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幸福學的幸福哲學
幸福學是陳孟雲開創的一門新時代的哲學 ,是一門研究人類幸福的本質規律並總結為一定的理論方法,用以指導人類獲得幸福的應用性科學。幸福學也可以稱之為幸福哲學。幸福學具體理論和應用詳見《中國幸福學研究》網站。《中國幸福學研究》理論的基本內容有一個核心,兩個基本原理和六個基本推論。 第一基本原理,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類為什麼能從一般動物裡面脫穎而出?就是由於人類不斷增強的不滿足本性導致了人類的渴求(求知)欲,以及實踐欲不斷增強,從而導致了人類自身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從而使人類能從一般動物種類中能脫穎而出,成為現在的人類;其他動物,則由於容易滿足,也就難於進步,或進步緩慢。所以人的本性是不滿足。這也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所在。
第二基本原理,幸福的定義。幸福的定義就是: 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第一基本推論,人類的最終追求是幸福。因為人類的本性是不滿足,所以人類的本性就是追求滿足。因為幸福就是渴求被滿足後的結果,所以追求滿足就是追求幸福,所以,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所以人類的最終追求就是幸福。
第二基本推論,人的定義。什麼是人?從人的本性,或者說從廣義上可以講,人是具有不滿足本性的動物。這種定義是從人的共性方面來定義的,其實呢,人類中的任何人,就像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片葉子一樣,與其他的同類都是不一樣的,都是具有其個性的,特別是人的意識。根據馬克思理論我們知道,物質決定意識。因此,關於「人」我們就可以如此定義:人是具有不滿足本性,且具有在特定環境下形成有特定意識的動物。
第三基本推論,人生的定義。 什麼是人生?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不滿足導致了人們的渴求——渴求獲得了滿足——人們就獲得了幸福。根據幸福第一定理我們還知道,幸福的感覺都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每一個幸福的感覺都是會消失的,又因為不滿足是人的本性,所以,人們會繼續尋求新的渴求,尋找新的幸福。如此循環往復,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所以,人生就是人們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過程。
第四基本推論,人是時代的產品。因為人是具有不滿足本性,且具有在特定環境下形成有特定意識的動物。所以人是時代的產品,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一生的所作所為都是時代的影響所致,也就是說,好人,壞人,偉人,小人都是時代的產物,與個人本身無關,只需研究個人的時代背景就行了。什麼是時代呢?就個人而言,時代就是能決定和影響某個人意識的所有客觀環境。
第五基本推論,存在就是真理。因為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東西,所以存在就是真理。
第六基本推論,人類最終追求的社會是和諧幸福社會。因為人類的最終追求是幸福,因為保持人類能持續繁衍也是第一要務,所以能給人類(而不是少數人)帶來持續和諧幸福的社會才是人類最終追求的社會。 是人類(包括人類子孫)的幸福是檢驗實踐的唯一標准。因為人類的最終追求是幸福,所以人類的任何一個實踐都是手段,最終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幸福,為了人類子孫的和諧幸福。所以人類必須和諧發展,去尋求更廣的,更遠的和諧幸福。所以那些為了少數人的幸福而損害多數人的幸福,為了當代人的幸福而損害人類子孫的幸福的實踐都是錯誤的,都是必須加以糾正的實踐。
在此理論基礎之上,《中國幸福學研究》又給出了許多幸福學在社會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和理論創新。比如哲學的新定義,民主的新定義,真理的新定義,感情的新定義,尊嚴的新定義,愛國的新定義等等很多詞和概念更科學,更直觀的新定義。
幸福學具有終極意義
因為幸福是人類的最終追求,所以幸福學具有終極意義。如果站在科學的幸福學立場,就可以對人類所有的行為及其研究這些行為的學科進行重新審定,判明其存在的價值。凡是有助於增進人類幸福的學科,就是應優先發展的 ,凡是與幸福關系不大,甚至損害幸福,或者削弱人類自控能力,助長人類破壞生態系統的學科,就是屬於須控制乃至取消的學科。
㈡ 幸福原理的何謂幸福
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何為幸福。所謂幸福,究竟是一種客觀實體,還是一種主觀感覺?究竟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假如不了解幸福的實質,那麼,努力的方向又在哪裡? 幸福是一種感覺,一個人只有當自己覺得幸福時,才是幸福的。如果他自己不覺得幸福,即使擁有再多,即使條件再優越,能說是幸福的人嗎?怎樣才能獲得幸福感?那就是要懂得知足。知足,方能常樂,即使只有極為簡單的物質條件,也不會影響幸福本身,像孔子那樣,「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而對於貪得無厭的人來說,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也無法感到滿足,也無法因此生起幸福感。
㈢ 什麼叫做幸福
什麼叫做幸福?
