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滿族人入關給漢人帶來了多少幸福

滿族人入關給漢人帶來了多少幸福

發布時間:2022-12-13 17:48:32

Ⅰ 滿清虜入東北的漢人 後來怎樣了

奴兒哈赤時,東北漢人除少部分做奴隸大部分被屠殺。皇太極即位後改變策略,重用漢族官員,誘降明朝將領,幾次入寇關內掠奪人口,組建炮灰部隊「漢八旗」。入關後投降的明軍也被編入「漢八旗」,為清朝打下了絕大部分江山。這些人地位和普通漢人有天壤之別,現在成為滿族的一部分。
東北被滿清看作「龍興之地」,被滿清統治者與內地隔絕,作為將來滅亡時的退路。投降的漢人遷往內地,明朝遺民被血腥清洗,留下的基本是滿蒙以及一些與它們血緣接近的民族。
後來山東人多地少,黃河下游又年年遭災,大量無法生存的山東人從海上偷渡到東北「闖關東」,滿清ZF無力救災,又怕災民暴動,逐漸默認了這種行為。加上俄國入侵東北如入無人之境,滿清又改為鼓勵移民關外。現在的東北人大部分是山東人的後代。

Ⅱ 滿族的貢獻

在我國吉林省的東部 ,有一座神奇秀美的山叫長白山。每到冬季,山上都被皚皚白雪覆蓋著。遠遠望去,長白山銀妝素裹,格外壯麗,因此人們稱它為「白山」。在黑龍江省的北部,有一條自西向東南流的大河,這就是有名的黑龍江,江水墨綠得近乎黑色,彷彿一條黑龍在翻滾,因此人們把它叫做「黑水」。在這白山黑水之間是一望無際的東北大平原。這里,孕育了一個勤勞勇敢、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滿族。

在我國古代典籍里,曾記載過一個叫「肅慎」或「息慎」的部落,這就是滿族的祖先。肅慎人很早就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他們以游獵為生,並且以善造弓箭聞名。遠往周朝的時候,肅恆部落就同中原有了往來。在魏晉時期,肅慎部落的勢力已發展到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肅慎又稱為「勿吉」。隋至唐初稱為「襪蠍」,襪蠍七部中的黑水襪蠍在遼、金時期又稱為女真,並於公元1115年~1234 年建立了與南宋對峙的金朝。滿族就是由女真人逐漸演化,在明朝末期形成的民族。

公元17世紀初,女真出了一個有名的人物叫努爾哈赤。他用了30年的時間,逐漸統一了女真各部。在統一過程中,他把女真各部先後編成了八支隊伍,每支隊伍分別用八面不同顏色的旗幟作標志,合稱「八旗」。努爾哈赤指定他的兒子和侄子來分統八旗,實行全民皆兵。八旗既是軍事組織,又是生產組織和政治組織。正是憑著這支勁旅,努爾哈赤採用各個擊破的戰術,打敗了明朝十多萬軍隊的圍剿。後來,滿族政權又陸續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公元1644年,八旗鐵騎入關,佔領北京, 席捲大江南北,建立起疆域空前遼闊的清帝國。這是滿族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

我國滿族有982.1萬多人。由於歷史原因,他們的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有一半以上的滿族居住在白山黑水間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其餘散居在河北、內蒙古、北京等地。此外,在西安、成都、昆明等全國各大中城市,都有滿族居住。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過去,小輩對老輩是三大一小禮,五天一大禮,每隔三天要給長輩請安,隔五天見了長輩要「打千」。這「打千」的禮節非常奇特。男人打千時要哈腰,右手同時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的樣子;女人打千時要雙手扶膝下蹲。親友相見,不分男女,都行抱腰接面的大禮。
過去,滿族男子蓄長發辮,從頭頂後半部把辮子垂在腦後,穿馬蹄袖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上腰帶。婦女穿寬大的旗袍,不纏足,喜歡穿綉花鞋或高底的木屐,把頭發盤在頭頂上,梳成鬟子,佩戴耳環。
滿族人愛吃小米、黃米干飯和黃餑餑(豆包)。每逢過節要吃「哎占格餑餃子」,除夕吃晚飯時要吃「手扒肉」,另外,滿族還有一些食品獨具風味,如白煮豬肉、炙豬肉和糕點「薩琪瑪」等。滿族的住房一般是兩間正房,外屋是廚房,安置鍋灶,裡屋有三鋪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家裡來了客人多住西炕,自家長輩多住北炕,小輩住南炕。

滿族人信奉多種宗教。過去,每逢祭祖、祭天,要戴上神帽,穿上裙於,繫上 鈴,一邊敲鼓,一邊跳舞,一邊祈禱。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文是16世紀末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稱為「老滿文」。由於蒙古族和滿族語音有差別,借用的蒙古文字母不能全部表達滿族語音。到了17世紀初,滿族人又在借用的蒙占文字母上加「圈」或「點」,把原來不容易分清的語音區分開,稱為「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

17世紀40年代清軍入關以後,大量滿族人遷入關內,同漢族居住在一起。不少漢族也遷移到關外同滿族在一起居住。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滿族、漢族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相互取長補短,久而久之,共同的東西越來越多。現在,除黑龍江省一些邊遠鄉村的少數滿族老人還說滿語外,絕大多數滿族人都通用漢語漢文了。而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已成了漢族婦女喜愛的服飾,流行於全國。

滿族人民有著維護詛國統一,抵禦外來侵略的光榮歷史。在鴉片戰爭中,駐守在浙江乍浦觀音山天尊廟里的八旗兵,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 276名滿族官兵,幾乎全部戰死在陣地上。守衛鎮江的八旗兵,面對十倍於我的敵軍和洋槍洋炮,浴血奮戰,寸土不讓,表現了中華兒女反抗外來侵略的英雄氣概。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也出現了許多滿族的英雄和烈士。著名的抗日英雄、抗日聯軍二師師長陳翰章,傑出的軍事指揮員、八路軍一二O師政治委員關向應,就是他們的優秀代表。

