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幸福的五要素
1.財富。簡單來說,有錢能提升幸福感,減輕壓力水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財富能給人帶來基本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有錢能消除沒錢時所面臨的各種壓力;錢還能帶來多種選擇,給人自由;最重要的是,它能「買」時間,如付錢給清潔工,這樣你就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當然,金錢和幸福感並不是直線相關的,即當過了一個臨界點,更多的錢換不來更多的幸福,所以生活質量已經很優越的人,應該從別的領域找幸福而不是繼續追逐財富。
2.親朋好友。沒有人能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遠離人群很難幸福。哈佛大學的研究者曾對268名哈佛畢業生進行長期追蹤調查,發現溫暖、親密的人際關系是過上美好生活很重要的因素。許多國際上的研究也表明:一個人社會關系的深度以及他們在遇到困難時有人相助,對幸福而言至關重要。
良好的社會關系除了來自親朋好友,也可以來自家庭之外。美國皮尤民意調查中心發現,積極參加社會組織能提高一個人的幸福感。所以,應多去接觸那些讓你感到安心、快樂、溫暖的人。
3.健康。研究表明,健康是幸福最有力的預測指標之一,因為健康狀況可以決定生活質量。如果你經常生病,肯定高興不起來。現有的證據支持這樣的觀點,那些身體健康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較低,情緒更積極。《幸福研究雜志》對運動和幸福之間的聯系進行了大量的文獻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所有的觀察性研究都報告了體育活動與幸福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哪怕每周運動10分鍾或每周鍛煉一天都能增加幸福感。
4.自由。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幸福報告》指出,實現你作為一個人的權利和允許做出選擇,可以讓人感到快樂。這包括諸多領域,如言論、經濟和政治自由。
5.慷慨。事實證明,慷慨對增強個人幸福感有很大貢獻。「付出」比起「得到」,能讓人獲得更深刻的滿足感、愉悅感甚至自豪感。一些研究發現,人們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快樂,這種幸福促使他們變得慷慨。慷慨也與在工作中感到幸福有關,同事間的互相幫忙,能減少職業倦怠;在其他人際中,慷慨也會帶來更多滿足感,讓關系維系更長久。
Ⅱ 幸福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1、家庭關系
德國社會經濟委員會每年都對一些家庭進行回訪。這家機構在回訪的時候發現,有些青年男女在喜結連理之前的兩三年中感覺很幸福,結婚之後就覺得更幸福了。可以這樣講,新婚第一年的日子是最幸福的。可是時間一長,夫妻二人覺得生活不那麼令人滿意。盡管如此,若是跟婚前相比,即便是絲婚到來之時,夫妻倆還是頗有一種幸福感。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政策學院的斯蒂芬·約瑟夫教授這樣說:「心理學文獻證明,人際關系可使人們產生幸福感。」他還說,「當一種關系使人們產生歸屬感的時候,那種關系就是一種很好的關系。」孩子出生的時候,幸福感驟然上升,可是兩年之後這種感覺就減弱了。研究表明,婚姻生活的一個好處就是,夫妻倆可以擁有一種經常性的令人滿意的性生活。可以這樣講,已婚之人身體比較健康,壽命也比較長。
2、工作
專家說,失業不僅會使一個人收入銳減,而且還會破壞他的自尊心,幸福感也就無從談起。德國社會經濟委員會的研究告訴人們,失業給某些人造成的「痛苦」遠比丟錢強烈得多。德國研究人員雷納·溫克爾曼說,失業使人產生一種恥辱感,而且是一種很嚴重的恥辱感。這種感覺會持續很長時間,兩三年都可能消失不了。失業率增加的時候,社會中每個成員的幸福指數都會下降——不僅失業者的幸福指數大大下降,就連那些有工作的人也感覺大不如前。除了失業,工作不順心、學非所用以及對所從事的工作不感興趣同樣會影響人們的幸福感。
3、社區與朋友
