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感覺生活的不幸福怎麼辦如何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有的人認為幸福是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有的人認為幸福是有一份熱愛的工作,有的人認為幸福是擁有花不完的錢,有的人認為幸福是有想去哪就能去哪的條件和勇氣。每個人對幸福的想法和定義都有所差別,但從整體上來看,幸福是一種能力,一種對快樂、對幸福的感知力。感覺生活不幸福,很多時候是因為你缺少了這種對幸福的感知能力。
泰勒·本·沙哈爾在《幸福的方法》一書中給出了一個幸福四象限,就是四種類型的人生模式:享樂主義型、虛無主義型、忙碌奔波型和幸福型。下面我就帶你從書中來找一找如何擁有幸福人生的答案。
所以,想要提高幸福的能力,首先要學會感知快樂、感知幸福,不要總把目光停留在自己沒有的事物上,被慾望所支配。然後是意義,要學會在自己的生活中體會到意義,感受到價值。比如爬山,目標可能是爬到山頂,但並不是只有登頂才是快樂,上山或下山的過程都有不同的快樂,我們要做的就是感受每一步的快樂。
在尋找和體會意義的過程中,如果能找到並設立一個「自我和諧的目標」那就更好了。所謂自我和諧的目標,就是你發自內心想做、且願意為之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努力的事情或目標。它可能來自你內心最堅定的意識,也可能是你感興趣的事。比如讀書,如果你把讀書當成出人頭地的工具,那你可能會覺得讀書很苦;但如果你是因為喜歡讀,認為讀書是有意義的事情,你就會覺得讀書是快樂的、是幸福的。其中即便遭遇了種種艱辛,你也不會把它太當回事。
② 怎麼樣才能找到幸福
幸福探源
雪峰
人人都渴望過上幸福生活,渴望人生幸福,那麼,到底如何獲得幸福呢?
幸福需要具備如下八個條件。
自己有能力為別人付出奉獻卻不想從別人處獲得什麼。
生活沒有壓力,周圍沒有人譏笑、貶低、侮辱、攻擊自己。
視勞動創造為人生的第一要素,樂於勞動創造。
有人關心關愛自己,內心裡有非常喜歡的人,有崇拜的對象。
心中一定有上帝,或者有佛祖,這樣在人生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會依舊懷抱希望,依舊會有幸福感,否則,一旦遭受打擊,幸福感會跑得無影無蹤。
有富足的心靈財富和精神財富,熱愛大自然。
不論自己處於什麼樣的境地,從不與人比較,從不忌妒他人,從不怨恨他人。
有一顆感恩之心,知足之心,不貪婪,沒有傷害過任何生命和大自然。
不論是誰,一旦具備了以上八個條件,他一定是一位深感幸福的人。
2021-12-16
③ 如何獲得幸福人生
你好朋友,想獲得幸福的人生,看看下面這三點,一、感恩過去的美好時光和寬恕傷害我們的人。
我們難以幸福,第一個阻礙我們的就是我們忘不了過去的傷害,一直沉浸在以前的悲痛中。當我們傷心難過的時候,試著去找到以前美好的時光,感恩過去,能調動我們積極的情緒。對於傷害過我們的人,我們要站在他的角度去想一下,也許他也不願意傷害我們,有可能是逼不得已,有苦衷,這樣試著去原諒他。因為這些事情已經發生過,成了改變不了的事實,我們就只能通過改變自己的看法來忘記它帶來的傷痛。
二、在工作中合理運用我們的兩種情緒
我們有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兩種情緒,消極情緒也不全是不好的,我們依然可以利用。我觀察到我的學生她上課老是管不住她自己要和其他同學講話,我就對她說:女生還是矜持點。然後她瞬間就變臉了,話也不說了,一節課下來背了幾個章節的單詞。我們有時也會發現因為領導的教導,我們自己雖然很生氣,但最後確實工作乾的更好了。所以不管是哪種情緒,我們都不要逃避,合理利用它,更好的工作。
三、在生活中善於發現自己的優勢
人天生就有內向和外向之分,你如果屬於內心的性格,那你就適合去做一些編輯,文案之內的。如果要你去做銷售,你可能就非常痛苦,你覺得每天都如坐針氈,那你肯定不幸福!所以我們自己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更好的選擇,那麼在生活中就可以如魚得水了。
我相信做到上面三點,我們就能更幸福。我們一起加油吧!
