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正確的幸福觀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每個人都在謀求幸福,個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分不開的。最重要之點在於把幸福的創造和幸福的享受結合起來,並把創造幸福作為前提,然後才談得上享受幸福。
因為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沒有勞動就沒有幸福。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只有社會勞動才是創造幸福的根本途徑。只有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為廣大人民謀利益,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幸福觀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產物,每個階級的幸福觀是由不同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幸福的關鍵是一個人的抱負和生活目標。
真正的幸福在於根除剝削制度,改變不合理的社會關系,創造新的、合理的社會主義制度。個人幸福與集體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它強調集體幸福,但不否定個人幸福,把個人幸福融入集體幸福、民族幸福、階級幸福、人類幸福之中。
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幸福觀的核心。共產主義幸福觀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全人類的解放而奮斗作為最大的幸福,堅持把追求個人幸福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統一起來。
(1)幸福制度是什麼擴展閱讀:
新時代是實現夢想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而奮斗,是實現夢想的唯一途徑。對於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來說,「中國夢」是喚醒他們理想的最好方式,「我為我的幸福而奮斗」是感動他們心靈的最好方式。「中國夢」是一個宏大的目標,「奮斗」是最具體的方式。
《奮斗幸福觀》告訴大家:你參與創造偉大時代的同時,也創造了自己的美好生活。我們要通過奮斗把黨和人民動員起來,通過奮斗把民族復興的個人夢想實現起來。這是新時代最熱烈、最有力的動員。
以人為本不僅是為人民服務,而且是啟迪和教育人民,使他們在精神上、思想上、情感上和素質上得到提高。《奮斗幸福觀》是一部對全體人民生動的教育課。只有奮斗才能使我們理解平凡崗位的意義,認識平凡生活的價值,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一切,發現我們所處的獨特而不平凡的時代。
Ⅱ 國家制度與全國具體的每個人民的幸福如何統一
沒有幸福的什麼「統一」,幸福只在於感受!無論什麼社會,都有不同的階層和利益集團,制度是這個社會的主導階層和利益集團選定的,法律也是統治集團們制定的。這是客觀現實。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有人幸福,就有人不幸福,與制度沒有必然聯系。在人類社會中,還沒有什麼制度能讓每個人民都幸福,即便是未來的''共產主義「也不可能做到人人幸福。
Ⅲ 怎樣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幸福觀是人生觀的一部分或一個方面,是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是指人們在創造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的實踐中,由於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感到精神上的滿足。幸福觀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反映。由於人們的生活價值目標不同,人們的幸福觀也就不同。尤其是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幸福觀。
資產階級的幸福觀是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認為物質享受與個人私慾的滿足是衡量幸福快樂的尺度。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每個人都在謀求幸福,個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分不開的。最重要之點在於把幸福的創造和幸福的享受結合起來,並把創造幸福作為前提,然後才談得上享受幸福。因為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沒有勞動就沒有幸福可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只有社會勞動才是創造幸福的根本途徑。只有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幸福觀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產物,各個階級的幸福觀是由不同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幸福的關鍵是人的志向、生活目的。真正的幸福在於鏟除剝削制度,改變不合理的社會關系,創造嶄新的合理的社會主義制度。個人幸福和集體幸福緊密結合。強調集體幸福,但不否定個人幸福,把個人幸福融於集體、民族、階級和人類的幸福之中。
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幸福觀的核心。共產主義幸福觀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全人類解放而奮斗,看成是最大的幸福,堅持把追求個人幸福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統一起來。
幸福既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也是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當前,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應該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以指導我們的工作生活和人生走向。
