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什麼是幸福慾望

什麼是幸福慾望

發布時間:2022-11-22 02:01:41

『壹』 幸福的概念是什麼

幸福是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
,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倫理學標准概念)

1、定義
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條件和活動趨向和諧的生活狀態。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怪獸.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為對慾望的滿足.

2、幸福的本質
人對生活的滿意感、和諧感。
中國幸福學認為,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由此我們就推導出幸福的六個定律。博弈聖經

幸福第一定律——幸福感都是暫時的
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

幸福第二定律——幸福感的遞減性及推論
人們得到一個幸福後,那麼人們對同一個或同一類幸福的渴求度就會遞減,當人們再次獲得這個或這類時幸福時的幸福感就會逐漸遞減,當達到足夠多的N次時,渴求度會變為零,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
推論
1
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因為幸福的遞減性,我們進而可以進一步得知,當我們享受過一個幸福N次後,在一般情況下,這輩子,我們是再也享受不到這個幸福了。
推論
2
幸福資源的遞減性
因為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們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有限性,所以,人們能享受的幸福資源是有限的,也是在遞減、減少的。

幸福第三定律——人們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獲得的幸福感越大
渴求度是與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那麼人們的渴求度就會相應變大,那麼獲得的幸福感就會越大。

幸福第四定律——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
及推論
因為幸福感與渴求度成正比,所以當人們對某事物沒有渴求時(也就是渴求度為零時),那麼,某事物也就不會給人們帶來幸福。
推論一
幸福與金錢沒有直接關系
因為幸福的直接來源是渴求,因為金錢並不能給所有人帶來幸福,所以幸福與金錢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推論二
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次數卻越來越少,幸福感的強度也越來越小。
隨著人民擁有的物質財富的增加,人民的渴求資源卻變得越來越少,所以在物質財富方面人民能獲得的幸福也就越來越少,而且獲得幸福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同時對地球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大。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發展
所得出的結論,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財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獨幸福除外。所以說,如果我們一味地搞經濟發展,結果只能走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老路,最終人民得到的幸福反而會越來越少,這是一條得不償失的發展道路。
推論三
人們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遠遠大於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
渴求既包括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求。我們在關注人民幸福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的往往是人民在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具體表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上),經常忽視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渴求,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思維方法,是一種得不償失的發展思路。
當人民富裕起來的時候,當人民的思想充滿了金錢意識的時候,那麼人民的思想就開始腐朽墮落了,社會就開始沉淪沒落了,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再也找不到了。到那時即使我們比美國人更有錢,比美國更強大,又有何用。金錢是換不來幸福的。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是需要感覺的
幸福是需要有感覺的,如果你的渴求事實上已經獲得了滿足,但當你沒有感覺或感覺不到渴求被滿足的時候,你仍然是不會有幸福的感覺的。
幸福第六定律
幸福感的獲得是需要有愉悅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獲得了滿足,但此時的你如果仍沉浸在其他事件的悲痛之中,那麼此時的渴求被滿足的感覺仍然是難以獲得幸福的。

『貳』 幸福和需要 ,慾望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幸福和慾望之間所夾帶的,是彼此兩人的心。 彼此有對方。 那是幸福和慾望都能獲取。 或者另一方心裡並沒有多少心想,只是單純的需要慾望,那幸福談及不到。 很多人這樣、

『叄』 幸福和慾望哪個更重要

謝邀。遲復為歉!

這個問題問得好,可回答透徹卻不易。伊人憐夢在此淺嘗,願互學探討。

在回答本問題之前,我們定會想到:

幸福是什麼?伊人憐夢認為,幸福應該就是一種時間較為長久的情緒感受,它有兩層含義:一是對生活的滿足,二是自然而然地接受持久愉悅的心情。

而慾望則是人本能的感官願望。既然是人的本能,慾望於人來說是永無止境,也永無滿足的。慾望的千姿百態,伴隨著生命蔓延而發展,除非生命的終結,慾望絕不止息。

慾望可使人幸福,也可使人痛苦;可使人成功,亦可使人失敗……現實生活中如此事例,絕不勝數。總之,對慾望的正確把控是得到幸福的前提,所謂知足者常樂,是也!為了所有的慾望的滿足,永無幸福可言。

由此可看出,幸福比慾望更重要。

雖然幸福離不開慾望,但慾望永遠代替不了幸福,這正是慾望的本性使然。人的生活中,離不開慾望,或許,有了慾望,才有追求。但過度的慾望,則成了貪婪,慾望的膨脹和貪婪的追求,必然離幸福逐漸遙遠,或許,無止境的慾望成了幸福的利劍。

這是否為幸福和慾望之間的關系?歡迎各位友友釋正!

