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錢人的幸福指數一定比沒錢人高嗎
有錢人的幸福指數一定比沒錢人高嗎
有錢人的幸福指數並沒有比沒錢人高
幸福感是在生活中日常體驗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而幸福指數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一套標准,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滿足程度大不相同。沒錢的人覺得有錢人生活優越是幸福,那麼有錢人的幸福指數一定比沒錢人高嗎?銀行信息港就此話題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想要幸福要懂得知足
每個人一生的追求天差地別,而每一階段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感知幸福的程度也不相同。曾經一個畢業的學生,生活條件一般,每日拚命的工作賺的錢也就三千塊錢。不久前交了一個女朋友,他的女朋友是一個非常朴實的女孩子,知道他工作累,照顧他、體貼他、關心他。並告訴他兩個人想要幸福的在一起,就要共同進步付出辛苦,錢要一起賺。看著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臉上充滿著笑容,這就說明在這一階段他們是幸福的。這一階段他們對幸福的定位就是擁有愛情。如果愛情夾雜著物質或經濟上的東西,他們之間的幸福感就會降低。還有人一生都在追求美貌,花高昂費用整容,因為美貌得到眾人欣賞的目光,覺得這就是自己想要的幸福。痴情人一生追求一人,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等心上人回頭,為此甘心做牛做馬。一輩子為此拼搏,那麼他一輩子為別人而活,那麼幸福對於他而言,便建立在別人身上。過於執著追逐自己無法擁有的人或事物,偶爾回頭看一看陪伴在身邊的人,自己擁有卻已忘卻的事物。你在仰望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仰望你,想要幸福就要懂得知足!
二、有錢一定比沒錢幸福嗎
有錢的定義是什麼?通俗來講,有車有房有存款。如今有部分女孩感到獨自生活壓力大,或和現在男友一起生活達不到想要的生活品質。因此部分女孩寧願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願意坐在自行車上笑。但事實上即使經濟達到了非常富有的程度就真的會感到幸福嗎。曾經一個同學與男友相戀數年卻拋棄男友,找一個有錢的人結婚。開始的時候自然非常幸福,因為在她眼裡,金錢的分量遠遠大於愛情,也滿足了她的虛榮心,可是十幾年過去了,再問她幸福嗎,她說錢是有了,但卻感覺不到愛。這說明她除了婚後一開始幸福外,之後的生活並不幸福。而我們同樣也可以看到許多相戀多年的人結婚後因為經濟問題發生吵鬧,這說明只有愛情沒有金錢的生活也不一定是幸福的。由此可見,幸福與不幸福並不是取決於金錢,當然也不取決於愛情。主要是取決於人的心態。當人們的慾望無限放大時,永遠得不到滿足。
㈡ 一個人有多少存款才能過上靠吃利息就能生活的日子
靠存款過上吃利息的生活,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理想生活。事實上,靠存款利息生活可能性不大。定期存款利息最高的是農商銀行與互聯網銀行,五年銀行定期存款利息可以達到5%以上。如果就按照5%計算,200萬存款一年就有10萬塊錢的利息。如果在3線以下的城市,每年10萬足夠普通家庭生活。如果是在二線城市,可能每年就需要20萬元支出。如果是在北京、上海與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每年家庭支出恐怕需要40萬-50萬,才能夠過上中等以上的生活。按照5%的利息計算,可能就需要800萬存款。當然,這僅僅是按照現在的物價進行計算。事實上,經濟在發展,錢在貶值,靠存款利息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很難。
歡迎大家討論,你認為人能夠靠存款利息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嗎?