人們生命中三分之一是在家度過的,而家就是組成一個社區的最小元素。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社區的建設。原因很簡單,社區建設得好有助於人們廣泛交往,也使人們的生活有一種安全感。萊亞德教授說,如果你住的地方盡是一些你信任的鄰居,你會有一種什麼感覺?不幸福才怪呢!研究人員把社區質量稱作「社會資本」。科學家在若干個國家進行過「撿錢包」的試驗,結果發現歸還率高低與一個國家的信任感有關。我們時不常聽到某些居住小區發生刑事案件。一個案件造成的損失有時候並不大,可是它給人們的影響卻不可小覷,有時候會讓成千上萬的人寢食不安。在我們的城市裡,人們大多住在封閉的高樓里,鄰居間來往很少,長此以往,人們的交往就不全面了,這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影響相當大的。
4、整體健康
英國在二○○二年對腎透析病人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在應對日常生活發出的挑戰方面,人們的適應能力很強。我們常常過高地估計嚴重疾病對幸福造成的損害,可是卻不太理會慢性病或者心理疾患對人們的影響。萊亞德說:「就幸福而言,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柳葉刀》雜志刊發的一篇文章告訴我們,抑鬱對健康的影響比心絞痛和糖尿病還要嚴重。令人不解的是,患心絞痛和糖尿病的人會去看專家,可是患抑鬱症尋求專家幫助的人卻寥寥無幾。
5、飲食
大腦中有一種化學物質影響著我們的感覺、心情、胃口和動作,那是一種叫做蛋白質片段的氨基酸,其基本來源是食物。還有一種叫血清胺的神經遞質,源自色氨酸,它與滿足和幸福感息息相關。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香蕉、牛奶、鷹嘴豆、花生和雞肉。另一種神經遞質叫氨基丁酸,豆子和乾果中都有,對心情放鬆好處多多。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研究主任艾恩·萊里說,人們對飲食與心理健康兩者的關系知之甚少。
6、個人自由
影響幸福感的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一個人是否覺得自己擁有一定的自由。我們國家有一個很受歡迎的小品,其中有一句台詞大概意思是,年輕的時候受妻子領導,年紀大了受孩子領導。雖說是一種調侃,反應的卻是一種現實。生活中,自由相對較少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未成年的小孩。當然並不是父母不給其自由,而是這種拒絕被罩上了一層合理的外衣。媒體上已經報道過不止一次,說小孩子自我感覺並不幸福。多年以前,北京一家重點中學的學生接受記者采訪,就有學生反映他們並不像父母說的那樣幸福。還有一種人是老年人。人上了年紀,在很多情況下就失去了自由,不僅身體不能自由活動,有時候心理上也不允許—-因為有子女限制。要是細論起來,還有很多人在某個階段因為受到種種限制而不快樂,比如結婚之後,夫妻之間失去各自的心理空間,比如工作人員在單位不論做什麼工作每一道程序都要經過領導批准,這是缺少「自由」的另一種表現。缺少合理的個人空間首先要影響的是身體健康。一旦身體不好,何來幸福可講?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
Ⅲ 幸福最重要的個人因素是什麼
首先是經濟因素。幸福的產生首先要具備基本的物質條件,吃飽穿暖是我們基本生活需求,沒有溫飽,何談幸福。只有當老百姓的基本需求被滿足後,在飯後茶餘之際,幸福才會被提起,幸福感才會成為人們談論的新話題。最近科學家研究發現:一個國家的國內總產值與幸福感的水平之間具有高相關,即幸福感的水平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科學家們猜想一方面由於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進步,個人生活質量提高,的直接影響,另一方面,物質經濟的提高可能會帶動其他領域的滿足感的提升,從而促使幸福感的提升。但我認為幸福感和經濟不應是這樣單純的直線正相關關系,舉個例子,目前中國很多人經濟上很富裕,但幸福感反而下降了。個人的財富增長到一定水平後,幸福感並不會隨著財富的積累而增長,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我們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經濟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對幸福感的影響幾乎為零,與此同時,金錢的積累使我們更加懷念其他的非物質,比如親情,愛情等。也就是說,這時經濟因素對幸福感影響已經轉化為非經濟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了。