『肆』 什麼才是幸福呢

許多人就是這樣認為的,說幸福只是個人的主觀感受,自己覺得滿意就好。這當然也有道理,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覺得自己不幸福,你當然不能說他是幸福的。但是,自己覺得幸福,就是幸福嗎?有一種狂喜型的妄想症患者,整天樂呵呵的,比誰都快樂,你不會說他是幸福的人吧。有人虛擬了一個裝置,叫快樂體驗箱,你進到裡面,繫上安全帶,接通電極,就會獲得各種強烈的快樂體驗,不但有感官的快樂,比如品嘗各種美味,還有栩栩如生的奇遇和艷遇,比如和美女談情說愛。你也許願意體驗一下,可是,讓你長期在裡面生活,你願意嗎?一定不願意。可見主觀感受是幸福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在想像中,人總是把自己最強烈願望的實現看成是幸福,但是,願望是因人而異的,同一個人的願望,也是因時而異的。講一個笑話:有一回,我動一個小手術,因為麻醉的緣故,手術後排尿困難。我站在便池前,尿脹得厲害,可就是排不出來,而我旁邊那位先生嘩嘩尿得流暢,那個時候,你猜我心裡想的是什麼?我想的是:這傢伙太幸福了。不久後,我也能嘩嘩尿了,但我會因此感到幸福嗎?當然不會。這個例子比較可笑,但很說明問題。人往往這樣,一樣東西,沒到手的時候想得要命,到了手不過如此,預期中的幸福感會大打折扣。所以,天下很難找到真正認為自己幸福的人。

那麼,幸福完全是客觀狀態嗎?你一定見過這樣的人,他擁有的外在條件是許多人羨慕的,但他自己並不覺得幸福。所以,外在條件再好,如果不轉化為內在的體驗和心情,也不成其為幸福。

