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康德幸福概念如何去獲得幸福

康德幸福概念如何去獲得幸福

發布時間:2022-12-06 06:49:23

①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從倫理學意義上探討

「幸福是(至)善的主觀體驗。追求(至)善即追求幸福。(至)善的實現即是幸福的實現。」[1]「至善就是人生的圓滿,善是通向圓滿之路。」[2]幸福對於個體而言就是人生的某種圓滿,對於人類而言就是社會的某種至善。 「人類在對幸福的永恆追求中進步。人類的一部發展史就是這樣一部對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過對幸福追求而不斷探究人的存在意義、存在方式、存在內容的反思史。這種現實的、活生生的探究史表現在理論形態上,就是幸福思想的發展史,這也即意味著幸福思想的發展史從一個特定側面反映了人類自身的文明進化歷程,揭示了人類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趨向圓滿的求索歷程。」[3]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中,很多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都對幸福作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德行即幸福這是人們對幸福最古老的認識之一」[4]、「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導觀點。早在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就明確提出這一觀點。有「基督教叔父」之稱的塞涅卡更是反復強調,「快樂不應是追求德性的目的,德性本身就是幸福」。 [5]這一觀點認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有德就有幸福,失德便無幸福可言,因此,道德高於幸福,道德是幸福的唯一途徑,人一旦到達道德上的完美,幸福便紛至沓來。這一觀點在西方以古希臘的斯多葛派和基督教倫理學為代表。他們認為,幸福不在於感官的快樂,而在於德性,感官的快樂和財富是身外之物,只有靈魂的完善才能得到永恆的快樂。中國的儒家則認為,幸福主要存在於人的內心,是道德完善的結果。「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只有道德修養和踐履,才能成為道德上的聖人,也才能得到至上的幸福與快樂,所謂「仁者無憂」,「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這種觀點把德性本身當作人生的出發點和歸宿,把幸福當作追求的結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德行即幸福強調在幸福中精神升華的意義,弘揚了人的理性、靈魂、精神在人生價值中的作用,這一點是合理的。但將幸福與德行等同,輕視人的現實物質生活,它的邏輯歸宿必然是輕視人的肉體存在,否認人的現實物質生活權利的正當性、善性,在現實生活中難免成為少數統治者奴役人民的精神工具。」[6]這種觀點的極至發展便是禁慾主義的幸福觀,「我們乃是因希望而得幸福。」[7] 「幸福即道德」是西方思想傳統的突出特點。古希臘思想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宣稱,「幸福是至善」, [8]「幸福是心靈合乎完全德行的活動。」[9]這種觀點認為,幸福就是道德,人們獲得了幸福,也就是獲得了道德,有幸福的人也就是有道德的人,因而幸福要高於道德,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道德的意義就在於幫助人們實現這一目的。這種傳統的特點就在於把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凡有助達到這一目的的才是道德的,幸福主要是人們實現的物質慾望的滿足。這樣觀點往往與利己主義相聯系,從人的「自愛自保」,「趨利避害」的本性出發,論證追求幸福尤其是個人幸福的合理性。費爾巴哈認為,「一切有生命和愛的生物、一切生存著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動就是對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覺的生物一樣,他所進行的任何一種意志活動,他的任何一種追求也都是對幸福的追求」。 [10]「道德的原則就是幸福,而且這種幸福不僅使個人幸福,還要使他人幸福」。 [11]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看到了現實生活中幸福與道德的對立。他認為,人作為感性的存在,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追求物質利益,追求幸福,這是人的正當權利,但人同時又是一個理性的存在者,是道德世界的主體,只追求德行。人的這兩個要求都是正當的,但當它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時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之中。他看到片面強調追求德行與幸福都有局限,於是便企圖在他設想的最高境界——至善中將二者統一起來。至善既是最高無條件的善,又是絕對完滿的東西,因此必須把幸福與德行包含於其中。康德以後,費希特從人的主觀精神出發追求二者的統一,他把自我分成經驗自我與純粹自我兩方面,前者追求幸福,後者追求德行,但人又不斷由經驗自我上升到純粹自我,從而實現二者的合一。但是,無論是康德還是費希特,都沒有找到實現幸福與道德統一的途徑。 「幸福,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由於感受到人生價值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精神上的滿足。」[12]幸福是一個統攝性范疇,它關注人的存在樣式,反映對人現實欠缺的把握,它是人們對人生的反思中完滿的存在,並且,幸福的內容在長遠歷史中有其公度性,它不僅僅是人的主觀體驗。幸福作為人們對生活的感受和評價,不是評價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暫時的愉快和滿足,而是對生活的一定階段或者全部生活作出的總的評價,因而幸福的概念是和人的生活意義緊密聯系的。可以說,人們對幸福的把握是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從個體的角度說,幸福是主體在奮斗中的自我肯定,光有德行而無對德行的自我肯定意識與精神上的滿足感,不能成為真正的善,幸福是自我完善的心理體驗,本身就包含了對人生目的、意義的理解、對幸福的追求過程,就是自覺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人類的文明進化史,就是一部自覺追求幸福的能動實踐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未嘗不可以說,對於幸福的自覺追求是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動力之一」。 [13]注釋:[1][2][4][6][12]. 高兆明. 《道德生活論》[M]. 河海大學出版社 ,1993. [3][13]. 高兆明. 《幸福論》[M].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5][10][11]. 唐凱麟. 《西方倫理學名著提要》[M].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7][8][9]. 周輔成. 《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 商務印書館 (寫於2002年,本人已發表論文節選)

