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哲學家認為幸福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取決於我們自己」,並認為幸福是人類生存的最終目標。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衡量你整個人生的標准,是衡量你生活得有多好,而不是把幸福僅僅看作是你通過考試或與朋友出去玩時所經歷的樂趣。
他認為幸福是一個最終目標,而不僅僅是一種短暫的感覺。
亞里斯多德認為,在努力獲得幸福的過程中,以下的所有因素都很重要:
健康
金錢
友誼
關系
知識
亞里士多德認為,你所做的決定是極其重要的。
因此,他認為,與其選擇能帶來即時滿足感的選擇,還不如以能帶來長期利益的方式去做事。例如,整晚不坐在沙發上而是去散步或慢跑。
康德的幸福觀
康德說:「幸福就是滿足了我們所有的傾向」。
但是這些傾向究竟是什麼呢?
康德也承認,我們並不總是知道什麼是對我們最好的,他說:
無法完全確定…什麼能讓我們真正的快樂起來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自相矛盾,但康德認為當你越想快樂時,你就會越不快樂。
想想你有沒有試過努力地去享受一些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呢?
如果有,你就會明白這個理論。
康德說,我們應該專注於以我們認為正確的方式去做事,而不是不斷努力去實現我們認為會讓我們快樂的事情。
這可能涉及:
去幫助別人
出於責任感
盡量做到理性和符合道德
但它不包括:
金錢慾望
為物質財富努力
過於專注於自私的目標
所以,基本的信息是不要沉迷與幸福之中,而是要努力成為一個好人。
當我們做正確的事情時,幸福自然會隨之而來。
⑵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析下什麼是幸福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幸福是指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非常滿足的情緒情感狀態。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對自己的生活質量都有滿意與否或滿意度高低的不同評價,這些不同的評價與個人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期望值有關。
何為幸福感?心理學新發現,解釋幸福感新定義。
1、幸福跑步機
許多人有過這種體驗,職位升高時,預期也越來越高,過去的努力帶給名望和財富不再能帶來幸福。馬丁·塞利格曼教授介紹說,這就是幸福跑步機在起作用,如果幸福等於財富和名望的話,我們必須擁有更多,否則就感覺不到幸福。
假如沒有這個「跑步機」,鴻運當頭的人應該比普通人幸福得多。馬丁·塞利格曼教授認為,一般老百姓比那些達官貴人更幸福。研究發現,幸運的事和高成就不能帶給人們長久的幸福,只有短期效果而已。
2、金錢買不來幸福
實際上,我們對金錢的看法比金錢本身更影響我們的幸福。塞利格曼教授的研究認為,在所有階層中,越看重錢的人對他的收入越不滿意,也對他的生活越不滿意。
通過對40多個國家進行生活滿意度的調查發現:購買力強的國家,人民生活滿意度也高;一旦國民收入超過人均8000美元之後,這個相關開始消失,財富的增加並不能繼續增加生活的滿意度。金錢買不來幸福,20世紀後50年,富庶國家購買力的改變也帶給我們同樣的信息:美國、法國和日本實際購買力已經翻了一番,但是生活滿意度卻沒有變化。
3、幸福不是短暫的愉悅
有些人會問:「我怎樣才會幸福?」對馬丁·塞利格曼教授來說,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因為如果我們不能區分愉悅和滿意,我們就會完全依賴捷徑,去尋求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愉悅。愉悅是立即的,來自感官,而且是暫時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們便很快跟著褪去,而且我們會對這些感覺產生「習慣化」效應,以後就需要有更強、更多的刺激才能帶來相同程度的愉悅。
