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何為幸福指數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所謂幸福指數,就是衡量民眾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幸福指數是對人們通常所說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們根據一定價值標准對自身生活狀態所作的滿意度方面的評價。幸福指數作為評價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僅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的滿意度,而且越來越成為各級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❷ 日本、歐洲高福利政策花樣多,相比之下,哪個更好呢
掐指算起來,高福利的國家,在世界上為數不少,歐洲、亞洲皆有,日本在亞洲國家當中,其發達程度較高,有足夠的實力來豐富福利形式。
歐洲等老牌西方國家,在資本主義矛盾運動中,起初對工人階級的安撫,後來推至普羅大眾,希望藉助資本主義式的溫情,請各位民眾力挺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兩相對比之下,孰優孰劣呢?
日本政府的福利
日本福利,首先關注的是婦女、兒童之類的弱勢群體。倒不是說什麼搞男女平等運動,只是在為人口滋長作長久計劃。
這個推理公式不難理解,家庭生活條件差,經濟負擔重,必然會影響孩子的教育和未來就業,而勞動力供給數量不足,素質與能力欠缺,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嚴重不利。
但考慮到國民在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中,每個人的能力、條件和素質,有高下優劣之分,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導致一部分人擁有很多的社會權力和資源。
而另一部分人則往往在溫飽線上掙扎,國家有必要出台相關政策,關注低收入群體的生存境遇,改善低收入群體的生存條件。
日本與歐洲同為資本主義國家,講究金錢即效率,效率即金錢,凡事以數字說話,但文明、人權的話題,具有普世的價值,資本主義國家也不例外。
為了使資本工業文明生生不息,越來越多的西方領導者,力爭減少貧困、犯罪給國家帶來的消極影響。
從百年積累的大量社會財富中,拿出相當一部分國家財政收入,用於緩和種種社會矛盾和不平等,讓國民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待遇中,體會到作為社會成員應有的尊嚴和體面。
❸ 中國,日本,俄羅斯哪個國家對自己人民最好
首先,這不是個道德問題。
而是個涉及到經濟發展的經濟問題。
經濟越好的國家,對自己的國民越好。
這個經濟好不單純的指的是錢。
所謂的經濟好,是指產業結構好。從低端到高端,一應俱全。
所有人都能夠在這個結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目前來看國民幸福指數,日本是高於中國和俄羅斯的。
因為日本是占據了產業鏈上游的。
簡單來講。
就是在民生領域。
俄羅斯什麼都不產,連個毛巾都不產,所以俄羅斯人的幸福指數極低。
因為老百姓的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和你擁有多少顆核彈頭沒關系。
所在這一塊,俄羅斯能獲得的利潤是「零」。
中國是產低端、低附加值的東西,比如毛巾。成本兩塊,賣七塊,賺五塊。
所以中國國民的幸福指數要高於俄羅斯,但也沒高到哪去。
然後日本是產高端,精密加工,數控,晶元。成本一百五,賣一萬,剩下九千八都是利潤。
所以日本國民的幸福指數比中俄都高,而且還是很高。
所以這不是個道德問題。
像俄羅斯這種情況,你就是想對自己的老百姓好,也沒東西給。
然後中國是給不了太多。
日本就好很多了,可以大把的給。
因為在現代社會,你不給,你的統治就會失去合法性。
暴力革命就是你的下場。
這是誰都懂的道理,區別就是有沒有,給不給的起。
俄羅斯是典型的給不起,真的給不起,大家湊乎著過吧。
中國是典型的給不了太多,五塊五塊的攢,好容易有點錢了,還想做投資。
因為國家發展,各方面都要錢。
總不能攢一波散一波,那還過不過日子了。
所以中國的做法是,先吃苦攢一點,然後想辦法再投資,投各方面。
然後給一點,慢慢漲一點。
最後想辦法,擠進高端。畢竟十幾億人口,總不能靠毛巾襯衣養活。
日本就是典型的給的起了。因為我賣點東西利潤實在是太高了。
❹ 有人說日本經濟三十年來都在原地踏步,你知道為什麼嗎
引言: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日本的經濟發展方式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通過分析這個國家或許就能夠為自身的經濟發展提供一些想法和建議,有人說日本經濟30年來都在原地踏步,為什麼呢?