其次還有健康因素,古希臘認為:「健康與才智,為人生兩大幸福。」因為只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衍生出健康、健全的思想,才能讓自己去做喜歡的事,才能提升幸福感,疾病通常與不愉快或痛苦相聯系,所以,疾病可以直接增加消極情緒。
其次還有各種社會關系以及人際關系,譬如家庭關系、同事關系等。這些社會關系其實反映的是個人的社會地位,當各種社會關系很和諧時,我們會感到自己是家庭或者同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夠明確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這樣我們對於生活,對於自己的滿意度就會大幅度提升,幸福感自然而然就上去了,良好的社會支持網路會增加個人幸福感。
最後個人的目標、理想等因素對幸福感也是存在很大影響的,目標和價值取向決定人的幸福感,幸福感產生於需要的滿足及目標的實現,當人們趨近並達到目標則產生快樂,反之,目標偏離或失敗則導致痛苦。幸福感反映出目標理想的實現程度,涉及個人價值的實現,生活中目標和理想給予人們奮斗的動力,使人感到充實快樂;同時,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能幫助人們應對各種日常生活問題,使人在社會生活和困境中保持良好狀態。。成功的體驗會使人們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從而提高幸福感。而要實現人生的目標,達到至善,就必須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在各種困難的環境下充分發揮自己最大的功能,再苦再難再險,也應該是幸福的。
Ⅳ 幸福的重要因素 幸福有什麼重要因素
1、幸福的重要因素有家庭和睦、職業成功、行為正當和人格完善。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幸福的特徵就是心靈的平靜,所謂知足者常樂就是這個道理。
2、幸福,是一個人自我滿足後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來源於目標達成後的喜悅,也可以是和別人的不幸對比後,對自身處境產生的滿足感。
3、幸福,是在一定溫飽和安全條件基礎上,在社會生態環境下,擁有能產生幸福感的要素、機制、動力的生活和生活狀態。
4、幸福定義為在生存基礎上存在,在良好社會生態環境下發展,在各幸福體內實現的相互滿足和相互認同的生活。
Ⅳ 幸福感取決於哪些因素
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快樂,無憂無慮。人人都嚮往幸福,如果幸福是由我們的個性所決定,你會怎麼想呢?也就是說生來就已經決定了我們是否有幸福感。其實幸福感是對自己生活狀態的一種判斷,不同的人感受幸福的事物是不同的。
其實幸福有個閾值,有的人高,需要很大刺激才能體味到幸福感,有的人閾值低,一點小事就會讓他感覺很幸福。我們都想幸福,幸福其實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這就是為什麼常說:幸福的人都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只要我們用心體會無論有錢沒錢,一件小事也會觸動內心,幸福感油然而生,發現幸福,從身邊開始。
Ⅵ 哪些因素影響我們感受幸福
