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字的寓意
寓意:幸福;福氣(跟「禍」相對)。
讀音:fú
筆劃:
意思:
1、舊時婦女行「萬福」禮:~了一~。
2.(Fú)指福建:~橘。
3、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九百六十四位,望出百濟郡。
引用:先秦·佚名《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翻譯:南方地區有很多生長茂盛的樹木,這些樹木中有下垂的樹枝,葛藟爬上這根樹枝,並在這根樹枝上快樂的生長蔓延。一位快樂的君子,他能夠用善心或善行去安撫人或使人安定。
組詞:托福、福利、福氣、幸福、口福、造福、祝福、福橘、福分、福祉、折福、鴻福、萬福、福地。
1、托福[tuō fú] 客套話,意思是依賴別人的福氣,使自己幸運(多用於回答別人的問候):托您的福,一切都很順利。
2、福利[fú lì] 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對職工生活(食、宿、醫療等)的照顧:~費。~事業。為人民謀~。
3、幸福[xìng fú] 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為人民謀~。今天的~是先烈們流血流汗得來的。
4、口福[kǒu fú] 能吃到好東西的福氣(含詼諧意):~不淺。很有~。
5、造福[zào fú] (為子孫或人民)創造幸福:~人民。
6、祝福[zhù fú] 原指祈求上帝賜福,後來指祝人平安和幸福:~你一路平安。請接受我誠懇的~。
② 吾安往而不樂的意思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為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盡之矣。彼游於物之內,而不游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鬭,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歳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完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台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廬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台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游乎!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於物之外也。
[編輯本段]譯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那麼都可使人有快樂,不必一定要是怪異、新奇、雄偉、瑰麗的景觀。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飢。以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人們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開災禍,因為幸福可使人歡喜,而災禍卻使人悲傷。人的慾望是無窮的,而能滿足我們慾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惡的區別在胸中激盪,選取和舍棄的選擇在眼前交織,那麼能使人快活的東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這叫做求禍避福。追求災禍,躲避幸福,難道是人們的心願嗎?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們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馳騁在事物之外;事物本無大小之別,如果人拘於從它內部來看待它,那麼沒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橫在我們面前,那麼我常常會眼花繚亂反復不定了,就象在縫隙中看人爭斗,又哪裡能知道誰勝誰負呢?因此,心中充滿美好和丑惡的區別,憂愁也就由此產生了;這不令人非常悲哀嗎!
我從杭州調移到密州任知州,放棄了乘船的舒適快樂,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放棄牆壁雕繪的華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遠離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來到桑麻叢生的荒野。剛到之時,連年收成不好,盜賊到處都有,案件也多不勝數;而廚房裡空盪無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飢,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可我在這里住了一年後,面腴體豐,頭發白的地方,也一天天變黑了。我既喜歡這里風俗的淳樸,這里的官吏百姓也習慣了我的愚拙無能。於是,在這里修整花園菜圃,打掃干凈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縣的樹木,用來修補破敗的房屋,以便勉強度日。 在園子的北面,靠著城牆築起的高台已經很舊了,稍加整修,讓它煥然一新。我不時和大家一起登台觀覽,在那兒盡情遊玩。從台上向南望去,馬耳、常山時隱時現,有時似乎很近,有時又似乎很遠,或許有隱士住在那裡吧?台的東面就是盧山,秦人盧敖就是在那裡隱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關,隱隱約約象一道城牆,姜太公、齊桓公的英雄業績,尚有留存。向北俯視濰水,不禁慨嘆萬分,想起了淮陰侯韓信的赫赫戰功,又哀嘆他不得善終。這台雖然高,但卻非常安穩;這台上居室幽深,卻又明亮,夏涼冬暖。雨落雪飛的早晨,風清月明的夜晚,我沒有不在那裡的,朋友們也沒有不在這里跟隨著我的。我們採摘園子里的蔬菜,釣取池塘里的游魚,釀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贊嘆:「多麼快活的游樂啊!」
這個時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濟南做官,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篇賦,並且給這個檯子取名「超然」,以說明我之所以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大概就是在於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編輯本段]題解
本文主要是發揮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思想。作者認為,如不能超然物外,則樂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環境中,也有可樂的東西。為了突出後者,既用前者來對比,又用四方形勝與四季美景來渲染。
[編輯本段]評析
