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靈創造幸福之五:幸福來自心靈
轉自:濟群法師
五、幸福來自心靈
1.心的不同層面
心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樂的源泉。想要過得幸福,必須建設健康的心靈。我想大家應該有這樣的體會,當內心貪婪、仇恨、焦慮、恐懼、嫉妒、自私等負面心理產生活動時,不僅會使心痛苦糾結,甚至會使身體產生不良反應。只要這些心理得不到解決,問題將接踵而至,永無寧日。
但這顆心同時也是快樂的源泉。當內心沒有煩惱時,我們很容易開心。這個開心從哪裡來?其實很多時候和物質條件並沒有什麼關系。就像佛菩薩的舉身微笑,那種發自內心、遍布全身的喜歡,並不是因為得到什麼,而是來自覺醒的心。佛法告訴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覺悟潛質,這個覺性會源源不斷地製造快樂。
我曾在微博中說過佛教關於人生苦樂的認識。學佛者都知道,佛教說「人生是苦」。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完整,而是有特定對象的。也就是說,凡夫以迷惑和煩惱為基礎的生命才是痛苦的。而對於覺悟者來說,生命的本質也是自由而歡喜的。因為在迷惑煩惱的背後還有覺悟潛質,一旦開啟這個層面,生命就是無限的自在,無限的寧靜,無限的喜悅。
這是生命的兩個層面,是由內心的兩大陣營造就的。其中,健康的良性心理是我們的朋友,會讓生命得到提升,給人生帶來幸福快樂,給社會帶來安定和諧。而那些不健康的負面心理則是我們的敵人,會不斷製造痛苦和麻煩。佛法認為,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這個自己,正是指內心的煩惱。生活中一切痛苦,從對自己的折磨,到不和諧的人際關系,乃至殺盜淫妄等種種犯罪現象,都是這個敵人造成的。從根本上說,人的兩面性就是佛性和魔性。開啟佛性,能讓我們成就圓滿的智慧和慈悲;而放任魔性,結果只能是墮落惡道,長劫受苦。
在座有不少是成功人士,我們會花很多精力去了解和關心社會,可從來沒想過,真正應該學會的是了解自己,管理自己,這才是人生的頭等大事。佛法就是幫助我們了解,內心有哪些正向的力量,哪些負面的心理。
2.從自利到利他
佛菩薩是學佛修行的目標。之所以能成為目標,在於佛菩薩所成就的三種功德,一是斷德,即斷除一切煩惱;二是智德,即圓滿無量智慧;三是悲德,即成就大慈大悲。
佛教認為,凡夫的生命都有貪嗔痴三種病毒。一切的痛苦和負面情緒,都是由這三種病毒而衍生,這就需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此外,還要開發生命的良性潛質,成就智慧和慈悲。因為慈悲,我們不僅要自己解脫煩惱,還看到每個生命都有貪嗔痴,都有迷惑煩惱,所以發心幫助他們。這種慈悲是廣大而沒有分別的,就像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沒有一個眾生是你不願意幫助的。所以說,佛法修行不僅是幫助自己建立幸福人生,同時要幫助普天下的芸芸眾生建立幸福人生。
我們通常所以為的幸福,往往只是一種假相。真正的幸福,應該代表生命本質性的存在。這就必須徹底去除破壞幸福的心理,開顯生命內在的良性潛質。一旦開發覺性,生命才能真正成為幸福的存在,也能源源不斷地給眾生帶來幸福。這也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目標。
結束語
以上從五個方面探討了心靈創造幸福的原理,從中說明,我們嚮往幸福,首先要具備接納一切順逆境界的能力,這樣才不會被外境所轉,保持平和與從容。其次要認識到帶來幸福的諸多因素,時時耕耘福田,使福報可持續發展。第三要提高認識,以積極正向的心態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第四要避免追逐慾望帶來的過患,這是破壞幸福的大敵。最重要的,則是看清心的不同層面,知道應該發展什麼,舍棄什麼,進而從自利到利他,從追求個人幸福,到給予眾生幸福,這才是究竟、圓滿的幸福。
㈡ 幸福感是一種什麼感覺人們的快樂來自於幸福嗎如何獲得幸福
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如何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第一步也是最簡單的一步,掌控你的時間吧!