② 什麼是倫理學當前幸福和長遠幸福

西方傳統倫理學中的亞里士多德主義、功利主義和康德主義,都認為「人類道德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幸福」。但是,對於什麼是幸福,幸福與德性之間的關系是什麼,以及如何獲得幸福等問題,卻有不同理解,構成了三種迥然有別的幸福論傳統。

幸福是人追求的最終目標

認為人生總有一個最終目標,是古希臘人的基本觀念。亞里士多德繼承了這種觀念,並進一步提出,人生的最終目的就是「幸福」。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並不是表達人們心理或生理感受的主觀概念,而是表達人們生活狀態的客觀概念,並且可以用客觀標准來衡量這種生活狀態。這個標准從內在而言要求充分發展自己的稟賦,外在而言則要求有一定的財富、和諧的家庭生活和朋友等。

經典功利主義者如邊沁和密爾也把幸福看作人們追求的最終目標,認為其他目標要麼是包含在幸福之中,要麼是實現幸福的工具。但與亞里士多德不同,他們都把幸福理解為獲得快樂或免除痛苦的心理體驗,進而把追求快樂和免除痛苦看作全社會應有的共同目標,把「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當作人類行為和決策的最終目的。在邊沁看來,快樂雖然有不同的來源,但它們在性質上都是相同的,僅在數量上有所差異。密爾則認為快樂不僅有數量的差別,也有性質的不同,人們會為了追求高級的快樂而放棄低級快樂,正如做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要好過做一個滿足的傻瓜。

康德也承認幸福是人們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他認為,人們的道德意志作為一種欲求能力,必然渴望實現某種目的,而幸福正是這種目的,因為「獲得幸福,是每個有理性但有限的存在者的必然渴望,因而是他的欲求能力的不可避免的規定根據」。康德把幸福理解為一種經驗對象,在康德看來,幸福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客觀上它是指人的一切愛好的實現滿足,主觀上它是指人對這種客觀滿足的意識狀態。

對德性與幸福的理解有別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與人的道德德性密切相關。他把幸福理解為人們合乎德性的活動, 「造成幸福的是合德性的活動,相反的活動則造成相反的結果。」 在他看來,德性是人們所具有的一種品質,是一種「既使一個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完成他的活動的品質」。亞里士多德從古希臘傳統的功能(ergon)角度來論證德性,認為德性就是把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或功能完美發揮出來,達到一種優秀或卓越的狀態。這種實現德性的狀態就是幸福。因此,在他看來,一個有德性的人,自然就是幸福的人。

功利主義者也認為德性是值得追求和渴望的。但是他們認為,德性本身並不具有獨立的價值,它的價值在於成為實現幸福的手段或幸福的一部分。正如密爾所說:「在功利原理中,美德並非一開始就自然而然地是目的的一部分,但它能夠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在那些無私熱愛美德的人身上,它就已經成了目的的一部分,並且被渴望、被珍惜——不是作為實現幸福的手段而是作為幸福本身的一部分。」相反,如果獲得德性並不能給行為相關者帶來快樂,那麼人們就不會去熱愛和渴望美德。總之,他們認為德性的價值是由其所帶來的快樂的多少決定的,不能產生快樂的德性沒有價值,也不值得追求。當人們擁有幸福,人們就擁有了德性。

