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舉例子
比如:真正信耶穌基督的人,就很幸福。他們沒有很多的錢,心裡滿足幸福;沒有房子,心裡踏實幸福;沒有車子,心裡平安幸福;有時有疾病患難,卻不懼怕,坦盪;老婆孩子都安穩喜樂,沒有抱怨,在家裡晚上一起以耶穌的話《聖經》為全家人做事和生活的方向而為寶。這一切幸福沒有人能奪走,皆因耶穌。
Ⅱ 信仰宗教的人會不會比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幸福呢
會,不過必須是深度信仰切不偏離原宗教的核心理念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信宗教後就能把問題簡單化,而人生里復雜問題少了心情自然有了放鬆的空間,空間有了自然跟容易找到生活的意義,如此這般幸福自然容易找到了
Ⅲ 為什麼說信佛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最快樂最有福報的人
信佛者注重前世和來生,心無掛礙而五蘊皆空,沒有了煩惱,沒有了貪婪,所以也就能享受到快樂,也就是行善有善報了。阿彌勒佛。
Ⅳ 人為什麼要有信仰
[玫瑰][玫瑰][玫瑰]信仰不只是一種理念,而是對神真誠相信與敬仰。相信神,敬仰神不是迷信,更不是恥辱。有信仰道德自然是高尚的,因為他知道,在層層的生命序列中,人這層生命所應該遵守的准則是什麼。哪個生命不遵守其所在層次的生命准則,一定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有信仰的人,心胸是開闊的,思維是冷靜而理智的,是站在一定高度,以開闊的視野來看待生命,來理解人生。懂得生命的真實存在意義與方式。有信仰的人是不孤獨的,靈魂是和神緊緊相連的,心世界是豐富的。有信仰是幸福的,他明白生命與生命之間,坦誠相待,真心相容,生命的一切是隨緣而得,不會為低俗的名利去刻意偽裝,苦苦相鬥,不會為身外之物而輾轉反側,徹夜難眠。有信仰的人是文明的,明白生命有等級之分,但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尊嚴,都值得去尊敬、關愛與珍惜,在尊敬、關愛別人的過程中,會體會到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沒有信仰的人,象離群的孤雁,似脫群的野馬。在浩瀚神秘的宇宙中,象斷了線的風箏,沒有歸宿,不知歸期。沒有信仰的人,他的靈魂是塵封的,外表上看似自由,沒有約束,但迷失的靈魂在不斷膨脹的自我中,會一步步墜落,一天天沉淪;在慾望的驅使下,會為所欲為;在無度的放縱中,會不知不覺走進撒旦的樂園。
Ⅳ 為什麼有信仰的人生會更幸福
昨天被鏈家人的朋友圈刷屏了。
題目是《入職三年捐出百萬,不一樣的鏈家90後》。講的是,一個90後的新生代小姑娘叫馬蘭蘭,從2004年入職鏈家以來,用了兩年的時間,將鏈家所有的至高榮譽,收入囊下。讓人震撼的是,她將自己辛苦所得的收入全部捐出,每月僅留2000塊錢的生活費,到目前為止,她已經捐出了逾百萬。
文中提到馬蘭蘭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緣於她的個人信仰。因為小的時候一場重病,她在病床上飽受折磨,為此她和家人發願吃素,後來身體竟奇跡般的康復,從此他們全家人就走上了信仰之路。
馬蘭蘭心願是希望能夠捐錢給家鄉的寺廟,讓更多的人有一個慰藉心靈的場所。面對大家的質疑,她的回答是很堅定的,她認為一切自有安排,只要活在當下就好。因為信仰強大力量的支持,不管工作中遇到什麼困難,他都能迎難而上,所以工作上非常的傑出。馬蘭蘭心懷感恩,她很陽光也很快樂。
想到前一陣兒,在公眾反響比較大的影片《岡仁波齊》,張揚導演的一部藏族的紀錄片。紀錄了一隊藏族老小(有老人,小孩還有孕婦),懷著各自的心願,去岡仁波齊朝聖的整個過程。五體投地,叩長頭,敬畏高山,敬畏河流,敬畏湖泊,通過這種儀式感很強的行為,來讓自己的心靈平靜,救贖自己的靈魂。2000公里的路程,他們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在路上,遭遇到了車禍,山體滑坡,暴風雪,小女孩生病,女人生孩子,老人離世.......面對一切,他們所有人沒有一絲的猶豫和埋怨,平靜的接受,然後平靜的繼續走完朝聖的路,當望著神聖的岡仁波齊的時候,他們內心安靜下來,沒有一絲雜念。
說句老實話,除了敬佩之外,我打心眼裡羨慕這些有信仰的人。如心經上描述,「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有信仰的人內心是富足而安定的,不會有擔心,不會有恐懼。一句雲淡風輕的「一切自有安排」,化解世間無盡煩惱。
到底什麼是信仰?
