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幸福的標準是什麼
幸福,是一個抽象的詞語,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准。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覺得幸福的標准就是:
家人身體健康,和和美美。家庭是我們回歸的港灣,無論外面怎麼風吹浪打,只要想到還有一個平靜美好的家,就會很幸福。
有一個我愛的,愛我的人。愛情,說出來都覺得很美好。有一個共同奮斗,風雨扶持,相濡以沫的愛人很幸福。
有自己的夢想,追求。不是說沒有夢想的人生還有什麼意思么,有時候我們雖然被生活中的挫折弄的很煩躁,會有所失意,但我們要堅持自己的夢想。
有追求生活才有奔頭,有奮斗才有進步。
有三兩知心好友。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失去朋友,有些事情不能與同事說,不方便與家人說,這時候朋友就是我們最好的傾訴對象。而與朋友在一起相處,會讓我們暫時忘卻生活中那些煩心事,好像回到上學的時候一樣。
❷ 什麼樣才叫幸福什麼回答
幸福一詞,全是由文人坐在屋裡邊用腦袋想出來的一個詞。真實中不存在。
只不過幸福這一詞,來源是有根據的。
比如,打麻將打撲克:
有人今天手氣很好,老抓好牌,從而就贏了。這個今天老抓好牌,就是有幸運的人。
如果這個有幸運的人經常抓好牌,可以達到幾年都是這樣的程度。那麼這個人就是有福之人了。
文人見到這個幸運和福氣的人的狀態,就編出了幸福一詞出來。
實際上就是偶爾走一次好運氣,被稱為是有幸運的人。
而經常甚至老是走幸運的人,就是有福氣的人了。
因此人是有幸運和福氣,這兩個狀態的。
可是沒有幸福狀態的人存在。
從而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什麼樣的狀態是幸福的。
所以通常情況下,一提到什麼是幸福,更多的解釋是享福。也就是享福了,就是幸福。
而享福在文字文章中表述的就是,自己啥都不必干,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人伺候著,走路坐轎子被人抬著,有用不盡的錢,想要啥就有啥,用啥都用最好的,可以任意打罵別人,而別人還要巴結他保護他。
也就是找個有書讀有報刊看,聽聽曲跳跳舞彈彈樂說說詩,有最高級的飯菜吃.有最高級的衣服穿.有最高級的汽車坐.有最豪華的房子住.有幾千個億,幾萬個億的錢,誰都得看他的臉色行事,聽他的話扶持他伺候他。也就是幹活由別人干,享福由他自己享,這樣就幸福了。甚至想抓誰就抓誰,想殺誰就殺誰,就幸福了。
只不過更多的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妻妾成群的皇帝。但是不能做皇帝的活,太辛苦,太操勞太勞累了。
本質就是農民採的山珍海味由他享受,工人製造的最頂級的藝術品歸他擁有享有享用。工人和農民如果不給,那麼就可以抓他們把他們殺了。如果做不好.采不好,就把他們抓起來關進監獄整治他們,讓他們終生受罪。
這就是編出幸福一詞的人的,幸福一詞的意思。
❸ 幸福的真諦是什麼
幸福沒有標准,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樣;有人說,幫助別人、解救他人於危難之中就是一種幸福;有人說,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孩子出息了也是幸福;有人說,全家安康團圓、和睦生活就是幸福,不愁吃不愁穿、陞官發財好運連連就是幸福;有人說,幸福就是百萬幸運大獎砸中腦袋、紅顏知己左右相伴……
其實,在風雨兼程的人生路上,對每個人來說,一生都在叩擊幸福之門,都在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幸福。上帝是最公平的,他給每個人一個幸福密碼去開啟幸福之門。但是有些人一輩子追求幸福,到頭來也沒找到幸福;有些人自以為很幸福,其實他根本不懂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更多的人是無法認識自己擁有幸福,往往在幸福的時候把握不好,讓幸福過早離開了自己。這些都是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破譯幸福密碼,也就不可能打開幸福之門。
幸福是一種心態,有錢未必是幸福,無錢未必不幸福。幸福是一種豁達的心態,幸福來源於生活的輕松與滿足,以及對於未來充滿無限的憧憬和希望。對於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而言,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窮有窮的幸福,富有富的幸福。正所謂「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窮的幸福就是知足常樂,富的幸福就是樂善好施。富有並不一定都幸福。生活中許多東西遠比金錢重要,許多東西是用錢買不來的,其中就包括幸福。幸福其實很簡單,人的幸福感覺是和生命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息息相關的。心靈上有了滿足的感覺,便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感受,名人未必就幸福,凡人未必不幸福。羨慕同齡人有房有車有好職業,覺得出人頭地是幸福的要領;風燭殘年,羨慕別人的腳步鏗鏘有力,覺得一切都不再重要,唯有健康才是最可靠的幸福。就這樣,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一邊查閱幸福的定義,一邊揮手將面前的幸福趕開,等到所有的繽紛都變成懷念,才發現已錯過生命中最美的季節,但見來路迤邐,處處開過幸福的花朵。