康德對幸福與德性的分析更為詳盡。他認為德性是先天的和形式性的,是人類意志的規定根據,而幸福是經驗的,是人類意志追求的目的,二者不可混淆。如果把幸福當作意志的規定根據,道德就會陷入他律,逐漸變成達到別種目的的手段;如果把德性法則看作欲求的目的,那麼目的就會變得抽象和空洞。康德還表示,雖然德性和幸福性質不同,但二者需要聯結在一起,人們應當在德性的規范下追求幸福。這是因為,從道德的純粹性上講,德性法則本身就是最高的善,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東西超越其上並成為它的條件。而幸福卻是有條件的善,它必須滿足德性法則的要求,如果不以德性法則為前提條件,幸福就可能不是道德的。因此,德性法則和幸福一起構成了「自我酬報的道德體系」理念,康德把這種理念稱為「至善」。根據這種理念,德性作為至上的善,是無條件的,而幸福作為有條件的善,必須以前者為基礎。

如何實現幸福看法不同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的實現至少要包含兩個要素:實現德性的活動和某些必要的外在善。外在善也叫好運氣,它包括健康、財富以及好的容貌、出身、朋友、子女等。之所以說它們是外在善或好運氣,是因為其獲得受外在條件的限制,並不必然為行為者所控制,具有偶然性。亞里士多德更看重德性而非運氣,因為運氣是不由人掌控的,但實現德性的活動卻是人們能夠把握的。他認為,德性不是人們天生就具有的某種氣質,而是通過後天的學習、訓練和實踐才能獲得的穩定的道德品質,具有這種道德品質的人的行動能夠符合中道原則,即「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對於適當的人、出於適當的原因、以適當的方式去做適當的事情」。在他看來,當人們能夠符合中道原則時,就具有了德性,幸福也就隨之而來了,因為幸福就是德性的報償,「德性的報償和結局必定是最好的,是某種神聖的東西和最高的福祉」。總之,在他看來,通過對德性的學習和訓練,所有的人都能夠實現幸福這一終極目的。

功利主義者雖然把幸福看作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但他們並未把幸福理解為行為者個人的幸福,而是與行為有關的所有人的幸福。因此,在實現幸福這一問題上,功利主義者特別注重對幸福的計算或加總排序。這種加總排序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在面臨眾多可能的行為選項時,計算每一個行為選項所產生的苦樂結果,如果一個行為給所有行為相關者帶來的快樂多於痛苦,那麼這個行為就具有道德上的正價值,就可以作為行為的候選。第二個層面是在上述可以產生道德上的正價值的候選中,選擇一個能產生最多快樂,或者其所帶來的快樂與其他選項等量的選項,來作為唯一的行為選項,因為只有它才符合「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一功利主義的最高原則。鑒於這種加總排序或者說苦樂計算在功利主義理論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邊沁和密爾都對其計算方法進行了思考。邊沁表示,對快樂和痛苦的量值的估算要考慮到七個方面,包括強度、持續性、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鄰近或偏遠、豐度(指隨同感覺而來的可能性即樂有樂隨之,苦有苦隨之)、純度(指相反感覺不隨之而來的可能性,即苦不隨樂至,樂不隨苦生)、廣度(即苦樂可以影響的人數)。他認為,在這七個方面中,強度和持續性這兩個指標最重要。密爾重視對快樂的性質的計算,他表示,如果所有或幾乎所有對兩種快樂有過體驗的人,都會選擇其中之一,那麼這種被人們一致選擇的快樂就在性質上占優,以至於其數量上的大小就變得不重要了。

康德認為,雖然幸福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所必然期望獲得的,但僅僅依靠自身的能力,人往往難以獲得想要的幸福。因為幸福作為一種經驗性對象,會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其實現是由許多外在的偶然因素決定的,這是人難以把握和控制的。即便一個人總是遵循道德法則行動,他也無法保證能獲得與其相匹配的幸福,「道德法則並不獨自預告任何幸福;因為依照一般自然秩序概念,幸福並不與遵循道德法則必然地聯系在一起」。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現實中,有道德的人不幸福以及幸福的人不道德這種現象時有出現。因此,康德認為,要保證幸福的實現,就必須假設存在著一個超越於人的無限人格,即上帝,他具有「全善」、「全知」和「全能」的屬性。「全善」能保證他願意給有德者分配幸福,「全知」能保證他精確地知道有德者應獲得多少相匹配的幸福,「全能」則能保證他有能力給有德者分配相應的幸福。總之,在康德看來,只有把上帝設定為道德世界的統治者,才能保證德福一致在其關懷下發生。