從積極心理學對個體幸福感的研究看,以下一些因素可以阻礙個體對幸福的體驗。1、身體狀況。 個體身體狀況的好壞與幸福有關聯作用,身體健康程度高,個體對幸福體驗性也高。鍛煉可以促進情緒的變化,而且長期的鍛煉能產生更強的幸福感。2、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是心理學的一個理論術語,通俗的講,所謂人格特質就是一個人的人格特點,即我們平常講的個性,它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等要素。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感高的人,一般都具有性格外向、樂觀、高自尊和內控等人格特質,而且情緒指數(個體情緒波動的變化指數)相對穩定。3、文化。 不同的文化和社會—政治因素在決定一個人幸福與否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民主社會、開放文化和公平環境更能夠給個體帶來主觀幸福感。4、環境。 個體的積極情緒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人們在有植被、水和樹木綠蔭的地方積極情緒更多;好的天氣能帶來積極情緒;房屋質量與幸福也有關聯。5、職業。 有職業的個體比沒有職業的個體更幸福,而且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比那些從事非技術工作的人更幸福。因為職業與角色定位、人際交往、成就、社會地位、價值觀和經濟保障有關。6、教育。 受教育水平與幸福有正相關,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幸福感也高。7、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包括婚姻、親戚、友誼、熟人關系和同事等因素。人際關系是個體獲得信任、歸屬需要和社會支持的主要途徑。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提升個體的幸福體驗。8、信仰和精神生活。 參加宗教活動的個體比其他沒有信仰的人更幸福,因為宗教提供了一個信仰體系,發現生活的意義,對未來充滿希望;宗教還與身心健康的生活發生聯系在一起,讓個體忠於婚姻、親社會、飲食適度、勤奮工作,而宗教里的沉思可以促進個體心理寧靜,身體放鬆。9、休閑。 休息、放鬆、美食和業余活動都對幸福有積極的影響。個體在休閑、放鬆情境下有更多的積極情緒、更少的焦躁,而且在這些活動中還可以活動社會支持,滿足興趣的需要。10、消極的對比。 個體的幸福程度受到個體對自己當前處境的評價的影響,這種評價既包括與個體自己的近期處境相比較,也包括與別人的處境相比較。而當個體從消極的心態、方面去比較,判斷出自己不能成功地達到某種意想設定的高標准生活時,就會體驗到低自尊和不快,長此以往會形成習慣化的比較心理,影響個體對幸福的感受。
Ⅶ 幸福感產生的因素
幸福感主要取決五個要素。
第一,對工作充滿熱情。這里說的工作不僅是那種能獲得收入的工作,還包括志願者等公益活動。重要的是,一個人是否對他投入大量精力的事情有激情。工作帶來的幸福感是五個要素中最重要的。工作幸福感高的人,跟沒有這種幸福感的人相比,更容易認為自己有著美好的人生。
第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幸福的人,平均每天花6小時在人際關繫上。也就是說,只要多花一些時間跟別人進行溝通,就能提高人生的整體質量。另外,擁有摯友,也是提高人際關系幸福度的有效方法。
第三,經濟穩定。這里的經濟穩定,並不一定是特別富裕。那些能把負債控制在自己能償還的范圍內、並且能慢慢增加積蓄的人,經濟上的安全感和幸福度都會很高。經濟幸福度高的人,花錢的方式也很聰明,跟物質消費相比,這些人更喜歡各種體驗性的花銷。而且他們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會為了讓別人高興而花錢。
第四,身心健康,充滿活力。健康的飲食、定期的運動和睡眠很重要。在運動方面,每天只做20分鍾的運動,一天的心情都會變好,每周運動2天以上的人和沒有運動的人相比,壓力會小一些。有運動習慣的人也會變得更自信。
第五,為社區做貢獻。社區幸福度高的人,一般會為自己的社區而自豪,反過來他們會給社區做更多的貢獻。這種對他人的付出,也會提高自身的幸福度,而且為社區做貢獻之後,成果很容易被體驗到,這也會增加人們的幸福感
Ⅷ 幸福的因素有哪些
1、家庭關系
德國社會經濟委員會每年都對一些家庭進行回訪。這家機構在回訪的時候發現,有些青年男女在喜結連理之前的兩三年中感覺很幸福,結婚之後就覺得更幸福了。可以這樣講,新婚第一年的日子是最幸福的。可是時間一長,夫妻二人覺得生活不那麼令人滿意。盡管如此,若是跟婚前相比,即便是絲婚到來之時,夫妻倆還是頗有一種幸福感。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政策學院的斯蒂芬·約瑟夫教授這樣說:「心理學文獻證明,人際關系可使人們產生幸福感。」他還說,「當一種關系使人們產生歸屬感的時候,那種關系就是一種很好的關系。」孩子出生的時候,幸福感驟然上升,可是兩年之後這種感覺就減弱了。研究表明,婚姻生活的一個好處就是,夫妻倆可以擁有一種經常性的令人滿意的性生活。可以這樣講,已婚之人身體比較健康,壽命也比較長。
