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才女林徽因的生平經歷
林徽因,才女,美女,也是一位詩人。下面是才女林徽因的生平經歷,希望對你有幫助。
林徽因(1904—1955),女,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
1904年6月出生於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住;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就讀於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
1920年4月,隨父游歷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築師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築學的志向。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詩人徐志摩,對新詩產生濃厚興趣。
1921年,隨父回國,仍到培華女中續學。
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台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台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啟超長子梁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
1924年9月,兩人一起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均從三年級課程讀起。梁思成在美術學院建築系,因建築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冊在美術系,林徽因注冊的英文名字是LinPhyllisWhei-Yin。但是她仍選修了建築系的主要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願。
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後,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台美術設計半年。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結婚。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國,一起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林徽因在到職前先回福州探親,曾應福州師范學校和英華中學之請,作《建築與文學》和《園林建築藝術》的演講。又為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劇場。翌年,到東北大學講授《雕飾史》和專業英語。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區發現中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築--建於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當她要進行深入研究時,「七七事變」爆發,她被迫中斷野外調查工作,不久,北平淪陷,全家輾轉逃難到昆明。次年,她為雲南大學設計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女生宿舍。
1940年,她隨梁思成的工作單位中央研究院遷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舊的農舍里。
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使她肺病復發。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為寫《中國建築史》搜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這個時期,她的文學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詩稿中,迷惘、惆悵、蒼涼、沉鬱已代替了戰前那恬靜、飄逸、清麗、婉約的格調。詩中時時流露出了關懷祖國前途、命運的情愫。
抗戰勝利後,林徽因全家於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為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並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
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志》發表了《病中雜詩》9首。同年底,清華大學所在的北平郊區解放,解放軍包圍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婦想到城內無數巍峨壯觀、雕梁畫棟的古建築也許將毀於戰火,憂心如焚,寢食不安。
1949年初,兩位解放軍的突然到訪,表現出的對重要文物古跡的保護態度,讓他們消除了對共產黨的疑慮,並應解放軍請求,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此書後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是年,林徽因還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一級教授。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並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牆公園」設想。
1951年,47歲的林徽因為挽救瀕於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抱病與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查研究,並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蘇聯文化代表團」獻上一批禮品,深受與會人員歡迎。
1952年,梁思成、劉開渠主持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抱病參加設計工作,與助手關肇鄴一起,經過認真推敲,反復研究,終於完成了須彌座的圖案設計。
1952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譯了《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並由上海龍門書局印行,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鑒。應《新觀察》雜志之約,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組介紹中國古建築的文章。
1953年10月,林徽因當選為建築學會理事;並任《建築學報》編委。被邀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