佛答:就是當你的心對你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時即是幸福。
禪家對幸福的釋義是:幸福是一叢竹。是竹的清高、竹的虛心、竹的雅緻、竹的實用性,最主要的是竹的平淡和虛無。
我國儒道兩家都著重「祛利」與「忘私」,因此其對幸福的認知略有不同。
儒家所提供的是「道德」,即:己所不欲,勿施與人,不強調自我 ,而去尊重和關心別人。如能做到大家都肯推己及人,人生自然會美好與祥和,幸福自然就無處不在。
道家所提供的是高格調的人生境界,重點在於「欣賞」。叫人有優美的情操,崇尚淳樸、恬淡、飄逸、豁達。叫人懂得愛好自然,使人由欣賞天地宇宙之大,體會到自己的渺小,了解到物慾徵逐之無謂;而又由於愛好自然,及「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對生命的了解,使人愛宇宙萬物,但絕不狂妄的想要把這個宇宙萬物都據為己有。又由於了解自己也正是宇宙萬物之一,而覺得這宇宙與自己為一體,自然而然的就能仁人愛物,仁人愛人,幸福、快樂也就隨即而生。
淺顯的說,只要你懂得欣賞,宇宙間的美好事物就都屬於你。日月星辰何等高不可攀!但只要你欣賞它們,它們就屬於你。從另一方面來說,卻是:無論有多少人欣賞它們,也不會影響或剝奪了你欣賞它們的權利,反而會使你覺得有了更多的同道與同好,而更加快樂與幸福。
由此看來,佛家給我們平和,教我們寡慾;儒家給我們熱情,教我們奮斗;道家給我們境界,教我們超然;所有的這一切,即是幸福的源泉之所在。
看過電影寶蓮燈的人們一定還記得當七歲的小沉香問媽媽什麼是幸福時,三聖母的回答:幸福就是媽媽和沉香在一起!為了追求幸福,母子倆放棄了做神仙的機會而甘願流落凡間;日本暢銷書《失樂園》中的男女主人公認為幸福是愛到極至時失死去,於是他們放棄了別人眼中的幸福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樓下吆喝著清洗油煙機的那對夫婦一邊說笑一邊干著活,休息時倆人依偎著坐在牆角,有時笑看掛著鼻涕的孩子滿地捉螞蟻,有時任由孩子臟乎乎的小手往自己嘴裡塞吃食,他們那一臉的滿足、幸福的樣子曾經深深感染了我,使我常常陷入沉思:幸福是究竟什麼?
一般情況下,人們認為圓滿、平安、健康、富裕、榮耀等等是幸福,反之則不幸。如今,浮躁、焦慮、憂郁、悲觀、自私、功利等現代病正像瘟疫一樣不斷侵襲、困擾著人們的心靈,降低了人們對幸福的認知和感受能力。經常聽人抱怨,別人如何有福而自己如何沒福:別人的房子比自己的大、別人的丈夫比自己的丈夫有能耐、別人的妻子漂亮溫柔、別人比自己有錢……。人似乎總是生活在不如意中,回憶過去,哪怕再苦澀的回憶也總能品出甘甜,幸福與快樂似乎只是昨天與明天,但絕對不在今天。人們實在是沒有意識到:昨天即是曾經的今天,今天在明天終將成為昨天……。粗心的人們在不如意中不知不覺地忽視了自己真正的幸福。
婚姻中的女人,往往裝著幾籮筐也盛不下的牢騷。家裡那個沒用的,折騰了一天才把馬桶蓋子修好,臨了拍拍手說:「給你修好了」。「給我修好了?沒有你的日子,那才叫好呢「。女人說這話時,並不知道許多從圍城裡沖出來的人,正獨守著一間空曠的房子孤獨地感嘆。原來,幸福就是找個人一起吃飯,哪怕是一起吵架。
宋朝杜小山有一首詩,題名為:《寒夜》
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是啊,在人際關系日益淡漠的今天,能夠喜迎寒夜扣門的「不速之客」,並且因此感覺到連月亮與梅花都因有客來訪而相得益彰就是幸福啊;和三五好友,品茗談心或淺斟慢飲、賦詩作畫,那該是多麼令人嚮往的雅事與幸福啊;卧病在床時有人端茶送水是幸福的 ;事業低潮時有人相幫相助是幸福的;失意落魄時有人噓寒問暖是幸福的;困難當頭時有人伸手相攜是幸福的;生命中有金蘭之誼與生死之交是幸福的;家人團聚是幸福的;事業成功是幸福的 ;家庭和睦是幸福的;擁有知識是幸福的;懂得欣賞的人是幸福的;生死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幸福的;只要相愛,就是寂寞地一個人數星星,那也是一種幸福啊!