掌控時間就等於掌控自己的生命。因此,為自己設立一個踮踮腳就能夠得著的目標,並把它們拆解為每天可執行的小目標。我們通常會高估自己一天內能完成的工作量,卻通常會低估我們一年內能達到的成就。
幸福的人們過著一種積極的、精力旺盛的生活,同時也預留了時間來補充睡眠和保持獨處時的寧靜。許多人都有睡眠困擾,睡眠不足會讓人產生疲乏的感受,也會導致機敏下降以及抑鬱心境等不良影響。
幸福的人從來都不把生活弄得一團糟,至少在思想上是調理清晰的,這有助於保持輕松的生活態度。他們會將一切都收拾得有條不亂,整齊而有序的生活讓人感到自信,也更容易感到滿足和快樂。
㈢ 你覺得幸福快樂感來自哪
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里充當配角。
如果你的夢想還站著的話,那麼沒有人能使你倒下。
做心靈的主人,努力把心態調整好,不和要挑剔不如意的生活,得是短暫的,而失是一種境界。
生命里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
美,會讓你覺得人間值得,忙,能讓你擁有行走江湖的底氣,願你又美又忙,不空虛,少焦慮。
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辛中,才使人成熟起來。
請你更有自信地堂堂而活,請你穩穩地踩著地面而呼吸。
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貴奢華,貴簡潔,不貴富麗,貴高雅,不貴昂貴,貴合適。
善良的,忠實的,心裡充滿著愛的人,不斷地給人間帶來幸福。
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擺脫局限,擺脫執著,讓所有的選擇,探尋,猜測,想像都生氣勃勃。
㈣ 什麼是幸福和快樂,你是怎麼理解的
幸福就是你已經失去的、每當想起就會有一種深深留戀感的過去。你滿懷希望對未來的憧憬,也是你現在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沒有一點波瀾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失去以後才知道珍惜的。不過失去以後再想珍惜,為時已晚。所以,珍惜現在,就是在享受幸福。
㈤ 一個人的快樂原自與什麼
甜蜜的快樂來自於內心寧靜.遇見缺乏家庭素質教養,人品美德修養最差的人,用惡語傷人,你看一眼,你也要笑一笑,假如你和缺教養的爭辯,那樣你就失去自己的人品美德修養的價值,無論遇見什麼事情,都說一句算了吧!別讓煩腦日夜困擾自己不快樂!你看脾氣暴躁的都輸掉的自己的身體健康。不快樂的人,是他修養不敢好,懂得換位思考一下,沒有什麼比死更可怕,所以說,人活著平平安安身體健康快樂就是最大的財富。
笑——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心情表達方式,同樣是笑,會因笑法不同而有很多含義!如大笑、偷笑、嘲笑等等,可謂是千變萬化……而笑中最令人心曠神怡的當屬微笑!播種就會有收獲。那麼播種微笑呢?你微笑面對生活,生活就會向你微笑!微笑是最好的禮物,價值豐盛,卻不費一文錢!不會使贈送的人變得拮據,卻使收受的人變得富有!發生於分秒之間,卻能被永生不忘!沒有人因富足而不需要它,也沒有人因貧窮而不受它的好處。為家庭帶來歡樂,事業培育關愛,也在朋友間。互通情誼。勞累者獲得休息,沮喪者重獲光明,哀傷的人得到撫慰,使陷入煩惱的人得到解脫!!微笑是很神聖的!是人表達情感最美好的方式!
㈥ 真正的幸福和快樂不是來自於物質 而是來自於心靈
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個人認為知足者常樂,常樂者幸福.祝幸福.
㈦ 快樂的源泉在哪裡
快樂的來源有很多,總體來說,可分為三個方面:
來自感官上的快樂。
通過感官刺激而產生的感官快樂,是一種短暫即逝的快樂。
思念產生於感覺器官,是一種情緒狀態。當你突然想念起一個人,可能是某一首歌曲音符的觸動,可能是某一個身影擦身而過時的驚覺,也可能單純地只是因為在腦海中的某個角落一直保留著他的位置。
是的,思念是一種享受,思念的時候,所有的追憶都是美好的,所有故事都是難忘的,每當回憶起美好往事的時候,每個人都很快樂。
思念,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奧修曾說過:「最決樂的情人就是彼此不見面的情人。」
不見面反而增加了情愫的吸引力,互相思念更增燃愛情的魅力。所以,如果你生命中曾經難分難舍的愛人忽然不見了,如果你朝思暮想的愛人竟然移情別戀了,你仍然慶幸自己還擁有一份「思念」的權利,這份「思念」創造了你無限想像的空間;這份「思念」成為創造你許多快樂的泉源!