幸福是一種責任,婚姻未必是幸福,獨身未必不幸福。幸福的婚姻在於忠誠,是一份責任。吃好穿好住好,就是幸福婚姻。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物質財富固然是家庭幸福生活的保證,但絕不是唯一。如果對婚姻不負責任,那麼再富麗堂皇的婚姻,也遠不如獨身幸福。
幸福是一種信念,健全未必是幸福,殘疾未必不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常人無法理解和去實踐的醒悟。坐在輪椅上的張海迪說:「即使翅膀折斷了,我的心也要飛翔。」直面生活的勇氣、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信念,能戰勝身體的殘缺,缺陷對人常常有意外的幫助。苦難鑄就了他們不屈不撓的性格,他們比健全人更渴望得到尊嚴,他們身上具有一種所向披靡的精神,也許在別人歧視的目光下壓抑太久,隨時可能迸發出驚天動地的力量,創造出一番令人驚嘆絕頂的成功!幸福無限,只存心間。只要我們自愛、自尊、自強、自信,我們就會常常體驗到幸福。讓別人得到和擁有幸福,往往就是自己的最大、最長久的幸福。
人海茫茫,願每個人都緊握幸福的密碼,開啟人生的幸福之門。
❹ 幸福的標準是什麼
幸福是沒有標準的,幸福就是一種感官
的東西,是個人的感覺決定的,有些人認為有錢不愁吃喝就是幸福,有些人認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幸福。有些人是覺得每天能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就是幸福。幸福這個詞就是個人的感受,我認為是幸福沒有標準的。
每個人理解的幸福都不一樣,但是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幸福是自己懂得滿足得來的,如果不知足那麼永遠都不會幸福的,比如你有很多的錢了但是你還想要更多的錢,這個時候你是感受不到幸福的意義的,你的眼裡就只有怎樣能有更多的錢了。
幸福屬於一個舒適的代名詞,我認為只有感覺到舒適了,是從心中真正的感覺到了舒適愉悅,那麼幸福就悄然而生了。有些人就算每天工作很忙很累,但是當回到家中,有溫柔善解人意的妻子的一碗面那也是幸福。有些人家財萬貫,但是家不和那也不會幸福,所以幸福沒有標准。
❺ 什麼是幸福感(日知錄/全面解讀幸福感)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活著,然後希望獲得更好一點。活著就是要滿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點就是要滿足社會和精神需要。
怎樣才算滿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滿足的極限。追求幸福,作為人的目的和權利,具有恆久而又常新的意義,同樣,對幸福問題的研究也具有恆久而又長新的意義。
從古至今,學者們從未終止過對幸福問題的探索。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先哲們就在探求人類幸福的途徑,當時的術語一直沿用至今。
幸福是一個多學科的命題。它涉及到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哲學的很大一部分內容都嘗試著對「何謂幸福生活」的問題進行定義。心理學側重於對這種心理狀態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討。
自1967年Wanner Wilsion撰寫《自稱幸福感的相關因素》以來,源自社會學的認知幸福感模型與源自心理學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綜合成了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理論模型,占據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詞。
在研究的進程中,不同學科的學者根據自己探究的出發點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觀點和理論。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幸福是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是由需要(包括動機、慾望、興趣)、認知、情感等心理因素與外部誘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心理狀態。幸福感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物質生活水平從總體上看,不斷地提高,人們夢寐以求的「豐裕社會」似乎成為現實。然而,與此同時人們對生活的心理體驗問題逐漸顯現稱呼來,幸福感的研究也應運而生。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幸福感再次成為國內研究的熱點。