所以,正確的說法是,幸福是主觀感受和客觀狀態的統一。

『伍』 什麼是幸福幸福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1、定義

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條件和活動趨向和諧的生活狀態。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怪獸.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為對慾望的滿足.
4〉幸福的原理
幸福不是宗派神學的禁慾體驗,也不是禮教理學的享樂感受,更不是金錢地位的無限慾望,而是信念和嚮往實現的人格滿足。以下是根據當代人學家張榮寰相關學術中闡述和總結的幸福原理:
1.幸福都是人生某種重大目的得到實現的心理體驗:一個人無論要獲得什麼幸福都不會一次達到,或長或短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奮斗才—達到幸福的彼岸如果我們依據幸福實現的這一特點,又可以將幸福分為過程幸福和結果幸福兩類。但是無論就幸福的定義看還是從分析的各種幸福來說,幸福都是人生某種重大目的得到實現的心理體驗,這似乎意味著幸福都是一種結果,都是結果幸福。因為目的屬於結果范疇:目的是預期結果,是為了實現的結果。所以,幸福也就是達到了某種預期結果的心理體驗,這樣看來、幸福似乎只存在於結果中,而並不存在於過程中,因而過程無所謂幸福,幸福都是結果幸福。
2.德性幸福比非德性幸福更為純粹和高尚:立德是一個人做個好人、有道德的人、品德高尚的人的道德需要得到滿足的幸福,是完善自我品德、實現自己的道德潛能的需要、慾望、目的得到滿足的幸福。因此,一個人的德件幸福與他的美德是同一的:有德就有福、有福就有德,或者德就是循環就是德。德性幸福與美德是—回事,對於意志完全由德性支配的人來說,有德性的行為始終是最大的幸福和喜悅,即使它並不帶來外在的幸福,即使它反給他的肉體;帶來磨難。斯賓諾莎的規則是適合於他的,幸福不是為德性准備好了的,而是由自身的德性帶來的。」與之相對,非德性幸福則是以美德之外的東西為目的的幸福,如追逐金錢、名利、地位等等。這種幸福與美德是兩回事:德不是福,有福雖須有德、有德未必有福;美德在這種幸福納擁省者那裡只是取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他們追求的。很明顯,德性幸福可以是一種利他幸福。因為一個人要做一個好人、高尚的人,只有去做好事、高尚的事;而無私利他無疑是最高德性倖幸福。
3.創造性幸福顯然高於消費性幸福:幸福可分為創造性幸福與非創造性幸福,如果用伊格內修斯的術語來解釋,就是消費性幸福。這里的消費性是指消費、使用別人的創造性成就或者是消費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例如畢加索繪畫成名之幸福、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問世的幸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幸福等都是創造性幸福。反之,那些欣賞繪畫、閱讀小說、運用科學發明的幸福,則是非創造性幸福,就是消費性幸福。 就這兩種幸福的價值而言,創造性幸福顯然高於消費性幸福。後者隨著消費而逝,不可留存;前者則隨著時間的淘洗愈加珍貴,長存不朽。
4.完滿本性的客觀幸福比極度快樂的主觀幸福更主動:幸福既具有主觀性又具有客觀性。主觀性是幸福所具有的極度快樂的,理性體驗本性,是幸福所具有的主觀形式之本性;客觀性則是人的重大需求的滿足和生存發展的完滿之本性,是幸福所具有的客觀內容之性。普遍的絕對的幸福是一切特殊的相對的幸福之中那些共同的、普遍的、抽象的成分,任何普遍的絕對的幸福卻存在於答種特殊的相對的幸福之中;與此同時,任何特殊的相對的幸福又都包合看普遍的絕對的幸福!
5. 高級幸福源於人類最高級的需要:精神需要和創造性需要:根據幸福的定義和結構,幸福只是就其自身和形式來說,才是一種心理體驗,是—種感情,屬於主觀意識范疇;而若就其內容和實質來說,是一種客觀的東西,是一個人重大需要、慾望、目的的實現和生存發展的完滿。因為主觀意識形式都是被它所反映的客觀內容所決定的,所以,每個人的幸福也都是被它所反映的客觀內容所決定的,被他重大需要、慾望、目的的實現利生存發展的完滿所決定的.
6.幸福是一種特殊的快樂的心理體驗,屬於心理、意識范疇:德漠克利特說:「幸福與不幸居於靈魂之中:」亞里士多德說:「幸福為心靈的活動。」羅斯說:「幸福是—種感情狀態,它與快樂的不同僅僅在於它的永久、深刻和寧靜。當代西方學者理查德「克勞持(NcIlMdhut)也這樣寫道:「幸福是(或至少關涉)心靈的某種狀態。」
1.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實現的一種主體生存狀態。人們在為理想奮斗過程中以及實現了預定目標和理想時感到滿足的狀況和體驗。對幸福涵義的理解因理想,追求的內容不同而不同。無產階級把幸福建立在集體主義基礎上,認為人們的幸福生活,不僅包括物質生活,還包括精神生活;個人幸福依賴於集體幸福,集體幸福高於個人幸福;幸福不僅在於享受,更不僅在於個人的享受,而主要在於勞動,創造和斗爭.
2.幸福(Fortune),美國以經濟報道為主的刊物。1932年創刊,原為月刊,1978年改為半月刊。由亨利·盧斯(Henry Rose)創辦的時代出版公司發行。在芝加哥出版。
因為:1 任何人獲得的任何一個幸福 都存在有一個前提,即渴求。2 任何人獲得的任何一個幸福都是在渴求被滿足或部分被滿足的時候得到的。所以:
幸福的定義就是: 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渴求就是人們希望實現某個不太容易實現的事情的願望。仔細體會一下不難理解,在我們的生活里,在報刊文章,電影電視里每一個令人感動的關於幸福的故事,無不都是主人公在有渴求的狀態下,並且在渴求被滿足或部分被滿足的時候才獲得幸福的。任何人任何一個幸福的獲得都來自於渴求,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摘自:中國幸福學研究)

『陸』 慾望與幸福 - 叔本華

序言

學術方面,除了本行哲學,他還兼習醫學、物理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生理學、骨相學、法律學、數學、歷史、音樂等。從他做學問的態度來看,可知他對這些學科也是「頗有心得」。

一、幸福的分類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超過任何其他幸福,我們真可以說一個身體健康的乞丐要比一位疾病纏身的國王幸福得多。一種平靜歡愉的氣質,快快樂樂地享受非常健全的體格,理智清明、生命活潑、洞徹事理、意欲溫和、心地善良,這些都不是身份與財富所能做成或代替的。因為人最重要的在於他自己是什麼,當我們獨處的時候,也還是自己伴隨自己,上面這些美好的性質即沒有人能給你,又沒有人能拿走,這些性質就好比我們所能佔有任何其他事物重要,甚至比別人如何看我們來得重要。

因此,我們生命快樂的最重要和最基本因素是我們的人格,如果沒有其他原因的話,人格是在任何壞境中活動的一個不變因素。

人自身具有什麼樣的人格,就基本決定了他有什麼樣的幸福水平。

二、熱戀的激情

性慾是一種最激烈的情慾,是慾望中的慾望,是一切欲求的匯集,而且,如獲得個人式性慾的滿足--- 針對特定的個體,就能使人覺得有如擁有了一切,彷彿置身於幸福的巔峰或已取得了幸福王冠的感覺;反之,則感覺一切都失敗了。

被愛者的一切條件和性質,愈能適應或滿足愛者的願望要求則愈能增加力量而已。

戀愛達到更深一層的階段後,他的思想不但非常詩化和帶著崇高的色彩,而且也具有超絕的、超自然的傾向,所以,整個人看起來完全脫離了人類本來的、形而下的目的。

當戀情達到最高度時,這種幻想迸發出燦爛的光輝,如果不能與愛侶結合,即頓感人生空虛乏味,連生命也喪失所有魅力了。此時他對人生嫌惡已戰勝了對死亡的恐懼,有時甚至自尋了斷以求解脫。

