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如何獲得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如何獲得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發布時間:2022-10-30 22:49:44

A. 結合材料運用個人收入的分配相關知識,說明怎樣增進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1)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和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鼓勵勤勞守法致富,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以促進社會公平。  (3)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  (4)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

B. 如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首先要改善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經濟狀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為此,要改變單純對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的「GDP崇拜」,主動調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目標,要把更多的政策和資源投向民生,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促進由國富到民富的轉變,實現民富國強。要努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保障水平,為人民群眾編織結實細密的社會保障網路,優先解決人民群眾生存保障的基本權益問題,解除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體面尊嚴和有保障的生活。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要求人們的經濟活動不僅要創造物質財富,而且要創造精神財富,必須注重人們的精神消費。在物質生活資料不斷豐富的基礎上,人不再成為物的「奴隸」,而是能夠把更多的「閑暇」時間用來進行文化消費,邊娛樂、邊陶冶性情、邊獲得知識,通過各種教育和文化活動把娛樂和知識的獲取結合起來。人的消費除對物的消費外,教育消費、文化消費等精神消費將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未來社會的消費,應該是人的消費過程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過程的合一。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必須努力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滿足人們的生態環境需求。人類社會的進步與人類得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緊密相連。社會愈進步,人類對生態環境需求的質量要求也愈高。生態環境需求是隨著現代經濟社會進步而變化的自然需求,本質上也是一種社會需求。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科技革命,其目標是為了實現生態與經濟、社會與環境、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互補、協調發展。很顯然,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與人們的快樂幸福的增加,與對生態環境的全面需求不可分離。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關鍵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公共服務能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政治經濟事務,實現自己的價值。規范權力運行與增加經濟收入一樣影響著幸福感。「權力規范、公共服務」是影響人民群眾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公正規范的行政行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務,讓社會公平正義得到貫徹,人民群眾的幸福更加有保證。

C.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增強

十九大報告強調,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著怎樣的內涵?彼此有什麼聯系?保障「三感」,有哪些難點?充實「三感」,該如何著手?我們請專家進行了解讀。

充實三感

怎麼著手

記者: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要怎麼著力?

鄭功成:「民生三感」的實現與不斷提升,依賴於科學的發展理念與制度建構。新時代做好民生工作的重點,在於不斷完善我國的制度建構,而切實解除人民的後顧之憂、提供穩定安全的預期至關重要。

要持續發力,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要矯正失衡的利益格局,必須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包括在初次分配環節注入公平色彩,在再分配環節切實維護社會公平,並積極引導第三次分配。

要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要通過全國統籌來實現社會養老保險的全國統一,通過整合不同醫保制度以促使全民醫保制度走向成熟、定型,通過城鄉一體的綜合型社會救助體系來避免任何人因任何原因陷入生存困境,通過發達的養老服務體系解除老年後顧之憂,通過增加公共房屋供應來滿足人民的居住需求並讓住宅回歸生活消費品而不是投資品、投機品的屬性,通過加快發展兒童福利事業來實現幼有所育,通過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來縮小群體差距,切實解除全體人民的生活後顧之憂,並提供穩定的安全預期。

要消除民生領域中的政策歧視現象。創造公平的發展機會,疏通向上流動的渠道,激勵人人參與、人人盡責、奮發向上。進一步健全法制。通過陽光司法、公正司法來切實維護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建設誠信社會,讓守信者獲益,讓失信者付出代價,形成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則社會安全感會顯著增強。

當然,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來自於個人需求與訴求的滿足程度,以及實現這種滿足程度的制度建構,也來自於人民自主建設、共同參與、共同享受的責任感、成就感。如果人民有共建社會的積極性並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便能夠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從而更好地實現社會融合與社會團結,進而不僅使整個社會治理有了堅實的基礎,更會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D. 怎樣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E. 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什麼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

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既要立足當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

又要著眼長遠,築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積法治之勢,促進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從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時借鑒國外法治有益成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法治基礎。

F. 為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青少年該怎麼做

為了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我們的人生,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以勇往直前的勁頭拼搏,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好好努力提高自己的學業成績,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本領,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該以積極。

G. 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什麼的本質要求

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本質就是,要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整體性展示,它深刻的反映了新時代我們黨順應發展變化,對怎樣更好地滿足人民期待作出的回應。黨的十九大作出了科學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人民群眾在物質性需要不斷得到滿足後,開始更多追求社會性、心理性需要,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這些既是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的必然結果,同時又對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本質上來說,也就是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社會其他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黨根據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順應人民群眾期待,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鄭重承諾,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我們黨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嚮往,提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並作出了頂層設計和具體部署,表明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了更加堅實的制度保障。黨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評價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等等。可以說,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取得了實質性和本質上的進展。

H. 如何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針對民生領域短板,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詳實方略。


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長效機制的方法和內容,比如,土地供給計劃和規劃的依據,住房保障佔多大比例比較合適,共有產權住房如何更好發展,如何達到房價長期穩定,供給長期平衡,百姓住房有基本保障的目標等。

I. 人民群眾三感是什麼

人民群眾三感是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在階級社會中,它包括一切對歷史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
幸福感是指人類基於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主觀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滿足對於幸福的追求方式,從前現代時期主要表現為哲學家的思辨和人們個體生活方式的選擇,到現代時期出現了付諸社會運動和制度建構,這體現了一種歷史性的進步。

J. 為了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青少年能做什麼

青少年要努力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掌握建設祖國的本領。增強愛國主義情懷,愛家愛國愛父母愛祖國愛人民,聽老師的話,遵守規則法律制度,珍惜生命珍惜糧食,勤儉節約低碳生活。

閱讀全文

與如何獲得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1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61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6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7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6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2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2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40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80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9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8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5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30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6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