幸福感是一種個人感覺,他取決於個人對生活、工作和社會的綜合滿意程度。理解並幫助人們獲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目標(Seligman 2002)。積極情緒是幸福的一個方面,積極情緒體驗不僅能夠反映個人的幸福,而且有助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如歡樂可以強化社會支持網路,可以引導藝術和科學工作的進行,創造性地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滿足可以使我們產生審視自己生活狀況的願望。
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可以用新的更積極的方式來看待我們自己和我們周圍的世界,所有這些都可能引發更深層次的積極情緒。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進創造性、提高生產力並且有助於長壽。有人認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類和人生的最重要課題,並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研究幸福感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因素將是學者們終身的責任,為人類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論支持和引導。
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與幸福感在文獻中沒有做過區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為長期被通用,似乎淡化了二者的區別。
我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區別幸福與幸福感:
第一,幸福是客觀的,如家庭美滿、工作順利、身體健康等實實在在存在的現象,帶有客觀性,而幸福感是對幸福的體驗,是個體對自己所處境地的評價,帶有明顯的主觀性,「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一個例子;
第二,幸福是他評的,即某人所處的境地幸福不幸福是由他人或者社會評價的,而幸福感是自評的,是每個人對自己狀況的評價。例如,社會發展到現在,基本上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要,但是,人們對生活狀況的評價不一定與之相應,如別人認為某人很幸福,可他自己並沒有認為自己幸福;
第三,幸福不一定針對個人,還可以針對人生、人類,而幸福感是針對個人而言的,即幸福感是每個具體的人體驗到的幸福的感覺;
第四,幸福屬於哲學范疇,幸福感屬於心理學范疇。
主觀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從早期對幸福感的哲學理解到主觀幸福感的現代科學,幸福感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演變。早期的幸福感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論和思辨色彩,僅局限在哲學層面,早期的幸福感概念只涉及情感幸福感和認知幸福感層面。幸福的分類歷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外界標准界定的幸福,認為幸福是基於觀察者的價值體系和標准,而不是基於行動者的主觀判斷。如「Aristotle」將「價值」看做判斷標准,「Tatarkiewicz」將「成功」作為判斷標准。第二階段是以情緒體驗界定的幸福,認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緒體驗,通過比較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何者占優勢來進行判斷。第三階段是個體自我評價的幸福。認為幸福是評價者個人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評估,這就是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就是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准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從內容上講,主觀幸福感是人們所體驗到的一種理想的(或非常滿意的)存在狀況,它涉及了特定社會條件下人們生活的主要方面。其核心概念與操作指標就是生活滿意、正性情感與負性情感。主觀幸福感重視個人主觀評價,重視個人主觀感受,對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評價有著重要的影響。
