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為什麼有的孩子沒有幸福感

為什麼有的孩子沒有幸福感

發布時間:2022-12-14 05:38:05

1. 「別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孩子年少時缺失「幸福感」的幫凶

幸福感一個很微妙的心理感受,並不是功成名就的人就有幸福感。很多時候,做父母都在拼盡一生力量為孩子創造幸福,但往往事與願違,被很多關愛包圍的孩子並不一定是幸福的。

在某一檔綜藝節目上,著名主持人吳昕因為承受的壓力與焦慮而潸然淚下,在大家眼中這個有著好機遇、高起點的漂亮女生,原來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幸福。反而,因為從小到大她一直成長在來自於父母的無形壓力中,在人生道路上不知疲憊的奔跑,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她不那麼陽光積極,她害怕失敗,她內心敏感而且容易受傷。

生活中或許有很多跟吳昕父母一樣的家長,我們以自己的孩子為驕傲,並不知道孩子為了達到他們所期望的預期值,在背後不敢停歇地努力。孩子本身的成就與內心的幸福指數並不成正比。

1.「幸福感」是什麼?

幸福感是什麼?這並沒有絕對的答案。內心世界富裕的孩子,看到成群結隊飛過的鳥兒,都會感染到它們的幸福,反而內心世界貧乏的孩子,他們靠著各種新鮮有趣的玩具也不能滿足他們更多的需求。幸福是需要感知的,如果孩子本身缺乏幸福的感知能力,他將永遠生活在不幸福之中。

2.「幸福感」能給我們人生帶來什麼影響?

同事小馬在辦公室擁有很好的人緣,是一個見人愛笑、做事認真的女孩,在我印象中,幾乎很少見過她發火或者急躁的模樣,有一次按捺不住好奇心問過小馬,為什麼能養成這樣人見人愛的好性格。

小馬很認真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或許是我從小生活比較幸福吧。我的幸福並不是指家庭條件多麼富裕,而是我的父母為人謙遜,從不與人爭執,他們很注重跟我的溝通與陪伴,讓我的童年都被幸福所包圍。」

由此可見,童年時期讓孩子擁有幸福感知能力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它的影響將會伴隨著孩子的一生。

①自信心

童年時期的幸福感大多是通過自信而建立起來的,這類孩子他們大多得到來自於父母、家長的表揚與肯定,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遇事不會慌亂,做事也充滿了信心。

②內心的安全感

而生活中很多實例也證明了,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遇事總是慌亂、不知所措,隨時都會擺出防衛的姿勢,哪還有心思去感知幸福?

③解決問題的能力

幸福感讓孩子養成樂觀而積極的性格,讓他們遇事不會朝著消極一面去想,而是會開動腦筋去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只知道哭鬧、面對困難和問題而不知所措。

④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內心擁有幸福感的孩子,他們凡事懂得積極地進取,哪怕是自己沒有涉獵過的陌生領域,也敢於進行挑戰,因為內心的安定與幸福,他們對前路無所畏懼。他們的往往有著比同齡孩子更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對幸福的感知能力,對於孩子一生都有很深遠的影響。而這種能力的培育,是從幼兒階段就開始萌芽,到青少年階段就逐步成型,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將孩子對幸福感知的能力擺在重要位置。

3. 別讓壓力成為打壓「幸福感」的幫凶

鄒紫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但是在培養孩子這件事上,鄒紫是不遺餘力。從孩子讀幼兒園開始,就為孩子報名了各種培訓班,她的理由很充分——「總得給孩子機會去嘗試才能知道他到底行不行?」。

為了應付高額的各種輔導班費用,鄒紫與老公節衣縮食,談不上什麼生活質量,在這樣稍顯清貧的家庭環境中自然也免不了夫妻爭吵。每到此時,兒子桐桐就會蜷縮在沙發上,如同一隻受傷的小刺蝟。

鄒紫不明白,自己拼盡了努力為兒子創造好條件,為什麼兒子非但沒有如同自己設想那樣成才?反而變得性格內向、木訥呢?這就是壓力剝削了「幸福感」,讓孩子失去了幸福的感知能力。

① 內心的自卑

內心自卑的孩子總是很逞強,他們不敢輕易認輸,只有不斷逼迫自己努力,讓自己更優秀一點,但優秀的背後也掩蓋不了他們的自卑,他們總是遇事容易退縮,內心充滿了膽怯,根本無法去感知到幸福感!

