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果你沒有錢 沒有健康 沒有幸福的家 你會讓自己有什麼
如果沒有錢,沒有健康,沒有幸福的家,那我會讓自己有遠大的志向,並因此而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為自己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㈡ 難道沒有了健康,就不能擁有幸福嗎
沒有健康誰說不能擁有幸福?但是,沒有健康的話,即便擁有了幸福也不是長久的
㈢ 健康平安是幸福的根本,沒有健康再多的財富也毫無意義,認同嗎
前幾年突然流行了一句很火的話: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其實想想這句話不管在哪裡都很適用,可能一輩子都專注賺錢的人突然有一天就生病離世了,留下的只能是滿腹遺憾,對於是工作賺錢重要還是身體健康重要這個話題,毫無疑問是選擇後者,畢竟就算擁有再多的財富也不及身體健康讓人有安全感了。
當然有會享受生活的人,就一定會有努力工作的工作狂。這些工作狂呢,基本上就是每天以工作為主。生活為輔,往往忘記了生活中的一些樂趣。每天拚命的工作,不斷的給自己施加壓力,只為得到更多的金錢。 這些以金錢為中心所獲得安全感的人呢。其實也是有很多的。 畢竟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有錢能夠辦成很多事情也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許多東西 所以才會有這樣兩極分化的人群。 但換個角度去思考,人的一生就只有這么短暫,如果不好好把握機會,讓自己活得開心自在。那賺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呢?畢竟錢是帶不走的。因此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將賺到的錢投資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花錢給自己買一份健康。 為自己獲得一份健康保險。讓自己在努力賺錢的同時,也能夠保障自己的健康。這種二者相結合的一種方式也是再好不過的了。
㈣ 我們努力工作,到後來了沒了健康的身體,幸福的家庭和自由還會有嗎
身體就相當於100前面的那個1,後面的0是你的財富,家庭等等,如果沒有了這個1,那麼後面的0再多也是沒用的,家庭的幸福在於家庭的和諧快樂,生活上資金夠用就行,前提是要保證身體的健康。 說句難聽的,如果後來身體健康沒了,你覺得家庭還會有幸福么?
㈤ 身體不健康的人有資格擁有幸福嗎
當然有,無論任何一個人,他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並不是說他的健康不好就不可以擁有幸福的。
換個角度說,身體不健康的人更應該得到幸福,這樣才會讓他有信心與病魔作斗爭。
㈥ 健康和幸福是什麼關系
有了健康才可能有幸福,沒有了健康,幸福都是暫時的!有了健康不一定就擁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就一定失去了一切!
㈦ 身體健康對幸福感的影響
幸福感是對生活的總體滿意感,幸福的個體擁有較多的積極情感體驗和較少的消極情感體驗m。追求幸福是人類永恆的動機,當個體身體狀況良好時,個體對幸福的感受更多受其它因素的影響,但當身體健康狀況較差時,身體疾病造成的生理痛苦與心理壓力往往成為人類追求幸福的重要阻礙因素。如洛克所言,「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大量研究表明身體健康狀況是幸福感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其對幸福感的影響甚至比收人還要大。那麼,身體健康問題是如何影響幸福感的?可能存在兩種路徑:一是疾病產生的生理痛苦直接影響個體的幸福感;二是生理疾病使個體產生心理壓力從而影響幸福感,如有研究發現,由於對疾病的擔心和不確定,40%以上的癌症患者都伴隨中等程度以上的焦慮、抑鬱等。除了各自單獨對幸福感產生消極影響,生理痛苦和心理壓力間還可能發生交互作用,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共同影響個體的幸福感。宗教信仰可能能有效緩解個體的生理痛苦及其導致的心理壓力,進而減緩不良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消極影響。宗教的壓力緩沖假說(Stress-BufferingEffect)認為,個體能從持有的宗教信念或進行的宗教活動中獲得慰藉,從而緩解各種問題及其產生的心理壓力,進而提升幸福感[M]。該假說認為宗教信仰對於面臨嚴重問題(如健康或財政問題)或處於心理高壓下的個體有非常積極的影響,但對於所面臨問題並不嚴重或心理壓力不大的個體的影響卻微乎其微。在中國,因身體健康問題而求助於宗教的情形普遍存在。一項對中國人皈信基督教原因的調查發現,36.4%的個體是由於身體疾病而開始信仰基督教間;Hayes也發現,在中國,每500名到寺廟進香的人中96.6%的抽簽都與治病有關。為何如此多的中國人在身體健康出現問題時會求助於宗教?陳寧的一項質性研究為此提供了一種解釋。