我們都清楚不是要暫時的幸福感,真正的幸福感必須來自自己的努力。然而人類卻發明了許多捷徑去取得暫時性的感官愉悅:毒品、巧克力、肉慾、購物以及電視等。
4、幸福來自於優勢和美德
幸福感來自於自己的優勢與美德,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幸福才會有真正的幸福感受。做一時感官愉悅的事,如與朋友聊天,看電影,與做好事的感覺相比,黯然失色。當我們很自然地去幫助別人時,一天都會過得很幸福。
優勢和美德是積極的人格特質,它會帶來積極的感受和滿足感。樂觀的人傾向於把目前的困難解釋成暫時性的、自己有主控權的,以及只有在這個情境下才會如此的;相反,悲觀的人則認為他的困難一輩子也逃不掉,倒霉事一樁接一樁,而且是自己無法操控的。
樂觀只是二十幾個使你更幸福的特質之一。哈佛大學的喬治·瓦利恩特教授對「成熟防禦」進行研究,成熟包括:利他行為、延遲滿足的能力、對未來充滿期望以及幽默感等。「疾風知勁草,亂世識忠臣」,災難中更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德。
5、幸福具有高遺傳性
只要肯努力,每一種情緒狀態、每一種人格特質都可以得到改進,當然也包括支撐幸福感的樂觀等積極情緒,只有這樣,處於相對弱勢的人才有翻身的自信。40多年前,塞利格曼進入心理學界開始研究時,「人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思想一直籠罩著心理學界。
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雙生子女和養子的人格研究開始出現,上述說法一敗塗地,再無東山再起的可能。同卵雙胞胎的心理特質比異卵雙胞胎更像,被人收養的孩子的人格特質更像親生父母而不像養父母,這類研究報告已超過百篇,並且都顯示出同一結論:大約50%的人格特質是基因決定的。但是高遺傳性並不代表不可改變,有些遺傳特質(如,性取向和體重)是不可改變的,而其他遺傳特質,比如悲觀、恐懼,則是可以改變的。
6、幸福就是獲得滿意
區分愉悅和滿意最大的好處在於,雖然有一半人無法達到積極情緒上的幸福感,但他們還是可以獲得幸福,因為他們擁有滿意感。滿意無法從身體的愉悅中獲得,也無法來自吸毒或任何捷徑。只有在高尚的行為做完後才會自然產生。愉悅是感官和情緒的,而滿意來自於施展個人的優勢和美德。
獲得滿意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做有挑戰性且需要技術的事情;要集中注意力;要有明確的目標;要能得到即時的反饋;你應該深深地投入到所做的事中;有能夠掌控的感覺;忘我,感覺時間就此停滯。
7、幸福但不愚蠢
許多證據顯示,抑鬱的人雖然比較悲傷,但比較實際,他們能夠較正確地判斷自己有多少才能;而有幸福感的人對自己能力的評估通常超過別人對他的判斷。雖然很長時間內有過「幸福但愚蠢」的指責。但後被證明是站不住腳的。
有幸福感的人記住了更多快樂的事情,他們記住的甚至比實際發生的還多,他們常常將不好的經歷都忘了。相反,抑鬱的人對兩種事件的記憶都很好。有幸福感的人認為如果他們成功了,當然是證明自己有能力;如果他們失敗了,則會相信失敗很快就會過去,而且只是因為運氣不好。猶他州立大學教授阿斯平沃爾收集的許多證據顯示,有幸福感的人比沒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地做出重要決策。
⑶ 幸福是什麼
預測幸福常常會失望
許多人為自己不能像百萬富翁那樣享受生活而遺憾。財富真的能夠給人幸福嗎?經濟學家對此早有研究:雖然財富可以帶給人幸福感,但並不代表財富越多人越快樂。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得到滿足後,那麼每一元財富的增加對快樂本身不再具有任何特別意義(邊際效益遞減)。例如日本,1960年還是一個窮國,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它(這個它用得好!)的人均收入翻了4番,一下子就站在了最富裕的工業化國家行列。人而日本1987年人均幸福指數報告的平均水平不比1060年更高,他們比過去有更多的洗衣機、小汽車、照相機和其他物質享受,但是這並沒有顯著增加幸福的感覺。顯然財富並沒有給人們帶來足夠的快樂,實際上,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整天奔波,比以前更加忙碌了,生活壓力更中了,幸福在哪裡呢?
