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民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幸福感的提升,從根本上說離不開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因此要貫徹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生產,保證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居民收入。
(2)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為調節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提高居民幸福指數提供製度保證。
(3)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之間分配關系,增強公民幸福感。
(4)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強化稅收調節力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協調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5)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要充分發揮財政對增強公民幸福感的巨大作用。
『貳』 如何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
1、切實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經濟收入的增加是幸福感提升的基礎,經濟收入因素依然是制約居民幸
福感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要以提高人們的幸福感、滿意度為目標導向大力發展經濟,進一步轉變經濟發
展方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環境、過度競爭為代價單純追逐經濟發展與收入增長的舊有模式,逐步建立與人們
幸福感、滿意度提升高度融合、高度一致的新發展模式。需進一步加快調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
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並注重二次分
配的公平性。
2、做好社會保障、
『叄』 怎樣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用政治題方式答)
一、經濟常識角度1.完善分配製度,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幸福並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還得讓公眾感受到社會的公平。完善分配製度應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兼顧效率與公平,必須正確處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關系。這有如此才能使人民的幸福感真正得到提升。2.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中國民生指數課題組目前對全國發展水平不一的24個城市4800名居民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影響中國居民幸福感的19個因素之中,前五名依次為家庭和諧、健康、子女教育、生活安全和醫療服務。這一調查結果反映出,政府應當加強宏觀調控,為居民創造良好的社會保障條件。二、哲學常識角度1.物質決定意識。幸福感的獲得首先來自於物質生活的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越來越重視精神和情感的追求。2.堅持全面的觀點。幸福感的獲得不僅僅是依靠物質享受,人要幸福,還需要精神追求和情感支持,三方面都要顧及。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幸福感屬於社會意識范疇,城市的經濟增長速度並不能完全代表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程度,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主觀幸福感的高低,往往取決於很多與經濟無直接關系的因素。4.正確價值觀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次兩會正當「十一五」與「十二五」交替之際,政府關注民生,「幸福熱」的話題,折射著民眾對新的幸福、更加幸福的追求,同時也折射出政府的價值觀更加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政治常識1.國家的職能。全國人大代表張曉燕:在身體健康、衣食住行無憂的同時,還希望今後的生活更加舒心、安心、放心和對未來有信心,這是有幸福感的重要指標。為此國家應該積極履行好經濟職能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等相關職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2.公民政治權利的行使。不少網民認為,幸福感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安寧的治安、優美的環境、富足的生活,還包括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權利的行使。政府除了滿足公民的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之外,還要滿足民眾自由、平等的政治需求。保障和實現公民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權益,人們才會有充分的生活幸福感。