在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領域,滿族也涌現了許多著名的人 物。清朝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個僅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學者。他主持編修的《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皇輿全覽圖》等書,都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到了近代,滿族中有造詣的文學家。藝術家也很多。被旨為「語言大 師」的著名作家老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關肅霜,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等,都是滿族中的傑出人物。
滿族有過輝煌的過去,也有過痛苦的經歷。清朝火亡後的一段時間,廣大的滿族百姓遭受歧視、壓迫 ,許多人甚至改名換姓,隱瞞民族身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滿族人民享有了民族平等權利,他們又恢復了自己的民族身份。現在,滿族人民正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在上業、農業、科技、教育、藝術、體育等各條戰線上貢獻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滿懷信心迎接美好的未來。
-------------------------------------------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忌諱: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

婚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世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如路遇井、廟、墓則用紅氈遮住彩車,俗稱"避煞神"。男方也同時用彩車迎親,兩車中途相遇,外轅相錯,新娘由兄長抱到迎親車上,稱為「插車」。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

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稱「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後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裡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

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於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此外,日常蔬菜還有蘿卜、豆角等。

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滿族餐館那家館有100多年歷史的,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典型食品: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白肉血腸、火鍋、酸湯子、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

--------------------------------------------------------------------------------

節慶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

漫話旗袍

旗袍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譽。

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一束,行豬時,可將干糧、用具裝進前襟。男子的長袍多是藍、灰、青色,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對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騎馬馳聘顯得十分精幹利落。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

至本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

風味餑餑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餑餑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豆面餑餑是用大黃米、小黃米磨成細面,再加進豆面蒸制而成。這種餑餑顏色金黃,有粘性,味香可口。蘇葉餑餑是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勻,外面用蘇葉包起來蒸熟的,有一種蘇葉的特殊香氣,別具風味。粘糕餑餑是用大黃米浸泡之後磨成面,在黃米面中間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後則成。這種餑餑用油煎著吃,或蘸著糖吃都行,既香又甜。

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

酸湯子也是滿族的傳統餑餑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經過發酵後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開,磨成水面,再用布袋過掉渣滓,水面置桶里發酵,待到有酸味時,用漏斗或機器擠成面條狀,煮熟即可食用。有時發酵過大,略有酸臭味,故又稱「臭米子」。在遼寧叫「(左火右叉)子」。東北城鄉,還設有(左火右叉)子館,專營「臭米子」。

薩其瑪是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其前身,是滿族的一種傳統糕點——搓條餑餑。製作搓條餑餑先把蒸熟的米飯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錘反復打成面團,然後蘸黃豆面搓拉成條狀,油炸後切成塊,再酒上一層較厚的熟黃豆面即成。搓條餑餑是昔日滿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稱為「打糕穆丹條子」。後來,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纏」,更名為薩其瑪,人們又稱其為糖蓉糕。這種餑餑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們的喜愛。

滿族餑餑品種繁多,各有特色。金黃的小窩頭,酥脆的炸饊子,松軟的淋漿糕、細膩的大盆糕,此外,還有金絲糕、太陽糕、涼糕、酒糕、春餅等等,數不勝舉,各領風騷,都是滿族的傳統風味。

--------------------------------------------------------------------------------

「落草」之俗

滿族稱嬰兒降生為「落草」。婦女臨產時,將炕席捲起,放塊石頭壓在席捲上,拿一些穀草鋪墊在炕上,將孩子生在草上,故稱「落草」。這種習俗帶有濃郁的狩獵民族古樸、粗獷的遺風。乾草既可防濕,又可以禦寒。

如果生個男孩,就在家大門邊懸掛木製弓箭,俗稱「公子箭」。這並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樹枝煨成弓,用紅布纏三支箭,預祝孩子長大成名以後成為一名精騎著射的男士。如果生個女孩,則在大門右邊掛一塊紅布條,象徵吉祥。掛紅布條逐漸演變為產房的標志。產房不許人闖入,因為生人會把奶水帶走,謂之「采奶」。如生人不慎闖入,還得做一碗湯送來,稱為「還奶」。小孩落生,要請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長得好的人第一個到產房,謂之「踩生」。據說誰踩的生,孩子長大後就象誰。

孩子生下第三天,請一位兒女雙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給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銅盆進行,內置槐樹枝、艾蒿、熱水等。老太太一手托著孩子,一手給孩子洗浴。邊洗邊唱:「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要比一輩高;洗臉蛋,做知縣,洗腚溝,做知州」。最後,老太太用一根大蔥連打三下嬰兒,邊打邊說:「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後,孩子的父親將蔥扔到房上,親友們一起賀喜。

孩子滿月後,將懸於門上的「公子箭」和紅布條收回栓在子孫繩上,放在西牆正中北側的子孫袋裡,旁邊供奉著「佛托媽媽」,是保嬰之神,滿族人家每到春秋,要祭祀佛頭媽媽以求賜福。祭祀之時,把子孫繩從神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裡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婦女跪拜案前,眾人叩首。薩滿用柳枝蘸水灑向孩子頭部,又讓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驅邪,隨後取下子孫繩上的五綵線,套在孩子的頸上。過三天把五綵線收回貯在子孫袋裡。因五綵線稱為「鎖線」,因此此俗謂之「換鎖」。

嬰兒滿月之後睡悠車,這是滿族育嬰的一個傳統方法。悠車用薄木板製做,長2公尺,寬1.5公尺,兩頭呈圓形,有底、樣式如船。用四根繩子系在房樑上,離地面有一定距離,將孩子放在悠車里。嬰兒哭則乳之,不哭則搖之,十分輕便,母親還可以干一些家務活。滿族人家生第一個男孩,悠車由姥姥家贈送。