蘇軾調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復了一座殘破的樓台,其弟蘇轍為之起名「超然」。蘇軾便寫了這篇《超然台記》,以表明超然物外、無往而不樂的思想。這實際是政治失意後精神苦悶的自我排遣。蘇軾因不同意王安石變法中某些措施而自請外調,仕途坎坷不平,思想上產生了歸向老莊的傾向。所謂超然之樂,實際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既不能擺脫官場,又要尋求超然之樂,正是內心世界矛盾的體現。唯其有這種矛盾更使文章委宛多姿,意味深長。文章寫景生動,說理透闢,語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體現了蘇文灑脫自如、縱橫不羈的特點。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武昌九曲亭記[1]
宋 蘇轍
子瞻遷於齊安[2],廬於江上[3]。
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4],陂陁蔓延[5],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6],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櫪[7],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8],乘漁舟,亂流而南[9]。山中有二三子[10],好客而喜游。聞子瞻至,幅巾迎笑[11],相攜徜徉而上[12]。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13]。意適忘反,往往留宿於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14],不知其久也。
然將適西山,行於松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小平[15]。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16],旁矚溪谷,風雲變化,林麓向背[17],皆效於左右[18]。有廢亭焉[19],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眾客。其旁古木數十,其大皆百圍千尺[20],不可加以斤斧[21]。子瞻每至其下,輒睥睨終日[22]。一旦大風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據[23],亭得以廣。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邪?」遂相與營之。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子瞻於是最樂。
昔余少年,從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24]。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25]。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26],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27]。方其得意[28],萬物無以易之。及其既厭[29],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譬之飲食,雜陳於前[30],要之一飽[31],而同委於臭腐[32]。夫孰知得失之所在[33]?惟其無愧於中[34],無責於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樂於是也[35]。
注釋:
[1]武昌九曲亭:據《清一統志》說:「九曲亭在武昌縣西九曲嶺,為孫吳遺跡,宋蘇軾重建,蘇轍有記。」武昌,今湖北鄂城。
[2]子瞻:蘇軾的字。齊安:古郡名,即黃州,今湖北黃岡。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軾因有人告發他作詩文訕謗朝廷,被貶往黃州,充黃州團練副使。
[3]廬於江上:蘇軾到黃州的第二年,由定惠院遷居臨皋亭,其地瀕於江邊,故雲。
[4]江之南武昌諸山:黃州與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對。武昌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蘇軾有《記樊山》,其中說:「自余所居臨皋亭下,亂流而西,泊於樊山,為樊口。……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頂即位壇、九曲亭,皆孫氏遺跡。」又《答秦太虛書》:「所居對岸武昌,山水佳絕。」
[5]陂陁(pōtuó):不平坦。
[6]浮圖:梵語,亦作佛圖、浮屠,即塔也。精舍:佛寺。
[7]隱蔽松櫪:林木豐茂,隱蔽天地。 「櫪(lì)」,同「櫟」,即柞(zuò)樹,落葉喬木,果實叫橡,葉子可喂柞蠶。
[8]策:也是杖。杖策:謂扶杖。
[9]亂流:橫絕江水。
[10]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語出《論語》,是孔子對他的學生們一種稱呼。
[11]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幅巾迎笑:表示蘇軾與山中的年輕人關系之融洽。
[12]徜徉(cháng yáng):自由往來的樣子。
[13]相勞:相互慰問。
[14]居齊安三年:本篇作於元豐五年(1082),蘇軾已在黃州住了三年。
[15]獲小平:得到了一塊稍微平緩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
[16]陵阜:高山。
[17]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向背:向陽、背陰。
[18]效:呈現。
[19]有廢亭焉:謂此地有一座荒廢的亭子。
[20]百圍:是說樹乾的粗細。千尺:是指樹的高度。
[21]斤:斧子一類的工具。
[22]睥睨(bì nì):側目斜視,有所打算。
[23]斥:排斥,驅逐。這句是說,把這棵樹從它占據之地趕了出去。
[24]褰(qiān)裳:提起衣服。先之:走在前面。
[25]移日:連續好幾天。
[26]擷(xié)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卉」,草的總稱。
[27]適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樂。蘇軾在《超然台記》中說:「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即此之謂。
[28]「方其」二句:意謂正當蘇軾獲得一種適意的樂趣時,就以為這是最愉快的享受,天下萬物都不能取代這種樂趣。
[29]「及其」句:意謂等到蘇軾對這種樂趣享受夠了,他又總是對自己滿足於這種樂趣感到吃驚,覺得好笑。「厭」,滿足。「灑然」,吃驚。
[30]雜陳:陳列著各種各樣食物。
[31]要之一飽:重要的是以求吃個飽。
[32]委:拋棄。腐臭:腐爛發臭。這句是說,吃飽之後,就把剩下的食物統統丟掉,讓它們腐爛發臭。
[33]「夫孰知」句:意謂沒有人能夠知道人生樂趣是從哪裡獲得的,又是在哪裡失掉的。也就是說,人生樂趣的得失是無常的。
[34]「惟其」三句:意謂由於得失無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問心無愧,處世無可責備,而姑且這樣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
[35]是:這,即指適意而言。
譯文:
子瞻被貶到齊安(今黃岡),在長江邊上建廬居住。齊安沒有出名的山,而長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連綿不斷,山谷幽深寂靜,裡面有佛塔寺廟僧舍,西邊的叫西山寺,東邊的叫寒溪寺。它們背靠山樑,面對山溝,隱蔽在茂密的松樹櫪(同「櫟」)樹叢中,寂漠清靜,與世隔絕,見不到車馬的喧囂和來人的足跡。每當風停了,太陽出來,江面波平浪靜的時候,子瞻就拄著拐杖,帶著美酒,乘坐漁船,橫渡長江,直奔南山而來。山中有幾個人,熱情好客,喜游山水,聽說子瞻到來,都裹著頭巾,歡笑著迎上來,然後攜手同行,逍遙自在地拾級而上,一直走到深山盡處,大家都筋疲力盡了,方才停下歇息,掃去落葉,坐在草地上,彼此舉起酒杯,互相問候,玩到心情舒適時,竟至忘記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為過著這樣愜意的生活,子瞻在齊安住了三年,都不覺得時間過得很久。
然而將往西山去時,就要從青松翠柏之間經過,走過彎彎曲曲的羊腸山路,才會見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覽者一定會在此休息。人們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賞,躲在茂密林蔭下小憩,向下可俯視滾滾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邊可掃視小溪幽谷,風雲變化和樹林山腳正面、反面的種種景象,都在人們身邊呈現出來。平地上有一座破舊的亭子,它的遺址非常狹小,不能夠坐下許多遊客。亭子旁有幾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圍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夠用刀斧來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樹下,就整天(無可奈何地)斜視著它們。一天,來了一陣暴風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連根拔倒,子瞻趁機將那倒下老樹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擴大。子瞻與朋友們進山看了看,相視而笑,說道:「這大概是(老天爺)想成全我們重修亭台的事情吧?」於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後,西山的勝景才算完備了。子瞻對這件事極為高興。
從前我年輕時,跟隨著子瞻游覽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嘗不是帶頭提起衣服捲起褲腳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達的地方,子瞻就總是為這事成天不愉快。有時他一個人飄然獨游,悠閑自在地在泉石上漫遊,採摘著樹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著落在山溝中的果子,從溪中舀取水來喝,看到他這樣子的人往往把他當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實天下的樂事無窮無盡,而以使人心情暢快的事最叫人喜愛。而當他稱心如意的時候,(覺得)萬事萬物都不能換取這種快樂;到了他興盡的時候,又沒有不感到吃驚,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飯,五花八門的菜餚擺在面前,總之是為了一飽肚腹,而吃下去後,那些事物(無論好的還是不好的食物)同樣變成了腐臭的東西,有誰還會去管哪道菜對人有益,又哪道菜對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覺得慚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責,就不妨把心思寄託在這山林之間(盡情享受它)。這就是子瞻在這里感到快樂的原因。
作者及題解:
蘇轍(1039一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是蘇洵之子,蘇軾之弟。十九歲與蘇軾同登進士第。仁宗時,為商州軍事推官,徙大名。神宗時,為王安石屬官,因反對新法,調任他職。後因蘇軾詩罪株連,謫遷筠州監鹽酒稅。哲宗至徽宗時,仕途幾經起落,最後以太中大夫退職,住在許(今河南許昌),自號潁濱遺老。死後追贈端明殿學士,謚號「文定」。他是著名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欒城集》。
本篇選自《欒城集》。它作於元豐五年(1082)。當時作者貶謫筠州,蘇軾貶謫黃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們都並不消沉。這篇題記便是記述蘇軾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來,闡發蘇軾「適意為悅」的思想情趣,表現出蘇軾的游樂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懷和灑脫風度。顯然,其中也寄託著作者自己的意緒。它的構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實特點,更突出蘇軾的思想性格。蘇軾謫遷黃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從蘇軾好游武昌諸山寫起,特為指出蘇軾在黃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風景好,山裡人也好。這是為敘述建亭武昌鋪墊,顯出蘇軾在失意遭遇中善於自得其樂。然後,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處勝境,而且「有廢亭焉」,但長久無人治理,冷落荒廢,古木盤踞,重建困難,使蘇軾有心無力。然而天助人願,一場大風雷雨颳倒一棵大樹,創造重建的條件,蘇軾心願實現,九曲亭重新建成。這就具體說明建亭的經過,含蓄地贊美建亭此舉,興廢利眾,符合天意,而蘇軾獲得了最大樂趣。最後就具體議論蘇軾所追求的樂趣是「以適意為悅」,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滿足,並不計較個人的功利得失,因而處世為人,「無愧於中,無責於外」。這就委婉地說明蘇軾建亭的目的,也是他處世為人的態度,從而贊揚他的品德風度,光明磊落,超然灑脫。如果結合他們當時的政治處境來看,作者寫作這篇題記贊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確乎也表現出作者政治堅定和胸懷坦盪。蘇軾曾說蘇轍文章「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答張文潛書》)。本篇風格即如其說。
③ 年或福的來歷
福字的來歷
說法甚多。其一,是把朱元璋和馬皇後扯進來,給予褒貶。有一年,京城舉辦燈會,歡慶元宵節。朱元璋微服出去私游,看到一戶人家的馬燈上,畫一隻馬猴抱著一雙綉花鞋哭。朱元障認為這是諷刺馬皇後的腳大,非常氣憤,就在這家門上寫一個「福」字,作為記號。回宮後,立即吩咐錦衣衛,第二天早上按照他留下的記號把人抓來。在歷代皇後里,馬皇後以賢德愛民著稱,當她得知此事後,立即暗傳旨意,告訴全城所有人家,必須在天亮之前,在門口寫一福字。第二天清早,朱皇帝派去抓人的人,發現家家都貼有福字,只有一戶人家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皇帝命令就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急忙對朱元璋說: 「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朱皇帝以為有理,遂下令放人,一場災禍終於避免。從此,把福字倒貼,就成為習俗,流傳至今。一褒,一貶,態度分明,可見百姓之心。
還有一個傳說,把發明權推給了周朝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太公封一大批神仙時,卻把自己的妻子葉氏封為窮神,還告訴她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從此,家家過年貼福字,就是告訴窮神,我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萬不能進來。福字,就是擺脫窮困、追求幸福的象徵。