主觀幸福感的理論
遺傳以及特質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具有快樂或不快樂的基因素質,這是由於神經系統先天個體差異造成的。明尼蘇達大學Tellegen(l988)等著名的雙生子研究發現,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撫養長大的同卵雙生子的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個家庭中撫養長大的異卵雙生子要高得多。還發現40%積極情感變化,55%消極情感變化及48%生活滿意感變化是由基因引起的。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環境只能解釋22%積極情感變化,2%消極情感變化及13%生活滿意感變化。但基因對SWB的影響不是直接的,基因因素通過影響人的行為,增加經歷某種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種情境下,使某類獨特行為反應更可能發生,從而影響SWB。
人格—環境交互作用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格與環境交互作用影響SwB,Diener(1998)等人提出三個SWB交互作用模型。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認為,非獨立變數的變異來源於個人,情境和二者交互作用的變異。一些人對積極情感反應的心理傾向性強,積極事件的發生會帶來更加強烈的幸福感。
幸福感需要人格和環境相結合才能產生。外傾者和神經質者對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敏感性不同正是這一交互作用的例子。外傾者對正性刺激反應強度高於內傾者,若情境當中存在愉快條件,就可以獲得不同的幸福感水平,在中性條件下,外傾、內傾者的情緒體驗相似。
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幸福感經歷了外部影響到內部決定的發展軌跡,內部因素如人格,歸因方式、自我效能、自我意識、等對幸福感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其中,人格會通過影響對遺傳、生活事件、經濟和社會關系等外部因素的認識進而影響到SWB。外部因素如遺傳、經濟狀況、生活事件、人口統計學變數、社會關系。當個體對負性事件進行歸因時歸因於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原因要比歸因於內在整體的和可控的因素體驗到更多的主觀幸福感。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開始認識到外部因素對主觀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的影響。幸福感在一定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他的穩定與性格特徵高度相關。布萊德博發現善交際與正性情感密切相關。
沃森和克拉克認為具有神經質和外向型人格特徵的人分別具有體驗負向情感和正向情感的天生敏感性。張興貴、鄭雪的研究結果顯示,神經質與負性情感正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和正性情感負相關,外傾性和嚴謹性與負性情感負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和正性情感正相關。神經質是主觀幸福感最有力的預測指標。雖然各個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的事,健全人格是擁有高水平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相反,由於壓力而產生的身心疾病和行為問題,都會降低人們的幸福感水平。
此外,壓力應對也是影響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壓力應對的三種形式控制式、支持式、迴避式中控制式為最佳應對方式。其核心是主動針對不同壓力作出反應,如有效的時間管理等。支持式能有效緩解壓力對一個人的傷害,其核心是利用個人或社會的資源支持來對壓力作出反應。迴避式是消極的忽略或迴避。
總之,一致的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的外向性和神經質在不同的文化形態下均可以對於個體的幸福感進行預測。人格特質可以預測10年後的主觀幸福感。
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休閑活動的滿足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比其他變數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更為密切。參加日常的鍛煉能降低焦慮、抑鬱,增加自尊。
