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幸福論,尊嚴論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是幸福建立在差不多平等的基礎上,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貳』 古代培養的什麼樣的人,現代的人如何
在古代人的眼中,人生而不平等。在現代人的語境中,「人是生而平等的」。
古代先賢眼裡的人民是良莠不齊的樹苗,有的最終成為參天大樹,有的終其一生只能是灌木叢林,但那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本性的問題。那種成為參天大樹的樹苗,是所有人中的一類符合某種「目的」或「至善」的人群,在古代中國,這種人叫做「君子」。 至於為什麼現代人得出與古代人如何截然相反的判斷,並且明眼人幾乎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一個反事實的概念,只能從人就是神這個判斷來理解。啟蒙時期的社會契約論已經將這個觀念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他們描繪的這個世界裡,所有偉大的事物都是人創造的,所有的人類事務都是為了人的幸福而服務。
例如孔子並不認為君子完全是後天培養的,「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論語·雍也》)古代的「幸福論」首先要問的不是一個人能夠得到什麼,而是問一個人知否值得得到什麼。當一個古代人感到自己不幸時,他常常會不自覺地追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德性,而不是首先去問自己是否能力不足。現代人不需要去尋找超越自我的「神」,因為他們自身就是「神」。在社會契約論構建的國家中,國家的目的在於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在這里保證人能夠充分滿足自己的慾望。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說,城邦的目的是使人過上優良的生活,他的意思是,國家是有一個至善的目的,因而古代國家承擔著一種教化的功能,這意味著人性需要提升和拔高。
『叄』 什麼是幸福、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種心態,但更是一種感覺,一種滿足的感覺。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個謎,你讓一千個人來回答,就會有一千種答案.幸福就是自我感覺·別人不知道也無法感覺到。事業、家庭、感情,人人都想一輩子得到幸福。
其實幸福就是你對某件事和某種事物過程的一種滿足。
只有那些知足的人才能最大程度的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