其實,福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約有三千年歷史。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裝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狀,因為古人用酒象徵生活富裕。現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抵;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說:「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人所以言食也。」在這個福字上,寄託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願望。
把福字貼在門前,文字記載有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前。由此可知,貼福字的風俗,至少從南宋已經開始,歷史可謂悠久。
前年深秋,曾在恭王府花園里看到康熙寫的福字。公元1673年,康熙為祖母孝庄太後「請福續壽」,寫下了著名的「長壽之福」。這個福字如果仔細品味,就會發現裡面暗含「多子、多才?穴財?雪、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字形窄而狹長,民間稱之「長瘦」,這是古往今來絕少的「五福」合一之福、福壽合一之福。康熙一生酷愛書法,雖然書法極佳,卻不像他孫子乾隆那樣到處題字。所以,康熙御筆題字,流傳最少。據說康熙一生流傳的字,就剩三個字,一是「無為」,一是「福」。
「無為」二字,存於故宮;「福」字,就是恭王府中的「福」字碑。康熙的筆墨,可謂稀世之珍,有「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幽夢影》說:「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長廉靜,家道優裕,娶婦賢淑,生子聰慧,人生如此,可雲全福。」這里的六條齊備,實在很難。不過,今天我們的大環境越來越好,福自然會走進千家萬戶。
年的來歷
「年」,原不是節日,而是一種動物。傳說在遠古時候,這種動物非常的兇猛。它們聚集在一起,一出動,多則上千隻,少則幾百隻。每到嚴冬,就出來覓食,走到哪裡,哪裡的人和各種動物就要遭殃。據說,一群年一次可吃掉上百隻虎豹熊羆和幾十個人。一到冬天,群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爭,一直到春暖花開,氣溫上升,年才消失得無影無蹤。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當冬季來時,人們都要提前把出外打獵的親人叫回來,團聚在一起,而且都群居大洞穴中,每個洞穴中多達百人,在與年的斗爭過程中,人們還逐步積累了一些經驗,發現年雖凶惡性殘暴,但它最怕火,一見火光就拚命逃跑。所以人們一旦發現年群來犯,就迅速點燃早已准備好的火把,手持武器吶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都趕走。第二天,住在各洞穴里的人們早早起來,互相問好。如果大家都平安無事,就互相拱手作揖,表示祝賀。小孩子還要跪下給大人磕頭,感謝大人他們小一輩。以後,便逐漸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頭互相拜年的習俗。
黃帝統一各部落後,帶領群民抵抗各種自然災害。為了徹底解除年對人們的巨大威脅,黃帝與應龍、力牧等大臣一起商議採取什麼辦法。有人主張遷居,有人主張捕殺。最後根據黃帝的意見,大家都同意採取徹底消滅的辦法。於是,當嚴冬來臨時,各部落都組織一支百人的隊伍去捕殺群年,經過十幾個嚴冬的不斷捕殺,年越來越少,成群結隊的年再也看不到了。
可是,年並不甘心就這樣絕種,傳說它又變成了一隻九頭鳥,一到大年三十晚上,就飛出來用鼻子聞各家各戶飄出的香肉味,聞著聞著,嘴裡就流出來帶血的涎水。這種帶雪的涎水掉到誰家院里,誰家第二年就要倒霉。後來,人們發現九頭鳥最怕燒柏樹葉的煙味。所以每到冬天,人們就採集柏樹葉,等到三十那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把柏樹葉燒起來,升起滾滾濃煙,嚇得九頭鳥再也不敢飛出來了。從此後,每逢過年三十晚上,燒香便成為一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④ 杭州古代叫什麼
杭州:
周朝之時禹至此造舟以渡,故此越人稱為禹杭。
秦時稱為錢塘。
西漢時曾將錢塘改為泉亭縣,到東漢時又復為錢唐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為吳國的吳興郡。
隋朝時廢郡為州,杭州這個稱呼第一出現。
唐時先為杭州郡,後又改為餘杭郡,因避國號諱,故改「錢唐」為「錢塘」。
五代十國時期為吳越國國都,當時稱為西府或西都。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於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後來依託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發展迅速。新世紀以來,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的帶動,互聯網經濟成為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成為杭州文化代表。
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錦標賽、2022年亞運會將在杭州舉辦。2018年1月,杭州入選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排第7位。
⑤ 杭州的歷史大事件~急~在線等!
秦始皇過錢唐
【秦始皇過錢唐】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設會稽郡,置錢唐、餘杭、富春、海鹽(今海寧)4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
慧理首開靈隱天竺
【慧理首開靈隱天竺】東晉咸和三年(328),印度僧人慧理登靈鷲峰(今飛來峰),嘆為"中天竺靈鷲山之小嶺飛來",並指為"仙靈所隱之處",在山下創建靈隱寺。兩年後又在天竺山創建翻經院(後改法鏡寺),即下天竺。
曇超首開玉泉
【曇超首開玉泉】南齊建元年間(479~482),僧曇超在西湖仙姑山青芝塢口開山築庵。清康熙時改清漣寺,俗稱玉泉寺。
隋建杭州城
【隋建杭州城】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平陳,改錢唐郡為杭州。初治餘杭。次年,移治錢唐。隋開皇十一年(591),將杭州錢唐縣治由靈隱山下移至柳浦西(今杭州江干一帶),並依鳳凰山築城,周圍15公里左右,是為最早的杭州城。
隋開鑿江南運河
【隋開鑿江南運河】隋大業六年(610),隋煬帝楊廣鑿通江南運河,自京口(今鎮江)至杭州,800餘里。自此與江北運河相接。明清時期,由北京至杭州的大運河稱"京杭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大水系。江南運河向為運要道,對南北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杭州拱宸橋為大運河水運的起訖點。
唐改錢唐為錢塘
【唐改錢唐為錢塘】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為避國諱,4年後將錢唐改為錢塘。