在分析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時候沒有必要帶著僥幸的心理,也沒有必要帶著看客的心態。最重要的是相互比較,而且從中吸取這些經驗和教訓,畢竟每一個國家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中都要經歷一些類似的路途的,所以沒有必要覺得自己可以置身事外。
❺ 日本女權與歐美女權相比,兩者之間究竟有何差異
說起歐美女權,總給人一種霸氣之感。她們在女性權益的解放之路上已經前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也有了一定成效。而若提到日本女權,相比之下存在感沒那麼高。而且大多數日本女性在外人心中的形象是溫柔賢淑的,很難與大面積以及煽動性強的抗議活動聯系起來。
過於偏激的發言讓女權在歐美國家的形象日漸萎縮,而且政治意味嚴重。不過也有真正在為女性爭取權益的人士。但實話,“女權”這個詞下面蘊含著更多問題。部分人認為的“女權”就是一種雙標,對解決現實問題毫無作用。
❻ 中國家庭和日本家庭的夫妻地位有何不同為何會造成這種差異
中國與日本夫妻家庭觀上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間隔感,在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中,你的就是我的,大家夫妻一體不分你我。然而日本人卻認為你的是你的,我的卻是我的。在夫妻地位上,中國大多數家庭追求男女平等,甚至有很多男性都是耙耳朵。然而日本卻因為女性大多是全職太太,家庭收入全都依靠男方在外打拚,所以非常恭敬、服侍丈夫,完全沒有平等可言。盡管妻子們不用辛苦的勞作、離婚率低,但是這種婚姻生活幸福指數太低,存在很大的問題。
盡管對於大多數男性來講,偶爾也會羨慕日本家庭中男人的地位,但歸根到底中國男人骨子裡是保守的,知道保衛自己的家庭,尊重愛護自己的妻子兒女。而日本夫妻中年輕時可能為了家庭和兒女及時,夫妻雙方存在問題依舊選擇隱忍,但是到了老年之後離婚率卻非常高。而這一切一切都令人反思,真正健康的婚姻生活是攜手並進,而非同床異夢。
❼ 日本和中國相比 人民的幸福指數
日本人單從經濟、簽證便利和時尚等幾個角度上要比中國人幸福指數高。
其餘的嘛,那就不好說了。
❽ 日本人為什麼幸福感偏低
日本人幸福感為何不如中國人?
日本是個狹長的島國,面積與中國雲南省差不多。在這個島國上,地震、台風、海嘯、火山頻繁爆發,一次又一次毀滅性地打擊著生存在這里的日本人,日本小地震一年1000多次,中地震10年一次,大地震50年一次.真是人間地獄.如裝惡魔的鐵箱.所以日本是自殺大國.令他們靈魂深處充滿了生與死的糾葛:他們渴望生,但也美化死;他們一方面以驚人的毅力頑強抗爭,另一方面亦以驚人的冷靜敬畏宿命。
此次「3.11」日本史料記載最嚴重的9級大地震以及次生的海嘯和核輻射災難,讓全世界看見了日本人的處災不驚和秩序井然,當中國人搶鹽、美歐人搶碘時,在核恐懼中心的日本人,卻仍然冷靜地等待遲緩的救援、安靜地排隊購買必需品、鎮靜地承受東京電力公司的過錯。大災大難面前,日本人為何能夠如此淡定?於是,一波探究日本人超常表現的浪潮也隨之在全球范圍高漲:日本人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一步?