據美國紐約州的一項調查顯示,開獎前,彩迷都沉浸在假如自己成為幸運兒就如何如何的幻想中,有人甚至在采訪中狠狠地說:「得獎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公司買下來,然後把老闆炒掉。」搖獎產生的幸運兒在獲獎之後的幾周內,通常都會沉浸在飛來橫財的喜悅中。不過追蹤研究表明,財富並不能帶來長久的快樂,幾年後,那些幸運兒的幸福感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以前還缺乏。幸福在何方?當我們試圖土預測某某東西會讓我們幸福,往往會失望,因為結果常常是錯的。研究幸福的專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認為,如果你想通過追求浪漫、一輛新車或者一頓奢侈的晚餐而得到幸福的話,可以預言,你必定不呢如願以償。
幸福是什麼
這位心理學家認為想用幾個字來定義幸福,無疑是精神錯亂(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很難說情緒它是什麼,但是我知道,當它來臨的時候我可以感覺到。」哲學家喜歡賦予幸福道德上的涵義,亞里士多德宣稱,幸福的生活是一輩子都要有善行,如果你是有罪的,你不可能獲得幸福。心理學家不會走得那麼遠,簡單說來,幸福意味著感覺良好。吉爾伯特說:「這種感覺就是當你孫女撲到你的懷里,當你幫助一個觀光客找到他要去的地方,或者你大快朵頤吃著美味的漢堡、蔬菜沙拉時,體驗到的那種感覺。」(當你和愛人一起散步的時候,但你往孩子嘴裡送蘋果的時候……朋友,你不覺得你是在幸福之中嗎?——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換句話說,,每個人體驗幸福時的感覺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只是幸福的緣由。(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托爾斯泰)這意味著幸福是種情感,而情感並不是你總能抓住不放的,情感可以重復呈現,但是不會無休無止。比如恐懼同樣是種情感,當然你不希望你長期處於恐懼之中,那麼對於幸福,它來了又會走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對於追求幸福的方式,往往錯的時候比較多,對的時候比較少。現在閉上眼,讓你認為可以使你幸福的東西一一浮現在眼前:一輛豪華跑車、一次熱帶海擯的浪漫遊、一幢綠樹掩映中的鄉間別墅……當你為了這些幸福而奮斗的時候,研究人員說,可以預測,你可能會犯錯誤。
在對不同年齡階段和社會層次的人群調查以後,研究人員得出了上面的結論。首先參加調查問卷的人,假設自己的願望實現以後,為那時的幸福感打分,做出一個超前性預測。此後研究人員一直對他們的生活變化跟蹤調查。若干年後,當他們實現了願望,獲得汽車、別墅、旅遊假期等等之後,再對自己的幸福指數打分。前後兩組數字相減,如果差異為零,那麼他們將會和自己原先設想的一樣幸福。但是當結果出來以後,這種差異幾乎從來沒有為零。這就說明在追求幸福這道題面前,人們的選擇充滿錯誤。那到底有沒有正確的答案呢?
幸福方程式
幸福方程式首先請你平心靜氣地開始回答下面的四個問題:
1.你是否充滿活力,以靈活和開放的心態面對變化?
2.你是否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未來,可以快速地從挫折中恢復過來,重新感到自己有力量張空生活?
3.生活中基本的需要你是否實現了呢?——例如:健康的身心、不錯的財務狀況、個人安全感、擁有選擇的自由。
4.是否有親密的朋友在需要的時候,被你有力的支持呢?無論做什麼,.你都可以沉浸其中,而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擾?你能否達到對自己期望的水平,而且鼓勵自己義無返顧地去達到目標呢?