此外,積極參加群體社交或志願者活動,也具有強化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愛丁頓等曾指出休閑通過文化、經濟和社會的重要力量對人類的幸福、健康和生活的滿足感產生重要影響。還有研究發現,存在中年危機的婦女、老年人、失業者等社會群體,休閑活動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另外,主觀幸福感海域文化因素有關。Schimmack(2002)等人指出東亞人對於快樂和不快樂的中庸態度可能是根源於亞洲的哲學中的辨證思維,而歐洲和拉丁美洲人則更傾向於快樂的情感。
主觀幸福感研究的局限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呼籲增加諸如「控制感」、「自尊」、「自我觀念」、「自主」、「自我價值」、「目的感」、「自信心」、「自我效能」、「力量感」、「社會的支持」等指標以豐富與完善幸福感的評估體系,而不僅僅局限於情緒與認知層面,這樣才能正確評價幸福感,揭示幸福感的本質。主觀幸福感(SWB)的另外一個缺陷就是指標(主要有生活滿意、正性情感以及負性情感)太少,信息量有限,不能滿足心理健康評價、生活質量研究日益增長的實踐需要。Diener本人也意識到這些問題,他認為在幸福感研究與調查中要使用諸如自尊或價值觀這樣一些指標,以彌補主觀幸福感的不足。
幸福感的整合模型
幸福感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是主觀與客觀、快樂與意義、發展與享受、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幸福感的概念不能僅僅包括對生活滿意度的評價,還應該包括人生價值以自我潛能的發揮,包括對社會的貢獻和與社會的融合程度,這樣才能正確、全面理解與揭示幸福感的本質。因此,現代幸福感研究必須實現整合,必須從更高層次,系統地、辯證地、科學地理解與研究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屬於研究人們對其生活評價的行為科學領域。主觀幸福感理論模型在心理健康、生活質量、社會指標研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大量研究揭示: (1)高主觀幸福感具有很多優勢,不僅使人身心健康,而且能夠延長人的壽命。(2)全世界的人們都認同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性。甚至那些相對不太幸福的人們也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幸福很重要。(3)主觀幸福感高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4)除了經濟和社會指數以外,主觀幸福感也是評價生活質量的一個主要方式。事實上,主觀幸福感能反映國家狀況的各個方面,而其他的測量都不能。和客觀測量結合起來,主觀幸福感提供了評價社會的必要的信息。
盡管如此,主觀幸福感反映的人的主觀體驗和內心感受,並不能把握幸福感的全部內涵與實質。
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但是它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60年代臨床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發展。其強調個體在面對挑戰時有意義生活和自我實現的潛能,認為幸福是客觀的,不以自己主觀意志轉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成就,是自我潛能的完美實現。基於這種思路,心理幸福感強調人的潛能實現。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模型是人的心理機能的良好狀態,是人的潛能的充分實現。
Ryff於1989年提出六維度心理幸福感模型:(1)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對自我持有一種積極態度;承認並接受自我多方面的品質,包括好的和壞的方面;對過去生活持積極態度;(2)機能自主(autonomy),具有自我決定和獨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種方式思考或行動的社會壓力、由自我內部調節行為、用個人標准評價自己;(3)生活目的(purpose in life),生活有目標,並有一種方向感;感覺現在和過去的生活有意義;持有給予生活以目的的信念;有生活的目標和方向; (4)人格成長(personal growth),有一種繼續發展的感覺;看到自我在成長和擴展;敢於嘗試新鮮經驗;有實現自己潛力的感覺;不時看到自己和自己行為的進步,更多反映自己知識和效率變化; (5)積極關系(positive relationswith others),與他人有溫暖、滿意和信任的關系;關心他人的幸福;有強烈的感情感染和親密感;懂得人際關系的給予和獲得;(6)環境控制(environmentalmastery),有能掌握環境事務的感覺、能控制復雜的外界活動、對環境提供的機會能有效利用、能選擇和創造適合個人需要和價值的關系。
社會幸福感
SWB與PWB都以個體為中心,而社會幸福感更關心個體對社會的貢獻和融合。社會幸福感起源於經典的社會混亂與疏遠的主題,源自社會學理論中個體和社會的統一思想。