為了避免孩子翻動從悠車上掉下來,也考慮孩子長大後射箭胳膊平直,騎馬腿的位置端正,便將孩子胳膊肘、腿膝蓋、腳脖處用帶子捆綁起來,孩子動彈不得只能仰卧。因此滿族少年身體多健美,很少駝背彎腰。滿族以扁平頭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裝枕頭,枕在孩子頭下,俗稱「睡扁頭」。

Ⅲ 清朝入關以後是怎樣統治漢人,收服了人心的

剃發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一直以來以孝來表示一個人的品行是當時考取功名的一個參考標准。明朝時,男子都留長發,滿族則是男子剃發,即將頭頂四周頭發去掉,中間長發分成三落變成一條長辮子垂於腦後,除父母喪和國喪外,頭頂四周邊緣處可以剃。
還有滿族的服裝,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滿族人打獵為生,所以穿的多是褲子和馬褂,這樣就很方便,而明朝時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所以在清朝時,強迫所有漢族男子剃發,並且穿著滿族的服裝。他們也知道畢竟進到漢人的底牌,如果漢人們團結起來,這對剛剛建立起政權的清朝,是一股不小的力量,所以他們用這種方法迫使漢人順從他們,想從精神上讓漢民服從他們。

Ⅳ 滿族的清朝,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清朝的貢獻領土,人口,促進民族團結,奠定中華民族共同體雛形。(清朝時人口的增長並不是因為所謂的番薯和玉米,而且是因為實現了「士紳一體納稅」,封建社會賦稅以稻穀為綱,番薯既不能交稅在市場上也賣不出好價錢,並且當時的條件儲存也困難,所以在清朝種植的糧食作物中所佔比例很小。玉米也並不高產,高產品種玉米是清末才傳入中國的)。
西方崛起的基礎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前提是科學的發展,而發展科學最重要的是邏輯體系和實驗方法這兩個方法論。前者是古希臘人發現的,後者是文藝復興時歐洲人在古希臘基礎上發現的。在近代科學傳播之前,其他文明都沒有摸到前者的邊,後者就更不用提了。這不是單獨中國文明的錯,因為印度、波斯、兩河流域等其他文明也都如此。真正的問題不是其他大多數文明為什麼沒做到,而是為什麼歐洲做到了。如果沒有古希臘哲人的靈光閃現,地球上現在也許有不少輝煌燦爛的文明,盛產《紅樓夢》、《摩訶婆羅多》等精緻的成果,一切都很好,就是沒有科學。如果在其他星球上發現智慧生命,他們很可能就處於這種狀態。任何一個文明或星球,很可能不發展出科學才是默認值。科學在地球上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偶然事件,是全人類最大的幸運。沒有科技的發展打開新局面,傳統社會必然陷入馬爾薩斯陷阱,走向內卷化。從文藝復興開始,歐洲克服了古代社會的那些弊端,把科技優勢轉化成了軍事優勢、經濟優勢,走上了正循環 。科技領先帶來所有其他領先,成為現在習以為常的模式。從大航海開始,歐洲在地球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已註定,其他文明都處於靜止狀態,只有歐洲處於運動狀態。好比在一場游戲中,只有一個玩家清楚自己的目標,並且在積極嘗試,其他玩家都渾渾噩噩,不知道要干什麼,那麼即使這個玩家多次犯錯誤,只要持續嘗試下去,勝利一定屬於他 。歐洲出現了爆炸性的發展,工業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使人類可以隨著機器令人頭暈目眩的速度向前發展的革命。歐洲爆炸式發展後必然向全世界擴張。鴉片戰爭是自然演化的結果。中國作為傳統文明中最強大的,只是最後受到沖擊而已。

Ⅳ 滿清作為異族,為何入住中原後能如此迅速的控制全國

清朝跟元朝都是少數民族統治漢族的時代,相比之下,清朝比元朝存活的時間更久,民族更團結,那麼滿族是如何讓人數眾多的漢族臣服的呢?

其二、是「軍政一體」,有戰事的時候調出來,沒有戰事時候歸於對應旗下。並且,打仗過程中,軍隊不需要准備器械,由八旗提供,這也是為何八旗兵馬行動迅速、作戰英勇的原因。

所以,在滿族定都京城,漢人不服統治,滿族只能繼續靠他們的八旗兵勇。

Ⅵ 清朝入關以後就開始逐漸漢化,滿族人是怎樣收服了人心

關於我們中國歷史擁有很多的朝代,這些朝代跟隨著時間的變化,一代又一代的更替,這是歷史的大趨勢,所以中國國內的一個朝代數量還是非常的繁多的,在中國這幾千年當中,我們也能看得出中國朝代變遷還是非常的迅速。那麼關於中國最後一個朝代,清朝卻是由一個少數民族所統治的一個朝代少數民族統治了當時中國絕大部分的漢族人。那麼關於當時清朝入關以後逐漸漢化,那滿族人是如何收買人心的?