原來,幸福是唾手可得、無處不在的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是構成幸福的基本元素啊!
黃昏的暮藹中,那對相互攙扶著踟躇前行的老人;那些追逐嬉戲的孩童;那雙嘰嘰啾啾歇落林梢的雀鳥;那朵羞答答的並蒂蓮,在我眼裡,無不都已幻化成了永恆與幸福的象徵。恍然間發現,其實幸福與快樂原本時時存在,人們只是缺少一份找尋和發現它的心情而已。
「生活的道路上,難道只有額頭的汗水,身上的荊棘,僕僕的風塵。隱隱的苦痛,而沒有愛情和早晨?」西班牙詩人阿萊桑德雷梅洛鼓勵那些處在失望中的人們:命運的盾牌是雙面的,一面是失意,一面是困惑,翻開另一面,你就會找到幸福、快樂。不管是昨天、今天還是明天,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保持一份平和心境,即使走進濃蔭遮蔽的森林,你也會透過樹葉的間隙汲取到陽光與雨露;傾心與發現快樂,你就會在春寒料峭的季節中,品味到那抹嫩芽帶來的驚喜,聆聽到大自然的音韻;懂得尋找幸福,你才會在放眼碧波盪漾與晚霞流失間感受到一份愜意和悠然。
有人說:命運給我顏色,我正好開個染坊;命運給我一地碎玻璃,我何不將它們製成可以跳天鵝舞的水晶鞋。能夠對命運有如此感悟的人,相信生活中的幸福必定比比皆是.
幸福其實真的就是一種感覺。
一個幸福的人不是由於他擁有的多,而是由於他計較的少,懂得發現和尋找,且具有博大的胸襟、雍容大雅的風度。很多時候,幸福就是這么簡單,像野草一樣蔓延瘋長,像空氣一樣彌散於每個空間,只要你留意,得到它其實很簡單。人所處的環境不同 ,但凡福禍相依,苦樂摻半,只要從容處世,看淡得失,積極努力地發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福的感覺就會接踵而來的。
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時空的分秒間……
㈣ 幸福心理學理論有什麼內容
1、幸福容的定義,2、中外古代和現代對幸福的學說,3、幸福的體驗是什麼,4、幸福的特徵(表現形式),5、幸福感的差別,6、幸福感的發生機制,7、與幸福感關系密切的內外因素,8、幸福指數與測量,9、幸福社會的理想模型研究,10、當前建設幸福社會的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來很多因素會讓我們的自幸福感流失。從現在開始變得更加積極、更加重視我們的幸福生活,同時它也是一種行動西方心理學家稱之為幸福竊賊。就是說有些小偷在我身邊,偷我們的幸福感,幸福心理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是一種觀念,它希望我們可以改變舊有的觀念主要是憂愁、郁悶、焦慮、壓力、畏懼、憤怒、怨恨、嫉妒等等,我們一些負面的情緒讓我們良好的感覺流失了。不光要這樣的認識,更需要我們的行動。幸福是多樣的,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幸福,關鍵在自己的感知和體會。《幸福心理學》分為三個篇章,分別從幸福是什麼、實現幸福、擁抱幸福三個角度就影響幸福感的各個因素如人格、心態、情商、逆商、愛情、目標和時間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心理學理論上的闡述。
㈤ 幸福學的原理