『肆』 如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首先要改善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經濟狀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為此,要改變單純對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的「GDP崇拜」,主動調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目標,要把更多的政策和資源投向民生,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促進由國富到民富的轉變,實現民富國強。要努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保障水平,為人民群眾編織結實細密的社會保障網路,優先解決人民群眾生存保障的基本權益問題,解除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體面尊嚴和有保障的生活。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要求人們的經濟活動不僅要創造物質財富,而且要創造精神財富,必須注重人們的精神消費。在物質生活資料不斷豐富的基礎上,人不再成為物的「奴隸」,而是能夠把更多的「閑暇」時間用來進行文化消費,邊娛樂、邊陶冶性情、邊獲得知識,通過各種教育和文化活動把娛樂和知識的獲取結合起來。人的消費除對物的消費外,教育消費、文化消費等精神消費將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未來社會的消費,應該是人的消費過程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過程的合一。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必須努力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滿足人們的生態環境需求。人類社會的進步與人類得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緊密相連。社會愈進步,人類對生態環境需求的質量要求也愈高。生態環境需求是隨著現代經濟社會進步而變化的自然需求,本質上也是一種社會需求。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科技革命,其目標是為了實現生態與經濟、社會與環境、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互補、協調發展。很顯然,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與人們的快樂幸福的增加,與對生態環境的全面需求不可分離。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關鍵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公共服務能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政治經濟事務,實現自己的價值。規范權力運行與增加經濟收入一樣影響著幸福感。「權力規范、公共服務」是影響人民群眾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公正規范的行政行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務,讓社會公平正義得到貫徹,人民群眾的幸福更加有保證。
『伍』 國家怎樣做才能提升民眾的幸福感
一、提高國民收入,控制物價。讓國人達到相對富裕。二、減少貧富差距,消除階級分化。三、做好社會公益保障,例如:教育、養老、保險、就業等一系列問題。防止其商業化。四、完善法律,做好相對公平。提高國民素質五、其它的暫時沒想到。
『陸』 如何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
1、切實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經濟收入的增加是幸福感提升的基礎,經濟收入因素依然是制約居民幸
福感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要以提高人們的幸福感、滿意度為目標導向大力發展經濟,進一步轉變經濟發
展方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環境、過度競爭為代價單純追逐經濟發展與收入增長的舊有模式,逐步建立與人們
幸福感、滿意度提升高度融合、高度一致的新發展模式。需進一步加快調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
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並注重二次分
配的公平性。
2、做好社會保障、
『柒』 怎樣才能提高國民幸福指數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深度和現實意義。
提高國民的幸福指數。無非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全民醫療保險。。讓居民從出生到死亡都沒有恐懼感,這一點很重要,這是生命最重要的保障。
其次是還讓要讓大家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環境保護。低的通貨膨脹,也就是合理的物價水平。
另外,良好的教育,每個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發展自己的興趣,找到合適的工作。
聽起來像共產主義,呵呵!
其實說白了,就是讓社會更加公平正義。做大蛋糕的同時,也要考慮讓大家都有蛋糕吃
『捌』 政府如何提高國民的幸福指數
目前在我們國家有幸福感的基本是「公務員」
真正要提高國民的幸福指數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推行教育,醫療,養老等改革
2:努力實現法制化 讓人們處在一個 公平 公正 仁愛的社會中
3:努力對國民性道德進行教育和塑造 現在食品安全 ,老人倒了不敢扶 是一種悲哀!
4:加強環境治理
強烈鄙視CCTV 街頭問「你幸福嗎」 幸福是感覺 不是口號!!!!!!
『玖』 如何提高國民幸福指數
幸福指數
什麼是幸福指數?幸福指數就是在某段時間內,衡量和比較人們所獲得幸福多少或大小的指標值。國際上目前通行的衡量的人群是國民,也就是國民幸福指數。國民幸福指數就是在某些時間段內,衡量和比較國民所獲得幸福多少或大小的指標。
但是如何統計全國人民的幸福指數呢,顯然,通過具體計算全國每個人獲得了多少個幸福以及每個幸福量的大小來統計全國人民的幸福指數是很困難和不現實的,為此,本人對幸福指數做了如下考量。
1,由物質財富的渴求而帶來的幸福不與考慮。因為追求物質財富的渴求必然要消耗大量的物質資源,由此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污染,而且隨著社會GDP的「進步」這種危害更會有加劇的趨勢。
2,人們追求高尚、文明的精神文化的渴求,不但會能給人們帶來幸福,而且非常和諧環境,非常和諧社會,甚至非常和諧子孫萬代。所以,幸福指數我們主要考慮人們追求高尚、文明的精神文化的渴求所帶來的幸福。
3,人是時代的產品,對於全國人民而言,政府是人的所有時代因素中最大,而且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所以政府完全有能力通過投資、宣傳、鼓勵等方式做到引導人們追求高尚、和諧精神文化方面的渴求,由此實現人民和諧幸福的根本目的。比如舉辦全國性的,人民廣泛參與的體育比賽,聲樂比賽,書畫比賽,知識競賽,勞動競賽,創新競賽和道德比賽等競技活動。
4,通過組織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增加全國人民的幸福指數,而且還可以使人民的德智體得到全面發展,可以增加人民集體觀念,可以增加人民的向心力,可以大大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