三、大概也就沒過了幾年之後,滿族人正式成為中國的統治者了。

最後就是沒過了幾年,滿族人正式成為中國的統治者,因為滿族人也已經了解了中國的一個文化傳統習俗,對於中國本身的一個發展來說,已經有了很多的了解。

Ⅶ 滿清入關對華夏文明產生了什麼影響

清兵入關,是特指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滿洲貴族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擊敗李自成、攻佔京師(今北京),建立了以滿洲為核心的大清王朝。

對於清軍入關和大清王朝的歷史貢獻,一直有著很大的爭議,明顯呈現出極端看好和極端看壞的兩種對立觀點,但如果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清軍入關對中華文明有何影響?著名學者馮驥才評價一針見血。

馮驥才《中國文化正在粗鄙化》:文化的粗鄙化不是從今天才開始的。如果追根溯源,至少有三百年的日益惡化的歷史。它的起點應該是滿人入關(清軍入關)......比較一下華麗外露的清文化與雍容醇厚、平和內斂的明文化,便會看出其中的深層的損害性的變化



關於上述話題,在明清遺留下的文物上得到充分體現。

清朝遺留下的文物,可以明顯的看到庸俗,色彩鮮艷、大紅大紫的華麗外露,與明朝的雍容醇厚、平和內斂相比,後者審美意境無疑更上一籌。

對比明清瓷器、琺琅、傢具等,審美意境相差非常大,尤其是明清傢具:明朝傢具大氣、簡約、高貴、醇厚,一條細微曲線的變化,都能讓人回味無窮,表現的非常精微;清朝傢具材料貴重,雕刻很細但卻無處不雕,總之奢華而外露,變得庸俗了,就像告訴別人「我就是很有錢」一樣。如今,為何收藏家喜歡收藏明朝傢具,而非清朝傢具,原因就在於此。

Ⅷ 幾十萬滿族人,為什麼能統治幾億漢人數百年

滿族能人輩出,人口眾多,漢化比較徹底,所以大清能國柞綿延280餘年。
滿族人口並不少,清起兵時就愛新覺羅氏就有十多萬,至太宗入關時披甲之士有四十多萬,滿族老根200來萬人。
等清末時,滿八旗丁口就有一千四多萬,算上蒙八旗漢八旗,以及包衣奴才附差使喚,差不多有四千來萬,占總人口的20%。要知道我黨才6800萬黨員,佔5%。
而漢人被束縛固化在土地上不能相互聯系,上層又和清廷共存共榮,所以反抗一直很弱。

Ⅸ 滿清入關對民俗的改變

做為少數民族統治者,滿清是要本能的推行「民族主義」的,與蒙元簡單粗野的赤裸裸的「四種人」制度相比,滿清推行的是「全方位的民族主義」,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全方位的「民族主義」,這種滿清民族主義成為中國近代動盪和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的歷史後果至今危害著中華民族。

楊州十日,嘉定三屠就不說了,因為沒有什麼好說的。滿族對漢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破壞卻是長遠的。 從文化角度看,滿族的確是蠻族,在努兒哈赤時才創立了滿文,但在入關後,滿清卻最重視利用文化精神武器統治漢民族,達到幾千年來對中原文化破壞的頂峰。也達到對漢民族精神文化破壞的頂峰,這首先表現在對漢民族自尊和民族傳統的全面絞殺的剃發令。「即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歷史上,少數民族入侵、入主中原,如雖有「亂以氐、羌、突厥、契丹、蒙古之風」(《孔子改制考》)但多被擁有悠久文化積淀的漢民族同化。

元朝也曾試圖改變漢民族的服裝,結果成為元末漢族大暴動的重要誘因之一. 滿清的剃發令,讓有著崇高自尊的漢民族改發易裝,招致了強烈的反抗,但令人費解的是,滿清的政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僅江陰一縣,為反剃發起義,戰死,自盡,被清軍屠殺就多達17萬人。全中國為反剃發而被清軍屠殺又有多少人,實難統計,滿清的剃發令不僅是對漢民族的極大污辱,更是對漢民族集體自尊和自信力的毀滅性打擊。直到太平天國時,號召起義的有力動員辭仍是「復我衣裳」!滿清的剃發令使漢民族數千年的發式,衣裳傳統陡然蒙難「唐制衣冠盪然無存」還是其表,使漢民族從此失去了驕傲,自尊,自信的精神境界,其影響無論怎麼估價都不過分「此固我皇漢人種為牛為馬,為奴為隸,拋漢唐之衣冠,去父母之發膚,以服從滿洲人之一大紀念碑也。」

比剃發令更陰毒的精神統治是祭孔,多爾袞剛一入關,就祭拜孔廟,一邊殺人一邊祭拜孔廟,孔子的地位也達到「集千聖,等百王」的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但這一切都是假的,孔子後人曾請求保留延續3000多年孔家衣冠,「一乃舊制未之或改」,但遭到滿清的斷然拒絕!滿清特別重視利用理學這一太監學說奴役宰制漢民族的精神。理學第一次由在野成為官學,就是在異族入主中原的蒙元之時,做為非凡的政治家,忽必烈有著敏銳的嗅覺,把理學做為官學,極有利於統治人口眾多的漢民族。忽必烈並以「儒教大宗師」的名義號令天下。但忽必烈的後代少有他這樣的智慧,蒙元一朝,文治相當差勁,甚至連科舉這一收買人心的舉措也常常荒廢。

滿清則承繼了蒙元的鐵血政策,更比蒙元大大的狡猾,使有清一朝267年「右文之盛,前古罕見」。這右文之勝不僅表現在康熙的《舉博學鴻儒詔》,特別的盛舉是四庫全書,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對漢民族英雄史進行空前絕後的荼毒,魯迅先生說:「對我最初的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的頭,這才種定了的,到的我們有知識的時候大家早忘了血史」其實這大家早忘了血史,四庫全書還是功不可沒的。滿清的手段大大的高明和陰毒,不是焚書,而是「全毀、抽毀、剜去之類的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其目的非常非常的明確,即「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應該說,經過滿清267年的精神奴役,滿清基本上達到了使漢民族忘記血史,永不會覺得漢民族中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的目的。