一、
我當翻譯的時候,曾經接待過一些日本訪華團,訪華團里的有些成員,到飯店下榻時,先要查看房間門後的逃生圖,有的人甚至親自到樓梯口查看一番。日本人的「災難意識」十分強烈,即使離開了多災多難的本島,不安全感依然與他們如影隨行。
然而讓外人不可理解的是,既然「災難」已成為一個民族的心病,國民就應該盡可能禁忌妄談、避諱鼓噪才對,但日本卻不是這樣。他們似乎特別喜歡「製造恐怖」,通過文學、電影、漫畫等藝術手段,把各種災難變本加厲地展現給國民,讓人們生活在心驚膽顫中,彷彿有意進行自我精神折磨。
比如,日本最有名的災難小說《日本沉沒》,作者小松左京花費9年之功,用嚴謹的科學理論和數據,繪生繪色地虛構了一場日本大毀滅:日本海溝出現大量泥團,關東大地震造成200多萬人死亡。地質學家田所博士預言,兩年之內日本列島將沉入地下。最後時刻,巨大的海嘯沖入陸地,日本列島沉沒了,空有餘音在飄盪,「未來在哪裡?」「新的生活如何繼續?」就是這本讓日本人恐怖到極點的小說,卻在1973年甫一出版,就創下了上下集銷售400萬冊的紀錄,成為日本戰後第一大暢銷書,並屢獲獎項。同年,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票房大豐收,觀眾累計達880萬人次。33年後的2006年,小松左京又推出了《日本沉沒第二部》,逼真描述了日本人「失去國土」後的悲慘命運。第二部《日本沉沒》發售後一周,重拍的《日本沉沒》電影隨即上映,這部號稱動用了日本電影史上最多人員和資金的大片,在日本創下了比1973年40億日元更壯觀的70億日元票房。
另外,也有專門渲染日本地震的作品,諸如石黑耀的《震災列島》和高島哲夫的《M8》。高島哲夫曾是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員,這位專業人士在《M8》中,將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和數據寫入小說中,製造地震恐怖的同時,也傳授人們防震知識,因而此書被稱為不可多得的地震知識小說。高島哲夫其後還寫過《海嘯》,預言日本將遭受史上最大規模的海嘯襲擊,這次大地震後的海嘯似乎不幸被他言中。此外還有《死都日本》、《感染列島》、《平成三十年》、《日本封印》等不少渲染日本災難與危機的作品層出不窮,這些災難作品大都被畫成漫畫傳播,使青少年早早就在心靈里埋下悲情的種子。
也許面對這個多災多難的島子,日本人明白了這樣的哲學道理:通過想像把對末世情節的恐怖推到最高的極點,一旦當大災大難真正降臨人間時,人們的承受力已經非常強大,神經也變得異常粗壯,因此能夠處難不驚。如此這般被預先驚嚇成長起來的日本人,雖然心底深處潛藏著揮之不去的沉重,但面對災難時他們表現出的異乎尋常的鎮定與冷靜,儼然成了一種獨特的自然。
福島核泄漏危機席捲恐慌時,中國人搶購鹽、美國人搶購碘,然而真正陷入核輻射威脅的日本人,卻仍然有程而安靜地排隊購物、排隊加油,少見慌亂。日本人的恐慌大都埋在心裡,即使責難或哭泣,也多是在外人看不到的屋子內或被子里。因此有這樣的報道,每次大地震後,日本人的抑鬱症相對其它國家大地震後的民眾發病比率要高。
二、
在日本人的記憶里,最恐怖的地震莫過於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關東大地震發生在1923年9月1日11時58分,當時人們正做午飯准備就餐,8級地震突然襲來,盡管大部分人跑了出來,但許多木造房屋被倒塌的火爐點燃,東京和橫浜到外是一片片火海,最終死亡和失蹤的人數達14萬多,基本上都是被次生災害-大火和海嘯吞噬。
當時,東京約有4萬人逃到被服廠空曠的場地避難,後來地處下風口的廣場被大火四麵包圍,避難者無處可逃,3.8萬多人被活活燒死;在橫濱一個避難公園里,逃過住宅區大火的2.4萬人被隨後追來的烈火團團圍住燒死。就是那些跳入公園湖裡的幾百號人,只把頭露出水面,也沒有逃過被湖中熱水燙死的噩運;橫濱幾千災民逃到海灘,跳進大海抓住了一些漂浮物,但沒想到幾小時後,海灘附近的油庫爆炸,10萬多噸石油注入橫濱灣,大火引燃了水面的石油,橫濱灣變成了火海,在海水中避難的3千多人被大火燒死;另外還有一些躲到海灘、碼頭、港口逃避大火的人們,沒有被烈火燒死,卻被地震造成的海嘯捲走。
那場大地震,真正把東京、橫浜以及其它關東的幾個縣變成了人間地獄。東京85%的房屋毀於一旦,橫濱96%的房屋夷為平地。更為慘烈的是其後發生的屠殺,地震後,在焦灼的空氣中,開始飄盪平時備受欺辱的朝鮮人要趁機報復的流言,他們要 「放火」、 「投毒」、「搶劫」、「暴動」,於是日本人怕鬼一般迅速組織起青年團、在鄉軍人會、市民自警團,瘋狂殺害了約6000名朝鮮人,另有數百名中國人也被當成朝鮮人慘遭殺害。
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對日本人的心裡震動可謂非常之巨,兩百多年的江戶建築文化被摧毀,皇族也有三人喪生。地震前患精神病的大正天皇已無法理政,太子裕仁攝政後,除了面對大地震的巨大打擊,還要應付政府的弱勢和社會的混亂。