② 身心俱疲

「這次考試你不能失敗。」、「爸媽為了你努力打拚半輩子,你可不能比隔壁某某還差勁。」這樣類似的話語常掛在父母嘴邊,也成為了孩子心尖上挪不開的大石頭,為了能達到父母的希望,於是他們只有不停歇的努力,沒有玩樂時間、不敢鬆懈,導致了他們身心俱疲,哪能談得上幸福感?

③ 沒有太長遠的目標

大多數生活在高壓之下的孩子,他們都習慣於按部就班的生活,他們沒有太長遠的目標,將所有的精力都應對做好眼前的事。表面看,高壓下的孩子努力、上進,但是他們極大可能在短暫目標達成之後失去人生的方向。

壓力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運用不當,會讓它具有「殺人於無形」的威力。作為父母,有教導孩子的責任與義務,不可避免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壓力,但如果壓力超過了孩子承受的底線,亦或者是孩子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不能有一個緩沖期,都容易產生反效果。

您家的孩子是否具有幸福的感知能力?當孩子有壓力的時候,是否有會向您傾述呢?歡迎就壓力與幸福感的問題,大家留言一起分享您們的經驗。

2. 你家是這樣的家庭嗎看似很幸福,其實孩子並沒有幸福感

​文 | 齊麗娟

真理告訴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錶面,論事也不能只論淺層。很多在外人看來應該會很幸福的家庭,卻有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各種困擾。朋友小李是本地一家私立幼兒園的幼教,最近班級中新轉學來的一個小朋友讓她十分困擾。小朋友插班入學,短時間和同學們的融合較困難。看著同學們一起嬉戲玩耍,孩子也想加入,但是卻不善表達。總是用推搡、搗亂企圖來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

小李想要去小朋友家裡做一個家訪,了解下孩子的情況。可總是聯系不上孩子的父母,一直負責接送孩子的司機也只能轉達小李的想法,父母那裡卻一直沒有迴音。一次司機無奈地告訴小李。孩子的父母生意很忙,平時陪孩子的只有兩個保姆。奶奶年紀也大了,偶爾外婆外公回來看看。因為沒人陪伴,所以孩子性格可能有點偏激。在很多家長眼裡,小朋友的物質生活應該是班級中最幸福的。每天都有專職司機接送,不沾風雪。可是又有誰去問過孩子是不是真的幸福?

現實中這種家庭很多,父母是高薪層,或者是有自營企業,平時工作很忙。在物質生活方面,這些家庭的孩子會比普通家庭的孩子在物慾需求上更有幸福感。但是有所得必有所失,由於平時時間大部分都分配到了工作上。從孩子出生,父母能夠陪伴他們的時間就十分有限。這些孩子,小時候陪伴他們的,可能只有保姆。長大了,就被送到了學校里,毫無准備的開始獨立面對外界。

在偌大冰冷的房間里,也許還有自己的爺爺、奶奶陪伴。但是父母長時間的缺位,讓孩子的內心缺乏安全感。長久以往下去,他們的內心養成了孤僻性格。沒有父母的親密感,沒有朋友的親善感。一個內心空乏的孩子,沒有親情的滋潤,沒有友情的烘托,又怎會幸福?