心理雪茄卡爾和皮特設計了上面四個問題,在訪問了1000多人之後,心理學家得出了結論。他們認為,只有愛情、大筆財富或者一份好工作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個方程式來概括:
幸福=P+5E+3H。
在這里,P代表個性,比如你的世界觀、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E代表生存,包括健康狀況、財務狀況和交友的情況。H代表更高層次的需要,比如自我評價、期望、雄心和幽默感。
上面第一、二個問題對應的是P即個性,你的個性對幸福的影響不言而喻;第三個問題對應的是E即生存;第四個問題對應的是H即更高層次的需要。假設每題滿分為10分,總分為100分的話,如果你的第一題和第二題的感覺分別為7分、7分,那麼P=7+7=14,如果第三題的得分為6,第四題的得分為7,那麼E=6,H=7。你的幸福指數=14+5*6+3*7=65。有興趣的話你也可以回答上面的問題,測試一下自己的幸福指數。
有了計算幸福指數的公式,那獲得幸福的秘訣在哪裡呢?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多數時候,關於幸福的答案就在你周圍的親朋好友中。很多時候,幸福來自和諧的人際關系,而不是物質生活。
因此,吉爾伯特教授建議發展你自己的幸福哲學,而不要接受消費主義哲學,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中隱藏著鼓勵超前消費的陷阱,例如貸款買車、貸款買房(這一點我不同意,作者好象不怎麼懂經濟學,我們應該把握好消費的度而不是完全地拒絕超前消費,理性地尋找一個適應自己經濟能力的消費平衡狀態)、追求時尚服飾、享受更好的食物……(我最討厭那些教唆男性增高、女性豐乳整容的廣告垃圾污染,它們只是惡毒地強化人們的自卑情節,是治標不治本,整容怎麼可能達到完美的效果?一個人如果不能真正從心底里接受自己、愛自己,割了眼睛還會去割鼻子,結果是讓別人閹割了自己的靈魂和身體,還心甘情願地不斷把錢放進別人的口袋)……一時的消費快感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長期的債務負擔和較大的生活壓力,從而降低自己的幸福指數。
幸福並不意味著永遠佔有幸福這種感覺,這是吉爾伯特教授給出的最後忠告。
本文摘自《讀者》2005年第3期
⑷ 你覺得幸福是什麼
幸福 ,是指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喜悅快樂與穩定的心理狀態。幸福感=R*滿足感(R:幸福商)。幸福劃分為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每個維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將淺層次的快樂轉化為深遠的滿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處更大的事情。對於幸福的詮釋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
幸福,是在一定溫飽和安全條件基礎上,在社會生態環境下,擁有能
幸福,幸福感,愛產生幸福感的要素、機制、動力的生活和生活狀態 。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是又與客觀因素密切相關,它的發展變化表現為個體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會成長中遵循著普遍的客觀規律,它既受內部因素影響,又受外部因素制約,涉及自然、社會、心理等方方面面 。
我們深知「所謂人生的意義,全憑我們對於人生的了解」,而不是每天醒來就要奔跑的獅子、也不是每天醒來就是奔命的羚羊。
其實生活中的幸福很簡單,不是金錢,不是權力。而是小小的一些小事,家人能在一起吃飯是幸福,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就是幸福。每個人身邊都有幸福,只是還沒有去發現。
幸福有時候只是那一瞬間的感動,會讓一個人一直痴迷於此,幸福就是滿足,幸福就是知足!一個人只有主動去找尋幸福,才會得到它。
⑸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指一個人自我價值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幸福劃分為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對於幸福的詮釋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
有的人雖然家財萬貫,可是在茫茫人海中卻沒有遇到自己真正深愛的女孩,因此單純以錢來評價一個人是否幸福是錯誤的。一個男孩,在茫茫人海中幸運的遇到了真正深愛的女孩,和這個女孩彼此相愛、彼此依戀、彼此關心、彼此知心、一起生活,快樂的、健康的相守到百歲,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5)哲學心理學認為幸福是什麼擴展閱讀
生活中需要思考:和什麼人,在什麼環境,用什麼生活用具,過什麼生活,有什麼情感。幸福這種情感需要幸福的生活作為支撐,而幸福的生活也需要三個支撐:和喜歡的人,在喜歡的環境中,擁有喜歡的生活用具。情感、人、環境、生活用具、生活這五個基本方面需要協調,這五個方面之間的不協調(缺少支撐)是造成不幸的重要原因。