1954年6月,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築用作大屋頂等傳統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築的大規模拆除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擔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毀於一旦,林徽因的丈夫,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由於吳晗的言論,梁思成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其後不久,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邀請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歐美同學會聚餐會上,林徽因與吳晗也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沖突。隨後,林徽因的病情急劇惡化,最後拒絕吃葯救治。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林徽因病逝於同仁醫院,享年51歲。林徽因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岳霖等13人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會在北京市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去世後,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為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一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為一篇獨特的無字墓誌銘,奉獻給它的創作者林徽因。
『貳』 林徽因:集美貌和才華於一身的奇女子,一世情史一世浪漫,她經歷了什麼
林徽因的丈夫是梁思成,他們都是中國非常有名的建築師,他們建造了很多非常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物,對後代作用特別大。
『叄』 才女林徽因的故事
1、林洙的第一次婚姻是林徽因替她操辦的。當時林洙收到父母從香港輾轉寄來的信,讓她和程應銓盡快完婚。為准備婚事,林洙准備賣掉自己的首飾。這事不知怎麼讓林徽因知道了,就對她說:「營造學社有一筆用來贊助青年學生的專款,你可以先用這筆錢,以後再還。」
說著就把存摺給了林洙。第二天,林洙到銀行里去取錢時,發現上面寫著梁思成的名字。以後林洙每次要還錢時,林徽因總是把話題岔開。此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林洙才搞清楚,林徽因給她錢的時候,營造學社早就停辦了,這其實就是林徽因自己的錢啊
2、解放後,林徽因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一級教授,與梁思成等一起參加了國旗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那時,文工團經常到大學里去演出。林洙從來沒有接觸過那些表現農民的秧歌劇,覺得很新鮮,就講給林徽因聽。
林徽因很感興趣,有一次清華大學里演出大型秧歌劇《血淚仇》,林徽因得知後,執意要去。林洙只得為她留一個位子,但林徽因從家裡出來只走了幾步路,就咳嗽喘息不止,只好回家躺下。
3、林徽因16歲隨父親游歷歐洲各國,後以優異成績考入聖瑪莉學院學習,後又和梁思成一起去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在建築這一塊,林徽因可以說是梁思成的引路人。
林徽因本想學建築系,可是但建築系不收女生,只好到美術系曲線救國,但卻選修了幾乎所有建築系學生的專業課。更神奇的是,明明世美術系的學生,卻在建築系當學生們的助理教員,想想她的專業功底該有多牛。在建築這一塊,林徽因可以說是梁思成的引路人。
4、1949年7月10日,《人民日報》刊出了徵求國旗、國歌和國徽的啟事。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精心設計的手稿是:主體一塊圓形的玉璧,上面裝飾著麥穗、齒輪等圖案。
林徽因當時已經在病榻之上,但是接到任務後,她毅然決然挑起了重擔,不僅是設計小組的領導者,也是小組設計思想的主要源泉。可惜的是,玉瑗國徽的方案最終沒被選用。
5、1953年,北京市開始大規模拆除古建築,為了挽救這些歷史的印記,林徽因夫婦先後與政府人員發生了爭論。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當時負責解釋拆除工作。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毀於一旦。
優雅的林徽因甚至不惜指著吳晗的鼻子大聲譴責,「你們真把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雖然那時她肺病已重,喉音失聲,然而在她的神情與氣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
林徽因經歷: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漢族,福建閩縣(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為「徽因」。
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學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肆』 林徽因的愛情之路是怎樣的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一首由徐志摩的小詩《偶然》改編的歌曲,從一間裝飾別致的酒吧里憂傷地飄出來,將我的思緒突然帶到徐志摩、林微因和金岳霖三個人的故事中去。
徐志摩初識「人艷如花」的林徽音是在風景如畫高貴寧靜的倫敦康橋,那年,他24歲,而林微因只有16歲。思想上的溝通、感情上的融恰以及對詩情的理解和對秋天的感懷使兩顆年輕的心不斷靠攏。徐志摩燃燒的眸子里寫滿了對林徽因瘋狂的眷戀。那時候,徐志摩早就為人父為人丈夫了,而林微因已和梁思成定了婚約。
徐志摩瘋狂的追求著林微因,愛著林微因。但遺憾的是未獲佳人任何許可。他認為「有婦之夫」是他的「白璧微瑕」,他受困於感性的驅使,將狂烈的愛情之火燒熔理智,對林微因窮追不舍……在妻子生下第二個孩子以後,於1922年3月向妻子張幼儀提出離婚,拋棄了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這個才華橫溢沖動任性的詩人,他用他不顧一切的愛和多情,讓中國近代史上傑出而又完美的女性林徽因刻骨銘心地傷過、痛過……
林微因是靈動的精靈,不但冰清玉潔,還口齒伶俐。她愛戀著和她年齡相仿志趣相和的梁思成。當梁思成知道徐志摩也瘋狂愛戀著林微因時,並沒有責怪林微因,只是更加憐惜她。為此,林微因感動萬分對梁思成說了句能讓世上所有男人都無法拒絕的話:你給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一生的行動來回答你!
從徐志摩和林微因的故事裡面,徐和林的情感瓜葛很引人注目,而梁思成這個白馬王子卻很引起人們的興趣。實際上,林和梁才是幸福的一對(梁思成和林微因的幾十年婚姻可以證明這一點)。有時候,幸福是不用拿出來見人的。在愛的范圍內,理智才是重要的,只有不缺乏理智的愛情才會真的長久。越是瘋狂的愛情就越傷害人!
有人說,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激情至死不渝,但徐志摩至死沒有得到林徽因的愛。其實我個人不這樣認為。因為徐志摩在林婚後不久遇見了陸小曼。陸小曼和林徽因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林微因的美是高貴的,連牙齒的微瑕都似《浮生六記》里芸娘那般,憑添了溫柔。而陸小曼是風情萬種,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由於徐志摩性格偏激瘋狂,最後導致了他和陸小曼的愛情悲劇。
在林徽因短暫而又充滿傳奇的人生里。「金岳霖」三個字卻讓人感動和震撼。他為了林微因終生未娶,用一生的痴愛和一輩子的堅持始終站在林微因的不遠處,默默關注她的塵世滄桑,苦苦相隨她的生命悲喜。這種發乎情,止乎禮的愛,這種遠遠超出簡單男女之情的傾慕與忠貞,讓多少屈服於慾望的現代人汗顏?
