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陵的藝術
巴陵戲,原稱「巴湘戲」,因藝人都出自巴陵和湘陰而得名。又因它的形成和主要活動地區是岳陽(舊岳州府),民間稱為岳州班。形成和流行於古稱巴陵的湖南嶽陽一帶,故名。因巴陵舊屬岳州,又名「岳州班」。它主要有崑腔和彈腔兩種聲腔,用湖廣者、湘北方言聲調演唱。明末已有演出。巴陵戲的崑腔,源於明代盛行的崑山腔。清代中葉,崑腔曾在岳陽流行。清乾隆前後,巴陵戲逐漸巴陵戲(一)以唱彈腔為主。彈腔包括「北路」的西皮與「南路」的二黃。清末是巴陵戲的鼎盛時期,出現了被稱為「巴湘十三塊牌」、「巴湘十八班」的職業班社。傳統劇目多取材於歷史演義和話本,共計540多個。影響較大的劇目有《楊妃醉酒》 、《玉堂春》、《打嚴嵩》、《九子鞭》等。解放後創作了《幸福郵路》等三十多個現代戲劇目。 1952年始定名為「巴陵戲」。它以彈腔為主,兼唱崑腔、雜腔、小調。用中州韻湖廣音結合湘北方言為其舞台語言。曾經流行於湘南的岳陽、湘陰、汨羅、平江、臨湘、華容,湖北的通城、監利,江西的修水、銅鼓等地。清代中葉就曾到武漢、南昌、沙市、宜昌等城市演出。清末民初,巴陵戲班岳舞台在湘北、湘西、鄂西南、贛西的38個縣市頗有盛名。 聲腔以彈腔為主,兼唱崑腔、雜腔、小調。用岳州官話提煉成舞台語言。清代中葉,崑腔在岳陽很流行。楊懋建在《夢華瑣簿》中提到的岳陽徐稚青,便是工度曲的佳士。清代末葉逐漸以彈腔為主。傳統劇目共423個,分整本、半本、摺子、小戲4類,以半本戲(演二、三小時)居多。按聲腔分,南北路和小調劇目佔420個,崑腔戲只有3個。 名藝人中,乾隆年間的李翠官,馳名湘鄂;稍後見於記載的有高秀芝、賀四、黃升福、倪春美等;近代有楊和鳳、丁愛田、許升雲、胡永發、蘇來保、李筱鳳、張義懷、馮仙岩、丁艷香、孫艷華、周揚聲等。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打嚴嵩》、《九子鞭》、《夜夢冠帶》、《打差算糧》、《三審刺客》等;新編的大型歷史劇《何騰蛟》參加了湖南省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0周年獻禮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