④ 你認為人生如何能過得幸福呢
我認為我們每個人追求的人生幸福意義不一樣,有的人認為只要能住上高擋的毫宅,穿上高貴品牌漂亮的衣服,吃的山珍海味,拿著高工資才是最幸福的,所以每個追求的人生幸福不一樣,也有很多自己想法,我覺的我追求的人生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互相敬重,互論是貧窮還是富有,一家人都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難同當,有福同享,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家人共同去承受,想辦法從困境中走出來,富裕的時候也不要忘本,保持過去老人那種節約傳統美德,總之我們追求人生幸福,就是凡事要之足常樂,不要過分的與人攀比,這樣我們人活著很累,要想順其自然的活著,就得保持良好的心態,保持快樂心情,間單的活著,這樣活著輕松,平平淡淡.從從容容.隨遇而安,我們保持天天開心快樂的活著,這才是人生的幸福,這是我的看法。
⑤ 怎樣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
實際上很復雜
人之患在於好為人師
我說說我的看法而已
首先,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不同,你得搞清楚你的幸福是什麼?你活著為了什麼?什麼東西能讓你獲得快樂?是花不完的錢?還是社會地位、名氣?或者是某種心靈的追求?你是否感到從未停止的忙碌,從未讓你明白你自己在做什麼,只是按部就班?是否你做的事並非你想做的?所以你並不快樂?那麼,請你靜下來,默默地回想你這一生,你有什麼興趣、愛好,你喜歡什麼?卻又因為什麼而不得不放棄?是否因為幹不了自己喜歡的事或者幹了自己不喜歡的事而沒感到幸福?想想你在幹了什麼事的時候,最愉快?或許在你未成年之前的一些愛好、一點牽掛才是你內心深處最想做的事。
第二,現在的處境,有沒有辦法去追求你想要的幸福?如果你決定要追求,有沒有既不放棄現在擁有又可以盡力追求幸福的方法?如果必須有所放棄,權衡之下,你是否割捨的下?有舍才有得。決定了,就不要再想已放棄的東西,為自己喜歡的事放棄,即使不成功也不必後悔。做自己喜歡的事,僅僅過程就已是幸福。但不要觸碰法律和道德底線。
第三,如果你放不了已經擁有的東西,那就別想了。所謂知足常樂,既來之則安之,別再想那些不知道也無法得到的幸福了。人的煩惱都來自於得不到想要的,沒事多和不如你的人比比,做個阿Q或者什麼都不想的傻子,會快樂很多。俗話說傻人有傻福。說個不是太好的比方,人罵人的時候總說「你這個豬」,在人看來,家豬住的臟吃的差,終了被宰了上餐桌,豬總是被人們說道。其實,豬飽食終日,雖然被宰但人誰無死?死了還可以造福人類。更重要的是,人不是豬,人不知道豬的快樂。家豬以生命換終生的飽食終日,野豬為食物奔波卻自由地嘯傲山林。在我看來,家豬不用羨慕野豬的自由,野豬也不用羨慕家豬的滿身肥肉,各有個的追求,各有各的造化,肥豬去和瘦豬比,野豬去和山羊比,不就都幸福了?