綜上所述,亞里士多德雖然很合理地把幸福看作生活的繁榮,但其把幸福看作德性的必然結果的觀點,無法解釋社會上存在的有德者無福和有福者無德的道德困境。功利主義者把實現最大幸福看作道德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原則,這雖然有某種直覺上的道德吸引力,但它也有導致道德工具論,甚至消滅德性的危險。康德雖然較為恰當地論證了德性和幸福的關系,但是他試圖引入上帝來保障德福一致,卻很難為身處現代世俗社會的人們提供指引。因此,對於幸福及其與德性的關系問題,以上三種理論都沒有給我們提供最終的答案,而是給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契機。

③ 康德哲學|實踐與幸福

實踐指在理性范疇內的行為,不是在其他任何或不在理性范疇內的行為。

幸福指沒有牽涉任何外在物質因素上的內心活動,是開心為基礎的純粹內心活動。

人是要有自由的,沒有自由的人就沒有實踐的意義。因為實踐必然是以理性為根據,來實行道德行為(此實行不是被作成的,即被強行而實行的),它必須是由內部命令而實行的,[內部所指崇高的至善],道德行為必須是符合道德准則的,所以若沒有自由就不存有先驗的實踐道德行為,自由必須被建立於知識之前道德之中。知識是不會給人自由的,而是讓知識空出一點位置,讓自由之思想進來。我所說的自由是指它不是站在肉體的角度,而是不只是站在精神上的角度,更要站在實踐上的角度。必須包裹於理性的范疇之內,若不然這種自由只是皮囊,也就是說一個沒有自由的人是不會實踐道德行為的,更不談站沒站上之問題。

知識的產生不是建立於感性的雜多或直觀的雜多,因為它們本身不能夠構成知識,但是只能構成知識的材料。知識的產生是建立於理性的范疇,把各種各樣的感性的雜多或直觀的雜多的材料,按照一定的規則綜合在一起,形成判斷,這才是知識。既然知識是在理性的范疇並且離不開材料的用一定規則地綜合於一起的,也就是它有它的范疇,若越過這個范疇,也就不算為知識,既然如此那麼知識是有范疇的,自然自由是不能建立於它之上的。感性的雜多是儲備了構成知識的材料(感性是感覺,是瞬間性的,由它進一步形成知性)。經驗是由知性構成的。

幸福是每個人都想的,盼望著的慾望。幸福必須建立於快樂上,不快樂的人是不會幸福,但快樂的人未必幸福。因為前者是「不會"快樂的,生活於某種絕望,氣憤之中,而後者卻是偽快樂,也就是滿足於物質而滿足的,只知只有物質才會快樂,此者是「不懂"快樂的。因此幸福不僅有生理上的法則外,必須有內在的至善。

④ 康德幸福觀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最後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文章開始引入前面兩段話,然後敘述康德的幸福觀,第三段結合自己的某個幸福觀,當然要符合第二段的敘述。

⑤ 哲學家認為幸福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取決於我們自己」,並認為幸福是人類生存的最終目標。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衡量你整個人生的標准,是衡量你生活得有多好,而不是把幸福僅僅看作是你通過考試或與朋友出去玩時所經歷的樂趣。

他認為幸福是一個最終目標,而不僅僅是一種短暫的感覺。

亞里斯多德認為,在努力獲得幸福的過程中,以下的所有因素都很重要:

健康
金錢
友誼
關系
知識
亞里士多德認為,你所做的決定是極其重要的。

因此,他認為,與其選擇能帶來即時滿足感的選擇,還不如以能帶來長期利益的方式去做事。例如,整晚不坐在沙發上而是去散步或慢跑。

康德的幸福觀

康德說:「幸福就是滿足了我們所有的傾向」。

但是這些傾向究竟是什麼呢?

康德也承認,我們並不總是知道什麼是對我們最好的,他說:

無法完全確定…什麼能讓我們真正的快樂起來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自相矛盾,但康德認為當你越想快樂時,你就會越不快樂。

想想你有沒有試過努力地去享受一些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呢?