首創九里松
【首創九里松】唐開元十三年(725),杭州刺史袁仁敬在洪春橋至靈隱植松九里。"九里雲松"後為"錢塘八景"之一。
李泌開六井
【李泌開六井】唐建中二年至興元元年(781~784),杭州刺史李泌開相國井、西井、方井(即四眼井)、白龜池、小方井、金牛井等六井,引西湖水入井,解決居民飲鹹水之苦。
白居易守杭
【白居易守杭】唐長慶二年(822),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任職期間,治理西湖,築堤建閘,放水灌田,並重修六井。離任時留詩:"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又因有詩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後人為紀念他,將西湖白沙堤改名"白堤"。
黃巢軍入杭州
【黃巢軍入杭州】唐乾符六年(879),黃巢於九月攻陷廣州後,十一月率20萬人從江西進入浙江,掠餘杭,入杭州,旋即離去。
錢癠築羅城
【錢癠築羅城】唐景福二年(893)七月,錢癠為鎮海軍節度使,雄踞杭州,發民夫20萬及十三都軍士,自鳳凰山築羅城,周長35公里,建有10座城門,3座水城門。
錢氏築捍海塘
【錢氏築捍海塘】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吳越王錢繳自月輪山(今六和塔)起至艮山門沿錢江築捍海塘,以防海潮。堤長二三十公里,世稱"錢氏捍海塘"或"錢氏石塘"(1985年在建造江城路立交橋時,挖至路面下5~11米深處,發現"錢氏捍海塘"遺跡,經考古發掘,柱長約6米,直徑約13~39厘米,柱後為裝滿石塊的竹籠,竹篾編織痕跡十分清晰,其後夯土,最後一排為木柱與竹編)。是年,又置撩湖兵千人,專門浚治西湖。
錢元?慈雲嶺造像
【錢元?慈雲嶺造像】五代後晉天福五年(940),吳越國王錢元在西湖慈雲嶺南坡資延寺右摩崖造彌勒、觀音、勢至佛龕和"唐僧取經"石龕。
錢弘?創建靈峰寺
【錢弘?創建靈峰寺】五代後晉開運元年至三年(944~946),吳越國王錢弘?為伏虎禪師在靈峰建鷲峰禪院。宋時改靈峰禪寺。為西湖探梅勝地之一。
吳延爽建保?塔
【吳延爽建保?塔】北宋開寶元年(968),吳越國王錢弘?被趙匡胤召到汴梁,其舅吳延爽為祝福錢弘?進京平安,特在西湖寶石山建塔,稱為保?塔。現塔為1933年重建。
錢弘?建六和塔、雷峰塔
【錢弘?建六和塔、雷峰塔】北宋開寶三年(970),吳越國王錢弘? 在錢塘江邊月輪山建六和塔,並建開化寺。北宋開寶八年(975),錢弘?為慶賀王妃黃氏生子,在西湖夕照山雷峰上建黃妃塔,俗稱雷峰塔,內藏《寶篋印經》8.4萬卷。"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坍毀。1983年5月國務院在《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批復重建。
蘇東坡兩次守杭
【蘇東坡兩次守杭】北宋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詩人蘇東坡到杭州任通判。北宋元 四年(1089)蘇東坡以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貶為杭州太守,見西湖淤塞荒蕪幾占面積之半,積葑約100公頃。乾涸時,幾至龜裂。次年上《乞開西湖》狀。4月28日開工,用工20萬,半年完工。取葑泥築長堤,架六橋,植桃柳芙蓉,人稱蘇堤。"蘇堤春曉"為西湖十景之一。湖中建三塔,即今"三潭印月",亦為"西湖十景"之一。開浚茅山、鹽橋二河,以通江湖。重修六井、南井。任期內,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北宋元六年(1091)離任時,百姓含淚送別,杭城家家有他的畫像,飲食必祝,又在西湖建祠以祀。
方臘破杭城
【方臘破杭城】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臘在睦州青溪縣(今淳安縣)起義,12月攻克睦州及遂安、壽昌、分水、桐廬等縣,又分兵兩路合攻杭州。12月29日,方臘之妹方百花血戰涌金門,破杭城,東南大震。次年2月18日退出。現鳳凰山巔有"百花點將台"遺跡。
金兵陷杭城
【金兵陷杭城】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將完顏宗弼自安吉進杭州,錢塘縣令朱蹕大戰金兵於葛嶺,後戰死天竺。尉曹金勝、祝威亦戰死松木場。趙構逃越州、明州、定海、台州到溫州。次年二月,完顏宗弼退出杭藎 蒓鴟儷僑 鍘*?
岳飛被害
【岳飛被害】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高宗趙構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12月29日,秦檜以"莫須有"罪殺害岳飛於大理寺風波亭(現浙江醫科大學內)。其子岳雲、部將張憲同時遇害。
南宋築鳳凰山禁城
【南宋築鳳凰山禁城】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南宋王朝築鳳凰山禁城,周長4.5公里。又築外城高6.7米,闊3.3米,城門13座。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開封、康王趙構逃到杭州,至南宋紹興八年(1138)定都杭州,20年間,禁城內建起大殿13座,以"堂"、"閣"、"齋"、"樓"命名的建築40餘座,亭、台20餘座。杭州內外建行宮37處和御花園17處。
慧開創黃龍洞
【慧開創黃龍洞】南宋淳 元年(1241),僧慧開自江西隆興黃龍山來杭,在黃龍洞建護國仁王禪寺。為黃龍洞首創寺院。舊"杭州四十二景"中有"黃龍積翠"。今"黃龍吐翠"為"西湖新十景"之一。
阿老丁重建鳳凰寺
【阿老丁重建鳳凰寺】南宋咸淳七年(1271),回民阿老丁重建鳳凰寺於杭州羊壩頭(現中山中路),為我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之一。
元兵進杭
【元兵進杭】南宋德 二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派右丞相伯顏進攻杭州。2月,元兵進駐錢塘江沙灘。南宋恭帝奉表投降,南宋亡。
南宋故宮失火
【南宋故宮失火】元至元十四年(1277)十一月,改宋行在為杭州。是年,南宋皇宮因民居失火延及而焚燒殆盡。
馬可.波羅游杭州
【馬可.波羅游杭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到北京,在元世祖忽必烈處做官。至元二十一年(1284),江淮行省自揚州徙杭州,改稱江浙行中書省,馬可.波羅為樞密副使,在任3年,時時采風問俗。1294年返國後所著《馬可.波羅游記》盛稱杭州是"世界最美麗華貴之城","人處其中,自信為置身天堂"。
辛巳、壬午大火
【辛巳、壬午大火】元至正元年(1341)四月,杭州失火,自東南延至西北,近30里官民閭舍焚盪其半,總計毀官民房屋、公廨、寺觀15755間,10797戶38116人受災,燒死74人。次年(1342)杭城又大火,共燒毀民舍4萬余間,火災之甚前所未有,數百年浩繁之地,日漸凋敝。
紅巾軍進杭
【紅巾軍進杭】元至正十二年(1352),紅巾軍徐壽輝將項普略攻取杭州,於7月10日破昱嶺關,自餘杭佔領杭州。26日退出。
張士誠重建杭州城
【張士誠重建杭州城】元至正十九年(1359),張士誠割據浙西五郡,舉反元義旗。廢九曲城,重建杭州城,並發民夫20萬沿城開河,自五林港至北新橋,又南至江漲橋,闊約67米,遂成大河。
常遇春攻杭城
【常遇春攻杭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派常遇春攻杭城,圍城3月有餘,各路糧道不通,一城之人餓死十之六七。軍退,又大半死於病疫。
周新被奉為杭州城隍
【周新被奉為杭州城隍】明永樂三年(1405),廣東海南人周新調任浙江按察使。在杭平反冤獄疑案,免徵災稅,善政甚多,杭人稱"冷麵寒鐵周廉使"。1412年12月周新在京被陷害死,杭人紀念他,稱之為"城隍",在吳山建城隍廟祭祀。