那時,正逢日本前所未有的「大正民主」時期,社會處於劇變飄搖中,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婦女解放運動、國民參政運動,各種思潮蜂起雲涌,民主氣息異常濃厚,號稱「左翼的全盛時期」。大地震後,東京憲兵隊趁機殺害了著名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夫婦及其年僅七歲的外甥,試圖扭轉「左潮」。
關東大地震,讓日本「優越意識」與「憂患意識」並生的矛盾心理更加濃烈。它「不甘於島國之境」,不甘於向身處劣境、屢受天災打擊的命運屈服,於是「大陸政策」又被強烈喚醒(明治時期,日本政府曾確立以朝鮮、中國為主要擴張目標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日本,急欲把明治維新奠定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思想基礎,以武力手段向大陸國家推進,從而獲得慾望和安全的滿足。
大地震後不到4 年,即1927年6月,東京召開的「東方會議」出籠了著名的《田中奏摺》,此「侵華計劃書」是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義一,以「這是明治大帝的遺策」為由呈遞昭和天皇,文中表示「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後來這分奏摺意外曝光後,世界輿論一片嘩然,中國更是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議遊行。
然後,日本徵服大陸的步伐並沒有停止,它不但發動了侵華戰爭,而且制定了具體的移民計劃:從1937年起的20年間,將從日本移民100萬戶,總計500萬人口,移民數相當於當時日本人口總數的近八分之一。事實上,1905年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進行後,勝利一方的日本便開始醞釀移民。1915年在大連建立的「愛川村」實驗,揭開了日本移民東北的序幕。截止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向東北發送的「拓植團」總數達到31.8萬人。
地理環境的困頓,自然災害的侵襲,資源貧乏的現實,不斷扭曲著日本人的性靈,讓擴張性、侵略性繁殖於日本的民族劣根性之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日本這一民族劣根性的大暴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始終在徘徊,現在這一幽靈的游動漸有活躍之勢,一旦讓軍國主義的幽靈激發起日本的民族劣根性,世界很可能無法逃避戰爭的風暴,而日本也註定要在世界維護正義的戰爭中再次遭遇毀滅性的打擊。
「二戰」結束,日本被打回「島國之境」,惡魔被裝入的鐵箱.同時也宣告日本尋求擴張的「大陸政策」以失敗告終。其囚於彈丸之地的靈魂之苦,一直郁悶在心,不肯為外人知。日本人把花期短暫的櫻花般視為最愛,分外欣賞那瞬間的燦爛,其實也從另一方面暗示了其靈魂的不安。
三、
這次大地震,最可怕的不是地震,也不是海嘯,而是至今仍懸在頭上的核泄漏危機。事發半個多月後,日本政府的危機處理受到廣泛置疑,美國《紐約時報》指責日本政府對核危機的處理,不是「危機管理」,而是「管理危機」。一再克制的日本媒體也開始不滿政府的作法:《朝日新聞》在頭版頭條刊文《政府的危機管理令人膽戰心驚》,批評政府優柔寡斷;《讀賣新聞》報道稱,當初因為國民相信政府核電站安全的說法,致使沒有及時避難的居民現時茫然失措。
需知,「核」對日本人是個異乎尋常的恐怖事情,全世界只有日本人遭受過原子彈的襲擊,深知核輻射的厲害。美軍投到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日本人稱之為「原爆」,那陰影至今也沒從日本人心靈上完全抹去,原爆文學數十年來始終盛行,井伏鱒二的《黑雨》小說和大江健三郎的《廣島札記》隨筆被視為原爆文學的「頂點之作」。這次福島核電站的爆炸及泄漏,日本從政府到民間都稱之為「原爆」,與當年遭受的原子彈襲擊完全是一個叫法,這怎能不讓日本人心驚膽戰!雖然日本也有民眾上街進行反核遊行,要求菅直人政府下台,但日本社會整體上照舊令人難以置信的平靜。
日本不僅是個災難頻發的海島,還是個能源短缺的國家,經濟發達的日本,對能源和礦石的需求量非常大。這個貧乏的孤島,不得不靠幾十座大大小小的核電站為國民生活和企業生產提供電力。他們並非不知道,在這個地震、海嘯、火山活躍的土地上大建核設施的風險,但是無柰的孤島困境,讓他們陷入難以自拔的悲哀選擇。
日本人的心氣很高,他們一直認為大和民族是個優秀品種,應該在地球上發揮重要作用。但是上天對他們不公,讓他們人種優秀但生存地域惡劣,他們的靈魂一直活在不服輸的掙扎里,他們用盡其力卻改變不了命運,於是他們不得不隱忍,「忍者」也成了日本特有的物種。