幸福必須依靠工作才能創造,不能靠歪門邪道。醫生治好了病人,對病人盡到了責任,他會感到莫大的幸福,教師培養出了高才生,對公務員盡到了責任,他會感到莫大的幸福。自然,我們公務員辦出事情,伸張正義,懲治邪惡,為民理政,同樣感到莫大幸福。幸福就在身邊,就在自己的崗位上,只要去奮斗,幸福永遠伴隨著我們。有一首民謠:「星星和月亮在一起,珍珠和瑪瑙在一起,莊稼和土地在一起,勞動和幸福在一起」。
一個人想獲得歡樂,絕不像摘果子那樣輕松,而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一個不能吃苦耐勞的人,肯定是與幸福和歡樂無緣的人。正像一首詩里說道:「哪裡有勇敢的創造,哪裡才有幸福的留步;哪裡有艱苦的奮斗,哪裡才有幸福的永駐」。
作為新時代的公務員,我們既要有20世紀60年代的「老黃牛」精神:聽話、吃苦,更要有時代精神:解放思想、幹事創業、與時俱進,有膽、有識、有魄力。
Ⅳ 什麼是家庭幸福
家庭生活幸福的前題是:夫妻雙方可以很好的溝通交流,在重大問題的處理上能夠達成共識,對待日常碎小的生活問題,可以接受求同存異,相互寬容和諒解,不求全責備,這些都是家庭和睦的前提。
幸福是我的一個眼神,你就會理解;你的每絲幽怨,我都能包容;春天你會帶我到田間踏著濕泥看青草,夏天你做飯累了我給你擦一把汗,秋天爬上山腰依偎著看楓紅,冬天凍紅的小手揣在我懷里。幸福是相互扶持著過一生,幸福是我們都老了你不嫌棄我臟、我也不嫌棄你丑。
Ⅳ 家庭幸福是什麼
家庭的和諧就是幸福。據說是上古的一種樂器,用以分辨音階,音聲相和(讀若鶴),是源自音樂的協調。諧,言部,也是聲音相協調的意思。用物理學語言,就是聲波的諧振。
如果把一個人比做一串音符,與之相和諧的音調不是沒有,但也不會很多。要不,還會有作曲家這個職業嗎?
中國自古就講究「家和萬事興」。據說宋代有個很多世代都不分家的大家族,得到朝廷的旌表。皇帝問家長,如何做到家庭和睦的?家長沒有答話,用筆在紙上寫了一百個「忍」字——百忍成金。
看來,矛盾不是沒有。要想維持和睦,至少是表面的和睦,犧牲個性是必須的。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一群高矮不等的人,走起路來本來節奏不同,想安排得和諧優美,談何容易。但只要經過軍事訓練,從高到矮依次排列,再來個齊步走。看著自然是整齊多了。現在飯店招的服務員都要列隊訓練,可見是一種有效的改變參差不齊的辦法。
人類從群婚制、對偶婚制,到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固定下來,很大程度上不是為了照顧感情的和諧,而是出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前進。進步就體現在我們可以容忍不和諧公開暴露出來。前面說過,婚姻家庭制度,很大程度上是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不是感情的需要。人類發展到今天。我們的社會需要和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都健康。我們的社會大家庭才會更和諧 評
Ⅵ 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唯物主義者認為,幸福是主客觀的統一。從客觀方面說,它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結果和反映,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社會環境;從主觀方面說,它是人們對外在世界的一種感受和體驗,取決於自己的價值取向和精神狀態。考察幸福,既要有客觀標准,又要看主觀感受。應該說,我們的社會為每個人追求和實現幸福提供了基本條件,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的整體幸福度將大大提高。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許多地方已經把幸福指數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中,更加重視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更加關注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准確把握馬克思主義關於幸福的闡釋,對於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追求和創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幸福的主觀性強調的是不同時代、階級以及不同生活目標和理想的人有著不同的幸福觀,顯示著幸福的個體性;幸福的客觀性強調的是人們需求的滿足,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結果,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這種主觀性和客觀性統一的基礎是人的實踐。首先,幸福的客觀性決定幸福的主觀性,幸福的主觀性依存於幸福的客觀性。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主體價值得以實現的體現,與人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理解分不開。但幸福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條件決定的,是處於一定社會歷史環境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承認幸福的主觀性,是確立正確幸福觀的前提。但是,幸福的主觀性不能脫離其客觀性而存在。其二,幸福的實現,要通過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幸福離不開人的主觀體驗。但是,追求幸福的慾望本身不是幸福,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使追求幸福的主體慾望與客體結合,即通過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使慾望得到滿足,才能獲得幸福。例如愛情,馬克思指出:幸福的愛情「是以所愛者的互愛為前提的」,如果一個人所愛的對象根本不愛他,不管作為主體的他愛的慾望和體驗能力有多麼強烈,都無法從其所追求的客體中獲得真正的幸福愛情。其三,隨著實踐的發展,幸福的主觀性和客觀性都會發生變化。一方面表現為,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享受需要和生存需要的對立將逐步消失,「以前表現為奢侈的東西,現在成為必要的了」。另一方面,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的改善,將極大地充實和擴展人類幸福的內涵,並提升人類幸福的質量。