當代人學家張榮寰2007年11月重新定義「幸福」和推論了幸福原理:幸福是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幸福是人與人激情的熱流從心河馳向愛之深海的溫馨;是善良人的單純。當人們付出責任的汗水,其額頭必然散發出幸福的光芒。為幸福學的產生奠定了論論基礎。
以下是根據張榮寰2008年相關學術中闡述和總結的幸福原理:
1.幸福不是宗派神學的禁慾體驗,也不是禮教理學的享樂感受,更不是金錢地位的無限慾望,而是信念和嚮往實現的人格滿足。
2.幸福來自從我做起的祝福, 即來自每個人由衷的祝福,只要你選擇首先祝福他人,幸福就從此開始蔓延。這種蔓延將使你的身心都發生變化,從思想上無私的給予,而首先達到了人格上的滿足。這種滿足將引領人的命運發生根本性轉變,即便你是個不幸的人,因著習慣性的祝福他人,幫助他人實現幸福,就會得到相應的幸福。
3.幸福來自依靠,最直接的是依靠自我人格的提升,將人格、生態、產業和一切公共事物賦予理性,最有價值的幸福就此誕生。人的幸福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淑女,是新君子和諧共進的結果。人與人相互正面的影響,將提升這種響應的滿足感,這種他人或者自身帶來的滿足感就是幸福。我就是你的幸福,因為你就是我的幸福。彼此確指的是什麼?只能是人格的升華、生態的凈化、產業的更新。
4.幸福是自我人格影響的正面結果,幸福不是以往社會的剝削壓迫,也不是災禍人格的謬誤思想,偏激情感、野蠻意志、低賤個性,而是人格社會的為真理信仰、為命運修養、為幸福負責、為統一開放、為未來優先的公益意識和行為。是幸福人格的正確的思想、仁愛的情感、文明的意志、高雅的個性、光明的行為。
5.幸福是與生具來的使命,幸福不是有可能實現的想像,而是奔赴偉大榮譽之路的忠實感情;幸福不是隨波逐流或者任性施威的情慾,是幸福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合理的生活過程、文明的風尚和逐步完善的幸福生活,幸福的幸仰是與生具來的使命。
6.幸福是價值觀的實現,只有幸福觀念才能引導和導引幸福,幸福實現人生目的,社會價值。理智支配慾望,敬業壓倒苟安;道德消長於真理,利益增減於人格。如此意志,過去賢聖有之,今日之世人則更易掌握,失敗有加,非入卑微,信仰丟棄,方墜低賤。宇宙之悠悠,衰微只及肌膚;人格之拋卻,頹廢必致靈魂。真理之漠視、冷漠、懈怠、過敏、懦弱、喪失自信、定史生活乏味,意氣如灰;專制、壓迫、野蠻、違背責任心,讓社會動盪,生態失衡!一旦擁有正確的幸福觀和應用獲得幸福的原理及其方法,就會產生有價值的幸福。
7.幸福是生命樂趣的抒發,幸福一旦繼續,博愛般的奇跡就會久盛不衰。學習的是榜樣、垂範的是德行、宏揚的是永負責任、知恩報恩、合理的是生活過程;誰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人,誰的激情在燃燒著歲月、誰的時代就會來臨、誰的幸福就會來臨!
8.幸福是正視人生的信仰,幸福的信仰一旦被漠視,人格便會墮落,社會便會倒退。玩世不恭,自以為是,自暴自棄,假公濟私,先己後人油然而生。社會公眾不能安居樂業,自然災害不斷,人生悲劇難料,人的發展堪憂,即便是宗教精英,抑或政治英雄,皆不免災禍之憂苦,傳媒之笑柄,更淪為後代之罪人!然則,只要以幸福人人的人格標准進行人的修養和行為,以合理的生活過程進行社會的行政,將幸福的信仰進行到底。如此人人修養,不管是個人,還是種族,乃至整個人類,只要以幸福的信仰精神去正視人生,就一定會實踐獲得幸福的基本方法:即幫助任何能觸及到的人獲得幸福!