2、工作
專家說,失業不僅會使一個人收入銳減,而且還會破壞他的自尊心,幸福感也就無從談起。德國社會經濟委員會的研究告訴人們,失業給某些人造成的「痛苦」遠比丟錢強烈得多。德國研究人員雷納·溫克爾曼說,失業使人產生一種恥辱感,而且是一種很嚴重的恥辱感。這種感覺會持續很長時間,兩三年都可能消失不了。失業率增加的時候,社會中每個成員的幸福指數都會下降——不僅失業者的幸福指數大大下降,就連那些有工作的人也感覺大不如前。除了失業,工作不順心、學非所用以及對所從事的工作不感興趣同樣會影響人們的幸福感。
3、社區與朋友
人們生命中三分之一是在家度過的,而家就是組成一個社區的最小元素。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社區的建設。原因很簡單,社區建設得好有助於人們廣泛交往,也使人們的生活有一種安全感。萊亞德教授說,如果你住的地方盡是一些你信任的鄰居,你會有一種什麼感覺?不幸福才怪呢!研究人員把社區質量稱作「社會資本」。科學家在若干個國家進行過「撿錢包」的試驗,結果發現歸還率高低與一個國家的信任感有關。我們時不常聽到某些居住小區發生刑事案件。一個案件造成的損失有時候並不大,可是它給人們的影響卻不可小覷,有時候會讓成千上萬的人寢食不安。在我們的城市裡,人們大多住在封閉的高樓里,鄰居間來往很少,長此以往,人們的交往就不全面了,這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影響相當大的。
4、整體健康
英國在二○○二年對腎透析病人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在應對日常生活發出的挑戰方面,人們的適應能力很強。我們常常過高地估計嚴重疾病對幸福造成的損害,可是卻不太理會慢性病或者心理疾患對人們的影響。萊亞德說:「就幸福而言,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柳葉刀》雜志刊發的一篇文章告訴我們,抑鬱對健康的影響比心絞痛和糖尿病還要嚴重。令人不解的是,患心絞痛和糖尿病的人會去看專家,可是患抑鬱症尋求專家幫助的人卻寥寥無幾。
5、飲食
大腦中有一種化學物質影響著我們的感覺、心情、胃口和動作,那是一種叫做蛋白質片段的氨基酸,其基本來源是食物。還有一種叫血清胺的神經遞質,源自色氨酸,它與滿足和幸福感息息相關。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香蕉、牛奶、鷹嘴豆、花生和雞肉。另一種神經遞質叫氨基丁酸,豆子和乾果中都有,對心情放鬆好處多多。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研究主任艾恩·萊里說,人們對飲食與心理健康兩者的關系知之甚少。
6、個人自由
影響幸福感的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一個人是否覺得自己擁有一定的自由。我們國家有一個很受歡迎的小品,其中有一句台詞大概意思是,年輕的時候受妻子領導,年紀大了受孩子領導。雖說是一種調侃,反應的卻是一種現實。生活中,自由相對較少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未成年的小孩。當然並不是父母不給其自由,而是這種拒絕被罩上了一層合理的外衣。媒體上已經報道過不止一次,說小孩子自我感覺並不幸福。多年以前,北京一家重點中學的學生接受記者采訪,就有學生反映他們並不像父母說的那樣幸福。還有一種人是老年人。人上了年紀,在很多情況下就失去了自由,不僅身體不能自由活動,有時候心理上也不允許—-因為有子女限制。要是細論起來,還有很多人在某個階段因為受到種種限制而不快樂,比如結婚之後,夫妻之間失去各自的心理空間,比如工作人員在單位不論做什麼工作每一道程序都要經過領導批准,這是缺少「自由」的另一種表現。缺少合理的個人空間首先要影響的是身體健康。一旦身體不好,何來幸福可講?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
Ⅸ 幸福的五大要素
幸福是什麼?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千差萬別。有的人覺得買了一件新衣服、一雙新鞋子、一套高檔化妝品,各種買買買就是幸福;有的人覺得工資在高點,加班少點就是幸福;有的人覺得和愛人一起做做飯聊聊天就是幸福;有的人覺得吃一碗媽媽做的手擀麵就是幸福。有的人覺得買一輛寶馬就是幸福……