⑥ 怎樣才能找到幸福
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不論干什麼都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面對漫長的一生更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有一句話我很贊成「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說的很有道理,因為你放鬆高興的心態去看待生活中的各項事時,就會輕松釋然很多,也會慢慢感受到生活平平淡淡也是一種幸福。
2/4
發現身邊的幸福。俗話說得好:失去才會懂得珍惜;如果失去的再次獲得就會感到幸福原來如此簡單,原來幸福一直在,我們大多都忽略了。有段時間我出差了3個月,十分想念家人和孩子,當看到別人帶著孩子在散步時,覺得他們好幸福,很羨慕那種簡單的陪伴,才知道在和家人在一起就是一種幸福。所以身邊有很多不起眼的幸福,要善於發現。
如何經營婚姻才會幸福_愛聊交友軟體快速下載
關注婚姻的人也在看
深圳市愛聊科技有限..廣告
3/4
生活工作中設立小目標。人們在獲得成功時,會感到成就感和幸福感,這是人的一種本能體現,不然每天都昏昏噩噩的,生活中的快樂與幸福會被慢慢人生所淹沒。設立目標不要太大、太遠、太空,要切合實際,短期可以達成的小目標(可以是大目標的一部分)。
4/4
最重要的是要有個健康的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要適當的鍛煉身體,如果有一個體育愛好那是最好不過了。身體建康,吃嘛嘛香,這是幸福的基礎。
其實幸福取決於自己。
⑦ 人怎樣才能得到幸福
我的家是四口之家,爸爸媽媽,弟弟和我,很幸福,至少,我們大家都覺得幸福。
幸福從來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輕巧事,你想看見星星還需要打開窗戶、你想看流星雨還需要等待、你想感受陽光還需要走出房門、你想堆個雪人還需要接觸冰雪,同樣,想得到幸福,也需要給別人幸福。
⑧ 人生一大問!如何獲得幸福
幸福
梳理/術折
幸福一定是人類所嚮往的。平時我也沒想怎麼樣要過得更幸福,可實際上我每天解決自己的矛盾,就是為了讓自己過的更幸福。
第一次看牛津通識讀本系列,
我想對這本小小的introction做一個梳理。
作者先從現象——事實入手,現代物質文化的豐饒,人們的幸福指數不一定來得比前人高,這出人意料的事實讓我們發現,幸福感不是單方面的理解就能解讀的。這就讓我們不得不得對幸福下定義。為什麼要下定義?該怎麼樣下定義?我們下定義,是希望定義的存在是幫助人理解究竟為何要在乎這樣的事情,要問幸福是什麼,不如說將幸福理解成什麼會很有幫助。幸福只是一個詞,重要的是我們用幸福來指代什麼。因為理論的一切都來源於生活,我們要多關注日常,從日常關於幸福的抽象討論中汲取精華,打磨成一個新的概念,從而來幫助我們進一步研究影響幸福的主要因素。
本書里作者討論的幸福指的是一種心理狀態,但也有其他著作用幸福來指代一個蘊含了價值觀取向的概念——福祉。於是我們可以列出三點關於幸福為何物的基本理論:
一,情緒狀態理論:幸福就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態度。
二,享樂主義理論:幸福及快樂。
三,生活滿意度理論:幸福就是對你的人生感到滿意。
很明顯,後面的幾個章節會為圍繞這三種理論展開,並且會結合事例為我們講解它們的影響因素。
首先是情緒狀態理論。幸福就是指要擁有良好的情緒狀態。人們看重幸福,是因為良好的情緒狀態是生活向前的重要發動力。那什麼能帶來良好的情緒呢?有這三個方面——
一認可:感受快樂以及其他典型情緒。二參與:活力與心流。三協調:內心寧靜,自信,情緒開朗。
幸福的這三個方面都很重要,不同的人生理想所強調的是幸福的不同方面,舉例來說,美國人更重視認可和參與。與之對應的情感狀態是喜悅與興奮。而亞洲文化所側重的則是協調所帶來的幸福感。而協調才是幸福的核心。所以我想對協調展開來講。最基礎的幸福指的是你對於個人安全和保障程度的反應。也就是說,你究竟是降低警戒,充分享受人生,還是對這個世界充滿戒備?作者將這種狀態稱為人與自己的人生達成協調。