當下的問題是,日本還會像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後那樣迅速重建復歸元氣嗎?一些分析家指出,恐怕很難。一來日本人口老化嚴重,勞動力缺乏活力有限;二來日本的最好發展階段已過,近二十年一直處於停滯和蕭條狀態;三來核電站對日本的沉重打擊,對日本今後能源利用將造成桎梏。不過,重建的過程,對日本經濟將帶來促進作用。當然也不能排除日本人骨子裡的韌性和不屈格外發力後的再起。。
日本人的悲劇情結甚重,這個民族崇尚以悲為美。日本的許多經典文學和戲劇都是以悲劇結束,比如古典的《忠臣藏》和現代的《失樂園》,都綴著極端的悲劇尾巴。這種人生短暫脆弱,世事瞬變難料的思維,始終貫穿日本人的生命認識。枯山水在日本的地位,不平衡、不對稱在日本的流行,都標志著這個大和民族,雖然從人種和文化上與中國有著淵源的歷史聯系,但是靈魂里,他們與中國民族有著諸多不同,因為他們的生存環境就與中國有著諸多不同。
「二戰」結束,日本雖然被打回「島國之境」,惡魔被裝入的鐵箱.同時也宣告日本尋求擴張的「大陸政策」以失敗告終。其囚於彈丸之地的靈魂之苦,一直郁悶在心,不肯為外人知。但是惡魔本性不會變,總有一天它要尋找一塊新的安身之地.日本人的靈魂最終會歸於何處,不得而知。會比從前更凶更狠更毒惡.
實際上,自「二戰」以來,日本一直就是一個信奉犬儒哲學的國家,在軍事和外交上,最突出的表現是卑賤虛偽,恃強凌弱,欺軟怕硬,一旦被對手徹底打敗,就一蹶不振,喪失鬥志,立即拜倒在地上,把對手尊為「太上皇」。且不說當年美國在日本本土扔下兩顆原子彈,將其兩大城市夷為平地,美國大兵常駐日本本土,日本女人都成了美軍的「慰安婦」,供美國大兵任意糟蹋,恣意蹂躪;就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日本仍然是一個犬儒國家,盡管它成了世界經濟大國,其眾多產品佔領了國際市場,把美國擠得差點沒有了市場空間,即使這樣,面對美國大兵多次在沖繩島粗暴輪奸日本少女事件,日本政府仍對美國低頭哈腰,忍氣吞聲,唯唯諾諾。今天的日本國民已經形成了一種婊子式的卑賤虛偽的犬儒性格,這種婊子式的犬儒性格影響了日本的下一代。日本是多麼虛偽乖戾,卑鄙無恥!對日本人你將其當畜牲看待.它才敬畏你.你打敗他.打的心服口服.他願把他的老婆女兒叫來陪你睡。日本人只記住原子彈對自己之害.但記不住侵略他國之害。
❾ 2019年全球各國幸福指數排名出爐,為何會出現全球幸福指數走低現象
這個提問是有問題的。
2019年3月20號聯合國發布了2019世界幸福國家報告。全球最幸福,國家排名的是,芬蘭,丹麥,挪威,冰島,荷蘭,瑞士,瑞典,紐西蘭,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北歐的國家進入了前10名。
那麼今年就是2019年的評估側重於幸福和社區。實際上今年的幸福指數,和往年評判的有所不同。也就無從究竟全球的幸福指數是如何下降的?這個也就是這個題目,標志不明的原因。
我對這一份全球幸福報告中的中國排名下降,持質疑的態度。至少我覺得做個中國人還是挺幸福的,尤其在這樣一個變化多端的時代。
❿ 日本GDP恐將跌回至30年前,日本國力正持續衰退,對民眾生活有何影響
我認為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會帶來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找工作會變得更困難、工資收入提高會更困難以及人均基礎設施佔有量會更少。
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經關注到了,日本的GDP總量在短時間之內並不會獲得提高,而且在未來的經濟發展會面著更大的困難,日本的GDP如果跌回到30年之前的話,會讓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普通老百姓在社會當中找工作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企業的經營效益會變得更差,從而會讓社會的工作的數量變得更少。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所以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在未來找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能力提高。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日本的經濟在未來的持續低迷會讓日本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成本變得更大,而且也會嚴重的影響到日本社會的穩定,所以必須要拿出更多的措施來解決日本經濟低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