希望通過信教來緩解自身生理痛苦以及疾病對自身及家人造成的心理壓力和由此導致的家庭關系失衡,那麼,信教能否能在真正意義上提升疾病個體的幸福感呢?結合宗教的壓力緩沖假說和中國現實經驗,本研究假設如下:①身體健康狀況越差,幸福感越低;②宗教信仰能夠緩沖不良身體健康狀況的消極影響從而提升幸福感,這一提升作用對於有很多身體健康問題的個體尤為明顯。1方法1.1 抽樣與被試構成採用分組抽樣,樣本涵蓋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共5471名非學生的成年被試。由於258人未表明其是否信教,48人未填寫健康狀況,故對其數據予以剔除,最終有效數據為5165人。在有效樣本中,不信教者3965人,有宗教信仰者1200人;在有宗教信仰者中,佛教信仰者647人,基督教信仰者148人,伊斯蘭教信仰者75人,其它宗教信仰者330人(如天主教、道教及其它民間宗教等)。1.2工具1.2.1城市幸福指數問卷該問卷主要從城市居民的主觀感受出發測量其幸福指數。問卷包括總體生活滿意度、政治生活滿意度、經濟生活滿意度、環境生活滿意度、人際關系滿意度、文化生活滿意度以及健康狀況滿意度共計34個項目。總體幸福指數得分為34個項目得分總和。在本次施測中城市幸福指數問卷的Cronbacha系數為0.92。1 .2.2自編人口學變數問卷主要包括宗教信仰、身體健康狀況等變數。宗教信仰要求被試選擇所信仰的宗教,1表示不信教,2=5分別表示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其它宗教;身體健康狀況的測量借鑒相關研究,採用簡潔而有效的被試自評™,主要關注個體對自身生理病痛或缺陷程度的主觀感知。其中1-4分別表示沒有健康問題、有一點健康問題、有一些健康問題、有很多健康問題。1.3 施測第一次施測於2012年7月至10月在全國范圍內發放問卷並回收,並於2013年1月至3月進行補測以增加樣本量。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對被試進行閉體或個別施測,採用統一指導語。由於文化程度、年齡等因素不便填寫問卷的被試,則由主試提問並根據其口頭回答代為填寫。1.4 數據處理採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錄人與處理。2 結果2.1 描述性統計及相關分析對宗教信仰、身體健康以及幸福感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宗教信仰與身體健康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身體健康與幸福感之間有顯著負相關,表明更多的身體健康問題與更低的幸福感相聯系;宗教信仰與幸福感相關不顯著。2.2 宗教信仰、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主效應及交互作用檢驗為探究不同身體健康狀況被試有無宗教信仰時的幸福感現狀,對不同群體的幸福感得分的平均數、標准差進行統計,結果見表2。通過多因素方差分析檢驗宗教信仰與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主效應與交互作用,結果發現,宗教信仰對幸福感的主效應不顯著(f(1,5163)=2.50,P>0.05),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主效應顯著(尺3,5161)=45.88,P<0.001),兩者對幸福感的交互作用顯著(F(3,5161)=3.96,P<0.01)0為直觀了解信仰與健康的交互作用對幸福感的影響作用,繪制交互作用圖,結果見附圖。對宗教信仰與身體健康在幸福感上的簡單效應進行檢驗,結果發現:在沒有、有一點及有一些健康問題三種健康水平上,有宗教信仰與無宗教信仰在幸福感得分上無顯著差異(叩,5157)=0.92,P>0.05;F(1,5157)=0.22,P>0.05;F(1,5157)=1.18,P>0.05),但對於有很多健康問題的群體而言,有宗教信仰者幸福感顯著高於無宗教信仰者(叩,5164)=9.95,代0.01)。這一結果表明,宗教信仰能緩沖不良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消極影響,這一緩沖作用主要體現在有很多健康問題的人群身上。3 討論
㈧ 沒有健康的身體,幸福會來敲門嗎
智商,吃苦,情商,我自認為都還不錯,至於心理素質已經被HBV扭曲。好的精神狀態是強打不出來的。人際關系會更加的緊張。這也可以理解哪個人喜歡跟每天無精打採的人交流啊。目前,我是先穩住,養好身體。。利用休息時間充電。加油吧!