而協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內在平靜。二自信,三情緒或精神開朗。感到輕鬆快樂,或不受壓迫。當一個人協調地生活時,他會發現非常熟悉自己的生活,這個人會生活得非常自在,簡直如魚得水。
以壓力過大為例,雖然壓力並不像背疼之類的肉體痛苦一樣,占據了我們全部的注意力,但是我們根本不能忽略它帶給我們的影響。生活失去了協調,壓力會壓迫我們的精神,磨平我們的心智,扼殺我們原來能獲得快樂的能力。壓力過大的人,從生活中所得的更少。所以對他們來說,生命的意義也在減少。原因是他們的注意力會變得狹隘,不能輕松的享受,甚至無法注意到生活的饋贈。當我們壓力過大時,活著的樂趣和綴滿我們生活的種種微小的快樂,都會被徹底排除在外。所剩下的生活通常還可以勉強忍受,卻不那麼值得擁有。
所以即使我們物質條件優越,但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壓力大的人非常貧窮,從情緒理論上來說,我們不會認為一個壓力特大的人,過著一個幸福的生活。
但這時候也許就會有人發出疑問了。如果一個人抗住了壓力,在壓力之下,度過了美好的生活,也能有快樂的情緒。那為什麼不能說這個人幸福呢?
作者虛構了一個人物,羅伯特。
羅伯特過著非常積極活躍的人生,大部分時間里,發自內心的感覺到快樂,他相信自己的人生非常順利,由衷的為自己的人生表示滿意。但是當一天結束,在他獨自一人,手頭不再有工作的時候,他常常感到非常抑鬱,有時還會在睡前崩潰落淚。他這種狀態已經持續幾個月了。
似乎很明顯,羅伯特所經歷的快樂和不快樂的情緒比例,也就是他的享樂平衡。是傾向快樂那一邊的,但被作者問到的39個人中。只有一個人認為他幸福,其他人都回答不幸福。我們可以解釋認為,羅伯特內心深處的情緒狀態應該是很糟糕的。這是為什麼?根據歷史悠久的心理學理論解釋,很大一部分心理幸福感是無意識的。一旦一個人的生活中突然被壓上了一根稻草,這個人的心情傾向就轉向崩潰,我們絕對不可能認為這個人是有良好的情緒狀態的。
綜上,作為情緒幸福感的幸福,應該有兩部分組成:任何狀態下的心情和心情傾向。所以幸福意味著一個人整體來說擁有良好的情緒狀態。那麼享樂主義理論呢?在前文我們已經解釋過了為什麼我們認為羅伯特過的不幸福,即使他快樂的時間多於悲傷。而按照享樂主義理論,幸福意味著你的快樂體驗多於不快樂的體驗。幸福就是一連串快樂的經歷。所以羅伯特應該是幸福的。但大部分人都不會這么認同吧。所以假如人們是以無意識狀態作為依據來判斷,羅伯特並不幸福,那也就是說,享樂主義理論並不是人們的判斷依據。
大家暫時不必急於決定自己是否認可這個理論。生活滿意度理論也許更符合你心中所想。
和享樂主義理論和情緒狀態理論不同,它們都認為幸福與感覺有關。而生活滿意度一般被認為主要跟個人評判有關。而對生活感到滿意,不管是以自己的標准還是其他任何標准,都不代表你認為自己的生活一帆風順。書中列舉了比卡姆,一個監獄囚犯對自己生活感到滿意;維特根斯坦,一個大哲學家,但飽受折磨的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我們從中完全不清楚他們的情緒生活到底快不快樂,也無從得知,以他們自己的標准判斷,他們的生活到底順不順利。我們只能從中知道,不管他們的生活有多糟,他們自己覺得已經足夠好了。
這說明了什麼?生活滿意度就是你對自己人生的綜合評估。這種關於幸福的理論有其迷人之處,因為這樣一來,你變成了自己人生的主宰。你的幸福與否,取決於你自己認為什麼最重要。而這重要東西就是除自己快樂之外,真正在乎的東西。生活滿意度,其獨特的重要性就是因為它實則追蹤的是人們的價值觀。
同時,我們來看這樣一個現象,不管如何設置生活滿意度問卷的測試量表,結果常常集中在75%的分數上。人們的慣常想法就是人生沒什麼可抱怨的,但也不算完美。大部分人只有在真正走投無路時,才會承認自己對生活的不滿。但生活滿意度能告訴我們,人們過得究竟好不好,人生是否欣欣向榮嗎?事實上,生活滿意度理論乍一看似乎有理,卻不能解釋我們人為賦予幸福的價值。比如我只想讓我的孩子生活幸福。聽起來似乎有些誇張,但是要比我想讓我的孩子對他們的生活感到滿意更加鏗鏘有力。畢竟後者你只想讓孩子對生活感到滿意,讓他落得一個悲慘下場的時候,你只需要告訴他就這樣知足常樂就好了。
至此,三種有關幸福的理論都介紹完畢。那我們要如何知道幸福的來源,從而獲得幸福呢?