還有一種家庭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一個小小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需要上各種培訓班。前幾年,新華社曾報道一位武漢媽媽的培訓班教育方式。這位徐媽媽給自己還在上幼兒園的五歲兒子Jerry報了17個培優班。小Jerry在幼兒園就是人人羨慕的優秀的孩子,琴棋書畫樣樣不落下,甚至還拿過全國英語話劇表演大獎。

但是這種優秀是有代價的。五歲的孩子,已經沒有了周末。沒有玩具,沒有 游戲 ,每周只有無盡的培訓班。徐媽媽說她和孩子從來沒有哪個周末睡過一次自然醒。沒有哪天能和孩子一家人悠閑地吃頓飯。每到周末,他們的三餐都是在路上吃的,吃飯就像打仗一樣。試問,這樣家庭的孩子,幸福嗎?孩子的童年被各種培優輔導班安排的滿滿當當。也許很多家長會覺得,有這樣優秀孩子的家庭,孩子應該是幸福的。但是這個幸福是家長認為的幸福,孩子的想法,沒有誰會去過問。

3. 沒有責任心的孩子很難有幸福感,為什麼這么說

假如把握好可控因素,可以讓人生活在自身幸福快樂范疇的最高點。可控因素,便是用哪些的形式去對待自身的以往、如今、將來。一個沒責任感的人,她們一切都是會從自己權益考慮,不容易去了解、憐憫他人,也欠缺換位思考,擔心負責任。做事會從旁人的視角找緣故,從而她們的見識、胸懷較為狹小。碰到問題非常容易造成憎恨、惱怒等負面情緒。

因為專心致志的資金投入,造成只是沒有如果的流動性,那樣精神實質上的愉快,也會留到記憶里,屬於滿足感的一種,再次拿牛肉拉麵舉例說明:親自煮的一碗牛肉麵,要比外賣送餐的牛肉拉麵更讓人獲得成就感。優良的社會關系是我們得到滿足感的一個方式。不論是在生活、工作上,優良的人際交往都是會讓人有著滿足感,而錯誤的人際交往,便會造成內向抑鬱症的性情。

4. 有的孩子生下來幸福度就很低,原因在哪裡

很認同你說的幸福感,所謂的天生就有,我理解為原生家庭環境和父母的影響帶給孩子的。這樣的孩子格外快樂、愛笑,容易適應新的環境。父母都希望孩子具有這樣的幸福感,如果自己沒有,那一定給不出孩子幸福感。所以,讓孩子擁有幸福感,最重要是父母自己先讓自己幸福起來。作為孩子,都希望在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里生活,有愛他的父母,有安全的環境,有懂他的人是一輩子的心理營養。

而孩子好帶不好帶可能跟這幾個因素有關:

1.跟生產方式有關。通常剖腹產的孩子哭鬧的更多,因為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孩子的安全感更低,所以需求會更高。

2.跟遺傳有關。如果父母小的時候比較難帶消,那孩子有可能也難帶。

3.媽媽孕期的狀態。如果媽媽孕期心態平和,情緒穩定,孩子也會更好帶。

4.不合理的扶養方式。比如孩子的睡眠環境過於安靜,喜歡抱睡,奶睡等。

5.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幸福感越低,很難家長要了解

對於那些已經有了孩子的家長,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談話內容: 你家孩子懂事不?乖不乖?聽話不聽話?

這些問題很平常,卻也因這些問題,引發眾多家長參與其中,開始說自己的孩子怎樣怎樣,而且說起來就沒完沒了,說完了就覺得心裡很舒服,發泄完了。

在眾多人的思想中,或者說是潛意識中,大家對孩子的要求和標准就是: 乖、懂事、聽話。 看到自家的孩子闖禍了,或者做出一些不是自己期待之中的事情後,就開始用別人家的孩子的「乖」等來要求孩子。

而當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時,家長就會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很滿意,很驕傲。

可這樣的 育兒 觀念,真的會契合現在的新家庭思想觀念嗎?而且判斷孩子是否是好孩子,也並不只是孩子乖,孩子懂事。

乖小孩兒容易讓大人喜歡,他們不會提出過分的要求,不吵不鬧,很安靜的長大,不會消耗大人過多的精力。

有很多大人長輩經常誇獎孩子:乖、懂事等,可乖小孩、懂事的小孩就真的好嗎?