信仰,我們大可不必把它特定在皈依某種宗教,敬畏佛法神明不過是給自己找的一個外在約束的力量,但能拯救你的永遠都是你自己,正所謂的佛在心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信仰是做人做事所有行動的最高指向,是對內在精神領域追求的一種外在表達,是心靈的修行和自我感悟。 信仰是個人內在的覺醒,絕非任何外在的東西。
白岩松在他的新書《幸福了嗎?》中多次談到信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有信仰的人生不一定都幸福,但沒有信仰的人生一定不幸福,缺少了信仰就談不上幸福。」
為什麼有信仰的人生會更幸福呢?
一、內尋的幸福才是持久的幸福。
西方很多心理學家,經濟學家與多家機構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研究,最後得出結論,人的幸福指數一直都在下降,包括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人類越來越意識到,幸福和物質之間,根本不能畫等號,物質並不能帶來永久的絕對的幸福。
在楊瀾訪談錄《一個成功者的告白——張朝陽的重精神危機》中,張朝陽說,「錢多不是幸福的保證,錢多少跟幸福沒關系,我這么有錢,卻這么痛苦」。據說張朝陽前幾年在名利成功中迷失,得了嚴重的抑鬱症,非常痛苦。最後還是在佛法的幫助下,閉關一年,解決了抑鬱症,也悟到了人生的意義。
英媒《金融時報》稱,中國內地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頂級富豪自稱是佛教徒。李嘉誠是虔誠的佛教徒,任正非信奉基督徒。就連我們熟悉的蘋果總裁喬布斯也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
生活中,許多成功人士在實現了財富自由之後,抬頭看看天,想想生命的意義,往往會覺得生活毫無意義。宗教的世界觀幫助他們找到了內在的精神支撐,從而得到了內在的平靜。
信仰可以讓人內心充實,去做有價值的事,不為名利所累,不以世俗的眼光去問究竟值不值。如同鏈家地產的馬蘭蘭,以及那些盡管生活貧困但仍平靜走在朝聖路上的藏民們。唯有向內追尋, 關照自己每一個起心動念,不斷的凈化自己的心靈,才能獲得真正愉快而持久地幸福。
二、置之死地而後生 。
白岩松在他的書中承認,「人為什麼要有信仰,因為對死亡的恐懼,你要信一些事情,才會靠近幸福。不信的話聽可怕的。「 我們唯有從死來思考生是什麼,才能得到平靜 。如果你能了卻直面死亡的恐懼,你才能領悟到超越一切的力量。
宇宙是萬物合一的觀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人和地球的關系,人和宇宙的關系,只要我們去想一下,就會發現,我們都會死亡,而且生命在時間的維度上是非常短暫的,在宇宙之中,我們渺小到如同不曾存在。
臣服於死亡,接受我們在宇宙中的渺小。才能放下」我執「,放下對一起外在物質的執著,只有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單純的做好自己面前的事情,並沉醉於這個過程,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好好的體驗活著的每一個瞬間。
一切該來的,終究會來,該去的,也將離去。
三、因果循環,宇宙規律。
藏傳佛教學者慈誠羅珠堪布在他的書《我們為何不幸福》中提到」雖然佛教講無我,但在現實生活中,一切都是存在的。取捨因果,行善斷惡,是必須遵守的宇宙法則「。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旅行者,在一條大河旁,看到一個老婆婆在為過河發愁。這個旅行者雖然已經很疲勞了,可以他還是用盡全力背著老婆婆過了河,結果過了河之後,老婆婆沒有說什麼就走了。旅行者覺得很懊悔,他覺得,自己用盡全力幫助了這個老婆婆,結果連句」謝謝「都沒有得到。
哪知道,幾個小時以後,在他累得精疲力盡的時候,一個年輕人追上了他。年輕人說,感謝你幫了我的祖母,這是她讓我給你帶來的干糧。說完年輕人拿出了干糧,還把自己的馬也送給了他。
回報不一定在付出後立即出現,只要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總會在不經意間悄悄到來。
如同馬蘭蘭說的那句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因果循環,感恩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 。
路過的親們,請幫忙點個❤️,您的支持是我堅持的動力!
Ⅵ 人為什麼要有信仰
因為信仰,是心靈的一盞指路明燈,讓我們在黑夜裡看到光亮,在漫長的人生路上不會迷失方向。
信仰,是人類特有的、最基本的、最深刻的精神現象,是人類精神領域的核心,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靈魂,是人對信仰目標穩定、持久、排他地追求的精神活動。
信仰,是人的靈魂的自我形象,是人的精神價值的投影,是人對自我本質的探詢,是人對未來生命的追求。
信仰,是人對終極價值的肯定、持有和關懷,是人對其認定的體現著最高價值的對象的堅定信賴和執著追求。
遮風擋雨、吃飯睡覺的地方,是身軀的家。有愛有幸福的地方,才是心靈的家。有的人,軀體有了豪華的房,可是他的心靈,還在流浪。心靈為什麼流浪,在無邊的世界彷徨。因為他們,丟掉了夢想,拋棄了信仰,失去了方向。
信仰是一種態度,有信仰代表心底存在著希望。只要我們虔誠地、執著地去追求自己的信仰,美好的希望便永存於心間;只要我們能夠時時想起心中的信仰,便會時刻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和美好,感覺到信仰的溫馨和神聖。沒有信仰的人,很容易被生活磨難所擊倒,很容易精神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