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老年人健康生活的標准2、幸福指數...
呃…還有具體數值?我覺得只要身體健康,不用為兒女操心、吃穿用度基本不缺、兒女能時常回家看望父母。這樣的老人就很幸福了!如果你非要個數值的話,你就按我說的這些自己估個吧!
B. 現在問人就是「你幸福嗎」而且還要幸福指數。想問一下幸福最高指數是多少最低指數是多少
幸福指數=收入的遞增率/(吉尼系數×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可見理論上最低是負數,最高不封頂,但實際應該在1左右,數字越大幸福指數越高。
C. 你覺得農村老人生活艱苦嗎
農村老人生活艱苦嗎?這個問題要從三方面來說:孩子孝敬嗎?家庭經濟條件好嗎?地方經濟實力如何?這三方面的問題,有一條能夠滿足,可以說農村老人生活的就比較滋潤。反之,什麼也不佔,生活是否艱苦?就要看自己對生活的態度。農村老人生活艱苦嗎?從精神上來說,在於個人心目中的幸福指數;以現實生活來說,和自己的物質生活條件有關。目前,農村老人的幸福指數總體來說不錯,畢竟這些老人都是吃苦耐勞的人,過過苦日子,明白今天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當然也有很多現實原因,比如子女不孝敬,家庭經濟條件差,地方經濟實力有限等問題,使得部分農村老人生活比較艱苦。總之,農村老人的幸福感和滋潤的養老生活,是多方面的問題,非常復雜,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需要大家坦然面對現實,能夠把艱苦的生活,活出「詩意」,也是一種本事。
D. 我國人民的幸福指數是多少
幸福指數5.1242020年3月20日,是“國際幸福日”,聯合國發布了2020年《全球幸福報告》,從該報告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人民的幸福指數是5.124,在來自156個國家的調查數據排名第94位。幸福指數評分標准從所有國家的人均實際GDP、社會支持、健康預期壽命、自由度等多方面進行評選,滿分是10分。此次報告中,芬蘭依然穩居榜首的位置,幸福指數為7.809,而丹麥、瑞士、冰島緊跟其後,幸福指數都在7.5以上。
2、就業壓力大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很多生產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都在實行改革,採用先進的技術或者引起先進的設備,這樣可以大大節省人工的投入,可以節省成本,而中國每年步入社會就業的人不斷增加,尤其大學畢業生不斷增多,面對的就業壓力就非常大。
3、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假期少
中國人民吃苦耐勞的精神世界聞名,這是因為中國勞動者在工作時間上是很長的,很多人一個月只有兩天休息,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每天都在上班,而且平均每天的上班時間在10小時。很多人雖說是雙休的工作,但經常在加班加點,工作強度很大。這樣一年下來,中國人的假期真的少得可憐,別說出去旅遊放鬆心情了,連回老家陪伴家人的時間都少得可憐,幸福感自然高不了。
4、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
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也是中國人民幸福指數偏低的一個原因。在中國,每逢節假日,火車、高鐵一票難求,而自駕回家又堵成長龍,生活在城市裡,平常上下班也都是堵得多。另外,在醫療、公共環境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很多人不能安居樂業,幸福指數一直無法提高。
E. 大部分中國人的幸福指數是多少這個數字怎麼計算出來的
現代人越來越關注幸福感,許久不見的老朋友,見面後問的常常就是:這些年過得幸福嗎?我們都希望獲得幸福,然而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一個創業的人,事業有成就覺得幸福;學者認為能出成果就是幸福;老年人身體沒大病、不孤獨,就覺得挺幸福。因此,找到自己的幸福,是一門生活的藝術,也是一門學問。
什麼是幸福
8月2日,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博士後邢占軍先生,他在幸福感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告訴記者,幸福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體驗,可以通過心理測量來把握。
邢占軍說,幸福感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加以把握。首先是滿意感:個人的基本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最基本的是身心健康,衣食無憂。其次是快樂感:許多事情都能帶給人快樂,一句心理學上的諺語這樣說道:如果你想快樂一小時,打個盹;如果你想快樂一天,去釣魚;如果你想快樂一個月,去結婚;如果你想快樂一生,幫助別人。而幸福感的較高表現是價值感,它是在滿意感與快樂感同時具備的基礎上,增加了個人發展的因素,比如目標價值、成長進步等,從而使個人潛能得到發揮。真正意義上的幸福感,與西方的享樂主義不同,享樂只追求享樂的過程,缺少更有價值的目標。
一個人要想弄清自己的幸福感是強還是弱,可以通過科學的測量來加以考察。例如邢占軍提供的《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就從知足充裕體驗、心理健康體驗、社會信心體驗、成長進步體驗、目標價值體驗、自我接受體驗、身體健康體驗、心態平衡體驗、人際適應體驗、家庭氛圍體驗10個方面對我國居民的幸福感加以度量。得分越高,表明幸福感越強。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感
邢占軍做過一個關於不同人群幸福感的調查,結果發現,在所調查人群中,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幸福感最強,35—45歲的中年人幸福感最弱。因為這部分人群處於社會各個領域的最前沿,相對於老年人和青年人來說,他們的工作壓力最大,是各種變動的直接沖擊對象。在家庭中,他們是頂樑柱。這些都造成中年人的幸福感指數下降。
不同職業的人,幸福感也不一樣。邢占軍調查了8個群體後發現,幸福感最強的是國家幹部,其次是知識分子和新興階層(包括私營企業主、外企管理人員、自由職業者等),排第三的是工人、農民和國企管理者,接下來是大學生,幸福感最弱的是城市貧困群體。在這項調查中,國有企業管理者幸福感偏低是比較出人意料的。邢占軍說,這裡面有社會原因。他舉了一個例子:某專門製造大型機械的國企近期進行了改革,45歲的大李跟其他許多中層管理者一樣,被免去了享受20多年的幹部待遇,收入與部門整體收益掛鉤。結果由於市場等因素的影響,他的收入大大降低,有時還不如一線的職工掙得多,這使他很尷尬,對社會的發展趨勢出現了懷疑,更談不上幸福了。