盡管每個人心中對幸福的定義各不相同,但是總結起來,幸福離不開以下五大要素:
一、感官的愉悅
視覺、嗅覺、聽覺、味覺,還有性,都屬於感觀上的,感官上的愉悅的確讓我們感覺到很幸福,但那種幸福感持續的時間比較短,因為人在追求感官上的幸福時有一個特點就是: 人總是要不斷地體驗新的感覺。 比如,你喜歡吃螃蟹,吃第一個時你感覺很好吃很爽,吃到第五個時,明顯沒有了吃第一個時的幸福感,如果讓你吃20個,不僅消化不良,可能你都會覺得惡心了。還比如,你去旅遊,第一次去到你夢寐以求的旅遊景點,你會很開心很幸福。但是讓你再去一次,恐怕你都不想去了。
所以,感官上的愉悅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感,持續的時間短,而且總是要尋求不同的新的體驗。
二、物質的滿足
物質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的確很重要,物質的滿足也的確能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幸福感。追求物質本身沒有錯,而值得深思的是:我們舍棄一切,甚至犧牲健康、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等等,來追求我們想要的東西到底值不值得?我們人的慾望其實是永遠都不會滿足的,所以就有了欲壑難填之說。
有的女生拚命加班努力了一個月的工資,就用來在淘寶上買買買。有一句經典的話是這樣說的:女人的衣櫃上永遠缺一件衣服。其實這句話也反映出了,物質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感並不能持續很久。所以我們總是要不斷的買,我們總是要追求新的體驗。買一件新衣服剛開始得到別人的贊美很開心,過幾天可能感覺也沒什麼特別的甚至都不喜歡了,於是又繼續買。這筆賬算下來其實是非常不劃算的:我們用努力了一個月的工資,付出了一個月的時間,來換取不到幾個小時的開心(這些新衣服加起來開心的時間,估計也就幾個小時)。
有一個男生為了攢一輛寶馬車的錢,吃了兩年的方便麵。剛開始他擁有這輛寶馬車的時候的確很開心。隨著時間的推移,擁有寶馬車給他帶來的幸福感越來越淡。人總是這樣子,為了面子、為了外界的認同,總是傾其所有,不顧一切。最主要是,擁有了之後,並不能給我們帶來長長久久的幸福感,一旦擁有,幸福感馬上打折。
在說說我自己,剛剛搬進自己新買的房子時,心情特別好,特別滿足,也感到很幸福,到現在已經住了10年了,當初的那種幸福感,那種心情再也沒有了。
前些天我被一個好朋友帶到她的另一個朋友家去玩,她們家的房子是非常豪華的復式樓。一間房間都有我們家客廳那麼大。像這么豪華的房子在我所在的城市應該都不多。按理說,女主人應該很幸福,他是一名高中的畫畫老師,但從跟她的聊天中發現,她過得一點都不幸福,甚至多次提到要跟她老公離婚……所以,再多的錢,再大的房子並不能讓人感到真正幸福。
……
三、做喜歡並擅長的事
很多人的一生都在忙著五子登科,等到退休後才發現:自己的一生,過得疲憊不堪,非常不值得,甚至失去了身體健康,犧牲了那麼多陪伴自己家人的美好時光。這其中主要原因有:
海藍博士訪問過一些企業家、成功人士,關於他們如此有成就感的一生有什麼感想。他們有的說「這一生,忙忙碌碌,真沒意思」,有的說「這一生,什麼都有了,就是沒有了幸福感」。其實,一個人追求成就感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你是否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還是,努力想得到的東西就是為了得到外界的認同和肯定?比如,巴菲特和比爾蓋茨,他們的一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但他們是非常享受並熱愛自己的工作,而不是為了得到外界的認同。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想要體面的工作,想要豪車、想要很多很多錢……我們不見得是非常喜歡這份工作,喜歡豪車,喜歡好多錢,其實,我們背後最想要的是:外界對我們的肯定和認同。這樣的結局就很可能像我開頭講的,得不償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等到老了才發現自己這一生都在為了面子而活,不惜犧牲自己的身體健康和陪伴家人的時光。