心心剛剛5歲,從小到大都非常懂事聽話,這讓親朋好友以及鄰居都非常羨慕,有個這樣乖的孩子,可心心媽媽卻有些苦惱,有些煩。

在一次的朋友之間的聚餐在酒店的包間里,大家有孩子的都帶著孩子一起來了,小孩子們天性活潑可愛,坐不住,早早的就一起玩了。

還有心心一個孩子坐在椅子上,一位阿姨就和心心說: 「心心別光坐著呀,和姐姐弟弟們一起去玩呀。」

心心媽媽聽到孩子說這話過後,也有些似乎是不耐煩了,也對心心說: 「姐姐弟弟們都去玩了,你也一起跟著去玩吧。」

心心聽到媽媽這樣說,卻不斷的緊握衣角,說: 「我不敢去,我怕走丟了,找不到你...」

心心媽媽聽到孩子這樣說,一下就把孩子拉下椅子,有些生氣的對心心說: 「有什麼不敢的,都在這呢,你就去玩唄。」

旁邊的朋友們看著氣氛有些不對,就紛紛勸慰: 「小女孩害羞膽小正常,多聽話,長大後也不會讓你多操心」。

心心媽媽說: 「她是有點太聽話了,看人家的孩子,活蹦亂跳的才有個孩子樣子兒嘛,多好。」

(1)不打架

(2)不和家長反著來

(3)不做危險的事

(4)懂禮貌

(5)什麼都和父母說

......

可乖孩子真的不一定代表好孩子,乖也僅僅是眾多特徵中的一種,沒有褒貶。乖孩子中也應該包含有主見、活潑、創造、不尋常等等眾多特徵。

眾多心理分析師稱:

小時候看起來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越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小時候看起來越叛逆的孩子,長大後可能越自由越成熟。

1、 乖孩子不一定真的那麼乖

孩子乖,更多的是家長的要求,卻不是孩子自身成長的需要。如果家長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要求,卻不考慮孩子本身成長規律,強迫著孩子變乖,那麼影響傷害的卻是孩子。

而家長過分要求孩子乖,會扼殺孩子的天性。眾多孩子的天性都是活潑好動的,充滿好奇心和 探索 欲。可很多的乖孩子的好奇心等都被扼殺,就是因為他們聽到了太多的不可以,不行造成的。

2、 乖孩子也並不一定等於好孩子

好孩子可能是乖孩子,但乖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

乖孩子也可能會存在著表面乖的情況,有些孩子在表面看起來很乖,在父母大人面前非常有禮貌,很乖,可一旦脫離大人,卻經常做著讓人反感的事。比如欺負同學,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等。

這種孩子非常會察言觀色,知道怎樣去可以討好大人,可實際情況卻是另一番景象。

同時還有很多乖孩子,已經不是懂事了,是聽話。大人說東不敢往西,不敢提要求,不敢做任何違反大人想法的事。

這樣的孩子非常聽話,不調皮搗蛋,可在未來就可能變成沒有競爭力的「弱者」。

可以試想一下,一個已經習慣了父母畫好圈的孩子,怎麼還能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呢。

3、 別給孩子貼標簽

乖孩子、好孩子、壞孩子,這並沒有一定的科學的標准,多是在於父母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孩子,卻不是給孩子貼標簽,否則只會影響親子關系。

在很多時候,家長總會不經意間給孩子貼標簽。一旦這個標簽被貼上,那麼孩子犯錯,家長會另眼看待,孩子也會承受更大的壓力。

而且一旦孩子被貼上乖的標簽後,孩子也會慢慢的靠攏這個標簽,還有可能會為了靠攏這個標簽,去做一些錯事。

同時,當孩子因做了錯事,被父母貼上壞孩子的標簽,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極大的影響。

讓原本還能有些限制的孩子,去做出更加荒唐的事,覺得自己反正已經是壞孩子了,那不如就貫徹到底,這樣也剝奪了孩子承認錯誤改正的機會,導致親子關系變的更差,孩子也陷的更深。