幸福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
馬克思以前的幸福觀,往往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割裂或對立起來。這些幸福盡管形形色色,但歸結起來,最主要的有兩大類:一種是把幸福歸結為禁慾主義,認為人的物質慾望即為邪念,肉體的需要即為罪惡,必須加以壓抑和禁止。另一種是把幸福歸納為享樂主義,強調個人的物質享受,否定健康的精神生活。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人對其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需求,完全是正當的,滿足正當需要是人不可剝奪的權利,一切壓抑人的正當需要的行為,都是違背人性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充分肯定人的正常需要,絕不僅僅是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自然需要,還包括滿足人們社會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自然需要主要指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等等;人的社會需要包括人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發展需要等等;人的精神需要包括歸屬需要、認同需要、自尊需要等等。所以,人的幸福不僅僅來自對自然需要的滿足,也來自對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滿足。如果一個人只追求物質享受,沒有精神追求,即使達到自己的目標,這種幸福感也是蒼白的,並且很快就會厭倦的。如果一個社會只有豐富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很貧乏,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因為無法滿足人們的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難以維持和鞏固。
幸福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范疇不僅包含著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還在於通過勞動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創造。勞動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方式,勞動過程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展開的過程。人是自由自覺的勞動者,從事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最本質的需要。人的需要不僅指向能夠滿足其需要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而且指向生產這些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勞動本身。人的需要的滿足,不能祈求神的安排,也不能靠大自然的恩賜,只能通過勞動改變世界以適應自身的需要。勞動是幸福的源泉。人們不僅通過勞動創造適合需要的對象物,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通過勞動產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需求,創造新的幸福。
幸福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人始終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同社會的本質始終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幸福的個體性,決不意味著幸福是「個人的私事」。個人的幸福與社會幸福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社會幸福決定個人幸福,個人幸福豐富社會幸福。個人幸福的真正實現,不僅有賴於徹底改造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而且有賴於社會物質和精神生產力的提高,有賴於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不可分離,社會幸福是個人幸福的基礎。社會應當關心和維護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幸福,並盡可能地為個人幸福的實現創造有利條件;社會幸福高於個人幸福,個人要索取首先要有貢獻,要想獲得幸福,就要為社會、為他人創造幸福。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類的天性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善」,只有「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Ⅶ 關於怎樣的才是幸福社會,你的標准
我覺得幸福社會的標准古人早就說過了:
《禮記·禮運篇》雲:「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儒家的社會倫理學說還要求人們「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要讓人們在年老時有人奉養,以終天年,年輕的時候,社會提供條件來發揮自己的作用,讓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在社會的愛護下成長,鰥寡孤獨的老人及有疾病殘疾的,皆能有所養。
這就是幸福社會公民的生活狀態;
至於社會制度,控制貧富差距距離,不要讓富人富得太離譜,階層太明顯,人分貴賤.
Ⅷ 天九幸福集團有多少關於幸福的制度
天九幸福集團的幸福制度有很多,員工終身制是幸福制度之一,我比較喜歡員工終身制,將在工作表現好的員工晉升為終身員工,表現優秀的員工享受諸多優厚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