羅列幸福的來源是一項特別棘手的任務。第一個難題在於如何進行分門別類,我們應該聚焦在人際關繫上。還是以愛為中心?一般來說,不同的研究人員會使用不同的概念,並沒有哪一組概念是唯一正確的。第二個難題在於你所生活在其中的社會類型,決定了哪些因素能夠左右人們的幸福感。但是幸福的主要來源究竟有哪些,目前研究人員已經就五項答案(SOARS)大致達成共識。
一,安全感,二,生活態度,三,自主權。四,人際關系。五,需要技能,有意義的活動。
第一種,安全感。可以分為許多類型。首先是物質安全感,擁有一定程度的錢,可以幫我們隔開諸多不幸,讓我們心想事成。而過多的財富或許會讓某些人變得越來越貪婪,為我們製造出新的弱點。所以古希臘享樂主義哲學家伊壁鳩斯對於如何過上快樂的生活,有以下這條建議:遠離奢侈品,過簡單生活。除物質安全感以外,還有社交安全感,事業安全感,時間安全感。安全感有助於提升幸福感,但過多的安全感會讓人自滿,懶惰,軟弱,不堪一擊,也會阻礙個人發展。與安全與之對應的是風險,提升幸福感的途徑之一就是理智地看待風險。
第二種生活態度。當我們談論生活態度對幸福的影響時,主要涉及兩種生活,積極應對和坦然接受。因為幸福不是一雙鞋,不可以隨意選擇要或不要。它更像是一項你必須經過多年努力才能習得的技能。所以幸福與否是個人選擇,你的態度決定一切這樣的說法完全是胡說八道的。就像你告訴水裡的魚兒,只要你想飛,你就能飛到天空中一樣。但是只要努力的方向正確,我們可以充分控制自己的大部分心理狀態,讓自己變得積極,保持樂觀和感恩等等。
其中能夠有效提升幸福感的生活態度是關心他人。在事情不按自己預期發展時,不強求,坦然接受,維持合理的期望值。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擁有一種使命感,認為自己的工作有內在意義,並且非常充實,這就是內在動機。而更重視金錢,財產和地位,這些外在動機一般不會使人們變得更加幸福。
第三種自主權。自由就是幸福的一大主要來源。首先,金錢的好處本質上就是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的選擇。當然,人們並不一定要有非常多的選擇才能夠幸福。但同時,只要擁有選擇的權利,就能產生一種有可能性所帶來的自由和快樂。比如人們對汽車的需求日益旺盛,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因為汽車能給人帶來自由感。可如果我們要從另一方面來說呢,選擇自由也需要人們付出相應的代價,它會削弱人們的決心和滿足感。例如離婚率上升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們逐漸認識到伴侶的可替代性,從而對婚姻現狀愈發不滿。那不妨就請我們從這個角度來想一下,假如你和某一個人被困在荒島上,那麼你們一定能找到天荒地老的辦法。但是自主權完全能由自己來選擇嗎?事實上,你的人生並不完全是你自己的,而是與別人的人生息息相關。你在做決定的時候。會參考別人的態度和利益,我們也許無法對大事情做自主選擇,如結婚對象。但是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日常行程,並且這可能比作出重大決定更能令人們感到幸福。因為我們可以依然認為自己正在踐行本人所認可的價值觀,從而獲得擁有自主權的感覺。
第四種人際關系。一直以來,社交都是最令人感到快樂的活動之一,親密活動是非常重要的。要維持良好的友誼和團體關系的其中方法之一就是信任。信任能提供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能夠幫助我們渡過難關的重要緩沖,是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這樣的社群會讓我們的生活更輕松,對金錢的需求更小。