Keyes發展出多樣化可操作性的社會幸福感維度:(1)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指個體相信自己屬於某一團體並且和其他成員一起分享團體的共同利益; (2)社會貢獻(social contribution),指個體對社會貢獻的自我感覺,個人是重要的社會成員,給世界創造價值的信念等;(3)社會和諧(social coherence),指對社會充滿興趣並且認為社會是可以理解和預測的; (4)社會認同(social acceptance),積極看待和接受他人;(5)社會實現(social actualization),指對社會發展和社會潛力的信心。
已有研究對幸福感要素模型進行了驗證,並肯定了心理幸福感六要素理論和社會幸福感五要素理論,社會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實證研究中已獲得證實。社會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等級相關高達0. 44,社會幸福感的測量同樣也與傳統的情緒幸福感的測量(情緒和滿意度)有明顯區別。
Ryff曾經負責了一項幸福研究項目——美國中年人調查( the Mid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MIDUS),目的是評估成年美國人的健康與幸福,這是目前僅有的對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的全面調查實證研究,為當前和將來對幸福感的研究提供廣泛的原始資料,並構成了幸福感研究的標准理論模型。
♥我心語♥
幸福感研究趨向
構建幸福感整合模型,編制整合模型的測評工具,促進幸福感理論的深化與應用。主觀幸福感(SWB)、心理幸福感(PWB)與社會幸福感(SWB)三種視角,從主觀到客觀、從個人到社會,構成了幸福感理論模型的完整風貌,形成現代幸福感研究中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❻ 現代年輕人幸福標准
現代年輕人幸福標准
現代年輕人幸福標准,大家如今的努力就是想讓未來的自己過得幸福美好,其實想要成為幸福的人是非常的簡單的,但是每個人對幸福的標准和定義是不一樣的,以下分享現代年輕人幸福標准。
現代年輕人幸福的標准
一、農村有個家
二、城裡有套房
三、有輛自己喜歡的車
四、雖不是大富,日常開支後有存款
五、父母雖漸漸年長,但身體健康
六、伴侶不一定好看,但很顧家
七、孩子不一定很成功,但很孝順
其實幸福很簡單只有9個字有家回,有人等,有飯吃。所謂的歲月靜好,不過是家中的那碗熱湯,和始終為你點亮那盞燈。
幸福是一種滿足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也有各自不同的幸福,普遍有那麼幾種:
一、是有飯吃,有錢花,有房住,農村有地種,城市有工作這就是幸福。
二、是有房,有車,有錢這才是幸福。
三、是子孫滿堂,兒女雙全,家庭和睦。這才是幸福。
四、是妻子漂亮賢惠,兒女學習優秀爭氣,有房有車,月月有工資這就是幸福。
五、是住別墅,開豪車,開公司當老闆就是幸福。
六、是平平淡淡,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樂樂這就是幸福。
七、是心情舒暢,心平氣和,坦坦盪盪,這就是幸福。
八、是一日三餐,早晚健身,享受生活這就是幸福。
九、是忙於工作,熱愛讀書,勤學苦練,勇於創新,勇於挑戰。這才是幸福。等等還有很多不同人群享有的幸福觀。
總之,不管是那種類型的幸福,那隻有一種幸福,就是自己感覺滿意和滿足的生活,或者是生活方式那就是幸福。這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享受人生和生活的幸福。
怎麼判斷一個人幸不幸福
一、經常面帶笑容
「讓這個世界燦爛的,不是陽光,而是你的笑容。」生活就如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如果你想要它對你微笑,你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對它微笑。有人說:「經常面帶笑容的人,運氣一般都不會差。」事實確實如此,每一次看到那些面帶微笑的人,霎時間心也跟著陽光起來。突然發現,身邊每一位愛笑的朋友,他們的日子都是過的風生水起,浪漫無比的。
二、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越是幸福的人,往往越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他們清楚地明白:「人生終究是自己的,何況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又何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呢?」別人誇獎你奉承你,你不會因此年輕十歲;別人無視你甚至嘲笑你,你也不會因此而變傻變笨。他們知道,這個世界只有三種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其他的事,與我何干?
三、不把時間浪費在恨任何人