如果有,你就會明白這個理論。

康德說,我們應該專注於以我們認為正確的方式去做事,而不是不斷努力去實現我們認為會讓我們快樂的事情。

這可能涉及:

去幫助別人
出於責任感
盡量做到理性和符合道德
但它不包括:

金錢慾望
為物質財富努力
過於專注於自私的目標
所以,基本的信息是不要沉迷與幸福之中,而是要努力成為一個好人。

當我們做正確的事情時,幸福自然會隨之而來。

⑥ 人怎樣才能得到幸福

我的家是四口之家,爸爸媽媽,弟弟和我,很幸福,至少,我們大家都覺得幸福。

幸福從來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輕巧事,你想看見星星還需要打開窗戶、你想看流星雨還需要等待、你想感受陽光還需要走出房門、你想堆個雪人還需要接觸冰雪,同樣,想得到幸福,也需要給別人幸福。

⑦ 什麼是一種幸福

1,喜歡只是淡淡的愛,愛是深深的喜歡,幸福很簡單,簡單到時間一沖就沖淡。

2,其實幸福很簡單,它就像被你遺忘在牆角的一盆銅錢草,每次你心情不好的時候看見它,它總對你笑。---王廣帥

3,其實一個女人要的幸福很簡單,就是一個男人能給她她想要過的那種生活。不是用金錢物質能衡量的。

4,致那個陌生的你,我們素不相識,但我希望你一切安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幸福很簡單,別把它想太難。

5,幸福很簡單,就是回家的時候敲門,而不是自己在口袋裡摸索那冰冷的鑰匙。

6,幸福很簡單,缺什麼來什麼就好,你不幸福,只是想要的東西太多罷了。

7,不要去奢望沒有的,珍惜現在的。其實有人在關心、愛著你。只是你沒有發現,其實幸福很簡單。

8,小時候,幸福是件很簡單的事情,長大後,簡單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9,仔細想想幸福很簡單。一切只是你把事情看得太復雜。不要讓死板的思想和過頭的奢望壓過了你心裡的滿足。

10,當初之所以笑的天真,是因為要的不多;小時候,幸福很簡單,長大後,簡單才是幸福。

11,我要的幸福很簡單,一個愛我的人…,一間不大的小房子…,一生足矣。

12,幸福很簡單,左手旁一隻碗,右手旁一隻碗,左右逢愛,與子成安。

13,聽說幸福很簡單,簡單到時間一沖就沖淡,曾經的海枯又石爛,抵不過你最後一句好聚好散。

14,我要的幸福很簡單,就是有你在身邊。因為有你在,一切都剛剛好。

15,窮及一生去追尋幸福終不可得,最後才發現幸福很簡單珍惜才是最難的。

16,其實那個時候幸福很簡單,就是櫻桃紅了摘櫻桃,夏天來了捉知了,無聊的時候對著玩具兔子講話

⑧ 幸福,唯其稀有,所以艱澀

作者突破了時間的藩籬,列出了種種可以得到幸福的觀點和方法,(通常這些方法由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們提供),將這些觀點和方法進行分類,並同時從作者的角度和現代的相關研究提供相應的解讀。不過,我更願意「善意地」將書中更為「主觀的」觀點加以忽略,只留下原本的,客觀的部分來與大家分享。我更希望這是一個有著精彩開頭,但以開放式結局收尾的故事——我擔心「主觀」和「權威」掩蓋了這本書本應有的光芒。畢竟在追求幸福這件事上,每個人因其個性和生活經歷,會有不同的看法和選擇,而我相信這些選擇殊途同歸。

亞里士多德和伊壁鳩魯都認為幸福建立於快樂之上,但兩人又略有區別。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首先應該是有「noos」(智性) 的生物。人的快樂不能僅僅止於感官的快樂。對人而言,最大的快樂存在於思考之中,這是至上幸福的源泉:「人的特性,就在於其精神生活,因為精神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主要所在。同樣,這樣的一種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

伊壁鳩魯並不承認人的「智性」這一說法。他主張將對快樂的追求限制在自己允許的范圍內「我們不會什麼快樂都要,我們需要將許多快樂放在一邊,倘若他們日後會帶來不適的感覺。」

二者同樣宣揚快樂的質量與平衡,所有的過度都是應該避免的。

康德認為我們不能一味追求幸福本身,幸福應該來自道德,「做能夠讓你配得上幸福的事情」。在他的眼中,塵世中所謂「完滿而徹底的幸福並不存在,那隻是」想像中的理想「,他相信我們只能期待在死後得到真正的幸福。