㈨ 幸福和健康對等嗎有幸福真的就沒有健康嗎…
朋友
你好
無形的煩惱都是由生活和社會帶來的
好象你看到什麼
想到什麼都會有煩惱
想解決這樣的辦法就是每一天快快樂樂的充實自己
並且每一天都要有不斷的事情使自己去完成
這樣首先解決了你的生活上的煩惱
而社會上的煩惱就要常常的參加有意義的活動
讓自己感到並不是很孤單
讓這個社會接受自己
並幫助你身邊的每一個人也要如此的生活下去
還要時常的把自己的夢想和目標確定好
建立自己的事業和學業
多找一點有情趣的事情和物品
調節自己的敏感神經和自己的大腦
也要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常做一些有理由腦子的鍛煉
改變一下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正確的對待人生觀
社會觀
世界觀
在這里祝你天天開心
天天幸福吧
㈩ 身體健康對幸福感的影響
幸福感是對生活的總體滿意感,幸福的個體擁有較多的積極情感體驗和較少的消極情感體驗m。追求幸福是人類永恆的動機,當個體身體狀況良好時,個體對幸福的感受更多受其它因素的影響,但當身體健康狀況較差時,身體疾病造成的生理痛苦與心理壓力往往成為人類追求幸福的重要阻礙因素。如洛克所言,「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大量研究表明身體健康狀況是幸福感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其對幸福感的影響甚至比收人還要大。那麼,身體健康問題是如何影響幸福感的?可能存在兩種路徑:一是疾病產生的生理痛苦直接影響個體的幸福感;二是生理疾病使個體產生心理壓力從而影響幸福感,如有研究發現,由於對疾病的擔心和不確定,40%以上的癌症患者都伴隨中等程度以上的焦慮、抑鬱等。除了各自單獨對幸福感產生消極影響,生理痛苦和心理壓力間還可能發生交互作用,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共同影響個體的幸福感。
宗教信仰可能能有效緩解個體的生理痛苦及其導致的心理壓力,進而減緩不良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消極影響。宗教的壓力緩沖假說(Stress-BufferingEffect)認為,個體能從持有的宗教信念或進行的宗教活動中獲得慰藉,從而緩解各種問題及其產生的心理壓力,進而提升幸福感[M]。該假說認為宗教信仰對於面臨嚴重問題(如健康或財政問題)或處於心理高壓下的個體有非常積極的影響,但對於所面臨問題並不嚴重或心理壓力不大的個體的影響卻微乎其微。
在中國,因身體健康問題而求助於宗教的情形普遍存在。一項對中國人皈信基督教原因的調查發現,%的個體是由於身體疾病而開始信仰基督教間;Hayes也發現,在中國,每500名到寺廟進香的人中%的抽簽都與治病有關。為何如此多的中國人在身體健康出現問題時會求助於宗教?陳寧的一項質性研究為此提供了一種解釋。
希望通過信教來緩解自身生理痛苦以及疾病對自身及家人造成的心理壓力和由此導致的家庭關系失衡,那麼,信教能否能在真正意義上提升疾病個體的幸福感呢?