在此就不轉錄那些中國古書與滿清刪剜套改的對比原文了,只要稍加對比,即足以令人驚駭,總之「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亡的豈只是古書,失去了的豈止是發式,衣冠,這是漢民族精神傳承的大斷裂和大毀滅。 滿清雖口唱「滿漢一體」又特別特別的推崇理學但都不過是用理學去奴役漢民族的精神,滿清統治者自己則清醒的很,決不喝理學這副毒葯。康熙訓諭諸子「宜以時嫻習騎射」,即不許漢族尚武,但念念不忘訓喻諸子尚武,對於個別的經不住誘惑的迷途羔羊,沾染了漢族文人的不良習氣的,則大加嚴懲。乾隆三十一年,皇子永星在一幅題扇詩中落款「鏡泉」,被乾隆發現,大動肝火遂杖責並訓諭皇子,不可仿效漢人陋習而改變滿洲世代淳樸,重騎射的傳統,若任其發發展則衣冠盡改(注意衣冠盡改!)國體敗壞,並告誡皇子師傅不可助長皇子重文之氣。滿清對漢族有骨氣,有獨立自主精神的人是恨之入骨,象雍正那樣不惜把呂留良挫骨揚灰。

到近代,滿漢矛盾已經成為阻止中國前進的一個重大阻礙和動盪之根源之一,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八旗軍隊就曾和綠營火並,原因不用說就是長期種族壓迫所制,太平軍召令起義的口號之一即是「興復久淪之境」,「夫中國有中國之形象,今滿洲悉令削發,拖一長尾於後,是使中國之人,變為禽獸也,中國有中國之衣冠,今滿洲另置頂戴,胡衣猴冠,壞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凡有起義興復中國者,夷其九族,是欲絕中國英雄之謀也」(楊秀清《奉天討胡檄》)

直到孫中山,從早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到三民主義,其第一主義乃是民族主義。「那民族主義,卻不必要什麼研究才會曉得的……滿洲人入關到如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我們漢人就是小孩子,見到滿人也是認得,總不會把來當做漢人,這就是民族主義的根本。」陳天華也說:「這種族感情,是從胎里帶來的」(《警世鍾》),正是這種種族觀念,使革命黨人前赴後繼,「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辛亥革命首先是民族革命,從軍事早看,辛亥革命十分混亂,草率,蒼惶,但民族意識,一旦覺醒則如星火燎原。我們大家都在中學課本上讀過林覺民的《與妻書》,林覺民參加起義,雖有建立共和的志願,但主導的精神力量還是「克復神州,重興祖國」

這民族壓迫,不僅表現在精神思想文化領域。對現實的經濟政治,軍事更有實際的作用。百日維新,維新詔書象雪片一樣傳出,但不曾有一紙詔書要改革八旗,其實這八旗已經是徹頭徹尾的一群廢物,滿清對此一清二楚,否則也不會有湘軍,淮軍了,但八旗和綠營每年耗銀達2000萬兩,約占清廷財政收入的1/4,實在高的嚇人,而湘軍每年經費只有15萬兩。本人在《白銀艦隊》中已算過一筆帳,諸位再算算每年2000萬兩,幾十年下來是十幾個億?可以再建多少個白銀艦隊,清廷將國庫收入的1/4用於百無一用的八旗和滿人控制的綠營,僅從經濟上講,就是阻礙中國近代軍事現代化的最大阻力,而日本把每一個銅板都用於艦隊建設,這甲午之戰焉能不敗?敗了之後,則「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剛毅說的更明確更透骨「與其授家奴不如贈鄰友」!「漢人強,滿人亡」! 滿清267年對漢民族精神文化進行系統的全面絞殺,使我漢民族道統中殂,在近代又防漢甚於防賊(如前述每年2000萬兩養八旗),在文化和實際利益上都給今天中國留下了難以彌合的深創巨痛。對此,我們要向前看,但也不妨把歷史帳算算清楚,以警示那些至今仍被西方的「迷昏湯」所蠱惑的精英們。

兩宋以前,中國人「對龜的崇拜是至尊至深至全的」,萬世一系,皆出於皇帝,而黃帝族就以龜為圖騰的民族,在傳說歷史時期,中華民族每向文明邁進一步無不求助於歸功於龜,如助女媧補天,向伏羲獻八卦,決策黃帝戰蚩尤,幫堯立德治國,幫禹治水,助倉頡造字,示湯伐夏,助周公作禮,為秦築城等,即使是財神,也不是後來的趙公元帥而是龜,在兩三千年的歷史中中國人把龜當作最公正最靈應最現實的財神 。 唐代則把龜崇拜推到高峰,將傳統的調兵遣將虎符改為龜符,北方邊陲的都護府改為龜林府。至兩宋時,中國人凡戰前,一定要行龜卜,求龜助,戰爭中將士們形成一個堅強的信念:只要有龜旗在,攻戰無不勝,龜成為無可替代的軍膽,軍威。從傳說時代到兩宋,中華文化未曾斷裂,即使在五胡亂華時期,中原人民南遷,文化受到沖擊,但絕沒斷裂,因此龜崇拜延續了四千多年,但是元朝的民族征服使龜由至尊之位跌入了污穢的深淵。因為中國人崇龜,具有今天人已無法想像的精神力量,忽必烈認為是他損兵折將的總禍根,於是以一個征服者的姿態,全面消除「龜患」。 歷史資料顯示(1)元代所有官員,官印均以八思八文和三台直鈕,取代了以前的漢文龜鈕的官印。
(2)元以前二十二史,歷代都有以龜為名的人和事立傳入志。自元明清的三史中,全無以龜為名的人事蹤跡。甚至《史記》上記載的八種名龜「八王龜」當年是被人們作為求之不得的「官星」「財神」,元以後亦被顛倒為「王八龜」。進而出現「王八蛋」「王八羔」等等罵人的臟話。結論是「我們常常引以自豪的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中,4000多年的龜文化被徹底扭曲了。」 我們今天的人大可不必對龜進行崇拜或貶損,但我們是不是該想想,蒙元對中化文化的顛倒僅僅是龜文化嗎?它對我們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有何深層的影響?