叔本華:「我們的幸福取決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叔本華本人的人生就很悲劇,愛情不幸,事業撲街,寫的書還滯銷。無怪乎感嘆「人生就是一個鍾擺,從右到左,從痛苦到厭煩」。叔本華認為幸福應該是在我們本性的存在之中,我們的天性(今天會說是基因)註定了我們究竟會幸福還是不幸。

埃比克泰特(斯多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認為幸福的本質無非兩點,那就是「靈魂的安寧」和「內心的自由」。而要得到幸福,我們需要通過鍛煉(比如冥想)來深刻地了解自我:「無論什麼事情降臨到你身上,你所應該想的就是回到你自身,找尋你自身的能力,用以面對。」通俗的說法就是改變你所能改變的,同時接受你所不能改變的。埃比克泰特不認為要消滅人的慾望,而是要「用意願取代慾望」。本能的慾望奔著快感而去,而明確理性的意願則能夠導向幸福。

蒙田與莊子,這兩位相隔了半個地球且時代相差了2000年的智者,都主張用一種鮮活的,靈巧的思想,一種隨著日常生活的經驗而變化的哲學來得到幸福。

「我們最偉大與光輝的業績,就是生活和諧。」蒙田認為,每個個體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幸福之路。接受生活本來的模樣,而不是接受我們想像的,根據我們意願塑造的所謂生活應該的模樣。

「吾以無為誠樂矣」。莊子不承認非此即彼的兩極論,他認為不應通過理論學習來學習生活,而是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通過身體和精神的鍛煉,這樣才能獲取實踐的智慧。

兩個人都認為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世界和社會,總而言之,他們所宣揚的,是一種:歡迎-接受-放棄-流動-變化 的智慧。

寫到這里,我知道你可能想看一個總結,也許是一比幾位先哲的高下,也許是指出一條絕不令人後悔的幸福大道,但我必須坦誠地說, 我想給大家提供的,是一個「一攬子」幸福計劃,讓大家能夠從中因著自己的天性,選擇不同的道路,而這些道路的終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幸福。

⑨ 西方哲學家談幸福觀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問題的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基於對幸福的不同理解,西方哲學史上有兩種有代表性的幸福觀,即理性主義幸福觀和感性主義幸福觀。

理性主義幸福觀強調理性的作用,主張抑制慾望,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上的幸福。代表人物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康德和黑格爾等人。

感性主義幸福觀強調人的自然慾望,貶低理性的作用,主張在感官的快樂體驗中享受生活。代表人物有德莫克利特,伊壁鳩魯,盧克來修,霍布斯,愛爾維修,邊沁等人。

馬斯洛在兩大派別之間尋求第三條道路的努力,也受到了很大的關注。

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表述了一個理想國家中的幸福觀,「我們建立這個國家的目標並不是為了某一個階級的單獨突出的幸福,而是為了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福」,在理想城邦的建造中,教育和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有了正義的品質。才能夠獲得心靈的健康狀態。

他認為最善良的人和最正義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最惡的和最不正義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柏拉圖認為幸福是可以賦予人的終極完美。他研究了四種讓人羨慕的事情。就是理論的美德,審慎的美德,德行和實踐的技藝。這些事情之所以讓人羨慕,就在於它構成了人的完美性。這些事情本身不是幸福的,但是我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感到幸福。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觀點,也認為幸福的人是有德性的人,幸福的人是至善的追求者,幸福的人是正義的人,幸福的人是能夠節制的人,當然,幸福也需要靈魂的轉向。雖然真正的幸福只有少數人才能得到,但是呢,我們要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因為幸福是靈魂的一種和諧狀態。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幸福是終極目標。他說:每種記憶、每種學科或者每個經過思考的行為和志趣,都是以善為目的的。只有幸福才有資格被稱為絕對最後的,我們永遠只為了它本身而選擇它。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最後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亞里士多德認為要搞清楚幸福的性質,必須首先回答人的功能。世間萬物都有功能,只有理性是人獨有的。當然,理性也有被動和主動兩種情況,人類的善應該是心靈合乎德行的活動。假如德行不止一種,那麼人類的善就應該是合於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的活動,因為至善就是幸福,所以幸福就是心靈和與完全德行的現實活動。

幸福既然是合於德行的活動,那麼什麼是德行呢?德行包括理智的德行和道德的德行。比如智慧,理解,明智是理智的德行,寬大和節制是道德的德行。要獲得幸福,必須讓自己的德行合乎正義。德行可以用來調適情感和行為。