於謙歸葬西湖
【於謙歸葬西湖】明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以於謙(杭州人)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京師。明景泰八年(1457)正月,英宗復辟,於謙被加以"意欲"謀逆罪殺害,是年60歲。明天順三年(1459)葬於謙於杭州西湖三台山。明成化元年(1465)於謙冤案昭雪,恢復官位名譽,謚"肅愍"、"忠肅"。杭人以為岳飛、於謙為西湖山水增添了"英氣","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創辦萬松書院
【創辦萬松書院】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參政周木在萬松嶺報恩寺舊址創辦萬松書院。清康熙時改稱敷文書院,今遺址尚存。
楊孟瑛築西湖新堤
【楊孟瑛築西湖新堤】明正德三年(1508),杭州知府楊孟瑛自2月2日起興工疏浚西湖,至9月12日完工,歷時152天,計675萬工日,拆毀田盪3481畝,耗銀28700多兩,使西湖復唐宋舊觀。並以浚湖淤泥堆築長堤6里,後稱楊公堤。
湖中二島形成
【湖中二島形成】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杭州知府孫孟在西湖三塔中的北塔遺址建"振鷺亭",後改"清喜閣",即現湖中三島之一的"湖心亭"。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錢塘縣令聶心湯在三塔中的南塔原址,取葑泥繞潭作堤,為"放生池"。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錢塘縣令楊萬里以10年時間在放生池外築外堤,構成"島中有島,湖外有湖"的佳境,湖中"小瀛洲"自此形成。明天啟元年(1621),在"小瀛洲"南復建三塔,即今之"三潭印月",為"西湖十景"之一。
杭城內建旗營
【杭城內建旗營】清順治五年(1648),清廷決定在杭州城內圈地建"旗營",1650年正式動工,周長約4.5公里,佔地96公頃,築牆高約6米,有城門5座。內有"亭灣騎射",為清時"錢塘十八景"之一。
張煌言就義
【張煌言就義】清康熙三年(1664),民族英雄張煌言(蒼水)被俘解來杭州,農歷九月七日在杭州官巷口刑場就義,是年45歲。遺體葬於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張煌言與岳飛、於謙並稱為"西湖三傑"。
康熙題西湖十景
【康熙題西湖十景】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來杭州游西湖。以後,又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5次南巡來杭州。其間在西湖孤山築行宮,疏通市內河道涌金河(浣紗河)以通龍舟。題"西湖十景"。1701年"十景"景址刻石建碑亭。從此,南宋畫院祝穆、馬遠筆下的"西湖十景"更負盛名。
建玉帶晴虹
【建玉帶晴虹】清雍正九年(1731),李衛疏金沙港,在蘇堤第五橋(東浦橋)西築堤63丈,名金沙堤,上築三孔玉帶橋,名"玉帶晴虹",為清"錢塘十八景"之一。
乾隆六次來杭
【乾隆六次來杭】清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乾隆皇帝首次南巡,三月至杭州游西湖,至敷文書院、觀潮樓,閱兵;渡錢塘江,祭禹陵,五月返京。以後,又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5次南巡來杭州。其間題"錢塘十八景"、"行宮八景";4次至海寧閱視海塘工程、觀潮、祭海神。
建文瀾閣
【建文瀾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將原康熙行宮(西湖孤山)"聖因閣"內玉蘭堂藏書樓改建為"文瀾閣",與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並為江南三閣,各收藏《四庫全書》一部。現"文瀾閣"及藏書俱在,為江南三閣僅存者。
建阮公墩
【建阮公墩】清嘉慶五年(1800),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歷時2年。將淤泥在西湖"湖心亭"北堆一小島,後人稱"阮公墩"。現"阮墩環碧"為"西湖新十景"之一。
林則徐協辦海防
【林則徐協辦海防】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月十八日,林則徐被革職後以四品卿銜赴浙江軍營協辦海防事務。是日,自廣東抵杭州(富陽)。在浙江35天,協助裕謙籌謀劃策。
太平軍兩進杭城
【太平軍兩進杭城】清咸豐十年、太平天國十年(1860),忠王李秀成為解天京(南京)危局,以"圍魏援趙"之計,於3月19日攻佔杭城,24日退出。此為太平軍第一次攻佔杭州。次年,李秀成於12月29日攻佔杭城,至1864年3月20日退出杭城,守杭2年3個多月。其間,採取一系列爭取知識分子政策,在經濟上實施對城市貧民、手工業者有利的政策,促使杭州經濟、文化發展。退出後,清兵入城,縱兵大掠,姦淫婦女,搶奪財物,均謂取之於"賊"。搶劫之後,杭城81萬人僅剩7萬。
辟拱宸橋租界
【辟拱宸橋租界】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杭州開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橋辟為日租界,西沿運河塘路,南至拱宸橋腳,北至瓦窯頭,東至陸家務河,徑直3里,橫約2里,周11.2里。主權淪喪,民族蒙恥。
創辦求是書院
【創辦求是書院】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日,杭州知府林啟在蒲場巷普慈寺舊址創辦的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正式開學。此為杭州創辦近代教育的開始。光緒二十四年(1898)三月十一日,林啟在西湖金沙港辦的蠶學館開學。此為我國最早的蠶桑學校,開浙江職業教育之先河。
創西泠印社
【創西泠印社】清光緒三十年(1904)九月十九日,丁仁等人在西湖孤山西泠橋畔發起創辦研究金石學術團體。社以地名,1913年成立"西泠印社",推吳昌碩為社長。
滬杭鐵路入城
【滬杭鐵路入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滬杭鐵路設車站於杭城清泰門內,鐵路貫城而入,拆城牆數十丈。此為杭州拆城牆之始。
立秋瑾墓
【立秋瑾墓】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七月十五日,辛亥革命烈士、"鑒湖女俠"秋瑾在紹興軒亭口就義。1911年遵烈士生前遺願,葬遺體於西泠橋堍(岳飛墓東),傍建"秋社"。以後墓幾經遷徙。198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70周年),從西湖雞籠山遷秋瑾遺骸於西泠橋東堍(東南)梅花嶼頭,重建秋瑾墓。
魯迅與"木瓜之役"
【魯迅與"木瓜之役"】清宣統元年(1909)六月,魯迅自日本回國,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市高級中學)任教。11月10日以魯迅為代表的進步教師反對新任監督夏震武(外號木瓜),發生"木瓜之役",夏被迫辭職。這是清末轟動全省的教師風潮。
孫中山三臨白雲庵
【孫中山三臨白雲庵】清宣統二年(1910)九月的一個晚上,孫中山曾到西湖雷峰塔下的白雲庵(當時為浙江革命的秘密總機關)。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於1913年4月再次到白雲庵,題"明禪達義"匾額。在秋社題"巾幗英雄"。1916年夏,第三次來杭。
杭州光復