家長不要給孩子隨便貼標簽,否則會影響孩子的思維發展以及 健康 成長,將孩子禁錮在有限的狹小空間內,影響孩子的成長。

(一) 乖意味著討好大人,容易讓孩子忽略真實的自己

為了得到他人的喜愛,孩子偽裝自己,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討好大人,心理上得不到發泄,一直忍受,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二) 乖意味著孩子不敢真實的表達情緒

孩子會在你面前哭,生氣,說明他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接受他的情緒。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說明孩子不敢發泄,不能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一、 真誠的聽孩子說

父母想讓孩子乖,先真誠的聽孩子說是父母最需要做的。可能孩子不會很好的表達,但父母要學會觀察,真正的了解孩子,根據孩子的真實情況引導孩子。如果父母真正的尊重孩子,孩子也不會叛逆。

二、 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孩子是否乖,和講信用無關。讓孩子不要在吃飯的時候看手機,那家長首先要做到,如果你自己先違反,那麼你也別怪孩子做的不好,去指責孩子,反而會讓孩子反抗,而且你本身也不知道會用什麼理由去拒絕孩子。

三、 尊重孩子的一些決定

孩子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家長應尊重孩子,不要所有的孩子的想法,最後都要你來幫孩子決定,否則孩子容易不獨立。

四、 讓孩子可以感受到你是愛她的

小孩子可能不會想的那麼多,即使你是為了他好,這時家長就要調整方法,讓孩子懂得你是為了他好。這樣孩子也會為了父母著想,為別人著想。

​五、 要信任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主見,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很重要。如果孩子和家長有不同的想法,家長要讓孩子有表達的空間,教會孩子用理性、禮貌的方式表達想法。

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時,家長要鼓勵和支持孩子,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

家長對於孩子,要真誠、尊重,並理解孩子,讓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表達空間,不要總是強迫孩子忍受自己的任何想法和心情,否則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幸福感不斷降低。


6.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富足,可為什麼卻缺乏幸福感呢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很好,和他們的父輩相比,他們的生活水平真的是提高了很多。很多孩子還是感覺十分幸福的,但是也有一些孩子覺得自己不幸福。

記得小時候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隻燕子在小的時候,燕子媽媽給它找來食物,小燕子總是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的,埋怨食物大了或小了。

有一天燕子媽媽讓燕子自己去找食物,天空颳起了風,小燕子費了很大的力氣才捉到一隻很小的飛蟲,它飛回來給燕子媽媽看。燕子媽媽卻假裝把食物扔了,這時候小燕子哭了,說是自己費了很大力氣才弄來的。

一個好的家長應該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溺愛。溺愛會導致孩子不知道自己處在幸福中。

7. 從哪幾種家庭出來的孩子,幸福感往往特別低

幸福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我們一生要追求的東西,我們都想要擁有幸福,也想讓孩子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但是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變好了,很多人卻發現幸福感離自己越來越遠了,不僅僅是成年人,對孩子來說也是,有的孩子在放學後寧願在外面瞎溜達也不願意回家,而其中的大多數都是生活在下面幾種家庭環境下。



窮養孩子

對於教育孩子,每個家庭都有一套自己的方式,但是有的家庭某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是錯誤的,比如窮養孩子。這些家長認為窮養孩子能夠讓他們從小擁有艱苦樸素的精神,他們長大之後會更能吃苦。其實有的時候,老一套的教育方法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孩子了,在自己的經濟允許范圍內,對於孩子能夠用到的東西家長要給他買好的,尤其是女孩子,盡量讓她在更優越的環境下長大,這樣對她更有利。所以對於孩子的衣服,媽媽要給她選擇質量更高的,這樣她不僅穿起來更舒適,還會讓她更加有自信。



嘮叨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有的家長喜歡當著孩子的面抱怨,並且很嘮叨,這會讓孩子感到特別厭煩。尤其是當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在教育他的時候一定要有理有據,不可以太過嘮叨,不然會讓孩子難以信服。

良好的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極為重要的,所以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加健康的成長,以上幾點家長一定要注意。

8. 缺乏幸福感會給孩子帶來傷害,生活中如何增強孩子的幸福感呢

缺乏幸福感會給孩子帶來傷害,生活中如何增強孩子的幸福感呢?