㈢ 如何看待「幸福感來源於存款」這句話
試想,兩個人即便再相愛,當沒有存款時,就缺了底氣,孩子上學受教育要錢,老人生病養老要錢,買房買車要錢,交水電氣費要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錢,才無奈地發現沒有錢是不行的。大家都是普通人,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也不是為了信仰能舍棄世間一切的信徒,都需要柴米油鹽來果腹,還要有一個溫暖的家抵禦風寒。
㈣ 家裡有多少存款才可以做到心裡不慌
這個取決你現在的生活 如果現在你家年收入10萬 有300萬左右就夠了 如果你年收入100萬 最少也要2000萬左右 窮習慣了不怕 怕是你富習慣了突然窮了 你看自殺的那些人 破產了或者股票被套了的死的 其實全部身家比老百姓強多了 只是對他來說很難回來原來的生活了,人都是這樣,貪念用無上限,以前我農村的全家存款幾萬塊 我很快樂,現在存了150萬了還買了房子,可是我越來越怕了,怕生意不好了,怕回到農村去過之前的日子,就算把車把房都賣掉回到農村也有300萬,也算不錯的!可我怕我有一天生意不行了,我也不會回到以前的那個生活了!消費和生活質量一旦上來了,讓你回到之前的那個生活 我想沒有多少人會頂住的
畢業1年,存款不到1W,現在心裡慌得一匹。
對於我來說,存款至少有5w+才能心裡不慌。
五一的時候,牙齒疼得厲害,一大早跑去醫院看牙醫,醫生建議我拔掉3個牙根,根管治療2顆牙齒,種3顆牙齒。
算一筆賬:
醫生說我拔牙齒的價格大約在500塊一顆,3顆就是1500塊;
根管治療,一般的醫院大概要2000一顆,2顆就是4000塊;
種植牙齒,差一點的大約需要10000一顆,3顆就是30000塊。
加起來就是1500+4000+30000=35500。
而沒有存款的我,現在只能選擇分期付款的方式治療。需要分期付款治療牙齒,又進一步導致我每個月要有穩定的收入,想要換工作,也要三思而行。
所以,家裡有多少存款才能心裡不慌,這取決於每個人的生活狀態,身體狀態,年收入。
如果是生活在一線城市,並且需要贍養小孩、老人、還要供房,即使有幾十一百萬存款,可能也會慌得一匹。
如果是生活在3.4線城市,有自己的房子,每月有固定的工資,父母有退休金,也不用贍養小孩,自己和家裡人身體都很 健康 ,可能只有10多萬存款都不慌。
家裡有多少存款才能心裡不慌,對於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感覺農村的話, 真的存款是不多的,是會一直心裡慌的,一直想著掙錢,省錢。就我家情況的話,我媽是特別的重視存款,不捨得從銀行里拿錢出錢,雖然拿也是拿,但是我媽就是很焦慮,怕錢用完了,沒有錢用,所以我媽就一直想著存錢,存款更多她就越開心,越踏實,否則,她就會一直想著掙掙掙,具體的存款數額是很難說的,因為每家情況不一樣,就我自己的話,那也是尷尬,我工作一年多,去年畢業的,大四的時候出來實習,但是我一直感到心理慌,因為沒有錢,沒有存款,我希望今年的目標是存到5萬,但是很難,因為我到現在才只有1萬多,而且要回家,來迴路費,給爺爺外公外婆錢,給爸媽買手機,買東西,沒有啥子錢,所以我雖然每天都在吃,但是特別焦慮,這就是沒錢沒存款的心慌。我覺得只有我在結婚時候有15萬存款,我才會覺得踏實,才會覺得達成了存款目標,才會不慌,因為我一直以28歲前存滿15萬為目標,但是感覺好難,但是也得堅持下。
這個要看一個人的慾望去到哪裡了。有些人,渴望家人生活得到溫飽就可以了,他的想法就非常簡單,只要得到這個保障就可以了。而有些人,在除了溫飽,他要求的還有更多。