幸福的人,往往明白:人生最大的修養是寬容。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讓,不會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諷人之缺,責人之誤,而是察人之難,補人之短,揚人之長,諒人之過。在幸福的人眼裡,時間是自己的,與其用大把的時間仇視別人,不如寬容別人也放過自己。遠離所有負面情緒,生活終將教會我們:沒有任何人該對我們的人生負責,除了我們自己。
四、不把精力用在與人談論八卦上
蔣方舟曾說過:「在這個時代,文化變成了一個看似非常喧囂,但其實非常沉默的事情。」看上去人人都在發表著意見,朋友圈和微博永遠不缺熱門話題,但你會發現:幸福的人,往往很少與人談論八卦,因為他們明白:你若芬芳,蝴蝶自來;你若愁悶,則霉運上門。他們更願意嘗試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畢竟能豐富生活的,並不只有八卦。
五、每天至少花10分鍾的時間靜坐
幸福感越強的'人,越喜歡花時間在靜坐上。對他們而言,靜坐是人每天最舒服的狀態,不去想事情,不去有任何動作,在最安靜,清潔的地方,享受著一天寧靜,感受身心狀態。身心躁動時,感受到一次次浮動, 由於靜坐讓它沉澱下來,讓思維可以寧靜而致遠。有位智者也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我們不僅需要一段時間的安靜,到了一定年紀,我們更會享受所有安靜的時光。
六、每天睡滿8個小時
睡眠學專家Matthew Waler說:「有一樣東西,它能提高你的記憶力,增加你的魅力;讓你保持苗條,降低食慾;保護你不得癌症和老年痴呆;不讓你感冒和傷風;降低你心臟病、心梗和糖尿病的風險。會讓你感覺更快樂,不抑鬱,不緊張。這種東西,叫做睡眠。」
的確,睡覺會增加人的幸福感。每天睡滿8個小時的人,精力會更加充沛,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瑣事時,也會更加得心應手,煩惱也就自然少了。
七、培養一兩個興趣愛好
明末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有興趣愛好,才能顯出一個人的真性情。有興趣愛好的人,會感到更加幸福。當他沉浸在自己的愛好里,全身心投入,就暫時擺脫了生活的瑣碎,渾身散發著光芒,這光也會感染周圍的人。古人講「由藝進道」,有益的興趣愛好可以滋養生命,使一個人精神富足。
八、經常和朋友交流談心
你工作再忙再累,它不會在你生病時給你體貼和溫暖,而你的朋友們會給你。幸福的人,往往會經常跟朋友交流談心,開心時,和朋友們一起分享,快樂便會加倍; 難過時,向朋友們傾訴傾訴,煩惱便會少了許多。科學研究也證明,有意義的交流是提升幸福感的良葯。不交流,心結還在,人自然抑鬱不開心。多溝通,心結自然解開,人自然就輕松!
❼ 什麼是幸福幸福的含義是什麼呢
幸福對每個人來說定義都不一樣,即將餓死之人有一碗剩飯既是幸福,而有些腰纏萬貫之人天天山珍海味也未必幸福;即將凍死之人有一件薄衣加身既是幸福,而某些達官貴人天天溫柔鄉里也未必幸福。
5、成就感
幸福的是一種成就感。當兩個考試剛剛好及格的人在一起,他們一起努力將分數漲到80分,那麼這個過程就非常幸福,因為這個過程非常有成就感。
幸福涉及到文化、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人對幸福的追求不同,但是相同的始終是這種積極的心態;有意義的快樂;積極的投入;良好的環境以及有成就感的感覺。總之,簡單快樂就幸福。
❽ 幸福的標准什麼
我覺得不存在絕對的幸福,只是存在相對的幸福,即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來講,幸福也是有層次的。
首先,在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人看來,你可以過有吃有穿有房子住並有父母關懷的生活,那就是幸福
其次,對於這一層次已經滿足的人來說,你有吃有穿了,但卻是生活在危險當中時,能夠與家人安全的生活在一起,對於自己年老的生活已經有了保障,這也是幸福
再次,再你有了上述的兩種生活之後,你又有了感情的需要,你需要有父母的關愛,朋友的友愛,以及戀人的愛情,對於滿足前兩個條件的人來說,有了這一條就是幸福。
第四,如果你一開始就生活在前三條的基礎上,那你就會不滿足於現狀,你想要獲得周圍的認同,得到他人的肯定,那這是你的幸福所在
如果你是生活在上述四個條件之中,那你就會想得到自己的認同,即實現自我的價值,自己認同自己的行為,能夠實現自我的價值,那就是你的幸福。
上面對幸福的五種層次,其基礎並不是在有錢這個前提上體現的,是根據一個人內心的滿足感來決定的。
其實,追求幸福只是人們在有閑時打發時間的一個最有效的工具,希望你我都能活在幸福之中,而不是去追求幸福
❾ 幸福的概念是什麼
幸福是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
,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倫理學標准概念)
1、定義
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條件和活動趨向和諧的生活狀態。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怪獸.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為對慾望的滿足.