面對林微因與徐志摩之間的情感糾葛,金岳霖教授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顯出一種超凡脫俗的襟懷與品格。金岳霖教授不忍看著林微因痛苦抉擇而主動退出。他認為,愛不是給予對方痛苦和壓力,真正的愛是希望對方過得比自己好,而不是傷害!愛她(林微因)不一定非要得到她,放手,也是一種愛的方式。他用自己獨特的愛的方式告訴世人一個真理:深埋在心間的愛,反而更熾烈更持久,如陳釀的酒在似水的流年裡沉澱出濃郁的芬芳。
金岳霖教授與林徽因、梁思成夫婦一直毗鄰而居,並成為他們夫婦終生的摯友。他用自己的高貴品質,贏得了梁思成的信任,也贏得了梁家後輩的尊敬。當林徽因辭世後,這個沉默了一輩子的男人終於忘情地孩子般的慟哭起來。將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不舍,所有必須的放棄,所有不能言說不能告白的痛都在紛飛的淚雨里傾瀉而出。他的痴,他的真,他堅持了一生的愛,讓多少人感動到今,試問又誰不為他的專情深深震撼?愛她,就成全她!是金岳霖教授對林微因愛的最高境界。
人,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愛與被愛。一輩子就這么被情纏繞被情折磨。不能逃離也無法掙脫。一個簡單的情字,在滾滾紅塵里糾纏成太多刻骨的悲歡……無論你是無情之人、痴情之人、深情之人、絕情之人還是專情之人,或濫情之人;只要心中有情,就註定要在不斷的得到與失去之間徘徊,註定要在追逐與放棄之間抉擇,註定要在愛與被愛之間受到傷害。
金岳霖教授是一個痴情的人,他在取捨之間,懂得成全。他的一生都在為一個夢想而堅持,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他在自己追逐的世界裡沉醉,淪陷,自成一體:因為失去,所以得到;因為放棄,所以永恆。金教授在乎的是愛一個人的過程,在那個過程里,他已經得到了滿足,結局對他而言顯得並不重要。他在她的心裡畫地為牢,守住了他的忠貞,守住了她一生的牽掛。他等了一輩子,想了一輩子,愛了一輩子,到最後,他依然還能夠堅定地說著不悔。他用一生的痴戀,不離不棄的執著,終於讓我們相信,這世上曾經有一雙手,真實地觸摸過永遠。
人的生命際遇是無常的,而人性也是善變的,世間上沒有絕對完美的感情,也沒有絕對完美的結局。但人活一生,不能只為著自己而活,有些責任和義務,道德和良心,都是我們必須背負和面對的。當你狂熱地愛著對方的時候,不妨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衡量,你的愛是不是對方想要的幸福?這樣的愛,會不會給無辜的人造成莫名的傷害?雖然沒有人真正躲得過愛情的苦海,也很少有人全身渡到彼岸。但當你的愛不能給對方帶來快樂和幸福的時候,就學會放手吧,愛到濃時,是希望對方比自己過得好,而不是傷害!
這個才女,我關注過的 。呵呵 。。。
『伍』 關於林薇因的故事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一首由徐志摩的小詩《偶然》改編的歌曲,從一間裝飾別致的酒吧里憂傷地飄出來,將我的思緒突然帶到徐志摩、林微因和金岳霖三個人的故事中去。
徐志摩初識「人艷如花」的林徽音是在風景如畫高貴寧靜的倫敦康橋,那年,他24歲,而林微因只有16歲。思想上的溝通、感情上的融恰以及對詩情的理解和對秋天的感懷使兩顆年輕的心不斷靠攏。徐志摩燃燒的眸子里寫滿了對林徽因瘋狂的眷戀。那時候,徐志摩早就為人父為人丈夫了,而林微因已和梁思成定了婚約。
徐志摩瘋狂的追求著林微因,愛著林微因。但遺憾的是未獲佳人任何許可。他認為「有婦之夫」是他的「白璧微瑕」,他受困於感性的驅使,將狂烈的愛情之火燒熔理智,對林微因窮追不舍……在妻子生下第二個孩子以後,於1922年3月向妻子張幼儀提出離婚,拋棄了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這個才華橫溢沖動任性的詩人,他用他不顧一切的愛和多情,讓中國近代史上傑出而又完美的女性林徽因刻骨銘心地傷過、痛過……
林微因是靈動的精靈,不但冰清玉潔,還口齒伶俐。她愛戀著和她年齡相仿志趣相和的梁思成。當梁思成知道徐志摩也瘋狂愛戀著林微因時,並沒有責怪林微因,只是更加憐惜她。為此,林微因感動萬分對梁思成說了句能讓世上所有男人都無法拒絕的話:你給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一生的行動來回答你!