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要避免過度和過猶不及兩個極端,要奉行中庸之道,才容易獲得幸福。在這一點上和中國古代先賢的看法是一致的。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的把握,也有適合不適合的問題。所以要想獲得幸福,還需要親自實踐,付出行動。只有在德行指引下的理性行為,才能讓我們獲得幸福。我們只是躺在那裡做白日夢,幸福應該不會降臨。

當然,幸福還需要我們做許多高尚的事情,需要有朋友的幫忙,需要一定的財富,一定的權利才能夠做到。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有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幸福指數在一定程度和財富成正相關,只有超過一定的數額之後才沒有關聯。

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點有崇高的道德性,也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有利於讓人們通過學習和訓練來增強智慧,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當然現實生活中可能有些幸福和德行是沒有關系的。亞里士多德曾經說,幸福對於兒童來說不是現實的東西,只是一種希望。但我們說飢餓的嬰兒和媽媽的乳汁難道不是幸福?把麵包給一個飢餓的人,他會體會到幸福,無論這個人是不是有德行。

所以亞里士多德是教人們奉行什麼原則做人做事才能成為終生獲得最大幸福的人。

伊壁鳩魯,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曾在雅典創辦學園。他主張人應該按是否有利於肉體健康和靈魂平靜而自由的去尋找和享受人間的快樂,所以趨樂避苦是人的本性。他說幸福生活是我們的天生最高的善,我們的一切取捨都從快樂出發,我們的最高目標是得到快樂,判斷善的標准就是感覺。

當然說快樂是終極目標,不是指放盪的快樂和肉體享受的快樂,而是指身體沒有痛苦,也沒有靈魂的紛擾。

他認為一個人要獲得快樂,必須擺脫偏見,學習自然規律,學習哲學。哲學的目標是追求人的幸福,青年人,老年人都應該學哲學。

當然,人們對於神鬼和死亡的恐懼可能會減少真正的快樂。伊壁鳩魯認為神不管人間的具體事兒,人死後靈魂也消散了,因此人不用害怕神鬼,也就是說是死對於我們是無乾的。

伊壁鳩魯還主張把物質願望減少到最低限度,過簡朴的物質生活,才能使人感到安寧,感到幸福。而且也不要嫉妒他人,就會容易帶來內心的不平靜。他對幸福的定義奠定了人本主義幸福觀的基礎。

他明確反對極端的享樂主義和縱欲主義,承認理性和美德對於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這一點兒和亞里士多德是一致的。

伊壁鳩魯的幸福觀會讓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既然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活著,那麼人活著的意義就僅僅是為了活著。但我們知道,一個僅僅活著的人,如果沒有追求,沒有價值,人的創造性和潛能就發揮不出來,就很難獲得存在感,看不到自己的價值,也很難獲得幸福。

黑暗的中世紀,人們的生活完全受宗教神學思想控制,把感官快樂看成是可恥和有罪的,所以那個時候邊沁把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作為衡量一切善惡是非的標准。

笛卡爾的哲學經常就瓶裝新酒,笛卡爾提到過哲學可以「提供的獲得至高無上幸福的方法。」他認為幸福的生活是順應自身本性的生活,幸福生活建立在正確而可靠的判斷之上。

笛卡爾認為幸福不是至善,但幸福預設至善,並且幸福是至善的後果。享樂不僅僅是感官的快樂,而且應該體現為心靈的所有滿足。

笛卡爾不贊成幸福生活是德性的生活,他把幸福看作是德性的結果或獎賞。他給出幸福的定義是,生活即幸福,就是擁有完全滿足與滿意的心。他把可以帶來幸福的東西分成兩類,一類是不依賴於我們自己即依賴身體與外物的東西,比如榮譽,財富和健康。另一類是依賴於我們自己心靈的東西,比如德行和智慧。笛卡爾主張幸福就是心靈的滿足,心靈滿足是牢固的,唯一值得我們去追尋的,我們也不需要藉助外部的幫助就能達成的。

黑格爾是哲學上繞不過的一道坎,想了解哲學,不妨先看看黑格爾,這個自稱要做哲學「終結者」的人。

黑格爾首先反對了康德的物自體論,認為前人的哲學總是被後人推翻是有根本原因的,因為他們的觀點是靜的,而我要做出來的是動態的觀點,是變化的,辯證論。

這其中不是我們平時說的,一個事物有好的一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它不好的一面,這容易形成詭辯。而康德的辯證是一種看透原因結果的洞察力,舉個例子,因愛生恨,一個人還恨著,這份恨就代表著愛,是一種憤怒情緒,一種得不到渴望的愛的情緒,更可以看成恨的行為是對的不到愛的恐懼,而這是更深沉的愛。