例如:有的人,情感上希望過繁華都市的生活,而卻生活在貧困的山區,過著艱苦的生活。這就是情感與環境、生活的不協調(環境和生活無法支撐情感),這也就是造成不幸的重要原因。
這五個方面的協調需要努力去爭取,使原先的不協調轉化為協調,逐漸協調的過程,就是由不幸福到幸福的過程,或者是由幸福到更幸福的過程。
消除不應有的慾望就能減少痛苦,因為每一個慾望之情的產生,都需要生活、人、環境、物質來協調(作為支撐),如果無法協調(缺少支撐),就可能產生痛苦。此外,不應有的慾望也是產生罪惡的原因,但是,合理的慾望要積極的爭取,因為合理的慾望是人生的動力之一。
⑹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現有生活的滿足感,並希望保持現有狀態的穩定心情。幸福劃分為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對於幸福的詮釋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
幸福,是一個人對現有生活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幸福劃分為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幸福,是在一定溫飽和安全條件基礎上,在社會生態環境下,擁有能產生幸福感的要素、機制、動力的生活和生活狀態;幸福定義為在生存基礎上存在,在良好社會生態環境下發展,在各幸福體內實現的相互滿足和相互認同(同等的尊重信任)的生活。人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是又與客觀因素密切相關,它的發展變化表現為個體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會成長中遵循著普遍的客觀規律,它既受內部因素影響,又受外部因素制約,涉及自然、社會、心理等方方面面。幸福感(I)=R*滿足感(R:幸福商),幸福(S)=幸福感(I)*時間(T)。
我們深知所謂人生的意義,全憑我們對於人生的了解,而不是每天醒來就要奔跑的獅子、也不是每天醒來就是奔命的羚羊。其實生活中的幸福很簡單,不是金錢,不是權力。而是小小的一些小事,家人能在一起吃飯是幸福,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就是幸福。每個人身邊都有幸福,只是還沒有去發現。
幸福有時候只是那一瞬間的感動,會讓一個人一直痴迷於此,幸福就是滿足,幸福就是知足!一個人只有主動去找尋幸福,才會得到它。中西哲學家對幸福說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主張精神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個人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全體的快樂為幸福。
⑺ 幸福是什麼 哲學家們會怎麼說
幸福就是對慾望的滿足,如果有慾望,又滿足不了,就將進入佛說的那種情況:「世人皆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如果有了慾望,又滿足了,就將進入另外一種情況:「我很幸福」。所以,在慾望面前有2條出路:1,滿足,2,扼殺,如果在有慾望但又不能滿足慾望的情況下,你將是不幸福的,是痛苦的,如果長期這樣痛苦下去,1,跳樓,2,變得很豁達,看開了,想開了,放下了,3,變成精神病了。承受多大的痛苦,就會得到多大的幸福,我們要扼殺一些不能滿足的慾望,我們要保留一些能夠滿足的慾望,絕望=在痛苦中沒有看到希望
⑻ 幸福是什麼
有人說:小時候,幸福是一件東西,擁有就幸福;長大後,幸福是一個目標,達到就幸福;成熟後,發現幸福原來是一種心態,領悟就幸福。
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幸福遞減定律。
是說,我們從物質中獲得的幸福和滿足感會隨著所獲物質享受的增多而減少。
當我們貧窮時,一頓豐盛的大餐就能滿足我們對幸福的期待。
當我們漸漸變得富裕,越來越多的物質生活,都不能讓我們覺得幸福。
當我們孤單時,有人給予關心和陪伴,我們就會覺得特別溫馨。
當我們漸漸習慣了親情友誼的溫暖,就對它視而不見,覺得自己不夠幸福了。
幸福遞減定律告訴我們:我們的狀態不同,體驗到的幸福感也是不一樣的。幸福與否,在於我們的心態。
林肯曾說過:「對於每個人來說,我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台灣作家張曉風有一段話:人只有兩種,幸福的和不幸福的,幸福的人不能因不幸的事變成不幸福,不幸福的人也不能因幸運的事變成幸福。
法國哲學家豐特奈爾說過:「幸福的最大障礙就是期待過多的幸福。」
周國平曾說:「幸福是一種能力。」
亞里士多德也說過:一個人的幸福就在於他可以自由地運用自己最擅長的各項能力。
因此,對於我來說,當下能在知乎回答「所謂幸福是什麼?」就是幸福。
而你能在當下看到「所謂幸福是什麼」的提問和回答,也是幸福。
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一樣,過得開心那就是幸福。
⑼ 在哲學中幸福是什麼
按照馬斯洛的五層次需求理論分析:1 生理需求;2 安全需求;3 社交需求;4 尊重需求;5 自我實現需求。人在一生中每到一個需求層次都會伴隨有幸福的感覺,很難給幸福這個詞以一個明確的定義。總之幸福就是獲得需求以後得到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