【杭州光復】清宣統三年(1911)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功。11月6日杭州"旗營"投降,杭州全城光復。1913年"旗營"歸公。7月22日開始拆除錢塘門至涌金門城垣,建馬路,辟公園。杭州城牆、城門相繼拆除建路。
建城區馬路
【建城區馬路】1918年1月,建杭州城區馬路,自旗營沿薦橋街至城站一段,由佑聖觀沿館驛後、城頭巷至上板兒巷一段,先後動工。再計劃建環湖馬路,從錢塘門起環繞西湖蘇堤、白堤至靈隱止。
中共西湖會議
【中共西湖會議】1922年4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杭州西湖召開會議,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瞿秋白、張國燾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出席,會上討論了中國共產黨和工人運動前景。1922年8月29、30日,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舉行特別會議,史稱"西湖會議",決定有條件地接受共產國際代表關於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的意見。
雷峰塔倒坍
【雷峰塔倒坍】1924年9月25日下午1時,西湖雷峰塔倒坍。是日天氣晴朗,無風無雨,更無地震。1925年2月2日《京報副刊》載文說塔倒原因"實為塔基已被挖空"。雷峰塔遺址現為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錢塘江首建大橋
【錢塘江首建大橋】1934年8月8日,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負責設計建造的錢江大橋開工,至1937年9月26日落成,全橋長1453米。分引橋、正橋兩部分,正橋16孔,下層為鐵路橋,上層為公路橋。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橋梁。
杭州淪陷
【杭州淪陷】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大舉入侵,12月24日,日軍分三路進入杭州,杭州淪陷。至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後達8年。
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
【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4月下旬,杭州的國民黨官員紛紛潰逃,社會一片混亂。中共杭州地下市委提出"反破壞、反遷移,保衛城市建設,迎接大軍解放"。全市工人開展護廠運動。5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杭州。5月24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
毛澤東40次到杭州
【毛澤東40次到杭州】從1953~1975年的22年間,毛澤東共40次到杭州。有一次整整住了7個月之久。在杭州寫的著名詩篇有《送瘟神》(1958年6月30日),著作有《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1963年春)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在杭州誕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在杭州誕生】1953年12月27日,毛澤東主席到杭州。在杭州期間,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
全面疏浚西湖
【全面疏浚西湖】1949年5月前後,西湖污泥淤塞,湖床增高,湖水平均深度為0.55米,蓄水量僅300餘萬立方米,湖底遍生水草。湖西南部更見葑蕪。自1951年起開始全面浚湖,歷時8年,於1959年竣工。耗資454萬元,共挖淤泥720.88萬立方米。湖水深度平均達到1.8米,最深處2.6米,蓄水量增至1000多萬立方米。以後由常設機構西湖水域管理處把疏浚西湖作為日常任務。
杭州城區跨江發展
【杭州城區跨江發展】199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錢塘江南岸蕭山市的浦沿鎮、長河鎮、西興鎮和餘杭市的三墩鎮、九堡鎮、下沙鄉劃入杭州,杭州城區得以跨江發展。此次區劃調整後,杭州市區面積由430平方公里擴大為683平方公里,杭州市政府在錢塘江南岸新設濱江區。
⑥ 福的由來
相傳在我國的明朝,有一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行到民間查訪。來到一個小集鎮,看見許多人在圍觀一幅漫畫。擠進人群一瞧。見畫上畫著一個赤腳女人懷抱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婦女腳大。
朱元璋看後心中大為不悅,認為鄉民在取笑他的大腳馬皇後,因為馬皇後是淮西人氏。他不露聲色退出人群,將此事暗記在心。
回宮之後,密旨軍士前去調查:漫畫由何人所作?哪些人前去圍觀?記下姓名住址後,對沒去參與嬉笑者,就在家門上貼一個「福」字,幾天之後,軍士便到沒貼「福」字的百姓家中捉人。從此以後,人們便在除夕之時,在自己家門上貼一個「福」字,表示是皇上的安分順民。
(6)什麼是幸福居湖山郡擴展閱讀: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氣已倒(到)」。福字不能倒貼,大門為迎福納福的地方,福字應正貼。
⑦ 年或福的來歷
福字的來歷
說法甚多。其一,是把朱元璋和馬皇後扯進來,給予褒貶。有一年,京城舉辦燈會,歡慶元宵節。朱元璋微服出去私游,看到一戶人家的馬燈上,畫一隻馬猴抱著一雙綉花鞋哭。朱元障認為這是諷刺馬皇後的腳大,非常氣憤,就在這家門上寫一個「福」字,作為記號。回宮後,立即吩咐錦衣衛,第二天早上按照他留下的記號把人抓來。在歷代皇後里,馬皇後以賢德愛民著稱,當她得知此事後,立即暗傳旨意,告訴全城所有人家,必須在天亮之前,在門口寫一福字。第二天清早,朱皇帝派去抓人的人,發現家家都貼有福字,只有一戶人家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皇帝命令就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急忙對朱元璋說: 「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朱皇帝以為有理,遂下令放人,一場災禍終於避免。從此,把福字倒貼,就成為習俗,流傳至今。一褒,一貶,態度分明,可見百姓之心。
還有一個傳說,把發明權推給了周朝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太公封一大批神仙時,卻把自己的妻子葉氏封為窮神,還告訴她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從此,家家過年貼福字,就是告訴窮神,我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萬不能進來。福字,就是擺脫窮困、追求幸福的象徵。
其實,福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約有三千年歷史。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裝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狀,因為古人用酒象徵生活富裕。現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抵;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說:「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人所以言食也。」在這個福字上,寄託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願望。
