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從小到大感覺從來都不快樂,怎麼辦
把心裡的苦悶和家人或者是朋友閨蜜說出來,釋放一下壓力,出外散散心看看大自然的美好,經常和朋友們聚聚放縱一下自己,遇事換位思考不要死鑽牛角尖。調整心態你會慢慢好起來的。相信自己加油!望採納!
❷ 努力了卻還是不快樂,不幸的童年不想治癒了,怎麼辦
1、展現真實的自己,與自己和解。
快樂的人,時常在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而不快樂的人,他們只是在做讓自己感覺到快樂的事情,而非真正的感知到了快樂。
治癒也是同樣的事情,想要被治癒,但是我們的內心不自覺的在抵抗、反向的發展自己,我們是很難得到真正的療愈的。在這里雖然題主沒有明確的提到,是因為什麼無法去感受快樂,但是我們為了讓自己快樂起來,首先可以停止先攻擊自己的想法,因為攻擊就會帶來反攻擊,就像題主感受到的「為什麼別人可以很快樂,而我不能」,這會讓旁人無法輕易靠近你,感受到你的邀請,害怕遠離,在感覺到需要幫助時,可以改為「我希望得到幫助,讓自己更有力量」等方式,做出友善的邀請,就會獲得更多的力量幫助與支持。
3、關注能夠讓自己感受到的美好事物。
美好的事物,總是能激發人的內心愉快心情,從而產生嚮往美好的希望,這是非常積極的能量,有時三言兩語無法達到的治癒負面情緒的效用,清風朗月、玉樹繁華也就不會是擺設,是讓心感受到寧靜與美好的存在,生命的享受和感恩隨之而來。
❸ 如果你童年不幸福你要怎麼辦
老天應該是公平的,如果童年不幸福,後半生一定會幸福的,小時受點苦沒什麼,對以後的成長會有好處的,如果我的童年不幸福我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加倍努力,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使我的孩子不要過我的童年生活。
❹ 我的童年生活不幸福,我對生活的期待很低怎麼辦
你的童年已經不幸福了,那麼你想讓自己以等到中年的時候說自己的少年青年時期也不幸福嗎?
人要活在當下,活在現在,你的童年不幸福並不代表著你的現在不能幸福。看看這個社會,有多少不幸福的孩子,他們為了能夠上學可以在沒有空地上學習,他們的父母為了養活他們,需要在他們不懂事的時候就離開他們,他們幸福嗎?
那麼是否他們長大後都跟你一樣,覺得自己就是一個不幸的人呢,是不是就要一直活在過去,看不到未來。
你既然已經不快樂過,那麼怎麼不想著讓自己現在以後都盡量快樂,什麼叫對生活期待很低,你是否別人給顆糖你就會感恩戴德。
看看這個世界上每天有多少不幸的人,再看看自己現在有多幸運。起碼你安全的活到大,起碼你沒有受到實質上的傷害。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就不要讓它再來影響你的現在和未來了。
小時候的生活我們不能左右,我們不能避免自己在小時候受到傷害,可是咱們可以左右自己的現在跟未來,不要說對生活期待很低。
你活到現在就應該對生活要求高一點,讓更高的生活來填補小時候的不幸運。越是遭受打擊就越要奮起反擊,這樣的人生才會更加精彩。
童年的不幸福,不代表一生都會不幸福,幸福只有自己去爭取,自己有自己去努力,用開朗的心用微笑的表情去迎接更美好的未來,即使遭受挫折,也不能被打敗。
❺ 我的童年十分不快樂,幼年時的陰影無時無刻地不在影響著我,我怎麼都過不快樂,我該怎麼辦啊
樓主我跟你的經歷差不多,不過我現在還沒有成家,童年的陰影真的影響著人的一生,我以為我可以走出那些不快樂,以為自己可以讓自己過的開心,所以我盡量去滿足自己,去旅行,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和好朋友在一起,學吉他,那些真的能讓自己變得快樂一點,可是心裡的那道疤痕只要輕輕揭起就撕心的疼,童年陰影所造成的性格缺陷永遠也無法去彌補,那些家庭幸福的人永遠也不會明白這種痛。今天我在網路搜索童年陰影的問題,看到很多人類似的經歷,又想起自己不堪的童年,忍不住痛哭,哭過之後心情好了很多,有時候我們需要發泄一下感情。
可是不管童年有多苦,好在我們還有未來,過去的苦痛都是過去的事情,忘不了就藏在心底,不輕易提起,樓主你有可愛的孩子,還有愛人,多想一下你們一家三口的幸福時光,看到孩子一點一點長大,你也會感到欣慰和快樂,帶著家人一起去旅行,生活會變得更美好,相信自己。
❻ 童年不夠幸福的人,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前進的力量
盡管童年不幸,但成年後仍能過著非常成功的生活,這讓他確信,人類確實是一個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從灰燼中崛起的物種。人們可以把他們所經歷的一切,包括最痛苦的經歷,變成力量的源泉,而不是軟弱的借口。
這是因為人有面對困難、挫折和威脅的生存能力。這是彈性。
長期以來,西方心理學中有句諺語:「童年不幸,終身不幸!」他們普遍認為,一個人的心理問題的根源在於他過去的經歷。
我們總是強調出身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巨大影響。
的確,童年環境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很多人都經歷過痛苦的童年,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克服。
但沒有人能肯定這些童年經歷一定是今天的痛苦的根源。否則,我們如何解釋為什麼許多健康平和的人擁有不快樂或悲慘的童年,而其他有嚴重問題的成年人卻擁有相對幸福的童年?