二:困境上的困境。 蒙元的統治極為野蠻,但中國人還是保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和發式,而滿清對中國人民族文化的摧殘更陰毒十倍百倍。服裝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物之一,但今天的中國人的民族服裝是什麼?我們大家雖都穿著衣服,但從民族文化角度看,我們什麼都沒穿,我們是穿著衣服的「裸人」。 中國是禮儀邦,文化昌盛,而服裝又在中國禮儀,文化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服裝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象徵系統,歷來為中國人所重視。中國古代的服裝是由尊天為基礎發展而來的精神的物化,具某種「天禮」的象徵意義,周代便有「司服」的機構,戰國秦代設有「尚衣」。歷史上漢民族的服裝樣宏富,特色鮮明。在百家之中,沒有比儒家更重視衣冠的了,有一種說法是儒的來源即是依據殷代巫土(儒的起源)的「禮冠」,從《論語》《禮記》等儒家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本人及諸儒對服裝的文化含義是極其重視的,以達到「垂衣而治」(易。系辭下)的象徵系統,可以說從傳說時代到明朝,中國人的服裝是有很大變化的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唐朝霓裳羽衣,但絕無斷裂,而滿清的剃令實則是一種精神征服,它不僅摧毀了服裝的文化符號的象徵系統,更是中華文化脊柱意志的斷裂。《辮子的存留與朝政的嬗變》是這樣記述的:對古人而言,衣冠發式之選擇關乎江山社稷,絕非像今人之隨必所欲。在「大一統」原則指導下,國人發式求同而伐異,且歷代相承,一以貫之。我國先民對頭發重視程度極高,《孝經》有雲:「身體民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將受護頭發與孝道聯系起來,作為道德規范的基準,從而顯得非常鄭重嚴肅。孔子把文化喪亡形容為「」被(披)發左衽「(《論語。憲問》)將發式的更改與亡國聯系起來,發式的選擇被提高到政治的高度。因此,歷代中國人焉能不小心翼翼,護發如命?他們把這寶貝准確性縮成發髻,盤在頭頂,上插一根細柄加以固定,稱之為簪。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其名篇《春望》中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詩句,說明杜老夫子至暮年仍須像當今不少女人一樣梳洗打扮,好不麻煩。正因有此習俗,古代有髡刑,受刑之人頗有受辱之感。現在想來此刑不痛不癢,還省卻理發之費,何樂而不為?真是今人思維萬難參透古人情感。歷代祖先就這樣惜發如命,代代相傳轉眼間到了明朝。 天有一測風雲。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天災連年,人民不堪其苦,紛紛揭竿而起,而此時一股新興的力量也已悄然興起於我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這就是曾滅亡北宋,建立金朝的女真人的後裔。他們於公元1635年改稱「滿洲」,即當今之滿族。同時改國號為大清。由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使之形成了與中原完全不同的發式,概括言之,,即「半剃半留」或「剃發垂辮」。他們在額角兩端引一條直紅,鬮直紅以前的頭發盡行剃去,只留顱後頭發,編結成辮,滿語稱作SONCHOHO,垂於腦後。此俗承自其先民—— 漠河。據史書記載,漠河人「俗編發」,而至女真人則「辮發垂肩」、「垂金環,留顱後發,系以色絲」(《大金國志》)。據專家分析,此種發式便於騎射。前部不留發,以免騎馬馳騁時散發遮住視紅:而顱後留一條粗大的發辮,在露宿時可充作枕頭,藉以安眠。真是興利除弊獨具匠心,另外,滿族及其先民信奉的薩滿教認為,發辮生於人體頂部,與天穹最為接近,乃人的靈魂之所在,故而發辮務受其族人珍視。為國捐軀的將士,若其骨殖無法運回故土,則須將發辮帶回,亦可算是魂歸故里。由此看來,滿人對其發式的重視不亞於漢人,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破明都,崇禎帝弔死煤山,明亡。清兵把握契機,揮師入關,「變虜掠之暴,為吊伐之仁」。一舉逐李自成而據京師,正式建立中原王朝。在此之前,滿族統治者對在關外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發式,更換服裝。對歸降的明遷將士,也必須剃發易服,作為臣服的樗,引清兵入關的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即是入清營拜見清攝政王多樂袞後,「毅然」剃發易服,以示降清的。在此後的一段時間里,圍繞剃發還是蓄發,一聲聲殊死搏鬥此伏彼起,令人不忍卒書。 清兵入關伊始,便近不及待地頒「剃發令」,引起漢人群起反抗,不得不暫緩施行。至翌年,清軍勢如破竹,橫掃中原,揮師南指,飲馬長江。多樂袞躊躇滿志,再度頒行嚴厲的「剃發令」,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發垂辮,不從者斬。當時傳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之謠,以打擊,摧垮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人的民族精神。漢族人民不革受辱,拚死抗爭,以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一時間凄風慘烈,日月無光,人頭紛落,血流成河。怎奈強權之下,漢人的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死者長已矣,活者不要偷生。很快就看到中原發式盡改,人而全非。欲保完發者,只行遠避深山,身厝窯洞 ;或棲身道觀,甚至遁入空門,帶發修行。他們只能遙拜明陵,苟延殘喘,而對數千年未有之「天崩地解」,而徒垂幾滴孤忠之淚而已。 我在《清統治者的「民族主義」對漢民族尚武精神的全面絞殺》是這樣說的:楊州十日,嘉定三屠就不說了,因為沒有什麼好說的。對漢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破壞卻是長遠的。 張廣天從戲劇和音樂的角度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衰亡《 江山如畫宏圖展--從京劇革命看新中國的文化抱負》:「宋以後的中國,基本上是一部衰亡民族的歷史。」 戲曲也並非結果,它更象是一種化裝。在衰亡民族無力保護自己文化的時候,它以臉譜和戲裝的形式搶救和保護了一切有價值的珍寶,讓它們化作形式主義的腔詞、台步、念白和鑼鼓,在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中質朴無華地生長著、醞釀著,以避去工業文明的堅船利炮、濃煙滾滾。等有朝一日,過眼的雲煙散盡了,一切都完好無缺、塵埃不染。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出戲,叫做《趙氏孤兒》。 在<永不崩壞的夢想·興於詩,立於禮,而成於樂。>.中說:義大利神甫利瑪窒,有一次隨皇帝去天壇祭祀,聽到了中國皇家樂團的演奏,他覺得簡直不堪入耳,於是問身邊掌管禮儀的官員。那位官員說,真正的音樂已經失傳好久了。現在你聽到的不過是烏合之眾的弦管齊鳴,很多樂器都借自於西域胡人,沒有規矩,沒有法度。也許,古代讓聖人不思肉味的韶樂真的隨著文明的衰敗而匿跡了。