9.幸福是終極信仰,一切信仰終極目標是一種人格的最終滿足,或者說超越暫時的幸福,以一種階段性的幸福狀態表現一個人的信念乃至步入最後永恆幸福的大門時所證明自身認同真理的正確性。對此,古今中外的哲人雖有各自的表述與理解,但卻證明了不幸福的人千差晚別而幸福的人只有一門,那就是融入到自己的信仰當中去,以一種人格滿足來給予愛,回應愛。
㈥ 幸福有哪幾方面的內容
《尚書·洪範》中提出幸福的5個方面的內容:「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終命。」
這樣的幸福,你能說沒有物質上滿足,沒有精神上的感受,沒有道德的考量嗎?所以,中國人的感覺向來是很直接、很周全的。
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是我們必須大力弘揚的。
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是建立在物質決定論基礎上的,認為人們對幸福的看法,既與他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理解分不開,也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條件決定的。
共產主義道德學說中的幸福觀與以往其他的幸福觀存在本質的區別:
一是強調個體幸福與集體幸福的對立統一。
集體幸福內含著個體幸福,個人幸福的實現依賴一定的社會條件;
二是堅持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辯證統一。
物質生活的幸福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但離開精神生活的幸福,一切幸福就失去了保障;
三是注重幸福與道德的有機統一。
幸福是在道德的生活實踐中實現的,背離道德的生活實踐,產生不了真正的幸福。
這里思考的重點是幸福與道德的關系。
從邏輯思維上看,道德與幸福的關聯有4種可能的情況:一是道德與幸福完全一致;二是道德與幸福毫無關聯;三是道德高於幸福,幸福成為道德的偶然性附屬物;四是幸福高於道德,道德成為謀取幸福的工具之一。
如果說道德的深層含意,就是遵道守德。
那麼,其淺層含意,就是規范人類的行為,使之沿襲正確的准則,以互利性為基礎,或者是以利他性為基點,處理人們之間的關系。
在利他性前提基礎上的所作所為,其實,也是給自己奠定了未來幸福的基礎。
這是從這個角度講,換一個角度講,遵守道德也是獲取幸福的必要條件。
㈦ 幸福原理的幸福原理及其源流
幸福是個人對生活的一種主觀感受,它以能夠引起幸福感的客觀條件為基礎。但客觀條件僅僅是基礎,相同的條件,每個人的感受卻差異巨大。因此,人的思維方式極大的影響對幸福的感受。然而,在感受和基礎條件的平衡方面,仍然有普遍和共同的規律可循。
人們客觀生存條件的差距如果以金錢計算的話,差距數以億計。但是足以引發人們幸福感的基本條件,卻只以千百而論了。在生存條件趨同的人群中,幸福感的多少取決於人的性格和思維方式。
當然,客觀條件決非限於金錢。與個人幸福相關的還有健康、愛、天倫、友誼、等重要的客觀因素。這些因素有時候用多少金錢都換不來。幸福是天人合一的東西,天是客觀條件的總和,人就是你自己的精神,准確的說是人的思維方式。
㈧ 幸福的原理是什麼
每個人對幸福的詮釋都是不一樣的,我認為,幸福就是人自己內心深處的那種愛的感覺
㈨ 幸福有哪些定義
這也是一個眾說紛紜的概念。
這里主要從倫理學范疇來考察。
如果按照人們現在達成的比較理性的、具有比較完整意義的共識,對幸福的概念應當作如下的表述:所謂幸福,是「人們在社會的一定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於感受或意識到自己預定的目標和理想的實現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種內心滿足。」
在這個定義里,至少有幾點需要注意:
一是幸福首先是個體的一種「內心滿足」,是一種主觀感受。
因此,幸福的價值意義,不僅是個體的一種主觀意圖,重要的是某種意圖得以實踐之後的感受。
二是幸福的發生是建立在個體對幸福的預期的基礎上的,在某種幸福感發生之前,是因為他心中有預定的目標和理想。
只是這種目標和理想的實現或接近才引發了幸福的感受。
三是幸福關涉的實質內容包括物質生活領域和精神生活領域兩個方面。
當然,物質生活的幸福與精神生活的幸福是否始終需要保持強烈的一致性,二者可不可以背離,是需要具體探討的。
即精神生活的幸福可不可以建立在物質生活的不幸福基礎之上?僅有物質生活的幸福,但同時遭受著精神生活的不幸福,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幸福?歷史上,確實引發了許多的思考。
具體的生活實踐中,人們不可能按圖索驥般地按照如上所述的幸福涵義去追求對幸福的把握,人們沒有這樣的耐心。
顯然,人們對幸福的認識與把握很早就出現了,由此所形成的幸福觀也是精彩紛呈的。
在西方倫理學史上,最早對幸福做理論上探討的是古希臘思想家梭倫。
他認為幸福不是由財富決定的,還需要有德行。
梭倫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幸福不是單純的物質生活領域的幸福感,還需要與社會道德倫理要求相符合。
而道德倫理上的滿足更在精神領域,所以,幸福應當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
在中國倫理學史上,對幸福的理解與把握,一如中國哲學思想的思維傳統,重在人們的情感與感受,缺少理論上的邏輯推理與嚴密的體系。
幸福的涵義主要表現為個體對現實生活的主觀感受,它可能是物質生活上的,也可能是精神生活上的;可能有明確的倫理道德指向,也可能自始至終就沒有倫理道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