不幸的童年導致不幸的人生。這只是相對論,不是絕對主義。
在這本書中,福爾曼用大量真實、生動的故事和研究證明,一個人的煩惱、羞恥和內疚都可以在童年時期解決。理想,當然,但如果你沒有機會,開始處理童年還不算晚。
「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永遠不晚。」
如果你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你應該努力成為一個快樂的成年人。與其花大量的時間去思考為什麼我們的日子是這樣的,我們應該花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如何改變我們自己。
❼ 童年不夠幸福的人,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前進的力量
親,童年回憶不夠幸福,其實在人生的領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年輕時缺愛,長大我沒有看到快樂,其實是咎由自取,想要的更多,不滿足導致的,如果放在心,克服一切,挑戰困難,保持一個積極向上,多看看勵志的書籍,當然自己感興趣的,喜劇片,或許你就會悟出人生還是可甜可鹹的,相信才能獲得力量,付出有回報,少怨天尤人,自己的錯誤多檢討自己,不要被那些無所謂的人在給你左右,加油哦
❽ 長期感受不到快樂|童年期原因及應對建議
經常感受不到快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暫時性的,往往是由於生活壓力、關系喪失、自尊受挫導致了情緒的抑鬱,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幾個月到一兩年),一般會逐漸好起來。
另一種情況是自童年期就廣泛存在的不快樂,延續到了成年期。對他們來說,生活太艱難了,他們對學校和學習,對人際交往,以及之後的工作、婚姻、養育孩子,都是恐懼和抵觸的,只是迫於社會壓力在應對著。有些人甚至很早就有自殺念頭,結束生命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解脫。
本文試圖來分析一下長期缺少快樂的童年期原因。主要的原因有兩方面:幼時缺少安全的依戀,導致失去了快樂的基礎;由於缺乏帶來快樂的關系,久而久之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然後從關系及情緒的角度,提出改善不快樂狀態的建議。
1 缺少安全的依戀,失去了快樂的基礎
幼年時,安全可靠的照顧者是孩子快樂的來源。成年後,一個親密的對象(伴侶或孩子)也是一個人快樂的來源。
米契斯(Micic,1962)對一個13個月大的小女孩做了如下描述,這個小孩因為支氣管肺炎住院而不能在母親身邊,導致了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摘自約翰·鮑爾比《依戀》一書):
德詹麗克在發育和營養方面都很好。她入院時母親不在,獨自度過了幾天的時間。她總是無精打采地躺著,不想吃東西,但只有在睡夢中才會哭泣。她並不排斥做各種檢查。當我扶她坐起來的時候,她會立刻轉過身又躺下去。
第三天,她媽媽來了。她一看到媽媽就哭了起來。隨後她安靜下來,顯得異常飢餓。喂飽之後她就開始微笑和玩耍。第二天我走進病房的時候,我都沒有認出這個孩子,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以為她會躺著睡覺,實際上她卻在母親的懷里微笑。一個心理上抑鬱而且持續昏睡的孩子在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個快樂的小女孩,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周圍所有的事物都令她感到快樂,她總是在笑。
當媽媽不在德詹麗克身邊的那幾天,她陷入了焦慮與抑鬱,行為上也顯得退縮,此時,周圍的環境讓她害怕,根本無法產生興趣。當媽媽陪在德詹麗克身邊時,這個安全依戀的對象讓她快樂,周圍的事物也讓她感到有趣和好奇。
與安全依戀相對的是不安全依戀,這些孩子的照顧者不能帶給孩子安全感,更多的是懲罰、壓迫、情緒宣洩、疏遠和拒絕,以及相伴的是壓抑、沉悶、厭惡、被拋棄的恐懼等等。有些孩子能夠從同伴或其他親屬中獲得快樂,這或多或少能夠平衡內在的不開心。一些孩子因為人際交往上的問題,連這些快樂也失去了,他們將長期被不快樂所佔據。
2 缺少帶來快樂的關系,逐漸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能帶來安全依戀的人往往也是一個快樂的人。情緒健康的小孩會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他的身邊會有一個或幾個有趣的,有活力的人的陪伴與玩耍。這些人可以是父母,或者他的兄弟姐妹,或者其他的照顧者。這些照顧者會樂意與孩子相處,雙方都能從這段關系中收獲快樂。從小到大,與照顧者,或者與其他小夥伴的游戲伴隨著這個小孩的成長。