你是否有罪?我不想去探尋,也毫無察覺。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我只知道:愛你。

眾所周知,幸福的婚姻並不多,因為結婚的本質,其目的並不為現任的當事者,而是為未出世的兒女著想。

性愛的發生,是男女以未來的第二代為主體在肉體、智慧、道德方面取得互相彌補和幸福的婚姻,更加上精神特性的調和。

希臘俗諺說得好:「愛神啊!你是統治諸神和人類的暴君!」

帶著殺人的弓箭、盲目、背附翅膀,這是丘比特的特徵。翅膀象徵戀愛的善變無常,但這里的「無常」,通常只有在慾望滿足後,引起幻滅感覺的同時才表現出來。

因為婚姻本來就是維持種族的特別安排,只要達成生殖的目的,造化便不再惦念嬰兒的雙親是否「永浴愛河」,或只有一日之歡了。由雙方家長安排、以實利為目的的所謂「利益婚姻」,反而往往比愛情的結合幸福些,因為此種婚約,能顧慮到種種因素條件,不管這些條件何其繁多,至少它很具體而實在,不會自然消失。並且,它總以結婚當事人的幸福為著眼點。

佛教把生存意志的否定,稱為「涅槃」,這也是人類一切認識力永遠不能達到的境地。

第二講 

一、世界的空虛

人受意志的支配與奴役,他無時無刻地無不忙忙碌碌地試圖尋找些什麼,每一次尋找的結果,無不發現自己原是與空無同在,最終不能不承認這個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劇,而世界的內容卻全是痛苦。

我們所經常遇到的痛苦,卻常比所想像的痛苦還要痛苦,只有中年喪妻老年喪子的人,才真能了解它的痛苦會深到什麼程度。在人的心理自然趨向上,我們卻又常易忘記自己過去的快樂經驗,對於痛苦的遭遇卻很少人能磨滅,這就證明人在根源(本質)上原是與痛苦同在的。

我們所祈求的東西在得手之前,

總以為比什麼都好

即到手之後,又不免大失所望

我們是為需求生命而喘息掙扎

永遠成為希望的俘虜

老年與經驗攜手並進,

引導他走向死亡。

那時他所覺悟的是:

這一生的最大錯誤,

是徒然花費如此長久、如此辛勞的努力。

當我們快樂時,覺得時間很快;當處在痛苦時,則覺得度日如年,這也正可證明能使我們感覺它的存在的積極性的東西,是痛苦而非享樂。

最令人雀躍的大喜悅,通常在飽嘗最大的痛苦之後。

當我們沒有享受或歡樂時,我們總是經常痛苦地想念它。同時,在痛苦持續一段長時間,實際已經消失,而我們不能直接感觸到它後,我們卻仍是故意借反省去回憶它。這就是因為唯有痛苦和缺乏才會產生積極性的感覺,因為它們都能自動呈現。反之,幸福不過是消極的東西,例如,健康、青春和自由可以說是人生的三大財富,但當我們擁有它時毫無所覺,一旦喪失後,才意識到它們的可貴,其中道理正是如此,因為它們是消極性的東西。總之,我們都是在不幸日子取代往日的生活後,才體會到過去的幸福。

我們怎能相信當一個人死亡時,某一東西本身便消滅了呢?人類直覺地知道,當這種情形發生時,這只是時間中的終結現象,只是一切現象形式中的終結現象,事物本身即物自體根本沒有收到影響。我們都覺得,我們並非任何人從「無」中創造出來的東西。從這里便產生一種信念,即雖然死亡可以結束我們的生命,但是無法結束我們的存在。

你愈是明顯地感覺萬物的脆弱、空虛和夢幻,便愈是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內在 生命的永恆性。因為只有與此相反時,上述萬物的性質才是顯然的,正如只有看著不動的河岸而非船隻本身時,才能看到船行的速度一樣。

萬物只有一瞬間的逗留,又匆匆走向死亡。植物和昆蟲在夏天結束它們的生涯,動物和人類則在若干年後死亡,死亡始終不倦怠、不鬆懈地進行它的破壞。

『柒』 從價值觀上說,什麼是幸福精神生活能用什麼標准來衡量

幸福,人的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一種狀態, 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的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狀態,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幸福劃分為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每個維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將淺層次的快樂轉化為深遠的滿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對於幸福的詮釋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幸福,每個人的處境不同,工作環境不同,在每個人的心理有著的幸福也不同。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幸福慾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9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4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39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7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1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8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5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