因此生活中我們總是去追求幸福,反過來我們是害怕受到傷害,恐懼壓力,復雜多變的事物,他們會不斷的影響我們,而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同時經歷著壓力,事態萬變,以及傷害,兩者結合成一種新的生活態度,使心態平和,安靜看待事物,從過去到未來的綜合來看,就能有幸福的不同感受。

康德認為,幸福就是對自己狀態的滿足,只要人們確信幸福的存在,期待幸福與追求幸福就是人的本性不可避免的。但幸福也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雖然每個人都想得到幸福,但人類從來不能確定。

康德也認為,幸福和道德不能截然分開,是相互依存的,幸福必須以道德為前提,才有真正的價值。在康德看來,不能因為追求幸福而道德,而應該是以道德的完善而幸福,幸福必須以道德為前提,才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這就提示我們要把幸福追求寄託在道德的范圍內,既要體現人性自由,也要體現出人的尊嚴。雖然幸福是個人的事情,道德是社會的事情,但我們也要把個人和社會有機的統一起來,把自己的幸福和國家的幸福統一起來,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認為幸福是需要的滿足。每個人都有基本的需要,只有需要得到滿足,人們才會產生良好的,健康的狀態,滿足各種各樣的需要,是人一切行為的動機與幸福的源泉,人的幸福來自於需要的滿足,沒有需要的滿足,既不能有生理健康的幸福,也不可能有精神健康的幸福。

當然需要是分層次的,從低到高分為基本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幸福就是在需要的不斷滿足,不斷升華過程中被體會到。

對於一個飢餓的人,有一塊麵包就是幸福的。對於一個孤單的人,有幾個知心好友就是幸福的。對於一個腰纏萬貫的人,用錢幫助需要的人就是幸福……

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但是能夠完成的佔少數,我們大多數在自我實現的路上。要想自我實現,需要具備很多優秀的品質。

馬斯洛通過對林肯,傑弗遜,愛因斯坦,羅斯福,斯賓諾莎等卓越人物的研究,總結出自我實現的人具備的共同品質。

有洞察力,可預測未來。較少的受願望,慾望,焦慮,恐懼的影響,較少受性格決定,不摻雜主觀願望和成見。

對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人際交往中流露真實情感,有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

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具有超人獨立的特性和離群索居的需要。

具有自主性和成長性動機。

對周圍保持好奇和欣賞力。

能夠感受到一種高峰體驗。

對人充滿愛心。

有深厚的友情。

具有民主的精神,願意向值得學習的人學習。

區分手段與目的,強調目的,手段必須服從目的。

富於創造性。

富於哲理,有幽默感。

不落俗套,也不盲目遵從。

其實西方哲學史的這兩類幸福,理性的可以叫做完善主義,認為身上最高貴部分的滿足才是幸福,是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完善,但也不排斥快樂。而另一派就是快樂主義。就像伊壁鳩魯所說,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

中國哲學史來說,幸福是個現代漢語詞彙。中國哲學家對幸福的看法,主要得看他們談論人生境界的內容。

道家比較接近快樂主義,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護好生命的本真狀態,莊子還強調精神的自由,崇尚那種與造物者游,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儒家比較接近完善主義,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貧樂道就是幸福。精神生活上是樂道,物質生活上是安貧。

其實比較一下,他們的差異並不大,共同點都是眾生命,輕功利,重精神,輕物質。

快樂主義者約翰穆勒也說過,幸福就是快樂,但快樂是有質的區別,有層次高低的。一個人只有品嘗過才知道哪種快樂質量更高。

總之,幸福就是體現人價值觀的一個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⑩ 康德在哪本書中論幸福

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他公開說 :「求得幸福 ,必然是每一個理性的然而卻有限的存在者的熱望。」「就我們作為感性存在者的本性而言 ,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的幸福。」 問題是幸福的根基是什麼?對此 ,康德是通過批判經驗幸福論來提出他自幸福主張的。

閱讀全文

與康德幸福概念如何去獲得幸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38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7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3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7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2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3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09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19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37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77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4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6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1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4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1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3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89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6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1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