情緒健康的小孩能夠創造快樂,即使被放在一個沒有任何玩具的房間,他們也可以從身邊的小物件,比如,一張椅子、一個小凳子、一張白紙中獲得樂趣,他們會反復地把玩,不斷地有新的玩法和新的發現。他們也可以從嬉戲、逗樂、奔跑、打鬧中獲得足夠多的快樂,這些快樂能讓他們充分地應對在幼兒園、學校環境中的壓力。
而情緒不健康的小孩容易感到無聊和厭煩,不斷地抱怨著要離開,想去更好玩更刺激的地方。他們對於規則與要求會非常敏感與抗拒,對人際關系容易感受到壓力,社會適應很困難。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照顧者要麼對小孩不感興趣,要麼照顧者自身也不快樂,因此,這些孩子很少能夠在與照顧者的關系中感受到快樂。
長期不快樂的人會去尋找一些有刺激性的活動。在童年期,他們會去偷竊、惡作劇、撒謊、割傷自己,或者加入犯罪團伙,成年後會有性濫交、酒精成癮、游戲成癮、暴飲暴食等,只有這些帶有強烈刺激性(快樂和痛苦)的活動,才能宣洩內心的不快樂感,恢復內心的活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童年時缺乏安全的依戀關系,長期缺少了關系中該有的快樂互動,久而久之,不快樂的體驗占據了大多數。他們經常性地與不快樂做斗爭,比如,試圖通過學業上或工作上的成就來緩解痛苦,這或許是他們對成功非常執著的情緒原因。遺憾的是,當這些積極反饋消失後,就會被無所不在的空虛、沮喪與無聊所吞沒了。
那麼,一個長期不快樂的人如何能更多地恢復快樂呢?
我們先要明確一下,童年時就開始的不快樂體驗是長期存在的,所以想要好轉並非那麼容易,不要想著做幾次咨詢,簡單做些冥想,或者跟人傾訴一下就能好轉。當然,改變還是有可能的。有了足夠長的時間,消極情緒與積極情緒的比例就能發生了質的變化,感受快樂的能力便能恢復。
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展開:一是獲得相互信賴,彼此滋養的關系,得到充分的安全感和愉悅感;二是改善消極情緒,為快樂的產生提供土壤。
一,獲得相互信賴、彼此滋養的關系,得到充分的安全感和愉悅感
這個關系包括親密關系和友誼。如果有了如下的積極改變,那麼,關系中的愉悅和滿足,以及內在的安全感就會充沛起來:(節選自:人格組織的結構化訪談:STIPO—R)
這些關系品質的獲得並不容易的,這是一個人終生的成長方向。通過生活閱歷,以及不斷地探索和思考才能擁有。當一個人具備了這些關系品質,那麼,他的關系質量會有明顯的提升,關系中的信任感、相互依賴會越來越多,為快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長程的心理咨詢對於關系的改善是很有幫助的,通過不斷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培養共情的能力,分化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克服對於關系深入的各種負面態度,等等,一個人才能更多地培養出平等的、互利的、相互愉悅的良好關系。
二、改善消極的情緒狀態,為快樂的產生提供土壤
長期不快樂的人很難從從人際互動、工作、學習中收獲快樂,很多時候這些活動成為了壓力來源。而情緒健康的人能經常性地從工作、學習、娛樂中感受到樂趣,這些快樂能夠充分抵禦外在壓力。
在心理咨詢中,經常會有來訪者的父母要求咨詢師給孩子一些建議,比如建議孩子多去運動,多跟人交往,多花些時間在學習上,但咨詢師知道,這些建議如果給一個情緒正常的人是沒問題的,但對於一些長期不快樂的人,這些建議會讓他們很反感,因為糟糕的情緒狀態無法讓他們承受略多的壓力。
情緒的改善包括消極情緒的調節和積極情緒的培養,需要從行為上、關繫上、認知上、生活方式上做些改變,具體可參見: 情緒出了問題,但是看不起心理咨詢怎麼辦? 當然,如果你信任心理咨詢並願意深入了解自己,做一下長程的咨詢會更好。
一個人情緒改善的標志之一是能夠放鬆下來,內心對消極情緒的對抗減少了。包括焦慮者能夠感到疲憊了,睡得著並睡得香了,可以去深入思考某些問題了,能夠投入地學習和工作了;或者抑鬱者不會過度思維沉浸,不再那麼地執著於消滅或想通某個問題了。
消極情緒與積極情緒往往是此消彼長的關系,當消極情緒減少之後,積極情緒就會被更多的體驗到。
很幸運的是,人先天有追求快樂的傾向。只要有了適合的土壤,快樂就能被開發出來。前面那個13個月大的小朋友德詹麗克,當媽媽來到她身邊時,抑鬱的她馬上恢復了快樂的能力。
很多被不快樂所折磨的患者,當他們擁有了一段友誼,一段良好的親密關系,或者當消極情緒不再讓人透不過氣來時,他們感受快樂的能力逐漸恢復了。此時,他們可以從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收獲快樂,原來令人煎熬的活動也變得不那麼可怕。在某一刻,似乎得到了重生,很多人第一次發現,原來這個世界這么美好,原來平凡的事物是那麼讓人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