家庭壓力大的人,還是蠻看重自己的存款有多少的。以我為例,養兩個小孩,供一套房子,供一輛車,父母的生活費,對於我們夫妻倆的這樣的工薪階層,壓力還是蠻大的。兩人都是打工的,一份固定的死工資,生活中的花費已經佔去很大一部分了,根本沒空餘的錢來存,所以還是挺愁的。今年開始,工資漲了點,車供完了,總算松動一些,存款也慢慢見漲了,今年的目標是到年末,存款有10萬,這樣可能有安全感一點。
一般是銀行利息可以維持最低開銷的金額。比如一個月4500可以勉強維持一家花費,那麼就需要100萬存款,按照銀行利息4.5計算。目前銀行理財定期4.5的也是很多的。
如果你的家庭開銷需要一萬,那麼有200萬存款才可以做到心裡不慌。就算失業遇到變故,還有利息可以維持最低生活費。
在這個浮躁的 社會 很多人有好幾套房子,價值上千萬都不能做到心裡不慌,所以也看每個人的心態,心態不一樣要求也不一樣。
這個沒有深淺吧,因人而定,有的人,家裡一分錢沒有,照樣心裡不慌,有的人,就是有幾百萬存款,也總是覺得心理慌。
我前面在回答「一個四十歲男人,家裡應該有多少存款才不焦慮」提問時,我看很多人回答,自己有幾百萬、五套房子一個門面,心理依然是發慌的,焦慮的。還有一個,說他的存款一個億,也是經常處於焦慮狀態,反倒是,有的人回答,自己四十歲了,夫妻一年收入才五萬,一年還能存兩萬,心理也是樂滋滋的,生活也挺美好的,並沒有覺得焦慮和不安。
所以啊,一個人,一個家庭,究竟有多少存款才不慌,我覺得,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因人而異,因心態而已。
就我個人來看,如今,如果你沒有買大病保險,那麼,家裡還是必須要有一定存款,才做到真的有那麼一天,得個三病兩痛之時,得大病時,不用等死,我覺得,要麼,你有兩套房子,一套居住,一套留著備不時之需,一套房子,在二三線城市,一百平方米,也有一百多萬,如果你真的得大病了,可以用這套房子救命,也許,不一定能夠救好,但至少不用坐等死。
如果你沒有二套房,存款的話,我個人覺得,如果你有憂患意識,至少得有50萬+的存款,心才不會焦慮不安,不會發慌。
當然了,你如果還有其他固定資產,如商鋪、股票、股份等,也是可以換成錢和存款的,同樣不用發慌。
總之,人有禍不單行,我們提前給自己存一點錢,以備用不時之需,心理不慌,是必須的,這個錢,是越多越好,最好是100萬+了。
關鍵是病不起。我有一個朋友,查出來得了肺癌晚期,國外生產有一種靶向葯非常有療效,國內也可以買到,就是沒有進入到醫保,要吃這種葯必須是自費,每月就買這種靶向葯就得花費五萬元,一年就是六十萬。請問在中國有多少家庭能支付起這么昂貴的葯物?它不像買房子,買不起好的,可以買差一點一樣能住,而得了這種病,一旦停葯只有死路一條,所以有多少錢讓人放心安心不發愁,那就要看你遇到了什麼事,如果像這種遇到大病的話,如果沒有醫保政策的支持,按再活20年計祘,家中至少有1000萬的存款,才能讓人安心。
錢不在多,家人治的起病就夠。
錢不在多,孩子上得起學就夠。
錢不在多,買得起房就可以了。
你問我家裡有多少存款才可以做到心裡不慌?
這個問題,真的有點說不好。
前年我大姑生重病,到醫院搶救。醫生說很嚴重,要住ICU,一萬多一天,要自費,住幾天要看病人的情況。
主治醫生跟我大姑父說,現在有兩種選擇:國產葯便宜,進口葯貴,你怎麼選擇?
大姑父問:哪種葯治療效果好?
醫生說:進口葯70%,自費。國產葯40%不到,可以報銷一部分。
這哪是選擇題,分明就是逼命題!