把福字貼在門前,文字記載有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前。由此可知,貼福字的風俗,至少從南宋已經開始,歷史可謂悠久。
前年深秋,曾在恭王府花園里看到康熙寫的福字。公元1673年,康熙為祖母孝庄太後「請福續壽」,寫下了著名的「長壽之福」。這個福字如果仔細品味,就會發現裡面暗含「多子、多才?穴財?雪、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字形窄而狹長,民間稱之「長瘦」,這是古往今來絕少的「五福」合一之福、福壽合一之福。康熙一生酷愛書法,雖然書法極佳,卻不像他孫子乾隆那樣到處題字。所以,康熙御筆題字,流傳最少。據說康熙一生流傳的字,就剩三個字,一是「無為」,一是「福」。
「無為」二字,存於故宮;「福」字,就是恭王府中的「福」字碑。康熙的筆墨,可謂稀世之珍,有「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幽夢影》說:「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長廉靜,家道優裕,娶婦賢淑,生子聰慧,人生如此,可雲全福。」這里的六條齊備,實在很難。不過,今天我們的大環境越來越好,福自然會走進千家萬戶。
年的來歷
「年」,原不是節日,而是一種動物。傳說在遠古時候,這種動物非常的兇猛。它們聚集在一起,一出動,多則上千隻,少則幾百隻。每到嚴冬,就出來覓食,走到哪裡,哪裡的人和各種動物就要遭殃。據說,一群年一次可吃掉上百隻虎豹熊羆和幾十個人。一到冬天,群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爭,一直到春暖花開,氣溫上升,年才消失得無影無蹤。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當冬季來時,人們都要提前把出外打獵的親人叫回來,團聚在一起,而且都群居大洞穴中,每個洞穴中多達百人,在與年的斗爭過程中,人們還逐步積累了一些經驗,發現年雖凶惡性殘暴,但它最怕火,一見火光就拚命逃跑。所以人們一旦發現年群來犯,就迅速點燃早已准備好的火把,手持武器吶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都趕走。第二天,住在各洞穴里的人們早早起來,互相問好。如果大家都平安無事,就互相拱手作揖,表示祝賀。小孩子還要跪下給大人磕頭,感謝大人他們小一輩。以後,便逐漸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頭互相拜年的習俗。
黃帝統一各部落後,帶領群民抵抗各種自然災害。為了徹底解除年對人們的巨大威脅,黃帝與應龍、力牧等大臣一起商議採取什麼辦法。有人主張遷居,有人主張捕殺。最後根據黃帝的意見,大家都同意採取徹底消滅的辦法。於是,當嚴冬來臨時,各部落都組織一支百人的隊伍去捕殺群年,經過十幾個嚴冬的不斷捕殺,年越來越少,成群結隊的年再也看不到了。
可是,年並不甘心就這樣絕種,傳說它又變成了一隻九頭鳥,一到大年三十晚上,就飛出來用鼻子聞各家各戶飄出的香肉味,聞著聞著,嘴裡就流出來帶血的涎水。這種帶雪的涎水掉到誰家院里,誰家第二年就要倒霉。後來,人們發現九頭鳥最怕燒柏樹葉的煙味。所以每到冬天,人們就採集柏樹葉,等到三十那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把柏樹葉燒起來,升起滾滾濃煙,嚇得九頭鳥再也不敢飛出來了。從此後,每逢過年三十晚上,燒香便成為一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⑧ 貼福字的作用
貼福字的來歷,說法甚多。其一,是把朱元璋和馬皇後扯進來,給予褒貶。有一年,京城舉辦燈會,歡慶元宵節。朱元璋微服出去私游,看到一戶人家的馬燈上,畫一隻馬猴抱著一雙綉花鞋哭。朱元障認為這是諷刺馬皇後的腳大,非常氣憤,就在這家門上寫一個「福」字,作為記號。回宮後,立即吩咐錦衣衛,第二天早上按照他留下的記號把人抓來。在歷代皇後里,馬皇後以賢德愛民著稱,當她得知此事後,立即暗傳旨意,告訴全城所有人家,必須在天亮之前,在門口寫一福字。第二天清早,朱皇帝派去抓人的人,發現家家都貼有福字,只有一戶人家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皇帝命令就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急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朱皇帝以為有理,遂下令放人,一場災禍終於避免。從此,把福字倒貼,就成為習俗,流傳至今。一褒,一貶,態度分明,可見百姓之心。
還有一個傳說,把發明權推給了周朝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太公封一大批神仙時,卻把自己的妻子葉氏封為窮神,還告訴她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從此,家家過年貼福字,就是告訴窮神,我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萬不能進來。福字,就是擺脫窮困、追求幸福的象徵。
其實,福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約有三千年歷史。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裝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狀,因為古人用酒象徵生活富裕。現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抵;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說:「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人所以言食也。」在這個福字上,寄託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願望。
把福字貼在門前,文字記載有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前。由此可知,貼福字的風俗,至少從南宋已經開始,歷史可謂悠久。
前年深秋,曾在恭王府花園里看到康熙寫的福字。公元1673年,康熙為祖母孝庄太後「請福續壽」,寫下了著名的「長壽之福」。這個福字如果仔細品味,就會發現裡面暗含「多子、多才?穴財?雪、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字形窄而狹長,民間稱之「長瘦」,這是古往今來絕少的「五福」合一之福、福壽合一之福。康熙一生酷愛書法,雖然書法極佳,卻不像他孫子乾隆那樣到處題字。所以,康熙御筆題字,流傳最少。據說康熙一生流傳的字,就剩三個字,一是「無為」,一是「福」。
「無為」二字,存於故宮;「福」字,就是恭王府中的「福」字碑。康熙的筆墨,可謂稀世之珍,有「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幽夢影》說:「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長廉靜,家道優裕,娶婦賢淑,生子聰慧,人生如此,可雲全福。」這里的六條齊備,實在很難。不過,今天我們的大環境越來越好,福自然會走進千家萬戶。
貼福德意義千人有千說法,總之是避禍納祥,祈求平安幸福的用意都是一樣的。 樓主不用太在乎於某一固定的說法,因為都是各地方的人編綴的,各地各方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