研究還發現,每個人衡量幸福感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別人都覺得一個人應該很幸福,他自己未必覺得。有一位40多歲的職業女性,在石油公司做財務,收入可觀,愛人事業有成,孩子即將上大學,周圍的人都很羨慕她。但她覺得並不幸福。原來,她總愛防範別人,也沒有知心朋友,生活沒有目標,整天感覺不舒服。邢占軍說,外人看她什麼都有,應該很幸福,但這位女性看重的卻是人際關系和價值實現,這說明每個人衡量幸福感的標准存在巨大差異。有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感到幸福,就應該反思一下目前的狀況,這有利於重新認識自己,發現幸福。
財富和幸福沒有太大關系
2004年中,芝加哥大學教授奚愷元對中國6大城市北京、上海、杭州、武漢、西安、成都進行了幸福指數測試。測試表明,6城市的幸福指數從大到小依次是: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武漢;但在同一城市裡,富人比窮人幸福。經濟更為發達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幸福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低——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財富對幸福的影響是相對的:只有可以進行直接的比較時,富裕的一方才會表現出更強的幸福感。這說明,幸福與財富的確有關聯,但是相關程度比人們想像的要小得多。
這樣的調查結果與我們的生活經驗是相符的。回想小時候的無憂無慮,再看看現在城市裡快節奏的生活,雖然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娛樂的東西也多了,但我們並不覺得比小時候幸福。這與當前人們的生活壓力大、慾望過度擴張、身心失衡有密切關系。
學會追求自己的幸福
邢占軍說,要找到自己的幸福,首先要懷著真誠的心,熱愛生活,珍惜生活。其次,要建立符合實際的目標和期望標准。人活著要有目標,目標要高於現實,但又不可過高。能夠激勵自己,而不構成巨大壓力的生活目標才是合適的。最後,要有平和的心態,要能正確對待挫折、正確對待他人。現代社會流動性大,人們的發展目標多元化,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對此要平心靜氣地看待,把握好現在,不必去忌妒別人。
對一些社會問題,我們也要平和地看待。對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腐敗、污染等,要理性對待,要認清這些問題是伴隨著社會發展而來的,也需要靠社會發展來解決。邢占軍說:「這樣,心態才會好,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會覺得亮堂,生活才會充滿陽光,充滿幸福。」
F. 你認為現在的農村老年人,生活過的幸福嗎
農村老人的生活幸福嗎?幸福這個概念,在每個人心中的尺度都不一樣。同等的生活水準、同樣的條件下,期望值不一樣,幸福感就不一樣。作為旁觀者,去評判農村老人的生活、幸福與否,我只能說下自己的想法: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妥,請留下寶貴意見。
G. 中國人幸福指數是多少
中國人幸福指數是69.84分。在來自156個國家的調查數據排名第94位。幸福指數評分標准從所有國家的人均實際GDP、社會支持、健康預期壽命、自由度等多方面進行評選,滿分是10分。此次報告中,芬蘭依然穩居榜首的位置,幸福指數為7.809,而丹麥、瑞士、冰島緊跟其後,幸福指數都在7.5以上。
中國人幸福指數標准
中國的幸福家庭標准指數應該就是有車有房有存款。父母身體健康,兒女不一定成才,但一定會懂事。經常一家人出去外面旅遊,見見世面。過著小康的生活。活得沒那麼疲憊,每天都比較輕松。一家人和和睦睦倖幸福福。幾乎不怎麼吵架。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H. 什麼叫幸福指數怎麼計算
國民幸福指數,是指反映國民生活質量和幸福程度的指標。
計算方法
公式一
國民幸福指數=收入的遞增/基尼系數×失業率×通貨膨脹
這個公式中的基尼系數(Ginico efficient)是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測量社會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標。
公式二
國民幸福指數=生產總值指數×a%+社會健康指數×b%+社會福利指數×c%+社會文明指數×d%+生態環境指數×e%。
其中a,b,c,d,e分別表示生產總值指數、社會健康指數、社會福利指數、社會文明指數和生態環境指數所佔的權數,具體權重的大小取決於各政府所要實現的經濟和社會目標。
(8)鄉鎮老人的幸福指數是多少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
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
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心理參照系
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
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沖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成就動機程度
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
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本體安全感
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
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系。
I. 中國人的幸福指數是多少
中國內地的幸福指數是51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而幸福感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幸福感指數」的概念起源於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國王提出並付諸實踐的。20多年來,在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南亞小國不丹,國民總體生活得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J. 沒有退休金的農村老人,為什麼幸福指數那麼高
幸福基於自己的滿意和安全感,是指一系列人類的情感和樂趣。換句話說,幸福並沒有完全取決於金錢,而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沒有養老金的農民,為什麼生命的幸福指數仍然如此之高?
1.農民富裕,農民快樂。
近年來,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農民的收入大幅增加,而人民的日子已經變得更好。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可以的,並且逐步增長。
農民的幸福來自農民的主觀幸福。
滿足往往是幸福的,這就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原因,但很多人都不能在現實生活中做。許多農民有自己對幸福的理解,他們不高,知道,所以更容易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