在救親人面前,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貴的、不能報的、效果好一點的。
大姑花了40多萬出院了,後期的康復還有很多未知的費用等著她。
買房、孩子上學、孩子買房結婚******,無窮無盡。
套用王健林的話:先來一個億吧。
我覺得要根據你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和你要選擇什麼樣子的生活,再來決定家裡有多少存款才能安心這個話題
對於一般家庭來說吧,就像我自己家裡一樣,談不上有錢,但也不會不夠用。對於存款,只要夠用,生活質量過得去就可以,存款的話,還是要有的,以備不時之需,畢竟人也會有意外,要保證在你出意外的時候,你的存款能夠承擔起你的意外。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吧,只要平常收入大於支出,每個月稍微有一點點存款就夠了,主要是自己過的開心,就像現在有人說,你是願意坐在寶馬裡面哭還是坐在小毛驢上面笑呢?主要是看你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一般家庭就覺得存款稍微有一點就夠了,能夠應急的那種。就像有些人工資不高,但是生活過的開心,沒有任何存款,自己的生活也只要能正常維持下去,就會覺得很滿足很幸福了。
還有就是一直比較富裕的家庭,對於比較富裕的家庭,我感覺存款不存款的都不重要,你都是屬於比較富裕的了、生活質量肯定很好,肯定不用擔心錢的問題,但是這部分人還是會覺得心慌,沒有安全感。我覺得這類人心慌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存款有多少而感到不安的,肯定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因為你已經很有錢了,不管幹嘛,你都能處理好,並且不用依賴他人自己完全可以勝任。
所以,這個話題沒有準確的答案,因人而異,看你選擇什麼樣子的生活,以及你對於生活的態度。就我個人覺得,錢嘛,夠用就行了。雖然富裕的生活每個人都想要,但是在這這世界上一般的家庭比例還是佔大部分的啦。
- [ ]
楊絳說,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台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正的自己。
這個應該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收入都是不一新的。沒有錢的人,他可能覺得5-10萬就非常滿足,就很有安全感了;但像馬雲、任正菲、王健林等這些富豪來說,則有幾億幾十億甚至幾百億才會有點安全感(請忽略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比如馬雲就說過,這個世界上最容易的就是掙錢。比如王健林定一個億的小目標。
但是這取決於這個人見過的世面、他的格局、還有他對錢喜愛的程度。
所以說一能一棒子都打死。
總之,錢跟重要。
希望對你有用。
㈤ 你覺得自己有多少存款才能心不慌
具體的金額不好計算,但是至少自己的存款要能滿足家庭日常開銷,偶爾生命也能有錢治病,每年還能出去旅遊兩次,即使失業一段時間也能正常生活,達到這幾個標准就不會慌了。
㈥ 當今社會環境下,怎樣的生活稱得上幸福
當今社會中想活得很幸福,其實並不是有車有房有存款,而關鍵是要看自己的心態是不是積極健康,因為無論你多麼的富有,你總會發現總有人比你更富有,無論你多麼的優越,你總會發現還有比你更優越的。
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取決於他對這個世界的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同時也取決於如何來對待自己內心的慾望與現實的差距,我們許多人活著往往就是不滿足,總是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和眼光,而往往放棄了自己的目的和使命,忘記了從生活本質上去尋找陽光和雨露。你需要盡管應有盡有,但是一樣感到很難過很悲傷,或者是感覺活得不順心不如意,這就是因為不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和生活。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不能夠讓自己處於一種非常自然的自在的狀態,那麼你會永遠都處於一種不幸福的狀態,而這種自我感知和自我認識以及對幸福的理解,那麼取決於你的文化層次和你對這個世界的正確的看法。
㈦ 一個人有多少存款,才能避免焦慮
小學的時候,因為爸媽給50塊錢去買東西,結果路上不小心丟了。
哭了一路回去…
因為家裡貧窮,50塊錢可以買很多東西,所以那會覺得50-100很多。
讀了初中後,覺得一萬塊很多很多,因為那會一個星期的伙食費才20元左右,一萬元可以花好久。
大學沒畢業前,覺得10萬很多很多。
因為剛畢業那會工資才4000-5000千塊,得掙多久,多省才可以達到50萬塊。
現在覺得100萬很少,以前總聽人家說,百萬富翁。
其實,現在已經不是百萬富翁的時代了。
怎麼說,也得千萬資產才不會焦慮吧,才可以沒有生存的焦慮吧。
但像我們很多普通人,很難擁有屬於自己的千萬資產。
所以,如果要等到擁有千萬資產才沒有焦慮,那註定焦慮一輩子。
但其實,並不是資產越多,焦慮就會越少的。
焦慮主要來自於資產,但不是唯一,健康,幸福,家庭和睦,心態上的良好,是可以大大減少焦慮的。
有錢人,沒有健康,沒有愛,只有錢,他們也會有另一種焦慮。
所以避免焦慮並不是只有存款的多少,更多的是取決於一個人心態。
擁有1千萬,你和2千萬的比較,你也會焦慮。
但擁有500萬,有人就可以活的很好了,他們注重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心態倍兒好,他們不過度節省,也不浪費。
存款這回事,當然能越多越好,但也不能一味的追求存款,而忽略了其他部分。
因為,如果不懂得滿足,即使給你全世界,你還是會焦慮,會覺得孤獨。
作者簡介:我 是魚菇娘,一個喜歡理財,寫作,插畫的小姐姐,也會分享接地氣的理財和副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