結合宗教的壓力緩沖假說和中國現實經驗,本研究假設如下:①身體健康狀況越差,幸福感越低;②宗教信仰能夠緩沖不良身體健康狀況的消極影響從而提升幸福感,這一提升作用對於有很多身體健康問題的個體尤為明顯。
1方法
抽樣與被試構成
採用分組抽樣,樣本涵蓋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共5471名非學生的成年被試。由於258人未表明其是否信教,48人未填寫健康狀況,故對其數據予以剔除,最終有效數據為5165人。在有效樣本中,不信教者3965人,有宗教信仰者1200人;在有宗教信仰者中,佛教信仰者647人,基督教信仰者148人,伊斯蘭教信仰者75人,其它宗教信仰者330人(如天主教、道教及其它民間宗教等)。
工具
城市幸福指數問卷該問卷主要從城市居民的主觀感受出發測量其幸福指數。問卷包括總體生活滿意度、政治生活滿意度、經濟生活滿意度、環境生活滿意度、人際關系滿意度、文化生活滿意度以及健康狀況滿意度共計34個項目。總體幸福指數得分為34個項目得分總和。在本次施測中城市幸福指數問卷的Cronbacha系數為。
1.自編人口學變數問卷主要包括宗教信仰、身體健康狀況等變數。宗教信仰要求被試選擇所信仰的宗教,1表示不信教,2=5分別表示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其它宗教;身體健康狀況的測量借鑒相關研究,採用簡潔而有效的被試自評™,主要關注個體對自身生理病痛或缺陷程度的主觀感知。其中1-4分別表示沒有健康問題、有一點健康問題、有一些健康問題、有很多健康問題。
施測
第一次施測於2012年7月至10月在全國范圍內發放問卷並回收,並於2013年1月至3月進行補測以增加樣本量。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對被試進行閉體或個別施測,採用統一指導語。由於文化程度、年齡等因素不便填寫問卷的被試,則由主試提問並根據其口頭回答代為填寫。
數據處理
採用對數據進行錄人與處理。
2結果
描述性統計及相關分析
對宗教信仰、身體健康以及幸福感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宗教信仰與身體健康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身體健康與幸福感之間有顯著負相關,表明更多的身體健康問題與更低的幸福感相聯系;宗教信仰與幸福感相關不顯著。
宗教信仰、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主效應及交互作用檢驗
為探究不同身體健康狀況被試有無宗教信仰時的幸福感現狀,對不同群體的幸福感得分的平均數、標准差進行統計,結果見表2。
通過多因素方差分析檢驗宗教信仰與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主效應與交互作用,結果發現,宗教信仰對幸福感的主效應不顯著(f(1,5163)=,P>),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主效應顯著(尺3,5161)=,P;F(1,5157)=,P>;F(1,5157)=,P>),但對於有很多健康問題的群體而言,有宗教信仰者幸福感顯著高於無宗教信仰者(叩,5164)=,代)。這一結果表明,宗教信仰能緩沖不良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消極影響,這一緩沖作用主要體現在有很多健康問題的人群身上。
3討論
同之前的大部分研究結果一致[〜7],本研究中也發現身體健康對幸福感有顯著的消極影響,更差的身體狀況與更低的幸福感相聯系。如前文所述,身體健康對幸福感的影響可能通過造成個體的生理痛苦以及心理壓力兩種密切聯系的途徑發生作用。生理痛苦可直接引起人的消極感受從而影響幸福感;因身體健康問題產生的壓力,如經濟壓力以及與外界環境關系的失衡等也是影響個體幸福感的重要原因。兩種途徑共同作用最終導致身體健康對幸福感產生直接而顯著的影響。盡管不良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有顯著消極影響得到了廣泛證實,但兩者之間是否構成因果關系以及孰因孰果目前尚無定論。