人的一生中除了睡覺,70%的時間都在工作。就如前文所講,為了外界的認同和肯定而工作,把一輩子那麼多時間都花在上面是非常不值得的。所以,能去做自己喜歡並擅長的工作,你的每一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幸福的,那麼,你的一生也是非常幸福。
四、和諧的親密關系。
著名的美國婚姻教皇約翰戈對婚姻的研究有40多年,寫下的《幸福的婚姻》中寫到:研究表明,離婚帶來的壞處是「患病率更高、死亡、平均壽命減短4年(你去堅持健身都未必能讓你多活4年)、孩子不幸福」。另外,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70年的跟蹤與調查,結果顯示:一個人一生的身體健康和幸福感中,親密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幸福的婚姻,和諧的親密關系對每一個人至關重要。
就如我上一篇中,「物質的滿足」中講到的,那位住著豪華的復式樓女主人, 錢、大房子這些物質並沒有給她帶來持久的幸福。從她口中能感受到她和他丈夫的關系是非常緊張的,她們兩個人長期冷戰,不說話不溝通,她是一名鄉鎮高中的畫畫老師,每周末回家,她說有時候周末都不想回家,回家就心情不好,和她婆婆關系也不好,兩個孩子都是婆婆在帶。能看出她這種冷漠的夫妻關系讓她感到一點都不幸福。
吳志紅的心理學課中講到,有個有趣的現象:90%的離婚者,跟父母參與到自己家庭中有很大的關系。我認為這跟中國幾千年來重男輕女的思想是有很大關系的。公婆的重男輕女思想以及無邊界行為會給小家庭帶來巨大的傷害。婆婆自認為母憑子貴,極度的寵兒子,等兒子娶媳婦了,婆婆害怕失去兒子就想掌控這個新家庭。於是整個家庭的災難就開始蔓延無數代。
所以,要想婚姻幸福,任何時候夫妻雙方都要秉持這樣的態度:夫妻關系大於一切關系。親子關系、母子關系,都不應該凌駕於夫妻關系之上。要想達到這樣一致的觀點,夫妻雙方需要多次、努力溝通才能達到觀念一致。前提是夫妻兩人必須認同這個觀點,同時意識到這個關系的混亂會讓整個家庭陷入災難。而認同這個觀點的前提是:兩個人必須熱愛學習、共同成長。李笑來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婚姻幸福的終極秘訣就是——夫妻雙方必須共同成長。很多夫妻在生活中常常因為一點小事而引發矛盾,很多矛盾的背後其實是兩個人不同的價值觀。那麼共同成長能讓兩個人的價值觀逐漸的趨同。在生活中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每次我看到一本很棒的書籍,非常贊同書中的觀點,於是我就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想要把它分享給孩子爸爸看看。這個背後的想法,其實希望對方能和我在這方面觀點是一致的,減少以後這方面的矛盾。
總之,和諧的親密關系給人帶來的幸福感是非常持久的,相反,給人帶來的傷害也是巨大的。要想婚姻幸福,總結下來有兩大要點:1、夫妻雙方保持共同成長。2、盡量和父母保持物理距離。(相信很多人看到第2點並不苟同,而我身邊大量的事實證明以及不少權威心理學家的研究數據都證實,不同價值觀的兩代人,物理距離太近,的確會給新家庭帶來很多的麻煩,哪怕同住一小區、保持一碗湯的距離,也好過同住屋檐下。
五、幫助別人
除了親密關系外,每個人還可以去經營的幸福那就是——幫助別人。
人是一個群居物種,人是沒有辦法獨立生存的。在遠古時期,人在打獵的時候是需要同伴的幫忙的,這次你幫他,下次他就會幫你,這樣下來,人的生存率就會大大提高。從幸福的角度來講,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真正的利他才是利己。同時,大量的調查數據也證明:熱愛幫助別人的人幸福感最持久。
總結:以下是幸福的五大要素,而能讓幸福感更持久的因素按排名其實是倒過來的,現代人之所以幸福感匱乏是因為人們總是拚命去追求物質的滿足和感官的愉悅。而恰恰這個所帶來的幸福感是最短的。
前些天聽了一本書叫《活好》,是日本一位名人作家寫的,作者活了105歲,書中講到,人一生要想活好,人生最重要的幾點:1、不要在乎身外之物。2、不要在意他人的評價。3、順其自然。4、永遠保持工作。5、把時間花在他人身上的人才是偉人。仔細想想,這5點和幸福的五大要素基本上是對應的,所以,大道至簡啊!
Ⅹ 什麼是幸福的重要因素
我個人覺得,幸福的重要因素是平平淡淡,家人和睦,團結在一起,過著一種舒心的日子,這種小生活才是最幸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