從徐志摩和林微因的故事裡面,徐和林的情感瓜葛很引人注目,而梁思成這個白馬王子卻很引起人們的興趣。實際上,林和梁才是幸福的一對(梁思成和林微因的幾十年婚姻可以證明這一點)。有時候,幸福是不用拿出來見人的。在愛的范圍內,理智才是重要的,只有不缺乏理智的愛情才會真的長久。越是瘋狂的愛情就越傷害人!
有人說,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激情至死不渝,但徐志摩至死沒有得到林徽因的愛。其實我個人不這樣認為。因為徐志摩在林婚後不久遇見了陸小曼。陸小曼和林徽因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林微因的美是高貴的,連牙齒的微瑕都似《浮生六記》里芸娘那般,憑添了溫柔。而陸小曼是風情萬種,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由於徐志摩性格偏激瘋狂,最後導致了他和陸小曼的愛情悲劇。
在林徽因短暫而又充滿傳奇的人生里。「金岳霖」三個字卻讓人感動和震撼。他為了林微因終生未娶,用一生的痴愛和一輩子的堅持始終站在林微因的不遠處,默默關注她的塵世滄桑,苦苦相隨她的生命悲喜。這種發乎情,止乎禮的愛,這種遠遠超出簡單男女之情的傾慕與忠貞,讓多少屈服於慾望的現代人汗顏?
面對林微因與徐志摩之間的情感糾葛,金岳霖教授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顯出一種超凡脫俗的襟懷與品格。金岳霖教授不忍看著林微因痛苦抉擇而主動退出。他認為,愛不是給予對方痛苦和壓力,真正的愛是希望對方過得比自己好,而不是傷害!愛她(林微因)不一定非要得到她,放手,也是一種愛的方式。他用自己獨特的愛的方式告訴世人一個真理:深埋在心間的愛,反而更熾烈更持久,如陳釀的酒在似水的流年裡沉澱出濃郁的芬芳。
金岳霖教授與林徽因、梁思成夫婦一直毗鄰而居,並成為他們夫婦終生的摯友。他用自己的高貴品質,贏得了梁思成的信任,也贏得了梁家後輩的尊敬。當林徽因辭世後,這個沉默了一輩子的男人終於忘情地孩子般的慟哭起來。將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不舍,所有必須的放棄,所有不能言說不能告白的痛都在紛飛的淚雨里傾瀉而出。他的痴,他的真,他堅持了一生的愛,讓多少人感動到今,試問又誰不為他的專情深深震撼?愛她,就成全她!是金岳霖教授對林微因愛的最高境界。
人,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愛與被愛。一輩子就這么被情纏繞被情折磨。不能逃離也無法掙脫。一個簡單的情字,在滾滾紅塵里糾纏成太多刻骨的悲歡……無論你是無情之人、痴情之人、深情之人、絕情之人還是專情之人,或濫情之人;只要心中有情,就註定要在不斷的得到與失去之間徘徊,註定要在追逐與放棄之間抉擇,註定要在愛與被愛之間受到傷害。
金岳霖教授是一個痴情的人,他在取捨之間,懂得成全。他的一生都在為一個夢想而堅持,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他在自己追逐的世界裡沉醉,淪陷,自成一體:因為失去,所以得到;因為放棄,所以永恆。金教授在乎的是愛一個人的過程,在那個過程里,他已經得到了滿足,結局對他而言顯得並不重要。他在她的心裡畫地為牢,守住了他的忠貞,守住了她一生的牽掛。他等了一輩子,想了一輩子,愛了一輩子,到最後,他依然還能夠堅定地說著不悔。他用一生的痴戀,不離不棄的執著,終於讓我們相信,這世上曾經有一雙手,真實地觸摸過永遠。
人的生命際遇是無常的,而人性也是善變的,世間上沒有絕對完美的感情,也沒有絕對完美的結局。但人活一生,不能只為著自己而活,有些責任和義務,道德和良心,都是我們必須背負和面對的。當你狂熱地愛著對方的時候,不妨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衡量,你的愛是不是對方想要的幸福?這樣的愛,會不會給無辜的人造成莫名的傷害?雖然沒有人真正躲得過愛情的苦海,也很少有人全身渡到彼岸。但當你的愛不能給對方帶來快樂和幸福的時候,就學會放手吧,愛到濃時,是希望對方比自己過得好,而不是傷害!