有研究者通過對一些縱向研究結果進行分析,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體健康狀況的改變並沒有帶來幸福感的顯著變化,反而是幸福感能夠影響健康人群的壽命和健康狀況,從而認為身體健康和幸福感之間,後者為因,前者為果n7,。但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由於縱向研究歷時長久,身體健康對幸福感的影響可能由於個體已適應病痛或試圖做出調節等其它變數的干擾而不再顯著,因此,身體健康對幸福感的因果作用很可能被低估。無論身體健康與幸福感之間的因果關系更偏向於何種方向,很難否認的一點是,幸福感對身體健康的的影響更可能是長時、持久作用的結果,而身體健康對幸福感的影響可能是突發的、立竿見影的,這種區別使個體在身體健康出現問題時會由於緊迫感而難以應對,從而更可能轉向宗教尋求支持。
本研究中還發現宗教信仰能有效調節身體健康和幸福感間的關系,這一調節作用對於有很多健康問題的個體尤其顯著,這也與最初假設相一致。對於中國人而言,疾病是個體走向宗教的原動力之一,個體試圖通過信教改善不良健康狀況造成的消極影響,而本研究結果表明信教的確能使個體獲益。本研究結果也與之前多項研究結果一致:以西方基督教和猶太教群體為被試的研究也發現宗教信仰能夠改善身體健康狀況較差個體的抑鬱程度,某種程度上表明宗教信仰對緩解身體健康問題造成的消極影響從而提升幸福感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我國台灣的一項研究也發現,相信最高天神(玉皇大帝)的存在能夠提升身體健康較差個體的幸福感,本研究與該研究結果的一致可能主要與大陸和台灣宗教文化同根同源、共性大於差異有關。
為何宗教信仰能夠提升有很多健康問題個體的幸福感,而對健康問題不是很多的個體的幸福感卻無顯著影響?這一結果可以從個體應對(主觀)和資源耗竭(客觀)兩方面加以解釋。首先,從個體應對來看,個體在面臨較大壓力時更可能由於難以承受而試圖改變現狀。對於有很多健康問題的個體,由於壓力過大,其更可能做出改變現狀的行為,但由於自身可利用的資源不多,他們可能會更好地利用宗教的力量來應對,並從中獲益。其次,從資源耗竭角度來看,有很多健康問題的個體承受著更大的生理痛苦與心理壓力,因而需消耗更多的資源,並且由於其家人也承受著較大壓力,因而個體難以從外界獲得支持,此時,宗教信仰給予個體的支持與歸屬感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對於健康問題不是很多的個體,其無論是在生理痛苦還是心理壓力上所耗竭的資源均不是太多,因此,信教對其幸福感的改變作用並不足以凸顯。
那麼,有很多健康問題的個體是如何通過宗教信仰提升自身幸福感的?我們認為可能存在以下途徑:通過將壓力性事件解釋為神對自己的考驗,因而所知覺到的壓力相對較小;相信自己可以藉助神的力量應對壓力事件,從而增加自我效能;通過宗教信仰增加自我存在的確定性,從而形成強烈的目標感與意義感,增強對生活的可控感;藉助所持有的宗教信念減緩疾病造成的心理負擔,如「生死輪回」的信念可以減緩個體的死亡焦慮,「因果報應」的信念使個體確信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從而能夠幫助其更有效地忍受病痛。未來的研究可以對以上具體路徑及機制進行檢驗和探討。
本文從網路收集而來,上傳到平台為了幫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本文檔(有償下載),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開通VIP,免費獲得本文
本文立即免費保存 贈網路閱讀VIP精品版 100W文檔免費下載 5100W文檔VIP專享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並上傳,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分享收藏下載轉存
打開文庫App,查看更多同類文檔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