但是這種音樂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昔日文明的成就感,就一點也沒有保存下來嗎? 從1900年的張園事件中,我們更可以看到這種尷尬,章太炎參與了組織「中國議會」,剪掉辮子,甩掉滿人的馬褂。赤膊短褲,「斷發易服」,但無衣可穿,只得倉促間穿上從朋友處借來的一套西裝。西服比馬褂「好」,好就好在章太炎穿西服是無衣可穿的情況下的自願的無奈選擇,而馬褂則是滿清命令他穿的,但從服裝的象徵意義上說西服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沒有什麼聯系,章太炎想穿漢唐衣冠不太可能了,從文化的角度講,章太炎已經找不到回家的路,從漢唐衣冠到馬褂到西服,表明中國傳統文化的丟失。 蒙元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龜崇拜的顛覆,滿清大肆篡改中國古代典籍,使中國人掉了漢語衣冠,僅僅是兩個典型事件,兩個典型事件背後中國傳統文化又丟失了多少呢?我今天重新提倡崇拜龜文化恐怕於事無補,而且荒唐,即令今天所有的中國人都再穿起漢唐衣冠 也絕不表明我們恢復繼承了傳統文化。衣服是文化,文化是衣服,我們丟掉了衣服,就丟掉了文化,我們丟掉了文化,我們已無衣可穿的「裸人」。 文化是劍,「是人類天才的最偉大的成果,是人類天才的最高成就和它對自然,對野蠻,無知,禍害,對自己本身,對反動與黑暗勢力的輝煌勝利的永不衰敗的歷史,也是它有權引以為自豪的勝利的永不衰敗的歷史」(貢恰連科)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做為一個民族生存之劍——中國文化生銹了。 2000年9月,當我和幾個朋友爬上白羊峪長城時,驚嘆長城那不可言喻曲線美,真得感到我們祖先的偉大,可我也不由得想起希里曼在一八六三年的登長城游記,「長城不可爭辨地是人類的雙手所曾創造的最奇偉的作品,它是過去的偉大所留的紀念碑,不論它的深入到谷里或高聳進雲天,它沉默地抗議著那使中華大國沉淪到現在的無體面的深淵中的頹廢和道德的墮落」。近日的《北京青年報》上看到,北京承諾將使所有參奧的外國女士穿上旗袍,而愛貓撲,愛生活在訪日在和日主明仁見面時因穿中山裝而遭日本報界傲慢的非議和激烈的抨擊。但旗袍和中山裝是我們的民族服裝嗎?我們今天的服裝既不是民族的,也不是世界的。而是一種不倫不類的遮羞布。有人說,漢民族已淪落為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是符合現實的。 辛旗說,建築是大地上陽物,它不僅是人們檔風遮雨的棲息之所,更是精神的物化,而當今的中國建築不過是一個又一個沒有內在靈魂的火柴盒。服裝,建築還都是看的到,摸的著東西,那在我們的靈魂世界又遺失了些什麼那?我們的靈魂是不是也象我們今天的服裝,建築這樣醜陋那?中國文化是最講氣韻的,但我們今天的服裝,建築沒有任何氣韻可言。中國的氣韻由前秦的百家爭鳴,氣象萬千,漢唐的弄假成真而不失浩然之氣儒家一統,到弄真成假宋明理學,全然沒有了浩然之氣,更沒有劍氣和霸氣。 文化中缺少了劍氣,霸氣,種種歪理邪說就會層出不窮,漢武帝獨尊儒術是「假」,適應帝國統一的需要才是真,但罷黜了百家,失去了競爭。久而久之便弄假成真了-------儒學成了唯一的真理。 弄假成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弄真成假,到了宋明理學階段,儒學徹底走向了陰柔一路,因此從宋儒的眼光看漢儒使統統是偽儒了,朱熹在他的《四書集注》末尾引程頤的說程顥的話,「千載無真儒」,把漢儒都趕出了門外。連弄假成真的祖輩們都趕出了門外,宋明犬儒們便大唱歪理邪說了,即以那個近代一再被人詬病的「閉關鎖國」政策,其源頭就宋明犬儒。「據他(郭嵩燾)研究。我們在漢唐極盛時代,固常與外族平等往來,閉關處守而又獨立尊大哲學,是南宋勢力衰弱時代的理學先生們提倡出來的,絕不足以為訓」(蔣延 ) 失去了劍,也就失去希望,沒有了希望,就會日益墮落,直到全面墮落,有理還得雞巴硬,雞巴不硬,所謂的理就是空理,歪理,邪理。 我認為魯迅筆下的阿Q------這個拖著小辮子的被征服者的形象,正是中國自兩宋以來一個逐步失去劍氣民族絕望的真實的模本,被種種墮落意識逐漸掏空了靈魂。「魯迅寫的不是阿Q一個人被侮辱,被損害,被出賣的巨大不幸,而是全體國民的眾生相,那種滲透骨髓的宿命意識,投降主義,失敗主義,精神勝利法,欺善怕惡,假仁假義尚且偷生,犬儒性格等等,既紮根於統治者的思維之中,也展示於廣大百姓的行動之中。」 蔣介石和毛澤東是為中華復興而鑄劍的兩位先驅,抗戰時,蔣公秉持的理念是「勝也罷,敗也罷,只是不要和他講和」守望在莒之精神。毛澤東縱有千錯萬錯,但他是中國一百多年來第一位鑄劍大師而為萬世所景仰。 這世界永遠是一團亂麻,探討如何梳理這亂麻是有意義的——只要能成功。但必須有劍,對於解不開的解,用劍劈!沒有了劍,才有了做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四靈之主」之一龜文化的顛覆,沒有了劍,我們才失去了漢唐衣冠,成為穿著衣服的「裸人」。歷史昭示我們劍是尊嚴,劍是利益,劍是靈魂。「假使這國民是卑怯的,即使縱有槍炮,也只能殺戮無槍者倘敵手也有,勝敗便在不可知之數了。」(魯迅) 真理就在大炮的射程之內,中華文化的復興,千頭萬緒,鑄劍是為第一,這就是我理解的魯迅的「立人」的思想。
[筆者評語]
我認為,漢族是中國國內最大民族。在世界上,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大多數。身為漢族後裔,中國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漢唐文化,這不僅是對自己的再認識,也是立足於世界作為中國人的 Identity。美國雖然是移民國家,但建國近三百年後,即拚命在世界范圍內推銷「美國文化」(所謂「民主」,「自由」),並不惜動用武力。日本戰敗後,在全盤接受美國經濟援助的同時,也誓死捍衛「和族」文化(無論這個不倫不類文化是從哪兒來的),並不忘日後對全球經濟侵略,擴張的同時,極力推銷「日本文化」。為什麼?就是因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創立,存在,延續的精神支柱。就像一個人不能沒有了脊樑骨。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我們的「漢唐文化」遭到了蠻蒙(元),和蠻清(滿)滅根性的破壞。我們理當名正言順地予以「揚長」性的恢復。這是我們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首要的(精神)文化建設。而不是全盤引進日本的,美國的或者其它什麼民族的文化,讓其占據「主角」位置,還美其名曰「洋為中用」。從中華漢族文化的興亡史來看,毛澤東作為漢人後裔,卻肩抗了「徹底清洗」漢族文化的天大罪責。他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是繼忽必烈,多爾袞後,對漢族文化的又一致命打擊。這場革命對我們唯一有幫助的是,它在「根除」漢文化的同時,也快刀斬亂麻地根除了267年的滿清文化殘渣。按理,我們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理應首推恢復漢唐文化。可筆者見到的卻是「鋪天蓋地」的「滿清」緬懷史。什麼「雍正王朝」,「孝庄密史」,「康乾盛世」等等,等等。這些建立在億萬漢族人血肉之上的「盛世」,「軼事」到底有什麼可以頌揚的。演給」大多數「的漢人看,只會徒增他們的麻木感;演給洋人看,他們除了不屑一顧外,更只會懷疑中國人的「和平崛起」的真正用意。中華民族的「漢唐文化」是唯一為世人所能接受,崇拜和摹仿的精神產物。這才是中華民族之根,之本,之精,之髓!!!!

