來看,幸福有神經定位、神經遞質,生理反應,行為表現,它有生活、生命、財富的價值,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出來。
誤解二:幸福是一種滿足。
「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只要有吃有喝有玩有樂就是幸福——其實那是動物的本能,人的幸福要有超越滿足的其他意義。
誤解三:幸福是我比你活得好一點。
幸福不是比出來的,而是體驗出來的,是一種身心靈愉悅的體驗。
誤解四:幸福是為人民利益犧牲自己。
為人民服務不是一種犧牲,為人民服務就是一種幸福,做人做事有善意的人往往能得到快樂興奮的體驗,犧牲只是偶然和意外,並不是一個幸福的條件。
⑼ 中國人民幸福指數
中國人民幸福指數57.1,全球排名第20。報告對全球14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幸福星球指數"的排名,衡量標準是根據各地公民的預期壽命、對生活的滿意度計算,但也考慮各地人均消耗資源量。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越高,排名越低,故排名較前的幾乎都是中小型國家。
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而幸福感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
「幸福感指數」的概念起源於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國王提出並付諸實踐的。20多年來,在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南亞小國不丹,國民總體生活得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9)我國幸福指數多少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第一,心理參照系。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
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沖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第二,成就動機程度。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
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第三,本體安全感。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
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卻不低,而有些百萬富翁卻整日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