2、幸福的本質
人對生活的滿意感、和諧感。
中國幸福學認為,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由此我們就推導出幸福的六個定律。博弈聖經
一
幸福第一定律——幸福感都是暫時的
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
二
幸福第二定律——幸福感的遞減性及推論
人們得到一個幸福後,那麼人們對同一個或同一類幸福的渴求度就會遞減,當人們再次獲得這個或這類時幸福時的幸福感就會逐漸遞減,當達到足夠多的N次時,渴求度會變為零,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
推論
1
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因為幸福的遞減性,我們進而可以進一步得知,當我們享受過一個幸福N次後,在一般情況下,這輩子,我們是再也享受不到這個幸福了。
推論
2
幸福資源的遞減性
因為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們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有限性,所以,人們能享受的幸福資源是有限的,也是在遞減、減少的。
三
幸福第三定律——人們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獲得的幸福感越大
渴求度是與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那麼人們的渴求度就會相應變大,那麼獲得的幸福感就會越大。
四
幸福第四定律——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
及推論
因為幸福感與渴求度成正比,所以當人們對某事物沒有渴求時(也就是渴求度為零時),那麼,某事物也就不會給人們帶來幸福。
推論一
幸福與金錢沒有直接關系
因為幸福的直接來源是渴求,因為金錢並不能給所有人帶來幸福,所以幸福與金錢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推論二
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次數卻越來越少,幸福感的強度也越來越小。
隨著人民擁有的物質財富的增加,人民的渴求資源卻變得越來越少,所以在物質財富方面人民能獲得的幸福也就越來越少,而且獲得幸福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同時對地球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大。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發展
所得出的結論,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財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獨幸福除外。所以說,如果我們一味地搞經濟發展,結果只能走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老路,最終人民得到的幸福反而會越來越少,這是一條得不償失的發展道路。
推論三
人們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遠遠大於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
渴求既包括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求。我們在關注人民幸福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的往往是人民在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具體表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上),經常忽視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渴求,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思維方法,是一種得不償失的發展思路。
當人民富裕起來的時候,當人民的思想充滿了金錢意識的時候,那麼人民的思想就開始腐朽墮落了,社會就開始沉淪沒落了,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再也找不到了。到那時即使我們比美國人更有錢,比美國更強大,又有何用。金錢是換不來幸福的。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是需要感覺的
幸福是需要有感覺的,如果你的渴求事實上已經獲得了滿足,但當你沒有感覺或感覺不到渴求被滿足的時候,你仍然是不會有幸福的感覺的。
幸福第六定律
幸福感的獲得是需要有愉悅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獲得了滿足,但此時的你如果仍沉浸在其他事件的悲痛之中,那麼此時的渴求被滿足的感覺仍然是難以獲得幸福的。
❿ 人生幸福的標準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其實幸福沒有絕對的答案,關鍵在於你的生活態度。善於抓住幸福的人才懂得什麼是幸福。一直以為感受幸福是件很困難的事,那是一種燈火闌珊處的境界。經過歲月的流年以後,才明白,幸福其實很簡單,只要心靈有所滿足、有所慰藉就是幸福。 健康的活著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幸福是什麼?其實很簡單。一杯淡水,一杯清茶可以品出幸福的滋味;一朵鮮花,一片綠葉,常常可以帶來幸福的氣息;一間陋室,一卷書冊,可以領略幸福的風景。幸福不僅在於物質的豐裕,幸福更在於精神的追求與心靈的充實,幸福是一種感受,一種意識,是柔風拂面的愜意,是玫瑰盛開的芳香,是遠外掠過湖面傳來的小夜曲。體驗幸福,要有一顆純正的心靈,要有懂得欣賞自然,甘於淡泊的智慧,要有寵辱不驚,縱橫天地的氣度,名譽和鮮花常常帶給功名顯赫得人物,然而物質的幸福常常是被人看中,更甚於精神的幸福。這個世界有人喝茅台而優,有人卻飲白開水而樂。貧賤夫妻往往能相濡以沫,富貴人家的夫妻卻常常怨偶。幸福往往離不開健康得體魄,愉快的心情,幸福往往離不開必要的物質生活保證,但是局限於物質的幸福始終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幸福是流放者的歌,惟有知音才能懂得蘊意。幸福是精神的充實,心靈的寧靜,靈魂的坦盪,其次,才是物質生活的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