Ⅹ 有人說清軍入關乃中華之幸,那為什麼還總有人抹黑清朝呢

那時滿族人進入中國並沒有什麼不幸的。這只是政權更迭。有利也有弊,不是全部。從好的方面來說,滿族的進入加速了國家的統一。畢竟,在李自成征服北京和清兵入塞之後,中國幾乎沒有人居住。李自成並沒有取代明朝,雖然他取代了。李自成的勝利只是當時全國眾多勝利中的一個。除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還有晚清,張憲中的大西政權,以及當地明朝的地主和殘余,南明政權。公平地說,中國是一個大國的時代,根據常識,它會相互吞並,最終留下一個單一的政權,取代明朝,成為中國的新主人。

換句話說,現代中國崛起所遭受的幾乎所有的屈辱,都是由滿清王朝造成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能稱之為污衊,畢竟,中國近代的恥辱史是由滿清造成的。你逃不掉的。盡管清朝對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其自清朝末期開始的行為卻失寵了,因此批評清朝是理所當然的。

閱讀全文

與滿族人入關給漢人帶來了多少幸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不要等老了才明白幸福是什麼 瀏覽:209
小美女你還好嗎現在在哪裡 瀏覽:467
怎麼才能開創自己的事業 瀏覽:344
愛情這么難的東西為什麼要放棄 瀏覽:606
屬猴女和屬牛婚姻怎麼樣 瀏覽:648
屬龍的和什麼婚姻相配 瀏覽:484
19中國經濟增速多少 瀏覽:9
愛情什麼價dj版完整版 瀏覽:390
香港美女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57
互聯網事業群什麼意思 瀏覽:815
美女大紙的紙經怎麼寫 瀏覽:536
黔西幸福村怎麼去 瀏覽:379
什麼是愛情中的分寸 瀏覽:287
騰訊視頻怎麼聊天才算愛情 瀏覽:514
事業單位換算是什麼意思 瀏覽:252
舒茶哪個區的美女 瀏覽:362
詠嘆調你可知道什麼叫愛情 瀏覽:553
半途婚姻適合做什麼 瀏覽:609
食神重疊婚姻如何 瀏覽:88
什麼是白月光的故事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