成就帶來的快樂。
人們以為追求到財富、權力、地位、名聲和擁有健康等,這些成就可以為自己帶來快樂。這也是一種誤區。成就雖然可以為我們帶來快樂,但也可能是瞬間的或暫時的。因為所有外在事物帶來的快樂,不能轉化為心靈深處的快樂,都不可能是持續持久的,世界上有許多成功的藝術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富翁並不快樂,曾為法蘭西帝國最有權威的皇帝拿破崙,擁有一般人們所追求的一切——財富、權力、榮耀和健康。有人問他是否快樂?他回答說:我所能記得的快樂時光不超過六天。而海倫·凱勒——一個終生又瞎、又聾、又啞的女子卻表示:我發現生命是這樣的美好。
大聖先賢闡述道理時,常常在播種和打水,所以他們總是以山川魚鳥、四時耕作為例,因為當時人們的生活重心不外乎這些。他們的寓意當然遠不止於此,只不過大自然的律法已盡數涵蓋其中。不論你是牧羊人,還是電腦程序設計員,自然律法都一視同仁。
上帝不偏袒某一個人,只要你有所付出,就會有所回報。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是永恆不變的定律。
種豆的教訓是:「你先要工作,才有收獲。」你必須挖土、澆水(努力),等待(耐心),然後才能採摘豆子。
有些人總是不明白這條定律。他們會問:「如果我今天種豆,明天可能收回什麼?」答案是:「濕的豆種子。」種豆得豆定律說:「你今天種豆,你的收成是在日後!」現在種豆,四個月後可以收獲。當每個人都種植自己的食物時,他們會更明白這個概念。可惜這是個吃方便麵的時代。
先努力,後收獲——這是不變的道理,先後次序也不容顛倒。瑪麗說:「只要老闆升我的職,我就不會上班時睡覺。」弗蘭克說:「只要老闆給我加薪。我就不會老是請病假。」簡說:「如果我的婚姻幸福,我—定會好好對待老公。」
為了找到幾位摯友,你結識了許多人;為了找到理想的雇員,你面試了五十個人;為了找到一些周定的客戶,你與不下一百家公司有過往來;為了找到最適合你口味的義大利海鮮粉,你吃遍了大大小小的餐廳。
懶隋的鳥雀舒服自在地在太陽下睡大覺,天氣…天比一天冷,鳥雀晚上凍得直哆嗦,這才想起應該建巢了。然而,它不吸取教訓,太陽…出來就又忘記晚上的冷了,繼續睡大覺,最終被凍死。老天獎勵勤勞的人,像鳥雀一樣得過且過之人就不要妄想能夠得到什麼東兩了。
來自心靈上的快樂。
心靈快樂是對生命的滿足和喜悅的領悟,是對生活的熱愛和滿意的深切感受。這種快樂是永久永恆的。快樂是純粹內在的心靈的、精神的、思想的、靈魂的。
關於快樂,准都希望得到快樂,那樣,我們就會在平靜與安詳中度過每一天,在這繽紛喧鬧的世界上,我們的心靈才可得到真正的喜悅與安慰。
「久違了,快樂!」
這是讓我想到的第一句話,接下來還有「我沒有時M」、「快樂是什麼?」、「又變了」、「趕快吧,換上早冰鞋」等一系列鏡頭。
沒有時間和朋友約會,沒有時間陪家人聽音樂,沒有時間睡覺,他們那種快樂是自我安慰、是蒼白的、阿Q式的;應付變化,應付變化,還是應付變化;不趕緊,錢就讓別人賺了!不努力就要被解僱!不趕緊,股票又下跌了……
遠處的快樂,迎面走來的快樂,擦肩而過的快樂,與你握手、擁抱的快樂,你真的就無暇顧及了嗎?
在午夜孤獨的時候,在下班疲憊同家的路上,在上下翻滾的股市大屏上,在與朋友的電話問候中,在和其他商家的談判過程中,或目送孩子背著沉重書包的背景時……
你與快樂有多近?或者還有多遠?
孩子無辜的少年時代將怎樣度過?
當然,因為我們曾經的貧窮和不發達,我們還需努力、刻苦和自強不息,我們更不想只擁有蒼白、短暫、阿Q般自慰式的快樂,我們知道自己的位置和日標。
在事情不能得到完美結局的時候,也不要太過強求,不妨明智地放棄,你會發現,彼此之間的感情雖遭到破壞,但那份想念卻是無論誰都阻止不了的,而且其中的快樂是別人無法體會得到的。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多彩的世界讓自己更快樂》
㈧ 真正的快樂源自於哪裡
源自於「內心」。只有內心覺得快樂,我們才會真正的快樂。而這種由內而外的快樂,與平窮與富裕是沒有多大關系的。
快樂好比一隻蝴蝶,你若伸手去捉它,往往會落空;但如果你靜靜地坐下來,它反而會在你身上停留。從來不懂得心存感激的人,絕對體驗不出快樂的真諦。
真正的快樂是內在的,它只有在人類的心靈里才能發現。——布雷默
快樂不在於事情,而在於我們自己。——理查德·瓦格納
一個有真正大才能的人會在工作過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樂。——歌德
㈨ 真正的幸福和快樂不是來自於物質 而是來自於心靈
是啊,有時候僅僅一個動作就能讓人感覺很幸福,物質是生活的基礎沒錯,但是幸福和快樂有時候真的是完完全全來自於內心,也許只是一瞬間但那種感覺無以言表。能否在物質資源缺乏的條件下感到幸福,就要看一個人的心態了
㈩ 幸福與快樂全部來自
提起「感恩」,我們便會想起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同學及社會。但在這里邊,我所最想感恩的是生我養我的母親,因為她所給我的太多太多,她把她的愛全部給了我,而我卻難以回報。從小到大,母愛一直伴隨著我,母親教我認字、教我學習、教我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