幸福感,是內心最真實的體會,沒法用言語去描述。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則是相當重要的添加物,幸福感能讓他們變得堅強不屈,始終日常生活在太陽底下。

不過在許多父母心裡,他還意識不到「幸福感」的必要性,乃至感覺有些嬌情。也正是因為父母這種錯誤的念頭,讓孩子在不自信的道路上,越來越遠。童年時期,並沒有體會到幸福快樂的孩子,她們下面的美好時光,都不會太過順利。

自然,也有許多父母意識到幸福感,而且要想給孩子給予充沛的幸福感。在父母心裡,給孩子多一點的陪伴和交流,就可造就幸福感。這種觀念,真的有些片面性,由於對孩子而言,幸福感是來自於許多方面,並不是陪伴這么簡單。

二、生活中,如何增強孩子的幸福感呢

關鍵在於聆聽,親子間有互動交流,才可以稱之為真正意義上陪伴。跟孩子呆在一起的時候,請學會放下手頭上的工作中,手機跟別的繁瑣的事兒,真真正正享受這一刻。需要不斷的找話題聊天,造成孩子的傾訴欲,而且用心地聆聽。

其次愛的表達,孩子的判斷能力比較弱,她們想要的愛,是大聲說出來的。因此父母要勇敢的求愛,每天一句「我喜歡你」,會使孩子收獲滿滿的幸福感。他非常清晰,父母始終是愛自己的,內心深處的幸福感也也不斷的提高,而且學會表達愛。

結尾是贊揚,毫不保留的贊美和一定,讓孩子明白自己特別優秀。有很多的父母,總是擔心孩子變得自豪,因此非常少去贊揚她們,就算做得非常好。父母有擔憂是正確的,但這樣的方法不可行,乃至算得上有意打擊孩子,讓他們覺得比不過別人。

寫在最後:從小,讓孩子做個內心幸福的人。將來,他目光所及的區域,全是溫暖與陽光向上的一面。由於幸福快樂的孩子,內心始終留著陽光一面,很少會有負面的情緒。只是幸福感,就可催生出許多良好的習慣,肯定是一筆豐厚的寶藏。

9. 為什孩子感覺沒有幸福感

沒有幸福感我就覺得更多的還是因為精神上的匱乏,教育方式可能得適當改改。孩子應該是對現在的一如既往的生活給整麻木了,孩子要是想嘗試什麼事情,你可以邊讓他(她)試試邊一旁幫他(她)參謀參謀,不要什麼都護著,要是成功了,這種幸福感卻是別人給不了的,或者平時帶他(她)修煉一下心性,像養花、多肉、小貓、小狗的,給他(她)單獨照料一個小玩物的任務/角色,自己動手收獲幸福。還有一點,孩子是經常會受到家長的熏染的,家長懂得如何幸福,自然也會帶動孩子的幸福,學會和孩子做朋友。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有的孩子沒有幸福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不要等老了才明白幸福是什麼 瀏覽:211
小美女你還好嗎現在在哪裡 瀏覽:469
怎麼才能開創自己的事業 瀏覽:346
愛情這么難的東西為什麼要放棄 瀏覽:608
屬猴女和屬牛婚姻怎麼樣 瀏覽:650
屬龍的和什麼婚姻相配 瀏覽:486
19中國經濟增速多少 瀏覽:11
愛情什麼價dj版完整版 瀏覽:392
香港美女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59
互聯網事業群什麼意思 瀏覽:817
美女大紙的紙經怎麼寫 瀏覽:538
黔西幸福村怎麼去 瀏覽:379
什麼是愛情中的分寸 瀏覽:287
騰訊視頻怎麼聊天才算愛情 瀏覽:514
事業單位換算是什麼意思 瀏覽:253
舒茶哪個區的美女 瀏覽:362
詠嘆調你可知道什麼叫愛情 瀏覽:553
半途婚姻適合做什麼 瀏覽:610
食神重疊婚姻如何 瀏覽:88
什麼是白月光的故事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