第五種需要技能、有意義的活動。無需動腦,沒有意義,機械重復的任務,絕對不符合任何人對於幸福的期待。人們能在到達心流時感到更幸福,而且頻繁感受心流似乎也能提高人們的整體幸福感,甚至會延伸到沒在從事這項活動的時候。而心流的狀態就是人們在成功進行某項活動時容易出現的一種幸福巔峰狀態,尤其是在那些非常有挑戰性,能夠推動人們將近能發揮到極致的活動中。但如果人不認可所從事活動的價值和意義,那麼光憑在活動中施展技能時,對這個人幸福感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人們在從事最有意義的活動時,會帶著欣賞的眼光與重要人和事產生聯系或進行互動。並且可能只有通過這種活動才能給人帶來情緒滿足感。一段充實人生的前提,或許就是能夠帶著欣賞的眼光,與在你看來重要的人和事產生聯系。
除SOARSL列表五項之外,還有其他重要因素。其中,接觸大自然,未來也許會加入其中。沉浸在自然環境中,既能定人心神又能幫人恢復活力,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注意力。但是目前還缺乏數據來證實大自然對人類幸福有著獨特的影響力。
在前文的敘述中,我們多次提到了金錢。那麼,金錢對幸福到底能有多重要呢?當今世界金錢與幸福之間有很多研究。總結來說,這些研究傳達了這樣的信息,對於一個國家中比較貧窮的群體來說,金錢似乎對幸福感有著很強烈的影響,而當收入水平達到某個標准之後,這種影響便微乎其微了。
但是我們會發現,擁有更多金錢的人,自我評估的生活滿意度也更高。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金錢能夠幫助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即使金錢不能令我們更幸福,還是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的。但是我們同樣可以認為生活滿意度測試誇大了金錢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聯系,在回答這些問題時,人們的重心可能更多放在物質生活必需品上。而不是家人和朋友之類其他有價值的重要因素上。金錢固然重要。但我們是否可以嘗試降低金錢的重要性,讓我們過的更加幸福呢?
以上這些方面我們都有很多的選擇,但是我們並不能決定一切,因為追求幸福不僅僅是一項個人事業,我們所在的生活環境對此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必須構建更好的社區和社會,來實現我們共同的追求。
總結來講,人活著,就應該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有意義的活動,但不要做過了頭,而忘了放鬆,我們要為所愛的人留出空間,控制自己的債務。拒絕道德負債。不要總是為難自己,而是把自己放在一個正確的大環境中,讓你可以自然而然的做到以上這些事情。跟明確知道自己是優先順序的好人來往,避免從事給自己帶來壞朋友的職業。假如你周圍的人都很難做到前文所說的4點,你會發現自己也很難堅持下去。
假設你一生之中盡可能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樣你就一定會幸福嗎?可能吧,但也不完全由你掌控,不過很有可能你會因此擁有不留遺憾,值得度過的人生,美好的一生。
本書的大致思路如上,當然內容里還有拓展出來的福祉、美德和意義。待時機成熟,我會單獨成篇來聊聊。幸福的日子本沒有多少,且讓我在這充滿技能和意義的活動中感受心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